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概括“杜”的语义分析

用表概括“杜”的语义分析

一、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慧爱[1](2013)在《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范围副词是汉语副词的一个重要次类,尽管学术界对它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是对专书范围副词和单个范围副词的考究,对范围副词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考察研究的不多。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过渡到现代汉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范围副词体系是不同历史和不同方言产生的范围副词融合成的整体。对明清白话小说中范围副词系统的考察,对汉语史中范围副词发展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的范围副词为基本语料,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其所出现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组合功能、句法分布和语体选择,从历时的角度利用语法化理论和语义研究理论分析其来源,力求对这一时期汉语范围副词使用概况做一个较为系统、全面地考察研究。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构架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前人对汉语范围副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依据语义、语法与语用功能差异将范围副词分为“表总括”“表限定”“表类同”“表统计”四类。简单介绍明清时期白话小说语言在整个汉语史中的地位以及研究它的意义所在等等。第二章为共时研究。按范围副词的四个类型将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出现的范围副词分别描写。描写分析每个词语的语义指向、组合功能、句法分布和语体的选择。精细描写明清时期才出现的范围副词,以及在小说中出现的方言范围副词。第三章为历时研究。依照汉语史的分期利用语法化理论(歧变原则、渐进原则等)和语用学理论(义素分析法等),探讨明清白话小说中出现范围副词的来源及历史演变。重点论述明清时期出现的特色范围副词和一些同时可以兼表几个次类的范围副词的来源和演变。第四章为副词共现研究。考察明清时期范围副词内部以及它与其他类副词的共现情况,探讨大部分范围副词并用现象消失的原因。重点论述少量并用现象一直保持至今的原因,以及连用过程中的非常规语序,探究其原因。第五章为结语部分。依据文章前面章节的论述,对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出现的范围副词有一个全面的概述,对有待进一步研究课题进行思考。

谈志娟[2](2019)在《对外汉语视角下的副词“都”和“全”与All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都”和“全”与“All”三个词的语义、语法及语用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南昌大学的留学生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有针对性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研究表明,“都”、“全”、“All”三个词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副词“都”除表示“总括全部”外,还有“甚至”、“已经”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强调的语气”,并且可以与“是”连用,用来解释原因;另外,“都”还可以表分配;但“总括性”是“都”的核心语义。副词“全”可以表示“概括整个范围”;还可以表示程度深,有“完全的意思”;且“全”有尚且”的意思;“总括性”亦是副词“全”的核心语义。“All”作副词时,有“全部”的意思;也有“完全地”之义,还可表示“很、十分、非常”,“太、过分”,“每方、各”。英文“All”作副词时,其语义特点同副词“都”和“全”一样,“总括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副词“全”与“All”在语法功能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两个词的主要共同点就是作副词时,都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All”除了可以做副词外,还可以作形容词、代词等,这就使得“All”的语法功能相应地会不同,而汉语里的副词“全”则没有这些语法功能。就语用而言,“都”、“全”、“All”三个词都有语义前指与后指的现象,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汉语“都”与英语“All”在互译时不能直译,原因主要是与“都”相比,“All”能具有更多的词性,“All”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对问卷的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高校,南昌大学留学生对副词“都”与“全”的掌握不到位,总体而论偏误率较高,但偏误现象随着留学生学习阶段的提升呈逐渐减少,表现为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到高级班所出现的偏误现象越来越少,这清楚地说明了留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具体而言,留学生对副词“都”与“全”的总体偏误率较接近;但高级班留学生对副词“全”的误用次数不仅多于中级班,甚至还高于初级班,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留学生汉语知识的丰富,他们对目的语的习得更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出现反复的现象。针对留学生对目的语的学习情况,笔者认为可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着手,以改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效果。教师可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改进。留学生则要克服自卑心理,主动、积极地融入目的语环境中,采用多说、多听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进而最大限度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只有既重视学生的学,又注重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促进留学生对目的语的学习。

