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吻合血管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报告)(摘要)

周围神经吻合血管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报告)(摘要)

一、吻合血管移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15)在《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对大鼠离断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模型“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血管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的有效性干预,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股动脉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罂粟碱、低右罂粟碱与复元活血汤方联合应用进行术后干预,24小时、3天、7天、15天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应用四个时间点血流变、血清6-Keto-PGF10、TXB2含量测定评价血流状态的改变即“生新血”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组织中VEGF、Flk-1、A ng-1、Tiel mRNA,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对血管修复新生即“生新脉”药物干预后结果进行评定;借助靶向肌肉组织匀浆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评价肌肉组织及其微循环结构中相应的状态变化,即“生新物”级联新生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对组织修复新生进行系统总结,从理论上解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显微外科的含义。结果:显微外科血管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血流变、血清6-Ket o-PGF10、TXB2含量方面与抗凝解痉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生新血”部分指标较西药组更为优异。复元活血汤组或中西药联用组在大鼠血管组织中VEGF. Flk-1、Ang-1、Tiel mRNA表达即“生新脉”方面整体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方面也较对照组为优,联合用药组提示对于早期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面较单纯应用中药为优,电镜定量观测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靶向肌肉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应用中药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定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吻合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有效性干预,同时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甲钴胺进行术后灌胃给药干预,1周、4周、8周、12周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通过相应时间点血清EPO,组织CD34、VEGF蛋白表达等方面,验证复元活血汤对显微外科术后血、脉新生的促进作用,即“祛瘀生新”法在周围神经术后微循环血管新生与改善神经再生环境的作用;借助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PO. S100等神经新生相关因子mRNA测定,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再生神经光镜、电镜观测联合电生理、行为学分析和瘢痕评定等指标,探讨复元活血汤在“生新血、脉”基础上加速体内神经新生修复的作用;同时通过靶向肌肉形态、组织学变化分析该理论与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管新生、神经再生、靶向肌肉新生“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关联。结果: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相应时段E PO、VEGF、CD34蛋白表达均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即“血、脉新生”指标为最优。复元活血汤组在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 PO, S100mRNA表达测定方面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p>0.05),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神经电生理、行为学分析等部分时段指标测定结果较甲钴胺组更为优异(p<0.05)。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瘢痕评定三头肌湿质量等指标观测结果均提示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中药各时段与对照两组比较疗效均相对更优。综合评定复元活血汤中药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甲钴胺组相当,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周围神经修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断指再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手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进一步从临床中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60例急诊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再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及成活等级,综合评定早期成活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从X线检查、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断指再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断指再植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指标、成活等级评定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血、脉”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各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X线观察、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后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各组织再生等方面的治疗作用,深层次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40例拟行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游离移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组织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综合评定早期复合组织瓣成活及供区修复愈合情况。通过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定量指标观测及相应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供受区组织修复新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胫骨皮瓣游离移植临床试验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皮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大部分计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组织新生基础上对游离组织瓣成活方面、供区修复愈合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等定量指标或等级量化评分指标方面大部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血、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游离胫骨皮瓣移植术供受区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组织瓣游离移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

周长满[2](1983)在《吻合血管移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是在显微血管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Taylor(1976)在临床上首次行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获得成功。吻合血管的移植神经具有良好的血供,可加速清除神经轴突和髓鞘碎片,促进雪旺细胞和神经结构的恢复,有利于新生轴突的通过,为较长的粗大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较理想的桥梁神经。

