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症6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梓洋[1](2021)在《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在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黄疸(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平衡饮食,保证休息减少劳累,忌酒健康指导,对照组予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抗病毒;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护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退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陈术附汤(机配免煎颗粒)治疗,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100ml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凝血功能P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TBIL、DBIL、IBIL)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PT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轻度黄疸患者,体质为阳虚体质,证属寒湿阻遏者,辨证运用茵陈术附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TBIL、DBIL、IBIL、ALT、AST水平,明显减轻身目黄染、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饮食减少、胁肋疼痛、脘腹胀闷等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2、运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根据患者体质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方,更有利于标本兼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运用前景。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刘文志[3](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归纳分析国医大师诊治黄疸的辨证、用药特点,为中医药治疗黄疸提供理论与临床指导。方法:收集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医案,采集医案中的症状、舌脉、证素、中药等信息,将文字内容统一规范化处理,转换为数据信息,建立数据表格。运用WPS Office 6.2软件中的Excel数据透视表功能对症状、舌脉、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Weka 3.8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26位国医大师的107例医案,共204诊次,获得有效处方204首。(1)症状体征频数分析:医案首诊共出现症状体征70种,频数共792次。主要症状体征是目黄(91次)、尿黄(70次)、身黄(68次)等;具有实热性质的症状有大便干结(32次)、发热(26次)、口苦(25次)、口干(23次),共计106次;具有脾虚性质的症状有乏力(44次)、大便溏泻(23次)、面色晦暗(19次)、消瘦(13次),共计99次。(2)舌脉频数分析:170诊次记载有舌脉,舌质与舌苔表现有24种,频数共451次;脉象12种,频数共295次。舌色以舌质红(48次)、舌质暗红(23次)、舌质紫(17次)和舌质淡红(15次)较常见;舌形有舌体胖大(16次)和舌边有齿痕(9次);舌苔以苔腻(86次)、苔黄(80次)、苔薄(57次)和苔白(42次)较为多见。脉象以脉弦(84次)、脉数(49次)、脉滑(49次)、脉细(47次)和脉缓(26次)较为多见;反映实热证的舌脉象频次共计177次;反映湿证的舌脉象共计135次;反映脾虚证的舌脉象共计142次;反映血瘀证的舌脉象共计40次。(3)证素频数分析:107例医案首诊共出现证素15种,频数共219次。其中湿热(73次)、血瘀(42次)、气滞(34次)和脾虚(29次)较常见。(4)药物频数分析:204首处方共出现药物252种,频数共2727次。主要药物是茵陈(165次)、郁金(89次)、茯苓(88次)、大黄(78次)、白术(76次)、甘草(71次)、栀子(57次)、柴胡(54次)、猪苓(52次)、厚朴(51次)、金钱草(47次)、赤芍(43次)、陈皮(43次)和黄芩(41次)。(5)药性、药味、归经和类别频数分析:分析使用比例超过5%的药物,共68种中药,频数共2106次。(1)药性方面,有寒药32种,共1116次;温药20种,共526次;平药10种,共350次;凉药5种;共102次;热药1种,共12次。(2)药味方面,苦味药37种,共1308次;甘味药31种,共868次;辛味药25种,共836次;淡味药7种,共252次;酸味药5种,共130次;咸味药3种,共75次。(3)归经方面,药物以归脾、胃、肝、肺经为主。有归脾经的药物33种,共1162次;有归胃经的药物33种,共1082次;有归肝经的药物31种,共1003次;有归肺经的药物28种,共875次。(4)药物类别方面,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气健脾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和消食药为主。有利水渗湿药13种,共547次;清热药15种,共406次;补气健脾药5种,共217次;理气药8种,共187次;活血化瘀药5种,共174次;化湿药5种,共154次;消食药5种,共100次。(6)关联规则分析:分析204首处方,得出常用9种中药组合,郁金-白术-甘草-茯苓,白术-甘草-茯苓,郁金-栀子-茵陈,郁金-厚朴-茵陈,大黄-栀子-茵陈,郁金-大黄-茵陈,大黄-厚朴-茵陈,栀子-茵陈,大黄-茵陈。结论:(1)黄疸病以身目尿黄为主症,纳差、腹胀、大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为兼症。舌脉象以舌红、苔黄、苔腻、脉弦、脉数最常见。(2)黄疸病以湿热证候为主;虚实夹杂证候亦不少见,仍以湿热为主,兼有脾虚、血瘀、气滞等。(3)国医大师治疗黄疸时注重清热利湿,但不忘顾护脾胃、行气活血。常用清热利湿药物组合为茵陈-栀子-大黄,健脾益气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甘草,行气活血药物组合为郁金-厚朴。由此可得出基础方药:茵陈、栀子、大黄、郁金、厚朴、茯苓、白术、甘草。

张伟戈[4](2018)在《清胰利胆合剂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raphy,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问题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尤其对于如何更有效地综合性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及术后高淀粉酶血症(post-ERCP hyperam ylasemia,PEH),减少其发生率,减轻患者ERCP术后病痛这一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最新国外循证医学证实吲哚美辛能有效预防PEP及PEH的发生,控制机体炎症反应,降低血淀粉酶活性,但既往研究记载此药对有基础性消化疾病的患者具有术后出血、穿孔的风险,而中药在此方面恰恰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行气止痛,还能排石利胆、化瘀止血、泻热通腑,避免了西药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本研究采用非劣效性试验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分组,以西医诊疗指南推荐的吲哚美辛作为对照药物,评价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保留灌肠预防PEP及PE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将来推广中药预防PEP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脾胃肝胆科病房预行ERCP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研究方法,共纳入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其中中药组31例,西药组29例。两组术前均常规给予山莨菪碱10mg,盐酸哌替啶50mg,地西泮10mg(肌注),西甲硅油10ml 口服,二组均给予常规补液,对症治疗。中药组术前2h给予清胰利胆合剂(柴胡10g,黄芩15g,半夏9g,枳实10g,大黄10g,厚朴10g,丹参30g,金钱草30g,郁金10g,茵陈蒿15g,炙甘草6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100ml保留30min灌肠治疗,西药组术前2h给予吲哚美辛栓O.1g塞肛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h、术后24h的血淀粉酶、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后腹痛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采用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记录PEP和PEH发生例数,并且记录ERCP术操作过程,其中插管次数、胰管显影次数、手术操作时间、使用器材等情况。