断奶后如何喂宝宝

断奶后如何喂宝宝

一、婴儿断奶后的喂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璇,郑建仙[1](1999)在《低脂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的最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体内过剩的脂肪往往是诱发部分恶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开发低脂食品。但由于脂肪是食品能量的集中来源与必需脂肪酸的唯一来源,也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单纯减少对脂肪的摄入将对人体健康带来某些不利影响。因此,应根据各年龄段机体(特别是孕妇、乳母、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等)对脂肪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食品结构,做到既有效避免了过量脂肪可能造成的危害,又保证了机体对能量与营养素的摄入。

李晓敏[2](2012)在《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区系差异比较》文中指出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正常菌群在人体消化、免疫和抗病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成年人肠道菌群主要由肠道菌群定植过程决定,婴儿期是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在婴儿期,喂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定植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争议,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仍为国内外婴儿营养研究的热点。同时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喂养方式与婴儿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过敏性等疾病有关系。因此有必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明确确定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差异,以更全面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进而阐明喂养方式与婴儿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本研究采集了24份1-6个月婴儿粪便标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2份),混合喂养组(8份)和人工喂养组(4份)。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试剂盒提取婴儿粪便微生物的总DNA,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rRNA基因的V6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经检测发现婴儿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最多可检测到461个物种。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不同,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的多样性高于母乳喂养组。基因序列分类显示98.9%以上的序列主要由四个菌门组成: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三种喂养组在门水平分类上均以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OTU物种注释选择“科”为最佳分类水平。在科水平上,物种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3个。母乳喂养组以Enterobacteriaceae、Veillonellaceae、Bacteroidaceae为优势菌,其次依次为Bifidobacteriaceae、Streptococcaceae、Lachnospiraceae。而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均主要以Enterobacteriaceae、Streptococcaceae为优势菌,其次混合喂养组还有Bifidobacteriaceae、 Bacteroidaceae、Vibrionaceae、Veillonellaceae、Porphyromonadaceae、Lachnospiraceae。人工喂养组还有Lactobacillaceae、Clostridi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Veillonellaceae、 Lachnospiraceae、Vibrionaceae、Enter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样品之间差异贡献较大的类群主要有Enterobacteriaceae、Veillonellaceae、Bacteroidaceae以及Bifidobacteriaceae。 Enterobacteriaceae在三组中均为优势菌,但其在人工喂养组婴儿粪便中所占的比例(50.82%)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28.66%),混合喂养组为41.44%。母乳喂养组中Veillonellaceae和Bacteroidaceae的相对丰度分别是21.42%和12.82%,明显高于混合组喂养组(3.65%和4.32%)和人工喂养组(3.25%和0.04%);Bifidobacteriaceae在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菌群中所占的平均比例仅在8%左右,并非主要优势菌,但高于人工喂养组(1.48%)。人工喂养组婴儿粪便菌群呈多样化,Lactobacillaceae、Clostridiaceae、 Peptostreptococcaceae、Enter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在菌群所占比例范围均介于2%~6%之间,而在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中检测到数量很少,分别介于0-3%和0-1%之间。Beta diversity分析和聚类分析均指出不同喂养组组内样品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采样时期婴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对所有样品物种丰度统计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在1-3个月构成较简单,3个月以后开始复杂化,多样性增加。其中混合喂养组在3个月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最大,1-3个月内,主要以Enterobacteriaceae和Streptococcaceae为优势菌,与人工喂养组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在4-6个月内,Bacteroidaceae、 Porphyromonadaceae、Bifidobacteriaceae、Lachnospiraceae的数量明显增加,肠道菌群结构与母乳喂养组相似。另外,在1-3个月,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中Enterobacteriaceae、 Streptococcaceae的数量(平均比例分别是44.53%和33.97%、62.19%和20.77%)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26.75%、8.09%),而在4~6个月,三组中两种菌所占的平均比例相似。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证明了1-6个月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中含有较多的Veillonel(?)aceae和Bacteroidaceae,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婴儿肠道中趋于Enterobacteriaceae和Streptococcaceae较多。这一研究不仅为今后婴儿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而且使我们对母乳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结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喂养方式与婴儿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曹杰[3](2018)在《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母乳来源细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对宿主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和S.parasanguinis是母乳中普遍存在的细菌种,在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通过使用母乳悉生小鼠模型,发现母乳细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和S.parasanguinis是可以定植婴儿肠道的潜在菌种,然而目前关于这两株母乳细菌对宿主健康影响的研究非常少。C.elegans是一个合适的模型评价细菌的潜在益生性。我们主要关注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对C.elegans寿命,繁殖和发育的影响。从L4期开始,分别饲喂C.elegans不同的食物,包括S.salivarius F286、S.parasanguinis F278和E.coli OP50(线虫标准食物),并比较不同组的线虫寿命、身体尺寸和产卵量的差异。通过漂洗获得的无菌线虫卵放置于含有不同菌体(包括S.salivarius F286、S.parasanguinis F278和E.coli OP50)的平板上,持续监测3天孵化线虫的存活率并测试相应的3日龄线虫的身体尺寸。结果表明,相比于E.coli OP50(对照组),从L4期食用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的线虫寿命均显着延长,且两株益生菌延寿率没有显着区别,此外,从L4期食用F286线虫的身体尺寸不低于OP50组线虫,而L4期食用F278的线虫显着低于OP50组和F286组线虫,食用F278的L4期线虫身体尺寸显着低于食用OP50的线虫。食用链球菌菌株的线虫产卵总量明显减少。孵化于F278或F286菌苔平板的3日龄线虫身体尺寸显着小于在OP50菌苔上孵化的同日龄线虫,但F286组的线虫身体尺寸显着高于F278组。孵化于F286或F278的3日龄线虫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7%,与OP50组线虫没有显着区别。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结论,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可以延长线虫寿命,但是限制了线虫的生长和繁殖,提示这两株细菌的延寿作用可能部分通过能量/饮食限制引起的;F278与F278的延寿能力没有显着区别,但F286对线虫生长限制的程度显着低于F278,提示F286可能还有其他的益生机制延缓线虫衰老。为了筛选到具有抗炎特性的有益菌,研究者通常将待测细菌的发酵液上清和热致死菌体与TNF-α刺激下的人结肠腺癌细胞HT29共孵育,并测量细菌是否能够减少HT29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该测试的前提之一是待测细菌的发酵液上清或菌体不杀死或杀死<10%的HT29细胞。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分离得到了母乳中丰度较高且能定植在无菌小鼠肠道内的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两株菌。在研究这两株菌的抗炎能力之前,我们利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的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菌株的发酵液上清和热致死菌体对人结肠腺癌细胞HT29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株菌的发酵液上清及其稀释液对HT29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浓度5×1057.5×106 cfu/mL的F286热致死菌体、浓度5×1052.5×106 cfu/mL的F278热致死菌体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低于10%,而浓度1×108 cfu/mL的F286和F278热致死菌体杀死率分别为22±5.4%和23±5.3%的HT29细胞。因此,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的发酵液上清原液、以及浓度5×1057.5×106cfu/mL的F286热致死菌体和5×1052.5×106 cfu/mL的F278热致死菌体可在HT29细胞模型中进行抗炎能力测试。

