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互补晶体管的鉴频器(论文文献综述)
史会英[1](2020)在《用于无线体域网的FM-UWB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手机等便携电子设备的普及,无线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变得广泛起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小型无线网络,即无线体域网。由于应用于无线体域网的电子设备位置非常靠近人体,因此应当尽可能降低这些设备的发射功率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相比于各类窄带技术,超宽带技术具有低辐射的特点使得它在无线体域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量损耗是在设计电子设备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超宽带技术的现实应用,需要在设计时进行电路优化。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的目标是设计一款应用于无线体域网的超宽带调频接收机,以降低接收机功耗为出发点,对解调电路进行优化,主要设计了低噪声放大器、斜率鉴频器、子载波解调等接收机关键部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设计了一种低功耗的三级堆叠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在输入端设计源简并阻抗匹配网络确保信号质量,采用共源共栅有源巴伦实现电路的单转差功能,并利用两组中心频率不同的LC谐振腔的选频功能来实现宽带射频信号放大。仿真结果表明,低噪声放大器供电电压1.15V,功耗1.15m W,增益为30d B,带宽范围为3.7GHz-4.3GHz,噪声系数3.98d B,输入匹配网络S11为-13d B。(2)本文设计了一种高线性低失调的斜率鉴频器,采用基于双带通滤波器的差分结构,实现高线性斜率鉴频功能;将中频放大器与减法器结合来降低减法器输入失调电压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斜率鉴频器整体功耗1m W,带通滤波器增益为10d B,两路谐振中心频率分别为3.7GHz和4.3GHz,线性边带范围为600MHz。(3)本文设计了一种边沿触发子载波解调器。子载波信号中两个不同频率的三角波被解调为基带数据“0”和“1”。仿真结果表明,子载波解调器功耗200μW,延时单元为1μs,迟滞比较器阈值电压VTH为0.5V,窗口宽度200m V。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斜率鉴频与子载波解调相结合的接收机结构能够降低接收机的功耗,简化的接收机结构还能够节省面积,可以有效节省能源。
蒋湘[2](2006)在《FTTH光模块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纤到户越来越成为通信领域的热点。本文提出一套用于FTTH (Fiber To The Home)光收发模块集成电路的系统结构和电路实现,并加以完备的仿真和验证,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光纤到户光收发模块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FTTH (Fiber To The Home)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背景,经过详细的对比和分析,选定EPON (Ethernet over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FTTH作为本文遵循的通信协议作为突发模式光模块设计的目标。在分析各类光通信收发模块的特性和要求以及部分光通信收发模块产品的不足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EPON突发光模块系统结构和电路实现,该系统结构无论是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端还是ONU(Optical Network Unit)端的光模块都具有时钟与数据恢复(CDR, Clock and Data Recovery)功能,同时又不需要任何外界的伺服信号,这能大大简化整个光通信系统的设计。论文提出的光模块系统结构的光信号接收最前端为光前置跨阻放大器。论文对光前置放大器做了理论上的参数分析。随后提出一种用于EPON FTTH的带自动增益控制(AGC)的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系统结构和电路实现,并分析了构成该系统的各个电路子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针对连续模式和突发模式的电路仿真表明,这种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系统的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为了将光前置放大器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转化为固定的电压信号,论文提出了一种带信号检测功能的限幅放大器系统结构和电路实现。这种系统结构能够自动检测输入信号的失效,当输入信号失效时可以选择关闭输出信号,以免噪声被放大后传到后级。本文随后分析了构成该系统的各个电路子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并给出了符合设计要求的仿真波形。对于光模块系统结构的发送方向,论文提出了一种功能完备的产品化的激光驱动器系统结构和电路实现。这种系统结构设有自动平均发光功率控制及温度补偿的功能。其中各项控制及补偿的参数都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本文随后分析了构成该系统的各个电路子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并给出了符合设计要求的仿真波形。论文还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外部参考时钟的时钟产生和数据恢复电路系统和电路实现。