昝笑影[3](2019)在《表总括义“都”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副词的语义不似名词具体,也不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副词教学的主要问题。表总括义的副词“都”属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会接触到。目前,关于表总括义“都”在本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相比较之下,关于表总括义“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本次对表总括义“都”教学方面的研究,能够将本体研究成果与表总括义“都”的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从句法研究深入到语义功能研究,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表总括义“都”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表总括义“都”当前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原因、目的及意义。第一部分,对表总括义“都”进行了简单的界定。第二部分,检索HSK动态语料库中与表总括义“都”相关的偏误,分析偏误类型及原因。第三部分,梳理并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俄文注释本)》中表总括义“都”的分布及具体讲解情况,为本文第五部分的教学建议提供参考内容。第四部分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选用“加合算子”理论对表总括义“都”的语义、句法条件的使用以及逻辑与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第五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前四个部分的分析结果进行的,旨在尝试帮助留学生提高对表总括义“都”语义功能的理解及其句法条件使用的正确性。

王丽香[4](2013)在《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语义学、功能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的理论,讨论了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对句法带来的制约,考察了“全都”类总括副词在行知言三域的选择倾向性,找到了各个总括副词否定的不同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描写了它们之间的同现与替换的规律,并探讨了同现的语用功能及替换前后语用效果的不同。另外,我们还特别讨论了三个“都”语义功能及语义关联方向的变化,并对它们语义功能对句法形式的选择与约束进行了解释。这样就补充了以往对这一类副词研究的不足,深化了对它们的认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理论框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前人对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及我们的研究重点,最后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纵向角度考察了三个“都”的语义功能的变化,指出在语义功能从加合性到极性允准到极性突显的变化过程中,语义关联方向也由左向关联到跨界关联最后直到右向关联,“都”的身份最终由范围副词变为语气副词。第三章讨论了其他四个总括副词“全”“统统”“一概”“一律”的语义功能对句法的促动作用。首先,语义功能的不同反映了人们总括事物时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都”执行总括行为时很少主观方式的加入,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全”语义功能突显了其量化对象的整体性,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困难及必要性较低而使其使用频率较低;“统统”的语义功能是笼统式总括,由于其不精确而常常选择比较随意的口语,“一概”的语义功能是总括全体,隐匿个性,这样的语义功能反映了人们观察事物的不同视角,即采取由施事或说话人到受事(或除施事以外的其他语义角色)的视角,隐匿受事或其他语义角色个性,因此受事成为其主要量化对象,再加上总括副词左向约束的规律,使“一概”选择了受事(或除施事以外的其他语义角色)在前的有标记句式。除了结构之外,“一概”句的谓语VP的句法特点、语义特点以及量化对象的特点都受到“一概”的语义功能的制约。“一律”的语义功能是以总括全体为背景,突显个体某一方面的一致性。因为“一律”的语义特征有[范围][方式或状态]两个方面,[范围]是背景,是前提,主体的[方式或状态]是突显内容。这说明“一律”是总括副词这一范畴中的边缘成员。第四章采用行知言三域理论来考察这一组总括副词对概念域的选择倾向性(以句子为研究单位)。“都”对“知”与“言”没有贡献,并且有时有消极作用,更多地选择行域;“全”与“统统”也倾向于选择行域;“一概”更多选择行域与知域交叉的情况,或者选择言域。“一律”主要选择言域中的规定、指令等言域行为。