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豪辞职看英国政局

从豪辞职看英国政局

一、从豪的辞职看英国政局(论文文献综述)

叶榕[1](2019)在《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文中指出本文以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西湖疏浚机构与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而强调西湖疏浚工程对西湖文化遗产的巨大贡献。杭州西湖自唐代以来,迭经人工浚治,始得一直维持湖体景观,延续至今,而没有像本区其他类似水体经历淤浅、湮废的命运;故其间的浚治事例既历代多有,其过程亦曲折复杂;从中可以体现出不同时期官民互动的不同特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正好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关键阶段,其间又历经承平及战乱的政局变动,“中学为体”至“西风东渐”的思想流变,皇权专制而民主共和的体制更替;所以,这一时期围绕西湖浚治主体的变迁过程,堪称典型。本文即选取这一时段,以杭州西湖浚治为例,系统探究清中后期以及民国初年杭州西湖的浚治过程,以及浚治过程中成立的不同机构、人事运作等状况,分析其中的环境影响,进而揭示西湖疏浚工程对于西湖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将西湖疏浚工程的机构与人群变迁状况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详细梳理,即雍正时期、道光时期、太平天国之后以及民国初年。(1)雍正时期:该时期的西湖疏浚工程,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官府主导的特征,上下通力合作,上至江浙行省内的官员,下到杭州府内的地方官,都参与到这一工程之中,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大型工程的案例。(2)道光时期:该期官府建立专门的浚湖机构——“岁浚局”。岁浚局内浚湖事务的管理者是民间绅士,但是受到官府的监督,属于官督民办的治理机构。(3)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之后的时期:该期社会各方面面临重建,官方诸多机构(包括浚湖机构)由于战乱影响,短期内难以恢复,遂由杭州民间绅士承担大部分社会责任,甚至一部分行政职能,建立了以“同善堂”、“普济堂”、“育婴堂”三堂为主的、同时包含其他机构的“杭州善举联合体”,主导西湖疏浚的“浚湖局”也包含于其中;呈现出一种民间主导的形态。(4)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机构重建的完成,至清朝后期,在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政府组织改革的背景下,将西湖疏浚的权力收回官方,由“工巡局”替代“浚湖局”,此时西湖治理呈现出意图重新恢复官方组织,即由官方负责的模式;但由于其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此一过程在清末仅现端倪。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初期,“工巡局”又改为“西湖工程局”,归浙江省政府管辖,并开始用新式机器船从事西湖的疏浚。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民国初年政治、行政体制的变化,政府机构不断进行重组,主导西湖疏浚的组织也不断变化。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西湖工程局”改为“省会工程局”。但仅经短短三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杭州市政厅建立,“省会工程局”又为“工务局”所替代。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历次疏浚西湖后的环境影响,主要从自然环境角度与人类角度出发分析。自然环境角度分别为:(1)灌溉面积的增加与耕地面积的变化;(2)空间范围扩大与景观丰富;(3)对西湖下游水源的影响;(4)城市建设与商业繁荣。人类角度是环境观念的变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历史上的西湖疏浚工程为今天的西湖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今天西湖治理的范本,也是西湖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王猛,王丽君[2](2018)在《沙特阿拉伯的“王储新政”透视》文中研究指明沙特阿拉伯的"王储新政"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沙特国家发展的整体态势。《2030愿景》是"王储新政"的核心和行动指南,旨在发展非石化产业,实现经济繁荣,打击极端主义,增强社会活力,强化外交话语权,展现国家雄心。"王储新政"是乱中求变、解困沙特的政治善念,有利于推动沙特最高权力的代际传承,推动整个国家向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巩固权位、急于求成的政治豪赌,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与伊朗的博弈引发了中东地缘政治对抗的阵营化趋势。"王储新政"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参与沙特经济事务的机遇,《2030愿景》是中国在沙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朱腾[3](2016)在《语言生态视野下的方言电视节目传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利用语言生态学的理论,对方言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进行分析。语言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强调:语言的多样化是语言生态良性发展的基础;同一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影响的共生关系;人是语言生态维护及发展的主导者。从这三个核心理论出发,结合方言电视节目所具有的本土性、传统性和个体性等特性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方言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方言电视节目于语言生态环境保护的显着性,方言电视节目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方言电视节目与和谐语言生活建构相适宜的时代性,方言电视节目于受众文化心理认同的关照性。对方言电视节目于语言生态环境保护的显着性这一传播价值的分析从语言多样性价值体现和濒危语言保护意识价值体现两方面入手;方言电视节目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一传播价值立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方言电视节目传播的文化传承意义;方言电视节目与和谐语言生活建构相适宜的时代性这一传播价值的分析立足于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方言电视节目对建构和谐语言生活和和谐文化产生的意义;对方言电视节目于受众文化心理认同的关照性这一传播价值的分析从方言电视节目对非主流文化的关照和方言电视节目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将方言电视节目置于语言生态理论的视野下对其传播价值进行研究,不是人为地赋予方言电视节目以主观的价值评价,而是力图挖掘方言电视节目本该具有的传播价值,引发电视节目创作的深层思考。我国当下的方言电视节目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思考就是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基础。电视节目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无形的、软性的。它从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观念认识入手,进而改变人的行为,产生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结果。电视媒体无论要传播那一种意识形态观念都不可能是强制性的,都需要通过开放的、民主的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和教化。因此,对电视节目进行价值判断需要从较高的层面入手。方言电视节目的价值判断同样需要立足于高层次,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和电视艺术的特殊功能,不断提高自我的威望和影响力、感召力。在关注收视率的同时,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摒弃不健康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只有在坚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只有在坚守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探讨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才可能具有现实意义。