当系统工作于突发模式时,只要环路有锁定的情况发生,则锁定的频率点将保存在环路滤波电容中,保证了对于有效信号组信号相位的快速锁定。为了尽可能减小时钟产生和数据恢复电路的相位误差,本文设计了一种自平衡电荷泵电路,从电荷平衡的角度出发,自身产生偏置电流,解决了锁相环电荷泵的失配问题,得到了趋近于零的相位误差。最后的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本系统的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设计的要求。在芯片的物理设计与实现方面,论文介绍了CMOS和BiCMOS两种常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特点,并根据各个集成电路设计要求的不同,分别选择了合适的制造工艺。随后讨论了集成电路的版图设计和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突发模式光模块的系统验证方法。系统验证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EPON FTTH光模块系统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Werner ste gert[3](1967)在《使用互补晶体管的鉴频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两个鉴频器,一个产生推挽输出,另一个产生单端输出。电路简单经济。这些电路中使用两个互补晶体管,三个电阻和四个电容器,很简单,经济。其中心频率和带宽可用可变电阻调整。而且对各种输入波形均适用。本文分标了在矩形信号时的性能,同时给出了设计曲线。其他还可用于双稳态工作和频率选择的选通上。
龚辰[4](2018)在《面向微小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超低耦合近场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植入式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生和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为了降低植入手术的风险和难度,微型化一直是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研究趋势,然而,植入式医疗设备的微型化的一个关键技术挑战是如何在超低耦合(耦合系数低至0.01)的感应链路上实现可靠的信息与能量同时传输(信能同传)。本论文旨在研究和设计一种可在超低耦合的感应链路上实现与无线能量传输共存的近场通信系统,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实现超低耦合下可靠的信能同传,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载波的、与无线能量传输共用感应链路的近场通信方案,创新地使用与能量载波频率不同的上行载波将上行信号传输至体外,避免了使用传统的负载调制技术,从而使得体外接收机可以在频域滤除能量载波的干扰,进而在超低耦合系数的条件下也可以解调上行信号。(2)为解决微弱的通信信号与高功率的能量信号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平衡的感应链路,通过增加一个与体外供能线圈交叉重叠的体外通信线圈,并优化线圈的相对位置参数使体外通信线圈与体外供能线圈形成磁场平衡,从而显着地减小近场通信与无线能量传输之间的相互干扰,体外接收的信干比提升了65.72 d B。(3)为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并逼近超低耦合下可靠通信和稳定供能的极限,本论文使用链路预算分析,设计了通过逼近接收机灵敏度等物理极限来优化感应链路的电路参数的优化方法。(4)针对体内设备因尺寸限制不能放入晶体振荡器来产生高精度时钟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全数字锁频环的低功耗无晶体时钟源,通过跟踪能量载波在没有被调制时的稳定频率对数控振荡器的输出时钟进行频率调整,从而避免工艺、电压和温度变化对输出时钟造成频率误差。(5)针对植入式医疗设备解调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信号的低功耗挑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单比特全数字BPSK解调器,该解调器仅使用单比特模数转换器对信号进行采样和直接解调,省去了滤波器、放大器和混频器等复杂的模拟电路,且无需使用锁相环恢复与信号同频同相的载波来进行解调,从而显着地降低了BPSK解调器的复杂度和功耗。基于上述方案、方法和技术,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针对植入式青光眼诊疗仪需求设计的双载波近场通信系统的验证原型机。在实验中,使用单线圈对感应链路时原型机在耦合系数低至0.008下实现可靠通信,使用磁平衡感应链路的原型机在耦合系数低至0.005下实现可靠通信,本文是首个在耦合系数低于0.01的条件下实现与无线能量传输共存的可靠通信的近场通信系统(检索至2018年3月)。使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实现时,体内接收机的BPSK解调器的功耗仅为0.1 m W,是已有相关研究中功耗的最低值(检索至2018年3月)。无晶体的体内时钟生成器的功耗仅为0.51 m W,实现了误差小于±0.025%的高精度时钟输出。体内通信电路总功耗(包括发射机功率)为0.71 m W。实验结果证明,本论文提出的近场通信的方案、方法和技术均适用于未来微小植入式医疗设备,以及其他需要在超低耦合系数条件下实现可靠的信能同传的物联网应用。
