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空体系在电子战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沙兆群[1](2019)在《多无人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无人机在电子战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它能够代替有人驾驶飞机在危险的环境下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在当今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一体化防空体系下,单架电子战无人机的干扰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只有多架电子战无人机相互协作,共同对敌进行干扰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干扰效果。而无人机航路规划技术是无人机实现自主飞行、智能导航与安全飞行的基础与关键。因此,研究多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电子战无人机的作战应用。介绍了无人机的结构及特点,并描述了电子战无人机执行的主要作战任务。探讨了电子战无人机在空袭中的作战运用,包括佯装攻击、掩护干扰、分布式干扰以及引诱干扰。总结了电子战无人机的发展趋势。然后,研究了多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方法,该方法将假目标欺骗干扰与噪声压制干扰相结合,从而保障了实施欺骗干扰的电子战无人机的安全性,提高了在雷达组网环境下假目标航迹的可信度。推导了包含7种飞行参数约束的无人机航路规划最优控制模型。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代价函数,认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按需灵活地选择不同的代价函数对无人机航路进行规划。通过Matlab仿真求解了在两种不同的代价函数下,所有电子战无人机在干扰任务中的飞行航路及相应的运动参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多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研究了多场景下电子战无人机进行干扰任务时的航路规划问题。提出了针对组网雷达的多无人机巡弋与搜索阶段定高协同复合干扰方法,该方法具有实际意义,提高了无人机在巡弋与搜索阶段的安全性。在直角坐标系下提出了单机欺骗干扰单架预警机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无人机发射干扰信号的频率公式及时延公式,以达到欺骗敌方预警机、掩护我方作战舰船的目的。设计了多机协同复合干扰敌方多架预警机的方法,并推导出相应的无人机航路规划最优控制模型。对上述三种情况下全部无人机的干扰航路与飞行参数进行了Matlab仿真,验证了相应方法的有效性。
王竞[2](2018)在《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通过发展创新“颠覆性”的军事技术、国防体制和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概念获得军事优势,保持美军全球机动能力和美国霸权地位。“抵消战略”常被认为是单纯依靠“技术优势”来达到“抵消”目的,其实不然,军事技术要最终转化为军事优势需要作战概念的支撑。作战概念同时指引着军事技术革新和军队组织形态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作战概念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战略目的才能够实现。第三次“抵消战略”通过“多域战”概念实现战斗力的生成转化,以未来战争环境为着眼点,意在通过跨领域融合作战模式,“抵消”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赢得可能爆发的战争,达成政治目的。“多域战”正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或将对世界军事变革、亚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其打压、遏制、围堵我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综合考量第三次“抵消战略”和“多域战”更有助于我们认清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实质,为我军改革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按照“政策轨迹——理论分析——现实应对”的思路分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问题由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理清了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最终目的是生成与未来作战环境相匹配的战斗力,而“多域战”理论则是推进战斗力生成的实现路径。第三章主要通过梳理“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多域战”的特点,研究了“多域战”的生成逻辑和本质属性,并分三个阶段对实施“多域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探究了“多域战”的前景和影响,思考了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李大喜,陈士涛,张航,李小喜,李延磊,曹泽阳[3](2019)在《EA-18G作战能力及对抗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具备强大的全频谱电子攻击和防空压制能力,以在2009年的演习中"击落"F-22"猛禽"战斗机而闻名,开创了"火力+电子攻击"全新空战模式。介绍了EA-18G电子战任务系统,分析了EA-18G EA-18G的作战使用模式,提出了防空体系应对EA-18G的策略建议。
张鸿海[4](1997)在《海上舰艇编队信息战——电子战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海上舰艇编队电子战在现代信息战中的重要性、攻防层次、主要装备及其战术特点、作战模式和发展趋势。