唐淑娴[4](2016)在《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文中指出新疆乌孜别克族是中国西北跨国民族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孜别克族人口只有14502人,大多数人口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散杂居在新疆南北的不同市镇。在历史上,他们曾以“布哈拉人”、“安集延人”和“浩罕人”的身份流动在中亚—中国的贸易网络中,形成了建立其上的移民网络和金融网络,并通过“以商居边、以商融边”的发展脉络最终成为中国新疆的一个群体。在近500年的跨国贸易和移民实践中,乌孜别克族在客观外力的压力下,不断适应着新疆地方性文化和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多元文化,并通过各种行为调适进行着社会融入,在漫长的文化适应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乌孜别克族的“中国化”。如果说抗日战争时期至三区革命时期是乌孜别克族的族群意识和中国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形成时期,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乌孜别克族族群意识全面解构时期,也是乌孜别克族对中国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重塑阶段。在整个过程中,乌孜别克族主动采取了文化“整合”的适应策略,即一边积极主动地与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为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特征做出一定的努力。通过文化整合,其最初的群体文化被解构,语言文字、生计方式、服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仪轨、家族封号等也逐渐趋同于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的同时族群意识也逐渐趋于淡漠。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面对中国汉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文化和西方话语时,在统一的教育体系和市场经济环境中,乌孜别克族边缘化特征开始受到本民族精英的关注,一部分人通过主动修改民族称谓的方式去模糊化处理在社会资源占有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劣势,也有一部分人借助西方话语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带来的机遇,重新强调族群边界和文化差异,并通过延续乌孜别克族社团组织的社会功能与主流社会进行互动。总之,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是在政权变迁和部分客观外力作用下,进行的压力下求适应,适应中求整合,整合中求认同的过程,且始终伴随着坚持和突破,逾越与维持。

张晓玢[5](2015)在《试论《今晚80后脱口秀》栏目的时代性》文中研究指明由“80后”新锐相声演员王自健加盟的《今晚80后脱口秀》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耐人寻味的经典段子、高端大气的节目形式,独具匠心的舞台设计,尤其是带有专属于“80后”语言的时代特征:诙谐辛辣的“损式”语言风格;标新立异的独特表达方式;无处不在的娱乐精神和看似玩世不恭却拥有针砭时弊的正义感,这些极具“80后”年轻化烙印的共性聚拢了大批“80后”观众。笔者认为探究这档脱口秀节目,对于研究“80后”语言的时代特征以及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该精确定位受众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这一章界定了“80后”这个概念的范围;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意义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重点指出以往专家学者对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笔者对此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从产品媒介的创新看王自健《今晚80后脱口秀》的时代性。中国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的当前,这档节目是如何做到长盛不衰。在本章节中将运用传播学理论从节目的形式创新、策划创新、定位创新三方面来逐一解析。第三章从语用策略浅析《今晚80后脱口秀》经典段子的时代性。凭借着网络飞速发展的段子早已成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本章节中笔者通过阅读段子类的相关着作、硕博论文等方式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新的探究。第四章从语用预设看《今晚80后脱口秀》语言的时代性。笔者认为王自健的语言之所以吸引受众,正是把语言的时代风格与语用预设完美结合,从而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本章节中将从语用预设特征的角度解读王自健语言的时代性。第五章结语对文章的主体部分进行简要总结。

