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下您的“鞭子”(论文文献综述)
何宗华,段明[1](2020)在《庚子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主计长远,药方分两家;贫时情义坚,富时生嫌隙。黄家持银方,一步踏错代代悔;朱家做金丹,医者仁心辈辈传。先祖别离,数经庚子劫;后代重逢,再续百年缘!第一回恩主临终传秘方兄弟立誓结同心1840年庚子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耻辱之年:在英国战舰的攻击下,清政府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两白银,贸易主权、关税主权尽失……这场灾变,也让三个广东人从虎门军营来到了湖南道州潇水河畔,其后演绎出朱黄两家百余年分
长江[2](2018)在《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文中研究指明直到有一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的一溜小字——伶仃洋上神奇的脚印,我要写一写中国人,写一群建桥人——一群港珠澳大桥的建桥人,这冲动才变得十分明确,难舍难弃。其实,茫茫大海,谁能把"脚印"留在水面?不可能!不可思议!但,就是这渺小与倔强、浩渺与宏阔、人与自然的反差呈现在一个取景框里,那风景才由"伟大"渐渐透出两个震撼力更大的字——"可怕"。仔细质疑:港珠澳大桥,这是座什么桥?看介绍,它拥有1100个亿的巨额投资,于
张晶[3](2010)在《抗战时期重庆话剧繁荣原因探析》文中指出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且广泛普及,把重庆话剧运动推向了巅峰。重庆话剧的兴盛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重庆特殊的陪都地位、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复杂的斗争形势等。
赵西林[4](2008)在《我的父亲赵毓祥先生》文中指出我的父亲赵毓祥先生生于1901年7月12日贵阳老宅。这是一个"书香人家"。老宅在猫猫巷(现称虎门巷)5号。临街至大门有一条长约20米的通道,大门侧有一株有数百年树龄的大柏树。大门的门楣上悬挂有"文魁"、
朱晓军[5](2008)在《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为题,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观点,对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的关系、空间隐喻、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三方面进行阐释,旨在深入探求空间在人类认知中重要而基础的地位,强调人类共同的空间认知能力,全文以汉语研究为主,英语、俄语为佐证,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空间认知的共性。本文首先从“空间”定义出发,发现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本文中更多地使用[有界][无界]),既是[实体]的,又是[空置]的,从而得出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空间”既可以从科学意义上理解,又可以从日常生活角度理解;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概念,也可以是语言世界的概念,从而得出: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不是几何空间的认知,而是拓扑空间的认知。这就为我们研究空间的内容和角度奠定了基础。从内容上说,空间范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三大子范畴,从角度上看,空间认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空间范畴的研究框架建立在把空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三大子范畴的基础上,从对物理世界空间语义的范畴化,来与语言层面的范畴化相对应;然后从空间隐喻的角度证实空间是人们认知时间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作为始源域向其它目标域映射;最后探讨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性,主观性体现在方位词的混用,话语中自我的体现,以及汉语语序的主观性等三个方面。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起着“元概念”(meta-concept)的作用,因为它是“用来理解其他概念的概念(Lakoff &Johnson,1980:14)”。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在空间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国外对空间问题的研究表现为视角宽、术语多的特点,国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呈现出评介多、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多维度、结合汉语等四大主要特点,其中多维度的研究态势又包含方位词多义性、对称不对称、有标记无标记、语法化、象似性研究等等,总体说来,国内空间研究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较多,走的是从语言到认知的验证式研究路子,本文从认知到语言,并且从汉语、英语、俄语三种语言中找到普遍存在的空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证据,如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有无对应性,空间隐喻的异同,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等等。