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研究结果:①两组患者PEP和PEH的发生率,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与西药组预防PEP及PEH的疗效相当;②在疼痛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h、术后24h的疼痛评分及术前术后腹痛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均值±标准差、差值大小比较,中药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评分(0.45±0.92)低于西药组(0.93±2.05);中药组在术后24h之内的腹痛评分均值有下降趋势,且术后24h与术前的腹痛差值小于0,而西药组在这段时间内的腹痛评分均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可能提示中药组在缓解患者术后腹痛程度,尤其是术后24h这个时间点的疗效显着;③中药组在术后24h降低血淀粉酶水平的效果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中药组无论术后4h还是术后24h的血淀粉酶水平均值均明显低于西药组;术前术后差值比较,中药组术后淀粉酶水平比西药组上升幅度小,尤其是术后24h这个时间点与术前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中药组能够降低ERCP术后血淀粉酶的水平,缩短其回落时间,尤其在术后24h这个时间点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的效果优于西药组;④在反映相关炎症指标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控制炎症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从各时间点的均值及术前术后差值比较,中药组在术后24h这个时间点降低CRP、PCT水平的效果显着。研究结论:1.中药预防PEP及PEH与对照药物吲哚美辛的疗效相当;2.中药清胰利胆合剂能够降低PEP及PEH的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血淀粉酶水平的效果优于西药,缓解术后腹痛程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示中药在缓解ERCP术后早期症状具有一定的优势;3.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保留灌肠的临床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西药的相关副作用,使用安全。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程良斌[6](2006)在《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细胞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细胞膜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 肝内胆汁淤积(intrahaptic cholistasis,IC)是许多肝病的共有的基础病变,其病因包括感染、药物、妊娠、酒精、自身免疫、手术、遗传等多种因素。近年来,随着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雌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国外对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分子水平,但在治疗方面,除最近推崇的胆石溶石药熊去氧胆酸(UDCA)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我国有关肝内胆汁淤积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西药研究滞后,而中药治疗已初见成效,并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研究多为临床研究,且多限于改善症状的观察,缺乏确切的科学实验依据。临床观察证实,黛矾散对病毒性肝炎、胆道疾患、妊娠等引起的胆汁淤积有较好疗效,但缺乏实验印证。基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以苯甲酸雌二醇(EB)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模型为基础,用拆方研究方法,观察中药黛矾散对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肝功能、肝组织学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肝细胞膜流动性、肝匀浆及肝窦膜中Na+-K+-ATPase、Mg++-ATPase活性的影响,探讨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的药物作用靶点和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提供科学依据,为寻求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有效药物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1、雄性Wistar大白鼠30只,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A)、模型组(B)、明矾组(C)、青黛组(D)及黛矾散组(E)。B、C、D、E等四组分别以EB橄榄油皮下注射(11mg/kg.d),连续3d进行造成肝内胆汁淤积模型。 2、观察实验动物小便颜色、毛色、饮食量和活动情况;取各组大鼠肝脏,用4%甲醛常规固定,制成石腊切片,进行HE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取肝组织学变化;超薄切片机切片,醋酸双氧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3、分离血清,常规生化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ALT、ALP、总胆固醇(Tch)的变化。 4、采用DPH荧光探针技术,用荧光偏振度测定及微黏度的计算的方法,测定肝细胞亚膜(窦膜和毛细胆管膜)流动性的变化。 5、取肝组织进行匀浆,分离毛细胆管膜和肝细胞窦膜,分别检测肝匀浆和毛细胆管膜中ALP水平,检测肝匀浆及肝窦膜中Na+-K+-ATPase、Mg++-ATPase活性。 结果 1、一般观察可见,经EB皮下注射,模型组动物小便污染的白色草纸颜色黄

潘雪飞,张长法[7](2000)在《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与研究近况》文中指出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2%左右,淤胆型肝炎机制并不明确,部分患者疗效不满意,为深入研究淤胆型肝炎,现将近年关于淤胆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高永飞,庞宝香[8](199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症6例》文中研究指明 慢性活动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郁积症发生率为12%~20%,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持续1个月以上,可导致重型肝炎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很高。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以中药凉血、活血化瘀法为主,西药对症治疗为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按1990年全国第6次肝炎学术会议

贺江平,汪承柏,朱纯吾,于海波[9](1992)在《凉血活血药对慢性肝炎严重胆汁郁积的退黄与改善病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告用凉血活血中药治疗STB>171μmol/L,中医辨证为血淤血热证的慢性肝炎146例,(105例肝活检证实)。单一中药治疗3个月后,显效125例,有效10例,47例治疗65天后二次肝活检证明肝脏主要病变明显改善或修复;22例分别由CAH轻、中、重型转为CPH及CAH轻、中型;13例治疗前有肝纤维组织增生,治疗后11例获得了改善。

汪承柏,贺江平,许建华,雷周云,朱纯吾[10](1990)在《重度黄疸肝炎TXB2、PGF1α变化和中医辨证关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对52例高黄痘胆汁郁积和30例慢重肝患者血浆和实验性肝内胆汁郁积动物的血浆和肝脏中 TXB2、PGF1a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血浆 TXB2、PGF1a均高于正常值(P<0.01~0.05)。动物血浆中 TXB2明显升高(P<0.01),而 PGF1a则低于正常(P<0.01);肝脏中各值与正常差异无显着性(P>0.05)。临床血瘀血热及兼实证者 TXB2,PGF1a呈比例上升,兼虚证者则不成比例,故二者的 PGF1a/TXB2比值分别大干及小于正常。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凉血活血中药有消退黄痘,降低 TXB2、PGF1a及调整其比值作用。协定处方Ⅱ号作用优于Ⅰ号。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症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症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中医病名起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3.1 阳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2 阴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3 胎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的认识
