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勘单位信息工作现状与出路的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刘剑钊[2](2020)在《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利用情况研究》文中提出枣庄历史悠长、文明底蕴丰厚,自7500年前应运而生了北辛文化至近代民族工业在这里兴起,枣庄地区一直经济发达、文化昌明,保有繁多的历史文化古迹。目前,枣庄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447处,其中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达117处,是山东省的文物大市。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文物保护和利用踏上了新的征程。本文通过查阅和研究前人关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枣庄市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论述,以实地踏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枣庄市1 17处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特征分类和保存现状分析。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提炼出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正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论述,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框架;第二部分对枣庄市地理、历史和文物资源进行概述,对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分类和特征分析;第三部分分类对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现状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以实例的形式对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五部分对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方式进行了全面论述;第六部分归纳总结了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及对策;第七部分结语,总结并对通篇进行提升。
刘勋[3](2017)在《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而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人手不足、经费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和征收机构的发展,欠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加大征收力度,加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经费保障是大势所趋。但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问题长期以来却被忽视,征收机构的经费支出数据往往不公开,学术界对此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是对征收体制的辨析,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科学评价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政成本,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合理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辨析了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效率和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经费支出这两个概念与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之间的关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归纳了衡量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行政成本的指标体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因素。利用人社部社保中心的数据,对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历年各级征收机构的经费支出情况、经费预算的保障程度、人力成本的充足程度以及经费支出效率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征收机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征收行政成本总体偏低、结构比例失衡、县级征收机构的行政成本过低以及征收行政效率缺乏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不到位、社会保险有关制度政策不合理、法律法规对欠费行为的制约力不强以及全社会对按时足额缴费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最后,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借鉴发达国家控制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有益经验,提出了控制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对策:一是改革经费管理体制,二是实行征收机构改革,三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四是提高征收管理水平。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在理论上,目前学术界专门对社保费征收行政成本所做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界定了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内涵,建立了衡量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指标体系,总结了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影响因素,为该问题的研究搭建了理论框架。在对现状的分析上,本文根据有关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过低的观点。在对策上,提出在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提高征收管理水平,加强征收机构的自身改革力度,打破属地化管理的模式,以经济区域设置征收机构,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合理控制征收行政成本,提高征收行政效率,完善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
游苏宁[4](2015)在《网络时代 秉烛前行》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资深的办刊人,认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有些举措难免有急功近利之嫌,包括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人才培养,重视传播渠道而淡化内容为王,建设小而全的编辑部阻碍资源共享。建议在网络时代期刊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争取重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义不容辞,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助力浴火重生,从而为在中国打造出国际高水平期刊而努力。
李睿[5](2015)在《职务犯罪初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初查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证据规则”的出台和刑诉法的修改,在对辩护制度、证据制度等进行完善的同时,对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重大挑战,也给初查工作带来了机遇。虽然在新刑诉法中对初查制度仍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初查工作进行了细化,为职务犯罪初查工作提供了依据。如何规范初查行为,更好的发挥初查在职务犯罪查办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法律界和实务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刑诉法理论和有关的研究成果,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初查行为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部分是职务犯罪初查概述。从职务犯罪初查的概念入手,对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说明,使其发展明晰可见,进而分析总结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概念。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职务犯罪初查的性质与原则。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初查和立案前审查的关系,分析职务犯罪初查的性质和应该遵守的原则。第三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检察工作实务,分析我国职务犯罪初查的内容、方法与措施、初查取得证据的效力。第四部分是分析我国初查面临困境,参照其他国家对初查制度的规定,从理论和实务方面对初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理论深化和立法完善提供借鉴。