第二章从“空间”的定义入手,发现空间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是包含存在物的空间,空间的本质是空间关系,空间的认知与视角的选取有关,即有其主观性的一面,空间概念是隐喻中相当重要的概念等等,从而也澄清了“空间关系”、“空间概念”、“空间问题”等的区别,构建了本文的空间范畴:实体范畴、位置范畴和位移范畴,本文选取三方面来阐释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空间隐喻;空间义对句法功能的影响;空间认知的视点和参照物,即空间范畴的主观性;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从空间的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来阐释的,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从基础性到隐喻性、从隐喻性再到多义性、从多义性再到主观性,反映出人类在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第三章是从空间语义入手,看语言中有哪些句法成分能够表达空间语义,空间语义与句法范畴有无对应性,根据范畴化理论,实体范畴大致对应名词,位置范畴大致对应方位词,位移范畴大致对应动词,此外还有量词和方位词共同表示形状范畴。“实体范畴和名词”论证了实体范畴是一种隐性范畴,只有在句法组合功能上才能显现出来,如回指、指代、搭配、进入某一句法格式等等。另外,明确了名词空间性的三种意义——[实体]性、[容纳]性和[处所]性,实体性名词是典型的名词,[处所]性对应处所名词,尤其是命名性处所词,容纳性名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词,它的空间性是功能性的[容纳],即具有使用功能,而且这三种语义可以依据句子结构发生转化;“位置范畴和方位词”用图形-背景理论,强调了参照物和焦点物的语义特征,也指明了位置范畴和处所范畴的区别,位置范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绝对静止关系,处所范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相对静止关系;“位移范畴和动词”运用Jakendoff的概念语义学中对位移的理解,把空间位移作为基本认知域,然后向社会关系等等扩展,这种类推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演绎手段。运用位移性可以解释汉语典型句型“把字句”。第四章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的基础性,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概念既是整个人类也是个体的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在此基础上谈到空间隐喻,包含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方位隐喻、位移隐喻,正好与我们在上一章的实体性、容纳性、位置性和位移性保持了对应性。隐喻是解释词汇多义性的有效手段,从人类自身结构角度解释了为何人们偏向使用上下和前后,在“上、下、前、后”的使用中,又偏向使用“上”和“前”,尤其“上”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复杂、意义最多的一个词。本章还证实了容器隐喻与“里”,位移隐喻与“来、去、过来、过去、起来”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词发生语法化的途径:通过隐喻发生多义性,词义逐渐由具体的空间义转向虚指,最后到语法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空间隐喻意义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语法意义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语法化。我们注意到,能产生语法化的词往往是最常用、最多义的空间词。第五章运用Loyns的“语言的主观性”理论,对方位词混用现象和话语中的空间指示现象作了解释,认知主体对某参照物的功能、文化、心理因素、视角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注意视点,从而对方位词的使用进行了分析,并从话语角度分析了空间表达时对参照物的选择、“自我”的放置等等的主观性因素。汉语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从空间认知主观性来得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与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人文性,主观性正是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概括空间研究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余斌,何鸿[6](2007)在《徐悲鸿油画作品市场行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有人说,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这一点也不为过。他融中西绘画于一身,既擅长中国画——动物、花卉、人物,又善书法和绘画理论;同时兼长于油画、素描。以前,我们对徐悲鸿的了解多半是因为他画的
赖伯疆[7](1999)在《澳门话剧百年演进的轨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缪印堂[8](1998)在《科学与幽默》文中研究指明 初见此画,似曾相识。我曾见过不少讽刺父母强迫子女学习钢琴、学习绘画的漫画,但没想到强迫子女学习电脑竟也列入漫画题材。请看: 家长手执惩罚工具——裤带,命令儿子登台练机。面对老爸的强权统治,小子也只好忍气吞声,硬着头皮也得上。
林义泉[9](1996)在《前瞻性的启示》文中指出 异彩纷呈的第三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杂技英豪们以友谊和拼搏精神营造的热烈欢腾气氛中,于11月1日落下胜利的帷幕。本届杂技节是一次团结友谊,繁荣创新的盛会。朝鲜、印尼等十四个国家的杂技精英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畅叙友谊。赛场上,他们是对手,各显奇能绝技,创造优异成绩;赛场外,他们是朋友,彼此谦让协作,显示出杂技艺术家们高尚共同的品格。为与国际接轨,从本届起,专设了以少儿为对象的《芳草杯》,为各国16岁以下的杂技新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竞争机会。经过一周的拼搏,参赛的26个杂技、驯兽、魔术节目经评委记分、按分排序,包括少儿组在内的4个金奖、6个银奖,8个铜奖及一个特别奖各归其主,由中国杂协设立的"创新奖"则由俄罗斯的《对手单车》问鼎,至此为本届杂技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
