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论文文献综述)
李京华[1](1991)在《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文中指出 壹.前言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其地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人们在这生息繁衍。在南阳市北十里庙遗址中,曾发现商代铸造铜器的陶范以及熔炉残
李剑明[2](1999)在《口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文中研究说明 我们平时刷牙(喝水)用的口杯大都是圆柱形的.口杯为什么要做成圆柱形的呢?为什么不做成正四棱柱形、正三棱柱形呢?做成其他形状的又怎样?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妙. 在平面几何里,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方形、正三角形、圆的面积
李魁盛[3](1979)在《关于“真空吸气论”和金属在直浇道中的流动状态问题》文中指出“真空吸气论”认为:在只有浇口杯和有着园角连接的等截面园柱形直浇道的两单元浇注系统中,液体金属流经直浇道呈充满状态,因而是等速过程;在直浇道中存在真空度,越靠近上部真空度越大。型砂是透气的,因此出现真空吸气现象。这种学术观点在近二十多年来广泛地影响着国内外的铸造界。本文从理论及实际试验论证了“真空吸气论”和实际情况不符合。指出:实际液体金属流动为不充满状态,是近似等压过程,是向下做等加速运动的,没有“真空度”出现。特别指出:砂型条件下应用伯诺里方程于液体金属时,应有重要的边界条件,即P≥Pa(P—流动液体金属内的压力。,Pa—砂型浇注系统型壁的气体压力。)
张福昌[4](2013)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视错觉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姿百态的产品世界中,这些物品时时刻刻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美感和享受。由于产品是由平面的产品设计图制作成三维的实物,而且,人们在使用实物时往往是在各种视线角度下来观察它的,与产品设计图有明显的视觉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设计效果图很好,但是做出来的产品不尽人意的情况,这主要是视错觉造成的,也是产品设计必须制作实物的原因所在。特别是产品的一些细节部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偏离设计意图、影响美观。
王鹏华[5](2008)在《适流浇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重力铸造是常用和经济的铸造方法。重力铸造铸件中很多缺陷都是在液态金属充型过程中产生的,其中液流表面紊乱严重造成金属二次氧化和卷气。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二次氧化后折叠形成的双层氧化膜(bi-film)可能是铸件内析出性气孔、缩孔缩松等缺陷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铸造企业所使用的砂型重力铸造浇注系统一般存在液态金属充型过程控流技术不是很合理的问题,影响铸件的内在质量。因此,寻找一种充型效果理想的浇注系统设计方法对改善重力铸造铸件质量,提高铸造工艺设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适流浇注系统(Naturally Pressurized Running System)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浇注系统的新型浇注系统,以等流量原则为核心,以限制液态金属表面紊乱为主要目的,使浇道的尺寸与布置能够尽可能适应液态金属的自然流动状态。本研究以适流浇注系统设计理念为核心,选择ZL114A为充型实验材料,研究适流浇注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针对同一试件分别设计不同的浇注系统和相同的补缩系统,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分析适流浇注系统相对于传统浇注系统的优越性,对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做探索性工作。研究过程采用铸件充型凝固数值模拟软件Z-CAST模拟了铸件的充型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液态金属在适流浇注系统中流动时,直浇道和横浇道能够快速充满,较好的解决了液态金属在传统浇注系统中流动时,充型初期浇道不能被充满、存在返流的现象。加上合理的减速措施后,液态金属在适流浇注系统中的整个充型过程中表面氧化膜紊乱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充型效果比较理想。经过对试件X射线照相检查和本体试样室温力学性能的检验和分析发现,与采用传统浇注系统的试件相比,采用适流浇注系统的试件的质量稳定性和室温综合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检测结果都表明,与传统浇注系统相比,适流浇注系统在限制液态金属在充型过程中的表面紊乱问题和提高试件的内在质量和质量稳定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推广到其他合金种类作进一步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
吴兴纯[6](2005)在《基于CCD图像传感的浇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铸造生产自动化分为两个部分:砂模制造的自动化和浇注的自动化。浇注是铸造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一些地方虽然实现了制模生产的自动化,但浇注仍然是靠手工操作来完成,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论文根据传统手工浇注浇口杯液控制的特点,提出浇注自动化的构想,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提出浇口杯液位检测的方法,然后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与研究。 论文采用CCD图像传感器来采集浇口杯中的液面图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后得到浇口杯金属液位浇注的实时高度,该液位高度与工艺设定的浇注液位高度相比较得出偏差送入控制器,由控制算法计算出相应的控制量信号输出给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带动浇注阀门连杆运动来控制浇注流量,从而达到调节浇口杯中金属液位高度的目的。考虑到浇注过程中浇注流量的时变性和非线性,我们对浇注炉的金属液位进行液位控制。