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阻燃包覆红磷通过鉴定

高效阻燃包覆红磷通过鉴定

一、高效阻燃剂包覆红磷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黄信达[1](2021)在《无卤环保新型APP阻燃剂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阻燃剂的使用量也日益增长,在塑料助剂中已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增塑剂。但阻燃剂产品消费结构存在重大问题,卤系及卤磷系阻燃剂所占的比例过高,约占整个阻燃剂市场的80%。含卤阻燃剂虽然阻燃效果好、使用范围广,但存在严重缺点,以它阻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和有毒气体,另外卤系阻燃剂本身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危害性,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致畸性。因此,目前全球阻燃剂市场正在进行产品的更迭换代,阻燃剂产品的使用都趋向于无卤化、环保化。聚磷酸铵(ammonium polyphosphate,APP)以其阻燃效果好、环保无毒、不造成二次伤害的特点,将成为阻燃剂市场重要的增长点,其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将凸显出来。针对APP晶型也不同的特点,性能也有所差异的特点,展开对其中结晶Ⅱ型和结晶Ⅴ型APP阻燃剂进行制备研究以及性能分析。对制备APP过程的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利用XRD衍射图谱表征产物的晶型,分析每一步实验条件对制备APP的晶型及性能有何影响。制得合格的产品后,将两种晶型的APP用于阻燃三元乙丙橡胶,讨论不同晶型的APP阻燃效果的差异。以湿氨气模拟APP生产过程排放的尾气,以磷酸吸收回收利用尾气中的氨源,形成磷酸铵盐混合物作为原料再次制备APP产品。得出以下结论:(1)APP-Ⅴ是APP-Ⅱ高温下的产物。采用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三聚氰胺体系制备APP-Ⅱ的最佳聚合温度为290℃,将聚合温度升高至320℃后,得到APP-Ⅴ。(2)对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三聚氰胺体系制备APP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三聚氰胺是作为缩合剂参与到APP长链的构成中,该体系所制得的APP不是一般APP的直链结构,而是带支链呈网状的结构。(3)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所制得的APP-Ⅱ与APP-Ⅴ,其五氧化二磷含量、氮含量、溶解度、p H值、热稳定性等无明显差异,两种APP产品均为高聚合度APP产品,性能均能够达到《H/GT 2770-2008工业聚磷酸铵》中Ⅱ类产品的要求。(4)自制APP-Ⅱ与APP-Ⅴ的热失重曲线基本相同,将自制APP-Ⅱ、自制APP-Ⅴ、市售APP-Ⅱ复配DPER、MEL阻燃三元乙丙橡胶,做垂直燃烧测试,自制APP-Ⅱ取得FV-0最高阻燃等级,自制APP-Ⅴ与市售APP-Ⅱ均取得FV-1阻燃等级,APP-Ⅴ同样能够应用到高性能阻燃产品中。(5)以湿氨气模拟APP生产过程排放的尾气,以磷酸吸收,回收利用尾气中的氨源,形成的磷酸铵盐混合物作为原料再次制备APP产品,所制得的APP-Ⅱ与APP-Ⅴ产品性能均能够达到《H/GT 2770-2008工业聚磷酸铵》中Ⅰ类产品的一等品标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汤维,钱立军,邱勇,陈雅君,许博,赵震[2](2021)在《聚丙烯材料无卤阻燃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聚丙烯(PP)材料无卤阻燃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阻燃机理。用于PP材料的无卤阻燃剂以镁-铝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膨胀型阻燃剂等为主。其中,无卤阻燃PP技术的研究中以成炭剂的开发及其复配方案最多,因此还对PP用成炭剂分子结构、应用方案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张敏[3](2020)在《《高分子绿色阻燃剂》(第一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和运输等行业,能提高聚合材料的防火性能,降低火灾风险,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以推广阻燃剂学科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科技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撰写基于节选Polymer Green Flame Retardants(第一章)翻译实践,该部分源于希腊两位学者完成的研究成果——“可燃聚合物”。源语文本具有专业术语和长难句较多、结构复杂等科技英语的典型特征。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以目的论为指导,以达到译入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充分而非等值的翻译评价标准,实现科技英语信息传播的预期目标及功能。本报告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从词法、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科技文本翻译采用的方法和技巧。词法层面,从专业术语和动词名词化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专业术语翻译遵循目的和忠实原则,采用零翻译、逐词翻译等翻译技巧;动词名词化结构的翻译遵循目的和连贯原则,运用词类转换技巧。句法层面,重点讨论无从句(单纯多重修饰成分叠加)长难句和含从句长难句的翻译,综合运用目的论三原则,采用顺译、逆译、拆译、合译和重组等方法。语篇层面,以目的原则为统领,在忠实的基础上再现源文本的语义、逻辑和文体连贯,采用顺译、拆译、合译、重组和意义重构等方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翻译目的论和科技翻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合理运用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这对今后从事该类文本的翻译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梓源[4](2020)在《磷系阻燃剂螺环磷酸酯双酚-S的制备及其在树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合成材料发展迅速,正在快速代替传统的金属材料,在我国的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高分子材料在应用中,一般以合成高分子最为普遍,其力学性能非常优秀,但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一般都小于21%,存在着安全隐患,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极易燃烧,且在燃烧时伴随着浓烟和熔滴。本文合成的阻燃剂以双酚-S为原料,代替使用时会放出有毒气体的双酚-A。双酚-A与双酚-S的结构相似,但用来合成阻燃剂可以有效的减少对人体以及环境的伤害。本文以双酚-S、三氯氧磷、季戊四醇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阻燃剂螺环磷酸酯双酚-S,并分别将阻燃剂加入聚乙烯、聚丙烯中,进行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本文研究了反应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阻燃剂的收率、阻燃性能的影响。在阻燃剂合成阶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高分子复合材料合成阶段,对其材料进行了极限氧指数、阻燃等级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本文中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合成阻燃剂季戊四醇螺环磷酸酯双酚-S最佳的工艺条件。