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浓度二氧化硫转化装置

浅谈低浓度二氧化硫转化装置

一、谈低浓度二氧化硫的转化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辉,郭峰,陶亚南,吉雪梅,靳建辉,李域[1](2021)在《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检测环境空气中痕量二氧化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法吸附富集环境空气中的痕量二氧化硫,样品经过填充Tenax TA的热脱附管并以200 mL/min流速吸附10 min,在300℃进行脱附后进入气相色谱仪,采用火焰光度检测器,以氮中二氧化硫标准气体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定量。结果表明:二氧化硫线性范围为47.0~960 nmol/mol,定量重复性为6.6%,检测限为3.1 nmol/mo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 3,无机硫化物和其他无机气体杂质均不干扰检测;与大气自动站痕量二氧化硫监测结果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为0.91,监测值与分析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无显着性差异。

魏瑞霞,田三坤,赵新社,田果果,李明,杨涛,乔秀英[2](2021)在《低浓度SO2烟气制酸工艺改进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一种新型双联换热低浓度SO2烟气制酸工艺及装置的应用情况。采用两段式转化器使SO2烟气经过两次转化,转化率可达95%以上;配套使用的双联换热装置,充分回收利用转化反应热以解决低浓度SO2烟气制酸的热平衡问题。对φ(SO2)在2.0%~3.3%的低浓度SO2烟气制酸的适用性强,解决了常规烟气制酸工艺对φ(SO2)低于4.0%的SO2烟气无法有效转化的难题。该制酸工艺及装置具有转化效率高、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实现了低浓度SO2烟气制酸工艺的技术突破。

林成东,周天驰,童江,王召启[3](2021)在《硫酸转化工序气体分析仪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烟气制硫酸系统的转化工序,需要对进入转化器之前的烟气中SO2和O2浓度进行监控,保证SO2的初始浓度值及合理的氧硫比,提高SO2平衡转化率。结合转化工序烟气特点,通过对反吹单元、取样单元、预处理单元的设计优化以及分析仪的合理选型,解决硫酸厂二氧化硫鼓风机出口分析仪系统普遍存在的易堵、维护量大、系统不稳定、波动大、检测分析滞后大等问题,实现对二氧化硫鼓风机出口烟气中SO2和O2浓度的稳定监控。实际应用表明:该气体分析仪系统达到预期效果。

赵琰[4](2021)在《华电宿州630MW电厂脱硫工艺改造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木[5](2020)在《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NH3、H2S等恶臭气体的研究》文中提出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因稳定高效、无毒无害、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在空气净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但在光催化脱除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的过程中易发生催化剂活性降低和产生二次污染物,如何在保证脱除速率的同时,抑制二次污染物的产生,是我们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四氯化钛为钛源制备了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N-TiO2),然后利用自行设计的反应装置,考察了二氧化钛负载量、污染物浓度、光强、温度等因素对光催化脱除氨气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制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具有独特的棒状结构,棒体长度为15~30 nm,直径为5~10 nm。自制N-TiO2对氨气有着非常好的脱除效果和重复利用性。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钛负载量的增加会提高光催化的速率;温度对光催化脱除氨气的速率影响较弱;氨气的脱除速率随着光强和氨气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二氧化钛负载量为4 g、温度为25℃、光源为2个紫外灯、氨气初始浓度为70 mg/m3时,一小时氨气的脱除率为70%左右,三小时氨气的脱除率为95%左右,此条件下光催化氨气的产物为NOx(NO、NO2)、NO3-、N2等,其中NOx选择性为6.3%左右、NO3-选择性为23%。并将自制的N-TiO2与P25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对氨气的脱除速率相差不大,但是N-TiO2对NOx的选择性减少了20%左右。为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的选择性,通过光还原法制了Ag/AgCl/N-TiO2复合材料,探究了该材料对氨气脱除率和氮氧化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g/AgCl/N-TiO2复合材料对紫外光有更强的吸收性能,而且银的加入显着降低了对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当银投加量为4%时,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已接近于零。为了提高N-TiO2的应用价值,通过向二氧化钛悬浊液中添加纯丙乳液、苯丙乳液、聚乙烯醇、膨润土等四种粘结剂来提高二氧化钛的负载能力,并设计相应的空气净化器。结果表明:各种粘结剂的添加均提高了二氧化钛的负载能力,但是光催化活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按氨气的脱除速率排序为:水>膨润土>聚乙烯醇>纯丙乳液>苯丙乳液,按粘结效果排序为:纯丙乳液=苯丙乳液>聚乙烯醇>膨润土>水,按对氮氧化物选择性排序为:膨润土>水>聚乙烯醇>苯丙乳液>纯丙乳液。然后在实验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畜禽养殖大棚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和一套小型场所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最后,以硫化氢作为污染物,考察了二氧化钛负载量、光源、初始浓度等主要因素对光催化脱除硫化氢的影响,并对脱除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制N-TiO2能够快速脱除硫化氢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在一定范围内,硫化氢的脱除速率随着二氧化钛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光源的波长越短、强度越强,硫化氢的脱除速率越快;硫化氢的脱除速率随着硫化氢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二氧化钛负载量为16 g、光源为2个紫外灯、硫化氢初始浓度为30 mg/m3时,一小时硫化氢的脱除率为60%,三小时硫化氢的脱除率为95%以上。在光催化脱除硫化氢过程中会产生中间产物二氧化硫,但是随着时间的持续,二氧化硫最终会转化为硫酸根,硫酸根的堆积是二氧化钛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吴发洪[6](2020)在《离子液体法治理硫酸尾气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硫酸尾气脱硫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120000 Nm3/h气量对硫酸尾气脱硫装置进行了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工艺设计方面,在原有一转一吸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离子液体循环吸收工艺,利用离子液体的化学吸收特性,低温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减少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再高温将二氧化硫解吸出来,得到99%以上纯度(干基)的二氧化硫气体,用于生产液体二氧化硫和98%的浓硫酸。