第五章从量的角度讨论了这一组总括副词的否定规律,分析了每一个总括副词的量特征以及它们的否定形式,发现每一个总括副词都可以进行全称否定,只有“都”与“全”才能进行差等否定,那是因为只有“都”与“全”在语义上是离散性的,是非定量性的,而其他几个副词都是定量性的。第六章考察了这一组副词的同现与互换规律,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同现连用及互换前后产生的不同语用效果,并解释了不能互换的原因。第七章对全文考察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做了小结,并简要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总括副词以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周玲[5](2019)在《范围副词“都”和“全”的比较研究及教学建议》文中提出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用法和意义相近的两个范围副词“都”和“全”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句法特点、语义特点和语用限制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范围副词进行描写和分析:在句法方面,“都”和“全”具备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的特点,“都”还可以修饰代词和数量词,“全”可以修饰名词;在语义方面,范围副词“都”和“全”共同的语义特征是总括性,但“全”更侧重把总括对象当做是一个整体;在语用限制方面,范围副词“都”和“全”的总括对象都具有“主观大量”的特征,以及“都”和“全”总括的对象必须是定指的。其次,本文探讨“都”和“全”的互换和共现情况,并考察了它们的历时演进过程,从中分析两者共存于现代汉语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外国留学生使用这两个范围副词时的偏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建议教师讲解精准化,注重对比区分;教材编写循序渐进;增加习题量;教师提升自身知识素养;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要注意语际和语内对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栗学英[6](2011)在《中古汉语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古汉语副词既有对上古汉语的大量继承,又有较为明显的发展变化。鉴于副词的内部情况比较复杂,不仅可以划分为多个小类,而且各个小类中不同副词的个体差异较大,我们选取了中古汉语中有代表性的八部语料,对其中的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进行研究。我们利用穷尽性统计和多种列表的方式,从共时和历时的两个层面展示和分析了各小类副词的总体使用情况,使人们对中古汉语这几类副词的整体面貌有了一个直观而且立体的印象,避免了孤立、零散地研究一个个副词。然后对各个小类所有副词的来源和演变做出深入分析,着重发现和总结各小类副词在语义来源方面的共性与规律,利用语义分析法发掘具有共同语义来源的副词的虚化轨迹,探讨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再联系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分析各个小类副词中的主体成员的用法,比较这些常用副词的用法有何不同,尤其是具有共性的词目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我们发现,中古汉语中各小类副词不仅词目数量众多,而且使用频繁。每小类副词都有一个核心词,这一核心词往往沿用上古,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是该类副词的主体成员或核心词。这说明中古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衔接性强,联系更为紧密。相反,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每小类副词的核心词往往发生了改变,中古新兴的一些副词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取代了之前的核心词成为近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的核心词。中古汉语副词多义性与专职化并存,但以专职化为发展趋势。中古汉语中诸多副词往往兼有多个小类的副词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义表达的模糊性。这反映了汉语发展早期的一些特点。但是,虚词表达的专职化趋势已经明显,每小类副词的核心词往往也是专职副词。副词主要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相同小类的副词往往由同一词类虚化而来。运用语义分析法可以看出,实词虚化为副词,一般都是中心义素隐退,限制性义素凸显,从而实现词语意义由实到虚。具有相同意义来源的副词,虚化轨迹往往有着相似性和一致性。

牛丽亚[7](2016)在《魏晋南北朝副词专题研究》文中认为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副词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来说,情状副词、时间副词以及语气副词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论文选取了中古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11种语料,对其中的这三类副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副词使用情况的描写和分析。论文的前两章主要对中古11种文献中的情状、时间、语气副词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分类和描写。在对每个副词不同用法进行词频统计的基础上,文中用多种图表展示了不同次类下各小类副词的总体使用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总结和梳理,文中得出结论,上述三类副词在此期的发展性大于继承性,双音节和单音节副词并用,双音节词数量上开始占据优势。