彭田红[3](2007)在《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与上肢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和交通的现代化发展,各种工伤和交通事故导致的臂丛及其主要分支损伤日趋增多。此类损伤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臂丛根性撕脱伤是臂丛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其诊治一直是手外科、创伤外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在不断提高诊断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恢复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缓解或除去其去输入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颈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和臂丛撕脱伤神经回植手术的开展就是实例。而目前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臂丛根部解剖学资料尚不够系统和全面,特别是有关臂丛根部血液供应方面的报道更为少见,因而对臂丛根部结构作详尽的显微解剖非常必要。臂丛及其主要分支损伤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神经的血液供应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周围神经血供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768年Isenflamm和Doerffler首次用灌注方法对周围神经的供给血管进行了研究,之后有众多学者用类似的方法对周围主干神经的血供来源和每条神经各段接受血管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但这些研究因得不到临床应用而一直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自Taylor 1976年成功地进行了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以后,人们对神经血供的研究由单纯的基础研究转向了临床应用的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有了改进,在血管灌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组织学切片法、墨汁透明法、过氯乙烯铸型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法等研究神经外部血供和神经内微血管的构筑。但其研究的主要着重点在于全身皮神经的血供,而对四肢各神经主干的血供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肢体神经主干血液供应及其分类的系统的研究资料;另外由于X线影像上不能同时显示神经和血管的外形,周围神经及其血供的分布特征也未能从放射学角度上得到证明。为此,本课题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血管,硝酸银涂染神经后再行放射显影的方法对上肢神经,重点是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液供应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乳胶灌注及墨汁透明、组织切片法观测神经的血供情况,系统而全面地比较各方法对神经血供的显示特点。对每一具有潜在节段性血管化神经移植体进行评价,从而为带血管的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并进一步丰富神经血供的基础理论。随着微创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血管和神经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已成为必须和可能。自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在“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VH)”上投入了大量的人才与财力,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突破性成果,尤其是我国解剖学家于2002年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血管标示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VCH)”,重构出部分人体血管,为“中国数字人(chinese digital human,CDH)”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目前CDH在神经信息的提取和模型构建方面尚存困难,特别是血管和神经同步构建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本课题采用血管及神经标识技术、现代影像手段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立体重建上肢血管与臂丛主要分支,直观、生动、形象地显示血管与神经在空间位置上的走行和毗邻关系;同时摸索出一种血管、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为今后的数字化虚拟人神经系统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1.巨微解剖:①在15例防腐成人尸体的脊柱颈胸段标本上,观察臂丛根部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测下列指标:神经前根分出角及前支分出角,C5~T1神经前后根根丝、直径及其纤维联系,自脊髓起点至相应椎间孔的长度,前、后根与脊髓纵轴向尾侧的夹角,前、后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亦即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分别与前正中裂、后正中沟的距离,前、后根的血供等。②10例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血液供应特点,对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臂段及前臂段和桡神经浅支的营养动脉及其来源动脉进行测量。2.透明标本与组织学观察:①采用2例新鲜脊柱颈胸段标本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臂丛根部穿椎间孔时与周围组织的联系。②2侧新鲜截肢无血管神经损坏的上肢标本动脉灌注墨汁与福尔马林后,1侧解剖游离神经血管,脱水、透明后观察神经血供,另1侧取上臂和前臂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桡神经主干、肌皮神经及腋神经各一段(3cm~5cm)包埋后行连续纵、横行切片,片厚分别为150μm、50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血供。3.放射造影观察:3具新鲜捐献成人尸体,经股动脉一次性灌注明胶-氧化铅悬液行全身动脉造影。解剖分离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营养血管和来源血管及上肢血管主干,剔除其它所有软组织,保留神经、血管及骨骼,在保持神经和血管原位的状态下以40%的硝酸银溶液反复、均匀地涂抹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表面,行X线摄片与CT扫描;去除骨后对灌注的血管和涂染的神经行X线摄片。4.电脑图像处理:由于X线片的尺寸有限,不能将整个肢体标本拍摄在一张X线片上,因此,需将X线片导入电脑,进行图像的合成处理,可得到整个肢体神经完整、准确的动脉造影图像。5.划分神经干的血管区域并对神经的血供分型:参照Taylor的全身血管体划分,确定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血管区域。按神经血供的5种类型,对臂丛主要分支按区段分型。6.计算机三维重建:将硝酸银溶液涂抹神经后行CT扫描得到的上肢二维灰度dicom格式图像以三维体数据形式输入Amira软件,利用Amira提供的画笔(Brush)、套索(Lasso)、魔术棒(Magic wand)等图像分割工具,对上肢动脉、臂丛主要分支、骨骼进行提取、生成面片。根据计算机的配置情况对轮廓线进行适当的简化,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进行三维表面重建。结果:1.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①臂丛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前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由C5的2.2mm逐渐增大到T1的3.1mm,后根则从C5的4.2mm逐渐减小到T1的2.7mm;前、后根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51.4°、54.8°逐渐减小到T1的21.7°、19.9°;前、后根的长度从C5的14.9mm、13.9mm逐渐增大到T1的21.1mm、19.0mm;前、后根的直径均以C6最为粗大,分别为2.1mm、3.3mm,后根比相应前根粗;后根间存在着复杂的纤维联系。②臂丛C5、C6神经根分出角小于前支分出角,C7、C8、T1神经根分出角大于前支分出角。③臂丛C5、C6神经根在椎间孔处与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腱性组织交织,并与上半椎韧带融合,且有薄层纤维筋膜鞘样结构,将椎动脉、椎静脉与之包裹一起;C7、C8、T1少见或未见与前述结构的联系。④前后根的血供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2.臂丛血供的分布: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SAA)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吻合血管形成了神经血管区间的交接处,主要位于神经主干而不是其分支处。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3个血管区域。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的近端区域,该区以锁骨下动脉的直接营养动脉或由其分支甲状颈干和肋颈干供血为主。Ⅱ区:包括干的远端、股及束的近端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及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的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的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的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目较多,平均为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远端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平均为3.4支(1~6支)。3.臂丛主要分支的血供:①神经干的血供来源于邻近的血管,包括肢体的主干血管、主干血管的分支及无名的肌支和皮支、吻合动脉弓(环)等。每一神经都有神经外膜纵行动脉系统与之伴行,外膜血管间的吻合有逐渐减小口径的闭塞性吻合即“choke zone”和神经Y型动脉升降支间的真性吻合(不改变口径)两种形式。当神经有一轴型动脉伴行时,神经倾向于被动脉直接营养;而在缺乏轴型动脉时,其血供主要来自邻近的肌支,或由主干动脉的第2-3级分支节段性营养。②臂丛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营养血管的外径均在0.8mm以下,走行长度不超过10mm。③臂丛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血液来源于连续的血管体区。④尺神经的上臂和前臂段、正中神经的上臂和前臂段、骨间前神经从其远段到拇长屈肌分支处、桡神经浅支、骨间后神经终支的血供类型为A或C型。⑤红色乳胶灌注法、墨汁透明法及明胶-氧化铅造影法,均清晰地显示了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动脉供应情况,但各有其特点。4.上肢血管与神经的三维重建: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上肢血管和臂丛主要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1.臂丛神经根解剖结构的差异是臂丛C5、C6神经根较C7、C8、T1神经根不易形成根性撕脱的主要原因,熟悉臂丛根部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2.臂丛血供可分为3个带状血管体区,区与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邻近营养动脉之间的恒定不变神经内的真性吻合在病理状态下可提供有意义的侧支循环,同时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3.系统地对臂丛主要分支血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臂丛主要分支神经干的血管区域,并按区段对臂丛主要分支的血供形式进行了分型,这一研究在上肢神经的重建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乳胶灌注法适用研究神经外部的血供情况,墨汁透明法适合对神经内部血供的研究,血管造影法适用神经血管分布的整体观察及神经与血管的三维重建研究。5.三维重建图像较好地显示了上肢血管与神经的相互关系,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及神经涂染行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主要创新点:1.通过对臂丛根部相关结构的观测,明确了臂丛C5、C6神经根较C7、C8、T1神经根不易形成根性撕脱的解剖学因素,系统而全面的臂丛根部的解剖学资料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2.首次对臂丛的血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剖学研究,根据其血供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带状血管体区,区与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邻近营养动脉之间的恒定不变神经内的真性吻合,可帮助解释多数上肢动脉病理阻塞情况下怎样通过臂丛内神经血管建立侧支循环。3.本研究从放射学角度证明了上肢神经的血供,显示其血管体的区域与周围组织相匹配,并根据带血管神经移植的适合性对每一神经节段进行了分类,证实了已应用的神经供体的解剖学基础,显示了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的供体。这一研究在上肢神经的重建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采用多种方法对血供进行研究,总结了各方法对血供的显示特点。乳胶灌注法适用研究神经外部的血供情况,墨汁透明法适合对神经内部血供的研究,血管造影法适用神经与血管的三维重建。后者尚未见报道。5.首次采用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及硝酸银神经涂染行后行连续螺旋CT扫描,应用Amira3.1软件对上肢血管和臂丛主要分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摸索了一种血管、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6.课题研究中所获取的资料,丰富了解剖学内容(教科书、图谱)。

