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库库容量的测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汪世倩[1](2021)在《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秀清[2](2021)在《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资源管理对策》文中指出丹江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和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秦岭山脉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加剧,以及工农业生产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丹江流域的水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开展丹江流域水文模拟研究径流以及水文情势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陕西省丹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VIC水文模型进行水文模拟,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特征和原因,预测了流域未来的径流变化情况,并提出丹江流域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对策。论文以秦岭山地丹江流域丹凤水文站的月径流观测数据来率定模型以使参数本地化,建立了该流域的VIC水文模型,以流域出水口荆紫关水文站和竹林关、武关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验证模型在丹江流域的适用性并讨论分析VIC水文模型径流模拟在流域内部分区的差异,用于模拟流域过去的水文过程及预测流域未来的径流变化状况。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趋势下研究流域的径流变化情况,构建流域径流变化综合分析框架,评价流域的生态流量和生态需水状况,提出丹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响应研究以及丹江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DEM、植被、土壤、气象驱动数据处理,制备流域模型参数,构建秦岭山地丹江流域VIC水文模型,利用丹凤水文站实测月径流、陕西省丹江流域水情监测径流以及荆紫关水文站日、月径流数据进行参数调整,将模型应用于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并利用武关、竹林关水文站数据检验,检测VIC水文模型在丹江流域的适用状况,分析该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丹凤站实测资料检验Nash效率系数率定期为0.82、验证期为0.81,VIC陆面水文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陕西省丹江流域的日、月径流过程;相对误差率定期为4.51%、验证期为2.13%,能够很好的模拟该流域的水量平衡;利用参数移植,将丹凤站建立VIC水文模型用于陕西省丹江流域进行率定与验证,通过省境出口断面径流资料验证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充分说明VIC水文模型在中小流域尺度的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从影响模型上边界气象驱动条件的气候变化、模型下边界下垫面植被变化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Budyko假设的气候弹性系数法和VIC水文模型模拟进行丹江流域内部分区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在流域内部分区间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商洛市的中心区商州区和丹凤县的分布区所在的上游分区流域是区域人口和工农业产区主要集聚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中心,相对于中下游的武关河流域、银花河流域、下游区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影响更为显着,但气候变化是整个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径流的响应关系得出丹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径流变化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草地、耕地减少,林地增加,流域年均径流减少,与草地减少、耕地还林使蒸散发和截留增加响应流域径流量出现减少的趋势耦合。(3)针对丹江流域过去50多年的径流变化和水文情势变化,论文利用已构建的丹江流域分布式VIC水文模型,模拟了流域1961-2019年流域长期的逐日径流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流量(生态盈余量和生态不足量)和IHA指标,对丹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进行分析,构建丹江流域生态需水度评价方法对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过去50多年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这一趋势与流域降水减少趋势一致;19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径流的减少,流域生态流量整体呈现出生态不足量。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存在不足状况,尤其是下游区域生态需水量出现明显不足。(4)利用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4.5、RCP8.5下CMIP5的BNU-ESM、BCC-CSM1.1(m)、IPSL-CM5A-MR、CSIRO-MK3.6.0、Can ESM2模式的降尺度处理数据驱动丹江流域VIC水文模型,耦合模拟气候变化下径流对气温、降雨的响应,从而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秦岭山地丹江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丹江流域气温将继续上升,绝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在未来情景下将会出现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和降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丹江流域未来时期多年平均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全年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汛期径流量减少幅度较小,而枯水期径流量减少幅度较大,枯水期极容易出现干旱灾害,流域未来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挑战。(5)基于以上VIC水文模型模拟评估预测研究结果,对南水北调水源区的丹江流域进行了水资源分区划分,将丹江流域划分为上游丹江商州区和中游武关丹凤区、银花山阳区和下游丹江商南区,并将VIC水文模型模拟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和生态需水评估以及VIC水文模型耦合未来气候情景模式预测未来水资源状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流域水资源分区状况提出响应的水资源管理对策。为流域水资源划分提供参考,并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提出节水、高效用水、充分利用与建设水利设施工程、流域分区水土治理、水资源分区保护等统筹管理对策。
肖海苑,罗发胜,李彬[3](2021)在《毗邻水库隧道断层破碎带限制性防排水注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毗邻水库的隧道穿过断层破碎带时,有可能诱发隧道涌突水,这对隧道施工、水库正常蓄水及地质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基于毗邻水库隧道断层破碎带涌突水机理的研究,通过注浆圈理论提出F4-5断层破碎带围岩限制性防排水注浆圈参数,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了超前帷幕注浆和防排水的设计与施工。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选取注浆圈厚度为8 m,注浆体渗透系数为(1.4~2.0)×10-3m/d,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技术可较好地控制地下水的排放,涌突水防治效果良好,减少了对毗邻水库库容和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了隧道的顺利施工和后期的安全运营。