        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2.2 黄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的西医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治疗的指导
        3.1 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
        3.2 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意义及优势
        3.3 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4 导师对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2.3.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标准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2.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4.2.3 两组患者慢乙肝病程长短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及凝血功能(PT)的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4.3.1 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评价
        4.3.2 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I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血清ALT、AST、ALB的比较
        4.3.4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
        4.3.5 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评价
        4.3.6 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4.4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茵陈术附汤的运用依据
        3.1 附子
        3.2 茵陈
        3.3 白术
        3.4 干姜
        3.5 甘草(炙)
        3.6 肉桂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4.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4.3 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分析
        4.4 对改善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黄疸的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3)基于文献研究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硏究对象
        1.2 医案来源
        1.3 检索方法
        1.4 医案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医案数据库
        2.2 四诊规范
        2.3 证素规范
        2.4 药名规范
    3 数据录入
    4 数据挖掘方法
        4.1 频数分析
        4.2 关联规则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医案来源
    2 症状体征分析
    3 舌脉分析
    4 证素分析
    5 药物分析
        5.1 药物分布
        5.2 药性、药味、归经、类别分布
        5.3 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四诊讨论
    2 证素讨论
    3 用药讨论
        3.1 常用中药讨论
        3.2 性味讨论
        3.3 归经讨论
        3.4 类别讨论
        3.5 药物组合讨论
    4 总结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概述中医黄疸证治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4)清胰利胆合剂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综述一: 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PEP的临床诊断及生化指标
        2 PEP及PEH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3 PEP及PEH的治疗及预防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ERCP术后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PEP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 中医药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观察指标
        3 两组患者ERCP术后患者发生PEP、PEH情况(%)
    讨论
        1 PEP及PEH的发生与一般资料、观察指标的讨论
        2 PEP及PEH中西医治疗
        3 本研究中药清胰利胆合剂的理论基础及组方意义
        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6)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细胞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一 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实验二 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实验三 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ALP、Na~+-K~+-ATPase和Mg~(++)-ATPase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与结论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申报课题情况
致谢
附图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症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D]. 陈梓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研究国医大师治疗黄疸的经验[D]. 刘文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清胰利胆合剂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D]. 张伟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细胞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程良斌.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0)
  • [7]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与研究近况[J]. 潘雪飞,张长法. 医学综述, 2000(04)
  • [8]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症6例[J]. 高永飞,庞宝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S1)
  • [9]凉血活血药对慢性肝炎严重胆汁郁积的退黄与改善病理的研究[J]. 贺江平,汪承柏,朱纯吾,于海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2(01)
  • [10]重度黄疸肝炎TXB2、PGF1α变化和中医辨证关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 汪承柏,贺江平,许建华,雷周云,朱纯吾.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