霍克[5](2011)在《中国海军 现代海上作战体系(上)》文中提出现代战争是双方作战体系的对抗,其实质是作战体系总体质量与效能的对抗与竞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体,现代海上作战体系包括武器系统、支援保障系统和作战管理系统三大部分。根据现代海战场的主要作战领域和作战样式,海上作战体系也可分为水下作战体系、水面作战体系以及自动化指挥控制与电子/信息战作战体系。二战前后甚至冷战时期的海上作战体系模式在实战中体现为多种模式的合成和交叉,而在新世纪前后,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新军事革命,海上作战体系已经从多维交叉走向了全维一体。新中国海军自建军起至21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海军作战体系形成和日渐成熟的阶段。多年来,随着中国海军各领域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海军发展经验,中国海军在现代海上国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基本形成了集多兵种和多种作战方式于一体、能够覆盖近海海域的现代海上积极防御作战体系。就军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而言,无论是总体含义还是某一具体领域已均非作战武器系统及装备技术本身的性能所能概括,而是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领域的知识、思想、技术、系统以及组织和管理,无不与所面临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凝聚并体现着军队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智慧、能力和力量。而现代海军作为当代多领域专业技术最密集、多兵种综合性最强的战略军种,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和充分。
高雁翎[6](2001)在《发展反飞机、反导一体化的扩展防空体系》文中指出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现代战争作战模式 ,空袭与防空贯穿现代局部战争全过程 ,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作战环节。介绍了国外空袭作战的特点 ,简单概括了未来地面防空作战特点。特别针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威胁 ,分别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北约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最后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重点和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肖霞[7](2005)在《无人机的电子战运用及对未来电子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零伤亡”作战思想的指引下,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臻成熟,无人机的发展风起云涌。近年来,无人机在战术运用方面更是突破了传统的侦察领域,逐步涉足攻击甚至电子攻击等领域。通过回顾无人机在近代历次军事冲突中的运用,分析无人机运用于电子战的优势,探讨无人机在电子战中的运用及可能的运用情况,最后指出无人机运用于电子战后对未来电子战的影响。
简家民[8](2008)在《电子战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磁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斗争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战逐渐成为重要的作战样式。国际斗争中存在的电子对抗行为引发了各种国际法律问题,涉及到战争法、电磁资源利用、国家安全和主权等方面。电子战中国际法律问题的出现和存续是现代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虽然电子战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作战样式,但是国际法对电子战并非毫无约束。现行国际法已有的一些约束电子战的法律法规是国际主体处理电子战引发的国际法问题的重要依据。但是电子战给以传统战争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法造成了很大冲击,现行有关电子战的国际法律规范大多是零散的条款,且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对电子战中国际法问题进行研究,必须深入分析影响电子战国际立法的因素,把握电子战国际立法走向。在未来战场上,国际法仍是国家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由于电子战手段的广泛运用和电子战方法的不断发展演变,未来电子战引发的国际法问题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国家在处理电子战引发的各种国际问题时,有必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国际法武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摩擦,避免诉诸武力。另外,国际主体必然要注重以国内法作为法律斗争的重要武器,积极参与电子战的国际立法,注重软杀伤手段的运用,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注重灵活运用国际法,充分利用国际法在电磁战场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刘慧霞,席庆彪,李大健,张波,肖佳伟[9](2013)在《电子战无人机协同作战关键技术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人机作为信息战中的核心平台之一已经应用于整个电子战领域,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重点发展。回顾了电子战无人机的发展现状;讨论了面向未来网络化、立体化作战环境下电子战无人机与其他系统协同作战关键技术。