张茜[6](2014)在《凝视革命 ——T.J.克拉克笔下法国19世纪中期的艺术家与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J.克拉克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艺术史界最有影响的艺术社会史家之一。他的两本着作:《人民的形象一一居斯塔夫?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和《绝对的资产阶级——1848-至1851年法国的艺术家与政治》足他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最经典的实例,本文欲透过克拉克对19世纪中期法国艺术家与社会的分析,重现艺术史家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式与途径。同时,也对艺术社会史本讶的发展进行一个回顾,了解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几位艺术史家对此的贡献。克拉克的这两本着作本身就足他研究方法的体现和实践,对着作文本的分析是介绍西方艺术史学家观点最直接的途径。而且克拉克画作分析的能力也继承自传统艺术史的训练,因此这种多角度地思考艺术家与社会关系的方法值得借鉴与学习。

冯白帆[7](2014)在《建构与影响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研究》文中认为匈牙利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是20世纪着名的艺术史学家,宏观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艺术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长达将近20年的论争,豪泽尔通过四部逻辑严整、论述缜密的着作完整地构建了宏观艺术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并打破了20世纪初以形式风格研究为宗的西方艺术史研究格局。以豪泽尔为代表的“宏观艺术社会史”理论对20世纪中后期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也为20世纪60至70年代“新艺术史”和80年代之后“微观艺术社会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我国对豪泽尔及其艺术社会史理论的研究仍旧非常薄弱。本文试图以豪泽尔的学术生平为切入点,分步骤地对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的构建过程、理论核心和他对艺术史学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并最终总结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的理论意义。在豪泽尔之后,艺术史学科的首要问题已经从追问“艺术是什么?”转变为“是什么决定了艺术?”、“艺术/艺术品是如何形成的?”、“它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实际上标志着艺术史学科在方法论方面的自觉,同时也意味着艺术史研究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古典转向现代。就此而言,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史理论对20世纪艺术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晓军[8](2013)在《宇宙在乎手 ——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文中认为董其昌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也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不断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董其昌的人生入手,展现了他在晚明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选择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并对晚明的鉴藏世界进行分析。董其昌大多的人生时光都是在家乡度过,他的很多鉴藏活动虽然与仕宦生涯有关,但与在家赋闲的时光关系更加密切。他在松江修建了豪华的园林与宅第,与朋友们进行风雅的鉴藏活动。董其昌一生在仕途上数进数退,他的朋友来自各种不同的政治集团或社会领域。本文以着重按照他与陈继儒、吴正志、袁氏父子等人的交往为线索,来探讨他对书画艺术的理解,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点的。董其昌的成就,除了书画创作外,他的鉴藏活动对后世认知美术史起着重要作用。他是在鉴藏中获得人生的真知,逐步建立了书画史的历史框架,并形成了最后的艺术理论。通过研究他的鉴藏,才能发现很多美术史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才能对董其昌的人生与艺术有正确的理解。