唐举玉[4](2007)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跟承担人体负重、行走和吸收震荡等重要功能,由于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足跟部外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带血管蒂皮办和游离皮办、肌皮办相继应用于临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创面修复难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然而,现有的皮办缺乏必需的保护性感觉,不耐磨耐压,易引起磨破、烫伤、冻伤和继发溃疡等,且足底没有感觉冲动传入,不能与中枢建立协调反应,负重行走不稳,严重影响足跟的功能。因此,在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同时,除充分考虑皮办的血供、质地、厚度外,其感觉重建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目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皮办很多,各有其优缺点。局部带感觉皮办切取面积较小,临床应用常常受到限制;带血管蒂小腿逆行岛状皮办切取面积较大,可修复足跟中等面积软组织缺损,但感觉重建效果不佳,皮办稳定性亦不满意,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受到限制;背阔肌皮办、胸脐皮办和肩胛皮办等游离组织办移植可以修复各种范围的足跟软组织缺损,但此类皮办最大的缺点是皮办内没有特定的皮神经,术后皮办感觉恢复差,且外形臃肿,有“面团感”,稳定性不好。股前外侧皮办血运丰富、厚薄适中、切取面积大、供区隐蔽,且带有阔筋膜,修复足跟稳定性较好,特别是带有股外侧皮神经,可重建股前外侧皮办的感觉,因此,被认为是目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最佳皮办。但是,缝合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办的感觉恢复亦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其感觉恢复不良,如何解决其感觉重建,是目前临床棘手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从股前外侧皮办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角度,拟对支配股前外侧皮办和足跟的皮神经(包括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进行解剖学研究,以了解其正常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和不同平面的外径大小,并于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不同平面取样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了解其截面形态特点、神经纤维束分布规律和神经纤维的数量,探讨影响股前外侧皮办感觉恢复的形态学因素。然后,依据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和形态学特点及修复足跟部位和范围的不同,改良股前外侧皮办的设计与切取方法,选择最佳的皮神经、吻合部位和神经缝合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病例进行疗效分析,试图寻求解决吻合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办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问题。第一章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研究目的了解股外侧皮神经在股前外侧区域的走行、分布、不同平面的外径大小及其形态和变异情况,以指导股前外侧皮办移植时感觉功能的重建。方法选择成人尸体12具21个下肢,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股外侧皮神经于阔筋膜穿出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后各平面的外径。结果本组标本股外侧皮神经均自髂前上棘内侧0~5.1cm(平均2.71cm)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出后向股前外侧下行,大多数(17/20)于髂前上棘下13.2~21.0cm(平均16.9cm)穿出阔筋膜走行于浅筋膜内;股外侧皮神经分别于髂前上棘下0~16.9 cm(平均4.8cm)和6.7~24.1cm(平均14.2cm)发出后支和前支,中间支为主支,其终支末梢分布于膝关节外上方皮肤。股外侧皮神经可见六种分支类型:普通三支型(9/21)、高位后支型(5/21)、后支缺如型(3/21)、前支缺如型(1/21)、纤细型(主干横径小于1.5mm,占2/21)和缺如型(1/21)。1侧后支缺如型的股前外侧上段皮肤感觉由股神经上部穿支支配,2侧纤细型和1侧缺如型,均由股神经上部发出粗大穿支支配股前外侧中下段皮肤。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呈扁圆形,其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横径平均为2.68mm(1.18~4.52mm),发出后支后平均为2.18mm(0.80~4.10mm),发出前支后平均为1.63mm(0.44~2.60mm)。结论股外侧皮神经解剖较为恒定,其主干及发出前支以近节段外径较为粗大,具备神经吻合的解剖学特点,适合于股前外侧皮办移植时感觉功能的重建。第二章跟内侧神经的解剖学研究目的了解跟内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布情况及其主干与分支的外径大小,为临床采用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足标本20个,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来源、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测量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的出现率为95%(19/20);3侧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后走行于踝管表面,16侧走行于踝管内;跟内侧神经分别于内踝尖水平面上0~12cm(平均在内踝尖平面上3.3cm)自胫神经发出,分别于距内踝尖平面上2.9cm至内踝尖平面下2.3cm(平均在内踝尖平面下0.3cm)发出前支和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mm(0.78~2.70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mm(0.50~2.00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mm(0.30~1.88mm)。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和较大的截面积、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第三章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学研究目的了解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及其外径大小,为临床采用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直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和各支跟外侧神经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cm(2.4~21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跟外侧神经第一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外踝尖平面上7.2cm自腓肠神经主干或腓肠外侧皮神经发出,跟外侧神经第二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上2.5cm至外踝尖平面下1.7cm自腓肠神经发出,跟外侧神经第三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外踝尖平面下1.8cm自腓肠神经发出;各支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大多走行于小隐静脉属支表面;跟外侧神经第一支至足跟外侧又发出2~4支分支支配跟外侧皮肤,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第一支、第二支和第三支的外经分别平均为1.62mm、1.10mm和0.85mm;单支型、双支型和三支型中的跟外侧神经第一支外经分别平均为1.53mm、1.72mm和1.5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一支解剖恒定,外径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跟外侧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第四章股外侧皮神经和跟内、外侧神经的截面观察与神经纤维计数目的了解股外侧皮神经和跟内、外侧神经的截面形态、神经纤维束组数量、排列规律、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纤维数量,为临床进行股前外侧皮办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时选择合适的皮神经、吻合部位和吻合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7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分别于股外侧皮神经髂前上棘下5cm、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主干起始段切取神经样本。经固定、梯度脱水、包埋、修块定位和半薄切片后,以甲苯胺蓝染色。以MOTICMED 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摄取图片;取放大40倍显微镜下图片观察神经截面形态、神经纤维束组数目和排列;取放大100倍、200倍或400倍显微镜下图片计数神经纤维和测定神经纤维密度。采用photoshop 7.0选区面积计算软件测量和计算神经纤维束组面积;应用photoshop网格功能测量和计算神经纤维密度。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被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7例股外侧皮神经样本中5例为扁圆形,2例为椭圆形,神经纤维束多呈横形排列,外径大多粗细不等,神经束外、束间含有较多脂肪组织。7例跟内侧神经样本中6例为椭圆形,1例为扁圆形,跟内侧神经干内神经纤维含量相对丰富,脂肪组织含量较少,5例神经纤维束外径均匀。7例跟外侧神经第一支样本中亦有6例为椭圆形,神经纤维束在2束以上者呈三角形或多边形排列,5例神经束粗细不均,2例神经纤维束偏于一侧,神经干内有较多脂肪组织。测得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的神经束组中位数分别为4束、3束和4束,束组面积中位数分别为114.28um2、126.92um2、102.76 um2,纤维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1.43束/um2、6.47束/um2、10.08束/um2,神经纤维束中位数分别为987束、862束、570束。经过统计学比较,尚不能说明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的神经纤维束组数、总面积、神经纤维密度与神经纤维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具有与股外侧皮神经较为相似的截面形态特点,股前外侧皮办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时,适宜选择跟内侧神经或跟外侧神经第一支与股外侧皮神经吻合来重建皮办感觉。第五章股前外侧皮办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功能重建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办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新的感觉重建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04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股前外侧皮办移植修复的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连续收治的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视为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办,将股外侧皮神经与隐神经、腓肠神经或胫神经缝合(端端或端侧吻合)重建皮办感觉;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连续收治的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视为研究组),依据本研究前期对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和截面形态研究结果,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办和股外侧皮神经,依据修复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皮神经,依据神经截面形态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吻合部位和缝合方法。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随访,观察皮办外形、血运、稳定性和行走能力,测试皮办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和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8例和研究组6例股前外侧皮办全部成活,皮办血运丰富,没有发生血管危象和感染,修复创面一期愈合,两组病例均恢复负重和行走能力。对照组8例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5例皮办外形好,3例臃肿,皮办感觉恢复优良率为25%,其中1例因为没有恢复保护性感觉,冬天烤火发生过2次烧伤,2例发生过表浅溃疡。研究组6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5例外形好,1例较为臃肿,皮办感觉恢复优良率为66.7%,无一例发生溃疡。结论股前外侧皮办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时,注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及变异情况、选择合适的受区皮神经和吻合部位、依据两侧神经截面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神经缝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股前外侧皮办的感觉功能恢复。