第二部分是比较研究。在详细描写情状、时间、语气副词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主要对异类、异地语料中的这三类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比较研究。首先是佛典、史书语料的比较,文中分别比较了这两类语料中的单音节副词、复音节副词以及各小类副词中主要成员的使用情况。比较的结果是:两类文献在副词使用方面有同有异;史书中新兴副词使用频次在自身副词系统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低于佛经;佛经副词主要成员中新兴副词、双音节副词的数量都高于史书;和史书相比,佛经中副词具有表义相对单一的特点。其次是南北朝语料的比较,在调查、梳理南朝语料和北朝文献中副词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文中钩稽出了一些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副词。从数量上看,南朝特用副词要多于北朝。第三是不同类别副词间的发展演变研究。多义副词不同用法间的发展演变往往具有类推性和可重复性。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语义、功能的相关性,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系联了汉语史上不同时期的14组多功能副词,把它们纳入到不同的聚合群中进行考察,包括同类副词内部不同小类间的跨类兼用情况,也包括不同次类各小类副词间的相互渗透现象。前者如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往往兼有表统计的用法;后者如表限定的范围副词大都又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在简要梳理多功能副词不同用法间发展演变脉络的基础上,论文从源词的语义特点、人的认知心理等方面探求了不同用法间相互转化的动因。首先,不同的语法范畴之所以能够相互渗透、跨类兼用,语义上的相通性是先决条件,特别是量范畴,它在情状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几个不同的概念范畴间的相互渗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次,隐喻等认知因素也是多功能副词得以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正是在隐喻的作用下,语义完成了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概念范畴;此外,同义词的类推带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徐颂列[8](1993)在《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文中指出 0.引言“都”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一般认为“都”的释义有三:1.表总括;2.甚至;3.已经。本文只讨论表总括的“都”。对表总括的“都”,前辈专家们已有许多论述。黎锦熙先生认为“都”是“表统括”的副词②;高名凯先生称“都”为“表全体”的率

吴义诚,周永[9](2019)在《“都”的显域和隐域》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都"的句法、语义与语用研究的现状,结合种种语言事实重新考察它的意义与功能,指出:(1)"都"能够与全称量词"所有""每个"等共现的事实说明,它不是真正的全称量词,因为相关名词得到量化之后,没有理由再接受二次或三次量化(如"所有学生全都及格了"之类的语句中,若"都"被视作全称量词,"全"也可被视作全称量词,这意味着"学生"要经受三次量化);(2)从技术上讲,由相关名词产生的一个变量也不允许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算子约束,否则会违反双射原则;(3)"都"是从"汇聚"这个较为具体的初始义,虚化为表可高可低的"程度"这个较为模糊的引申义,此即描写语法里提及的"都1""都2"和"都3"共享的义素, DEGREE=DOU1∩DOU2∩DOU3,因此,"都"是一个表程度加强的副词;(4)"都"的使用能够增强句子的语力,同时又能够引发某个关涉域:其作用范围可为显性,即由其所在句子的形态句法结构得以确定;也可为隐性,即存在于语用层面,需要听者基于丰富的世界知识进行语用推理。由此,确定"都"的关涉域(显性或隐性)是统一解释各种"都"字句的关键,而其关涉域的确定又依赖于对结构、语义和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全面把握。

张煜[10](2019)在《《平山冷燕》副词研究》文中提出副词数量较多,用法较复杂,学术界很早就已关注专书的副词研究。近年来此类研究仍较热门,史书、笔记、小说等的专书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借鉴前人专书副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平山冷燕》中的副词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从副词的语义分类、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及方言副词几个方面展示《平山冷燕》的副词全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目前学术界对《平山冷燕》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文学价值,包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研究,语言方面尚未发现相关研究。本文对《平山冷燕》的副词进行系统性研究,并通过与《十二楼》、《桃花扇》副词系统的比较,总结明末清初汉语副词的使用特点。第二章对《平山冷燕》的副词进行语义分析。将《平山冷燕》中的副词分为程度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情状副词以及范围副词6类,详尽描写分析其副词概貌。数量上,情状副词最多,语气副词与时间副词次之;来源上,否定副词和范围副词多从上古、中古继承而来,其他副词多为近代产生。第三章对《平山冷燕》副词的句法分布及功能进行分析。句法分布上,《平山冷燕》中副词可充当饰谓副词与饰句副词;组合功能上,部分双音节副词可修饰单音节词,有的副词只能修饰肯定形式,有的只能修饰否定形式;副词连用则从同类副词与异类副词连用的顺序入手,探讨多项副词连用的线性序列。第四章从副词数量、语义分类、句法功能以及方言副词角度比较《平山冷燕》、《十二楼》与《桃花扇》中副词的使用情况,了解明末清初副词的发展演变,突出本书方言副词的考察。第五章为结语。明末清初时期副词系统发展相对完备,双音化趋势增强但使用不稳定,单音节形式副词仍占主要地位,符合汉语副词发展趋势。《平》中的方言副词具备语法研究价值,能够体现明末清初语言的地域特点。