张博[9](2012)在《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大众文化雏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的近代化历程一直是中外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传统的日本经济史学界一般认为明治期才是日本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真正意义上的起点,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数量经济史研究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才意识到并认可了这样的观点:日本前工业化的近世与工业化的近代是连贯的,近世作为前近代(或者说准近代)在其社会内部已经蕴含了近代化所需的经济要件。从经济基础到文化上层建筑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考虑,经济史的“前近代”里很可能包含着文化史的“前近代”。这即是本文最初的问题意识。本文把“大众文化雏形”作为日本文化的“近代萌芽”来进行把握,通过证明“大众文化雏形”的存在,并分析其性质,以说明日本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原因。一般认为日本的大众文化滥觞于大正年间(1912-1926)。然而,日本的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消费生活)的双生子,其实在江户庶民文化勃兴期的江户时代前期(17世纪早期18世纪早期)就已初露端倪。据笔者所知这是还未被日本大众文化研究界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不过,在西方史学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将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带入前工业社会的尝试。大众文化理论是否能适用于江户时代的文化研究呢?假如近世存在着“大众文化雏形”,即大众文化理论可以应用于近世领域,那么这个“日本大众文化雏形”产生的时间又位于何处呢?首先,笔者认为大众文化理论是可以应用于近世领域的。其次,这个“日本大众文化雏形”的起源就在于商品经济深入,庶民文化勃兴的江户时代前期。基于这一基本思路,本文的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先行研究的回顾、范畴的界定、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创新点与未来需要继续探索的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江户时代前期文化的发生基础,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四个与这一时期文化的“近代性”、“大众性”密切相关的方面对“大众文化雏形”的存在进行证明,并分析这种文化雏形的意义。结论部分总结了正文的主要观点,归纳并阐释了江户时代前期文化的来源、江户时代前期文化与商业的关系,最终为“日本近代化进程”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的收获及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界,对明治期以前属于“近世文化史”的领域进行大众文化雏形探源研究,本文都属于首例。学者们诚然在近世庶民文化研究,近世文化史、近世文学、近世生活史的构架下已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不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在各国文化史研究中初步应用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引入,未必不能解决一些新问题,开辟前人未涉及的崭新领域,为探索日本文化近代化、甚至日本整体近代化进程的研究做出一点抛砖引玉的贡献。第二,对日本大众文化的追根溯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之一是,与迅猛工业现代化相对的,文化现代化的缺失。正如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面临诸多经济问题的时候,中国的日本学研究中兴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热潮。鉴于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中日两国同属“汉字、儒教文化圈”,中国明末清初和日本元禄时代都发生了市民文化的兴盛。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大众文化雏形探源研究很可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问题,以及适合现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振兴等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第三,区别与传统的文化史研究,本文还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和民众性的特点。“整体性”即文章始终注意将经济、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完整的社会生活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民众日常生活与文化间具体的交互影响。“实践性”指本文不仅分析静态的文化现象,精神产品,还留意它们是如何得到接受和传播的。“民众性”是以当时新兴商人阶级的崛起、以及商品经济的勃兴等社会经济特征为突破口,以尽量丰富翔实的史料重现当时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以期弄清他们生产、消费着怎样的文化。

沈莹[10](2012)在《世俗与永恒美第奇时代的陵墓纪念碑》文中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图景一直吸引着人类的好奇之心和景仰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人文主义”作为该时期宏大的时代精神与基督教信仰对立起来。实际上,世俗政权的扩张、新大陆的发现、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教会内部滋生的腐败现象对教皇制和宗教信仰的冲击远比书斋中的学术研究来得更加猛烈;相反,人文主义成果却成为教会自我修正、巩固教权、重塑威严形象的工具,教会和高级神职人员同世俗王公贵族一样,成为最伟大的艺术赞助人。无论人文主义有多少张面孔,“复兴”都是她的基本特征,此时,“复兴”的实质是一种基于调和的再创造,在“复兴”表象下掩盖着精神层面上的自我炫耀。奢华的陵墓纪念碑在这样的背景中浮现出来,其委托和生产过程既反映了艺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又反映出艺术世界内部的变化,并最终凝结在天才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实践中。米开朗基罗成长于15世纪末,继承了“国父”科西莫点亮的智性之光,接受了“豪华者”洛伦佐播撒的自由之种,将强烈的精英意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强化了艺术生产过程中创作者的主体性,使创作主体最大限度地从赞助关系中解放出来,并最终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在绘画、雕塑、建筑三门视觉艺术领域树立了不可逾越的丰碑,加速并最终完成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变化。然而,没有伟大的艺术家这一变革无法实现,没有伟大的赞助人这一变革同样无法实现。美第奇作为先后影响佛罗伦萨、罗马教廷,甚至整个意大利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家族,其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被视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陵墓纪念碑以其固有的纪念性、公共性和艺术性之特征成为那个激荡多变时代最完美的象征。据此,本文尝试以社会文化史的方法将陵墓纪念碑纳入“美第奇时代”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

二、从豪的辞职看英国政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豪的辞职看英国政局(论文提纲范文)