浇注炉液位控制系统包括液位信号的采集与变换、控制算法和执行机构三个部分。其中,液位传感器把浇注炉的液态合金液位检测出来,经液位变送器与预期的给定值相比较得出偏差送入控制器,由控制算法计算出相应的控制量输出给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带动入炉流量控制阀门连杆运动来调节入炉流量,从而达到调节浇注炉的金属液位使其保持恒定的目的。 其中,控制算法设计是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的核心,数学模型是研究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基础。论文首先根据预期的控制目标分析控制对象的特征,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控制算法设计。对于浇口杯液位实时控制系统,根据浇注过程中浇口杯理想液位曲线的三段数学模型采用分段控制的方法。起始段采用简单的开环控制,关闭段采用简单的PI控制。调节段的液位控制算法比较复杂,文中根据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提出两种控制算法:PID-史密斯(Smith)预估补偿控制和带自调整因子的Fuzzy-Smith预估补控制。对于浇注炉液位控制系统,论文根据液位控制的无自衡特性,提出浇注炉液位控制的智能PID算法。
朱文涛[7](2010)在《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罗马和汉帝国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两大文明。一方面,两者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全面形成各自完善的造物体系,代表着当时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古罗马和汉代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虽有间接的传播影响但并无广泛直接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方独立发展成熟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造物是物质文明创造的全部过程与结果,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形态。因此,对两者造物艺术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对于中西方古代文化体系的考量有着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设计文化、设计原理、设计美学三方面的理论基础来建立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平行比较研究的基本结构,因此,全文分为文化成因比较、物质形态比较、审美风格比较三个部分。三部分也是以总-分-总的逻辑关系构成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一部分是以提纲挈领和整体把握的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古罗马和汉代有着各自的自然基础、经济环境与科技发展,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物质因素上的差异。古罗马和汉代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进程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诸多延续与变革因素。古罗马和汉代宗教信仰和风尚习俗的不同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精神因素的差异。两者也有着不同渊源和发展轨迹的艺术形式规律。第二部分是以翔实材料和具体分析为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材质工艺、结构、形制与装饰的形态要素进行比较。古罗马和汉代在金属工艺、陶工艺、纺织工艺、玻璃及漆器工艺、玉石工艺上有着不同的技术传统和发展轨迹。两者在建筑、服装、家具、工具和武器的结构形态上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适应。两者在饮食器具、灯具和肖形器物上体现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理念。两者有着各种装饰纹样、装饰题材和主题内容,体现了各自艺术形式的文化渊源和表现方式的差异。第三部分是以综合评述和理论概括为思路对两者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进行比较。我对造物艺术风格的考察基于审美形式的描述与评论、审美心理的分析、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这三个层面上展开,试图探究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在形式表现上的本质差异,审美主体情感、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内在分岐,以及解释两者造物艺术风格形成、演进和变迁的主要动力和内在原因。本文对两者的造物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推动古罗马和汉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明显差异。古罗马造物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而汉代造物艺术的核心是体现统治规范和社会伦理。第二、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特征有着重要不同,古罗马造物艺术从模仿观念出发恪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汉代造物艺术则从主体对客体的观象出发通过模件和程式系统体现大一统的规范和宏大气魄。第三、古罗马和汉代在中西方造物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古罗马造物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样式和规范,也是西方造物艺术的传统由盛转衰逐步转向宗教文化的肇始。汉代造物艺术是中国本土物质文化体系的掩卷之作,又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开端。
