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贸大市场

边贸大市场

一、边境贸易与大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沈娜[1](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郭锐,廖仁郎[2](2021)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边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文中指出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共振的复杂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新发展格局的开发开放前沿——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开放,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精准把握区域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国际环境挑战的关键一环。受制于发展理念、经济要素、跨境壁垒等不利条件,我国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长期难以充分发挥、跨境合作衔接不畅,致使其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深受阻碍。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水平亟待提高,而加快加强跨境制度性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则是题中之意。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通过契合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的新机遇,创造性引导我国沿边地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价值融通和深度互动,充分释放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动能效能,应努力将其打造为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性支点和前沿性窗口。

陈逸超[3](2020)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是自治区唯一一处全年开放的中蒙口岸。由于开关时间长,交通条件好,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一度非常发达:2014年,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占蒙古国对华进口总额的21.44%,是名副其实的中蒙边境第二大口岸。然而从2015年开始,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迅速萎缩,当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额仅为上年的10%;在2018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只有1279万美元,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强,在我国对蒙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0.64%。如此覆巢之下,镇上的边民互市市场,一处由个体商户组成的颇具规模的日用工业品外贸批发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6700万美元(占当年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22%)下降到2017年和2018年的3604.7万元(约合533.89万美元,占比31.08%)及3972.25万元(约合600.27万美元,占比46.9%);市场中边贸商人的人数也因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在2009年,镇上有430家从事出口边贸的商户,其中370多家商户来自外地;到了2019年,镇上的商户总数只有不到180家(边贸商约120家)。而这些商人的离开——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边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常有意地监督外来人员的行迹和言论,并积极参与联防、“反恐处突”演练等活动,也使得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在口岸所在地积聚“人力资源”,实现“边贸戍边”的功能遭到削弱。根据边贸商人们的说法,蒙古国债务危机、图格里克贬值、其它中蒙口岸及第三国对蒙商品输出规模的增长等因素是导致不景气,特别是蒙古国客户人数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客户人数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反映的正是边民互市及其所售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事实,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则与经营活动变迁所导致的区位条件变化及边民互市较差的市场环境有关;此外,边民互市中的经营者们较薄弱的经济实力以及某些不良经营习惯和观念,如对购物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的“势利心态”,也对边民互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鉴于边民互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困境的原因的复杂性,若要进一步改善塔克什肯边民互市的发展条件,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口岸及口岸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以海关、边检为代表的各垂直管理部门与主管口岸工作的口岸管理委员会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错位和交叉,提升口岸规划发展及管理工作的统筹程度和协调性。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述各部门应以更加整体的视角,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人们参与互市的便利度,降低人们参与互市的中间成本,以及为经营者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举办会展等方式拉近互市参与者之间的“互惠距离”,以此改善人们对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在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中实现消费的升级,从而使得塔克什肯口岸这个中蒙西部边境的大门,一带一路西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供应基地和物资流转中心。最后,通过田野调查,笔者也发现,世代居住在塔克什肯口岸所在地(原布尔根村)的当地边民对互市的参与度及从中获益的程度目前仍有待提升,故在边民互市之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对当地世居少数民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的支持力度。

吉阿娜(Babaeva Diana)[4](2020)在《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几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双边贸易有了新的突破,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对两国有着重大的意义。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了“向东看”战略,希望积极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而俄罗斯则是沿线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在战略发展上都把彼此作为相当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发展”的战略对接,将成为中俄全面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2019年是中国和俄罗斯建交70周年,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大国在政治关系上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为中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友好的政治环境,在中俄双边贸易受到政策的支持后,双边贸易有望迎来一个新的突破,期待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双边贸易的向前发展。首先,本文从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的理论基础出发,其次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双边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双边贸易的规模、商品结构和中俄双边贸易方式以及中俄双边投资总量情况,随后提出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双边贸易目前正在面临的问题,即中俄双边贸易规模较小、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贸易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国威胁论”。最后分析了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以及建议。在通过对中俄两国各方面的分析后,比如地缘优势互补、资源优势互补、以及中俄贸易比较优势互补等,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仅对两国经济贸易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亚洲、对欧洲、以及对世界经济的稳定性都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