第一步反应较适宜的条件为温度:110℃,n(季戊四醇):n(三氯氧磷)=1:5,反应时间为6 h,收率可达到62.43%,第二步反应较为适宜的条件为:温度:80℃,n(季戊四醇螺环磷酰二氯):n(双酚S)=1:1.05,反应时间为8 h。收率可达到66.63%。本文通过实验测得阻燃剂的热分解温度为:270℃,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并且通过实验确定了阻燃剂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聚乙烯中的添加量为25%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值。并通过实验测得,通过此阻燃剂改性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5.1%,阻燃等级达到V-1级。改性后的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3.9%,阻燃等级达到V-1级。通过测试得改性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29.36 KJ/m2,拉伸强度为10.56 MPa;改性后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18.17 KJ/m2,拉伸强度为11.61 MPa。

夏文静[5](2020)在《隧道火灾下沥青路面燃烧行为及复合阻燃剂协同抑制机理》文中指出沥青路面因抗滑性好、噪音低、行车舒适、施工周期短、维修养护便捷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隧道工程,但在隧道火灾下沥青路面热分解产生大量热和有毒烟气,给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带来极大困难。隧道火灾时沥青及其各组分燃烧动力学特性及挥发物动态释放过程的研究较少,所采用的复合阻燃剂对沥青多阶段燃烧行为缺乏高效协同抑制作用。鉴于此,本文模拟隧道火灾下沥青路面温度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沥青各组分燃烧温度区间的梯度分布特征和挥发物的释放规律,确定与各组分相匹配的环保型纳米阻燃剂及最佳掺量,根据沥青各组分含量提出复合纳米阻燃剂复配方案,并研究了研发的复合阻燃剂对沥青路面热分解行为的协同阻燃抑烟机理,对提高隧道沥青路面火灾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质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沥青四组分燃烧温度区间的梯度分布特征,研究了沥青各组分的燃烧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沥青四组分的燃烧过程出现滞后现象,胶质和沥青质的燃烧受升温速率的影响较小;采用Kissinger微分和FWO积分方法分别计算并相互校对了沥青各组分燃烧动力学参数,饱和分和芳香分在第一燃烧阶段的活化能小于第二阶段;胶质和沥青质活化能较高,但引燃后不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燃烧,在第二阶段主要是炭化层燃烧。然后,通过研究沥青四组分的燃烧挥发物成分,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测定了各组分燃烧残留物的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和元素组成。研究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挥发物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增加;除H2O和CO2外,四组分均释放的主要有害挥发物是乙醛和丙烷;在第一燃烧阶段,挥发物释放量超过了第二阶段,大分子挥发物主要在燃烧第二阶段释放;升温速率对饱和分和芳香分的挥发物释放行为影响更明显;从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燃烧残留物表面形貌依次趋于更完整,主要包含C、O、S等元素。其次,分别甄选与沥青四组分燃烧温度区间相匹配的钙铝型水滑石、聚磷酸铵、微胶囊红磷和膨胀蛭石四种环保型纳米阻燃剂,提出复配方案,研发复合纳米阻燃剂,探究其对沥青多阶段燃烧过程的协同阻燃抑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提高,沥青和复合阻燃沥青的不完全燃烧增加,伴随着明显吸放热反应,有机挥发物的释放量增加,燃烧过程产生更多大分子挥发物;但是,在沥青燃烧过程复合阻燃剂分解吸热,产生较厚的膨胀层,通过吸热、阻断、稀释、中和等综合作用明显减少了沥青熔融液滴的形成、大分子挥发物种类与释放量,揭示了复合阻燃剂各成分对沥青燃烧的协同阻燃抑烟效应。此外,采用锥形量热仪试验研究了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阻燃机理。研究发现,复合阻燃剂明显提高沥青混合料成炭率,燃烧残留物含量明显增加,残留物表面更加完整、致密,发挥凝聚相协同阻燃功效;明显延长了沥青混合料的点燃时间,降低了热释放速率、有效燃烧热、总热释放量、平均比消光面积、有毒烟气释放量、CO的释放速率和最大CO2产率,发挥了良好的气相协同阻燃作用,揭示了复合阻燃剂各成分对沥青混合料燃烧行为的协同抑制机理。同时,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的全程抑烟机理。结果表明,复合阻燃剂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燃烧烟尘中烷烃种类,阻止了不饱和烯烃和炔烃释放,显着减少燃烧残留物的主要成分;沥青混合料燃烧烟尘较多、残留物特征成分的分子量普遍较小,复合阻燃沥青混合料更加难以燃烧,产生的烟尘减少、残留物特征成分的分子量普遍较大。最后,研究了复合阻燃剂对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及燃烧性能影响。研究发现,复合阻燃剂稍微提高了沥青的延度和软化点,但是降低了沥青的针入度,改善了沥青的抗高温变形和抗低温裂性能;复合阻燃剂使沥青燃烧等级从V-2降到了V-1,极限氧指数从19.6%增加到25.1%,提高了沥青得阻燃性能;复合纳米阻燃剂略微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但是降低了低温抗裂性,仍满足规范要求。总之,本文从沥青组分的层次更深入探究了沥青的多阶段燃烧动力学特性及挥发物动态释放过程,提出复合纳米阻燃剂复配方案,研发的复合阻燃剂对沥青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效应,揭示了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多阶段燃烧行为及烟尘释放的协同抑制机理,且复合阻燃剂不影响沥青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促进了隧道沥青路面又好又快发展。

刘浩[6](2020)在《交联聚磷腈改性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在EVA中的阻燃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物理机械性能,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EVA的极限氧指数(LOI)为19-21%,导致其极易燃烧,因此,有必要对EVA进行阻燃处理。氢氧化镁(MH)作为一种典型的无卤、绿色环保型无机阻燃添加剂,因其具有阻燃、消烟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阻燃无卤聚合物材料。但是,MH需要在超过60 wt%的添加量下才能达到预期的阻燃效果,并且其具有较高的界面能与较强的亲水性,这严重恶化了复合材料的机械及加工等性能。