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萍,孙铭一[1](2022)在《新发展格局下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东北三省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对象为俄罗斯、日本、韩国,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双边贸易、物流运输、对外投资等。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既有共同优势,又有各自劣势。主要优势在于东北三省对东北亚主要国家贸易规模和实际利用外资数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省贸易经济的发展。但东北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短板也很突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存在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质量不高、实际利用外资效率低的问题,而辽宁省虽有港口优势,但外贸依存度略高。为此建议,东北三省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注重产业安全与贸易安全等。
沈娜[2](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彭薛城[3](2021)在《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受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因素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吸引外商投资能力不足,利用外商投资存在问题突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黑龙江省必须深刻认识到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建议,采用"科学引资、优化布局、扩大开放力度"的方案以促进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高速高质量地发展。
刘鹤[4](2021)在《东北三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孙浩进,魏鹏飞[5](2021)在《“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与发展、危机与契机的辩证关系,既坚持抗击疫情不放松,也要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科学谋划、理性应对、补齐短板、化危为机、助强扶小、推陈出新,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和利用好危机后的新机,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王文佳[6](2021)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东北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东北老工业基地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当前区域竞争格局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国家一再出台政策振兴东北经济发展,但依然步履维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艰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结合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巩固制造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将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不仅要实现传统工业的振兴,还要在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价值链延长,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构建制造业高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水平进行评价;二是分析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效应;三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四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第一,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实体产业,制造业高端化水平的变动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同向波动,影响作用逐渐增强并且持续保持多期。区域经济发展同样会引起制造业高端化水平的同向波动,虽然影响会逐渐减弱,但总体呈现正向波动。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要注重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关系。第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其中辽宁和吉林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程度为一般水平,黑龙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程度为较低水平,其中辽宁的创新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但与东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程度较高水平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情况表明,中国制造业区域高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第三,通过作用机理分析和模型推导得出相关因素对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通过构建空间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制造业创新水平与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呈U型关系,制造业创新能力在一定水平以下,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将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下降,当制造业创新水平突破了拐点,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将随创新能力提升而得到有效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呈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但是当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比达到一定水平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端化的促进作用将会下降;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制造业高端化呈正U型关系,即随着制造业集聚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作用由起初的抑制转向促进;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高端化呈正U型关系,即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不利于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当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则会推动制造业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第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格局,在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尖端制造领域、研发人员和支出、创新产出等方面均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同时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绿色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均展现出一定的领先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第五,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融合水平和产业集聚等方面,东北地区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创新人才和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不强,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比重较低,制造业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欧阳林瑶[7](2021)在《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两国关系素有“友好邦交”的美称。