范思伟[5](2019)在《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边境地区制造业发展是对兴边富民具有重要意义,而“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带来巨大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并结合广西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其发展制造业集聚的紧迫性。首先基于对边贸与制造业集聚相关经典理论的研究,构建对外贸易通过要素配置、技术进步、开拓市场、增进互信等途径促进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这对指导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次分析了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与制造业集聚的基本发展状况,借助区位熵对广西边境三市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虽然广西边境三市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趋于逐年上升,但大多还处于广西平均水平之下,与制造业发展水平高的柳州还存在较大差距。然后采用2008-2017年广西边境三市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对外贸易对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对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具有正向作用。然后引入门槛效应模型得出,当外商投资低于门槛值时,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但当外商投资强度超过门槛值时,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大大削弱。以东兴和凭祥的红木加工业为样本的案例分析的发现,其集聚主要得益于对外贸易。最后根据前述的研究结果,从提升广西边境地区贸易规模与制造业集聚效果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进行文章的总结与展望。

杜雪飞[6](2019)在《宋代边疆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差异,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很早就与其他生产方式相异的地区展开了贸易往来,其中以定居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互补性贸易最为引人瞩目。宋与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形成了交易规模较大的边疆市场,随着宋经济的极大发展,边疆市场也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具体来说,在北方,宋与辽、西夏和蒙古之间均设立了以榷场为主要形式的边疆市场,开展马匹、畜产品、茶叶、日用品、奢侈品等物品的交易。在南方,宋与大理国、自杞国、罗殿国、交趾等政权也设立了以博易场为主要形式的边疆市场,进行了以马匹为主的多种商品的交易。在这些官方的正式交易之外,还存在着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走私贸易,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官方市场之外,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还需要更大市场。宋代边疆市场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不稳定性,具体体现在榷场开合无常、对交易地点的限制较多、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对交易物品的限制过多等方面;二是陆疆市场与海疆市场存在紧密联系,宋进行大量转口贸易,获取了巨额利润;三是边疆市场以宋为核心,宋控制着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占据高端产业,宋的货币也是整个市场的硬通货。这些特征有的限制了边疆市场中贸易的规模和发展,不利于更多区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各地出现呼唤统一经济区的心声。有的刺激了民族政权期望控制中国大市场的雄心,通过武力实现政权之间的融合具有现实的吸引力。宋代边疆市场产生了以下主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宋及民族政权在边疆市场的带动下,不仅让政府获得了较多的财政收入,而且促进了北方地区畜牧业、农业、商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南方地区的农业、畜牧业也受到刺激不断发展;其次,边疆市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促进了边疆地区道路交通、社会结构的变化;最后,边疆市场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使多种文化不断发生融合。由于宋经济水平的高度发展,注定了其不可能主动去融合经济发展层次较低的其他地区,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和破碎性所造就的地方势力的分散性也决定了其很难产生这种愿望和具备这种力量,因此建立融合不同经济区的国家的历史使命只能由北方的游牧政权来承担。游牧政权由于边疆市场的发展,在军事实力之外,经济实力也不断增长,使其拥有了统一南北经济区的能力。蒙古在继承辽金的遗产之后,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成功建立元,将中国的南北融为一体。之后,元政府不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商业贸易和保护商人的政策,还采取了国家商贸主义全面垄断的形式直接获取商业利益。南方由于边疆市场的发展、交流的加深,所拥有的资源对于中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央王朝开始了逐渐深度渗入和开发西南地区的历程,西南的道路、商业发展、特别是货币系统都逐渐融入大的经济区,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西南地区也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张磊[7](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给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与扩大埋下了隐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40年时间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规模增长的背后,中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的差距也出现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成为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有两个显着的变化。一方面,研究对象趋于微观化。研究对象逐渐从国家发展到地区、城市或企业;另一方面,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从传统的单一时间维度转变为时、空双维度的研究。这些变化给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广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等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与地位,通过对外贸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国际贸易研究视角微观化及时空化的特点,本文从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出发,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省、市和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空演进,深入探讨我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充分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促进中国区域经济与贸易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优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一共包括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同时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首先梳理与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例如比较优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平衡发展理论等。其次界定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概念,明确研究对象与内容。最后,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原则,明确研究范围。第三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时空演进的特征。运用近二十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的一篮子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剖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特点,最终总结出中国对外贸易的五强和五弱省份,将其用可视化地图展示出来,直观形象地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与特点。第四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情况及测度。首先,用行政省份、人文密度和地理密度等指标,分别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中的失衡情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对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失衡进行比较。