陈玉龙[6](2015)在《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买与价值的关系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古老却又没有定论的命题,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解释这个问题,公共政策评估亦不例外。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历程中,这个问题经历了激烈的思考与争论,事实与价值的“两分’一度成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主流思想,纯理性的评估追求也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但是随着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价值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和隐患开始显现,“价值回归”以及“事实与价值统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相融合的评估思想已经获得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从单一理性模式到多元理性模式的耦合成为公共政策评估发展的潮流。可是,如何理解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融合?对于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各要素如何进行结构性安排?怎样最客观地实现价值评估?……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难题成为了限制公共政策评估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本文正是以这些亟待解决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为逻辑起点,将研究主题聚焦于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融合,聚焦于构建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以事实评估和价值评估的融合为逻辑主线,以“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现路径——案例分析”为研究路径,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演,提出了将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并且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估,验证了该框架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构建了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突破了哲学上的探讨,根据公共政策的回溯性,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联结,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实现了经验与规范的统一。该框架遵循先“事实”后“价值”的评估路径,以政策目标为中介,实现由“政策效果——政策目标——政策价值”的反推,在理性事实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将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串联起来。(2)建立了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路径。在理论分析的指引下,形成了完整的公共政策评估路径,将公共政策评估分为3部分,分别是政策目标提取、政策目标效果测度和政策整体绩效价值判断。通过这样一个路径赋予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可操作性,对政策价值、政策评估主体、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群体及政策评估方法进行了结构性安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元模式的困境,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3)促进了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融合。以往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研究,并且运用定量评估手段的文献不多。本研究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政策论证、多属性效用分析等方法引入到公共政策评估系统,形成了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集合,提高了公共政策评估的效度,弥补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在实证领域的缺陷。(4)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从事实与价值两个维度进行了绩效评价。依据前文所建立的公共政策评估模式,选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实证分析,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本研究在确定公共政策目标的基础上,以回应性、公平性和发展性为价值指导,从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第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回应了农民的利益诉求,显着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并且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时间持续效应;第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没有很好地满足公平性价值要求,原因是制度设计上追求形式的绝对公平反而导致了实质的不公平,并且地方政府的选择执行和变相抵抗阻碍了执行过程的公正严明;第三,农村税费改革导致政府债务进一步增加,这种财政上的风险透支了地方和农村的发展潜力,为地方和农村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
葛鸽[7](2014)在《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立志于2049年成为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成为最大的羁绊。而作为科技企业孵化摇篮的科技孵化器肩负着帮助中小科技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重大责任。科技孵化器是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想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就离不开档案工作的大力支持。档案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与它自身的独有特点分不开。它默默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却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的重任。从古到今,它是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以及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被称为“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2013年,笔者有幸来到怀远县科技创业中心实习,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其建档现状有了大致了解。虽然领导多次谈话,也有良好的建档意向,但是对于个只有两三年历史的科技孵化器,建档工作还是相对薄弱的,与孵化器发展规模和速度相比显滞后。笔者试着从建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后,大胆提出采取集中统一式建档模式是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工作的最好出路,并试探性地给出几点改进措施。同时,笔者也将在这工作的近一年中,对集中建档模式落实的实施路径也写入文中。全文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用来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论文创新点及特色。第二部分是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相关概念,主要有科技孵化器的类别、构成要素,怀远县级科技孵化器的性质定位及功能定位,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定义及组成要素,科技孵化器建档的必要性和侧重点等。