设备设计方面,为提高吸收和再生效率,对吸收塔、干燥塔、富液换热器、贫液冷却器等设备进行了设计选型,并对主要工艺操作条件提出了控制要求。该装置试运行期,发现在硫酸装置开车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硫转化效率低,进尾气脱硫装置中的二氧化硫高达30 g/Nm3。因循环液溶解二氧化硫,导致循环液的pH值降低。在pH低于4.0,温度在100℃以上存在SO32-的歧化反应,生成单质硫堵塞设备。针对该装置试运行期间暴露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和控制措施。得到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结论:一是优化工艺流程,控制循环液在再生塔内停留时间小于20 min,控制循环液的pH≥4可抑制SO32-的歧化反应;二是装置能稳定运行,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300 mg/Nm3,低于国家400 mg/Nm3的排放标准,通过增加静电除雾器以后,使酸雾由30 mg/Nm3降低到5 mg/Nm3;三是增加冷冻除盐装置以后,解决了钠盐的结晶堵塞问题;四是离子液体脱硫工艺是环保工艺,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无其它废弃物及副产品产生。

王琳[7](2019)在《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检测方法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硫化碳作为一种具有极强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化工业、制造业以及实验室研究中,是我国主要的大气含硫污染气体之一,同时它被证实在高压绝缘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及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高压绝缘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对我国西电东输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二硫化碳的高精度检测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电网安全等诸多领域尤为重要。同时,以二硫化碳为例的高精度痕量气体检测方法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其他污染气体高精度检测方法的发展及气体分析仪器的开发。在众多气体检测技术中,紫外吸收光谱技术以其非接触、响应时间短、可靠性高等特点被气体检测领域广泛认可,具有优越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多波长最小二乘法(Multi-wavelength least square method,MWLSM)、多波长最小二乘多组分光谱分解方法(Multi-wavelength least square method for multi-components,MC-MWLSM)以及积分光谱法(Integral spectroscopy method,ISM),对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检测方法相关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开展了压强对二硫化碳紫外吸收特征及二硫化碳测量能力影响的研究。结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从理论上解释了采用198-207 nm波段开展高精度二硫化碳检测的原因;为研究压强对二硫化碳测量能力的影响,采用MWLSM方法得到了常压下基于198-207 nm波段紫外吸收的二硫化碳检测限及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1 ppb?m和0.06%;从吸收谱形及强度两方面,证明了二硫化碳紫外吸收光谱不受压强影响;通过将常压/变压条件下二硫化碳测量能力进行对比,发现二硫化碳测量能力与压强无关。为研究存在光谱干扰气氛中二硫化碳的检测,结合紫外光催化对二硫化碳测量结果影响的研究需求,以二氧化硫为例,开展了其对二硫化碳检测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研究。采用MC-MWLSM检测方法得到了基于198-220 nm波段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及二氧化硫的单组份探测限分别为1 ppb?m和9 ppb?m,建立了多组份同时存在气氛中光谱特征存在相互影响的二氧化硫及二硫化碳测量结果的修正公式,实现了二硫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双组份同时高精度测量。为研究有氧环境中二硫化碳的紫外光催化规律,开展了紫外光催化分析中的高精度氧气检测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差分吸收光谱的高精度氧气检测方法,采用ISM方法在测量系统处于空气环境及氮气保护环境下,分别得到了氧气测量的检出限为150 ppm?m和24 ppm?m,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均为0.6%,实现了ppm量级氧气的高精度测量。发现开放光程中氧气的非线性吸收是引起非氮气保护系统气体池中氧气吸收衰减的原因。结合不受压强影响的气体紫外吸收特征,作为一种多功能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气体吸收的压强检测方法,并以21%氧气为例,得到了对应的压强测量能力为180 Pa。开展了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规律及光催化对静态测量结果影响的研究。通过分析紫外光催化过程中氧气的时变光谱,揭示了氧气的紫外转化是波长小于220nm的紫外光激发氧气所致;基于臭氧产生速率与氧气初始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氧气的紫外光催化过程为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结合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时变光谱分析,揭示了二硫化碳的转化机制为氧气受激发后氧化二硫化碳;发现氧气与二硫化碳对二硫化碳转化过程分别具有阻碍和促进作用,二氧化硫平衡浓度与二硫化碳初始浓度之间存在确定关系且不受氧气浓度影响。证实了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检测方法同样适用于二硫化碳静态测量,以光催化引起浓度1%偏差作为基准,得到二硫化碳静态测量条件为光谱采集时间小于等于1 s。

陈兴任[8](2019)在《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铅锌两套制酸系统在实际生产领域的环保节能问题,基于环保节能理论,采用设备领域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详细概述了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运行情况,随着两套制酸系统产能逐年递增,现有生产工艺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能耗和环保指标未能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许可要求。因此紧紧围绕铅锌两套制酸系统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工艺计算及改造方案论证,针对生产运行中存在的能耗和环保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改造,并对改造实践进行阐述。