其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角度,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及其内部对外贸易发展失衡的程度。最后,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失衡演进的趋势,即收敛趋势,并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莫兰指数方法,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空间依赖性的演进。第五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影响机制。首先,梳理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与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关系,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判断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与发展阶段。其次,从地理、人文、区位和生态等层面,全面分析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再次,从历史、区位和政策等方面分析造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第六部分是优化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对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从政府、地区、企业等角度提出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协同和协调发展理念,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由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THI NGOC THOM VO[8](2019)在《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种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一直是越南的重要贸易伙伴,每年越南从中国大量进口,而出口到中国的情况就大不相同,导致贸易逆差情况持续多年。中国市场的需求开阔、越南与中国又有着地理优势、文化相似、生活消费偏好类似,这些将会成为越南出口的巨大优势。论文的研究为了能够促进越南对中国的出口情况从而带越南整体出口情况和越南的经济发展。论文中的创新在于研究针对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种类的影响因素。论文选择越南出口到中国的商品种类最多分类为:农产品类、林业产品类、水海产产品类、纺织品类、矿产类、电子设备类及零件,共六种商品种类和七个研究因素包括:越南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中越经济差距、中国人口增长、美元兑越南盾汇率、越南对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选择研究期间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数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行验证七个因素对六种商品种类的影响分析。实证分析中使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相关性检验、线性回归、ADF检验(Auge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验证数据稳定性,Johansen协整分析。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对于每个商品种类提出更相关的措施,从而提供更好的贸易交流环境给两国人民和坚固中越贸易关系。

丁氏梅英(DINH Thi-mai-anh)[9](2019)在《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继续扩大影响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此外,这是客观的趋势,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来源于各国自然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中国目前是越南最大进出口贸易的对象国,中国-越南之间的贸易发展对越南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越南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助于越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提升越南北部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越南对中国进口贸易为越南及时补充暂时无法生产的产品,为其产量未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带来帮助,以便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确保越南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本国经济优势和潜力的重要引擎。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来研究中越进出口贸易在多大的程度上带动越南经济增长,并且推出经济学的解释,阐明与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本文共包括五个主要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提出了此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以及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其中包括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国内外关于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贸易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以及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关系这三个角度整理归纳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结论。第三章中越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对于越南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的经济增长历程进行回顾,同时分析中越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使用贸易依存度公式计算和RCA指数来进一步明确中越间贸易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影响中越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中越贸易发展对越南GDP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提出模型的基础假设,之后采用1995-2015年间中越进出口贸易额,越南固定资本,越南政府支出,越南国民消费以及越南GDP的数据做成样本,并结合运用计量方法建立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中越进出口贸易与越南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五章是结论、展望以及对中越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具体来说,此部分主要从中越贸易的特点,针对中越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姜焰凌[10](2018)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个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新区域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治理理论与方法。如何借助新区域主义理论推动我国区域综合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统一,是发展边境区域经济的一项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全新的合作模式。云南作为西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省区及前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问题进行评价,构建出针对性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遴选与构建一套体现新区域主义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为实证对象,对跨境经济合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新区域主义及空间治理观点,就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治理结构问题做出系统阐释;结合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实证对象,力图构建出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框架和体系。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是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区域主义理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主义逻辑理论等。第三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进展及现状特征展开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及特征。