王锋[5](2019)在《高速串行接口时钟数据恢复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数据传输接口提出了新的挑战,高速的信息交流必然要求传输接口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传统的并行接口随着数据率的不断提高,暴露出了一些显着的缺点,传输同步时钟不仅需要占用额外的信道资源而且各路高速数据之间还会产生严重的串扰。在这种情况下,串行接口脱颖而出,一举解决了时钟歪斜以及信号串扰等多项问题。但是,当数据率高到无法忽视接口本身的寄生参数带来的影响时,串行接口传输速度也达到了瓶颈。在接口内部加入时钟数据恢复电路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的高速串行接口逐渐取代普通串行接口成为新时代的主流,例如目前使用最多的USB和PCI-E接口。本文采用GF0.18μm ULL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适用于高速串行接口的时钟数据恢复电路。基于锁相环(Phase Lock Loop,PLL)的双环路时钟数据恢复电路不仅无需额外的参考时钟,降低了高速串行接口的使用成本,而且双环路结构还有效的解决了相位噪声和锁定速度相矛盾的问题。工作在双边沿采样模式下的半速率鉴相器能够准确识别半速率时钟与输入数据之间的相位差,降低了整体电路的工作频率,大幅度减小了电路的功耗。半速率数字自动调相式鉴频器能够及时捕捉本地时钟与输入数据的频率差,增大了整个环路的频率捕获范围。四级差分环形压控振荡器不仅具有集成度高、频率调节范围大等优点,而且可以直接提供鉴频器所需要的四路相位差为45°的时钟信号。电荷泵设计采用全差分结构,配合差分压控振荡器和三阶无源环路滤波器可以很好的抑制环境噪声对恢复数据的影响。整体电路设计分为Simulink建模、噪声分析以及晶体管级电路设计三个阶段。其中,Simulink建模阶段通过对环路和各模块进行系统级建模分析,得到合适的环路参数;噪声分析阶段主要基于Leeson模型和Razavi模型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噪声来源,指导电路设计;晶体管级电路设计阶段则使用Virtuoso、Spectre等EDA工具进行电路原理图、版图的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在1.8V供电条件下,电路最高可以稳定的恢复出2.5Gbps伪随机数据和1.25GHz本地采样时钟。输出数据的抖动大约23ps,输出时钟的相位噪声为-112.3dBc/Hz@1MHz。整体电路功耗约为158mW,版图面积为460μm×530μm。
刘伟忠[6](2016)在《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系统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频率合成器是电子通信系统中非常核心的模块之一,是时钟信号和本地震荡信号的重要产生方式。在当前的频率合成器实现形式中,锁相环频率合成器是主流的实现形式和研究重点,也是模拟电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主流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系统架构是电荷泵锁相环,结构包含数字模块电路和模拟模块电路,是一个数模混合的负反馈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系统级架构的确定是做好一个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的先决条件,系统级参数的设定和选取是实现频率合成器性能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分析锁相环的信号传输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锁相环的系统级建模,包括系统行为级建模和功能模块级建模,主要基于MATLAB和Simulink仿真工具。在此基础上,研究锁相环的噪声仿真、建模与优化。在系统宏观参数的研究基础上,探索锁相环具体模块电路的设计,以使其满足系统的需要和实现设计的最优化。在以上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一个400 MHz450 MHz的电荷泵锁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基于论文所述的系统级设计方法,首先根据锁相环系统指标,计算和规划出各模块具体指标和要求,基于180 nm CMOS RF工艺,在Cadence Spectre设计平台上完成锁相环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然后,在原理图仿真设计完成后,利用Cadence Virtuoso平台上实现版图设计,在180 nm RF工艺上加工制作。芯片制作以及封装完成之后,设计PCB板级芯片测试电路,完成对芯片的测试。芯片参数如下,工作电压1.8 V,功耗15 mW,输出频率范围400 MHz450 MHz,信道宽度15 MHz,带宽为200 KHz,锁定时间小于20μs,在1 MHz处相位噪声为-118 dBc/Hz@1 MHz,芯片面积为1620μm×1350μm。
闫文兵[7](2020)在《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激光状态参数监测与频率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激光系统是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核心组成单元,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探测功能和探测性能的不断发展高度依赖于激光系统的性能,致使其组成越来越复杂,对其指标精度、工作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复杂的激光雷达系统智能化自动运行,是促进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应用推广的关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是:(1)提出了一种简洁实用的多通道激光能量同时监测方法,并实验实现了多通道、多波长脉冲和连续激光能量的同时监测;(2)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原子鉴频脉冲激光能量监测的智能稳频技术方案,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有效提升了激光系统工作稳定性和指标精度,为激光雷达在复杂外场环境下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为提高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实现多参数同时探测等目的,通常会采用倍频、稳频、调Q、脉冲放大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激光传输环节多,任意一处激光参数的变化都会对激光雷达的探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激光雷达运行中,需要对多个环节同时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可以为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激光雷达运行状态实时诊断等提供重要信息。