尹博[5](2006)在《吻合血管神经的(?)、趾短伸肌移植重建手内肌的解剖学与组织化学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一直是创伤骨科临床的难题,尤其全臂丛或下臂丛根性撕脱伤,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法以恢复有用的手内肌功能。借鉴吻合血管、神经的(?)、趾短伸肌皮瓣移植重建严重火器性手部损伤后拇对掌及内收功能的成功经验,应用吻合血管、神经的(?)、趾短伸肌移植重建臂丛根性撕脱伤,尤其是陈旧性损伤手内在肌功能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特殊性,在手腕部受区缺乏可供直接缝接的运动性移位神经支,而可供缝接的运动性移位神经支的平面在上臂部或肘部(如下臂丛根性撕脱伤)。因此,研究(?)、趾短伸肌的运动神经支在腓深神经中的定位及其可逆行分离的最大长度等相关解剖学基础,有助于确立行选择性运动性神经支(束)移位直接缝接或经神经移植缝接(?)、趾短伸肌的运动神经支,这也是(?)、趾短伸肌移植重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手内在肌功能这一新术式能否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二、材料和方法 1、显微解剖研究: 采用完整的中国成人尸体进行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提供),尸体经甲醛防腐固定、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共采用尸体下肢标本30侧,其中男性20侧,女性10侧。于(?)、趾短伸肌起止点对其进行完整解剖,进行神经血管修洁,充分清除肌表面的脂肪和筋膜,对(?)、趾短伸肌的大体形态——长度、厚度及宽

邹学军[6](2006)在《肌皮神经肱肌支在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组织化学研究与临床初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 臂丛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损伤,临床诊治是世界性难题。目前臂丛损伤手术治疗主要是神经移位和功能重建方法。相对于上臂丛及全臂丛神经损伤,下臂丛神经损伤治疗办法不多,尽早有效恢复手的功能,是下臂丛损伤的治疗要点,目前各种手术办法术后手握持功能不能有效恢复。本研究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和组织化学研究,观察肌皮神经肱肌支的走行、长度、宽度测量及神经束神经纤维定性分析及有髓纤维定量分析,设计选择性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联合股薄肌移植术重建屈拇屈指功能术式,并应用临床,验证该术式在下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临床研究: 2例创伤性臂丛损伤上肢功能障碍病例,其中男1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8、47岁。2例病例均各指屈曲功能障碍,对掌对指功能障碍,前臂及手桡侧感觉尚存,尺侧感觉障碍;肌电图示尺神经完全性损伤,正中神经、桡神经部分损伤,CTM检查示C8T1根性撕脱伤。临床诊断:下臂丛根性损伤。进行选择性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联合股薄肌移植术重建屈拇屈指功能术,部分桡神经浅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浅支以重建手部尺侧感觉。术后予神经营养药物,均随访12月,观察屈拇屈指功能及手握持功能恢复情况。 2.解剖学研究:采用1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国人上肢标本和1例新鲜尸

