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09)在《富钾页岩钾赋存状态及提钾过程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钾肥是农业中不可缺少的常用三大肥料之一。我国可溶性钾矿资源储量少,且分布极不平衡。相对来说,不溶性钾矿资源却比较丰富,而且分布广泛。利用不溶性含钾盐矿制造钾肥,开发新型钾盐加工和提取技术,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不溶性钾矿资源生产钾肥或在矿产综合利用中制取钾肥,一直是国内外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不仅是一条解决目前我国缺少可溶钾资源现状的有效途径,还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现代大型测试分析仪器,如扫描电镜、EDS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分析、ICP等,对辽宁省朝阳地区的富钾页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采用MLA对富钾页岩的工艺矿物学性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此种页岩中的含钾矿物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其中主要的含钾矿物为钾长石,其次为白云母(绢云母)、伊利石和黑云母及少量的绿泥石,还含有石英等脉石矿物。其中约80%的钾赋存于钾长石之中,约20%的钾赋存于白云母、伊利石和黑云母等云母类矿物之中。利用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价键理论对富钾页岩中主要含钾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键特征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依照价键理论分析可知构成微斜长石和白云母骨架结构的Si-O和Al-O键的化学性质稳定。硅酸盐晶体结构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架状结构的钾长石和层状结构的云母类矿物的晶体结构相对稳定,其晶体结构中的钾与氧主要以离子键的形式相结合,这种结合力相对比较稳定。分别采用热分解法和高温高压水热法提取该页岩中的钾,并对这两种工艺的提钾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用实际晶体最强衍射峰的主要相关参数来定性地表征富钾页岩中主要含钾矿物经热分解法或高温高压水热法处理后其晶体结构的变化趋势。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热分解提钾工艺:富钾页岩经NaOH溶液预处理后焙烧酸浸提钾工艺和以KOH为焙烧助剂直接焙烧酸浸提钾工艺。通过对影响这两种焙烧酸浸提钾过程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钾的浸出率分别为88.08%和99.99%。在适宜的条件下,以KOH为焙烧助剂,页岩经焙烧酸浸后,浸渣中铝的去除率为97.6%,同时获得微观性能较好的白炭黑产品。利用XRD.SEM和热分析等手段,对经质量配比为m(NaOH):m(页岩)=0.7的NaOH预处理后的混和物料的焙烧过程和以质量配比为m(NaOH):m(页岩)=1的KOH为焙烧助剂的富钾页岩的焙烧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焙烧提钾的反应机理是在强碱的作用下含钾硅酸盐矿物逐步分化的过程。在这两种不同热分解工艺中,碱的处理方式和碱的相对含量不同,焙烧过程中页岩中主要含钾硅酸盐矿物的分解产物不同。页岩经NaOH溶液预处理后的焙烧提钾过程的主要反应机理是在高温和碱性条件下,不溶性的钾长石和云母等含钾矿物转变为酸溶性的钾霞石的过程。而以KOH为焙烧助剂的热分解过程的主要反应机理是KOH熔融分化钾长石和云母等含钾矿物,并转变为K2SiO3、K2Al2O4等成分。同时,对以上两种焙烧酸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对以上两种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以上两种碱性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均符合金斯特林格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利用XRD和SEM等手段对热分解后焙烧产物的酸浸提钾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经NaOH预处理后,600℃焙烧产物的酸浸过程是焙烧产物中的主要含钾物相钾霞石的酸解过程。同时,结合扩散双电层等理论对以KOH为焙烧助剂700℃焙烧产物的酸浸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酸浸过程的主要反应机理为焙烧产物中的K2SiO3在过量的硫酸作用下形成原硅酸溶胶,溶胶进一步沉聚或絮凝生成SiO2·nH2O沉淀。通过考察各因素对高温高压水热法提钾过程的影响,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钾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5%以上。通过对其浸渣的XRD和SEM分析并结合过渡态理论,确定了水热反应提钾过程的主要反应机理是CaO逐渐“浸蚀”并分解富钾页岩中的主要含钾物相,进而转变为新生成物相,使钾以K+离子的形式进入溶液中。同时,对水热系统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计算,确定了主要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动力学研究表明高温高压水热反应动力学过程符合化学反应控制模型。