然而,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激光作为发射激光,脉冲时间约为10ns,重复频率低。这使得对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激光状态参数的监测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基于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开展了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技术的研究,并提出了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方法,研制出了用于激光雷达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的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装置,将该装置应用于全高程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实现了对全高程全天时激光雷达出射激光多个参数的同时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中的一个通道,搭建了基于原子鉴频器的脉冲染料激光频率检测与控制装置,实现了对脉冲染料激光器的频率控制。从而初步形成了脉冲激光的监测体系。最后对多通道单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装置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1)进行了脉冲光信号监测技术的调研分析,介绍了各种脉冲光信号探测器及其采集电路。分析了使用点探测器对激光单个脉冲光进行测量时,随机误差大;采用面阵探测进行监测时,利用面探测器上的多个点探测器可以有效减小测量误差。对光电二极管、光电池、热释电探测器、光电倍增管固态光电倍增管以及CCD和CMOS的工作原理和对单脉冲光信号数据采集电路进行了介绍。提出进行单脉冲光信号测量时采用CMOS做探测,可使得单脉激光测量信噪比高,测量误差小。(2)为实现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激光发射单元多参数同时监测,本文提出了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方法,并研制了用于激光雷达系统的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装置。该装置采用定制的多合一光纤束对待测激光进行分布式采样,多合一光纤束出射端不进行熔接而是并排放置在一起,形成光纤束的出射端面,使得从空间上可以区分,各根光纤采样光通过消色差透镜成像在CMOS感光面上,根据光斑的位置,对CMOS感光面上的光敏单元分块,每块对应一个监测通道。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软件,实现了对多个监测通道的数据进行并行快速采集。最后将该装置应用于全高程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实现了对全高程全天时激光雷达中1064nm、532nm、589nm以及ASE光的能量变化的实时监测,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倍频晶体SHG2的倍频效率以及脉冲染料激光器的转化效率。(3)提出了一种原子鉴频机制的脉冲激光稳频方法,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中的一个通道,搭建了基于原子鉴频器的脉冲燃料激光稳频装置,设计了脉冲染料激光器稳频控制软件,实现了脉冲燃料激光器的稳频。从而初步形成了脉冲激光的监测体系。最后对多通道单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装置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李静蓉[8](2008)在《CMOS电荷泵锁相环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锁相环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原理实现的频率及相位的同步技术,锁相环被广泛的应用于无线通信、数字电视、广播等产品中。利用锁相环的倍频、分频等频率合成技术,可以获得多频率、高稳定的振荡信号输出。本文根据CMOS电荷泵锁相环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范围,采用锁相环在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的数学模型,采用SMIC 0.18um CMOS工艺,对公司用于数字电视产品方面的锁相环进行电路仿真、分析、版图设计和流片。经过测试,锁相环的抖动较小,完全符合公司产品的要求。
黄水龙,王志华,马槐楠[9](2006)在《一个自调谐,自适应的1.9GHz分数/整数频率综合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自调谐,自适应功能的1.9GHz的分数/整数锁相环频率综合器.该频率综合器采用模拟调谐和数字调谐相结合的技术来提高相位噪声性能.自适应环路被用来实现带宽自动调整,可以缩短环路的建立时间.通过打开或者关断ΣΔ调制器的输出来实现分数和整数分频两种工作模式,仅用一个可编程计数器实现吞脉冲分频器的功能.采用偏置滤波技术以及差分电感,在片压控振荡器具有很低的相位噪声;通过采用开关电容阵列,该压控振荡器可以工作在1.7GHz2.1GHz的调谐范围.该频率综合器采用0.18μm,1.8VSM IC CMOS工艺实现.SpectreVerilog仿真表明:该频率综合器的环路带宽约为100kHz,在600kHz处的相位噪声优于-123dBc/Hz,具有小于15μs的锁定时间.