二、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范围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范围副词与其他类副词的区分
    第三节 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问题说明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表总括范围副词
    第二节 表限定范围副词
    第三节 表类同范围副词
    第四节 表统计范围副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的来源研究
    第一节 上古产生的范围副词
    第二节 中古产生的范围副词
    第三节 近代产生的范围副词
    第四节 范围副词语义对立现象探究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共现研究
    第一节 范围副词内部不同次类的共现
    第二节 范围副词与其他类副词的连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引用书目
后记

(2)对外汉语视角下的副词“都”和“全”与All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副词“都”、“全”的研究
        1.3.2 副词“都”与“全”的对比研究
        1.3.3 副词“都”和“全”与“All”的对比研究
第2章 “都”和“全”与“All”的语义考察
    2.1 “都”“全”“All”的词典释义
    2.2 “都”、“全”、“All”的语义特征
        2.2.1 “都”的语义特征
        2.2.2 “全”的语义特征
        2.2.3 “All”的语义特征
    2.3 “都”、“全”、“All”的语义指向
        2.3.1 “都”的语义指向
        2.3.2 “全”的语义指向
        2.3.3 “All”的语义指向
第3章 “都”和“全”与“All”的比较
    3.1 “都”与“All”的对比
        3.1.1 词性的对比
        3.1.2 语用的比较
        3.1.3 语法功能的对比
    3.2 “全”与“All”的对比分析
        3.2.1 词性的对比
        3.2.2 语用的对比
        3.2.3 语法功能的比较
第4章 留学生习得副词“都”和“全”偏误的调查及分析
    4.1 调查问卷偏误总体情况
    4.2 初级班留学生的偏误现象分析
        4.2.1 总体情况分析
        4.2.2 副词“都”与“全”的误代偏误及分析
        4.2.3 副词“都”与“全”的遗漏偏误及分析
        4.2.4 副词“都”与“全”的其他不当使用情况及分析
    4.3 中级班留学生的偏误现象分析
        4.3.1 总体情况分析
        4.3.2 副词“都”与“全”的误代偏误及分析
        4.3.3 副词“都”与“全”的遗漏偏误及分析
        4.3.4 副词“都”与“全”的其他不当使用情况及分析
    4.4 高级班留学生的偏误现象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副词“都”与“全”的误代偏误及分析
        4.4.3 副词“都”与“全”的遗漏偏误及分析
        4.4.4 副词“都”与“全”的其他不当使用情况及分析
    4.5 偏误原因分析
        4.5.1 学习者自身原因
        4.5.2 文化因素负迁移
        4.5.3 留学生学习环境
        4.5.4 留学生的学习态度
    4.6 教学建议
        4.6.1 学生习得策略的建议
        4.6.2 教学策略的建议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留学生对“都”与“全”使用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表总括义“都”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现状
        1、表总括义“都”在本体方面的研究综述
        2、表总括义“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一、表总括义“都”的概述
    (一)表总括义“都”的概念界定
    (二)表总括义“都”的常见用法
    小结
二、表总括义“都”的偏误分析与教学
    (一)偏误分析的作用
    (二)表总括义“都”的偏误分析
    (三)对表总括义“都”教学的反馈
    小结
三、教材中表总括义“都”的分析
    (一)教材中表总括义“都”的分布
    (二)教材中表总括义“都”常见的表达形式分布分析
    小结
四、表总括义“都”的语义及其常用表达式的研究
    (一)表总括义“都”的语义研究
    (二)表总括义“都”常用的句法表达分析
    (三)反逻辑的“都”的表达
    小结
五、表总括义“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二)教学设计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范围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前人研究概况
        1.4.1 对“都”的研究
        1.4.2 对“全”的研究
        1.4.3 对“统统”的研究
        1.4.4 对“一概”“一律”的研究
        1.4.5 小结