邵岩[7](2007)在《足内肌移植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显微解剖与组织学研究》文中认为手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上肢功能的核心就是手内在肌的功能,而拇指的对掌、对指和掌指关节的屈曲和指间关节的伸直是手内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百年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努力,臂丛损伤后的修复,在解决了肩、肘、腕的屈伸功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至今尚未解决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问题,臂丛损伤的病人虽经长期多次、复杂的手术并没有给他们重建一个灵活实用的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神经纤维再生和手内肌的不可逆性变性、纤维化。随着健侧颈7、丛内神经、丛外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的应用,以及神经吻合技术的提高,能够到达手内肌的神经纤维数量逐渐增多起来,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神经纤维到达时手内肌已经发生不可逆变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设想是选择合适的替代组织,等到神经移位术后再生的供体神经纤维到达手腕部后再进行组织移植,这样可以替代因为长时间失神经营养而造成的肌肉组织退变,尽快恢复功能。为此我们设计选择适当的吻合血管神经的足内肌移植替代萎缩了的手内肌,从而重建手内在肌的部分功能。神经修复的关键在于为再生的轴突提供正确的通道,使效应器官获得再支配。选择性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选择相互匹配的神经(束)支。为应用足内肌修复臂丛神经损伤后手内在肌的功能,必须详细了解足内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征。为此,本项目以成人尸体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显微解剖和组织化学切片观察的方法对三组足内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手内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进行了手术可行性探讨,以期找出更适合替代鱼际肌的移植供体。希望能指导临床臂丛神经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的治疗,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手内肌功能的重建提供必要的解剖和组织学依据。目的1.研究足内肌移植重建手内在及功能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通过对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的解剖学研究,为手内肌移植找出合适的移植替代肌。2.通过对部分足内肌及相关的神经血管的解剖研究,探讨足内肌带神经血管蒂移植重建手内在肌功能的可能性。3.通过对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的组织学特征的研究,为足内肌移植的神经吻合提供组织学依据。4.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相关的客观、科学的依据。材料和方法1.解剖学研究:采用36具近期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男性26侧,女性10侧)。解剖过程中在以下位置点测量以下数据:1)肌肉的测量长、宽、厚,以修洁后肌腹最大值为准。2)血管的测量:足内肌动脉汇入上一级动脉前动脉管径和后者管径,如出现两条及以上动脉分别汇入上一级动脉,则不予测量。自血管蒂开始到上一级动脉末端为最大游离长度。3)神经的测量: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足内肌束组。当束膜破坏,其它束组与足内肌束组出现纤维交叉时,中止分离。测量足内肌神经束组自然分束中点和最终分离点的直径最大游离长度、计算其面积。2.组织学研究:新鲜尸体标本6具(成年男性),分离三组足内肌神经束支,按上述方法标示、分段,墨汁标记方位后在中点和分离点平面取材,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断面切片,厚7um,Loyez髓鞘染色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定量分析:测算各分支及各神经断面有髓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截面积和神经干截面积,计算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结果1.解剖学研究:(1)趾短屈肌和(足母)、趾短伸肌同属羽状肌,和手内肌同属力量型构筑,并且从长、宽、厚度上比较和手内肌大体相当,适合于作为供体修复手内肌。趾短屈肌测量结果(n=36):肌长:(88.15±5.88)mm,宽度:(27.53±1.65)mm,厚度:(14.89±1.17)mm。(足母)、趾短伸肌测量结果(n=36):肌长:(85.53±8.02)mm,宽度:(42.22±3.8)mm,厚度:(8.54±1.48)mm。(足母)展肌测量结果(n=36):肌长:(119.22±11.09)mm,宽度:(28.58m±2.07)mm,厚度:(17.52±1.66)mm。经统计学处理:(足母)、趾短伸肌和趾短屈肌在长度方面无显着差异,(足母)展肌长度大于趾短伸肌和趾短屈肌的长度。(足母)、趾短伸肌厚度小于趾短屈肌厚度,小于(足母)展肌厚度。(足母)、趾短伸肌宽度小于趾短屈肌宽度,小于(足母)展肌宽度。(2)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都具有各自独立、相对恒定的血管供养,且易于寻找。血管蒂长度、管径可以满足和腕周围血管吻合的需要,从而都能保证移植后的血运及成活。趾短屈肌血供解剖结果:(n=36)趾短屈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前动脉管径:(0.76±0.17)mm趾短屈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时足底内侧动脉的管径:(1.25±0.19)mm自血管蒂开始到足底内侧动脉末端最大游离长度:(46.59±9.62)mm(足母)、趾短伸肌血供解剖结果:(n=36)(足母)、趾短伸肌动脉汇入跗外动脉前动脉管径:(0.65±0.11)mm,(足母)、趾短伸肌动脉汇入跗外动脉时足背动脉的管径:(1.30±0.22)mm自血管蒂开始到足背动脉末端最大游离长度:(20.14±6.79)mm。(足母)展肌血供解剖结果:(n=36)(足母)展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前动脉管径:(0.82±0.12)mm(足母)展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时足底内侧动脉的管径:(1.16±0.15)mm自血管蒂开始到足底内侧动脉末端最大游离长度:(61.28±11.32)mm(3)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都具有各自独立且恒定的神经支配,各自具有不同的可游离长度,如果选择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或尺神经深支作为吻合对象,(足母)、趾短伸肌支在神经截面积和神经纤维密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并且以选在神经束的分离点吻合,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最大。趾短屈肌神经束的巨微解剖测量结果:(n=36)自然分束中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1.58±0.28)mm和(0.81±0.20)mm神经最大分离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0.66±0.22)mm和1.42±0.21)mm自然可分离长度:(20.69±2.03)mm,最大可游离长度:(39.03±2.31)mm(足母)、趾短伸肌的神经巨微解剖测量结果:(n=36)自然分束的中点的左右、前后径分别为:(1.08±0.21)mm和(0.35±0.09)mm神经分离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0.95±0.22)mm和(0.32±0.08)mm自然可分离长度:(26.08±4.65)mm,最大可游离长度:(52.01±6.18)mm(足母)展肌的神经解剖测量结果:(n=36)自然分束的中点的左右、前后径分别为:(1.50±0.17)mm和(1.04±0.20)mm神经分离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1.23±0.19)mm和(0.83±0.15)mm自然可分离长度:(49.59±7.38)mm,最大可游离长度:(81.55±10.89)mm经统计学处理:(足母)展肌和趾短屈肌在神经束中点的截面积上无显着差异,(足母)、趾短伸肌支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支或(足母)展肌支的截面积。(足母)展肌支和趾短屈肌支在神经束分离点的截面积上无显着差异。(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的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支和(足母)展肌支分离点的截面积。(足母)展肌支可游离长度大于(足母)、趾短伸肌支可游离长度,大于趾短屈肌支可游离长度。趾短屈肌支和(足母)展肌支在神经束中点的截面积上无显着差异,趾短伸肌支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或(足母)展肌支的截面积。2、组织学研究:(1)应用Loyez髓鞘染色法显示三组足内肌不同位点有髓神经纤维趾短屈肌、(足母)展肌与(足母)、趾短伸肌神经各束支(组)的不同位点上神经断面经髓鞘染色,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均呈现淡蓝色,轴索不染色,神经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呈浅灰色,易于辨认。通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可以测算出三组足内肌肌支中点和分离点断面的截面积、神经束截面积以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等组织学指标,能够为临床臂丛神经损伤重建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2)趾短屈肌、(足母)、趾短伸肌、(足母)展肌神经束支有髓神经计数:(n=6)三组足内肌在不同位点上神经支截面积为:趾短屈肌支中点:(5.65±0.62)mm2,趾短屈肌支分离点:(3.98±0.35)mm2,(足母)、趾短伸肌支中点:(2.05±0.19)mm2,(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1.54±0.24)mm2,(足母)展肌支中点:(5.83±0.36)mm2、(足母)展肌支分离点:(3.61±0.24)mm2。三组足内肌在不同位点上神经束截面积为:趾短屈肌支中点:(3.63±0.42)mm2,趾短屈肌支分离点:(2.71±0.44)mm2,(足母)、趾短伸肌支中点:(1.58±0.20)mm2,(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1.19±0.13)mm2,(足母)展肌支中点:(4.04±0.25)mm2、(足母)展肌支分离点:(3.14±0.19)mm2。三组足内肌在不同位点上有髓神经纤维数量为:趾短屈肌支中点:(745.33±97.57)根,趾短屈肌支分离点:(826.17±62.41)根,(足母)、趾短伸肌支中点:(505.33±34.02)根,(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550.00±56.97)根,(足母)展肌支中点:(936.83±90.34)根、(足母)展肌支分离点:(1064.33±141.24)根。经统计学处理:(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神经纤维数量小于趾短屈肌分离点神经纤维数量,小于(足母)展肌分离点神经纤维数量。在近端神经纤维不足的情况下,(足母)、趾短伸肌移植后更有可能获得有用的神经再支配。趾短屈肌和(足母)展肌中点和分离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均无显着差异。(足母)、趾短伸肌中点和分离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有显着差异,(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多于神经束中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三组足内肌中点和分离点神经束截面积均有显着差异,三组足内肌中点神经束截面积均大于三组足内肌分离点神经束截面积。(足母)、趾短伸肌中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中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足母)展肌中点神经截面积。(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分离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足母)展肌分离点神经截面积。三组足内肌中点和分离点神经纤维密度均有显着差异,三组足内肌神经束中点神经纤维密度均小于三组足内肌分离点神经束神经纤维密度。(足母)、趾短伸肌中点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趾短屈肌中点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足母)展肌中点神经纤维密度。(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趾短屈肌分离点神经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足母)展肌分离点神经纤维密度。结论1、从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结果分析来看,如果选择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作为吻合对象修复鱼际肌功能,(足母)、趾短伸肌无论在组织形状、体积和神经支吻合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2、为提高神经纤维利用率,应该在手腕部选择运动束支作为足内肌的神经供体。3、神经蒂切取点宜选在分离点,以(足母)、趾短伸肌支和鱼际肌支吻合成功率高。4、为使移植的足内肌恢复3-4级肌力水平,以在足内肌神经束分离点吻合为例,至少需要通过吻合口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趾短屈肌需要660.94条;趾短伸肌需要440条;(足母)展肌需要851.46条。