缪印堂[10](1996)在《放下您的“鞭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初见此画,似曾相识。我曾见过不少讽刺父母强迫子女学习钢琴、学习绘画的漫画,但没想到强迫子女学电脑竞也列入漫画题材。请看: 家长手执惩罚工具——裤带,命令儿子登台练机。面对老爸的强权统治,小子也只好忍气吞声,硬着头皮也得上。
二、放下您的“鞭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下您的“鞭子”(论文提纲范文)
(2)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论文提纲范文)
一、凶险的“5·2之夜” |
二、中国人不是“吃饱了撑的”? |
三、能当“逃兵”你也逃了? |
四、120年怎么承诺? |
1. 大桥要能够抵抗120年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意外, 如8级地震, 16级台风; |
2. 大桥应可以应对120年海水、大气对大桥结构的侵蚀, 并保证其安全性; |
3. 大桥可承受120年汽车行驶带来的疲劳损伤, 并继续保持安全。 |
五、终于等到他接受采访 |
六、创新, 为什么中国不能? |
七、有没有“打扰”到海豚? |
八、人工岛如何“速成”? |
九、“中庸”与“半刚性” |
十、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
(3)抗战时期重庆话剧繁荣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战时期重庆话剧的繁荣 |
1.涌现了大量针砭时弊的优秀话剧作品 |
2.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话剧艺术家 |
3.空前繁荣的四届雾季公演将重庆话剧推向高潮 |
二、抗战时期重庆话剧繁荣原因分析 |
1.重庆陪都地位的确立及文化中心的形成为重庆话剧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环境 |
2.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为重庆话剧的繁荣提供了力量源泉 |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重庆话剧的繁荣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
4.复杂的斗争形势为重庆话剧的繁荣提供了创作素材 |
(5)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有关空间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国外空间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有关空间研究概况 |
1.2.2 从介词角度的空间研究 |
1.2.3 国外空间研究的特点 |
第三节 国内有关空间研究综述 |
1.3.1 从方位词、处所词角度研究空间的传统阶段 |
1.3.2 从认知角度研究空间的新阶段 |
1.3.2.1 评介多 |
1.3.2.2 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 |
1.3.2.3 多维度 |
1.3.2.4 结合汉语 |
1.3.3 两本从现代汉语角度研究空间的专着 |
1.3.3.1 储泽祥(1997)的《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 |
1.3.3.2 齐沪扬(1998)的《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 |
第四节 通过综述发现的问题 |
第二章 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空间”的意义 |
2.1.1 “空间”的词典释义 |
2.1.2 物理学哲学意义上的“空间”和日常生活中的“空间” |
第二节 “空间”的复杂性 |
2.2.1 空间与其存在物的关系 |
2.2.2 空间关系中的参照物和焦点物 |
2.2.3 从“有界-无界”看人类对空间的认知有其主观性的一面 |
2.2.4 空间概念 |
第三节 空间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
2.3.1 认知语义学的空间三分法 |
2.3.2 语言、认知和现实的关系 |
2.3.3 三种空间何者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
2.3.4 语言、认知和现实的关系在空间问题上的表现示例 |
2.3.5 两种观点使得我们更加重视认知和语言的关系 |
第四节 本文拟建立的空间范畴框架 |
2.4.1 空间范畴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诸多因素 |
2.4.2 空间范畴的构建 |
2.4.3 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 |
2.4.4 本文内部逻辑关系 |
2.4.5 两个辩证关系 |
第三章 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 |
第一节 范畴化 |
3.1.1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
3.1.2 范畴化的两个层次 |
第二节 实体范畴与名词 |
3.2.1 实体的本源性及典型的名词 |
3.2.2 典型名词的语义特征 |
3.2.3 名词的典型程度对句法功能的影响 |
3.2.4 非典型名词向典型名词转化的办法 |
3.2.5 澄清名词空间性的三种理解:[实体]、[容纳]、[处所] |
3.2.6 澄清名词空间义有助于解决名词加不加方位词的问题 |
3.2.7 汉、英、俄语名词对比 |
第三节 位置范畴与方位词 |
3.3.1 空间方位意义 |
3.3.2 典型空间位置意义和方位词 |