黄炎,严宏[4](2021)在《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演化趋势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我国在农村公共品的投资投入上做了很多的努力。为了解村民的需求表达现状,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分配,本文立足西南地区,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进行测算,研究供给结构效率的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同时对1999年~2018年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的农村公共品的投资情况做出合理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对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其时间分布特征。最后,文中探寻影响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因素,确定多元化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修正公共服务投资方向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张乐勤,纪凯婷[5](2020)在《基于PCA-PLS分析的乡村绿色发展掣肘因子诊断与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识别乡村绿色发展掣肘因子对推进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演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安徽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乡村绿色发展综合指数进行测算,依据主成分分析所得的因子载荷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乡村绿色发展的掣肘因子边际效应。结果表明:(1)乡村绿色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42.45攀升至2017年的82.45,年均增长5.69%。(2)土地复垦指数、农膜使用量、农村用电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化肥施用强度总载荷分别为-0.295、-0.258、-0.235、-0.215、-0.189,乃掣肘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因子。(3)土地复垦指数、农膜使用量、农村用电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化肥施用强度对乡村绿色发展弹性系数分别为-0.103 6、-0.033 9、-0.022 8、-0.097 7、-0.013 6。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严宏[6](2021)在《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首先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的福利状态,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收入的高低。然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同地区间,尤其是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并且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状况,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农村公共品供给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对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要要求和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服务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均等化分配的重要方面,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保障农村居民生存权,享受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尊重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权是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更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西南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方面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仍在扩大。鉴于西南地区所处的地理、政治、文化、生态地位的特殊性,这种差距的扩大会随着一些不确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会越发的凸显,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多的问题。首先,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聚集区主要涵盖四川省、西藏、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五个省市区民族自治区。该地区主要为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生态保障区,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疆稳定、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欠发达地区,相对于东部仍然比较落后;西南地区包括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四省藏区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我国构建了“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就在西南地区。近些年来,由于受特定区位、自然条件、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品供给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品供给失衡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研究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供给区域失衡,有限的资金渠道限制供给,单一的供给模式无法有效实现村民的需求表达等现状,立足西南地区,开展了如下研究:一是导论与基础分析。本部分围绕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依据公共品理论、公共品供给主体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理论对本研究的农村公共品概念、研究范畴,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进行了界定,并将农村公共品划分为生活服务型公共品、生产保障型公共品、发展促进型公共品三类。二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理论逻辑提出与现实基础的研判。本部分基于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服务型、农业生产保障型及发展促进型三类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考察、投资效率和结构效率评价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逻辑起点、开展理论论证,剖析现实基础,提出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三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现状和投资效率分析。本部分在以往公共品供给研究文献分析基础上,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农村公共品进行准确分类基础上,开展生活服务型公共品、生产保障型公共品、发展促进型公共品的投资效率和结构效率评价基础上,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品效率提升研究。四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西南地区“珙县农村修路”、“万春镇L村路灯维修”、“成都农贷通”三个案例,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五是国外农村公共品供给经验借鉴。本部分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验进行总结,比较了不同国家间的共性与差异。提出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验借鉴。六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配套制度设计。本部分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设计引导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配套制度设计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形成如下研究结论:一是当前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低质量、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且模式单一、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农村公共品供给区域间失衡、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错位等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梳理其成因,包括: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健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监管不足、农村公共品供给单向决策限制、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二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技术效率水平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各地区对农村公共品自身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差异和资金投入的差距相对较大。具体来看,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较高;西南地区的农村公共品投资的投入和产出效果存在差异。三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结构效率呈现梯度变化特征,即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区域间在农村公共品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上的差距显着,但总体上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结构效率逐渐改善。四是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效,较大的改善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状况,满足了农民多元化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公共品受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农民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五是依据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经验的概括总结,本文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设计引导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配套制度设计分析。