(1)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湖疏浚背景以及早期西湖疏浚历程概述
    第一节 西湖疏浚的背景
        一、杭州的概况
        二、西湖成因
    第二节 早期西湖疏浚历程概述
        一、唐宋时期的西湖疏浚
        二、元明以及清前期的西湖疏浚
第二章 以官府为中心的西湖浚治——雍正时期的多部门协作(1724-1729)
    第一节 雍正时期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二节 官府主导的西湖浚治工程
        一、环环相扣的多部门
        二、复杂的经费收支
    第三节 官府主导的西湖疏浚工程中的民间力量
    第四节 雍正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督民办的西湖浚治——以道光时期的岁浚局为中心的考察(1829-1843)
    第一节 岁浚局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二节 官府对岁浚局的监督
    第三节 绅士管理的岁浚局
        一、岁浚局人员构成
        二、岁浚局经费
    第四节 岁浚局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绅士阶层为中心的西湖浚治——以同光时期的浚湖局为中心的考察(1864-1909)
    第一节 浚湖局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善举联合体的概况
        二、浚湖局的建置
    第二节 浚湖局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三节 绅士主导的浚湖局
        一、浚湖局以绅士为主导的缘由
        二、视浚湖局为“畏途”的绅士
        三、浚湖局经费收支
    第四节 官府在浚湖局内的角色
        一、人事
        二、经费
    第五节 浚湖局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回官方手中的西湖浚治——清末民国时期的部门更迭(1909-1927)
    第一节 清末短暂设立的工巡局(1909-1912)
        一、工巡局的建置
        二、剧变的经费
        三、工巡局裁员后的社会动乱
    第二节 民国时期频繁变动的机构(1912-1927)
        一、西湖工程局(1912-1924)
        二、省会工程局(1924-1927)
    第三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杭州西湖疏浚后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视角下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一、直接影响
        二、间接影响
    第二节 人类视角下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分析
    一、西湖疏浚主体变迁的四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的异同点
    二、西湖疏浚后的环境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道光时期四所甲商认领治理西湖本金(湖本银)银数
    附表2. 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67-1898年)浚湖局收入
    附表3.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73-1898年)浚湖局支出与杭州善举联合体总支出
    附表4. 光绪三年至光绪五年(1877-1879年)盐捐与养鱼经费