    1.5 语料来源
2 “全都”类总括副词语义功能及句法制约(上)
    2.1 “都”语义功能与关联方向的发展变化
        2.1.1 “都_1”的加合性与左向关联
        2.1.2 “都_2”的极项允准功能与语义的左右关联
        2.1.3 “都_3”极性突显功能与语义的右向关联
    2.2 “都”对句法限制的变化
        2.2.1 典型“连”字句中“都_2”的句法限制
        2.2.2 非典型“连字句”“都_2”的句法限制
        2.2.3 “都VP了”句式中“都_3”的句法限制
    2.3 “都”极性突显功能的获得
        2.3.1 “都”与“也”对“连”字句的语义贡献
        2.3.2 “都”与“也”语义功能的不同导致二者主观性发展的不同
    2.4 小结
3 “全都”类总括副词语义功能与句法制约(下)
    3.1 “全”的语义功能及其句法制约
        3.1.1 “全”的语义功能
        3.1.2 “全”的语义功能对量化对象的制约
        3.1.3 对句法的制约
        3.1.4 语用问题
    3.2 总括副词“统统”的语义功能及句法限制
        3.2.1 “统统”的语义功能——笼统式总括
        3.2.2 对量化对象的选择限制
        3.2.3 对谓语的制约
    3.3 “一概”的语义功能及其句法语义约束
        3.3.1 “一概”的语义功能
        3.3.2 “一概”语义特征对句法语义的约束
        3.3.3 结语
    3.4 “一律”的语义、语用功能及其句法制约
        3.4.1 “一律”的语义功能——总括全体作为背景,突显某一方面的一致性
        3.4.2 “一律”的语义特征及结构框架
        3.4.3. 语义功能对句法的制约
    3.5 小结
4 “全都”类总括副词语用三域
    4.1 副词“都_1”的语用三域
        4.1.1 “都_1”的三域分布
        4.1.2 “都_1”对句子三域的作用
    4.2 “都_2”“都_3”的三域分布
        4.2.1 “都_2”倾向于选择知域,对“知”有贡献
        4.2.2 “都_3”倾向于选择知域
    4.3 “一概”的语用三域
        4.3.1 “一概”可以出现在行域知域交叉的句子内
        4.3.2 “一概”可以出现在言域范畴内
    4.4 “全”的语用三域
    4.5 “统统”的语用三域
    4.6 “一律”的行知言三域
    4.7 本章小结
5 “全都”类总括副词量特征与否定规律
    5.1 “都”的离散性量特征与否定规律
    5.2 “全”非定量的量特征与否定规律
    5.3 “一概”的定量特征与负极性语法特征
        5.3.1 “一概”的定量语义特征
        5.3.2 “一概”为非典型负极词,其允准条件是谓语是否定结构或否定性语义
        5.3.3 “一概”句的否定标记是“不”
    5.4 “统统”量特征与否定规律
    5.5 “一律”的量特征与否定特征
    5.6 小结
6 “全都”类总括副词同现与互换
    6.1 “一概”与“都”的同现与互换
        6.1.1 “都”与“一概”同现连用的语用功能
        6.1.2 “一概”与“都”的互换规律
    6.2 “全”与“都”的同现与替换
        6.2.1 “全”与“都”的同现
        6.2.2 “全”与“都”的替换
        6.2.3 句式方面
    6.3 “都”与“统统”的替换与共现
        6.3.1 “都”与“统统”的共现
        6.3.2 “都”与“统统”的替换
    6.4 “都”与“一律”的共现与替换
        6.4.1 “都”与“一律”的共现
        6.4.2 “都”与“一律”的替换
    6.5 小结
7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范围副词“都”和“全”的比较研究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理由及意义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副词“都”的本体研究
        0.2.2 副词“全”的本体研究
        0.2.3 “都”和“全”的对比研究
        0.2.4 “都”和“全”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0.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对象
    0.4 研究方法和语料说明
        0.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0.4.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范围副词“都”的语法特点
    1.1 范围副词“都”的句法特点
        1.1.1 “都”的句法功能
        1.1.2 “都”的句法位置
        1.1.3 “都”的句法搭配
    1.2 范围副词“都”的语义特点
        1.2.1 “都”的语义
        1.2.2 “都”的语义指向
    1.3 范围副词“都”的语用限制研究
        1.3.1 “都”指向的对象必须带有“主观大量”的特性
        1.3.2 “都”总括的对象是定指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范围副词“全”的语法特点
    2.1 范围副词“全”的句法特点
        2.1.1 “全”的句法功能
        2.1.2 “全”的句中位置
        2.1.3 “全”的句法搭配
    2.2 范围副词“全”的语义特点
        2.2.1 “全”的语义
        2.2.2 “全”的语义指向
    2.3 范围副词“全”的语用限制分析
        2.3.1 总括对象具有主观大量的特点
        2.3.2 总括对象NP必须是有指的、定指的成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比较
    3.1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句法特点比较
        3.1.1 “都”和“全”句法功能比较
        3.1.2 “都”和“全”句法位置比较