将环保减排与节能降耗理论相结合,通过几种尾气脱硫技术的对比分析,将现有钠碱法脱硫工艺改造为双氧水脱硫工艺;使用新型发热管技术用于锌转化电炉改造;采用高压变频技术用于铅锌KK&K风机节能改造;应用流体输送技术进行循环水泵改造;利用最新低温热能回收技术回收锌硫酸系统干燥和吸收过程中的反应热,产生蒸汽;通过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环保方面实现铅锌尾气二氧化硫浓度排放小于50mg/Nm3,酸雾<10mg/Nm3,减排SO2排放205.7t/a,环保指标达到并远远低于国家《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节能方面每年可节约527.66万度电,增产8.4wt/a蒸汽,增产硫酸1951.25t,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51万元/年,实现铅硫酸综合能耗18kgce/t,铅硫酸吨酸电耗170k Wh/t,锌硫酸综合能耗-105kgce/t,锌硫酸吨酸耗电129 k Wh/t,达到GB29141-2012《工业硫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要求中现有硫酸企业铅冶炼制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22kgce/t),吨酸耗电≤180 k Wh/t锌冶炼制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85kgce/t),吨酸耗电≤130 k Wh/t的标准。实现该应用成果适用于铅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取得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为同行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升环保技术指标提供借鉴,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景献德[9](2019)在《兰炭基活性焦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资源化的干法脱硫技术,不仅可以去除烟气中的SO2,同时还可以去除氮氧化物,二恶英,重金属和HCl等废弃物,且具有产品干燥,不产生废水废渣等二次污染的优点。活性焦是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的脱硫剂,是决定脱硫性能和效率的关键材料。本文以低变质煤中低温干馏所产生的废弃兰炭末和煤直接液化残渣为主要原料,利用二氧化碳活化制备活性焦,重点考察了原料配比、炭化条件和活化条件等因素对成型活性焦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烟气脱硫活性焦的最佳制备参数;利用自制活性焦进行烟气脱硫实验,系统研究了活性焦的脱硫性能。本研究方法是提高废弃兰炭末附加值、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也为后期活性焦烟气脱硫工艺提供一定理论与技术支持。通过研究得到下述主要结论:(1)活性焦的制备过程中,主要研究原料的不同配比、炭化条件(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和活化条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二氧化碳流量)对活性焦强度及碘吸附值的影响。实验采用SEM、BET、FT-IR和XRD等手段对成型活性焦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残渣热解过程会产生大量具有粘结性的胶质体,进一步提高活性焦的强度。煤直接液化残渣与兰炭末的质量比为2:3,炭化温度为600℃,炭化时间60min,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90min,二氧化碳流量60mL/min的较佳制备条件,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活性焦的碘吸附值为401mg/g,抗压强度为573.2N。BET分析得到活性焦的比表面为239.00m2/g,微孔总体积为0.089cm3/g,平均孔径2.390nm;SEM分析显示活性焦表面更加致密,孔隙分布更加均匀;红外分析显示随着煤直接液化残渣含量的增多活性焦表面官能团含量也逐渐增多。(2)利用固定床反应器,以自制活性焦为吸附剂进行烟气脱硫实验,考察床层入口SO2浓度、不同床层高度、水蒸气的浓度、O2的浓度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SO2和O2在活性焦表面存在竞争吸附;水蒸气浓度过高会在活性焦表面形成一层水膜,阻碍活性焦对SO2的吸附。SO2初始浓度700ppm,活性焦床层高度12cm,吸附温度80℃,氧气浓度9%,水蒸气浓度8%的条件下活性焦对SO2的脱除效果较好,脱硫率达到95%。在所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活性焦脱硫的吸附模型,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

葛亭亭[10](2019)在《铁基催化剂催化煤气还原冶金烟气SO2制备硫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O2是一种危害巨大的大气污染物,在火法冶金烟气中大量存在。传统的冶金烟气硫回收方式是催化氧化制备硫酸工艺。近年来,硫酸市场饱和、运输困难,严重制约着冶炼厂发展。急需开发一种新的冶金烟气SO2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单质硫磺,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原料,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与硫酸相比,不存在销售运输方面的问题。另外,我国硫磺资源匮乏,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冶金烟气中SO2还原制备硫磺是一种很好的硫回收工艺,不仅可以解决排放污染问题,而且可以缓解硫磺资源不足现状。催化还原冶金烟气SO2制备硫磺,最常用的方法有CO还原法、H2还原法、碳还原法、CH4还原法、NH3还原法等。总体来讲,现有催化高浓度SO2还原制备硫磺过程,反应温度偏高,还原剂成本偏高,催化剂效果有待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以煤为原料制得的气体统称煤气。煤气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其所含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还原SO2的有效组分。使用煤气作还原剂,在温和条件下还原冶金烟气SO2制备硫磺,可以显着降低还原剂成本。冶金烟气成分复杂,除了含有较高浓度的SO2外,还含有一定量的O2。少量O2的存在,对于SO2还原过程及其催化剂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论文采用固定床反应器,通过气固催化反应来实现煤气还原SO2制备硫磺过程,其中催化剂设计是核心。在一些反应体系中,载体也可以产生有效的活性中心,载体物质单独作催化剂时也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首先,SO2还原所需催化剂除了足够大的比表面积及孔道结构外。另外,SO2是一种中强酸性气体,需要一定的弱碱性中心与之发生吸附反应过程。在本研究中,首先进行了载体的合理化优选,获得结构和活性较优的载体。然后,对选定的载体通过负载不同的活性组分及助剂进行改性,设计合成了系列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进行催化活性评价。详细研究了活性组分及助剂种类、负载量、工艺条件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长周期寿命评价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通过对预硫化前后以及反应前后的进行相关的表征测试,来研究催化剂的晶相变化、元素价态变化、微观特征、活性组分及助剂分散特性等对催化活性相及稳定性的影响。评价不同的催化剂体系推断载体和活性组分及助剂在还原过程的作用。利用量子化学理论模拟载体对SO2的吸附过程,并通过原位in-site光谱验证原料气在载体和催化剂上的吸附转化过程。获得金属硫化物活性相与两性氧化物载体协同催化的反应机理。将开发的催化剂进行放大制备,并应用到催化剂公斤级规模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放大效应。对得到的硫磺产品进行鉴定,包括硫磺的纯度及存在形态研究。论文重点从载体优选、催化剂设计、工艺条件优化、催化机理及工艺放大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筛选六种不同的载体γ-Al2O3、MgO、SiO2、TiO2、分子筛及ZSM-5。通过分别使用这些载体作催化剂,来考察载体在SO2还原制备硫磺的反应过程中,是否也能提供附加的活性中心,使负载催化剂整体达到更好的催化效果。