陈铭锐[8](2002)在《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6项内容:(1)对皮瓣的动、静脉系统,特别是静脉系统进行解剖学研究,探索皮瓣内轴心动、静脉走行及分支分布规律;(2)阐明皮瓣内深、浅静脉系或伴行静脉与非伴行静脉的起始、走行、引流范围及交通途径;(3)观测皮瓣深、浅静脉干及其交通支内静脉瓣部位、形态、功能及对静脉间血液流通的影响;(4)明确皮瓣的动、静脉伴行特点与静脉回流规律;(5)确定皮瓣静脉回流的主渠道;(6)为皮瓣游离移植吻合静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跨区供血皮瓣静脉回流与交通、非生理性皮瓣的血液循环进行探索。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阐明皮瓣静脉的立体构筑,探求其机理,并完善解剖学资料,以期为皮瓣的应用指征、吻合静脉的选择及危象的处置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皮瓣外科。方法 (1)采用新鲜成人尸体双下肢标本,于股动脉及足背静脉网顺、逆行插管,分别注入8%明胶碳素墨汁,尔后行股动脉灌注及局部注射福尔马林防腐。切取皮瓣流水冲洗,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冬青油内保存。(2)采用新鲜成人尸体上、下肢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足背静脉网顺、逆行及股静脉加压灌注蓝色乳胶,福尔马林溶液防腐。新鲜男性成人尸体1具,于双侧股动脉插管内分别先后行8%明胶碳素墨汁→14%氨水→红色乳胶溶液灌注,至趾腹颜色由黑变红为止,流水冲洗6小时。另取新鲜成人尸体之肩胛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膝上内侧皮瓣,冲洗、防腐处理后,再于动脉灌注8%明胶墨汁溶液。(3)采用1例新鲜尸体左下肢标本制备过氯乙烯动(红)、静(蓝)脉分色铸型标本。(4)右下肢冷藏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再于股静脉及大隐静脉顺、逆行灌注含硫酸钡混悬液之蓝色乳胶,福尔马林防腐,然后切取皮瓣,摄取x线片。(5)右下肢新鲜标本,制备组织切片。将标本冲洗、固定后,于动脉插管内灌注8%明胶墨汁,至浅表皮肤均匀变黑并可见静脉内有灌注液溢出即行停止。放置3天后,取4块右股前外侧皮瓣、4块小腿内侧皮瓣之墨染明显区域,经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及冬青油先后透明、石蛤包埋,连续水平及垂直切片,其厚度分别为 15、20及 100 u m,fiE染色,组织显微镜下观测。结果 门)亘接皮动脉或肌皮动脉,在体被组织逐步浅出的整个行程中,不断发出分支并分别在深筋膜层、皮下组织(浅筋膜)层、真皮下层、乳头下层和乳头层内形成五级具有鉴别特征的皮肤微循环血管网(血管树)。(2)体被组织静脉血管网由浅入深分为五层:皮肤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下层、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山乳头下层浅出的小动脉分支及末支,在真皮乳头层内形成毛细血管网,迂曲盘旋并返折形成微血管拌,延续、下降、吻合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相互吻合、汇合形成集合微静脉并伴行动脉进入乳头下层,组成乳头下层微静脉网。乳头下层微静脉和集合微静脉经2~4级汇合后,即向深面走行汇入真皮下层微静脉网或丛。多数真皮下层微静脉。小静脉伴行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并与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动脉分支的伴行静脉汇合,分别形成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静脉网,进而汇入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而真皮下血管网中与动脉不伴行的微静脉汇合成为小静脉,并逐渐聚集增粗,汇合加入浅非伴行静脉属支或即为属支的起点。结论 门)皮瓣静脉构筑可分为5层血管网,吻合交通丰富;(2)皮瓣血管多为动、静脉伴行,皮瓣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是皮瓣血液回流的主渠道,为游离移植时的首选吻合静脉,而浅非伴行静脉的回流起辅助作用。(3)深、浅静脉间可经交通支、穿支吻合支而绕过静脉瓣进行沟通。