(2)沙特阿拉伯的“王储新政”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守王国的激进变革
    (一) 大胆激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二) 主动强硬的对外政策
    (三) 震惊全球的反腐风暴
二、穆罕默德王储的革新善念与政治豪赌
    (一) 内外交困背景下的革新善念
    (二) 风险巨大的政治豪赌
三、“王储新政”的前景透视
    (一) 基本顺利的王位传承
    (二) 艰难迟滞的经济变革
    (三) 状况频出的地区外交
四、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3)语言生态视野下的方言电视节目传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方法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交叉研究
第一章 语言生态理论与方言电视节目
    第一节 语言生态理论核心
        一、语言的多样化是语言生态良性发展的基础
        二、同一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影响的共生关系
        三、人是语言生态维护及发展的主导者
    第二节 方言电视节目特性
        一、方言电视节目的本土性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传统性
        三、方言电视节目的个体性
第二章 方言电视节目于语言生态环境保护的显着性
    第一节 方言电视节目于语言多样性价值体现
        一、方言电视节目的价值构成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价值要素
        三、方言电视节目的价值实现
    第二节 方言电视节目于濒危语言保护意识价值体现
        一、帮助认知语言的存在
        二、促进语言保护意识能动性的产生
        三、维护语言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章 方言电视节目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一节 方言与地域文化
        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表达符号
        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方言电视节目传播的文化传承意义
        一、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有意义的表达体现为一种文化认识
        二、方言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创造
第四章 方言电视节目与和谐语言生活建构相适宜的时代性
    第一节 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
        一、语言和谐反映社会和谐
        二、语言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节 方言电视节目对建构和谐语言生活的价值意义
        一、方言电视节目显示了一种语言关系
        二、方言电视节目表明了一种语言态度
    第三节 方言电视节目对建构和谐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方言电视节目是对草根文化的表达
        二、方言电视节目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中介
第五章 方言电视节目于受众文化心理认同的关照性
    第一节 方言电视节目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
        一、方言电视节目给予受众的情感认同
        二、方言电视节目给予受众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方言电视节目对非主流文化的关照
        一、方言电视节目创建的非主流文化空间
        二、方言电视节目引导自我文化的自觉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开发和实践
        二、乌孜别克族历史文化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历史文献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五节 田野点介绍
        一、中心田野点
        二、参照田野点
    第六节 难点和创新
第二章 乌孜别克族的源流及其形成
    第一节 乌兹别克民族的形成
        一、13 世纪以前西域族群的融合
        二、术赤兀鲁斯的兴衰
        三、乌兹别克族的形成和壮大
    第二节 乌兹别克族人口分布
        一、16-20 世纪中亚的政治格局
        二、16-20 世纪欧亚交通线上贸易网络和移民网络
        三、乌兹别克族人口分布的世界格局
    第三节 乌兹别克族东迁中国的历史
        一、内外部环境
        二、东迁原因和时间
        三、新疆乌孜别克族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 跨国迁徙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及生计适应
    第一节 初到新疆
        一、记忆中的跨国迁徙过程
        二、早期的居住模式及其特征
    第二节 政权变迁下的生计方式转型
        一、被改造的生计方式
        二、错位年代的生存策略
        三、夹缝中的语言文字适应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裂变和重构
        一、战火中的“自我实现”
        二、和平年代重构的社团
        三、第一个地方性行政组织的诞生
第四章 社会关系及职业的选择性适应
    第一节 解组后家族组织的一般形态
        一、中国第二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二、中国第三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三、中国第四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四、中国第六代乌孜别克族家庭
    第二节 代际职业演化中的选择及不适应
        一、第一次代际职业演化中的适应
        二、第二次代际职业演化中的适应
        三、代际职业适应中的“不适应”
    第三节 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及表现形式
        一、海外社会关系的演化
        二、族内社会关系的维系
        三、族际社会关系的选择
第五章 风俗习惯的变异及文化隐喻
    第一节 礼俗的变迁与适应
        一、诞生礼和割礼的变迁及特征
        二、婚俗革新及文化隐喻
        三、葬俗文化中的仪式及意义表达
        四、节庆文化的变异及其涵义
    第二节 特殊语境下变迁的服饰文化
        一、服饰文化变迁探微
        二、服饰的文化符号及寓意
        三、特殊语境下的“衣冠之治”
    第三节 居住习俗中的坚持和突破
        一、居室建筑的外形变化与内容表达
        二、室内陈设和饰物的传统与革新
        三、起居礼仪中的传承与跨越
第六章 宗教适应语境下的社会融入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社会存在与中国的政治互动
        一、宗教处境演变与主流意识形态互动
        二、伊斯兰教的本土化实践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宗教适应机制及社会融入现状
        一、中亚伊斯兰教的适应机制演变及现状
        二、新疆的宗教适应及乌孜别克族的社会融入
    第三节 社会融入的困境和选择
        一、宗教意识的断裂与表达
        二、世俗化与去极端化中的选择和困境
第七章 政权变迁中的族群认同
    第一节 政权变迁中的群体文化建构
        一、身份认同与群体文化解构
        二、文化边界的逾越与维持
    第二节 社交情景中的传统再造及现实处境思考
        一、民俗村寨的传统再造
        二、一场“复古婚礼”的演绎和再现
    第三节 族群意识的重塑及文化内涵
        一、乌孜别克族“族群意识”的建构
        二、乌孜别克族族群边界的维持与互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试论《今晚80后脱口秀》栏目的时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80后”的定义
    1.3 研究现状和创新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1 定性与定量研究法
        1.5.2 影像收集法
        1.5.3 对比研究法
        1.5.4 例证法
        1.5.5 文本分析法
2 从媒介产品的创新看《今晚80后脱.秀》的时代性
    2.1 形式创新,精美包装改善观众审美上的疲劳
        2.1.1 打破传统时尚前卫的舞台设计
        2.1.2 洋人DJ动感打碟调动现场气氛
        2.1.3 大量后现代元素贯穿节目始终
    2.2 策划创新,打破国内谈话类节目的呆板模式
        2.2.1 避开电视“黄金档”主打“宵夜档”
        2.2.2 嘉宾重磅出场打造潮流娱乐趋势
    2.3 定位创新,媒介产品避免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2.3.1 细致精分受众群明确产品定位
        2.3.2 发挥个人特点唤起“族群”集体记忆
3 从语用策略浅析《今晚80后脱.秀》经典段子的时代性
    3.1 语用策略基本概说
        3.1.1 概念
        3.1.2 特征
    3.2 段子选材的时代性
        3.2.1 话题选择的侧重点
        3.2.2 统计数据的详细分析
    3.3 王自健经典段子的语用策略