第三部分是对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探索。总结出四种建档模式,即集中统一式建档模式、分散式建档模式、协作式建档模式、社会托管式建档模式。分别对每种模式的特点、适用性及具体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并给出选择建档模式的标准。第四部分是对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现状分析。结合怀远县创业中心的实际情况,将其建档现状拆分成建档主体、建档内容、建档制度和建档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认识,并就总结出的建档模式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关于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改良的四点建议。这部分是针对前文找出的怀远县科技创业中心建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四点实际可行的改良意见。第六部分是对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改良的实践路径的研究。这部分在前文理论层面的研究基础上,将笔者在怀远县科技创业中心时着手实施建档模式的改良过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康永波[8](2013)在《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和研究、地质公园体系构建等相关工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加强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的科学教育功能、美学鉴赏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经济功能,避免珍贵的地质遗迹遭受破坏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环境教育意义。同时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记录和自然遗产,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过程,也是国家乃至世界级风景旅游地的资源基础。“地质公园(Geoparks)”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展“地质公园计划”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词。2011年11月,河南尧山地质公园列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录,2012年4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依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申报单位获得资格后3年需完成地质公园建设。本文在对世界遗产、地质遗产、地质公园等相关概念辨析,梳理地质遗产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了研究区的资源概况、保护管理概况,并将尧山与河南省内国家地质公园就资源类型和网络建设进行对比研究。依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规范和要求对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游客调查问卷掌握游客感知,采用态度量表对尧山软件、硬件的24项评价因子赋分对比,得出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硬件、软件方面的不足;采用面积法测算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通过态势分析法列出SWOT矩阵,针对尧山国家地质公园4类问题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分等级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加强科研科普凸显地质公园特色、加强地质公园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地质公园自然灾害防护举措、注重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地质公园周边文化遗产保护、保障地质公园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的8条建议。在最后的结论和讨论部分,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计划,为将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何浠[9](2013)在《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后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国家分配”改为“市场双向选择”,此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随着女性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女性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女性的就业问题研究比较多,其中也不乏一些学者对该课题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分析,但是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某种专业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定量调查的就比较少了。基于此,本文试图针对某部属院校的教育学类女研究生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得出的数据从个人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四个方面来研究造成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分析了有关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揭示了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的一般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就业问题存在的背景;第四部分主要从个人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用人单位因素、政府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从个人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用人单位因素、政府因素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思路。
付天松[10](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二、地勘单位信息工作现状与出路的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勘单位信息工作现状与出路的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
1.5.3 问题史学方法 |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
1.5.5 研究框架 |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
2.6 本章小结 |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
5.8 本章小结 |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
致谢 |
(2)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利用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 |
1.4.2 枣庄市历史文化研究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概述 |
2.1 枣庄市概况 |
2.1.1 地理环境概况 |
2.1.2 历史沿革概况 |
2.1.3 文物资源概况 |
2.2 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概述 |
2.2.1 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分布 |
2.2.2 文物保护单位的区域和空间分布 |
2.2.3 文物保护单位的时代分布 |
2.2.4 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权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现状 |
3.1 保存现状概述 |
3.1.1 古遗址保存现状 |
3.1.2 古墓葬保存现状 |
3.1.3 古建筑保存现状 |
3.1.4 石窟寺及石刻保存现状 |
3.1.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存现状 |
3.1.6 其它文物保存现状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现状 |
4.1 “四有”情况 |
4.2 保护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利用现状 |
5.1 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现状 |
5.1.1 工农业生产 |
5.1.2 开放参观 |
5.1.3 教育场所 |
5.1.4 宗教活动 |
5.1.5 居住场所 |
