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素质分析

大学生文明素质分析

一、大学生文明素养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湘湘[1](202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中认为

黄敏[2](2021)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研究 ——以上海“水资源问题”为例》文中认为自“生态文明”相继出现在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之后,生态文明在我国基础教育、高校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之时,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同样明确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指引。因此作为地理教育从事者,应当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一线教学活动中,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教育的推广仍处于浅层阶段,教师对学生生态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途径没有明确的规划,未能真正借助学科特点、典型素材发挥地理科目在生态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首先研究前人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实施策略与成果,进一步创新性的提出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设想,之后研究项目化学习策略的秉性,发现其兼具探究性与价值感、自主性与合作性的特质,这些特质彰显了项目化学习优势的同时也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验证前期的设想。再者笔者整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一套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模型,从选取典型的上海生态问题案例-实施项目化主题-展示研究成果-测评分析。这一系列的研究行为与其说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不如说这是生态文明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策略的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相融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详细如下:(1)设计一套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模型。在实用主义、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同时遵循最新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过程实践、项目成果评价等核心阶段进行详细规划与设计。(2)提供了水循环模拟实验与上海寻水故事的乡土案例参考,基于python软件,挑选适宜开展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章节“水循环”,以《上海的寻水故事》为主题的主项目授课重在实施项目化学习模型,通过审视学生的项目化成果以及课堂参与度,验证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3)通过教师课堂观察、学生项目化成果展示与任务单的完成度验证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型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价值意义。子项目1“水循环模拟实验”有助于落实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的培养,子项目2“上海水质型缺水研究”有助于落实人地协调观与区域认知的培养。鉴于此,将项目化学习模型应用于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转变以往教师重分轻德的教育观念,有助于保障中学生生态理念、态度、行为能力的养成、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

解潇潇[3](2021)在《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和必要。高中地理因其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增加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解决当今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基于新课标梳理研究了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并对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水平及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目前其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进建议,最后以地理1《水循环》为例进行了教学案例设计。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新课标中使学生正确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的目标,通过分析解读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内容,对其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表现、呈现方式、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探索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渗透特点。2.为准确深入了解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近况,本研究以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发展水平为切入点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调查对象为日照市部分高中生及一线地理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中生认为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质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生态教育问题: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压制、教师素养水平的限制、教学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生态文明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等。3.依据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对教科书中生态文明部分的要求,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问卷及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就以提升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成效为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增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关教育部门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投入;学校增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比重;地理教师也要从准确深入理解教科书中生态内容、整合梳理生态教育资源、丰富改进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4.结合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水循环》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既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能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以此促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生态文明知识的领会贯通,生态文明观念与价值体系的树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影响。

艾宁[4](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有必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也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对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第二章是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包括生态文明概念、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调查,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进行问卷设计,对初中生及初中化学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及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浅层次、化学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缺乏评价的问题,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原因有教师教育理念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足、学校忽视生态文明教育。为了解决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第四章探索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策略,主要概括为:深挖教材,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设置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四部分内容。第五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及分析,根据第四章提出的培养策略选取沪教版化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与分析,并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第六章是结论与反思,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反思研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培养策略及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可以有效地促进一线教师在实际化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李刚[5](2020)在《基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者和城市的建设者,其文明素养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形象面貌,也能够直接影响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开展。首先对基于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必要性进行了概述,而后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对应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推进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何俊峰[6](2020)在《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将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问卷》对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中职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中职学生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但自主的环保行动很少;中职学生有一定的生态环保行为,但环保责任感偏弱;中职院校开展过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但对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总的来看,中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偏低,需要进一步提升。探索了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社会群体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生态文明法律机制不健全;中职院校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不够重视;家庭成员的生态文明素养较低,对中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缺乏引导;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导致生态文明行为知与行的不统一。提出了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第一,为中职学生创设积极良好的社会生态文化环境。例如:完善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校园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力度;扩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充分发挥中职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加强生态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树立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培养学生生态环保的行为习惯。第三,充分发挥家庭环境对提升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积极影响。第四,积极参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赵莎莎[7](2020)在《3-6年级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冀教版和苏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基于现实的环境问题,主张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文明教育应运而生。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析归纳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优缺点,为未来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编写提供优化建议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理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以冀教版和苏教版当前使用的3-6年级小学科学教材为研究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对两版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析两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的异同点。通过比较两版教材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版教材有以下相同点,首先两版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所占比例都低于标准比例,且年级分布有断层的情况。其次从各部分分布情况来看,知识与能力方面两版教材都存在遗漏知识点的缺点,也有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简单易懂的优点;过程与方法方面两版教材都较为注重“描述关系”部分和“解决问题”部分,且两版教材都达到并高于标准比例。但对“提出问题”部分关注较少,两版教材都未达到标准比例;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两版教材都较为注重“崇尚自然敬畏生命”部分,但都低于标准比例。第二,存在以下不同点,从总量来看冀教版内容更详细、具体。从各部分来看,知识与能力方面各省份结合本省份特点有不同的侧重点;过程与能力方面两者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提出问题”部分,虽两版教材都低于标准比例,但冀教版与标准相差更大,冀教版此部分有待提升;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两者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合理消费”部分,苏教版达到并略高于标准比例而冀教版低于标准比例,冀教版“合理消费”部分低于标准,有待加强。最后本研究从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总量和各部分分布两方面对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编写提出建议,希望为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编写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