作为东北亚地区的腹地,黑龙江省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等,一直是我国对俄罗斯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对俄经贸合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019年8月26日,黑龙江获国务院审批通过,成为我国最北的自贸试验区。黑龙江省自贸区建设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体现,是促进中俄两国战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黑龙江和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需要摆脱以往单一化和传统的经贸合作方式,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的良好机遇,将自贸区的最新利好政策融入双方经贸合作之中,增加双方经贸黏性。本文在黑龙江自贸区获国务院审批通过的背景下,依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着眼于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上的自贸区(FTA)与中国国内自贸区(FTZ)的异同;接着分阶段介绍了1978—2019年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多角度阐释了双方经贸合作的领域,并分别从贸易总额、方式、结构和投资规模、行业、地区六个方面分析了黑龙江和俄罗斯贸易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自贸区和黑龙江自贸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黑龙江自贸区获批一年后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和目前取得的成效;接着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从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维度研究了黑龙江对俄的经贸合作;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自贸区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肖洪[8](2021)在《黑龙江省对俄区域合作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面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政策对接合作有利于区域合作"新机遇,但俄罗斯贸易政策频繁调整、俄方市场准入限制严格、投资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等问题也开始凸显,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就双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打造高质量的品牌开发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正确发挥政府效能,优化外资产业发展环境等独到见解,希望对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吴凡[9](2021)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及动态模拟 ——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这个复杂的综合系统面临着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干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策调整等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维持城市经济系统的原有运行模式和进一步的学习创新发展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成为国内外学者学术研究的热点。黑龙江省是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中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居多,呈现出经济结构单一、煤炭生产效率低等特点,城市经济发展脚步滞缓,城市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低韧性特征。因此本文选取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评估、分析主要影响因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预期为黑龙江省城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梳理相关概念理论和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城市综合经济韧性系统划分为城市经济收支能力、创新环境、发展活力、稳定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六个子系统,包含指标23个。(2)对四大煤城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8年四个城市变化趋势均为波动型且经济韧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四座城市经济韧性均值呈鸡西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四大煤城动态演变趋势均为波动变化,七台河市经济韧性水平明显下降,其他三座城市无明显提高;城市各系统经济韧性较高的多是鸡西市和鹤岗市,各系统经济韧性水平呈下降趋势的多数是双鸭山市。(3)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四大煤城整体经济韧性主要因子是收支能力、发展活力和创新环境系统。四个城市中影响鸡西市主要因子是开放性系统、收支能力系统;影响鹤岗市主要因子是稳定性系统、创新能力系统;影响双鸭山市经济韧性主要因子是发展活力系统、创新环境系统;影响七台河市经济韧性主要因子是收支能力和开放性系统。(4)四大煤城动态模拟结果显示:黑龙江省2019-2023年四大煤城动态模拟趋势呈波动下降和无明显提升两种态势。鸡西市经济韧性仍强于其他三市,但鸡西市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协调,经济韧性水平下降;七台河市经济韧性最低且发展水平下降;鹤岗市和双鸭山市经济韧性水平无明显提升;各子系统经济韧性动态模拟结果表明未来五年各系统经济韧性多是鸡西市较高,各系统经济韧性水平七台河市多数呈下降趋势。(5)根据各系统及煤炭城市特点以及影响因子的不同提出提升对策。以收支能力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加强税源监控和完善煤炭税费体系;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落后小煤矿企业有序退出标准,健全就业补贴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以创新环境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加强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教支出;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应发展煤炭创新型科技,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以发展活力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提高环保理念,建立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就业率。以稳定性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监管和安全生产体系;加强煤矿职业职工健康监护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以多样性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煤炭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煤炭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煤炭城市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的煤炭行业文化;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以开放性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积极开展煤炭的国际上合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扩大外商投资;建立国际化煤炭科技平台,加强对科技的研发;加大国内煤炭行业以及环境的监管,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孙彤彤[10](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二、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格局下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现状 |
二、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三、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