孙纪尧[10](2014)在《“电子战”的维度识别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战”作为现代战争中的主导作战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到研究电子战的队伍中来,掌握电子战的本质特征和背景识别性是“电子战”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对作为“电子战”作战背景的重要因素,即战场维度的识别,能够清晰地理出电子战发展的脉络和每次升级的关键点。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整合,将电子战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转折节点进行提炼,从战场维度的共时态识别中阐述了战场上各元素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作战当中所起的作用,简洁说明了跨兵种作战的优势所在。论文结合电子战分期的原则、基础和标准,将电子战的历史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演化模式,并利用控制理论和元系统跃迁理论分析和从战场背景的角度揭示了电子战演化机制,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识别出了战场维度演进的性质。以战场背景为切入点研究电子战,较之从正面繁琐的分析,更加有利于梳理归纳出电子战发展的真正机理。而通过背景研究,能够清晰地理出电子战发展的脉络和每次升级的关键点。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战正是通过越来越多的维度感知来增加制胜把握。单纯的战场维度感知如果分散也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数据链的应用正是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建立庞大的数据网络,使各维度武器装备、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做到信息快速传递和交换,达到资源共享,使得多维度联合作战成为一个整体。对电子战的维度识别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战场背景的角度清晰透彻的了解电子战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推测未来趋势,而且还对其他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防空体系在电子战中的功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空体系在电子战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无人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电子战无人机的应用分析 |
2.1 无人机的结构及特点 |
2.2 电子战无人机的作战任务 |
2.2.1 电子侦察 |
2.2.2 电子攻击 |
2.2.3 电子防御 |
2.3 电子战无人机在空袭中的作战运用 |
2.3.1 佯装攻击 |
2.3.2 掩护干扰 |
2.3.3 分布式干扰 |
2.3.4 引诱干扰 |
2.4 电子战无人机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 |
3.1 电子战无人机干扰方式概述 |
3.1.1 欺骗干扰 |
3.1.2 噪声压制干扰 |
3.2 电子战无人机干扰实现原理 |
3.2.1 航迹欺骗干扰技术原理 |
3.2.2 噪声压制干扰技术原理 |
3.3 对组网雷达的多机协同复合干扰 |
3.3.1 组网雷达抗干扰能力 |
3.3.2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优势 |
3.3.3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要求 |
3.4 单机欺骗干扰单部雷达数学模型 |
3.4.1 假目标位置关系及运动模型 |
3.4.2 欺骗干扰无人机位置关系及运动模型 |
3.4.3 电子战无人机控制模型 |
3.4.4 耦合方程 |
3.5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组网雷达数学模型 |
3.5.1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组网雷达任务想定 |
3.5.2 压制干扰无人机位置关系及运动模型 |
3.5.3 最优控制模型 |
3.6 仿真与分析 |
3.6.1 单机欺骗单部雷达仿真与分析 |
3.6.2 单机欺骗-单机压制仿真与分析 |
3.6.3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组网雷达仿真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场景无人机干扰航路规划 |
4.1 多机巡弋与搜索阶段定高协同复合干扰 |
4.1.1 假目标和无人机的运动模型 |
4.1.2 模型求解 |
4.1.3 仿真分析 |
4.2 单机欺骗干扰单架预警机 |
4.2.1 单机欺骗干扰单架预警机数学模型 |
4.2.2 无人机干扰信号控制参数 |
4.2.3 单机欺骗干扰单架预警机仿真与分析 |
4.3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多架预警机 |
4.3.1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多架预警机数学模型 |
4.3.2 多机协同复合干扰多架预警机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 |
2.1 第一、二次“抵消战略” |
2.1.1 第一次“抵消战略” |
2.1.2 第二次“抵消战略” |
2.2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 |
2.2.1 产生背景 |
2.2.2 主要内容 |
2.2.3 主要特点 |
2.3 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多域战” |
2.3.1 “多域战”的提出 |
2.3.2 “多域战”与第三次“抵消战略” |