王瞳[8](2020)在《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及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铸钢件具有强度高和韧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车辆、工程机械、电站设备等,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金属类零件。然而铸钢件的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浇不足、气孔和缩孔缩松等缺陷,严重影响了铸钢件的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合理的浇冒口工艺设计是解决上述铸造缺陷的重要手段。目前,浇冒口系统工艺设计通常分别以CAD为设计平台、CAE为分析工具迭代试错的方式进行,这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的“被动式”工艺设计方法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最终的工艺出品率低和资源消耗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铸钢件浇冒口系统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变传统人工经验依赖的“被动式”为系统智能优化的“主动式”,为铸钢件智能工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基于果蝇优化算法的浇注系统工艺优化方法。考虑熔融金属的流动特性,以充型时间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雷诺数和内浇道模数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铸钢件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将上述建立的方法应用于上心盘铸件浇注系统的几何尺寸优化,获得了浇注系统各浇道最佳尺寸;数值模拟和浇注实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平稳状态下充型时间最短,减少了充型过程中热量损失,大幅度降低缺陷产生的概率。其次,提出了一种混合数值模拟和几何推理热节计算的冒口系统工艺优化方法。建立了考虑铸造成形过程流动对补缩路径影响的数值模拟热节计算模型,实现了补缩路径和热节的准确计算。以T形件的应用探究了充型过程和凝固过程流动对补缩路径和热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仅考虑凝固过程的流动时,会造成较大的温度差值,形成不对称的补缩路径和多个热节点;当同时考虑充型和凝固过程流动时,凝固初始温度不均匀性会更进一步加强对补缩路径和热节的影响,增加了热节点的数量和位置,使补缩路径更加不对称。平板件的应用结果表明,补缩路径和热节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几何推理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几何实体距离场表征的热节计算模型,标准典型铸件的应用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冒口补缩准则,以冒口体积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模数和体积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铸钢件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以缸套铸件为例,用果蝇优化算法求解优化模型,获得了其冒口系统的几何尺寸优化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冒口体积最小化,减少了资源消耗,为冒口系统的工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再次,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构建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框架,实现了铸造CAD、工艺优化和铸造CAE的集成。构建了铸钢件铸造工艺三维几何数据、铸造工艺优化数据和铸造CAE数值模拟数据,并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形成数据流。以Open CASCADE内核为几何造型内核,以圆柱形明冒口的几何造型为例,研究了参数化铸造工艺图元的造型过程,实现了一体造型。通过流动场数据、热节数据和孔松缺陷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了浇冒口系统的智能工艺优化及数据反馈。构建了CAD/CAE集成系统的各个基础模块,成功研发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以上心盘铸件和弹簧座铸件为例,详细分别给出了浇注系统和冒口系统的工艺优化过程。最后,以基座铸钢件为例,验证了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详细给出了基座铸钢件浇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过程,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将集成系统设计的工艺进行浇注实验,采用渗透探伤和超声探伤检测浇注后铸件,结果显示:无冷铁的铸件在中间段出现了当量尺寸为1.6mm的缩松缺陷,而有冷铁的铸件则没有缺陷,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吻合;冒口和铸件剖切面结果表明缺陷到铸件的安全距离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浇注结果相吻合。通过原始工艺和优化工艺的对比分析可知,在保证铸件无缺陷情况下,铸件的工艺出品率提高了将近10%,有效验证了铸钢件浇冒系统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陈景虹[9](2019)在《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文中指出经唐至元,景德镇窑业蓬勃发展,瓷质酒具的演变亦阪上走丸。以往,学者对唐元间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已经成绩斐然,但对于该时期瓷质酒具的演变因素分析相对薄弱。本文对已发表的经唐至元间酿酒工艺、饮酒风俗,尤其是景德镇瓷质酒具的发展演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论述了经唐至元各时间段内,储酒具、盛酒具、斟酒具、饮酒具的发展概况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作了限定。第一章为经唐至元酒文化研究述评。对经唐至元间酿酒工艺,饮酒风俗,以及饮食坐姿、阶层差异等关联因素进行了概述。总结出唐宋元间,酒质日臻上升,尚酒风俗日盛,以及南宋后期至元代,蒸馏酒技术得以发展、普及的过程。为后面文章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将唐、宋、元三个时间段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的类型与特征进行梳理。