(一)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二)吉林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三)辽宁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四、新发展格局下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策 |
(一)坚持深化改革,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 |
(三)改善贸易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
(2)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3)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省FDI现状 |
(一)引资总体情况概述 |
(二)FDI行业分布 |
(三)FDI来源分布 |
(四)FDI地区分布 |
二、黑龙江省引进FDI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投资方式及主体单一 |
(三)FDI来源地不均衡 |
(四)地区分布不均衡 |
三、政策建议 |
(一)发挥地区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
(二)完善外商投资的环境 |
(三)推进地方国际性企业建设 |
(四)多元化引资渠道和外资布局 |
(5)“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介绍 |
(二)数据选取 |
(三)模型分析 |
(1)GDPC: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 |
(2)GDP: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
(3)GCF:资本形成(当年价) |
(4)FIXA:固定资本形成(当年价) |
(5)GDPE:支出法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
(6)LTOT:总就业人数 |
(7)YAAVC: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价) |
(8)YUAVC: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价) |
(9)CAC: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不变价) |
(10)CUC: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不变价) |
(11)CGC:黑龙江省政府消费(不变价) |
(12)GORV: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 |
(13)GOEX: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 |
(14)MT:黑龙江省进口总额 |
(15)XT:黑龙江省出口总额 |
(四)结论 |
二、“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经济发展总量小、下行压力仍大 |
(二)疫情的负向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
(三)部分领域的投资动力仍不足 |
(四)对外开放尚未实现高质量发展 |
(五)民生保障和社会发展仍存在短板 |
三、“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
(二)推动工业经济企稳上行 |
(三)推进全省重点产业链现代化 |
(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五)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六)激发全省消费新潜力 |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八)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
(九)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
(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民生短板 |
四、结语 |
(6)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制造业高端化相关研究 |
2.1.2 价值链相关研究 |
2.1.3 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制造业高端化相关研究 |
2.2.2 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3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制造业高端化的基本内涵 |
3.2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3.2.1 工业化阶段理论 |
3.2.2 价值链和微笑曲线 |
3.2.3 创新相关理论 |
3.2.4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3.2.5 生命周期理论 |
3.2.6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系 |
3.3 制造业高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2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3.4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3.4.1 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
3.4.2 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机制 |
3.4.3 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
3.4.4 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
第4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及其高端化影响因素的现状分析 |
4.1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4.1.1 总体发展状况 |
4.1.2 分行业发展状况 |
4.1.3 装备制造业状况 |
4.2 制造业高端化影响因素的发展现状 |
4.2.1 创新能力 |
4.2.2 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情况 |
4.2.3 产业集聚状况 |
4.2.4 城镇化水平 |
第5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及其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水平测度 |
5.1.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5.1.2 熵值法评价模型建立 |
5.1.3 高端化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5.2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效应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2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5.2.3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
第6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数理分析 |
6.1.1 创新能力的影响 |
6.1.2 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 |
6.1.3 产业集聚的影响 |
6.1.4 城镇化的影响 |
6.2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2.1 制造业高端化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7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国际比较 |
7.1 国外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现状及经验 |
7.1.1 国外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现状 |
7.1.2 国外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经验 |
7.2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8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
8.2.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8.2.3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
8.2.4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关于自由贸易区的概念界定 |
一、自由贸易区的定义 |
二、自由贸易区组织形态 |
第二节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要素禀赋理论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一、产业转移理论 |
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四节 自由贸易区理论 |
一、自由贸易区的理论解释 |
二、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历程 |