在对整个提钾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设计了热分解法和高温高压水热法综合利用富钾页岩的工艺模型。首次提出了以KOH为焙烧助剂焙烧酸浸法综合利用富钾页岩的工艺流程,通过此流程可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白炭黑、K2SO4、Al(OH)3和Fe2O3产品。同时,利用高温高压水热法处理富钾页岩可得到碳酸钾产品并可综合利用其尾渣生产水泥填料。本研究弄清了辽宁朝阳富钾页岩的特性,对从富钾页岩中提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本研究成果对我国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荃[2](2008)在《钾长石制备含钾复合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钾长石与磷矿共酸浸离子交换反应为基础,以其产物为原料制备了氮磷钾复合肥和长效磷肥,重点考察了钾长石与磷矿共酸浸产物水浸提钾、浸取液氨化制备复合肥工艺条件、氨化终点pH值对氮磷钾复合肥和长效磷肥产品的影响以及长效磷肥产品释放特性。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钾长石与磷矿共酸浸产物水浸过程中,对于钾的浸取率,时间因素起主导作用,较理想的实验条件为:温度70℃,时间60min,水量18mL/(g原料);对于磷的浸取率,水量和温度的作用均较大,较理想的实验条件为:温度90℃,时间60min,水量18mL/(g原料);综合考虑水浸过程较适宜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100min,水量10mL/(g原料),钾和磷的浸取率分别达到91.50%和90.42%。在浸取液的氨化过程中,可通过调节氨化终点的pH值来控制氮磷钾复合肥产品中氮磷钾的比例及长效磷肥产品中有效磷的含量,随氨化终点pH值升高,氮磷钾复合肥产品中氮磷钾比例逐渐缩小,长效磷肥中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本文还考察了不同浸取时间和固液比条件下长效磷肥产品中磷的释放特性,并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不同的模拟方法对其释放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效磷肥中磷的释放大都经过释放速率逐渐降低的三个阶段,在最初阶段磷的释放较快,之后出现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释放速度比较慢的阶段,在第三阶段,长效磷肥中的有效磷逐渐释放完全,总释放量趋于一个极限值。通过对两种模拟方法的对比可以看出,直线模拟和曲线模拟从不同角度对磷的释放特性进行了模拟。比较两种模拟方程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可知,曲线模拟误差更小,更接近磷释放的真实情况,因此,曲线模拟更适用于磷的释放特性模拟。氨化终点pH值宜控制在6左右,此条件下,整个过程钾总收率在84%以上,磷总收率在85%以上,且得到的长效磷肥产品有效磷含量较高,缓释性能也较好。
吕莉[3](2004)在《汉源磷钾矿特性与制复肥反应过程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三大营养要素,我国化肥工业受资源限制,多氮少磷缺钾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磷矿资源十分丰富,但优质矿少;可溶性钾资源短缺,钾肥供应基本上依赖进口。 大力开发我国储量丰富的低品位磷矿及难溶性钾资源是我国化肥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汉源磷钾矿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大型磷钾共生矿,储量大,具有天然的磷钾共生的优良特性,相比于单独提磷或提钾,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化肥生产方法,同时对我国磷钾矿产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对汉源磷钾矿制取复肥提出了新的工艺路线:汉源磷钾矿与硫酸钙和碳酸钙混合添加剂高温烧结提取可溶性钾盐:硫酸酸解焙烧矿,将磷矿酸解和钾盐浸取一步完成;酸解液通氨中和、浓缩、干燥,制取氮磷钾三元复肥。该工艺路线新颖、简洁,流程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文按照以上工艺路线对汉源磷钾矿制取氮磷钾三元复肥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而完整的研究,成功制取了氮磷钾三元复肥,产品总养分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本文重点研究汉源磷钾矿中钾长石提取可溶性钾盐过程,摸清了高温对钾长石结构影响的规律,探讨了钾长石高温烧结反应过程的反应机理,填补了钾长石提钾研究的理论空白,为钾长石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汉源磷钾矿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汉源磷钾矿的反应特性及发泡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汉源磷钾矿主要由32%氟磷灰石、41%钾长石、15%石英和12%白云石组成,组成复杂、杂质含量高,钾长石开发难度大。反应活性较低,抗阻缓系数大,发泡能力强。