5.1.6 办公场所 |
5.1.7 无人使用 |
5.1.8 其他用途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和对策 |
6.1 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的问题 |
6.1.1 文物安全面临威胁 |
6.1.2 基础工作不扎实 |
6.1.3 专业队伍建设不科学 |
6.1.4 利用模式不合理 |
6.1.5 管理制度不完善 |
6.2 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6.2.1 对文物保护认识不到位 |
6.2.2 文物保护成本过高 |
6.2.3 专业人才缺乏 |
6.2.4 专业设备短缺 |
6.2.5 资金紧缺且来源单一 |
6.3 促进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发展的对策 |
6.3.1 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
6.3.2 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 |
6.3.3 夯实基础工作,优化管理制度 |
6.3.4 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考古前置工作 |
6.3.5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多元化吸引优秀人才 |
6.3.6 逐步加大物防和技防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6.3.7 创新利用模式,找准文旅融合契合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内涵 |
2.1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概念界定 |
2.1.1 成本的概念 |
2.1.2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概念 |
2.2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分类及特点 |
2.2.1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分类 |
2.2.2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特点 |
2.3 与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相关的概念 |
2.3.1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效率 |
2.3.2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经费支出 |
2.4 衡量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指标体系 |
2.4.1 数量性指标 |
2.4.2 质量性指标 |
第3章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内部因素 |
3.1.1 行政管理体制 |
3.1.2 经费管理体制 |
3.1.3 机构和人员的配置情况 |
3.1.4 征收管理措施的现代化程度 |
3.2 外部因素 |
3.2.1 经济和地理条件 |
3.2.2 社会保险制度 |
3.2.3 征收社会环境 |
第4章 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现状 |
4.1.1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经费来源 |
4.1.2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总额及结构 |
4.1.3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经费预算的保障程度 |
4.1.4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经费支出效率 |
4.1.5 人力成本的充足程度 |
4.2 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总体偏低 |
4.2.2 县级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政成本过低 |
4.2.3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结构比例失衡 |
4.2.4 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效率缺乏控制 |
第5章 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不到位 |
5.1.1 经费管理体制不科学 |
5.1.2 征收职能不健全 |
5.1.3 征收手段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
5.1.4 缺乏成本意识,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
5.2 社会保险有关制度政策不合理 |
5.2.1 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筹资责任过重,缴费比例不合理 |
5.2.2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设定不科学 |
5.3 法律法规对欠费行为的制约力不强 |
5.3.1 社会保险费征收法制不健全 |
5.3.2 强制征收执法难造成执法成本高 |
5.4 全社会对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重视程度不足 |
5.4.1 用人单位自觉依法履行缴费义务的意识淡薄 |
5.4.2 职工自觉依法参保、维护社保权益的意识不强 |
5.4.3 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协同配合不够 |
第6章 控制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的对策 |
6.1 改革经费管理体制 |
6.1.1 增加经费来源 |
6.1.2 树立征收行政成本观念,重视经费管理 |
6.2 实行机构改革 |
6.2.1 统一征收机构 |
6.2.2 实行垂直管理 |
6.2.3 按经济区域设置征收机构 |
6.3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
6.3.1 科学核定人员编制 |
6.3.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4 提高征收管理水平 |
6.4.1 加强精细化管理 |
6.4.2 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网络时代 秉烛前行(论文提纲范文)
1 讲效益忽略人才培养 |
2 重渠道淡化内容为王 |
3 小而全阻碍资源共享 |
4 争首发期刊义不容辞 |
5 学新知助力浴火重生 |
6 结束语 |
(5)职务犯罪初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职务犯罪初查概述 |
(一) 职务犯罪初查的概念 |
(二)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立法演变 |
二、初查的性质、基本原则 |
(一) 初查的性质 |
(二) 初查与立案前的审查的关系 |
(三) 初查的基本原则 |
三、初查的内容、方法、措施及证据效力 |
(一) 初查的内容 |
(二) 初查的方法 |
(三) 初查措施 |
(四) 初查的证据效力 |
四、初查面临困境及完善 |
(一)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 国外初查规定对我们的启示 |
(三) 初查制度的立法建议 |
(四) 实务中初查工作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范围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
2.2 公共政策评估价值取向的争辩 |
2.2.1 政治与经济之争 |
2.2.2 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
2.3 公共政策评估模式的分类与演进 |
2.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估研究 |
2.4.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估的实现途径 |
2.4.2 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辨析 |
2.5 以往研究总的评价与分析 |
2.5.1 主要结论 |
2.5.2 研究不足 |
2.5.3 本研究的切入点 |
本章小结 |
3 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 |
3.1 公共政策评估的两个尺度:事实与价值 |
3.2 公共政策评估:以目标为联结的事实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结合 |
3.3 事实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度 |
3.3.1 一个经典的分析路径:从目标到绩效 |
3.3.2 目标——工具——绩效:加入政策执行的考量 |
3.3.3 事实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实现路径 |
3.4 价值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目标效果的讨论与整体绩效的评价 |
3.4.1 从问题到目标:价值评估的逻辑起点 |
3.4.2 问题的界定:价值的选择与重构 |
3.4.3 价值尺度的公共政策评估实现路径 |
本章小结 |
4 农村税费改革的逻辑起点及演变轨迹 |
4.1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前我国农村居民税费负担基本情况 |
4.2 我国农村居民税费负担沉重的原因剖析 |