何青[4](2016)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6-23月婴幼儿喂养方式及营养知识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泸水县和墨江县6~23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及看护人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分析他们喂养方式的合理性及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泸水县和墨江县9个乡镇共549名6~23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涉及与喂养有关的父母亲或看护人情况、母乳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看护人喂养知识掌握情况等。应用S P S 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婴幼儿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549例婴幼儿中,性别分布为男童和女童分别为279例和270例,占总调查人数比例为50.8%和49.2%,月龄分别为6-11月龄176例、12-17月龄202例和18-23月龄171例,分别为调查人数的32.1%、36.8%、和31%。男女各年龄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49例婴幼儿中70.9%的看护人为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占27.9%,职业以家务为主,占76%,主要看护人的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为主,分别占42.1%和27.9%;2.婴幼儿母乳喂养情况 两个地区6月龄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为84.1%,出生后4h内开奶率为8.9%,婴幼儿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平均为5个月,断奶时间平均为10个月,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主要是奶量少和工作原因,各占54%和52.3%;3.看护人营养知识情况 看护人在营养知识方面掌握较好的是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59.2%的看护人知道维生素A的最佳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和蔬菜水果。53.3%的人知道富含铁的食物是动物血,29.0%的人知道钙的最佳食物来源是奶及奶制品,仅有17.9%的看护人能正确认识晒太阳是为了获取维生素D,65.2%的看护人知道锌缺乏是一种微量元素缺乏,80%的看护人不清楚佝偻病及夜盲症;83.3%的看护人认为饮食对健康和生长发育很重要,96.5%的看护人认为婴儿断奶后应该继续给予其他乳类以促进婴儿生长,85.1%的看护人会用各种方法(如改变烹调方法)让孩子多吃,59.1的会经常变化食物种类;85.7%的看护人希望获得更多孩子喂养与健康营养知识,16.4%的喂养知识获得是通过医生。大部分母亲对营养素的主要食物来源等问题认识不足,喂养态度普遍较好。[结论]1、两地区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达84.1%,已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0-6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断奶时间平均10个月,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人数仅16.4%。2、看护人对婴幼儿喂养知识缺乏,需采取措施加大科学喂养知识宣传,提高看护人营养认识水平,从而改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