近年来,层层组装技术(LBL)因其制备工艺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无机阻燃剂表面改性方面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基于此,LBL技术为改性MH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以MH为基体制备了Ni2+螯合聚磷腈改性的MH(MH-PZPN-Ni)和硼酸(BA)交联聚磷腈改性的MH(MH-PZPI-BA)两种有机-无机杂化阻燃剂,并分别将其应用于阻燃EVA中,研究了两种阻燃剂对EVA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两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MH-PZPN-Ni的合成及在EVA中的阻燃研究本章首先使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MH进行氨基化处理,然后利用六氯环三磷腈(HCCP)与N-氨乙基哌嗪(AEP)在氨基化的MH表面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聚(环三磷腈-哌嗪)(PZPN)交联涂层,最后借助LBL工艺使Ni2+与PZPN表面的氨基发生螯合反应,制备了MH-PZPN-Ni杂化阻燃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对MH-PZPN-Ni的形貌、化学结构与组成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MH-PZPN-Ni具有完美的核-壳结构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其中,Ni2+与PZPN表面的氨基以配位键的形式存在,PZPN-Ni壳层的厚度为44.8 nm,且Ni2+均匀分布在MH的表面。将MH-PZPN-Ni应用于EVA的阻燃研究。结果表明,当MH-PZPN-Ni的添加量为60 wt%时,EVA/MH-PZPN-Ni的LOI达到了30.4%,且通过了UL 94 V 0级测试。锥形量热测试结果显示,EVA/MH-PZPN-Ni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的峰值(PHRR)与EVA/MH-PZPN相比降低了18.2%,并具有较高的火灾性能指数(FPI)和较低的火灾增长指数(FGI),且具有较低的CO/CO2比值。热重-质谱(TG-MS)测试分析表明,Ni2+促进了芳香族化合物的生成。此外,EVA复合材料的断面分析表明,MH-PZPN-Ni在EVA基体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力学测试显示,与EVA/MH相比,EVA/MH-PZPN-Ni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升了9.6%和74.9%。第二部分:MH-PZPI-BA的合成及在EVA中的阻燃研究本章首先用KH550对MH进行氨基化处理,然后通过HCCP与支化的聚乙烯亚胺(bPEI)在氨基化的MH表面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聚(环三磷腈-聚乙烯亚胺)(PZPI)交联涂层,并借助LBL工艺使BA与PZPI表面的氨基进行交联,制备了MH-PZPI-BA杂化阻燃剂。通过SEM、TEM、FT-IR、XPS和TGA对MH-PZPI-BA的形貌、结构与化学组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MH-PZPI-BA热稳定性良好,PZPI-BA壳层的厚度为47.1 nm,BA均匀分布在MH的表面,并与PZPI表面的氨基形成了B-N共价键。将合成的MH-PZPI-BA应用于EVA的阻燃研究,LOI和UL 94测试结果表明,当添加55 wt%的MH-PZPI-BA时,EVA/MH-PZPI-BA的LOI为28.6%,并通过了UL 94 V 1级测试。锥形量热测试结果表明,EVA/MH-PZPI-BA的PHRR、烟释放速率的峰值(PSPR)以及CO的产生量与EVA/MH相比分别下降了39.2%、55.8%和42.3%。通过FT-IR、XPS、X射线衍射(XRD)和SEM对锥形量热测试后的残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VA/MH-PZPI-BA在燃烧后原位生成了片层结构的氮化硼(BN),片层结构的BN因“曲折路径”效应阻隔了挥发性产物的转移,并导致了凝聚相中致密炭层的形成。

张旭,李森,朱泽宇,王志,谢华[7](2019)在《聚氨酯泡沫阻燃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聚氨酯泡沫塑料产销量占聚氨酯合成材料的40%以上,由于其孔状结构及表观密度低的特性,以及软泡的高回弹及硬泡的保温隔热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但是,由于聚氨酯泡沫塑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它的氧指数低(18%左右),易燃,导致其存在火灾危险及应用受限。从添加型阻燃剂、反应型阻燃剂、纳米阻燃剂和生物基阻燃剂来阐述聚氨酯泡沫阻燃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阻燃剂及作用机理,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聚氨酯泡沫阻燃改性研究进展,最后对聚氨酯泡沫在阻燃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丁杰民[8](2019)在《含DOPO结构化合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氧树脂(EP)是具有优良机械、绝缘和粘结性能的热固性树脂材料,应用极其广泛,但由于其极易燃烧并释放出大量热和有毒烟气,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9,10-二氢-9-氧-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是一种新型高效环保反应型阻燃剂,比传统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从而成为阻燃环氧树脂研究领域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阻燃剂。为改善DOPO较低温度分解而影响其阻燃效果的缺陷,开展含DOPO结构化合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应用前景。以DOPO为基础,采用不同工艺合成三种含DOPO结构的化合物,并与传统阻燃剂相结合,研究它们对EP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阻燃机制。以水杨醛和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带有席夫碱结构的阴离子,DOPO和其通过加成反应生成阴离子DOPO,并将其插层到层间含有阴离子的层状氢氧化物里面,最后将其添加到EP基体中得到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以及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OPO-Ni(OH)2在聚合物中分散良好,对氢氧化镍进行插层比对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进行插层更能促进成炭,提高了聚合物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能;复合材料极限氧指数(LOI)得到提高,阻燃性能得以改善。该体系通过加入过渡金属以及片层保护作用使得阻燃性能得到改善,但是阻燃剂添加量过大,会影响EP的力学性能。以硅烷偶联剂(KH-550)、多聚甲醛、DOPO、钠基蒙脱土为原料,使DOPO接枝到MMT层上和层间,并将其添加到EP基体中得到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表征结果表明DOPO-MMT在EP中分散良好,形成了插层-剥离结构,促进了成炭,提高了聚合物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能,6 wt%的添加量即可使复合材料的LOI提高到31.8%,UL-94达到V-0级别,阻燃性能得到极大改善。该体系解决了添加量过大以及阻燃级别较低的问题,但是其抑烟性能提升效果不明显。以KH-550、四氯化碳(CCl4)、DOPO为原料合成DOPO-POSS阻燃剂,并用于阻燃EP。结构表征结果表明DOPO-POSS具有很好的催化成炭效果,热稳定性相较于单独添加DOPO有了很大的提升。6 wt%添加量的时候垂直燃烧时间可缩短至10.6s,阻燃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的同时,显着降低了热释放速率(HRR)、总热释放(THR)、生烟速率(SPR)以及总烟气释放量(TSP)。该体系不但解决了添加量大,阻燃级别不高的问题,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抑烟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火灾安全性能。