亚穆罕默德·阿力克[9](2019)在《仿生多通道人工神经导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采用高分辨显微断层扫描(Micro-CT)扫描获取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三维结构的最佳实验条件。(2)以兔坐骨神经为“原型”,设计可引导神经组织内部各神经束准确支配远端靶神经纤维的多通道神经导管数字化模型。以PLGA及明胶为原材料制备仿生多通道神经导管,评价多通道导管物理及生物性能。(3)将制备的仿生多通道神经导管植入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缺损处,探讨定制化的仿生多通道组织工程神经导管对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1)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中段坐骨神经组织标本10mm,A、B组分别用20%、40%Lugol’s液对神经标本染色,光学显微镜及Micro-CT下分别采集两组标本在1-3天染色过程中,每1天时间点的显像变化。将显像良好的Micro-CT图像序列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软件,通过三维重建图形实现兔坐骨神经显微三维结构的可视化。(2)取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中段坐骨神经25mm标本,采用Micro-CT扫描及H&E色切片染法获得神经各束解剖学数据,对上述两种图像从神经束的数量、面积、是否存在神经束之间融合或分离现象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依据神经组织H&E染色切片及Micro-CT图像,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设计4组具有多组通道结构神经导管数字模型。采用静电纺丝、冷冻干燥、3D打印等技术构建4种通道类型的PLGA/明胶微孔神经导管。通过观察其外貌特征,吸水膨胀实验、热收缩及力学性能测量等实验进行导管物理属性评价,细胞增殖实验及酶降解实验被用于评价导管生物学属性。(3)将仿生多通道神经导管植入新西兰大白兔中段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以自体神经移植及单通道(1-CANC)神经导管作为对照组,通过组织学切片观察、肌电生理检测、逆向荧光示踪等实验探讨仿生神经导管定制化的多通道结构对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结果:(1)A组神经标本在染色3天、B组标本在染色2天可经Micro-CT扫描获得较为清晰的神经显微三维结构的图像。Micro-CT图像显示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中各神经束立体行径相对固定,生成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在任意横断面实现坐骨神经内部显微结构可视化观察。(2)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中段具有11±1个呈不规则排列的神经束,Micro-CT扫描提示坐骨神经中段25mm各神经束之间无明显的融合或分离现象。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测量CANC导管通道和神经束匹配指数(MI)得出:3-CANC组最高(84.4%),4-CANC组最低(51.4%),2-CANC和3-CANC组MI分别为75.5%、77.1%。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CANC导管具有一致的外貌、孔隙率、热收缩性能特征;吸水膨胀方面:1-CANC导管组与2-,3-,4-CANC组相比,其吸水后管腔横截面积更易于减小(p<0.05);侧方应力实验中1-通道导管抗压强度最高,4-CANC较2-CANC组可承受更高的侧方压力(p<0.05);抗弯曲实验显示:4-CANC抗弯强度高于3-CANC和2-CANC(p<0.05);体外降解实验显示:与PLGA生物膜相比1-、4-CANC神经导管具有较快的降解速率;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附着于PLGA/明胶导管组Schwann细胞数量多余于PLGA生物膜组(p<0.05),CANC导管组组间Schwann细胞数量无差异(p>0.05)。(3)在植入兔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术后第12、24周观察发现,自体神经移植组在组织学观察、电生理检测及(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所有神经导管植入组(p<0.01)。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显示:各CANC神经导管组之间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无差异。但(2-CANC、3-CANC组)相对(1-CANC和4-CANC组),在电镜下观察到了直径更大且髓鞘更厚的成熟神经轴突组织。类似的对比结果也出现在肌电生理检测、自噬行为及运动功能评定实验。逆行荧光示踪实验结果显示,CANC导管组中各组被荧光标记的神经元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被FB-NY双标记神经元比例最高的是1-CANC组(7.1%±2.4%),4-CANC组最低(2.2%±1.2%),结果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采用20%Lugol’s液染色3天或40%Lugol’s液染色2天后的神经标本经Micro-CT扫描可获得较为清晰的显微三维图像。生成的三维重建模型可作为设计三维仿生人工神经导管重要参考依据。(2)Micro-CT扫描可准确、清晰的连续观察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中段显微三维结构,联合3D打印模具、冷冻干燥及静电纺丝等技术可制备出简易的以兔坐骨神经解剖结构为“原型”的仿生多通道神经导管。上述方法制备的多通道仿生PLGA/明胶神经导管具有较好的生物属性和物理机械性能,可满足人工神经导管植入于动物前期实验研究要求。(3)仿生数字化人工神经的多通道结构参数对神经组织修复再生过程具有显着影响。高度仿生的神经导管多通道结构具有降低神经轴突发生错配的作用。导管通道与神经束匹配指数(MI)可能可作为研究定制化多通道神经导管仿生程度的一项评价指标。定制化的仿生神经导管多通道结构(管腔直径大小、管腔分布位置等)与修复靶神经中相应神经束解剖结构越相似,多通道神经导管MI指数越高其修复效果可能越好。