李兆龙[7](2020)在《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水资源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安全概念的具体应用。水贫困指数是定量评价国家或地区相对缺水程度的指标,也是关于水资源安全评价管理的综合性指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水贫困指数评价其水资源安全状况。在梳理黑龙江省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选取年降水量等指标作为水贫困指数所属15个评价指标,汇总整理2013~201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计算2013~201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水贫困指数,进而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进行水资源安全评价。齐齐哈尔市处于“非常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健康协调高效发展;哈尔滨市、大庆市、牡丹江市、黑河市处于“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佳木斯市、绥化市、大兴安岭地区处于“基本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处于“不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不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鹤岗市、七台河市处于“极不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全面恶化,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万平,张振亚[8](2020)在《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19个省份2001—2018年面板数据为样本,秉承"总体绩效—分项绩效—要素贡献度识别"的思路,文章对两大流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项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识别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大流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2001—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低于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投入要素呈现"生态—劳动—能源—资本"贡献度依次递减的格局,长江经济带投入要素呈现"劳动—生态—能源—资本"贡献度依次递减的格局。人均GDP、能源结构、外资利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环境分权对其有抑制作用;科技创新、流域治理、城镇化、财政分权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均GDP、人口密度则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两大流域差异化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以及加强流域协同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刘洋,余国新[9](2020)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终极目标,鉴于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理,然后构建了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测算模型,并利用新疆样本期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新疆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都得到了稳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在曲折中不断上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特征;两个系统间的耦合互动效应非常明显,长期处于高水平的耦合阶段;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但是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从严重失调阶段发展到轻度失调阶段。
周广阳[10](2020)在《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现状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评价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随着缺水情况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节约问题早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用水的用量在社会用水总量中占据一半以上,再加之灌溉“福利水”的问题存在,灌溉用水成为主要耗水源,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正因此,存在着巨大的节水潜力。2014年起国家在农业水价改革方面做出尝试,在全国设立试点,改革目的是为了节约水资源,对未来农业布局进行初步探索。所以说,在考量农业下一步该怎么样去发展时要把改革成效纳入参考范围。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通过评价结果探究山东省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地方政策,分析了山东省目前农业水价改革现状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实地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经过专家打分确定权重,建立了一套模糊评价体系。对比2013年至2018年统计数据,将农业水价改革效果评价细分为十二个二级指标,包括: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亩均灌溉用水量、亩均节水量、亩均产量、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亩均节水费、每亩用工数、工程完好率、节水灌溉面积、水费实收率、农户参与用水管理程度、水库库容量,来反映节水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四个一级指标的情况,最终得到每一年综合评价得分,判断改革效果。通过评价发现,农业水价改革综合绩效得分年年升高,指标评级均有大幅提高,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效果。节水绩效的提高意味着不仅改善了灌溉基础条件,还增加了节水设施,农民节水意识也得到了提升。经济绩效的良好表现说明了农业水价改革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过重的负担;社会绩效评级的提升反映了水价改革在改善水利工程质量,提升灌溉管理能力的方面基本达到目的;环境绩效变动并不大,综合多方面因素,说明农业水价改革在环境影响方面并不明显。综上,现阶段的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基本达到预期。最后,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完善水价改革的建议,包括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水费分担、管护责任分担几个方面来做出改善,用水农户及农户自治组织方面,用水农户应主动承担灌溉用水的水费及设备的养护工作,提升节水意识,加强政策的理解。用水组织、村集体方面应在改革中起到辅助作用,承担起水费核算与收取、资金的管理与发放等任务,社会机构通过提供服务、资金、工程建设等多种方式分担农业水价,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利益。
二、水库库容量的测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库库容量的测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资源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1.2.2 流域径流变化研究进展 |
1.2.3 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流域概况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和水文 |
2.4 土壤和植被 |
2.5 社会经济特征 |
第三章 丹江流域VIC模型的建立 |
3.1 VIC水文模型介绍 |
3.1.1 VIC模型简述 |
3.1.2 VIC模型的特点 |
3.2 VIC模型的原理 |
3.2.1 能量平衡 |
3.2.2 蒸散发 |
3.2.3 冠层水量平衡 |
3.2.4 地表直接径流 |
3.2.5 基流 |
3.2.6 土壤水 |
3.3 丹江流域VIC模型模拟系统构建 |
3.3.1 VIC模型模拟系统 |
3.3.2 流域信息提取 |
3.3.3 植被输入数据的制备 |
3.3.4 土壤输入数据制备 |
3.3.5 气象驱动数据准备 |
3.3.6 区域控制文件 |
3.4 VIC模型的运行 |
3.4.1 VIC陆面模型运行 |
3.4.2 汇流模型运行 |
3.5 VIC模型的参数率定及精度分析 |