        3.3.1 婉转嘲讽的策略
        3.3.2 幽默诙谐的策略
        3.3.3 形象传神的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从语用预设看《今晚80后脱.秀》语言的时代性
    4.1 语用预设在《今晚80后脱.秀》中的运用
    4.2 利用预设,构建自我展现的华丽舞台
        4.2.1 预设的主观性与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
        4.2.2 预设的隐蔽性与敢说敢做的鲜明态度
    4.3 利用预设,将调侃进行到底制造高端黑幽默
        4.3.1 预设的合适性与诙谐辛辣的语言风格
        4.3.2 预设的认知多维性与无处不在的娱乐精神
    4.4 利用预设,打破沙锅问到底针砭时弊引深思
        4.4.1 预设的可取消性与勇于承担的责任心
        4.4.2 预设的共知性与针砭时弊的正义感
    4.5 本章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凝视革命 ——T.J.克拉克笔下法国19世纪中期的艺术家与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讨论范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章 艺术社会史的轮廓
    第一节 艺术史的矫正器
    第二节 社会决定论及其反对者
    第三节 对“海外中国画研究”的影响
第三章 T. J.克拉克的艺术社会史观
    第一节 提供争辩的场所
    第二节 可提出的问题类型
    第三节 解决之道
    附图
第四章 :人民的形象
    第一节 被误解的库尔贝
    第二节 学徒的妥协
        附图
    第三节 巴黎文人圈的中心
    第四节 贝桑松的转变
        附图
    第五节 潜藏的公众
第五章 绝对的资产阶级
    第一节 街垒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犹豫的米勒
        附图
    第三节 沉默的杜米埃
    第四节 逃避的德拉克洛瓦
        附图
结语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7)建构与影响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2.欧美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研究状况
    3.我国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研究现状
    4.本文的结构
第一章 :阿诺德豪泽尔的学术与生平
    第一节:二战期间流亡英国的艺术史学家
    第二节:豪泽尔与“星期日社团”(1915‐1919)
    第三节:阿诺德豪泽尔的欧洲流亡期(1919‐1940)
    第四节:移民英国之后的阿诺德豪泽尔(1938‐1976)
    第五节:豪泽尔生平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艺术社会史的历史和定位
    第一节:人文主义艺术史写作传统
    第二节:形式主义艺术史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艺术社会史的特殊性和历史定位
    第四节:20 世纪中期英国艺术史的整体氛围
    第五节:20 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艺术社会史倾向
第三章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的建构
    第一节: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初步提出
        一: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初步提出
        二:对《艺术社会史》的质疑与批判
    第三节:豪泽尔的自我反思与修正
        一:艺术与意识形态
        二:对形式主义艺术史的批判
        三: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初步建构
    第四节: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实践
    第五节:艺术社会史理论的系统建构
        一: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的根本原则:整体性与互动性
        二: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的理论工具:辩证法
        三: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的核心观念
第四章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的影响
    第一节:豪泽尔对“艺术”概念外延的扩大化使用
    第二节: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理论对新艺术史的影响
        一:新艺术史的独特起源
        二:作为新艺术史理论基础的艺术社会史
    第三节:从宏观艺术社会史到微观艺术社会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宇宙在乎手 ——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智者出处
    一 世风与仕宦
    二 书画的流向
    三 好事者与作伪者
第二章 高卧云间
    一 第宅与亲友
    二 “四源堂”与“南宗”画
    三 与袁氏父子的交往
第三章 戏鸿之堂
    一 戏鸿堂帖
    二 小楷与学书
    三 书尚晋人
第四章 山川畅神
    一 东南形胜
        (一) 九峰三泖
        (二) 荆溪招隐
    二 闽楚奇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大众文化雏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的回顾与遗留问题的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户时代前期文化发生的基础
    第一节 来自“剩余文化”的养分
        1.1.1 江户时代文化史的分期
        1.1.2 由“雅”到“俗”的趋势
        1.1.3 桃山文化的遗产
    第二节 新经济的动力
        1.2.1 “经济社会”的萌芽
        1.2.2 商品经济深入农村
        1.2.3 新兴商人的崛起
    第三节 社会和阶级的基础
        1.3.1 人口增长与生活改善
        1.3.2 关于奢华和消费的“战斗”
        1.3.3 “不满权力集团者”的大量出现
    第四节 政治策略的两面性
        1.4.1 幕藩的财政危机
        1.4.2 统治层内部纷争
        1.4.3 政治策略的摇摆
第二章 发轫于京坂的庶民出版传媒
    第一节 庶民出版传媒的出现及其构成
        2.1.1 从特权阶级的印刷到庶民出版传媒
        2.1.2 庶民出版传媒在“上方”的兴隆
        2.1.3 庶民出版传媒的传播过程
    第二节 庶民出版传媒中的假名草子
        2.2.1 “假名草子”的出版概况
        2.2.2 近世首部畅销书《清水物语》
        2.2.3 《死灵解脱物语闻书》的传道效果的强化
    第三节 庶民出版传媒中的浮世草子
        2.3.1 “浮世草子”的出版概况
        2.3.2 青木鹭水的“新闻报道”
        2.3.3 西鹤伪作《丹波太郎物语》
    第四节 庶民出版传媒的自治与统制
        2.4.1 着作权与出版权
        2.4.2 “书林仲间”与“本屋讲”
        2.4.3 出版审查与禁书
第三章 肇基于江户的武家趣味好尚
    第一节 江户的城市特色与文化特征
        3.1.1 城市建筑与规划的表里
        3.1.2 参觐经济和文化交流
        3.1.3 男性城市的武家男色
    第二节 御殿中的文化
        3.2.1 “表”的仪礼文化
        3.2.2 “奥”的文化生活
        3.2.3 “大奥”的文化生活
    第三节 武家宅邸中的文化
        3.3.1 对王朝文化的倾心
        3.3.2 对中华文化的推崇
        3.3.3 士人文化的创造
    第四节 士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4.1 弱化士庶分隔的背景
        3.4.2 武士向町人的接近
        3.4.3 町人向武士的接近
第四章 游廓、戏院中心的民众娱乐
    第一节 游廓繁荣与游廓文化
        4.1.1 游廓从设置到全盛
        4.1.2 “流行发布源”的游廓
        4.1.3 “开明社交场”的游廓
    第二节 元禄歌舞伎的色、艺与流行
        4.2.1 幕府取缔与元禄歌舞伎的诞生
        4.2.2 元禄歌舞伎与茶屋卖色
        4.2.3 元禄歌舞伎与流行消费
    第三节 作为“流行娱乐”的净琉璃
        4.3.1 从古净琉璃到义太夫节
        4.3.2 融合士庶趣味的“世话物”
        4.3.3 通俗阐释精英文化的“时代物”
第五章 学术商业化与职业文化人
    第一节 实用与消遣的双向文化需求
        5.1.1 实学需求与教育商品化
        5.1.2 消遣需求与雅趣“俗”化
        5.1.3 文化需求与职业文化人
    第二节 荻生徂徕的汉文教学
        5.2.1 先行研究中的“徂徕”及其遗漏的“徂徕”
        5.2.2 徂徕私塾时期的“和训俗译”
        5.2.3 “徂徕范式”及其意义
    第三节 俳谐师的经济生活
        5.3.1 以俳谐师为职业的“资格认证”
        5.3.2 连歌活动和“取点业”的繁荣
        5.3.3 题诗生意与艺术品中介
结论
    第一节 江户时代前期文化的来源
    第二节 江户时代前期文化与商业
    第三节 江户时代前期文化与“近代化”
参考文献
    一、日文参考文献
    二、中文参考文献
    三、英文参考文献
    四、网络资料
致谢
个人简介