        3.1.3 “都”和“全”句法搭配比较
    3.2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语义特点比较
        3.2.1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语义比较
        3.2.2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语义指向比较
    3.3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语用限制情况比较
        3.3.1 总括对象具有“主观大量”的特征
        3.3.2 总括对象必须是定指的
    3.4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互换与共现条件研究
        3.4.1 “都”和“全”可以互换的情况
        3.4.2 “都”和“全”可以共现的情况
    3.5 “都”和“全”的历时演进及共存原因探究
        3.5.1 “都”和“全”的历时演进
        3.5.2 范围副词“都”和“全”共存的原因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留学生使用“都”和“全”的偏误分析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4.1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偏误类型及形成原因分析
        4.1.1 范围副词“都”的偏误类型
        4.1.2 范围副词“全”的偏误类型
        4.1.3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偏误成因
    4.2 范围副词“都”和“全”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4.2.1 教材编写
        4.2.2 教师教学
        4.2.3 学习者的习得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古汉语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1章 中古汉语范围副词
    1.1 总括副词
        1.1.1 总括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1.1.2 总括副词的来源及演变
        1.1.3 总括副词的用法分析
        1.1.4 小结
    1.2 限定副词
        1.2.1 限定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1.2.2 限定副词的来源及演变
        1.2.3 限定副词的用法分析
        2.2.4 小结
    1.3 统计副词
        1.3.1 统计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1.3.2 统计副词的来源及演变
        1.3.3 统计副词的发展趋势
        1.3.4 小结
    1.4 类同副词
        1.4.1 类同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1.4.2 类同副词的发展及演变
        1.4.3 小结
第2章 中古汉语程度副词
    2.1 极度副词
        2.1.1 极度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2.1.2 极度副词的来源及虚化轨迹
        2.1.3 小结
    2.2 甚度副词
        2.2.1 甚度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2.2.2 甚度副词的来源及虚化轨迹
        2.2.3 小结
    2.3 微度副词
        2.3.1 微度副词使用的总体情况
        2.3.2 微度副词的来源及虚化轨迹
        2.3.3 小结
    2.4 比较度副词
        2.4.1 比较度副词的总体使用情况
        2.4.2 比较度副词的来源及虚化轨迹
        2.4.3 小结
    2.5 几近度副词
        2.5.1 几近度副词的总体使用情况
        2.5.2 几近度副词的来源及虚化轨迹
        2.5.3 小结
第3章 中古汉语语气副词个案分析
    3.1 中古汉语的语气副词"其"
        3.1.1 用法与分布
        3.1.2 语用分析
        3.1.3 继承与发展
        3.1.4 小结
    3.2 中古汉语的语气副词"慎"
        3.2.1 用法与分布
        3.2.2 语用分析
        3.2.3 语义来源
        3.2.4 小结
    3.3 中古汉语的语气副词"可"
        3.3.1 用法与分布
        3.3.2 语用分析
        3.3.3 语义来源
        3.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魏晋南北朝副词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三类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上)
    第一节 情状副词
    第二节 时间副词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三类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下)
    第一节 语气副词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三类副词使用情况概述
第三章 异类、异地语料中的副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史书和佛经单音节副词比较研究
    第二节 史书和佛经复音节副词比较研究
    第三节 史书和佛经各类副词主要成员比较研究
    第四节 南朝和北朝副词使用情况的差异
第四章 同类副词内部不同小类间的渗透与兼用