活性评价结果发现,相比于其他载体,γ-Al2O3对该还原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使用γ-Al2O3作催化剂,在550℃反应,SO2转化率94.0%,硫选择性79.4%。在400℃反应时,催化活性特别差。通过对γ-Al2O3的CO-TPR、H2-TPR和CO2-TPD表征,发现其本身在400℃左右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性,且酸碱性适中。以γ-Al2O3作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包括反应温度、还原气与SO2配比、H2/CO 比例。在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催化剂进行了 180h(一周)长时间运行,结果证明稳定性能良好。在研究以γ-Al2O3为载体制备的负载催化剂时,这些结果都是可靠的依据。(2)采用湿法浸渍的方式,设计合成系列以γ-Al2O3为载体,Fe、Co、Ni、Mo和Cu等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催化剂。所有的催化剂都是在马弗炉中进行焙烧:焙烧温度500-600℃,焙烧时间6-12 h,焙烧气氛为空气。采用相同的实验条件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证明Fe/γ-Al2O3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通过制备评价不同Fe负载量的催化剂,确定了 14%为最佳负载量。优化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气中(CO+H2)与SO2摩尔比为2:1,SO2浓度为9.65%,O2浓度为0,反应温度为400℃,空速为5000h-1。系统研究了不同的H2/CO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证明H2和CO在还原反应中单独发挥作用。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XRD和XPS表征,确定活性相为FeS2。CO-TPR和H2-TPR等表征发现,Fe/γ-A1203在400℃附近有较强的脱附峰,分析氧化还原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SEM-EDS分析验证了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及催化剂表面硫的存在形式。考察了预硫化气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证实金属活性相为FeS2。系统考察了烟气中低浓度的氧气对Fe/γ-Al2O3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反应气中O2浓度低于0.5%时,S02转化率和硫磺选择性都能保持在90%以上;进一步增加O2含量时,SO2的转化率明显降低,硫磺选择性略微升高。当02浓度为0.5%时,Fe/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260 h的连续运行,未出现失活。反应后的催化剂表征确定02的存在使活性相FeS2逐步被氧化。(3)添加第一和第二活性组分助剂设计合成系列Fe-M/γ-Al2O3催化剂。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发现,助剂Co和La的添加使Fe/γ-Al2O3活性和稳定性得到明显改进。其中,第一助剂Co的添加可使SO2转化率和硫磺选择性均提高3%;第二助剂La的添加可使这两个参数进一步提高1%。催化剂表征结果证明,助剂Co在催化剂中是以CoS2形式存在,增加Fe/γ-Al2O3的有效金属活性中心;助剂La在催化剂中是以La2O3形式存在,除了通过稀释作用改善硫化物活性组分的分布达到提高催化效果的目的外,还可以通过其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将添加助剂的Fe-Co/γ-Al2O3和Fe-Co-La/γ-Al2O3应用到低浓度O2的反应气中,结果发现助剂的加入会显着降低O2对Fe/γ-Al2O3催化剂的影响,改善抗氧中毒特性。(4)系统探究了 γ-Al2O3载体和FeS2活性相的协同催化作用机制。通过对FeS2、γ-Al2O3、二者物理混合物和Fe/γ-Al2O3四种催化剂体系的活性比较,确定了载体和活性相在各分步反应的作用。分子模拟及原位红外光谱验证了载体和催化剂对S02的吸附活化。还原剂H2和CO能以分子、自由基2种形式对S02进行还原。在有催化剂存在下,还原剂分子解离形成自由基难度显着降低,还原剂与SO2的反应以自由基反应为主。最后给出了载体和活性相协同催化机理:金属硫化物可促进活性自由基和中间体(H2S和COS)产生,载体γ-Al2O3对SO2有极强的吸附活化作用,两者协同催化CO和H2还原S02制备单质硫磺。对开发的Fe/γ-Al2O3催化剂进行公斤级放大,评价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放大效应。通过苛刻条件处理催化剂使其失活,并对失活催化剂进行了再生。再生的催化剂评价结果证明,Fe/γ-Al2O3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有利于降低成本。对得到的硫磺产品进行鉴定,XRD表征结合模拟计算硫聚合过程确定冠状S8晶相的存在形态。根据硫磺的国标测试标准(GB/T2449-2006),测得硫磺产品中可溶性硫含量达到98%。

二、谈低浓度二氧化硫的转化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低浓度二氧化硫的转化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检测环境空气中痕量二氧化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仪器工作条件
        1.2.1 气相色谱仪工作条件
        1.2.2 热脱附仪工作条件
    1.3 试验方法
        1.3.1 标准试样的制备
        1.3.2 被测样品的制备
        1.3.3 二氧化硫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析条件的选择
        2.1.1 色谱柱和检测器的选择
        2.1.2 硫化物吸附效果试验和色谱升温程序的优化
        2.1.3 吸附时间的选择
    2.2 测量结果的重复性
    2.3 分析方法的线性测量范围
    2.4 空白值检测和方法检测限
    2.5 与大气自动站监测结果的对比
    2.6 与手工分析方法的比较
3 结论

(2)低浓度SO2烟气制酸工艺改进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稳态制酸工艺存在的问题
2 新型双联换热低浓度SO2制酸工艺
3 技术改造
4 新型双联换热低浓度SO2制酸技术的创新点
5 运行实践
6 结语

(3)硫酸转化工序气体分析仪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
2 关键单元介绍
    2.1 取样单元
    2.2 预处理单元
    2.3 分析仪
    2.4 反吹及控制单元
3 关键问题解决
    3.1 探头尺寸及插入深度
    3.2 传输滞后时间
    3.3 SO2浓度和氧硫比控制
4 系统应用效果
5 结束语

(5)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NH3、H2S等恶臭气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恶臭气体
    1.3 恶臭气体的脱除方法
        1.3.1 物理除臭
        1.3.2 化学除臭
        1.3.3 生物除臭
    1.4 光催化脱除氨气和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1.4.1 光催化技术
        1.4.2 光催化脱除氨气的研究进展
        1.4.3 光催化去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1 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
        2.3.2 Ag/AgCl/N-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2.3.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4 实验中用到的气源
        2.4.1 氨气的制备
        2.4.2 硫化氢的制备
    2.5 氨气分析方法