3.5.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2 VIC模型参数率定和模拟精度检验 |
3.6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6.1 丹江流域VIC模型参数率定与评价 |
3.6.2 丹江上游流域VIC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
3.6.3 丹江流域VIC水文模型模拟验证讨论 |
第四章 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4.1 流域径流分析 |
4.1.1 径流平均值 |
4.1.2 数字特征值 |
4.1.3 相关分析 |
4.1.4 趋势分析 |
4.1.5 突变分析 |
4.2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分析 |
4.3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分析 |
4.3.1 基于不同土地覆被数据的VIC模型比较与验证 |
4.3.2 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
4.3.3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分析 |
4.3.4 丹江流域35 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响应分析 |
4.3.5 VIC模型未来下垫面输入数据变化分析 |
4.4 流域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丹江流域过去50年的水文模拟及生态需水评价 |
5.1 丹江流域过去50多年的水文过程模拟 |
5.2 丹江流域过去50多年的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 丹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
5.3.1 描述水文情势变化的指标 |
5.3.2 丹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
5.4 丹江流域生态需水评价 |
5.4.1 生态需水 |
5.4.2 生态需水满足度 |
5.4.3 生态需水满足度评价结果 |
第六章 未来气候情景下丹江流域径流变化分析 |
6.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和降尺度 |
6.1.1 区域气候模式与降尺度 |
6.1.2 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多气候模式气温、降水变化 |
6.2 未来气候情景下的丹江流域径流模拟分析 |
6.2.1 流域未来径流预测 |
6.2.2 流域内径流年内变化分析 |
6.2.3 流域内径流空间变化分析 |
第七章 丹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
7.1 流域水资源状况 |
7.2 丹江流域水资源分区 |
7.3 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 |
7.3.1 流域上游分区管理措施 |
7.3.2 流域中游小流域分区管理措施 |
7.3.3 流域下游分区管理对策 |
7.3.4 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果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毗邻水库隧道断层破碎带限制性防排水注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毗邻水库下隧道断层破碎带涌突水机理 |
1.1 隧道涌突水概况 |
1.2 涌突水机理 |
2 限制性防排水注浆方案 |
2.1 注浆圈层参数确定 |
2.2 注浆材料配比 |
2.3 超前帷幕注浆设计1)注浆设计流程 |
3 注浆效果 |
4 结论 |
(5)基于PCA-PLS分析的乡村绿色发展掣肘因子诊断与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乡村绿色发展评价 |
1.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1.2 评价方法 |
1.2 掣肘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因子诊断 |
1.3 影响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因子效应测算 |
2 实证研究 |
2.1 研究区农业农村概况及数据来源 |
2.2 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评价 |
2.3 掣肘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因子及影响效应分析 |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公共品内涵研究 |
1.3.2 公共品供给主体研究 |
1.3.3 农村公共品需求研究 |
1.3.4 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 |
1.3.5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
1.3.6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公共品 |
2.1.2 农村公共品供给 |
2.1.3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W-L模型的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3 基于效率研究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逻辑与现实基础 |
3.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逻辑起点 |
3.1.1 政府供给与政府失灵 |
3.1.2 市场供给与市场失灵 |
3.1.3 第三方供给与志愿失灵 |
3.1.4 农户参与 |
3.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基础 |
3.2.1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 |
3.2.2 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 |
3.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差异明显 |
3.2.4 第三部门壮大 |
3.2.5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历史演进与现状考察 |
4.1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发展历程 |
4.1.1 改革开放前中央“大统一”单一制农村公共品供给 |
4.1.2 改革开放至分税制改革中央地方分层的农村公共品供给 |
4.1.3 分税制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 |
4.1.4 全面税改后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探索 |
4.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种类多元化供给现状考察 |
4.2.1 生活服务型农村公共品 |
4.2.2 生产保障型农村公共品 |
4.2.3 发展促进型农村公共品 |
4.3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低质量 |
4.3.2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且模式单一 |
4.3.3 农村公共品供给碎片化 |
4.3.4 农村公共品供给区域间失衡 |
4.3.5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错位 |
4.4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种类多元化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 |
4.4.2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健全 |
4.4.3 农村公共品供给单向决策限制 |
4.4.4 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缺乏监管不到位 |
4.4.5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测算、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
5.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测算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测算 |
5.1.4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区域异质性分析 |
5.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的时间演化趋势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研究期间划分 |
5.2.3 核密度估计结果分析 |
5.3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结构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结构效率空间理论模型 |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3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测算分析 |
5.3.4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案例分析 |
6.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应用及分析 |
6.1.1 政府—市场—农民供给模式:以“珙县农村修路”为例 |
6.1.2 村集体—政府—市场供给模式:以“万春镇L村路灯维护”为例 |
6.1.3 政府—自治组织—私人部门供给模式:以“和顺镇H村图书馆建设”为例 |
6.1.4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评价 |
6.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绩效评价:以“农贷通”为例 |
6.2.1 “农贷通”平台介绍 |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介绍 |