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首先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对滇越贸易合作联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跨境经济合作绩效测度方法,从静态、动态和空间效应三个角度评价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框架及主要问题。第六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从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七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基于国内外前沿性经济合作理论,采用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滇越边境区域发展实践中的问题,阐述了目前滇越边境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及现实意义。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展开分析,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和绩效测度方法,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区域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建议。论文通过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测度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揭示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规律性。在实证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区域主义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的突破、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高效治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框架及建议。论文为新时代下,云南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越南、缅甸及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构架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政策建议及理论参考。

二、边境贸易与大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境贸易与大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边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问题的提出与先行研究及规划述评
一、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边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再定位
    (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前沿
        第一,畅通对外开放进程。
        第二,加速深化改革步伐。
        第三,打造开放合作体系。
    (二)把握区域发展机遇的关键抓手
    (三)应对国际环境挑战的重要支撑
二、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边地区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开发开放不到位造成区位优势发挥不充分
    (二)边境壁垒阻滞跨境合作
    (三)政策机制短板制约开发开放效能
三、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边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遵循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二)畅通“双循环”体系,消解跨境经济合作壁垒
    (三)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双循环”布局赋能
四、结 语

(3)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我国古代的“边市”与当代“边民互市”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理论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塔克什肯口岸与塔克什肯镇
    第一节 作为中蒙走廊的布尔根河沿岸
    第二节 塔克什肯口岸
        一 口岸概况
        二 口岸运行情况
        三 口岸发展规划
    第三节 塔克什肯镇
        一 塔克什肯镇概况
        二 镇区重心的北移
        三 现在的塔克什肯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概况
    第一节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基本情况
        一 塔克什肯口岸的“边民互市”
        二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发展
        三 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的参与者
        一 边民互市市场中的经营者
        二 市场中的购物者和其他人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主要发展困境
    第一节 客户流失
    第二节 市售商品综合竞争力不足
    第三节 边民互市市场的经营活动存在无序现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 蒙古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二 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
        一 经营者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 负面经营心态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反思
    第一节 当地政府及海关的努力
        一 在口岸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出口边贸的发展
        二 加强对边民互市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三 改善购物者对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
    第二节 促使边民互市经营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节 加强对世居边民参与互市的支持
        一 加强对边民参与互市的引导和组织
        二 明确塔克什肯镇在边贸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加大边境金融机构对互市边民的支持力度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一)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的结论
    (二)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1 关税同盟理论
        2.1.2 大市场理论
    2.2 自由贸易区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第3章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俄经济合作的现状
        3.1.1 中俄贸易规模
        3.1.2 中俄双边贸易结构
        3.1.3 中俄双边贸易方式
        3.1.4 中俄双边投资总量情况
    3.2 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3.2.1 中俄双边贸易规模较小
        3.2.2 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
        3.2.3 贸易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第4章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4.1 中俄地缘优势
    4.2 中俄政策基础
    4.3 中俄资源互补优势
        4.3.1 自然资源的互补性
        4.3.2 劳动力资源的互补性
        4.3.3 科技领域的互补性
    4.4 中俄贸易比较优势具有互补性
    4.5 中俄贸易结合度相对较高
    4.6 中俄部分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
    4.7 “一带一路”为俄中建立自由贸易区带来契机
第5章 促进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相关建议
    5.1 提高双边贸易规模,丰富商品结构
    5.2 推进两国互相投资
    5.3 协调经贸制度,完善贸易服务体系
第6章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具体措施
    6.1 由自由贸易试点辐射周边
    6.2 中俄共同制定自贸区贸易规则
    6.3 积极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相关研究
        二、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相关研究
        三、国际贸易对制造业的集聚影响的相关研究
        四、简单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相关理论 及机制分析
    第一节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
        二、西方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