        2.5.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2 氨气浓度的计算
    2.6 氮氧化物分析方法
        2.6.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6.2 氮氧化物浓度的计算
    2.7 硝酸根离子分析方法
        2.7.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8 二氧化硫分析方法
        2.8.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8.2 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第三章 改性二氧化钛光催化脱除氨气
    3.1 二氧化钛的表征
    3.2 光催化脱除氨气
        3.2.1 二氧化钛负载量对脱除氨气的影响
        3.2.2 初始污染物浓度对脱除氨气的影响
        3.2.3 光强对脱除氨气的影响
        3.2.4 温度对脱除氨气的影响
        3.2.5 自制N-TiO_2与商业P25的性能比较
        3.2.6 N-TiO_2光催化氨气的可重复性测试
        3.2.7 N-TiO_2光催化氨气的产物分析
    3.3 Ag/AgCl/N-TiO_2复合材料选择性催化氨气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二氧化钛膜光催化脱除氨气及空气净化器的设计
    4.1 前言
    4.2 不同粘结剂复合的二氧化钛薄膜光催化脱除氨气
        4.2.1 以纯丙乳液为粘结剂
        4.2.2 以苯丙乳液为粘接剂
        4.2.3 以聚乙烯醇为粘接剂
        4.2.4 以膨润土为粘接剂
    4.3 不同粘结剂复合的二氧化钛薄膜性能比较
    4.4 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设计
        4.4.1 畜禽养殖大棚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设计方案
        4.4.2 一种小型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设计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制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脱除硫化氢
    5.1 光催化脱除硫化氢
        5.1.1 二氧化钛负载量对硫化氢脱除的影响
        5.1.2 初始浓度对硫化氢脱除的影响
        5.1.3 光源对硫化氢脱除的影响
    5.2 N-TiO_2光催化脱除硫化氢的可重复性测试
    5.3 二氧化钛光催化脱除硫化氢的产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个人简介
    二、发表的论文

(6)离子液体法治理硫酸尾气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硫酸尾气治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1.2 某硫酸厂开展此项技术研究的背景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离子液体循环吸收的工艺原理
    2.1 工艺原理分析
    2.2 主要工艺操作条件
        2.2.1 温度
        2.2.2 压力
        2.2.3 液位
        2.2.4 流量
    2.3 工艺流程设计及说明
        2.3.1 流程设计
        2.3.2 工艺流程优点
    2.4 工艺物料与热平衡计算
第三章 主要工艺设备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1 塔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1.1 塔的流股数据及物性数据
        3.1.2 塔的结构尺寸设计及选型
        3.1.3 吸收塔的设计结果
        3.1.4 再生塔的设计结果
        3.1.5 干燥塔的设计结果
        3.1.6 塔的操作控制要求
    3.2 换热器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2.1 换热器的物性数据
        3.2.2 换热器的设计及选型
        3.2.3 换热器的设计结果
        3.2.4 换热器的操作控制要求
    3.3 泵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3.1 泵的设计及选型
        3.3.2 泵的设计结果
        3.3.3 泵的操作控制要求
第四章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及优化控制措施
    4.1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4.2 装置优化及控制方法
        4.2.1 优化装置流程
        4.2.2 增加冷冻脱盐装置
        4.2.3 增加湿式静电除雾器
        4.2.4 优化操作指标控制
第五章 经济性评估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效益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实用新型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检测方法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气体测量方法概述
        1.2.1 化学方法
        1.2.2 光学方法
    1.3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1.4 二硫化碳气体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状分析
        1.4.1 二硫化碳气体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二硫化碳气体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压强对二硫化碳紫外吸收特征及二硫化碳测量能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光在吸收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二硫化碳检测方法设计
        2.2.1 光在吸收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气体检测不确定性理论分析
        2.2.2 二硫化碳吸收波段的选取与特征分析
        2.2.3 二硫化碳气体检测方法设计
    2.3 采用MWLSM的常压下低浓度二硫化碳测量研究
        2.3.1 基于宽带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测量系统
        2.3.2 二硫化碳紫外吸收截面测量
        2.3.3 不同浓度二硫化碳吸收光谱规律研究
        2.3.4 MWLSM二硫化碳检测方法测量能力分析
        2.3.5 二硫化碳防泄漏措施——液封的可靠性验证及评估
    2.4 压强对二硫化碳紫外吸收特征及气体测量能力影响的研究
        2.4.1 二硫化碳紫外吸收特征随压强变化规律研究
        2.4.2 变压条件下低浓度二硫化碳的测量能力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氧化硫对二硫化碳检测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二氧化硫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分析
    3.3 二氧化硫对二硫化碳测量结果影响的研究
        3.3.1 具有光谱重叠的混合气体中二硫化碳测量方法设计
        3.3.2 基于宽带紫外吸收的多气体组分光谱测量系统
        3.3.3 二硫化碳单组份定标及MC-MWLSM检测方法测量能力分析
        3.3.4 不同浓度二氧化硫对二硫化碳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3.4 二氧化硫对二硫化碳测量结果影响的修正