张泰铭[9](2019)在《二维材料黑磷的制备、稳定性以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二维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在各方面的应用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黑磷因其独特的二维褶皱平面结构、可调节的能带结构(0.3~2.0 eV)、高达1000 cm2 v-1 s-1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各向异性等特征,在最近几年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和深入研究,实现了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转化器件、储能以及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并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要实现更广泛和优势的应用,高效宏量的制备黑磷纳米片是关键的基础一步;同时,黑磷的环境化学稳定性较差,深入的研究黑磷降解的化学过程并从降解机理的角度提出稳定黑磷的手段同样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深入研究黑磷的时间还不长(5年),黑磷在功能应用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索。该论文主要是围绕着二维材料黑磷开展,工作涉及黑磷的制备、基础性质研究以及功能应用探索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了利用液相剪切剥离宏量制备黑磷纳米片的方法,并实现了黑磷纳米片长时间稳定储存。通过高速剪切剥离的方法,制备了微米级黑磷纳米片和黑磷纳米片分散液;在乙醇,丙酮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这三种溶剂中探索了剪切剥离过程中的参数对制备的黑磷纳米片浓度的影响,得出了这些参数与黑磷纳米片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发现在丙酮中剥离黑磷的效率最高;通过跟踪黑磷纳米片在这三种溶剂中的稳定性,发现黑磷纳米片在黑暗环境下分散在丙酮中时,能保持长时间(20天)的稳定;最后,实现了在丙酮中制备升量级的黑磷纳米片分散液,并实现了黑磷纳米片在丙酮中数月的稳定保存。(2)揭示了黑磷在水中降解的化学过程,并实现了在水中长时间的保持黑磷纳米片的结构和功能稳定。通过跟踪在水中黑磷以及水溶液中离子的变化,确定了黑磷的降解产物,主要为PO23-、PO33-和PO43-,结合理论计算,表明氧是黑磷降解的关键因素;通过原位的跟踪黑磷纳米片在水中降解过程的形貌变化,发现黑磷在水中的降解优先在边缘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黑磷降解过程中降解产物的变化,确定了黑磷在水中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平行反应特征,产物PO23-、PO33-和PO43-所对应的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19,0.034和0.023 day-1;最后,通过将水溶剂简单的除氧处理,实现了黑磷纳米片长达数月的结构稳定,结合黑磷高效的光催化产氢活性,验证了在除氧条件下,黑磷同样能长时间的保持其光催化产氢功能性。(3)发现并进一步的探索了黑磷在阻燃应用方面的性能和优势,确定了黑磷能在不同热稳定性的高分子中发挥高效的阻燃作用,揭示了它在阻燃过程中的阻燃机制和结构优势。通过直接对比黑磷、红磷以及磷酸三苯酯对纤维素和聚丙烯腈阻燃性能的改善情况,发现在相同甚至更低负载量的情况下,黑磷能更有效的提高它们的阻燃性质,效率分别是红磷和磷酸三苯酯的2倍和4.4倍;通过燃烧产物的分析以及热分析,发现黑磷实现高效的阻燃效果主要是来自于它在固相反应中的二维结构优势,可以在燃烧过程中促进界面处形成均匀、连续、热稳定的炭层,阻断燃烧反应的传热和传质过程,从而使燃烧停止;另外,黑磷在提高聚丙烯腈的阻燃性能的同时还能增强其力学性能。

王少娟[10](2019)在《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亚磷酸酯的合成》文中指出N-烷氧基受阻胺(NORs)是一类无毒、无卤、低烟,且性能优良的光稳定剂,也可作为阻燃剂或阻燃增效剂,在很小用量下就有明显的阻燃和阻燃增效作用,因此NORs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一类绿色高效阻燃剂。但目前的品种只对聚丙烯纤维或薄制品有明显的阻燃效果,且化学结构极其复杂,以致制备过程十分繁杂,三废排放量很大,且产品价格昂贵。因此,开发一些阻燃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宽、结构和制备过程简单、生产过程三废排放量少和价格便宜的NORs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 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1-烷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脉啶醇)亚磷酸酯的合成工艺及提纯方案,并通过IR、1H-NMR、13C-NMR和31P-NMR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丙酮和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ZJ-701)为原料,30%H2O2为氧化剂,CuCl为催化剂,通过自由基反应合成了 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结果表明:较佳的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30℃,n(ZJ-701):n(丙酮):n(H2O2):n(CuCl)=1:14.96:2·73:0.076;以甲醇/水的混合溶液对粗产品重结晶,较好的结晶条件为:v(甲醇):v(去离子水)=1:1,W(粗品):w(混合溶剂)=1:4。在以上条件下,产品分离后的产率为46.5%,质量分数大于99%,熔点为88-91℃。以乙醇和ZJ-701为原料,30%H2O2为氧化剂,氯化铜和吡啶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氧化和自由基反应合成了 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结果表明:较佳的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2 h,反应温度为78 ℃,n(ZJ-701):n(醇类):n(H202):n(CuCl2):n(吡啶)=1:39.25:17.01:0.034:0.35;在以上条件下,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60.6%,质量分数为98.8%;分离后产率为44.6%,质量分数大于99%,熔点为88-91 ℃。参考以上条件,以其它醇代替乙醇,合成了一系列1-烷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结果如下:1-乙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52.2%,质量分数为82.9%,分离后质量分数为98.9%,熔点为84-86 ℃C;1-丙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77.2%,质量分数为81.7%,分离后质量分数为96.6%;1-异丙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70.4%,质量分数为84.6%,分离后质量分数为99.4%;1-丁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59.3%,质量分数为67.4%;1-异丁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29.2%,质量分数为37.7%;1-戊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51.0%,质量分数为49.6%;1-庚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产率为51.8%,质量分数为71.7%。以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和PC13为原料,氯仿为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亚磷酸酯。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较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为8 h,反应温度为30 ℃,n(PCl3):n(哌啶醇):n(三乙胺)=1:3:4.5,w(哌啶醇):w(氯仿)=1:13.3;较理想的提纯方法是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结晶,较佳的结晶条件为:w(粗品):w(无水乙醇)=1:3.2,结晶温度为0 ℃。在以上条件下,产品分离后的产率为83.4%,磷摩尔含量大于99%,熔点为99-101℃。