        三、边境贸易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二节 制造业集聚相关理论
        一、工业区位理论
        二、外部经济理论
        三、核心—边缘模型
    第三节 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影响其制造业集聚的传导机制
        一、对外贸易通过要素配置促进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
        二、对外贸易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
        三、对外贸易通过开拓市场空间范围促进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
        四、对外贸易通过增进互信促进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
第三章 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与制造业集聚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广西边境地区概况
        一、广西边境地区地理概况
        二、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三、广西边境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一、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规模
        二、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结构
        三、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未来发展态势
    第三节 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状况
        一、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发展状况
        二、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的衡量方法
        三、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特征
第四章 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边境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二、相关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制造业集聚关系的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相关检验
        三、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第三节 案例分析:以东兴、凭祥红木加工业为例
        一、东兴、凭祥概况
        二、东兴、凭祥红木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三、东兴、凭祥对外贸易推动红木加工业集聚的途径
第五章 增强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聚集影响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规模
        一、大力推动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二、促进贸易便利化
        三、完善对外贸易平台
    第二节 提升边境地区制造业集聚效果
        一、积极发展互市商品落地加工
        二、积极发展边境特色制造业集群
        三、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广西边境制造业集聚度发展水平较低
        二、广西边境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三、广西对外贸易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实证分析拓展到行业层面
        二、对策研究进一步加强针对性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与发表论文
致谢

(6)宋代边疆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语
    一、选题缘由
        (一) 边疆市场互补性开放性特征与中国传统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
        (二) “新清史”研究推动下对国家形成和中华民族融合所提出的新认识的启发
    二、选题意义
        (一) 总结宋代边疆市场的特征
        (二) 探究边疆市场对宋代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三) 探讨边疆市场对中国形成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 宋代边疆市场研究
        (二) 宋代贸易活动与市场发展相关成果
        (三)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民族关系研究成果
    四、基本概念
        (一) 边疆
        (二) 市场
        (三) 边疆市场
    五、研究方法
    六、重点难点
    七、框架结构
第一章 宋以前边疆市场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宋代以前边疆市场的发展简况
        (一) 先秦时期市场的起源及边疆市场的萌芽
        (二) 秦汉时期
        (三) 隋唐时期
    二、历代对边疆市场的管理
        (一) 先秦时期
        (二) 秦汉时期
        (三) 隋唐至宋以前
第二章 宋代北方边疆市场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宋代北方边疆市场设置和运行概况
        一、宋、辽之间边疆市场的设置
        (一) 宋设置的对辽边疆市场的设置与变化
        (二) 辽对宋边疆市场的设置与变化
        二、宋朝与西夏之间的边疆市场的设置
        三、辽朝、西夏及金朝之间的榷场设置
        四、南宋与金朝边疆市场的设置与发展
        (一) 南宋对金朝的榷场设置与变化
        (二) 金朝对南宋的榷场设置及变化
        五、南宋、蒙古之间边疆市场的贸易情况
        六、宋与西域之间的边疆市场贸易情况
    第二节 榷场的管理及其相关制度
        一、对官员设置和品级的规定
        二、对贸易方式的规定
        三、交易物品、货币及官员设置的情况
        (一) 主要交换的商品种类
        (二) 对交易货币和价格的规定
        (三) 对交易官员的规定
    第三节 宋代北方边疆市场的补充形式——走私贸易
        一、宋、辽之间的走私管制
        二、宋、西夏之间的走私管制
第三章 宋代南方边疆市场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宋代南方边疆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以博易场为主的边疆市场类型
        二、南方边疆市场主要贸易商品:马匹
    第二节 四川地区的博易场
        一、四川博易场的设置与分布
        二、四川博易场交易具体情况
    第三节 广西地区的博易场
        一、广西博易场的设置和分布
        二、交易商品种类
    第四节 宋代博易场的管理和运行
        一、博易场的管理制度
        二、博易场的运行和维护
第四章 宋代边疆市场的特征
    第一节 宋代边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一、榷场时兴时废、开合无常
        (一) 宋辽之间的榷场兴废
        (二) 宋夏之间的榷场兴废
        (三) 宋金之间的榷场兴废
        二、交易地点设置的不合理性
        (一) 市场数量不足
        (二) 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分离
        (三) 为国防选择偏远的地点
        三、管理制度上的不足
        (一) 榷场管理权直属中央
        (二) 对交易过程管理过细过严
        (三) 区域货币的不稳定
        四、对交易物品种类的过度限制
    第二节 陆疆市场与海疆市场的紧密联系
        一、宋代海外贸易的历程和开展转口贸易的简要情况
        二、国际贸易网络的形成
        三、宋在各边疆市场转口海外贸易品
        (一) 宋与辽
        (二) 宋与西夏
        (三) 宋与金
        (四) 宋与西南地区
    第三节 宋占据边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一、宋对边疆市场中商品贸易的控制
        二、条约中反映的经济实力对比
        三、宋钱的硬通货地位
        (一) 辽流通宋钱的情况
        (二) 西夏流通宋钱的情况
        (三) 金流通宋钱的情况
        (四) 西南地区流通宋钱的情况
第五章 宋代边疆市场的积极意义
    第一节 宋代边疆市场的经济意义
        一、对于北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二) 西北地区农业不断发展
        (三) 北方商业空前发展
        (四) 各政权均获得不少的财政收入
        (五) 促进北方其他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对于南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 对于中原经济圈的依赖日益加深
    第二节 宋代边疆市场道路系统发展及社会变化
        一、北方地区道路的不断发展
        二、边疆市场影响下南方地区的社会变化
        (一) 南方地区的社会变化
        (二) 南方道路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 宋代边疆市场的文化意义
        一、北方民族地区文化的变迁
        (一) 统治者自身的汉化
        (二) 参照内地的方式进行治理
        (三) 习俗的融合
        二、西南地区的文化变迁
        三、宋文化的变迁
        (一) 服饰