2.3.3 “多域战”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地位 |
第三章 “多域战”理论 |
3.1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1 对未来战争环境的认识 |
3.1.2 “多域战”的作战框架 |
3.1.3 “多域战”的实施步骤 |
3.2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特点 |
3.2.1 以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对象 |
3.2.2 以发展“颠覆性”技术为支撑 |
3.2.3 作战领域空前扩展 |
3.2.4 注重创造“临时优势” |
3.3 “多域战”理论的生成逻辑与本质属性 |
3.3.1 逻辑起点:危机意识 |
3.3.2 内在理念:崇尚实力 |
3.3.3 外在动力:争夺利益 |
3.3.4 关键引领:科技飞跃 |
3.3.5 最终目的:实现“抵消” |
3.3.6 本质属性:以美国的规则重新定义战争 |
第四章 评价与思考 |
4.1 “多域战”的前景 |
4.1.1 当前:进展较为顺利 |
4.1.2 长远:面临若干挑战 |
4.2 “多域战”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
4.2.1 刺激世界军事革命聚焦创新,战争样式发生变革 |
4.2.2 美军事战略更具进攻性,大国间战争冲突风险上升 |
4.2.3 亚太地区争夺更趋激烈,美盟加紧对我军事围堵 |
4.3 中国的应对之策 |
4.3.1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清醒,防止落入军备竞赛圈套 |
4.3.2 扬长避短,加速发展核心关键技术 |
4.3.3 妥善处理矛盾威胁,巧妙化解风险挑战 |
4.3.4 瞄准“多域战”理论创新,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EA-18G作战能力及对抗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军空中电子攻击体系及EA-18G |
1.1 美军联合空中电子攻击体系 |
1.2 EA-18G电子战任务系统的构成 |
2 EA-18G作战能力与运用分析 |
2.1 EA-18G作战能力分析 |
2.1.1“全频谱”的电子对抗能力 |
2.1.2“精确打击”的电磁攻击能力 |
2.1.3“软硬兼施”的打击毁伤能力 |
2.2 EA-18G作战使用模式分析 |
2.2.1 作战任务分析 |
2.2.2 作战方式分析 |
3 对防空作战的影响及策略 |
3.1 对防空作战的影响 |
3.2 对抗EA-18G的策略 |
4 结论 |
(6)发展反飞机、反导一体化的扩展防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未来空袭作战特点 |
1) 空袭实现体系化作战 |
2) 空袭范围扩大 |
3) 空袭武器多样化 |
4) 信息技术贯穿空袭作战全过程 |
2 未来地面防空作战的特点 |
1) 攻防兼备 |
2) 全空间 |
3) 多类型 |
4) 抗饱和攻击 |
5) 反应迅速 |
3 国外导弹防御体系与武器发展现状 |
3.1 美国导弹防御体系和武器 |
3.1.1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
1) NMD计划构成 |
2) NMD系统各分系统简介——地基拦截弹 |
3.1.2 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TMD) |
1) TMD系统构成 |
2) TMD系统最新进展 |
3) TMD系统技术发展途径 |
3.1.3 巡航导弹防御系统 |
1) 发展巡航导弹探测预警系统 |
2) 建立巡航导弹多层防御系统 |
3) 发展多种拦截武器 |
3.2 俄罗斯导弹防御体系和武器 |
3.3 北约国家反导体系和反导武器研制进展 |
3.4 中国台湾反导体系和反导武器研制进展 |
1) 预警指挥系统——远程地面侦察雷达 |
2) 指挥控制系统 |
3) 拦截系统 |
4 当前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重点 |
5 加强防空与反导关键技术研究 |
5.1 数据融合技术 |
5.2 目标自动识别技术 |
5.3 反隐形目标技术 |
5.4 信息战技术 |
5.5 精确制导技术 |
5.6 仿真技术 |
(7)无人机的电子战运用及对未来电子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无人机在多次军事冲突中的电子战运用 |
3 无人机运用于电子战中的优势 |
3.1 续航时间上的优势 |
3.2 作战距离上的优势 |
3.3 隐身能力上的优势 |
3.4 机动性能上的优势 |
4 无人机在电子战中的运用 |
4.1 电子侦察 |
4.2 电子干扰 |
4.3 电子摧毁 |
5 对未来电子战的影响 |
5.1 改变电子战的作战样式 |
5.2 增加针对无人机的干扰任务 |
6 结 束 语 |
(8)电子战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依据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0.2.1 研究现状 |
0.2.2 发展趋势 |
0.3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0.3.1 理论意义 |
0.3.2 实践意义 |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0.4.1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0.4.2 课题预期成果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电子战及其引发的国际法问题 |
1.1 电子战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1.1.1 电子战的概念 |
1.1.2 电子战的发展历程 |
1.2 电子战的作战样式、分类及特点 |
1.2.1 电子战的作战样式和分类 |
1.2.2 电子战的特点 |
1.3 电子战引发的主要国际法问题 |
1.3.1 战争法问题 |
1.3.2 电磁秩序问题 |
1.3.3 信息安全和信息主权问题 |
第二章 现行国际法对电子战的规范 |
2.1 战争法对电子战有约束力 |
2.1.1 电子战中要遵守人道主义规则 |
2.1.2 电子战中不因军事必要而解除当事国遵守国际法的义务 |
2.1.3 电子战中要遵守区分原则 |
2.1.4 战争法具体规则对电子战的约束 |
