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后的功能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倪秀萍,陈妙仙[1](2021)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手部皮肤缺损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成活率及手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皮瓣成活率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的57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自术后3d开始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皮瓣臃肿率,拆线及末次随访时的手部触觉、压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手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手部功能(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GQOL-74)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对照组皮瓣臃肿率为10.71%(3/28),而观察组为6.90%(2/2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观察组拆线时和末次随访时的手部触觉、压觉及拆线时的手部温度觉、两点辨别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手部温度觉、两点辨别觉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观察组拆线时的TAM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TAM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DASH评分、GQOL-74评分均明显优于拆线时(P<0.05),但拆线时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手部皮肤缺损患者行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杨涛,陈佳,成贝贝,汪帅,江小萌,宋力,周明武,李士民[2](2021)在《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5月—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收治8例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5~46岁;患者拇指毁损分度中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4例,对毁损拇指均行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进行修复。6例患者手部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2例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瓣修复;Ⅱ度毁损拇指采用第1足趾移植联合穿支皮瓣修复,Ⅲ或Ⅳ度毁损拇指采用第2足趾移植联合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再造拇指及其皮瓣的血运、成活情况及供区的伤口愈合情况。随访10~18个月,观察患指外观、感觉恢复以及足部行走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拇指功能再造进行评价。结果再造拇指及其皮瓣血运、存活情况均良好。供区伤口愈合良好。随访可见再造拇指及皮瓣外观良好,指腹痛觉、触觉恢复良好;足部行走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患者拇指再造功能评价为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的修复方法,可在Ⅰ期完成伴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毁损的针对性修复,最大限度减小足部供区损伤,缩短早期康复病程,是治疗复杂拇指毁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朱琳怡,傅育红,毛雷音,徐颢庭,高丽婷[3](2021)在《序贯康复护理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序贯康复护理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序贯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移植皮瓣、关节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以及患肢疼痛和舒适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移植皮瓣受压、扭转、折叠、血运异常发生次数以及患肢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肩关节和肘关节主动活动以及穿衣、洗漱、进食和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序贯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移植皮瓣异常,减轻患肢疼痛,改善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提高舒适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吴霄,伍翰笙,邓建林,丘开亿,徐健锟,蔡诚凤,王海文[4](2021)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的早期康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5例手部掌侧瘢痕,对切除手部掌侧部分瘢痕及肌腱、关节松解后遗留的创面,分别采用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3例,以足内侧动脉浅支及足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的联体穿支皮瓣修复2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5.0 cm~4.5 cm×11.0 cm,供区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早期康复,早期康复的时间定为术后第1天由专科治疗师开展康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5例足内侧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12个月,皮瓣的色泽、质地、厚薄与手部掌侧皮肤相似,不需要二期行皮瓣整形和肌腱及关节松解。皮瓣TPD为4~7 mm,皮瓣覆盖区关节活动度达到健侧的90%以上,肌力达到5级。供区植皮愈合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均属优。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术后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既可修复手部创面改善畸形,又可减少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及关节挛缩,避免二次手术,使患者手部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陈连娣,区洁崧,黄平艳,杨俊贵,杨帅智,黎惠芳[5](2020)在《延续性康复护理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出院的60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住院期都根据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伤的康复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护理,1周后随访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在术后1、3、6个月的手部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手部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手运动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手感觉功能S5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手部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恢复,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孙慧慧[6](2020)在《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构建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的疼痛、焦虑情况及上肢功能状况的影响,为解决患者疼痛、心理方面的问题及促进康复提供依据,为协同护理模式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践经验。方法1.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以协同护理模式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理论基础,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协同护理干预方案;通过2轮德菲尔法专家函询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通过预试验修改干预方案的内容后形成最终版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的应用:便利选取2019年01月~2019年08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手外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6例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以病区为单位通过抽签法将手外科一病区、二病区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组建多学科协同团队,编制手册,分阶段进行个体干预、群体干预及团队协同干预。