二、高效阻燃剂包覆红磷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阻燃剂包覆红磷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无卤环保新型APP阻燃剂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磷酸铵简介
        1.2.1 聚磷酸铵的定义
        1.2.2 聚磷酸铵的结构
        1.2.3 聚磷酸铵的物理化学性质
        1.2.4 聚磷酸铵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聚磷酸铵的阻燃机理
    1.4 聚磷酸铵晶型的表征
    1.5 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
        1.5.1 磷酸及磷酸盐体系
        1.5.2 五氧化二磷体系
    1.6 聚磷酸铵的改性及应用
        1.6.1 聚磷酸铵的改性
        1.6.2 聚磷酸铵阻燃剂的应用
    1.7 APP阻燃剂的环保性
    1.8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2.3 产品指标及表征方法
        2.3.1 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
        2.3.2 氮含量的测定
        2.3.3 溶解度与pH的测定
        2.3.4 XRD晶型测试
        2.3.5 热稳定性测试
        2.3.6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第三章 五氧化二磷体系制备结晶Ⅱ型聚磷酸铵
    3.1 制备APP-Ⅱ的影响因素
        3.1.1 配料比的影响
        3.1.2 聚合温度的影响
        3.1.3 熟化温度的影响
        3.1.4 通氨流量的影响
        3.1.5 熟化时间的影响
    3.2 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三聚氰胺法合成APP机理分析
    3.3 APP-Ⅱ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3.3.1 端基滴定法测试APP-Ⅱ的聚合度
        3.3.2 核磁共振法测定APP-Ⅱ的聚合度
    3.4 APP-Ⅱ热稳定性测试
    3.5 磷酸吸收氨气合成结晶Ⅱ型APP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氧化二磷体系制备结晶Ⅴ型聚磷酸铵
    4.1 制备APP-Ⅴ的影响因素
        4.1.1 配料比的影响
        4.1.2 聚合温度的影响
        4.1.3 熟化温度的影响
        4.1.4 通氨流量的影响
        4.1.5 熟化时间的影响
    4.2 APP-Ⅴ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4.2.1 端基滴定法测试APP-Ⅴ的聚合度
        4.2.2 核磁共振法测定APP-Ⅴ的聚合度
    4.3 APP-Ⅴ热稳定性测试
    4.4 磷酸吸收氨气合成结晶Ⅴ型聚磷酸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燃性能的测定
    5.1 产品粒径分析
    5.2 阻燃橡胶试样的制备
    5.3 垂直燃烧等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奖项荣誉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2)聚丙烯材料无卤阻燃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PP用无卤阻燃剂概述
2 镁-铝系阻燃剂
3 磷系阻燃剂
4 膨胀型阻燃剂
    4.1 多元醇及其衍生物类成炭剂
    4.2 聚酰胺类成炭剂
    4.3 热塑性聚氨酯(TPU)类成炭剂
    4.4 三嗪衍生物类成炭剂
    4.5 异氰脲酸酯成炭剂
    4.6 单分子膨胀型阻燃剂
    4.7 促进IFR/PP体系成炭研究
5 结语

(3)《高分子绿色阻燃剂》(第一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任务分析
    1.3 任务要求
    1.4 实践意义
2 任务流程
    2.1 译前准备
        2.1.1 项目分工与计划安排
        2.1.2 文本阅读和文献查询
        2.1.3 术语表和翻译辅助工具
        2.1.4 理论选择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审
3 案例分析
    3.1 词法层面
        3.1.1 术语、表达式和外来词
        3.1.2 动词名词化结构
    3.2 句法层面
        3.2.1 无从句长难句
        3.2.2 含从句长难句
    3.3 语篇层面
        3.3.1 语义连贯
        3.3.2 逻辑连贯
        3.3.3 文体连贯
4 实践总结
    4.1 技巧和方法
    4.2 译后心得
    4.3 前景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材料原文
附录二 翻译材料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磷系阻燃剂螺环磷酸酯双酚-S的制备及其在树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阻燃剂简介
    1.2 阻燃剂的分类
    1.3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阻燃技术
        1.3.1 吸热作用
        1.3.2 隔热层作用
        1.3.3 聚合改性
        1.3.4 抑制自由基连锁反应
        1.3.5 协同效应
    1.4 磷系阻燃剂
        1.4.1 磷系阻燃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我国新型磷系阻燃剂品种简介
    1.5 聚合物改性的研究
        1.5.1 聚合物改性方法
        1.5.2 聚乙烯阻燃改性的意义
        1.5.3 聚丙烯阻燃改性的意义
第2章 阻燃剂季戊四醇螺环磷酸酯双酚-S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磷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2.2.4 实验方案
        2.2.5 实验装置
        2.2.6 实验原理与步骤
        2.2.7 阻燃剂性能表征
        2.2.8 阻燃剂收率计算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阻燃剂螺环磷酸酯双酚-S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阻燃剂螺环磷酸酯双酚-S的热稳定分析
        2.3.3中间体季戊四醇螺环磷酸酯的单因素实验
        2.3.3.1 物料配比季戊四醇:三氯氧磷=1:4 的收率
        2.3.3.2 物料配比季戊四醇:三氯氧磷=1:5 的收率
        2.3.3.3 物料配比季戊四醇:三氯氧磷=1:6 的收率
        2.3.3.4 反应温度对中间产物产率的影响
        2.3.3.5 催化剂AlCl_3 导致副反应机理
        2.3.4 终产物螺环磷酸酯双酚-S共聚物单因素试验
        2.3.4.1 物料配比为中间体:双酚-S=1:0.95 的收率