        3.4.1 二氧化硫对二硫化碳测量结果影响规律的研究及修正
        3.4.2 二氧化硫单组份定标及MC-MWLSM二氧化硫测量能力分析
        3.4.3 不同浓度二硫化碳对二氧化硫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3.4.4 二硫化碳对二氧化硫测量结果影响规律的研究及修正
    3.5 二硫化碳和二氧化硫双组份的高精度同时测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外光催化分析中的高精度氧气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氧气深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分析
    4.3 基于深紫外吸收光谱的氧气测量研究
        4.3.1 不同浓度氧气吸收光谱规律研究
        4.3.2 ISM检测方法氧气测量能力分析
    4.4 氧气测量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氧气测量方法改进设计
        4.4.1 氧气测量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实验验证
        4.4.2 开放光程中氧气对氧气吸收的影响研究
        4.4.3 改进后的氧气测量方法测量能力分析
        4.4.4 氧气深紫外吸收截面的测量
    4.5 基于气体吸收的压强检测方法设计与压强测量能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规律及光催化对静态测量结果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采用ISM的氧气紫外光催化规律研究
        5.2.1 氧气紫外光催化时变光谱特征及转化机制分析
        5.2.2 不同浓度氧气转化规律研究
    5.3 采用MC-MWLSM的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机制研究
        5.3.1 基于宽带吸收光谱的紫外光催化过程测量系统
        5.3.2 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时变光谱特征分析
        5.3.3 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机制研究
    5.4 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规律及静态测量条件研究
        5.4.1 采用MC-MWLSM的二硫化碳及二氧化硫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5.4.2 氧气浓度对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5.4.3 二硫化碳初始浓度对二硫化碳紫外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5.4.4 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静态测量条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8)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环保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节能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冶炼烟气制酸工艺分析
        1.2.1 工艺流程
        1.2.2 工艺流程设备说明
    1.3 铅锌系统烟气制酸生产现状与发展
        1.3.1 艾萨炉炼铅烟气制酸生产现状
        1.3.2 109m~2沸腾炉焙烧烟气制酸生产现状
        1.3.3 冶炼烟气制酸的主要工艺与发展阶段
        1.3.4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的发展趋势
    1.4 我国硫酸工业现状与技术进展
    1.5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工作内容
    1.6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7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锌硫酸转化电炉环保节能技术改造
    2.1 锌硫酸转化工艺分析
    2.2 锌硫酸转化升温热量平衡计算
    2.3 锌硫酸转化电炉环保节能技术改造研究路线
        2.3.1 锌转化电炉环保节能技术研究内容
        2.3.2 工艺流程改造技术方案
        2.3.3 电炉改造管网连接技术方案
        2.3.4 转化三层新增1000KW电炉
        2.3.5 转化四层新增1500KW电炉
        2.3.6 锌转化电炉技术改造预算
        2.3.7 锌转化电炉技术改造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K&K风机高压变频“自动一拖一”节能技术改造
    3.1 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改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风机起动频率理论计算
    3.3 KK&K风机3K风机起动条件逻辑图
    3.4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论证
        3.4.1 铅锌KK&K风机设备参数
        3.4.2 铅锌KK&K风机供电及环境情况
        3.4.3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技术要求
    3.5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
        3.5.1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自动一拖一方案
        3.5.2 高压变频器成套装置包含部件
        3.5.3 供货设备的主要进口元器件清单如下表
        3.5.4 变频系统技术参数
        3.5.5 变频器与现场外围控制接口
        3.5.6 变频器与其他电气设备接口
        3.5.7 变频器与现场系统通讯
        3.5.8 上位机的功能要求
        3.5.9 变频器控制接口图
        3.5.10 其它功能说明
        3.5.11 保护
    3.6 存储及安装要求
        3.6.1 存储
        3.6.2 安装环境
    3.7 柜体安装
    3.8 电气安装
    3.9 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改造效果
        3.9.1 间接经济效益
第四章 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4.2.1 研究的必要性
        4.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3 研究的技术基础及可行性分析
        4.3.1 技术基础
        4.3.2 可行性分析
        4.3.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4.3.4 研究技术方案
    4.4 研究的效果
第五章 锌硫酸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技术改造
    5.1 研究概况
        5.1.1 冶炼烟气制酸低温余热回收探索
        5.1.2 低温余热回收研究概况
    5.2 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5.3 技术可行性分析
        5.3.1 技术基础
        5.3.2 可行性分析
    5.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5.4.1 研究内容
        5.4.2 研究项目装备
        5.4.3 研究技术方案
        5.4.4 研究装备
        5.4.5 公辅及配套设施