于带蒂术后1d、2d、3d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于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情况;于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及手功能情况。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干预方案构建本研究2轮专家函询均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0.859,2轮函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322,显着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形成的干预方案包括一级条目3个,二级条目9个,三级条目42个。2.干预方案临床应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手功能MH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疼痛情况:干预组带蒂术后1d、2d、3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心理状况:干预组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SAS评分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功能情况:干预组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手功能MH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功能MHQ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具有可靠性与科学性。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程度,促进患者肩肘关节功能及手功能的恢复。
文根[7](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吕文涛[8](2020)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指创面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49例患者共53指,通过切取前臂静脉皮瓣进行桥接修复。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2例,切割伤14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5例,车祸伤2例。右手22例24指,左手27例29指。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22指,中指20指,环指6指,小指3指。49例53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cm×0.8cm~6.0cm×2.5cm;血管缺损长度1.0~6.5cm,平均2.6cm;53个手指中,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46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7指。53指中用于桥接断指18指,其中有4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14指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18指均桥接了皮下静脉。采用皮瓣倒置修复受区26指,顺置修复受区27指。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我们将需要静脉皮瓣桥接修复的创面分为三型:Ⅰ型,创面伴有一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无明显障碍者;Ⅱ型,创面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不足者;Ⅲ型,手指离断伴有创面及指动脉缺损者。根据创面的分型,设计三种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分别予以修复。针对Ⅰ型创面采用单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单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Ⅱ型创面采用双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Ⅲ型创面采用双干或多干输入兼输出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手指的动静脉。结果:本组49例53指,术后4指皮瓣发生动脉危象,2指皮瓣经保守治疗缓解,2指皮瓣经手术探查为桥接指固有动脉近端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重新吻合后缓解;术后11指皮瓣于术后3天内出现张力性水疱,予刺破抽水、换药等对症治疗,7指皮瓣缓解,其中4指皮瓣术后水疱反复出现、肿胀严重,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1例为血肿压迫所致,予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缓解,1例为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桥接静脉后缓解,其中2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指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个月。5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沉着,4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缺失,其余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皮瓣质地均柔软,无明显萎缩,外形不臃肿。前臂皮瓣供区仅留有线状瘢痕,无明显增生、挛缩,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采用关节总活动度对患指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优:33指,良:12指,可:8指,优良率为85%。采用自制的静脉皮瓣功能评价表对本组皮瓣进行评定,优:12指,良:34指,可:7指,优良率87%。结论:将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分成三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做到精准的修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桥接了指固有动脉的缺损,覆盖了创面,又重建了远端指体的血供,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曾锦浩,熊懿,陈泽华,林慧鑫,周望高,李征,余少校,张振伟[9](2020)在《3D预构骨皮瓣联合半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功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采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自体残留掌骨基底关节块带蒂移位修复累及掌指关节的手部复杂缺损、重建患手掌指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手部复合组织缺损并累及掌指关节近端半关节缺损的病例,常规术前应用3D技术,在电脑上用3D软件模拟手术,并打印患手实体模型,根据掌骨基底关节面倒置移位后掌骨缺损大小,对拟用上臂骨皮瓣的骨量和形态进行预构。术中按拟定设计方案,利用残留掌骨基底关节面,带蒂转位至掌指关节缺损处,修复关节囊,重建掌指关节;同时切取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掌骨骨骼及手背软组织缺损。术后所有病例进行早期系统康复锻炼,定期观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4年,移植骨皮瓣存活良好,骨折一期愈合,患手伸屈活动功能及握力恢复满意,皮瓣痛、触觉恢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显示结果: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5.7%。上臂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对患手的功能和外观非常满意,并返回到日常工作岗位。结论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利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残留带蒂掌骨关节面移位可精准、同期重建掌指关节功能并修复骨骼皮肤缺损,患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为外伤性累及掌指关节的复合组织缺损的手功能重建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王晓松[10](2020)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术后,受区皮瓣和供区趾腹的感觉恢复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40指指腹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根据皮瓣携带神经不同,分为两组,趾底组(携带趾底固有神经)和趾背组(携带趾背神经),每组各20例20指。术后20月随访,用皮瓣功能评分、皮瓣瘢痕评分、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对两组病例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所有患者步态正常,小腿供皮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功能评分:趾底组88.75±7.93分,趾背组91.25±5.10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瘢痕评分:趾底组3.85±1.09分,趾背组3.90±1.0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趾底组245.50±18.35°,趾背组251.25±14.5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趾底组9.35±1.66mm,趾背组7.10±1.2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趾底组11.65±2.11mm,趾背组7.95±1.1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均优良,趾背组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趾腹感觉恢复均优于趾底组。结论: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具有成活率高、外形美观、质地优良、感觉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等优点。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吻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在改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趾腹感觉的损伤,是修复指腹缺损的一种更好的术式。