王江波[8](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丁玉峰[9](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直接关照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人们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对于滋养人们心灵,涵育人们德行,引领社会风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教育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着眼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效性,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与划分解析、思想支撑与基本特性、具体文化形态的内蕴与功能、实践运行要求等问题。全文由导论、七章和结论构成。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本研究思考。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与划分解析。主要从理论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内涵,在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提出的逻辑起点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等基本概念入手,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内涵,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存在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是何,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划分依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划分呈现。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思想支撑与基本特性。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化论述供了根本思想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成果奠定重要思想渊源、国外相关文化成果提供有益思想借鉴三个方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思想支撑;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历史性与现实性贯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一”、“渗透性与熏陶性合一”等基本特性。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文化形态。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文化形态的蕴含,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文化蕴含对不同实践领域的客观反映,划分为思想观念文化形态、政治观念文化形态、道德观念文化形态和法制观念文化形态,具体分析各个观念文化形态的内涵和功效,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形态蕴含,根据文化内蕴融涵于物质的方式不同,重点呈现出直观式物质文化形态、再现式物质文化形态、创意式物质文化形态和象征式物质文化形态,并具体分析各个物质文化形态的意蕴和作用,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措施。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形态。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形态蕴含,根据在实践中形成的各项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划分为根本性制度文化形态、基本性制度文化形态与具体性制度文化形态,分析各个层面制度文化形态的蕴含和效用,提出创新发展的对策。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文化形态。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化形态蕴含,根据实践活动涵养受教育者文化素养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以文服人的活动文化形态、以文化人的活动文化形态、以文感人的活动文化形态和以文育人的活动文化形态,具体分析各个活动文化形态的含义、体现和功效等。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运行的要求。主要阐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在实践运行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规律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实践运行的有利条件。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相关问题形成的基本观点、得出的基本结论,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以及有待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明确进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柯燕燕[10](2019)在《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建筑工人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将作为我国建筑工人主力军的5300余万农民工持续有序地转化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业产业工人。而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手段,系统化培训无疑是实现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建筑业领域并未形成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的观念意识和制度安排。尽管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问题,但因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缺乏顶层规划和系统建构,致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欠佳,农民工经过培训后还是农民工,严重制约我国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传统建筑业的现代发展。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化培训,也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在更深层次上还涉及市民化培训,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借助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为此,本文引入种子萌发理论来建构培训系统影响因素体系,揭示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的内在规律,构建以萌发为核心运动特征的、具有动态性的动力系统整体结构,进而研究培训系统运行和应用,并借助扎根理论行为事件访谈、质性研究、结构方程、二元logistic模型、胜任力模型、柯氏评估法等分析方法,寻求合理系统建构和实践应用以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积极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参与系统化培训。(1)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基于“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实质上是职业化培训和市民化培训”这一论断就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梳理,以寻求必要的理论资源和创作空间。本文界定了建筑业农民工、建筑业产业工人、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系统化培训等核心概念,阐释种子萌发理论、扎根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胜任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建构“种子萌发”理论视角下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理论框架。(2)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基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建筑业农民工、建筑企业、建筑行业、培训机构、政府及社会力量各层级、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引入扎根理论,综合采用文献梳理、实证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数据编码将资料进行分解、概念化并重新组合,借助QSR Nvivo10软件进行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分析,根据质性分析结果提炼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影响因素,回答“系统为什么这么构建”的问题。(3)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构建。基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的内在规律,在种子萌发视角下,构建以萌发为核心运动特征的具有动态性的动力系统整体结构,即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涵盖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并在种子萌发视角下重新梳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问题,归纳总结并找出系统问题症结。回答“系统是什么”的问题。(4)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运行机理研究。提出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运行机理的理论模型并加以验证,借助SEM分析模型确定动力系统的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通过问卷调查充分收集数据,开展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方程模型建构、变量的测量、信度和效度分析、模型假设检验、验证结果与分析等。回答“系统怎么运行”的问题。(5)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功能的对策研究。通过农民工内在模块、培训体系实施模块以及外部环境模块的建构,回答“如何提升系统功能”。其中,建筑业农民工内在模块主要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模型分析农民工参与系统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培训体系实施模块主要借助胜任力模型及柯氏评估理论支撑整个实施模块架构,外部环境模块则主要运用学习组织理论分别对政府、行业机构和建筑企业提出相应的意见。本文提出了“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的命题,就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因子体系进行质性研究,引入种子萌发理论建构了一套由“培训影响因素体系——培训系统建构——培训系统运行机理——培训系统要素功能提升”构成的动态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丰富了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本文也存在定量分析模型存在内生性或者遗漏变量、未充分考虑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区域性差异以及SEM模型可直接量化观测变量较难提取等不足。