3.3.3 位置关系中参照物必不可少 |
3.3.4 方位词的内在参照要求 |
3.3.5 空间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方位词的复杂性 |
3.3.6 “焦点物”“参照物”的特征与图形-背景理论 |
3.3.7 绝对空间位置的表达与处所词 |
第四节 位移范畴与动词 |
3.4.1 空间位移的意义 |
3.4.2 空间位移与动词、趋向动词、介词的关系 |
3.4.3 位移性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
3.4.4 位移义的跨域映射 |
3.4.5 汉语典型句式“把字句”的位移义 |
3.4.6 距离意义 |
第五节 形状范畴与量词 |
3.5.1 形状也是一种空间意义 |
3.5.2 形状意义与量词 |
3.5.3 个体量词的形状义 |
3.5.4 汉英空间形状意义对比 |
第六节 形容词的空间性 |
3.6.1 部分形容词表示空间 |
3.6.2 空间形容词非零维且具有空间性 |
第七节 指示代词“这、那”的空间指示功能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隐喻 |
第一节 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 |
4.1.1 空间概念既是整个人类也是个体的人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 |
4.1.1.1 从人类学角度证实人类掌握空间概念早于时间概念 |
4.1.1.2 从个体发生学角度证实儿童习得空间概念早于时间概念 |
4.1.2 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 |
4.1.2.1 词义的衍生 |
4.1.2.2 用空间比喻时间 |
第二节 空间隐喻 |
4.2.1 Lakoff隐喻的认知观 |
4.2.2 空间隐喻的内容 |
4.2.3 实体隐喻 |
4.2.4 容器隐喻 |
4.2.4.1 容器图式基本构成要素 |
4.2.4.2 容器隐喻与现代汉语方位词“里”及其语法化 |
4.2.5 方位隐喻 |
4.2.5.1 方位隐喻中不对称现象的认知解释 |
4.2.5.2 “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
4.2.5.3 “上”的隐喻意义及语法化 |
4.2.6 位移隐喻 |
4.2.6.1 “来去”的隐喻及语法化 |
4.2.6.2 “过来”和“过去”的隐喻及语法化 |
4.2.6.3 “起来”的隐喻及语法化 |
第三节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
4.3.1 时间的空间隐喻 |
4.3.2 空间向时间映射的基础 |
第四节 空间隐喻的共性和个性 |
4.4.1 空间隐喻的共性 |
4.4.2 空间隐喻的差异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 |
第一节 语言的“主观性” |
5.1.1 “主观性”与“人文性” |
5.1.2 人的认知主体地位和主观性 |
5.1.3 本文的主观性内涵 |
第二节 方位词搭配的主观性 |
5.2.1 从认知的注意力看方位词搭配的主观性 |
5.2.2 从视角变化的角度看方位词(介词)的使用情况 |
5.2.3 参照物本身认知的主观性 |
5.2.3.1 功能决定方位词(介词、前置词)的使用 |
5.2.3.2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方位词(介词、前置词)的使用 |
5.2.3.3 社会心理因素决定方位词(介词、前置词)的使用 |
5.2.4 从方位词的混用现象看空间认知的主观性 |
5.2.4.1 “上下”与“里”的混用 |
5.2.4.2 方位词“里”和“上”的互换现象 |
5.2.4.3 从认知角度看“上”和“里”的混用 |
5.2.5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认知主体的主观性 |
第三节 话语中的指示现象的主观性 |
5.3.1 空间认知参照物即话语中的指示现象 |
5.3.2 单一参照系和多重参照系 |
5.3.2.1 “来去”中的说话人参照 |
5.3.2.2 说话人的视角及说话人的态度 |
5.3.2.3 选择语境参照物的主观性 |
第四节 语言编码顺序的主观性 |
5.4.1 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语序 |
5.4.2 语言的线性序列表达不同的语义 |
5.4.3 对“时间顺序原则”的质疑 |
5.4.4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 |
5.4.5 线性语序造成的歧义句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
6.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6.3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主题索引(及术语英译) |
附录 |
后记 |
四、放下您的“鞭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庚子诺[J]. 何宗华,段明.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20(05)
- [2]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J]. 长江. 当代, 2018(03)
- [3]抗战时期重庆话剧繁荣原因探析[J]. 张晶.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4]我的父亲赵毓祥先生[J]. 赵西林. 贵阳文史, 2008(03)
- [5]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 朱晓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6]徐悲鸿油画作品市场行情分析[J]. 余斌,何鸿. 艺术与投资, 2007(10)
- [7]澳门话剧百年演进的轨迹[J]. 赖伯疆. 广东社会科学, 1999(05)
- [8]科学与幽默[J]. 缪印堂. 知识就是力量, 1998(08)
- [9]前瞻性的启示[J]. 林义泉. 杂技与魔术, 1996(06)
- [10]放下您的“鞭子”[J]. 缪印堂. 电脑知识,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