每个阶段以储酒具、盛酒具、斟酒具、饮酒具四种主要功能作为瓷质酒具的分类标准,以器型作为分型标准。第三章对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演变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揭示了景德镇瓷质酒具与外来同类型不同材质器具造型、纹样,以及本土同类型不同材质器具造型的交流与融合。瓷质酒具在吸收这类器具的造型、纹样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成型、烧制方法,以及当时国人的审美意向,进行了适当的扬弃。第四章是以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演变规律来讨论蒸馏酒的出现时代。首先对各类型瓷质酒具的演变历程进行逐一梳理,认为景德镇瓷质酒具以南宋后期为节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趋小趋精倾向,应是南宋后期至元蒸馏酒普及的印证。其次是相关问题的探讨,厘清经唐至元间,景德镇瓷质酒具与食具、茶具分离的轨迹。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局限与不足。
李慧婷[10](2019)在《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搪瓷日用器物从“舶来品”到我国自产的转变发生于近代上海,上海搪瓷行业一度发展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代表,其发展伴随着我国近代轻工业与现代设计的初启过程。文章以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生产技术及发展、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的设计、及近代日用搪瓷器物与社会进程的联系。通过梳理近代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分类并提取特点,分析成因,探究其与国民生活的双向互动。有限的加工技术限制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的开发,商业追求却促使其设计的不断更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当时国家民族情绪的爆发等,都为搪瓷器物设计带来新的表现。同时,行业组织方式、设计参与人员、商业销售模式也在推进着日用搪瓷器物的设计。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所体现出的丰富性、对流行事物的趋同,恰体现出我国近代商业设计的特点,及近代中国设计师对主流文化的顺从与接受,加之日用器物的广泛使用性与日常性,近代日用搪瓷器物的设计不仅“被动”地承载人的思想,同时也在以自身风貌“主动”地影响着人群的观念与生活,与我国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的双向互动影响至今日的观念与生活。
二、口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论文提纲范文)
(4)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视错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品造型中常见的几种错觉现象 |
(一) 圆柱体在透视下发生的各种变化 |
(二) 最大腹径下坠感, 弧线变软 |
(三) 造型各部分随着透视变化也产生变化 |
(四) 不同造型有不同感觉 |
(五) 对高大物体设计的错觉应用 |
二、产品造形设计中几种错觉的处理方法 |
(一) 平面处理 |
(二) 盖面及盖子大小处理 |
(三) 盖钮处理 |
(四) 直立器物的处理 |
(五) 底的处理 |
(六) 器物大小错觉处理 |
(六) 厚薄处理 |
(七) 轻巧或笨重的处理 |
(八) 软硬处理 |
(九) 长短粗细处理 |
三、造形与与装饰的错觉处理 |
(5)适流浇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浇注系统设计国内外研究工作概况 |
1.2.1 浇注系统充填过程模拟方法 |
1.2.2 浇注系统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1.3 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1 目前国内常用浇注系统 |
1.3.2 理想浇注系统要素 |
1.3.3 新型浇注系统——适流浇注系统 |
1.3.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适流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
2.1 适流浇注系统用物理概念 |
2.1.1 液态金属表面紊乱判据 |
2.1.2 临界速度和临界高度 |
2.2 浇口杯设计 |
2.3 直浇道设计 |
2.4 直、横浇道连接处设计 |
2.5 横浇道设计 |
2.6 内浇道设计 |
第三章 实验研究方案设计 |
3.1 传统浇注系统设计(TS) |
3.2 适流浇注系统一设计(NS1) |
3.3 适流浇注系统二设计(NS2) |
3.4 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1 传统浇注系统充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2 适流浇注系统一充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3 适流浇注系统二充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4 三种浇注系统充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试样浇注 |
4.2 X射线照相检查结果 |
4.3 试样力学性能比较 |
4.4 拉伸断口扫描结果及分析 |
结论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CCD图像传感的浇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浇注概论 |
1.1 砂模工艺概述 |
1.2 浇注工艺简介 |
1.2.1 浇注曲线 |
1.2.2 浇注速度和浇注时间 |
1.3 自动浇注控制系统的设计 |
1.3.1 系统的原理设计 |
1.3.2 浇口杯液位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
1.3.3 浇注炉液位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
1.4 浇注自动化的当前研究现状 |
1.5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被控对象的特征分析及其数学建模 |
2.1 控制理论发展综述 |
2.2 建模理论概述 |
2.3 控制对象与控制变量的选择 |
2.4 浇口杯液位对象分析及其数学建模 |
2.4.1 孔口出流问题 |
2.4.2 浇杯口液位高度与液面面积的关系 |