        2.3.4.2 物料配比为中间体:双酚-S=1:1 的收率
        2.3.4.3 物料配比为中间体:双酚-S=1:1.05 的收率
        2.3.4.4 物料配比为中间体:双酚-S=1:1.1 的收率
        2.3.4.5 反应温度对终产物产率的影响
        2.3.5 螺环磷酸酯双酚-S与现有阻燃剂成本及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燃剂对聚乙烯的应用与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实验装置
    3.4 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
        3.4.1 改性聚乙烯待测样条制备
        3.4.2 垂直燃烧实验操作方法
        3.4.3 极限氧指数测定实验操作方法
        3.4.4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操作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改性后聚乙烯阻燃性能研究
        3.5.2 改性后聚乙烯极限氧指数计算
        3.5.3 改性后聚乙烯阻燃等级鉴定
        3.5.4 改性后聚乙烯阻燃机理分析
        3.5.5 改性后聚乙烯的力学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燃剂对聚丙烯的应用与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4.3 实验装置
    4.4 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改性后聚丙烯阻燃性能研究
        4.5.2 改性后聚丙烯极限氧指数计算
        4.5.3 改性后聚丙烯阻燃等级鉴定
        4.5.4 改性后聚丙烯阻燃机理分析
        4.5.5 改性后聚丙烯的力学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5)隧道火灾下沥青路面燃烧行为及复合阻燃剂协同抑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火灾下沥青燃烧研究现状
        1.2.2 沥青路面阻燃技术研究现状
        1.2.3 沥青路面复合阻燃剂研发现状
        1.2.4 沥青路面阻燃抑烟机理研究现状
        1.2.5 沥青燃烧及其阻燃抑烟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6 阻燃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各组分燃烧热效应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2.1 沥青四组分制备及试验方法
        2.1.1 沥青性能
        2.1.2 沥青四组分制备
        2.1.3 热分析试验方法
    2.2 沥青四组分热稳定性分析
    2.3 沥青四组分燃烧过程热效应研究
    2.4 沥青四组分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
        2.4.1 基于Kissinger微分法的四组分燃烧动力学性能研究
        2.4.2 基于FWO积分法的四组分燃烧动力学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各组分燃烧挥发物动态析出过程及成分组成研究
    3.1 沥青组分试样及试验方法
    3.2 基于质谱分析的四组分燃烧挥发物析出过程及其成分研究
    3.3 基于红外光谱的四组分燃烧挥发物析出过程及其成分研究
    3.4 沥青各组分燃烧残留物微观形貌与元素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沥青燃烧性能的复合阻燃剂研发及阻燃抑烟效应研究
    4.1 沥青多阶段燃烧行为及其挥发物成分组成研究
        4.1.1 沥青热稳定性分析
        4.1.2 沥青燃烧过程热效应分析
        4.1.3 沥青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
        4.1.4 沥青燃烧挥发物质谱分析
        4.1.5 沥青燃烧挥发物红外光谱分析
    4.2 基于沥青各组分燃烧特性的复合纳米阻燃剂研发与制备方法
        4.2.1 沥青各组分与阻燃剂的匹配性及复配方案
        4.2.2 复合纳米阻燃剂表面改性及热分解性能
        4.2.3 复合纳米阻燃剂改性沥青制备方法
    4.3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多阶段燃烧性能的阻燃抑烟效应研究
        4.3.1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燃烧性能的阻燃效应研究
        4.3.2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燃烧过程热效应的影响
        4.3.3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燃烧挥发物的抑烟效应研究
        4.3.4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燃烧动力学特性影响
        4.3.5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燃烧残留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行为的协同抑制机理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及测试方法
        5.1.1 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及配合比
        5.1.2 锥形量热仪试件制备
        5.1.3 锥形量热仪试验方法
    5.2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全过程的协同抑制机理研究
        5.2.1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引燃时间和热释放速率的影响
        5.2.2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总热释放量和有效燃烧热的影响
        5.2.3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残余质量分数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5.2.4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CO产率和CO2产率的影响
        5.2.5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烟释放速率和生烟总量的影响
        5.2.6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比消光面积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的全程抑烟机理研究
    6.1 试样及测试方法
        6.1.1 燃烧烟尘与残留物试样
        6.1.2 试验装置
        6.1.3 燃烧烟尘的成分鉴别试验
    6.2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烟尘抑制机理
        6.2.1 沥青混合料燃烧过程烟尘成分识别
        6.2.2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过程烟尘抑制机理
    6.3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残留物成分影响研究
        6.3.1 沥青混合料燃烧后主要残留物成分鉴别
        6.3.2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燃烧残留物成分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7.1 原材料及路用性能试验方法