(10)世俗与永恒美第奇时代的陵墓纪念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范畴
    三、方法论背景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状况、材料说明与选题意义
    五、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国父”科西莫的遗产
    第一节美第奇的崛起
    第二节 科西莫和十五世纪中叶的佛罗伦萨
    第三节 科西莫墓中的思想观念和权力表达
第二章 “豪华者”洛伦佐的贡献
    第一节 王者之风:美第奇纪念碑
    第二节 洛伦佐参与艺术世界的方式
    第三节 米开朗基罗的“精神之父”
第三章 米开朗基罗与陵墓纪念碑
    第一节 米开朗基罗早期参与的陵墓工程
    第二节 罗马艺术复兴潮流中的米开朗基罗
    第三节 米开朗基罗与美第奇礼拜堂及陵墓纪念碑
    第四节 米开朗基罗与新的艺术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从豪的辞职看英国政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D]. 叶榕. 浙江大学, 2019(01)
  • [2]沙特阿拉伯的“王储新政”透视[J]. 王猛,王丽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3]语言生态视野下的方言电视节目传播价值研究[D]. 朱腾.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 唐淑娴. 兰州大学, 2016(11)
  • [5]试论《今晚80后脱口秀》栏目的时代性[D]. 张晓玢.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凝视革命 ——T.J.克拉克笔下法国19世纪中期的艺术家与社会[D]. 张茜. 上海大学, 2014(02)
  • [7]建构与影响 ——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研究[D]. 冯白帆. 南京艺术学院, 2014(12)
  • [8]宇宙在乎手 ——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D]. 颜晓军.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4)
  • [9]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大众文化雏形研究[D]. 张博. 南开大学, 2012(07)
  • [10]世俗与永恒美第奇时代的陵墓纪念碑[D]. 沈莹. 中央美术学院, 2012(10)

标签:;  ;  

从豪辞职看英国政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