一、1978-1991 年恢复起步阶段 |
二、1992-2001 年调整发展阶段 |
三、2002-2010 年快速发展阶段 |
四、2011-2016 年战略升级阶段 |
五、2017-至今新时代发展阶段 |
第二节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领域分析 |
一、能源投资合作 |
二、矿产合作 |
三、科技合作 |
四、金融合作 |
五、农业合作 |
六、林业合作 |
第三节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现状 |
一、贸易总额 |
二、贸易方式 |
三、贸易结构 |
四、投资规模 |
五、投资行业 |
六、投资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整体概况 |
第一节 国内自贸区的总体建设状况 |
第二节 黑龙江自贸区的界定 |
第三节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现状 |
一、行政系统基本建立 |
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
三、战略措施初步实践 |
第四节 黑龙江自贸区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金融服务制度 |
二、信用承诺制度 |
三、商事登记制度 |
四、投资审批制度 |
五、负面清单制度 |
六、边境检验制度 |
第五节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效 |
一、成为招商引资新热土 |
二、打造了边贸互市新模式 |
三、进一步畅通口岸货运通道 |
四、强化了经贸物流新路径 |
五、推进了跨境电商规模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对俄经贸合作的传统优势依然明显 |
一、空间地理优势 |
二、政策扶持优势 |
三、人才资源优势 |
四、百年口岸优势 |
第二节 对俄经贸合作的省内劣势依旧突出 |
一、对俄贸易方式单一 |
二、对俄企业结构失衡 |
三、对俄出口商品种类少 |
四、对俄电商贸易起步晚 |
五、口岸功能和基础设施差 |
第三节 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助推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的机遇 |
一、总体方案明确划分对俄功能 |
二、自贸区重视对俄贸易中心建设 |
三、自贸区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对俄经贸 |
四、新辟对俄跨境物流枢纽项目 |
五、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信息技术 |
第四节 制约经贸合作升级的因素 |
一、“中国威胁论”的蛊惑 |
二、俄罗斯投资环境不稳定 |
三、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
四、中俄相互投资不对等 |
五、金融结算人民币使用率低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双方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 |
第一节 利用自贸区的有关政策助力升级 |
一、促进结算货币以美元为主向以人民币为主升级 |
二、促进俄方对中方过少投资向加大对中方投资升级 |
三、由进口俄罗斯农产品向赴俄种植再跨境回运升级 |
四、由对俄合作向联合日韩共同开发俄罗斯市场升级 |
五、由因岗招人向因岗招人和因人设岗并存升级 |
六、促进中转式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升级 |
第二节 其他的助力升级对策 |
一、促进口岸贸易向口岸文化贸易融合升级 |
二、推进微型电商贸易向规模电商贸易升级 |
三、由普通独立物流向智能化共享物流升级 |
四、推动对俄直接投资向直接间接并行升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黑龙江省对俄区域合作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省对俄区域合作发展新机遇 |
(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政策对接合作有利于区域合作 |
(二)俄罗斯远东开发不断推进有利于区域合作 |
(三)黑龙江省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区域合作 |
二、黑龙江省对俄区域合作不利因素分析 |
(一)俄罗斯贸易政策频繁调整,对俄合作外部环境不断变化 |
(二)俄方市场准入限制严格,投资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 |
(三)标准化互认问题亟须解决,与俄方消费市场对接不到位 |
(四)开发区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载体 |
(五)内向封闭的发展观念,约束了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发扬 |
(六)利用外资滞后态势明显,国际产业资本导入不够 |
三、黑龙江省对俄区域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
(一)打造高质量的品牌开发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
(二)正确发挥政府效能,优化外资产业发展环境 |
(三)大力发展外资经济,激活外国资本,促进投资增长 |
(四)积极推进国内外企业间的合并、并购,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
(五)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
(六)在招商产业上,全行业合资与嫁接改造并举 |
(七)积极谋求国家支持,以大投资支撑大开放 |
(9)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及动态模拟 ——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韧性 |
2.1.2 城市韧性 |
2.1.3 城市经济韧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2 城市脆弱性理论 |
2.2.3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黑龙江四大煤城基本概况 |
3.1.2 资源环境概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第4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体系及测度方法 |
4.1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测度方法 |
4.2.1 香农(Shannon)指数法 |
4.2.2 熵值法 |
4.2.3 多目标加权函数法 |
4.2.4 BP-神经网络动态模拟模型 |
第5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实证分析 |
5.1 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分析 |
5.1.1 系统层整体城市经济韧性时间演变特征 |
5.1.2 各系统城市经济韧性对比分析 |
5.2 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
5.2.1 系统层整体影响特征 |
5.2.2 各子系统经济韧性影响特征对比分析 |
5.3 城市经济韧性动态模拟结果分析 |
5.3.1 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动态模拟结果分析 |
5.3.2 各子系统经济韧性动态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4 提升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
5.4.1 对各子系统的对策建议 |
5.4.2 对四大煤城经济韧性的提升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格局下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 陈秀萍,孙铭一.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2(01)
- [2]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J]. 彭薛城.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1(08)
- [4]东北三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D]. 刘鹤.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5]“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孙浩进,魏鹏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6]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研究[D]. 王文佳. 辽宁大学, 2021
- [7]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升级对策研究[D]. 欧阳林瑶.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8]黑龙江省对俄区域合作发展趋势研究[J]. 肖洪.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05)
- [9]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及动态模拟 ——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例[D]. 吴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