2.5 浇注炉液位对象的分析及其数学建模 |
第三章 CCD图像处理 |
3.1 CCD图像传感概述 |
3.2 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
3.3 关心窗口的设置问题 |
3.4 液态合金液位的测量 |
3.4.1 直接图像法 |
3.4.2 图像旋转投影法 |
3.5 图像处理算法 |
3.6 阈值的自动搜索 |
3.7 图像处理编程 |
3.7.1 图像处理的基本特点及加快处理速度方法 |
3.7.2 液面高度图像实时处理程序流程图 |
第四章 控制算法设计基础 |
4.1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
4.2 数字PID控制技术 |
4.2.1 PID控制原理 |
4.2.2 数字 PID控制算法 |
4.3 史密斯(Smith)预估控制原理 |
4.4 模糊(Fuzzy)控制技术 |
4.4.1 模糊控制原理 |
4.4.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设计方法 |
第五章 浇口杯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5.1 浇口杯液位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
5.2 浇口杯液位控制系统控制器(控制算法)设计 |
5.2.1 PID-Smith预估补偿控制器设计 |
5.2.2 带自调整因子 Fuzzy-Smith预估补偿控制器设计 |
5.3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接口设计 |
第六章 浇注炉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6.1 浇注炉液位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
6.2 液态合金液位信号的检测与转换 |
6.3 浇注炉液位控制器的设计 |
6.3.1 浇注炉液位传统 PID控制存在的问题 |
6.3.2 浇注炉液位的智能 PID控制 |
6.4 浇注炉液位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一、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
二、比较研究架构下的造物艺术 |
三、造物艺术比较研究的选题确定 |
第二节 古罗马与汉代的可比性概述 |
一、横向维度的比较——民族性和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
二、纵向维度的比较——文明发展的性质与阶段 |
第三节 课题的相关内容及说明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论文基本结构 |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历史与现状 |
二、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篇 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比较 |
第一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自然生态与经济环境 |
一、各具优势的自然生态基础 |
二、差异的经济类型与对外贸易方式 |
第二节 历史进程下的社会政治结构 |
一、扩张与统一的历史进程 |
二、不同社会制度的建构 |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
一、多元融合的信仰观念 |
二、世俗欢娱的风化面貌 |
第二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造物范式 |
第一节 造物范式的物质因素 |
一、自然环境对造物实践规范的作用 |
二、经济杠杆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操纵 |
第二节 造物范式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因素 |
一、传统文化延续下的造物实践规范 |
二、政治进程推动中的造物实践规范 |
第三节 造物范式的精神因素 |
一、精神信仰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指导 |
二、风尚习俗对造物实践规范的影响 |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的艺术意志 |
第一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内在分歧 |
一、中西艺术意志的视知觉方式与心理需求 |
二、古罗马和汉代艺术意志的定位 |
第二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具体形式差异 |
一、共时性的立体空间与历时性的平面空间 |
二、不同的构图关系与细节 |
第二篇 造物艺术的形态比较 |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材质与工艺 |
第一节 不同技术传统的金属工艺 |
一、全面成熟与发展的金银工艺 |
二、青铜的锻打技术与铸造工艺 |
三、截然不同的冶铁之路 |
第二节 陶工艺的两种发展轨迹 |
一、陶器工艺不同趋向的转折 |
二、更迭与积累的工艺特点 |
三、釉陶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
第三节 各居主导地位的玻璃与漆器 |
一、兴盛一时的罗马玻璃器和汉代漆器 |
二、玻璃工艺的两种系统 |
第四节 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纺织工艺 |
一、不同的麻织原料与外来的棉纺技术 |
二、丝织物与毛织物的交流与传播 |
三、织造工艺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
第五节 各取其好的玉石工艺 |
一、宝石与软玉 |
二、各擅其长的工艺技法 |
三、不同的石雕材质与工艺 |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结构形态 |
第一节 观念与结构统一的空间营造 |
一、不同中心与方位的空间观念 |
二、"天圆地方"与"天地皆圆"的空间形态 |
三、空间轴线与分割布局的差异 |
四、两种建筑结构体系 |
五、"模块化"和"结构化"的空间组织变化 |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审美情趣相应的服饰定制 |
一、基本服饰结构的选择与演变 |
二、服饰的具体结构形态与审美 |
三、灵活与森严的服饰制度 |
四、妆饰方式的异趣 |
五、适应不同战事的甲胄结构 |
第三节 与起居空间相适应的家具结构 |
一、起居方式决定的家具结构形态 |
二、内部空间影响下的家具结构与陈设布局 |
第四节 技术功能为先的工具结构 |
一、适应不同农作方式的农具构造 |
二、便于海航与河运的船舶构造与技术 |
三、车辆构造系统的异同与创新 |
四、各自机械发明的丰富成就 |
第五节 完善的武器构造系统 |
一、军事战术方式沿革下的武器配备 |