麻文谦[10](2007)在《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实验组大鼠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仅显露脊髓损伤处,不作神经移植。术后4,8,12周综合运用病理学,电生理学及行为学等手段分析研究移植周围神经与脊髓间的变化及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周围神经移植后损伤处脊髓的病理改变好转,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经显微外科技术处理的周围神经组织移植后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二、吻合血管移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吻合血管移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第一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干预药物制备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2.5.3 吻合血管光镜观察
        2.5.4 吻合血管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
        2.5.5 血管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
        2.5.6 肌肉组织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测定
        2.5.7 血液流变标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
        2.5.8 血清TXB_2,6-keto-PGF1_α含量测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3.3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3.4 血清TXB_2和6-keto-PGF1_α测定结果
        3.5 光镜观察结果
        3.6 电镜观察结果
        3.6.1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6.2 各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7 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结果
        3.8 肌肉组织中SOD活力测定结果
        3.9 肌肉组织中MDA含量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瘀”概念的阐述与中西医比较理解
        4.2 血管结构及显微外科血管修复与“瘀”关联性的探讨
        4.3 “祛瘀生新”理论源流与含义浅析
        4.4 各学科中医家对祛瘀生新治则应用的启迪及显微外科领域“生新”内涵的再理解
        4.5 本次实验所选观测指标依据及意义
    实验研究第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干预药物制备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
        2.5.3 神经电生理检测
        2.5.4 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瘢痕分析
        2.5.5 血清标本的采集制备及EPO的检测分析
        2.5.6 吻合神经光镜观察
        2.5.7 吻合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2.5.8 NGF、CD34、VE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检测
        2.5.9 Par-3、BDNF、S100、PO 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5.10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
        2.5.11 靶向肌肉湿质量及恢复率测定计算
        2.5.12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及萎缩程度测算
        2.5.13 靶向肌肉ATP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血清标本EPO的检测结果
        3.3 CD34、VEGF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3.4 吻合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及瘢痕分析结果
        3.5 坐骨神经SFI检测结果
        3.6 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3.7 NGF,Ⅰ、Ⅲ型胶原蛋白测定结果
        3.8 Par-3、BDNF、S100、PO mRNA结果
        3.9 神经组织光镜观察结果
        3.10 神经组织透射电镜镜观察结果
        3.11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结果
        3.12 靶向肌肉湿质量恢复率结果
        3.13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测定结果
        3.14 靶向肌肉ATP酶染色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周围神经解剖概述及本次模型修复方式选择的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神经损伤病理过程的认识及其与血供的关联探讨
        4.3 周围神经修复术后的治疗内容及应用中药干预的优势
        4.4 本次实验模型设计及所观测指标的依据及意义
        4.5 论“痿”及祛瘀生新理论对“独取阳明”的进一步解读
        4.6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损伤与中医学“祛瘀生新”理论的汇通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2.4 药物选择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3 研究内容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3.2 一般信息资料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3.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
        3.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
        3.4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5.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结果
        5.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瘀血”的类型与显微外科的关联性讨论
        6.2 二论“祛瘀生新”及“祛瘀”内涵的再思考
        6.3 断指再植术概述与中医药在本领域研究的新问题
        6.4 “祛瘀生新”理论研究与本次断指再植模型的关联性
    临床研究第二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2.4 药物选择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3 研究内容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3.2 一般信息资料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3.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观察
        3.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3.3.3 后期组织瓣恢复情况观察
        3.3.4 后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3.4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5.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评价结果
        5.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5.3.3 后期组织瓣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5.3.4 后期供区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组织缺损显微外科治疗与“洛阳骨皮瓣”技术应用简述
        6.2 伤科中西汇通医家论述“祛瘀生新”对骨皮瓣移植治疗的启示
        6.3 保证胫骨皮瓣成活与加速其新生的相关治疗及研究重点
        6.4 胫骨皮瓣作为祛瘀生新理论在显微外科研究中模型的必然性
        6.5 复元活血汤作为祛瘀生新理论代表方药在显微外科研究中的意义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2 临床试验研究第二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3 综述
        参考文献
    4 个人简介

(3)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与上肢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臂丛血供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臂丛主要分支血供的解剖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上肢血管与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标本来源
        1.2.2 实验设备
        1.2.3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股外侧皮神经穿出腹股沟韧带下缘距髂前上棘的距离
        1.3.2 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部位、分布情况及分支类型
        1.3.3 股外侧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位置
        1.3.4 股外侧皮神经不同平面横径大小
        1.3.5 标本大腿长度测量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跟内侧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标本来源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标本来源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跟外侧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
        3.3.2 跟外侧神经的类型
        3.3.3 各支跟外侧神经的出现率
        3.3.4 各支跟外侧神经外径大小
        3.3.5 各支跟外侧神经发出部位至外踝尖平面距离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股外侧皮神经和跟内、外侧神经的截面观察与神经纤维计数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标本来源
        4.2.2 实验设备
        4.2.3 标本制作方法
        4.2.4 显微镜下观察和图片摄取
        4.2.5 神经纤维束组截面积测量和神经纤维计数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神经截面形态、神经纤维束计数、束组大小与排列
        4.3.2 神经纤维束组面积、神经纤维密度与计数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功能重建
    5.1 前言
    5.2 资料与方法
        5.2.1 一般资料
        5.2.2 感觉重建方法
        5.2.3 感觉测试
        5.2.4 感觉评价标准
        5.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综述一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二 足跟的感觉功能重建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附录2 股外侧皮神经和跟内、外侧神经解剖的原始测量数据
附录3 股外侧皮神经和跟内、外侧神经神经纤维束面积和密度测量原始数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着作及论文发表情况

(5)吻合血管神经的(?)、趾短伸肌移植重建手内肌的解剖学与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吻合神经血管的(?)、趾短伸肌移植重建手内肌功能的解剖学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趾短伸肌肌支神经的组织学及神经纤维定量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趾短伸肌移植重建手内肌的手术设计
    1引言
    2.(?)、趾短伸肌移植重建手内肌的手术设计与要点
    3.讨论
全文小结
存在不足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在读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

(6)肌皮神经肱肌支在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组织化学研究与临床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肌皮神经肱肌支在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与临床初步报告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分析
    解剖学测量结果
    临床资料与方法
    讨论
第三章 肌皮神经肱肌支在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损伤中的组织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全文小结
第五章 存在不足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课题综述
致谢
原创性说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7)足内肌移植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显微解剖与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历史回顾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 有关足内肌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报道
第一部分 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二部分 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的组织学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Ⅱ 图片
附录Ⅲ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皮瓣静脉构筑的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皮瓣静脉系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仿生多通道人工神经导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兔坐骨神经显微三维结构的获取与重建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1.3 实验分组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多通道导管的模型设计及制备及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能检测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1.3 相关液体配置
        1.4 实验分组与方法
        1.5 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多通道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兔坐骨神经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相关试剂
        1.2 相关设备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1.4 观察及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名词对照与缩写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周围神经游离移植脊髓损伤的形态学观察
    实验一 周围神经游离移植脊髓损伤后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实验二 周围神经游离移植脊髓损伤后免疫组化研究
    实验三 周围神经游离移植脊髓损伤后HRP 逆行示踪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周围神经游离移植脊髓损伤后的电生理学与行为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综述二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与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附:查新报告

四、吻合血管移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2]吻合血管移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摘要)[J]. 周长满.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04)
  • [3]臂丛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与上肢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D]. 彭田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
  • [4]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研究[D]. 唐举玉. 中南大学, 2007(01)
  • [5]吻合血管神经的(?)、趾短伸肌移植重建手内肌的解剖学与组织化学研究[D]. 尹博.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6]肌皮神经肱肌支在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组织化学研究与临床初步报告[D]. 邹学军.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7]足内肌移植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显微解剖与组织学研究[D]. 邵岩.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9)
  • [8]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陈铭锐. 第一军医大学, 2002(01)
  • [9]仿生多通道人工神经导管的研究[D]. 亚穆罕默德·阿力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10]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麻文谦.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周围神经吻合血管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附1例临床报告)(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