二、大学生文明素养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文明素养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2)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研究 ——以上海“水资源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1.3.1 “生态文明”的研究
        1.3.2 “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1.3.3 项目化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有关“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
        2.1.2 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界定
    2.2 项目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2.3.1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3.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
第3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现状研究
    3.1 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目的
        3.1.2 调查问卷内容编制
        3.1.3 调查主体与数据采集
        3.1.4 数据分析与问题成因探析
    3.2 项目化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现状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目的
        3.2.2 调查问卷内容编编制
        3.2.3 调查主体与数据采集
        3.2.4 数据分析与问题成因探析
第4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可行性研究
    4.1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整合高中自然地理教材
        4.1.1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整合必修1 教材章节的甄选原则
        4.1.2 适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高中自然地理章节可视化
    4.2 基于项目化学习模式审视高中自然地理教材
        4.2.1 基于项目化学习整合必修1 教材章节的甄选原则
        4.2.2 适宜开展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自然地理章节可视化
    4.3 生态文明内容与项目化学习匹配性分析
第5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项目化学习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1 确定合理的生态项目化原则
        5.1.1 注重进阶性
        5.1.2 注重学科性
        5.1.3 突出学生主体
        5.1.4 把握科学性
    5.2 选择适宜的生态项目化主题
    5.3 制定挑战的生态项目化目标
    5.4 创设紧密的生态项目化问题链
        5.4.1 核心问题
        5.4.2 驱动性问题
        5.4.3 内容问题
        5.4.4 延伸问题
    5.5 建立稳定的生态项目化学习小组
    5.6 制作多元的生态项目化成果
    5.7 设计定量的生态项目化评价
第6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项目化学习案例的课堂实践与反思
    6.1 主项目——上海‘寻水’故事的课堂实践
    6.2 主项目——上海‘寻水’故事的反思
        6.2.1 主要特色
        6.2.2 反思改进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关于构建学习模型的理论结论
        7.1.2 关于案例开展与反思的实践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 B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2019 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分析
    (一)地理1 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
        1.“地球知识”部分内容分析
        2.“自然环境要素”部分内容分析
        3.“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部分内容分析
        4.“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分析
    (二)地理2 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
        1.“人口”部分内容分析
        2.“聚落”部分内容分析
        3.“文化”部分内容分析
        4.“产业”部分内容分析
        5.“战略与发展”部分内容分析
    (三)选择性必修3 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
三、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设计
    (二)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
        1.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2.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3.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建议
    (一)增强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认识
    (二)相关教育部门加大生态教育投入
    (三)学校增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比重
    (四)教师提升自身生态文明教育能力
        1.准确深入理解教材
        2.整合梳理教育资源
        3.丰富改进教学方法
五、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设计
    (一)课标解读与分析
        1.课程标准
        2.解读与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六)教法学法
    (七)教学媒体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1.生态文明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
        2.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存在多方面问题
        3.完善高中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育各界的努力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4)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教育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生态文明观
        (三)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四)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不完整
        (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浅层次
        (三)化学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四)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
        (五)化学教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缺乏评价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育理念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足
        (三)学校忽视生态文明教育
第四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深挖教材,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及内容
        (一)科学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精选初中化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二、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关注生态文明教育
        (二)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能力
        (三)强化教师生态文明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一)加强情境教学法
        (二)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三)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四、教师设置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
        (一)开展多样化评价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评
第五章 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 “金属的防护和废旧金属的回收”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二) “环境污染的防治”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二、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
        (一)教学实践的目的
        (二)教学实践对象
        (三)教学实践的计划
        (四)教学实践过程
        (五)教学实施效果
        (六)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5)基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有利于塑造文明城市的美好形象
    (二)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思想保证
二、基于创建文明城市背景下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现状
    (一)人生价值观念缺失
    (二)公德意识较低
    (三)公德教育不到位,心理素质低下
三、基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重视施行德育