4.3 税费关系的调整:从正税清费到税率减免 |
4.4 税费改革效果的巩固与延续:从农业税终结到综合性改革 |
4.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 |
4.4.2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4.4.3 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绩效评估 |
5.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估目标分析 |
5.1.1 中国中央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文本的筛选 |
5.1.2 目标关键词的提取和共词矩阵的建立 |
5.1.3 目标的社会网络分析 |
5.2 基于事实维度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目标效果评估 |
5.2.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增收效应测度 |
5.2.2 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政策效应研究 |
5.3 基于价值维度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整体绩效评估 |
5.3.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认定 |
5.3.2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属性树的建立 |
5.3.3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属性树权重体系的确定 |
5.3.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数据的采集及效用的计算 |
5.3.5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整体绩效的评估 |
5.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估结论及政策建议 |
5.4.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估结论 |
5.4.2 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7)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2 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相关概念 |
2.1 科技孵化器的概述 |
2.1.1 科技孵化器的类别 |
2.1.2 科技孵化器构成要素 |
2.1.3 怀远县科技孵化器的定位 |
2.2 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界定 |
2.2.1 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概念 |
2.2.2 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构成要素 |
2.3 科技孵化器建档的必要性与侧重点 |
2.3.1 科技孵化器建档的必要性 |
2.3.2 科技孵化器建档的侧重点 |
3 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探索 |
3.1 集中统一式建档模式 |
3.1.1 集中统一式建档模式的特点 |
3.1.2 集中统一式建档模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
3.1.3 集中统一式建档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 |
3.2 分散式建档模式 |
3.2.1 分散式建档模式的特点 |
3.2.2 分散式建档模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
3.2.3 分散式建档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 |
3.3 协作式建档模式 |
3.3.1 协作式建档模式的特点 |
3.3.2 协作式建档模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
3.3.3 协作式建档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 |
3.4 社会托管式建档模式 |
3.4.1 社会托管式建档模式的特点 |
3.4.2 社会托管式建档模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
3.4.3 社会托管式建档模式的具体构建过程 |
3.5 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选择原则 |
3.5.1 建档模式与孵化器能力相适应原则 |
3.5.2 建档模式要考虑成本效率原则 |
3.5.3 建档模式的动态性原则 |
4 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现状分析 |
4.1 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基本状况 |
4.1.1 建档主体 |
4.1.2 建档内容 |
4.1.3 建档制度 |
4.1.4 建档流程 |
4.2 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管理主体分散,建档力量薄弱 |
4.2.2 建档无章可循,流程混乱 |
4.2.3 档案意识淡薄,服务理念缺失 |
4.2.4 涉及档案范围窄,信息化水平低 |
5 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改良的若干建议 |
5.1 集中统一建档,组建专业团队 |
5.1.1 建立专门档案机构,确立集中建档模式 |
5.1.2 建立健全档案专职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 |
5.2 统一建档制度,规范建档流程 |
5.2.1 建章建制,使孵化器建档工作有章可循 |
5.2.2 规范建档流程,保障档案工作有条不紊 |
5.3 加大档案宣传,增强服务意识 |
5.3.1 加强建档宣传力度,营造科学建档良好氛围 |
5.3.2 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工作 |
5.4 全面推进建档工作,加快信息化处理 |
5.4.1 确定建档工作重点,推进建档工作全面展开 |
5.4.2 加快档案数字化处理,确保边建边用 |
6 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改良的实践路径 |
6.1 明确园区档案工作总则 |
6.2 构建园区档案工作组织 |
6.2.1 组织系统建设 |
6.2.2 园区管理机构职责 |
6.2.3 园区档案中心职责 |
6.3 编制园区建档工作制度 |
6.3.1 档案工作规章 |
6.3.2 档案管理制度 |
6.3.3 档案业务规范 |
6.4 规划园区档案业务工作 |
6.4.1 园区档案工作与业务活动 |
6.4.2 文件的形成、积累 |
6.4.3 文件整理与归档 |
6.4.4 档案收集工作 |
6.4.5 档案整理工作 |
6.4.6 档案保管工作 |
6.4.7 档案鉴定工作 |
6.4.8 档案统计工作 |
6.4.9 档案利用工作 |
6.5 实施园区档案信息化建设 |
6.5.1 档案信息化的目标和原则 |
6.5.2 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 |
6.5.3 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 |
6.5.4 电子档案保管 |
6.5.5 档案网络化服务 |
6.5.6 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档案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在孵企业企业家档案意向访谈提纲 |
附录三:问卷调查时被访企业名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世界遗产、地质遗产、地质公园等相关概念辨析 |
2.1 世界遗产 |
2.1.1 世界遗产概述 |
2.1.2 国家遗产概述 |
2.2 自然保护区 |
2.3 风景名胜区 |
2.4 森林公园 |
2.5 地质遗产 |
2.6 地质公园 |
2.7 世界遗产、地质遗产和地质公园的关系 |
第三章 地质遗产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3.1 地质遗产国外研究述评 |
3.2 地质遗产国内研究述评 |
3.2.1 国内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
第四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对比研究 |
4.1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
4.1.1 地质背景概况 |
4.1.2 自然地理概况 |
4.1.3 生物资源概况 |
4.1.4 经济地理概况 |
4.1.5 历史人文资源状况 |
4.2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建设发展概述 |
4.2.1 保护开发史 |
4.2.2 地质公园管理概况 |
4.3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概况 |
4.4 河南省地质遗产对比研究 |
4.4.1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
4.4.2 省内国家地质公园对比研究 |
第五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研究 |
5.1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
5.2 制定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
5.2.1 规划编制原则 |