        (二) 语言
        (三) 饮食偏好的变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相关研究
        三、对外贸易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协同发展的障碍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说明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二、区域经济与贸易发展相关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理论
        四、区域经济与贸易协同和协调发展理论
    第二节 相关说明
        一、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概念的界定
        三、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空演进
        四、数据选用的原则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特征
    第一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第二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第三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差额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第四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时空演进
    第五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业绩指数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失衡及其测度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失衡
        一、行政省份维度
        二、人口维度
        三、地域面积维度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测度
        一、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绝对差异
        二、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对差异
        三、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失衡的收敛情况
        四、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影响机制
    第一节 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阶段与规律
        一、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阶段及其理论依据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三、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阶段演进
    第二节 区域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一、区域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二、区域地理要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对策建议
        一、推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
        二、推进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治理
        三、推进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打破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六、东、中、西部地区突出特色,科学分工
        七、明确企业的对外贸易主体地位,促进企业跨区域的资源整合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种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1.3 中越贸易方式
    1.2 研究内容及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情况
    2.1 越南对中国出口现状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品种类出口情况
    3.1 农林海产业
    3.2 纺织品类
    3.3 矿产及金属类
    3.4 电子设备类及零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因素理论分析
    4.1 中越的经济差距
        4.1.1 中国经济增长
        4.1.2 越南经济增长
        4.1.3 中越经济差距
    4.2 中国人口
    4.3 汇率
    4.4 越南对基础设施投资
    4.5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选择因素的数据
    5.2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以及措施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措施
    6.3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4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重商主义理论
        2.1.2 古典经济理论
        2.1.3 新古典经济理论
        2.1.4 新贸易理论
    2.2 实证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中国与越南研究现状
        2.2.3 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2.2.4 对现有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评述
第三章 中越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1 越南经济增长的现状
        3.1.1 农业、林业、渔业
        3.1.2 工业及建筑业
        3.1.3 服务业
    3.2 中越贸易现状
        3.2.1 1993-1996 年的缓慢起步阶段
        3.2.2 1997-2003 年的飞速增长阶段
        3.2.3 2004-2015 年的超常发展阶段
    3.3 中越贸易的特点
        3.3.1 中越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
        3.3.2 中越贸易处于不平衡的状况
        3.3.3 越南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日益上升
        3.3.4 中越贸易货物结构逐年变化
        3.3.5 中越贸易货物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3.4 影响中越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因素
        3.4.1 中越间政治关系的因素
        3.4.2 中越两国分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因素
        3.4.3 区域环境的因素
        3.4.4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因素
    3.5 中越双边贸易存在问题
        3.5.1 双边贸易总体规模较小
        3.5.2 双边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较为单一
        3.5.3 越南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
        3.5.4 双方进出口口岸的基础条件落后
        3.5.5 中越边境依旧存在小规模走私活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越贸易发展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分析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选择
    4.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与处理
    4.3 中越进出口贸易对越南GDP的实证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最后滞后期的确定和模型的建构
        4.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4 方差分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引导中国跨国公司对越南市场的投资
        5.2.2 提高越南出口货物的管理能力、品质、品牌、食品安全性
        5.2.3 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
        5.2.4 解决边境贸易问题
        5.2.5 改善越南对中国贸易逆差的现状
        5.2.6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5.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焦问题及章节安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5.2 新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5.3 我国边境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1.5.4 区域治理研究综述
        1.5.5 研究评述
第2章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
        2.1.1 跨境经济合作概念和特点