陈琨[5](2006)在《婴儿断乳时间的选择对母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婴儿断乳的最佳时期。方法:将2368例产妇分为3组,研究泌乳量、断乳时间和断奶后婴儿体重变化。结果:产后4-6个月,产妇泌乳量多,断奶时间3-7天,婴儿断奶后体重下降显着。产后8-12个月,泌乳量一般,断奶时间3-7天,婴儿断奶后体重变化不大,产后15-18个月,泌乳量少,断奶时间至少7天,婴儿断奶后体重下降显着。结论:产后8 -12个月断奶是产妇及婴儿选择的最佳时期。

贾宏信,苏米亚,陈文亮,刘翠平,齐晓彦[6](2016)在《婴儿喂养方式的改变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婴儿喂养方式的改变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45名(月龄13个月)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母乳组:母乳喂养;对照组:干预后市售普通配方奶粉喂养;产品组:干预后试验配方奶粉喂养),利用平板计数和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婴儿干预前和干预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饮食干预后,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母乳组和产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P=0.614),产品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541,P=0.016);婴儿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母乳组和产品组都显着增高(P≤0.05)。结论产品组配方奶粉是一款利于婴幼儿肠道有益菌增殖的产品。

窦亚兰[7](2016)在《新疆36岁儿童个体脂肪重聚年龄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36岁儿童定期进行生长发育指标测量的随访调查,获得该群体儿童个体脂肪重聚(Adiposity Rebound,AR)年龄,分析儿童个体AR发生时间与其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影响个体AR提前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AR年龄对儿童肥胖的预测价值及健康意义,以期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为早期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440)组成部分,前期于2014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新疆四地区5 992名39岁儿童进行横断面体格发育调查,获得新疆儿童群体AR年龄为4.80岁。对其中小于7岁的儿童在每年4月及10月进行两次身高体重测量的随访,共随访三次,追踪其BMI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父母填写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家庭状况、出生情况、父母BMI等信息;应用SAS9.3软件对随访数据进行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获得每名儿童个体AR年龄,定义个体AR年龄小于群体AR年龄的儿童为个体AR发生时间过早儿童(<AR),大于其的为个体AR时间较晚儿童(>AR),应用SPSS 17.0软件对<AR组和>AR组儿童的BMI超重/肥胖率进行?2检验,生长发育指标变化采用sx?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影响儿童个体AR过早发生及AR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随访630名儿童,其中维吾尔族(维族)儿童236人,汉族儿童231人,哈萨克族(哈族)儿童163人;男童309人,女童321人。随访儿童个体AR年龄多发生于5岁,<AR组儿童为248人,>AR组为382人,两组随访儿童中,其两次随访点的BMI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儿童中有10.5%的儿童BMI分级由正常转变为超重或肥胖,>AR组儿童中仅有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随访儿童BMI和体重的月增长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哈族儿童相对于维族儿童(OR=2.776,95%CI:1.4445.336),家庭月收入高(OR=1.949,95%CI:1.2293.091),4个月前母乳喂养相对于非母乳喂养(OR=0.529,95%CI:0.3020.925),是儿童个体AR过早发生的影响因素;AR发生过早是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不同模型下OR值分别为4.213,3.182和3.370。结论:AR年龄具有预测儿童肥胖价值,儿童过早发生AR会增加其肥胖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儿童个体AR发生时间与其超重/肥胖情况相关,AR发生过早的儿童BMI超重/肥胖率高于AR发生晚的儿童,并更可能会使儿童BMI分级发展为超重或肥胖。儿童民族、家庭月收入、4个月前母乳喂养是儿童个体AR提前发生的影响因素。AR年龄可为早期对儿童进行干预提供正确指导参考,从而预防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促进儿童群体健康。