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美国分子模拟公司SGI工作站中CeriusZ软件包提供的DWBS软件对钾长石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模拟与解析,对钾长石晶体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XRD物相组成的定性分析和晶体结构参数的定量计算对高温焙烧对钾长石结构与性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定量的表征了不同温度下钾长石晶体结构的变化与差异。为钾长石烧结温度以及钾长石烧结反应的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这不仅对汉源磷钾矿的提钾过程,同时对目前尚不完善和成熟的钾长石提钾过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表明:钾长石结构复杂,从微斜长石到正长石再到透长石,晶体结构的有序度降低,稳定性下降,钾长石反应活性加强,K+的活性随之提高,有利于K+的提取。钾长石900一1200℃焙烧后钾长石的晶体结构发生转变,由微斜长石转变为正长石再转变为低温透长石,1200℃钾长石熔融转变为非晶态物质,晶体结构消失。不同温度下钾长石晶体结构参数的测定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钾长石晶体的原子基团均方根位移、微观应变和位错密度增加,微晶尺寸减小,钾长石的结晶度降低,1200℃钾长石由晶态转变为非晶态。以上研究都表明,随着烧结温度增加钾长石晶体结构的有序度降低,稳定性显着下降,反应活性增强,K十的活性提高,有利于进一步从钾长石中提取出可溶性钾盐。钾长石与石英体系烧结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100一1200℃之间。 在钾长石晶体结构及高温下钾长石结构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热重分析等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对汉源磷钾矿中钾长石与CaSO;·ZHZO、CaCO3以及CaSO;.ZHZO和CaCO3混合物高温烧结反应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烧结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钾长石与CasO;·ZHZO和CaCO3混合物高温烧结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是caCo3分解生成活性cao’与钾长石反应生成中间固溶体,并置换出少量K+与5042一生成KZSO4,使钾溶出,因此添加CaSO;·ZHZO和CaCO3混合试剂能够大大促进钾长石中钾的溶出。选择汉源磷钾矿添加硫酸钙和碳酸钙混合试剂高温烧结提取可溶性钾盐,对高温烧结反应的工艺条件以及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汉源磷钾矿与硫酸钙和碳酸钙质量比l:0.6:1.5,焙烧温度1100℃,焙烧时间2小时,钾的转化率可达90%;建立了钾长石高温烧结反应动力学方程‘一号一(l一)2了=七,反应属于扩散控制过程,反应的活化能为169.48KJ·mol”,频率因子为4.47xl03。 对汉源磷钾矿高温焙烧矿的酸解反应的工艺条件以及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20%,反应温度为80℃,搅拌转速为200转/分钟,反应时间1小时,磷、钾萃取率分别可达95%和90%;建立了,,、、,。,11a.一二,、一,.,二‘.<sub><sub><sub><sub><sub><sub><sub><sub>,一一<sub>、,动力学方程匀n一匕一刀二二k,反应的活化能为29.26KJ·mol‘,,频率因子为 tl一a‘t306.8。 按照湿法磷酸生产过程对汉源磷钾矿焙烧矿进行了模拟生产的连续运转实验,考察了液相503浓度对硫酸钙的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503浓度达到0.245一o.25g/ml时,硫酸钙结晶形态及滤液的过滤强度才较为满意,比传统湿法磷酸中液相503浓度高得多,汉源磷钾矿焙?
河南省地质局试验室[4](1978)在《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铝酸钾肥中钾的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当前钾肥生产的需要,我们把湖南化工研究所的《钾矿石及钙镁磷钾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一文和河南省地质局实验室的《铝酸钾肥中钾的分析方法》一文摘录发表于此,由于考虑到一些厂矿仪器设备限制,仅编入通用的方法。
湖南化工研究所[5](1977)在《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为适应当前钾肥生产的需要,根据我们以往的试验结果和近年来的实践体会,在这里简要介绍了钾矿石和硅镁钾肥等四个钾肥品种的分析方法。考虑到仪器设备的限制,仅编入了比较通用的四苯硼纳法。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们对某些钾肥品种中的有效成份的认识还不象诸如对硫酸钾或者氯化钾那样清楚,因此,要拟定一个十分合理的方法来测定其中的有效成份显然是困难的。所以,在本资料中介绍的有效钾的测定法仅供参考。
二、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富钾页岩钾赋存状态及提钾过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钾资源概况 |
1.1.1 钾资源简介 |
1.1.2 我国钾资源概况 |
1.1.3 钾的应用 |
1.2 可开发利用的不溶性钾矿资源 |
1.2.1 利用钾长石制取钾肥 |
1.2.2 利用云母类粘土矿物制取钾肥 |
1.2.3 综合利用明矾石生产钾肥 |
1.2.4 利用绿豆岩制取钾肥 |
1.2.5 利用霞石制取钾肥 |
1.2.6 利用含钾砂页岩制取钾肥 |
1.2.7 利用富钾火山岩制取钾肥 |