    第一节 范围副词内部不同小类间的渗透与兼用
    第二节 时间副词内部不同小类间的渗透与兼用
    第三节 语气副词内部不同小类间的渗透与兼用
第五章 不同次类间各小类剧词的渗透与兼用
    第一节 情状副词和时间、程度副词间的渗透与兼用
    第二节 范围副词和时间副词的渗透与兼用
    第三节 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向程度副词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节 时间副词向语气副词的发展演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都”单用
    1.1 如果“都”所总括的对象是可数的,则要求总括对象为
    1.2 单用的“都”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中总括的对象可以不同。
2.“都”与表统指的词语连用
    2.1 与“所有”等表统指的词语连用,所指的对象可以是可
    2.2 与“整”连用
    2.3 与表不定数量的词语连用
3.“都”与表逐指的词语连用
    3.1 与“每”、“各”等连用
    3.2 与表逐指的重叠形式连用
4.“都”与表任指的语言表达式连用
    4.1 与表任指的“任何”连用
    4.2 与疑问代词连用
    4.3 与“无论+疑问代词”、“不论+疑问代词”连用
    4.4 与一对不可逆用的反义词语连用
5. 小结

(9)“都”的显域和隐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都”的研究现状
    2.1 “都”的句法研究
        2.1.1 左向关联
        2.1.2 右向关联
    2.2 “都”的语义研究
        2.2.1 分配性功能
        2.2.2 加合功能
        2.2.3 最大化功能
        2.2.3.1 Giannakidou和Cheng (2006) 以及Cheng (2009) 的最大化分析
        2.2.3.2 向明 (Xiang 2008) 的最大化分析
    2.3 “都”的语用研究
3. “都”的意义与功能: 初步分析
    3.1 “都”的程度加强功能
    3.2 “都”之程度加强功能的源流
4. “都”的关涉域分析: 显域与隐域
    4.1 “都”的显域
    4.2 “都”的隐域
5. 结语

(10)《平山冷燕》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平山冷燕》副词语义分类及描写
    2.1 否定副词
        2.1.1 表叙述否定
        2.1.2 表已然否定
        2.1.3 表判断否定
        2.1.4 表禁止否定
    2.2 范围副词
        2.2.1 表总括
        2.2.2 表限定
        2.2.3 表类同
    2.3 程度副词
        2.3.1 表强度
        2.3.2 表弱度
        2.3.3 表比较度
    2.4 时间副词
        2.4.1 表时体
        2.4.2 表时段
        2.4.3 表时序
        2.4.4 表频率
    2.5 语气副词
        2.5.1 表确认、强调
        2.5.2 表委婉
        2.5.3 表推测
        2.5.4 表疑问、反诘
        2.5.5 表评价
        2.5.6 表祈使、决断
    2.6 情状副词
        2.6.1 表反复、连续
        2.6.2 表躬亲
        2.6.3 表交互、独自
        2.6.4 表特意、任意
        2.6.5 表暗自、公然
        2.6.6 表极力
    2.7 小结
第三章 《平山冷燕》副词句法分布及功能
    3.1 句法分布
        3.1.1 饰句副词
        3.1.2 饰谓副词
    3.2 组合功能
        3.2.1 对被饰成分音节构成的选择
        3.2.2 对被饰成分肯定/否定形式的选择
    3.3 副词连用
        3.3.1 同类连用
        3.3.2 异类连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由《平山冷燕》看明末清初汉语副词特点
    4.1 副词的数量及语义分类
    4.2 副词的句法功能及分布
    4.3 方言副词的语义演变
        4.3.1 一径
        4.3.2 倒转
        4.3.3 不消
        4.3.4 只管
        4.3.5 早是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D]. 邓慧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2]对外汉语视角下的副词“都”和“全”与All的对比研究[D]. 谈志娟. 南昌大学, 2019(02)
  • [3]表总括义“都”的教学研究[D]. 昝笑影. 新疆大学, 2019(10)
  • [4]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研究[D]. 王丽香. 浙江大学, 2013(05)
  • [5]范围副词“都”和“全”的比较研究及教学建议[D]. 周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 栗学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7]魏晋南北朝副词专题研究[D]. 牛丽亚.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8]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J]. 徐颂列.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04)
  • [9]“都”的显域和隐域[J]. 吴义诚,周永. 当代语言学, 2019(02)
  • [10]《平山冷燕》副词研究[D]. 张煜.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用表概括“杜”的语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