张和平,霍冬雪[8](2013)在《婴儿肠道菌群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肠道菌群在机体消化代谢、免疫调节和抵抗疾病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肠道菌群结构合理、代谢平衡,那么今后该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将更加完善,并且患代谢类疾病的风险相对较小。本文从婴儿肠道菌群的起源、建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婴儿食品的开发等方面详细论述婴儿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冯平,周萌泥,焦喜涛[9](2006)在《06岁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郑州市06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WHO推荐的NCHS标准进行营养不良诊断、分型、分度、调查病因。结果:被调查的3 360名郑州市06岁儿童体重低下患病率为1.22%、发育迟缓患病率为1.88%、消瘦患病率为0.57%,郊区明显高于市区。母亲文化程度、低出生体重、辅食添加不合理、疾病因素是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防治,降低营养不良的患病率。

邹志慧[10](2016)在《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讨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的强度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探索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的强度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组成变化【方法】选取分娩前后均有运用抗生素和分娩未运用,分娩后运用抗生素的患儿各11例,根据分娩前后抗生素运用总时间,分为>7天组、≤7天组,取其日龄14天的粪便,并提取粪便细菌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22例早产儿的d14时点的22份粪便细菌DNA标本纳入分析,(1)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d14时点,两组间Shannon指数均无明显差异,(2)分类学分析结果示早产儿菌群结构简单,以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占主要地位。(3)d14时点,2组间群落结构较相似;抗生素暴露>7天组中克雷伯菌属及肠球菌属有升高,志贺菌属及链球菌有减少,而双歧杆菌属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生素强度增加会改变早产儿肠道菌群结构,导致克雷伯杆菌属及肠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有增加趋势;保护功能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属,明显降低。第二部分: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讨分娩前抗生素的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索分娩前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前后均有抗生素暴露为实验组,选取只有分娩后抗生素暴露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为12例,分别取其d7、d14两时点的粪便,并提取粪便细菌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24例早产儿的48份粪便细菌DNA标本纳入分析。(1)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d7及d14时点,2组间Shannon指数均无明显差异。(2)分类学分析结果示早产儿菌群结构简单,以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占主要地位。(3)分娩前抗生素暴露组其双歧杆菌定植出现延迟,d7时点无双歧杆菌定植,d14时点双歧杆菌出现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分娩前抗生素暴露会改变早产儿肠道菌群结构,导致有益菌双歧杆菌定植延迟。第三部分运用高通量测序探讨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对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探索新生儿早期抗生素暴露对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组成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前后有抗生素暴露的早产儿,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vaginal delivery VD),剖宫产组(cesarean delivery CD),两组各11例,取其日龄7天时的粪便,并提取粪便细菌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22例早产儿的22份粪便细菌DNA标本纳入分析,(1)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d7时点,两组间Shannon指数均无明显差异。(2)分类学分析结果示早产儿菌群结构简单,以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占主要地位。(3)d7时点,2组间群落结构较相似;2组间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志贺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结论】抗生素会改变早产儿肠道菌群结构,会改变阴道产、剖宫产原有的菌群差别。