二、不同兵器品种与性能的构造 |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形制 |
第一节 饮食器具的器形 |
一、型制的传统与演变 |
二、与功能对应的平台 |
三、主体造型的基本特点 |
四、体面线脚和局部处理 |
第二节 照明器具的造型 |
一、照明技术对灯具造型的影响 |
二、灯具的器物原型与演进 |
三、灯具造型变化的规律 |
第三节 肖形器物的形态分析 |
一、肖形的丰富题材 |
二、局部具象与整体意象 |
三、生硬与自然的细节处理 |
四、活泼与沉稳的动态处理 |
第四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纹样装饰 |
第一节 几何纹样 |
一、几何纹样的缘起 |
二、连续几何纹样的构成格式 |
三、几何纹样的象征含义与组织方式 |
第二节 典型纹饰 |
一、植物卷须纹和云气纹的渊源 |
二、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表现特征 |
三、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演化与组织 |
第三节 装饰的各式题材与母题 |
一、植物题材与母题 |
二、动物题材与母题 |
三、人物与人造物的题材母题 |
四、色彩装饰 |
第四节 装饰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方式 |
一、装饰的中心主题与内容 |
二、装饰的艺术表现方式 |
第三篇 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比较 |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特征 |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形成 |
一、渐进形成的古罗马风格 |
二、汉代风格的彰显与确立 |
三、两种造物风格形成的本质差异 |
第二节 造物的"风格描述" |
一、材质的显性与隐性 |
二、形式差别的本质 |
三、组织结构的整体化与模件化 |
第三节 造物的"风格评价" |
一、"风格评价"的历史梳理 |
二、相似的"崇高感" |
三、"闳中肆外"与"重丽轻靡"的分析 |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审美心理探源 |
第一节 艺术心理的审美定势 |
一、外倾与内倾的内心体验 |
二、"虚"与"实"的审美观照 |
第二节 艺术思维的内在逻辑 |
一、数理逻辑和直觉类推 |
二、细化分析与整体综合 |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价值取向 |
一、群体伦理与个体意志的价值观念 |
二、辩证二元与对立二元的世界观念 |
第三章 古罗马与汉代造物风格之演变 |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演变规律 |
一、造物风格演变与历史进程相契相离 |
二、造物风格演变的动因 |
三、造物风格演变的两种方式 |
第二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内在演进 |
一、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汉代造物风格的日臻完善 |
二、从弗拉维王朝到安东尼时代—古罗马造物风格的极情尽致 |
三、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内在演进的异同 |
第三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变迁演化 |
一、风格演化的内因 |
二、风格演化的外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及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2 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 铸造CAD/CAE集成系统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方法 |
2.1 引言 |
2.2 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 |
2.3 浇注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 |
2.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流动模型补缩路径与热节的计算 |
3.3 基于距离场几何热节的计算 |
3.4 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 |
3.5 冒口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 |
3.6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CAD/CAE集成系统的开发 |
4.1 引言 |
4.2 CAD/CAE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
4.3 CAD关键技术 |
4.4 工艺优化及CAE关键技术 |
4.5 CAD/CAE集成系统功能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际铸钢件的应用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基座铸钢件浇冒口系统工艺优化应用 |
5.3 基座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结果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9)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来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经唐至元酒文化 |
第一节 酿酒工艺 |
一、唐代酿酒工艺 |
二、宋代酿酒工艺 |
三、元代酿酒工艺 |
四、小结 |
第二节 饮酒风俗 |
一、唐代饮酒风俗 |
二、宋代饮酒风俗 |
三、元代饮酒风俗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影响饮酒的因素 |
一、饮食坐姿 |
二、阶层差异 |
三、小结 |
第二章 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第一节 唐代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二节 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三节 、元代景德镇窑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三章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演变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瓷质酒具与外来造型纹样的交流与融合 |