二、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后的功能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后的功能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手部皮肤缺损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成活率及手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康复训练 |
1.2.3 药物注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臃肿率比较 |
2.2 两组手部触觉情况比较 |
2.3两组患者手部温度觉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部压觉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两点辨别觉比较 |
2.6 两组患者TAM比较 |
2.7 两组患者手部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论 |
(3)序贯康复护理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干预方法 |
1.2.1. 1 Ⅰ期清创术后适应性康复训练 |
1.2.1. 2 Ⅱ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渐进性康复训练 |
1.2.1. 3 Ⅲ期断蒂术后系统性康复训练 |
1.2.2 观察指标及评估工具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皮瓣恢复及患肢疼痛情况比较 |
2.2两组患者肩、肘关节活动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价比较 |
3 讨论 |
3.1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
3.2 序贯康复护理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3.2.1 减少移植皮瓣异常,提高修复成功率 |
3.2.2 减轻患肢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
3.2.3 创新辅助工具,促进患者舒适 |
4 小结 |
【延伸阅读】 |
(5)延续性康复护理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感觉功能改善的比较 |
2.2 两组手运动功能改善的比较 |
3 讨论 |
(6)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成立研究小组 |
2 半结构式访谈 |
3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
4 预试验 |
5 统计学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2 专家函询结果 |
3 预试验结果及干预方案的最终确立 |
讨论 |
1 干预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
2 干预方案构建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
3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 |
4 干预方案的内容性分析 |
第二部分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
3 干预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伦理原则 |
7 质量控制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
4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
5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
6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手功能情况比较 |
讨论 |
1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疼痛情况的影响 |
2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焦虑情况的影响 |
3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功能状况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7)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结论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一、手术方法 |
二、典型病例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方法 |
1. 手术方法 |
2. 术后处理 |
3. 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结果 |
(一) 皮瓣成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二) 功能评定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一) 典型病例1 |
(二) 典型病例2 |
(三) 典型病例3 |
五、讨论 |
(一)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成活机制 |
(二)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分型 |
(三) 静脉皮瓣的分型 |
(四)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分型 |
(五)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原则 |
(六) 关于术后并发症方面 |
(七)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问题 |
(八) 前臂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
(九) 注意事项 |
六、总结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修复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3D预构骨皮瓣联合半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及排除标准 |
二、临床基本资料 |
三、手术治疗 |
(一)一期手术处理 |
(二)体外模拟手术 |
(三)二期手术处理 |
四、术后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0)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一)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五、讨论 |
六、总结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九、综述 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十、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十一、致谢 |
四、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后的功能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手部皮肤缺损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成活率及手功能的影响[J]. 倪秀萍,陈妙仙. 中国医刊, 2021(10)
- [2]穿支皮瓣联合足趾移植术修复拇指毁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J]. 杨涛,陈佳,成贝贝,汪帅,江小萌,宋力,周明武,李士民.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9)
- [3]序贯康复护理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 朱琳怡,傅育红,毛雷音,徐颢庭,高丽婷. 上海护理, 2021(08)
- [4]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的早期康复[J]. 吴霄,伍翰笙,邓建林,丘开亿,徐健锟,蔡诚凤,王海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2)
- [5]延续性康复护理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 陈连娣,区洁崧,黄平艳,杨俊贵,杨帅智,黎惠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20(21)
- [6]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孙慧慧. 青岛大学, 2020(01)
- [7]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8]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文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9]3D预构骨皮瓣联合半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功能[J]. 曾锦浩,熊懿,陈泽华,林慧鑫,周望高,李征,余少校,张振伟.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03)
- [10]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D]. 王晓松. 苏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