1.3 不溶性钾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3.1 国外不溶性钾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3.2 我国不溶性钾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2.1 试验用原矿的制备 |
2.1.1 原矿的预处理 |
2.1.2 原矿粒度组成分析 |
2.1.3 试验用矿样制备 |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
2.2.1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2.2 试验药品 |
2.3 试验方法 |
2.3.1 矿石中可溶性钾的测定 |
2.3.2 NaOH焙烧浸钾试验 |
2.3.3 KOH的提钾试验 |
2.3.4 水热法提钾试验 |
2.3.5 样品的检测和分析 |
第三章 富钾页岩钾赋存状态研究 |
3.1 富钾页岩的物相分析 |
3.1.1 富钾页岩化学成分分析 |
3.1.2 富钾页岩粉晶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3.1.3 富钾页岩的差热分析 |
3.1.4 富钾页岩红外光谱分析 |
3.1.5 富钾页岩矿物组成及含量 |
3.1.6 富钾页岩中主要矿物之间的嵌布关系及粒度特性 |
3.2 页岩中钾的赋存状态 |
3.2.1 钾元素在页岩矿物相中的分布 |
3.2.2 富钾页岩中可溶性钾的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含钾矿物的晶体结构特征研究 |
4.1 硅酸盐中价键特征和晶体结构特征的理论计算 |
4.1.1 硅酸盐晶体中主要化学键的理论计算 |
4.1.2 硅酸盐晶体结构特征的理论计算 |
4.2 硅酸盐结构的主要特点 |
4.3 微斜长石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
4.4 云母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
第五章 页岩经NaOH预处理后焙烧酸浸提钾研究 |
5.1 影响焙烧酸浸提钾过程的主要因素研究 |
5.1.1 影响NaOH预处理后混合物料焙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
5.1.2 影响酸浸提钾的主要因素 |
5.2 经NaOH预处理后混合物料焙烧过程机理研究 |
5.2.1 NaOH预处理富钾页岩的主要机理分析 |
5.2.2 焙烧过程的机理研究 |
5.2.3 焙烧过程动力学研究 |
5.3 酸浸提钾过程反应机理研究 |
5.3.1 焙烧产物的水浸试验 |
5.3.2 水浸产物的酸浸试验研究 |
5.3.3 XRD和SEM分析 |
5.3.4 焙烧产物酸浸提钾机理研究 |
5.4 经NaOH预处理后焙烧酸浸法综合利用富钾页岩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KOH为助剂焙烧酸浸提钾研究 |
6.1 影响焙烧提钾的主要因素 |
6.2 焙烧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 |
6.2.1 XRD物相分析 |
6.2.2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6.2.3 焙烧过程反应机理研究 |
6.2.4 焙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
6.3 影响酸浸过程及副产品白炭黑性能的主要因素 |
6.3.1 浸出液中硫酸初始浓度对酸浸过程的影响 |
6.3.2 液固比对酸浸过程的影响 |
6.3.3 浸出温度对酸浸过程的影响 |
6.3.4 浸出时间对酸浸过程的影响 |
6.3.5 搅拌速度对酸浸过程的影响 |
6.3.6 陈化时间对酸浸过程的影响 |
6.4 酸浸反应过程中的主要机理研究 |
6.5 KOH焙烧酸浸法综合利用富钾页岩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温高压水热法提钾过程研究 |
7.1 影响水热法提钾的主要因素 |
7.1.1 不同浸出助剂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1.2 Ca/(Si+AI)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1.3 浸出时间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1.4 浸出温度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1.5 矿石粒度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1.6 搅拌速度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1.7 液固比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
7.2 高温高压水热法提钾的机理研究 |
7.2.1 SEM分析 |
7.2.2 XRD分析 |
7.2.3 高温高压水热法提钾的反应机理 |
7.2.4 水热反应动力学研究 |
7.3 高温高压水热法综合利用富钾页岩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简历 |
(2)钾长石制备含钾复合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1.1 化学肥料概况 |
1.1.1 化肥的特点 |
1.1.2 肥料中的氮、磷、钾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2 我国钾资源概况 |
1.3 我国不溶性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4 国内外化肥的发展现状 |