一、瓷质酒具与外来造型的交流 |
二、瓷质酒具与外来金属器纹样的融合 |
三、小结 |
第二节 其他材质器具影响 |
一、漆器 |
二、青铜器 |
三、小结 |
第四章 以景德镇瓷质酒具考证蒸馏酒的出现时代 |
第一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演变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二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与食具对比 |
一、储酒具与储食具 |
二、饮酒具与进食具 |
三、小结 |
第三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与茶具对比 |
一、盛酒具与盛茶具 |
二、斟酒具与斟茶具 |
三、饮酒具与饮茶具 |
四、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搪瓷工艺在近代上海 |
1.1 搪瓷的基本概念 |
1.1.1 搪瓷的基本概念 |
1.1.2 搪瓷的优良物理、化学属性 |
1.2 搪瓷工艺起源 |
1.2.1 玻璃与釉料的发明 |
1.2.2 珐琅工艺的早期发展 |
1.2.3 近代搪瓷工业的诞生 |
1.3 近代上海搪瓷生产工艺 |
1.3.1 制柸 |
1.3.2 制釉 |
1.3.3 搪烧 |
1.3.4 饰花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
2.1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兴起背景 |
2.1.1 经济条件的成熟 |
2.1.2 消费人群的改变 |
2.1.3 社会思潮的推动 |
2.2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部门设置 |
2.3 近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发展 |
2.3.1 起步时期——民族工业形成 |
2.3.2 发展时期——占领市场 |
2.3.3 衰落时期——时局动荡 |
小结 |
第三章 设计在近代上海搪瓷行业中的触发 |
3.1 国货运动中设计意识的觉醒 |
3.2 搪瓷行业对设计推进的方式 |
3.2.1 展会与赛会 |
3.2.2 国产搪瓷营业所与联合会 |
3.2.3 外来搪瓷制品 |
3.3 搪瓷行业设计类人才的培养 |
3.3.1 设计类院校的输出 |
3.3.2 搪瓷工厂内的培养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器型设计 |
4.1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造型范畴 |
4.1.1 厨房用品类 |
4.1.2 客餐用品类 |
4.1.3 卫生用具类 |
4.1.4 其他 |
4.2 近代搪瓷产品造型分析 |
4.2.1 产品造型的稳定性 |
4.2.2 产品造型的多样化 |
4.2.3 产品造型来源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图案设计 |
5.1 搪瓷日用器物图案的设计参与人员 |
5.1.1 画家的使用 |
5.1.2 图案画家、画工及其他 |
5.1.3 私人定制 |
5.2 搪瓷装饰图案在器物上的分布 |
5.2.1 图案在器物上的分布方式 |
5.2.2 搪瓷装饰图案的分布特点 |
5.3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装饰图案分类 |
5.3.1 吉祥文化类 |
5.3.2 文人画作类 |
5.3.3 时髦人物类 |
5.3.4 时兴事物类 |
5.3.5 国家政治类 |
5.3.6 几何图案类 |
5.4 搪瓷装饰图案内容特点 |
5.4.1 吉祥寓意的挪用 |
5.4.2 美女图的对应 |
5.4.3 几何图案的应用 |
5.4.4 审美趣味的强调 |
小结 |
第六章 对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的几点思考 |
6.1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特点 |
6.1.1 传统与外来的融杂 |
6.1.2 多样与相似的模糊 |
6.2 近代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的囧境 |
6.2.1 设计参与人员的话语权 |
6.2.2 工艺实现与设计样稿的差异 |
6.3 搪瓷日用器物与国民生活 |
6.3.1 大众审美的表现 |
6.3.2 优雅情趣的建立 |
6.3.3 新家庭生活的向往 |
6.3.4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
6.3.5 国民意识的构建 |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近代上海搪瓷行业发展大事记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口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J]. 李京华. 华夏考古, 1991(01)
- [2]口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J]. 李剑明. 初中生数学学习, 1999(16)
- [3]关于“真空吸气论”和金属在直浇道中的流动状态问题[J]. 李魁盛. 河北工学院学报, 1979(02)
- [4]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视错觉处理[J]. 张福昌. 美与时代(上), 2013(12)
- [5]适流浇注系统研究[D]. 王鹏华.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08(04)
- [6]基于CCD图像传感的浇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吴兴纯.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7]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D]. 朱文涛. 苏州大学, 2010(11)
- [8]铸钢件浇冒口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及CAD/CAE集成系统的研究[D]. 王瞳.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9]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D]. 陈景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10]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D]. 李慧婷.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汉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