    7.2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路用性能影响
        7.2.1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基本性能的影响
        7.2.2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高温性能影响
        7.2.3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低温性能影响
        7.2.4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水平燃烧性能影响
        7.2.5 复合阻燃剂对沥青的极限氧指数影响
    7.3 复合纳米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7.3.1 复合阻燃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研究
        7.3.2 复合阻燃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研究
        7.3.3 复合阻燃剂的水稳定性能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6)交联聚磷腈改性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在EVA中的阻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氢氧化镁阻燃剂
        1.2.1 氢氧化镁简介
        1.2.2 氢氧化镁的阻燃现状
    1.3 层层组装技术
        1.3.1 层层组装技术简介
        1.3.2 层层组装技术的阻燃现状
    1.4 磷腈类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1.5 硼基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选题意义
    1.7 实验内容
第二章 Ni~(2+)交联聚磷腈改性MH及阻燃EVA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阻燃材料的制备
        2.2.4 阻燃材料的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阻燃剂的表征
        2.3.2 EVA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2.3.3 EVA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性能
        2.3.4 凝聚相分析
        2.3.5 气相分析
        2.3.6 EVA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分析
        2.3.7 阻燃抑烟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硼酸交联聚磷腈改性MH及阻燃EVA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阻燃材料的制备
        3.2.4 阻燃材料的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阻燃剂的表征
        3.3.2 EVA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3.3.3 EVA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性能
        3.3.4 EVA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3.3.5 EVA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分析
        3.3.6 阻燃抑烟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聚氨酯泡沫阻燃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阻燃剂类型
    1.1 反应型阻燃剂
        1.1.1 阻燃多元醇
        1.1.2 阻燃异氰酸酯
    1.2 添加型阻燃剂
        1.2.1 无机阻燃剂
        1.2.2 有机阻燃剂
        1.2.3 膨胀型阻燃剂
    1.3 纳米阻燃剂
    1.4 生物质阻燃剂
2 阻燃剂作用机理
    2.1 凝聚相阻燃机理
    2.2 气相阻燃机理
    2.3 协效阻燃机理
    2.4 其他阻燃机理
        2.4.1 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
        2.4.2 吸热及成炭阻燃机理
3 国内外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3.1 国内研究进展
    3.2 国外研究进展
4 结论与展望

(8)含DOPO结构化合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氧树脂的阻燃改性
        1.2.1 环氧树脂的类型
        1.2.2 环氧树脂阻燃类型及进展
    1.3 DOPO及其衍生物阻燃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1.3.1 DOPO基添加型阻燃剂
        1.3.2 DOPO基环氧树脂
        1.3.3 DOPO基固化剂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阴离子DOPO改性层状氢氧化物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2 阴离子DOPO的合成及其改性层状氢氧化物
        2.1.3 环氧树脂/DOPO-Ni(OH)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DOPO-Ni(OH)_2、Ni(OH)_2结构与性能
        2.2.2 环氧树脂/DOPO-Ni(OH)_2的热性能
        2.2.3 环氧树脂/DOPO-Ni(OH)_2的阻燃性能
    2.3 小结
第三章 DOPO接枝蒙脱土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2 DOPO-MMT的合成
        3.1.3 环氧树脂/DOP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1.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OPO-MMT的结构与性能
        3.2.2 环氧树脂/DOP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3.2.3 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3.2.4 环氧树脂/DOP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3.3 小结
第四章 DOPO-POSS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1.2 POSS-DOPO的合成
        4.1.3 环氧树脂/DOPO-POS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1.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OPO-POSS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4.2.2 环氧树脂/DOPO-POSS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4.2.3 环氧树脂/DOPO-POSS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期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索引
表索引

(9)二维材料黑磷的制备、稳定性以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黑磷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1.2.1 黑磷的结构