1.5 我国化肥工业发展趋势 |
1.6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钾长石与磷矿共酸浸制 NPK复合肥研究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原料 |
2.2 实验流程及测试方法 |
2.2.1 实验方法 |
2.2.2 实验流程 |
2.2.3 主要反应方程式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钾长石与磷矿共酸浸结果 |
2.3.2 酸浸产物水浸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3 氨化终点pH值对产品含量的影响 |
2.3.4 各工艺环节钾、磷提取率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长效磷肥中磷释放特性研究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长效磷肥 XRD谱图分析 |
3.3.2 产物释放特性分析 |
3.3.3 产物释放特性拟合方法比较 |
3.4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3)汉源磷钾矿特性与制复肥反应过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钾长石制钾肥研究进展 |
1.1 钾长石提钾的主要方法 |
1.1.1 压热法 |
1.1.2 高温挥发法 |
1.1.3 直接法 |
1.1.4 低温酸分解法 |
1.1.5 微生物分解法 |
1.1.6 高温烧结法 |
1.2 小结 |
2 磷肥发展及汉源磷钾矿研究现状 |
2.1 磷肥及磷复肥的发展 |
2.2 汉源磷钾矿的研究现状 |
2.3 本课题技术路线 |
3 汉源磷钾矿矿物组成及特性研究 |
3.1 分析仪器及方法 |
3.1.1 氧化物含量分析方法 |
3.1.2 X射线衍射分析 |
3.1.3 扫描电镜 |
3.2 汉源磷钾矿矿物组成研究 |
3.2.1 汉源磷钾矿的化学组成分析 |
3.2.2 汉源磷钾矿物相组成研究 |
3.2.3 汉源磷钾矿表面显微结构 |
3.3 汉源磷钾矿反应特性及发泡性研究 |
3.3.1 汉源磷钾矿的反应活性和抗阻缓性 |
3.3.2 汉源磷钾矿的发泡特性 |
3.4 小结 |
4 汉源磷钾矿中钾长石结构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钾长石试样的制备和焙烧 |
4.1.2 样品扫描电镜实验 |
4.1.3 X射线衍射实验 |
4.1.4 钾长石晶体结构模拟与解析 |
4.1.5 热重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钾长石晶体结构模拟与解析 |
4.2.2 汉源磷钾矿中钾长石焙烧前后扫描电镜图 |
4.2.3 钾长石高温焙烧X射线衍射物相组成分析 |
4.2.4 钾长石晶体结构变化的定量表征 |
4.2.5 高温焙烧对汉源磷钾矿的影响 |
4.3 小结 |
5 汉源磷钾矿高温烧结反应机理研究 |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5.2 不同添加剂与钾长石高温烧结过程研究 |
5.2.1 钾长石添加CaSO_4·2H_2O的烧结过程研究 |
5.2.2 钾长石添加CaCO_3的烧结过程研究 |
5.2.3 CaSO_4·2H_2O和CaCO_3混合添加剂与钾长石高温烧结过程研究 |
5.3 汉源磷钾矿添加CaSO_4·2H_2O和CaCO_3的热重/差热实验 |
5.4 汉源磷钾矿高温烧结过程反应机理探讨 |
5.5 小结 |
6 汉源磷钾矿中钾长石高温烧结反应动力学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焙烧温度对高温烧结反应中钾转化率的影响 |
6.2.2 焙烧时间对高温烧结反应钾转化率的影响 |
6.2.3 添加剂配比对高温烧结反应中钾转化率影响 |
6.2.4 高温烧结反应动力学研究 |
6.3 小结 |
7 汉源磷钾矿中磷矿酸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
7.1 实验部分 |
7.1.1 实验原料 |
7.1.2 实验装置及仪器 |
7.1.3 实验方法 |
7.1.4 分析方法与试剂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汉源磷钾矿酸解反应工艺条件研究 |
7.2.2 焙烧矿酸解动力学研究 |
7.2.3 汉源磷钾矿酸解反应机理 |
7.3 小结 |
8 汉源磷钾矿制取氮磷钾三元复肥 |
8.1 实验部分 |
8.1.1 实验原料 |
8.1.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8.1.3 实验分析方法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焙烧矿湿法磷酸连续实验 |
8.2.2 酸解液的通氨中和实验 |
8.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声明 |
致谢 |
四、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富钾页岩钾赋存状态及提钾过程机理研究[D]. 刘杰. 东北大学, 2009(06)
- [2]钾长石制备含钾复合肥工艺研究[D]. 刘荃.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3]汉源磷钾矿特性与制复肥反应过程机理研究[D]. 吕莉. 四川大学, 2004(02)
- [4]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铝酸钾肥中钾的分析方法[J]. 河南省地质局试验室. 河南化工, 1978(01)
- [5]钾矿石及钙镁磷钾复合肥、窑灰钾肥、硅镁钾肥、钾钙肥中钾的分析方法[J]. 湖南化工研究所. 化肥工业, 197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