5.2.2 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规范 |
5.2.3 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
5.3 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
5.3.1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建设 |
5.3.2 地质公园标示系统建设 |
5.3.3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
5.4 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功能建设 |
5.5 地质公园服务属地经济发展能力建设 |
第六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特征与感知研究 |
6.1 调查前的准备 |
6.2 有效资料 |
6.3 问卷调查 |
6.4 地质公园游客调查问卷分析 |
6.5 游客对地质公园感知分析 |
6.5.1 尧山软件、硬件因子赋分评价 |
6.5.2 九个争议观点赋分评价 |
6.6 尧山旅游企业调查 |
第七章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
7.1 地质遗产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7.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
7.2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测算 |
7.2.1 生态环境容量 |
7.2.2 游客容量 |
7.3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的态势分析 |
7.3.1 优势(Strength)分析 |
7.3.2 劣势(Weakness)分析 |
7.3.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7.3.4 威胁(Threat)分析 |
7.4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
7.4.1 硬件设施方面 |
7.4.2 软件设施方面 |
7.4.3 人为因素方面 |
7.4.4 自然因素方面 |
7.5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建议 |
7.5.1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
7.5.2 分等级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
7.5.3 加强科研科普凸显地质公园特色 |
7.5.4 加强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信息系统建设 |
7.5.5 做好地质公园自然灾害防护举措 |
7.5.6 注重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保护 |
7.5.7 注重地质公园周边文化遗产保护 |
7.5.8 保障地质公园建设及科研经费投入 |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1 尧山游客调查问卷 |
附录 2 尧山旅游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 3 世界地质公园申请评估表 |
附录 4 建议的国家地质公园评审表 |
附录 5 平顶山地区文化资源清单 |
附录 6 国家地质公园考核表 |
附录 7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评分表 |
附录 8 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表 |
(9)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关于女研究生就业难的观点 |
2. 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
3. 如何解决女研究生就业难 |
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点 |
二、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的一般问题 |
(一) 就业 |
(二) 研究生就业 |
(三) 女研究生就业 |
(四) 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 |
三、我国就业问题存在的背景 |
(一) 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过程 |
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
2. 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过渡的阶段 |
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政策 |
(二) 就业问题的产生 |
四、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 个人、家庭因素分析 |
1. 学术背景影响 |
2. 欠缺职业生涯规划 |
3. 竞争意识薄弱 |
4. 就业粘性带动 |
5. 就业期望偏高 |
6. 缺乏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的心理准备 |
(二) 学校因素分析 |
1. 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的特殊性 |
2. 学校较少在学生入学时做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 |
3. 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课程 |
4. 学校发布就业信息的范围不广泛 |
(三) 社会、用人单位因素分析 |
1. 人口发展状况 |
2. 社会经济影响 |
3.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
4. 就业歧视现象 |
(四) 政府因素分析 |
1. 高校盲目扩招对研究生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
2. 人才引进政策更开放 |
五、解决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思路 |
(一) 个人、家庭层面 |
1. 慎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2. 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途径 |
3. 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
4. 合理控制自身的就业期望 |
5. 做好各项求职准备工作 |
6. 心理暗示社会角色转变 |
(二) 学校层面 |
1. 慎重对待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
2. 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3. 与市场需求结合,开设合适专业 |
4. 了解全方位信息,拓宽就业领域 |
5. 开设有益女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选修课 |
6. 充分重视女研究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
7. 加强对教育学类女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
(三) 社会、用人单位层面 |
1. 社会提倡“保护女性尊重女性”的文化 |
2. 正确对待男女的性别差异 |
(四) 政府层面 |
1.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
2. 政府应当鼓励并促进师范类高校与其他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
3. 加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合理调控高校的规模和专业结构设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地勘单位信息工作现状与出路的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枣庄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利用情况研究[D]. 刘剑钊. 山东大学, 2020(10)
- [3]社会保险费征收行政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 刘勋.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4)
- [4]网络时代 秉烛前行[J]. 游苏宁. 编辑学报, 2015(06)
- [5]职务犯罪初查法律问题研究[D]. 李睿. 山东大学, 2015(07)
- [6]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以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例[D]. 陈玉龙. 浙江大学, 2015(10)
- [7]怀远县科技孵化器建档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葛鸽. 安徽大学, 2014(08)
- [8]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康永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9]教育学类女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分析[D]. 何浠.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