2.2 国际法对电磁秩序的规范 |
2.2.1 频谱资源分配与国际电信标准化 |
2.2.2 国际法对有害干扰的规定 |
2.3 国际法对相关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规范 |
2.4 已形成的国际习惯对电子战有约束力 |
第三章 电子战的国际立法完善还任重道远 |
3.1 国际法对电子战的约束存在空白和漏洞 |
3.1.1 电子战的发展与国际法滞后性的矛盾突出 |
3.1.2 国际法对电子战武器和电子战手段缺乏约束 |
3.2 电子战对现行国际法的冲击与挑战 |
3.2.1 电子战对战争法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
3.2.2 电子战对中立规则造成一定冲击 |
3.2.3 电子战使得国际法关于侵略概念更加模糊 |
3.3 电子战国际立法完善还存在各种阻碍因素 |
3.3.1 各国电子战能力不平衡性问题 |
3.3.2 电子战引发的国际法后果问题 |
3.3.3 电子战的国际法律责任的追究问题 |
3.3.4 国家对国际法的期望值问题 |
3.3.5 国际军事斗争形势问题 |
第四章 关于电子战中国际法问题的结论与思考 |
4.1 对电子战中国际法问题的结论 |
4.1.1 电子战引发的国际法问题日益凸显 |
4.1.2 国际法对电子战的约束仍十分有限 |
4.1.3 电子战中利用有限的国际法资源维护自身权益是必要手段 |
4.1.4 有关电子战的国际法体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 |
4.2 未来军事斗争中应对电子战中国际法问题的思考 |
4.2.1 运用国内法保障国家权益实现 |
4.2.2 积极参与电子战的国际立法 |
4.2.3 遵守国际法获得战争主动权 |
4.2.4 注重电子战中的软杀伤手段运用 |
4.2.5 在电子战中灵活运用国际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电子战无人机协同作战关键技术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电子战无人机发展现状 |
1.1 电子侦察无人机 |
1.2 电子攻击无人机 |
1.2.1 电子干扰无人机 |
1.2.2 反辐射无人机 |
1.2.3 诱饵无人机 |
2 电子战无人机协同作战关键技术 |
2.1 主动感知技术 |
2.2 智能控制技术 |
2.3 多维协同与动态规划技术 |
2.4 混合协同编队技术 |
2.5 高生存力技术 |
2.5.1 隐身技术 |
2.5.2 突防规避技术 |
2.6 复杂作战环境适应性技术 |
2.6.1 电磁环境 |
2.6.2 气象环境 |
2.6.3 目标环境 |
3 展望 |
(10)“电子战”的维度识别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子战 |
1.2.2 战场态势 |
1.3 研究方法 |
1.3.1 案例分析法 |
1.3.2 归纳法 |
1.3.3 理论分析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战场维度的共时态识别 |
2.1 战场结构要素识别 |
2.1.1 武器装备感应识别 |
2.1.2 兵种整合识别 |
2.2 作战平台维度的识别 |
2.2.1 “负三维”空间活动的潜艇 |
2.2.2 “两维”空间活动的舰船 |
2.2.3 “二维”空间活动的陆军 |
2.2.4 “三维”空间活动的空军 |
2.2.5 “三维”活动空间的卫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战”的分期识别 |
3.1 电子的分期内涵 |
3.1.1 分期原则 |
3.1.2 分期基础—数据链 |
3.1.3 分期标准—战场维度 |
3.2 电子战发展史上典型战例梳理 |
3.2.1 叙以“贝卡谷地空战” |
3.2.2 挟联合国出兵的“海湾战争” |
3.2.3 美欧策动的“南联盟轰炸” |
3.2.4 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
3.3 电子战的阶段划分 |
3.3.1 以“预警机”为核心的“三维”电子战 |
3.3.2 以“卫星网络”为核心的“四维”电子战 |
3.3.3 以“大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五维”电子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战维度的历时态识别 |
4.1 电子战战场维度跃迁模式 |
4.1.1 由单兵种到多兵种协调 |
4.1.2 由单颗卫星到中继卫星 |
4.1.3 由“数据链”到“数据网” |
4.2 “电子战”战场维度的跃迁机制 |
4.2.1 构成要素变异(技术单元升级) |
4.2.2 控制手段升级(数据链升级) |
4.2.3 战场维度变迁(多要素协同) |
4.3 战场维度演进的性质识别 |
4.3.1 多元交互的网络性 |
4.3.2 数据总线的层次性 |
4.3.3 系统控制的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防空体系在电子战中的功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无人机协同复合干扰航路规划方法研究[D]. 沙兆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D]. 王竞.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3]EA-18G作战能力及对抗策略分析[J]. 李大喜,陈士涛,张航,李小喜,李延磊,曹泽阳. 科技导报, 2019(04)
- [4]海上舰艇编队信息战——电子战系统[J]. 张鸿海. 舰船指挥控制系统, 1997(04)
- [5]中国海军 现代海上作战体系(上)[J]. 霍克. 舰载武器, 2011(01)
- [6]发展反飞机、反导一体化的扩展防空体系[J]. 高雁翎. 飞航导弹, 2001(06)
- [7]无人机的电子战运用及对未来电子战的影响[J]. 肖霞. 现代防御技术, 2005(06)
- [8]电子战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简家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9]电子战无人机协同作战关键技术发展现状[J]. 刘慧霞,席庆彪,李大健,张波,肖佳伟.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3(09)
- [10]“电子战”的维度识别性研究[D]. 孙纪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