二、婴儿断奶后的喂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断奶后的喂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区系差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婴儿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1.6 文献综述
        1.6.1 婴儿肠道菌群概况
        1.6.2 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1.6.3 喂养方式与婴儿健康
        1.6.4 肠道正常菌群的生理功能
        1.6.5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6.6 本研究中采用的分子生物技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婴儿粪便微生物DNA提取方法比较
        2.2.2 PCR-DGGE技术分析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
        2.2.3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结构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3.2 婴儿粪便DNA提取方法的确定
        3.2.1 不同方法提取的DNA电泳结果
        3.2.2 16S rRNA-V3区扩增结果
        3.2.3 DGGE电泳结果
    3.3 婴儿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3.3.1 16S rRNA-V3区的PCR扩增结果
        3.3.2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差异
        3.4.1 16S rRNA-V6区PCR扩增及浓度检测结果
        3.4.2 婴儿粪便物种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3.4.3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结构
        3.4.4 属水平上分析婴儿肠道菌群
4 讨论
    4.1 四种DNA提取方法的差异
    4.2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4.3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差异原因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母乳来源细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对宿主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母乳的组成与功能
        1.1.1 母乳概述
        1.1.2 母乳中的营养成分
        1.1.3 母乳菌群结构
        1.1.4 母乳细菌的来源
        1.1.5 母乳菌群的益生性
    1.2 秀丽隐杆线虫的模式生物作用
        1.2.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1.2.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
        1.2.3 利用线虫模型评估微生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1.2.4 线虫-细菌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T29
        1.3.1 HT29 细胞的生化特性
        1.3.2 HT29 细胞模型
        1.3.3 功能性研究
        1.3.4 HT29 细胞模型研究微生物与肠道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母乳细菌S.salivariusF286 和S.parasanguinis F278 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前言
    2.1 仪器、材料与方法
        2.1.1 细菌的活化与保存
        2.1.2 S.salivarius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 菌株的ERICPCR指纹图谱
        2.1.3 C.elegans SS104 的寿命试验(Lifespan assay)
        2.1.4 C.elegans N2 的繁殖力试验(Progeny assay)
        2.1.5 C.elegans SS104和C.elegans N2 的致死性实验(killing assay)
    2.2 实验结果
        2.2.1 F286 和F278 菌株对成年C. elegans寿命的影响
        2.2.2 F286 和F278 菌株对成年C. elegans生长的影响
        2.2.3 F286 和F278 菌株对C. elegans繁殖量的影响
        2.2.4 F286 和F278 菌株对C. elegans幼虫发育的影响
        2.2.5 F286 或F278 对C. elegans幼虫的致死效应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母乳细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 和S. parasanguinis F278 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
    引言
    3.1 S.salivarius F286 和S. parasanguinis F278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2 实验结果
        3.2.1 S. salivarius F286 和S. parasanguinis F278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HT29 细胞无细胞毒性
        3.2.2 不同浓度的S. salivarius F286 和S. parasanguinis F278 菌体对HT29 细胞的影响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名称缩写及中文全称
附录2 培养基配方和溶液试剂
附录3 仪器设备
论文的创新点
硕士期间已(待)发表论文
致谢

(4)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6-23月婴幼儿喂养方式及营养知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设计、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婴儿喂养方式的改变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仪器
        1.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粪样的采集
        1.2.2 粪便内细菌数量的测定
        1.2.3 细菌总DNA的提取
        1.2.4 细菌总DNA扩增
        1.2.5 DGGE电泳条件和条带分析细菌总DNA PCR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粪便微生物计数
    2.2 不同组别婴儿的DGGE图谱分析
    2.3 不同组别婴儿粪便总细菌的16SrDNA
    2.4 不同组别婴儿肠道菌群的香农-维纳指数(H′)
3 讨论
    3.1 婴儿喂养方式改变对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
    3.2 婴儿喂养方式改变对婴儿肠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7)新疆36岁儿童个体脂肪重聚年龄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婴儿肠道菌群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婴儿肠道菌群的起源
2 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
3 婴儿肠道菌群与疾病
4 婴幼儿食品的开发
5 展望

(9)06岁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2.2 测量工具及评价方法
        1.2.3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0~6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情况
    2.2 各年龄组营养不良患病率
    2.3 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
        2.3.1 母亲文化程度与职业
        2.3.2 经济收入
        2.3.3 出生体重
        2.3.4 喂养方式
        2.3.5 辅食添加
        2.3.6 断奶时间
        2.3.7 饮食习惯与行为
        2.3.8 疾病因素
3 讨论
    3.1 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3.2 各年龄组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病特点
    3.3 营养不良危险因素
        3.3.1 母亲文化程度
        3.3.2 家庭经济状况
        3.3.3 低出生体重
        3.3.4 辅食添加不合理
        3.3.5 疾病
        3.3.6 喂养方式
        3.3.7 断奶时间
        3.3.8 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

(10)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强度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组成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高通量测序探讨产前抗生素的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种属组成变化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抗生素暴露对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组成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婴儿断奶后的喂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脂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的最新进展[J]. 李璇,郑建仙.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01)
  • [2]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区系差异比较[D]. 李晓敏.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3]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母乳来源细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对宿主健康的影响[D]. 曹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6-23月婴幼儿喂养方式及营养知识调查[D]. 何青.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5]婴儿断乳时间的选择对母儿的影响[A]. 陈琨. 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6
  • [6]婴儿喂养方式的改变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J]. 贾宏信,苏米亚,陈文亮,刘翠平,齐晓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12)
  • [7]新疆36岁儿童个体脂肪重聚年龄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D]. 窦亚兰.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8]婴儿肠道菌群研究现状[J]. 张和平,霍冬雪. 中国食品学报, 2013(07)
  • [9]06岁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 冯平,周萌泥,焦喜涛. 中国妇幼保健, 2006(24)
  • [10]分娩前后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D]. 邹志慧.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断奶后如何喂宝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