(6)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教育
        2.1.3 生态文明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文明理论
        2.2.5 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3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设计
        3.1.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方法
        3.1.2 信度和效度检测
    3.2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生态文明知识素养
        3.2.2 生态文明意识素养
        3.2.3 生态文明行为素养
        3.2.4 中职学校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实施现状
    3.3 中职院校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3.3.1 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生态文明法律机制不健全
        3.3.2 中职院校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不够重视
        3.3.3 生态文明素养较低的家庭成员无法给予中职学生正确的引导
        3.3.4 中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不利于生态文明知与行的统一
4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
    4.1 为中职学生营造积极的社会生态文化氛围
    4.2 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引导作用
    4.3 有效利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效果
    4.4 积极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5 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学案例设计
    5.1 中职地理教材中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知识点
    5.2 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5.3 教学案例设计
        5.3.1 教材分析
        5.3.2 学情分析
        5.3.3 设计思路
        5.3.4 教学过程(部分)
        5.3.5 课后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件一
附件二
参考文献
致谢

(7)3-6年级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冀教版和苏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担忧
        2.国家政策对生态文明日益重视
        3.小学科学教材与生态文明教育联系密切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已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基础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1.生态
        2.文明
        3.生态文明
        4.生态文明教育
        5.小学科学教材
    (二)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析标准的制定
        1.分析标准确立的依据
        2.分析标准确立的流程
        3.分析标准的确立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理论
        2.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三、两版科学教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分析
    (一)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分析
        1.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统计
        2.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统计
        3.两版科学教材生态文明内容总量年级分布的比较
        4.两版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与《科学生态文明教育标准》内容总量的定量比较
    (二)两版教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构成各部分的统计分析
        1.两版教材“知识与能力”方面比较分析
        2.两版教材“过程与方法”方面内容的比较分析
        3.两版教材“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内容的比较分析
四、结论
    (一)相同点
        1.从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总量来看
        2.从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各部分构成来看
    (二)不同点
        1.从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总量来看
        2.从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各部分构成来看
五、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编排的优化建议
    (一)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要符合标准,年级分布应具有连贯性
        1.科学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总量要合理
        2.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年级分布要具有连贯性
    (二)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各方面知识应全面、分布应更合理化、有自身特点
        1.各部分内容要分配合理,与标准相符合
        2.内容要全面,不能存在遗漏知识点
        3.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结合本省份情况使教材适合本地的同时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4.过程与方法方面,保证“提出问题”部分的内容的合理性
        5.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保证“合理消费”部分内容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回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诉求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不佳问题的现实追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与划分解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提出视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不同理解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内涵界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划分解析
        (一)学界关于文化形态的多种划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划分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划分呈现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思想支撑与基本特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思想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化论述提供根本思想指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成果奠定重要思想渊源
        (三)国外相关文化成果提供有益思想借鉴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基本特性
        (一)历史性与现实性贯一
        (二)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一
        (四)渗透性与熏陶性合一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文化形态
    一、思想观念文化形态
        (一)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内涵主旨
        (二)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凝聚效用
        (三)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优化要求
    二、政治观念文化形态
        (一)政治观念文化形态的主要内容
        (二)政治观念文化形态的导向作用
        (三)政治观念文化形态的方向坚持
    三、道德观念文化形态
        (一)道德观念文化形态的内在构成
        (二)道德观念文化形态的调节功能
        (三)道德观念文化形态的与时俱进
    四、法治观念文化形态
        (一)法治观念文化形态的蕴含要义
        (二)法治观念文化形态的规范作用
        (三)法治观念文化形态的提升要点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形态
    一、直观式物质文化形态
        (一)直观式物质文化形态的类别
        (二)直观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功效
        (三)直观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发展
    二、再现式物质文化形态
        (一)再现式物质文化形态的构成
        (二)再现式物质文化形态的作用
        (三)再现式物质文化形态的优化
    三、创意式物质文化形态
        (一)创意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呈现
        (二)创意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功能
        (三)创意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完善
    四、象征式物质文化形态
        (一)象征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展现
        (二)象征式物质文化形态的效用
        (三)象征式物质文化形态的创新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形态
    一、根本性制度文化形态
        (一)根本性制度文化形态的内涵规定
        (二)根本性制度文化形态的战略引导作用
        (三)根本性制度文化形态的改善准则
    二、基本性制度文化形态
        (一)基本性制度文化形态的本来要义
        (二)基本性制度文化形态的服务保障作用
        (三)基本性制度文化形态的健全原则
    三、具体性制度文化形态
        (一)具体性制度文化形态的基本含义
        (二)具体性制度文化形态的规范协调作用
        (三)具体性制度文化形态的革新要领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文化形态
    一、以文服人活动文化形态
        (一)以文服人活动文化形态的蕴含
        (二)以文服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功效
        (三)以文服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实现
    二、以文感人活动文化形态
        (一)以文感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实质
        (二)以文感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呈现
        (三)以文感人活动文化形态的作用
    三、以文化人活动文化形态
        (一)以文化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内蕴
        (二)以文化人活动文化形态的体现
        (三)以文化人活动文化形态的效用
    四、以文育人活动文化形态
        (一)以文育人活动文化形态的要义
        (二)以文育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展现
        (三)以文育人活动文化形态的功用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运行的要求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本质属性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的实践运行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运行的精神定力
        (三)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形态运行全要素
    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规律
        (一)文化育人规律的本真要义
        (二)文化育人与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高度契合
        (三)把文化育人规律融入文化形态运行全环节
    四、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运行的有利条件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营造全社会浓郁文化氛围
        (三)建设专门队伍力量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活动及成果