        1.2.2 黑磷的物理性质
    1.3 黑磷的化学稳定性
    1.4 黑磷的制备
        1.4.1 块体的制备
        1.4.2 纳米片的制备
    1.5 稳定黑磷的方法
        1.5.1 封装
        1.5.2 功能化
        1.5.3 液相环境保护
        1.5.4 掺杂
    1.6 黑磷的应用
        1.6.1 场效应晶体管
        1.6.2 光电转化器件
        1.6.3 锂离子电池储能应用
        1.6.4 光催化应用
        1.6.5 其他应用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液相剪切剥离宏量制备黑磷纳米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块体黑磷的制备
        2.2.2 液相剪切剥离及离心
        2.2.3 黑磷纳米片粉末的制备
        2.2.4 黑磷纳米片分散液浓度的确定
        2.2.5 剪切剥离过程参数的研究
        2.2.6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黑磷在水中的降解化学过程与稳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块体黑磷的制备
        3.2.2 黑磷纳米片的制备
        3.2.3 表征
        3.2.4 光催化产氢测试
        3.2.5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磷纳米片水分散液的制备
        3.3.2 黑磷纳米片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
        3.3.3 黑磷在水中的降解因素的确定
        3.3.4 黑磷在水中的降解的结构特征
        3.3.5 黑磷在水中的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和路径分析
        3.3.6 黑磷在水中的稳定保存
        3.3.7 黑磷稳定的光催化产氢功能应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黑磷的阻燃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黑磷块体的制备
        4.2.2 黑磷纳米片的制备
        4.2.3 红磷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磷酸三苯酯
        4.2.4 黑磷,红磷及磷酸三苯酯的纸复合物制备
        4.2.5 黑磷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
        4.2.6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黑磷及其他阻燃剂与纸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3.2 黑磷的阻燃性能表现
        4.3.3 黑磷的阻燃机制
        4.3.4 黑磷在聚丙烯腈中的阻燃应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亚磷酸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传统阻燃剂简介
        1.1.1 阻燃剂的定义及分类
        1.1.2 传统阻燃剂存在的问题
    1.2 N-烷氧基受阻胺的研究现状
        1.2.1 N-烷氧基受阻胺简介
        1.2.2 主要的N-烷氧基受阻胺阻燃剂
    1.3 1-烷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合成
        1.3.1 烷烃法
        1.3.2 醛酮法
        1.3.3 硼烷法
        1.3.4 其他方法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合成
        2.3.1 丙酮法合成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
        2.3.2 乙醇法合成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
    2.4 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亚磷酸酯的合成
        2.4.1 合成原理
        2.4.2 合成步骤
        2.4.3 工艺流程
    2.5 产品的结构鉴定和含量分析
        2.5.1 产品的结构鉴定
        2.5.2 产品的含量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丙酮法合成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
        3.1.1 粗产品的组成分析
        3.1.2 各因素对丙酮法合成目标产物的影响
        3.1.3 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提纯
        3.1.4 丙酮法合成目标产物的结构鉴定
    3.2 乙醇法合成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
        3.2.1 粗产品的组成分析
        3.2.2 各因素对乙醇法合成目标产物的影响
        3.2.3 乙醇法合成目标产物的结构鉴定
        3.2.4 其他1-烷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的合成
    3.3 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亚磷酸酯的合成
        3.3.1 粗产品的提纯
        3.3.2 各因素对目标产物合成的影响
        3.3.3 目标产物的结构鉴定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专利

四、高效阻燃剂包覆红磷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卤环保新型APP阻燃剂制备与性能研究[D]. 黄信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丙烯材料无卤阻燃改性研究进展[J]. 汤维,钱立军,邱勇,陈雅君,许博,赵震. 中国塑料, 2021(01)
  • [3]《高分子绿色阻燃剂》(第一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磷系阻燃剂螺环磷酸酯双酚-S的制备及其在树脂中的应用研究[D]. 李梓源.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1)
  • [5]隧道火灾下沥青路面燃烧行为及复合阻燃剂协同抑制机理[D]. 夏文静.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交联聚磷腈改性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在EVA中的阻燃应用[D]. 刘浩. 河北大学, 2020(08)
  • [7]聚氨酯泡沫阻燃改性研究进展[J]. 张旭,李森,朱泽宇,王志,谢华.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9(06)
  • [8]含DOPO结构化合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D]. 丁杰民. 江苏大学, 2019(02)
  • [9]二维材料黑磷的制备、稳定性以及其功能研究[D]. 张泰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10]三(1-甲氧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醇)亚磷酸酯的合成[D]. 王少娟.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高效阻燃包覆红磷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