        5.4.6 能耗分析
        5.4.7 锌硫酸低温余热回收改造效果
第六章 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环保工艺研究与改造实践
    6.1 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项目背景
    6.2 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项目现状
        6.2.1 艾萨炉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现状
        6.2.2 沸腾炉焙烧制酸尾气脱硫现状
    6.3 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工艺选择计算结果
        6.3.1 冶炼烟气制酸脱硫技术选择依据
        6.3.2 脱硫工艺的比较
        6.3.3 过氧化氢法脱硫工艺基本原理
        6.3.4 技术特点
        6.3.5 冶炼烟气制酸双氧水脱硫技术路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

(9)兰炭基活性焦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SO_2的来源
        1.2.2 SO_2的危害
    1.3 SO_2现有的处理方法
        1.3.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3.2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1.3.3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1.4 活性焦制备研究现状
        1.4.1 兰炭碳材料研究现状
        1.4.2 煤直接液化残渣碳材料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步骤
        2.4.1 原料去灰预处理
        2.4.2 原料成型
        2.4.3 炭化流程及装置
        2.4.4 活化流程及装置
        2.4.5 SO_2吸附流程及装置
    2.5 活性焦性能测试方法
        2.5.1 收率计算
        2.5.2 碘吸附值测定
        2.5.3 抗压强度测试
    2.6 表征分析方法
        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6.2 X射线衍射(XRD)
        2.6.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6.4 热重曲线分析(TG-DTG)
        2.6.5 比表面积分析(BET)
3 兰炭基活性焦的制备
    3.1 原料去灰预处理
    3.2 不同原料配比活性焦的制备
        3.2.1 原料配比对活性焦收率的影响
        3.2.2 原料配比对活性焦强度的影响
        3.2.3 原料配比对活性焦碘吸附值的影响
    3.3 活性焦表征分析
        3.3.1 扫描电镜分析
        3.3.2 热重曲线分析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3.3.5 活性焦孔隙结构分析
    3.4 不同炭化条件活性焦的制备
        3.4.1 炭化温度对活性焦的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炭化温度对活性焦碘值的影响
        3.4.3 炭化时间对活性焦强度和收率的影响
    3.5 不同活化条件活性焦的制备
        3.5.1 实验设计
        3.5.2 实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3.5.3 均值分析
        3.5.4 活化条件对活性焦收率和强度的影响
        3.5.5 模型参数优化
    3.6 活性焦的表征
        3.6.1 扫描电镜分析
        3.6.2 X射线衍射分析
        3.6.3 活性焦孔结构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活性焦脱硫性能研究
    4.1 不同因素对活性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4.1.1 初始SO_2浓度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
        4.1.2 不同床层高度对活性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4.1.3 不同阶段吸附剂脱硫性能比较
        4.1.4 床层温度对活性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4.1.5 O_2浓度对活性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4.1.6 水蒸气浓度对活性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4.2 活性焦与商用活性焦脱硫性能对比
    4.3 活性焦循环利用性能研究
    4.4 活性焦吸附过程机理
    4.5 活性焦脱硫模型的建立
        4.5.1 活性焦吸附二氧化硫的动力学研究
        4.5.2 吸附模型的建立
        4.5.3 固定床吸附模型参数求解
        4.5.4 吸附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铁基催化剂催化煤气还原冶金烟气SO2制备硫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SO_2的危害和来源
    1.2 SO_2的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SO_2的控制现状
        1.2.2 SO_2资源化利用现状
        1.2.2.1 抛弃法处理极低浓度SO_2烟气
        1.2.2.2 低浓度SO_2烟气制酸技术
        1.2.2.3 接触法制硫酸工艺处理中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
    1.3 SO_2烟气还原为硫磺的研究现状
        1.3.1 硫磺的性质、来源及价值
        1.3.2 SO_2烟气还原为单质硫的优势及可行性
    1.4 国内外工业脱硫方式制取硫磺方法研究
        1.4.1 H_2S尾气制硫磺的方法研究
        1.4.2 SO_2烟气还原制硫磺的方法研究
        1.4.2.1 氢气还原法
        1.4.2.2 一氧化碳还原法
        1.4.2.3 炭还原法
        1.4.2.4 NH_3还原法
        1.4.2.5 CH_4还原法
        1.4.2.6 硫化钙循环法
        1.4.2.7 硫化钠循环法
        1.4.2.8 液相电解法
        1.4.2.9 几种SO_2烟气还原回收硫磺技术的比较
    1.5 煤气在SO_2烟气还原过程中的应用
    1.6 SO_2还原的催化剂设计及反应机理
        1.6.1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与SO_2还原的关系
        1.6.2 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与SO_2还原的关系
        1.6.3 H_2/CO还原SO_2的反应机理
        1.6.3.1 H_2还原SO_2的反应机理研究
        1.6.3.2 CO还原SO_2的反应机理研究
        1.6.4 H_2/CO混合气对SO_2还原过程研究
        1.6.5 氧气对SO_2还原过程的影响
    1.7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与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2.3.1 载体的预处理
        2.3.2 负载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
        2.4.1 XRD测试
        2.4.2 XPS测试
        2.4.3 TG/DTA测试
        2.4.4 CO/H_2-TPR测试
        2.4.5 CO_2-TPD测试