(10)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应然选择
        1.1.2 重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是顺应工业化发展规律的的必然选择
        1.1.3 系统化培训是实现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关键路径
        1.1.4 政府高度重视新时期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
        1.1.5 现行培训机制无法满足新时代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目标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结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建筑业农民工
        2.1.2 产业工人
        2.1.3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2.1.4 系统化培训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种子萌发理论(SGT)内涵
        2.2.2 种子萌发理论适用性分析
    2.3 其他主要相关理论
        2.3.1 扎根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胜任力理论
        2.3.4 学习型组织理论
    2.4 理论框架构建
        2.4.1 研究思路及框架
        2.4.2 研究要点
3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影响因素构建基础
        3.2.1 资料收集
        3.2.2 扎根理论适用性分析
        3.2.3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3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影响因素预试研究
    3.4 建筑业农民工影响因素编码提取
        3.4.1 编码提取思路
        3.4.2 解析开放式编码
        3.4.3 提取主轴编码
        3.4.4 归纳核心编码
    3.5 信度与效度分析
        3.5.1 信度检验
        3.5.2 效度检验
    3.6 研究发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构建
    4.1 研究思路
    4.2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要素
        4.2.1 培训“种子”——农民工
        4.2.2 培训“土壤”——培训体系实施
        4.2.3 培训“环境”——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
    4.3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结构
        4.3.1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结构模型
        4.3.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结构分析
    4.4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功能
        4.4.1 培训“种子”功能——吸收、转化功能
        4.4.2 培训“土壤”功能——供给作用
        4.4.3 培训“环境”功能——调控作用
    4.5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问题再梳理:SGT视角下
        4.5.1 建筑业农民工SGT培训系统“环境”要素
        4.5.2 建筑业农民工SGT培训系统“种子”要素
        4.5.3 建筑业农民工SGT培训系统“土壤”要素
        4.5.4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问题小结:SGT视角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运行机理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理理论框架
        5.2.1 研究假设
        5.2.2 要素量表构建
    5.3 数据采集与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处理
        5.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4 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
        5.3.5 相关分析
    5.4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修正
        5.4.1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
        5.4.2 结构方程模型模型修正
    5.5 验证结果及分析
        5.5.1 结果分析
        5.5.2 关键路径识别
    5.6 本章小结
6 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培训SGT系统功能的对策研究
    6.1 研究思路
    6.2 增强培训“种子”吸收转化能力研究
        6.2.1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2.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6.2.3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6.2.4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及建议
    6.3 改善培训“土壤”供给质量研究
        6.3.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6.3.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计划分析
        6.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实施分析
        6.3.4 基于柯氏评估理论的培训评估分析
    6.4 提升培训“环境”调控能力研究
        6.4.1 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6.4.2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模块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影响因子访谈提纲
    B 建筑业工人职业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C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系统化培训驱动力调查问卷
    D 建筑业工人岗位胜任力访谈
    E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大学生文明素养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 吕湘湘.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自然地理项目化学习研究 ——以上海“水资源问题”为例[D]. 黄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研究[D]. 解潇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艾宁.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 李刚.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3)
  • [6]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D]. 何俊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3-6年级小学科学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冀教版和苏教版为例[D]. 赵莎莎.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9]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研究[D]. 丁玉峰. 西南大学, 2019(05)
  • [10]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研究[D]. 柯燕燕.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学生文明素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