6.2.3 “满意度评价内容与基本情况 |
6.2.4 “农贷通”平台满意度综合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
7.1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1 美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2 德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3 日本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1.4 韩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
7.2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共性与差异 |
7.2.1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共性 |
7.2.2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差异 |
7.3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借鉴与启示 |
7.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体系 |
7.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体系 |
7.3.3 多主体筹措资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配套制度设计 |
8.2.1 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体系 |
8.2.2 明确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8.2.3 引导非营利组织与村级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
8.2.4 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
8.2.5 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健全农村公共品质量监管体系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 |
2.1.3 气候 |
2.2 社会经济 |
2.2.1 行政区划 |
2.2.2 经济发展 |
2.3 水资源 |
2.3.1 概述 |
2.3.2 水资源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计算方法 |
3.1 评价指标选取 |
3.1.1 潜在水资源状况分指数 |
3.1.2 供水设施状况分指数 |
3.1.3 利用能力分指数 |
3.1.4 使用效率分指数 |
3.1.5 环境状况分指数 |
3.2 标准化处理 |
3.2.1 越大越优型指标 |
3.2.2 越小越优型指标 |
3.3 权重确定及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
3.3.1 权重确定 |
3.3.2 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
4.1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计算 |
4.1.1 评价指标选取 |
4.1.2 标准化处理 |
4.2 水贫困指数计算 |
4.2.1 权重确定 |
4.2.2 水贫困指数计算结果 |
4.3 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4.3.1 哈尔滨市 |
4.3.2 齐齐哈尔市 |
4.3.3 鸡西市 |
4.3.4 鹤岗市 |
4.3.5 双鸭山市 |
4.3.6 大庆市 |
4.3.7 伊春市 |
4.3.8 佳木斯市 |
4.3.9 七台河市 |
4.3.10 牡丹江市 |
4.3.11 黑河市 |
4.3.12 绥化市 |
4.3.13 大兴安岭地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评述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 |
三、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对比分析 |
(一)投入要素效率测度与对比分析 |
(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分项指数的测度与对比分析 |
(三)总体绩效与分项绩效的要素贡献度评价与对比分析 |
四、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分析 |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1. 经济发展水平(PGDP): |
2. 产业结构(TI): |
3. 能源结构(ES): |
4. 科技创新水平(RD): |
5. 外资利用程度(PFDI): |
6. 流域治理能力(PRE): |
7. 人口密度(POE): |
8.城镇化水平(UR): |
9. |
1 0. 环境分权(EDE)。 |
(二)模型构建和估计方法的选择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9)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关系的内在机理 |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指标选取 |
(二)研究方法 |
1. 发展水平测算——熵值法 |
2. 耦合协调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1.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各子系统演变趋势及制约度因素分析 |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分析 |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分析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0)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现状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评价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策评价 |
2.1.2 农业水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劳动价值理论 |
2.2.2 效用价值理论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2.2.4 政府绩效治理理论 |
3 农业水价改革进程及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现状分析 |
3.1 农业水价改革与水资源管理体制变迁 |
3.2 农业水价改革历史进程 |
3.3 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现状 |
3.3.1 山东省农业水价基本情况 |
3.3.2 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内容 |
3.3.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个案分析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政策效果评估方法 |
4.1 评估方法——模糊综合评估 |
4.2 评价路径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建立原则 |
4.3.2 指标选取 |
4.3.3 指标说明 |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层次的确定 |
4.4.2 判断矩阵及权重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果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评估指标标准 |
5.3 评估模型的构建 |
5.4 指标数值计算 |
5.5 改革前后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5.5.1 综合绩效 |
5.5.2 节水绩效 |
5.5.3 经济绩效 |
5.5.4 社会绩效 |
5.5.5 环境绩效 |
5.6 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部门 |
6.2.2 用水农户及农民自治组织 |
6.2.3 社会机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水库库容量的测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汪世倩.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资源管理对策[D]. 李秀清. 西北大学, 2021(12)
- [3]毗邻水库隧道断层破碎带限制性防排水注浆技术研究[J]. 肖海苑,罗发胜,李彬. 公路交通技术, 2021(02)
- [4]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演化趋势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黄炎,严宏. 农村经济, 2021(02)
- [5]基于PCA-PLS分析的乡村绿色发展掣肘因子诊断与影响效应研究[J]. 张乐勤,纪凯婷. 农业科学研究, 2020(04)
- [6]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D]. 严宏. 西南大学, 2021(05)
- [7]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李兆龙.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8]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研究[J]. 杨万平,张振亚. 管理学刊, 2020(05)
- [9]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J]. 刘洋,余国新. 经济问题, 2020(08)
- [10]山东省农业水价改革现状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评价法[D]. 周广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