        2.4.6 SEM/EDS测试
        2.4.7 原位红外光谱测试
        2.4.8 元素分析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及产品分析
        2.5.1 催化剂评价装置
        2.5.2 实验过程及催化剂评价方法
    2.6 小结
3 载体优选及单独_(γ-)Al_2O_3作催化剂还原高浓度SO_2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载体的评价结果
    3.3 γ-Al_2O_3的酸碱性和还原性能研究
    3.4 γ-Al_2O_3作催化剂的还原过程研究
        3.4.1 工艺条件优化
        3.4.1.1 H_2/CO比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
        3.4.1.2 二氧化硫和还原气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
        3.4.1.3 反应温度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3.4.1.4 反应空速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4.2 稳定性评价实验
    3.5 小结
4 Fe/γ-Al_2O_3催化剂的合成、评价与表征
    4.1 引言
    4.2 活性组分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3 预硫化方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4 负载量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4.4.1 Fe负载量的优化
        4.4.2 工艺条件的优化
        4.4.2.1 反应温度的优化
        4.4.2.2 反应空速的优化
        4.4.3 H_2/CO配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规律
    4.5 Fe/γ-Al_2O_3负载催化剂的寿命评价
    4.6 催化剂表征
        4.6.1 催化剂硫化物活性相的确定
        4.6.1.1 XRD
        4.6.1.2 XPS
        4.6.2 催化剂还原性能研究
        4.6.2.1 CO-TPR
        4.6.2.2 H_2-TPR
        4.6.3 催化剂活性组分分布及表面形貌分析
    4.7 低浓度氧气氛围下Fe/γ-Al_2O_3的还原脱硫性能研究
        4.7.1 不同氧气浓度下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4.7.2 氧气浓度对催化活性影响规律
        4.7.3 含氧气氛下催化剂长时间寿命评价
        4.7.4 催化剂表征
        4.7.4.1 XRD
        4.7.4.2 TG-DTA表征
        4.7.4.3 XPS
        4.7.4.4 元素分析
    4.8 预硫化气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8.1 XRD研究预硫化气氛对Fe/γ-Al_2O_3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
        4.8.2 CO-TPR研究预硫化方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8.3 H_2-TPR研究预硫化方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8.4 元素分析研究预硫化方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9 小结
5 助剂的添加对Fe/γ-Al_2O_3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无氧条件下助剂对Fe/γ-Al_2O_3还原脱硫性能研究
        5.2.1 助剂的添加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2.1.1 第一助剂的筛选和优化
        5.2.1.2 第二助剂的筛选和优化
        5.2.2 催化剂表征
        5.2.2.1 XRD
        5.2.1.2 XPS
        5.2.1.3 CO-TPR
        5.2.1.4 SEM
    5.3 含氧气氛下助剂添加对Fe/γ-Al_2O_3还原脱硫性能研究
        5.3.1 不同氧气浓度下Fe-Co/γ-Al_2O_3催化活性研究
        5.3.2 不同氧气浓度下Fe-Co-La/γ-Al_2O_3催化活性研究
        5.3.3 催化剂表征
        5.3.3.1 XRD
        5.3.3.2 CO-TPR
        5.3.3.3 XPS
        5.3.3.4 元素分析
    5.4 原料气或H_2S/H_2气氛预硫化处理催化剂对含氧气氛下催化活性的影响
        5.4.1 XRD分析两种预处理方式催化剂反应前后晶相
        5.4.2 CO-TPR分析两种预硫化方式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5.4.3 元素分析分析两种预硫化方式催化剂反应前后组成
    5.5 小结
6 无氧条件下Fe/γ-Al_2O_3催化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验证载体-活性组分协同催化作用
    6.3 分子模拟计算验证载体γ-Al_2O_3对SO_2的吸附活化
    6.4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验证
    6.5 Fe/γ-Al_2O_3催化CO和H_2还原SO_2的机理图
    6.6 放大
        6.6.1. 工艺原理及特点
        6.6.2 催化剂的合成与评价
        6.6.2.1 负载催化剂的合成与评价
        6.6.2.2 γ-Al_2O_3催化剂的评价
        6.6.2.3 混合气体条件下γ-Al_2O__3催化剂评价
    6.7 硫磺产品的鉴定及纯度分析
        6.7.1 硫磺晶形的分子模拟
        6.7.2 硫磺产品的谱图分析验证
        6.7.3 硫磺产品的纯度测试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谈低浓度二氧化硫的转化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检测环境空气中痕量二氧化硫研究[J]. 高旭辉,郭峰,陶亚南,吉雪梅,靳建辉,李域. 能源环境保护, 2021(06)
  • [2]低浓度SO2烟气制酸工艺改进实践[J]. 魏瑞霞,田三坤,赵新社,田果果,李明,杨涛,乔秀英. 硫酸工业, 2021(09)
  • [3]硫酸转化工序气体分析仪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 林成东,周天驰,童江,王召启.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21(05)
  • [4]华电宿州630MW电厂脱硫工艺改造优化[D]. 赵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NH3、H2S等恶臭气体的研究[D]. 张木.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离子液体法治理硫酸尾气的工艺研究[D]. 吴发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二硫化碳检测方法相关问题研究[D]. 王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陈兴任.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兰炭基活性焦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D]. 景献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铁基催化剂催化煤气还原冶金烟气SO2制备硫磺研究[D]. 葛亭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低浓度二氧化硫转化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