        2.1.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
        2.2.1 区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2.2.2 区域主义的理论演进
        2.2.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内涵
        2.2.4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
    2.3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逻辑
        2.3.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及一体化
        2.3.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
第3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
    3.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
        3.1.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时代背景
        3.1.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地缘环境
    3.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3.2.1 合作制度及平台建设
        3.2.2 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
        3.2.3 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个案考察
        3.3.1 中国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3.3.2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3.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展
第4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
    4.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关系评估: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评估
    4.2 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量化评估
    4.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
        4.3.1 贸易投资的静态效应
        4.3.2 贸易投资的动态效应
        4.3.3 跨境合作的空间效应
    4.4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
第5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5.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5.1.1 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5.1.2 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5.1.3 具体运作模式
        5.1.4 具体实施过程
    5.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
        5.2.1 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5.2.2 越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5.2.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差异
    5.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5.3.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5.3.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5.3.3 政策约束
        5.3.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问题成隐患
        5.3.5 融资困难
        5.3.6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3.7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5.3.8 跨境合作区城市规模太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5.3.9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第6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6.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
        6.1.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理念
        6.1.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借鉴
    6.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
        6.2.1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6.2.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组织构架
        6.2.3 跨境经济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6.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6.3.1 筑实区域化的共识及地域认同
        6.3.2 提升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6.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6.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6.3.5 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6.3.6 完善人才保障及基础设施条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进展与成绩
        7.1.1 经济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成效
        7.1.2 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7.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7.2.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7.2.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7.2.3 政策约束
        7.2.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存在隐患
        7.2.5 融资困难
        7.2.6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7.2.7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7.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7.3.1 筑实区域化共识及地域认同
        7.3.2 扩大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7.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7.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7.3.5 加快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7.3.6 完善人才计划保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7.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情况
致谢

四、边境贸易与大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边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 郭锐,廖仁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D]. 陈逸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4]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D]. 吉阿娜(Babaeva Diana).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5]广西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研究[D]. 范思伟.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宋代边疆市场研究[D]. 杜雪飞. 云南大学, 2019(09)
  • [7]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种类的影响因素研究[D]. THI NGOC THOM VO.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丁氏梅英(DINH Thi-mai-anh). 东南大学, 2019(06)
  • [10]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焰凌.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边贸大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