徐纯杰[10](1978)在《无线电接收与信道扫描及优先信道监控系统》文中指出 本发明概述了无线电接收和信道扫描以及优先信道监控系统,并且对装有扫描若干信道的自动开关装置的多频道接收机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中说明的带有扫描若干信道和收到信号时使接收机同步于所收发射信号的开关装置的接收机是很有用处的。在许多情况下,希望选
二、使用互补晶体管的鉴频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互补晶体管的鉴频器(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无线体域网的FM-UWB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无线体域网 |
1.1.2 超宽带技术 |
1.2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
1.2.1 超宽带调频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射频接收机 |
2.1 超宽带调频收发机架构及原理介绍 |
2.2 射频接收机的设计参数 |
2.2.1 灵敏度 |
2.2.2 噪声 |
2.2.3 动态范围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 |
3.1 射频前端设计参数 |
3.1.1 匹配网络 |
3.1.2 稳定性 |
3.1.3 噪声系数 |
3.1.4 增益 |
3.1.5 线性度 |
3.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3.2.1 低噪声放大器的电路设计 |
3.2.3 版图与仿真结果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射频解调电路设计 |
4.1 超宽带射频解调分类 |
4.1.1 相位鉴频 |
4.1.2 斜率鉴频 |
4.2 发射机的调制方式 |
4.3 射频解调 |
4.3.1 鉴频器的电路架构 |
4.3.2 鉴频器的子模块设计 |
4.3.3 鉴频器输出整形 |
4.3.4 版图与仿真结果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子载波解调电路设计 |
5.1 2FSK调制原理 |
5.2 子载波解调 |
5.2.1 子载波解调器的电路架构 |
5.2.2 子载波解调器的子模块设计 |
5.2.3 版图与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FTTH光模块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光模块集成电路研究现状 |
1.3 FTTH 协议方案的选择 |
1.4 本文的结构 |
2 EPON FTTH 光模块系统结构设计 |
2.1 激光通信收发模块体系结构 |
2.2 EPON FTTH 光模块的设计要求 |
2.3 EPON FTTH 突发模式光模块的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研究与设计 |
3.1 跨阻放大器原理 |
3.2 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系统结构与技术指标 |
3.3 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电路设计 |
3.4 跨阻放大器电路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限幅放大器研究与设计 |
4.1 限幅放大器原理 |
4.2 限幅放大器系统结构设计与技术指标 |
4.3 限幅放大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激光驱动器研究与设计 |
5.1 激光驱动器原理 |
5.2 突发模式激光驱动器系统结构设计与技术指标 |
5.3 激光驱动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
5.4 突发模式激光驱动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突发模式时钟产生电路研究与设计 |
6.1 NRZ 码时钟恢复电路原理 |
6.2 突发模式时钟产生系统结构设计与技术指标 |
6.3 突发模式时钟产生电路设计与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7 后端设计与系统验证 |
7.1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选择 |
7.2 版图设计 |
7.3 ESD 保护设计 |
7.4 验证方法与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面向微小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超低耦合近场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植入式医疗设备 |
1.1.2 植入式医疗设备可使用的频谱资源 |
1.1.3 人体组织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及安全辐射标准 |
1.2 植入式医疗设备的通信技术研究现状和挑战 |
1.2.1 蓝牙和医疗植入物通信服务(MICS) |
1.2.2 射频识别技术(RFID) |
1.2.3 学术界非标准的近场通信方案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3.1 植入式青光眼诊疗仪 |
1.3.2 本论文的主要挑战和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2章 超低耦合下与无线供能共存的双载波近场通信方案 |
2.1 本章引论 |
2.2 双载波近场通信方案 |
2.2.1 系统方案设计 |
2.2.2 感应链路电路设计 |
2.2.3 双载波设计 |
2.2.4 线圈尺寸的应用约束 |
2.3 双载波近场通信系统的电路模型 |
2.3.1 感应链路部分的等效电路模型 |
2.3.2 供能链路传递函数 |
2.3.3 上行链路传递函数 |
2.3.4 上行链路的信干比 |
2.4 近场通信与无线能量传输之间的相互影响 |
2.4.1 最小化上行通信和无线供能之间的影响 |
2.4.2 最小化下行通信和供能链路之间的影响 |
2.5 通信协议 |
2.5.1 物理层 |
2.5.2 数据链路层 |
2.5.3 会话层 |
2.5.4 表示层 |
2.5.5 应用层 |
2.5.6 协议的完备性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低耦合下信能同传的磁平衡感应链路 |
3.1 本章引论 |
3.2 磁平衡感应链路系统 |
3.2.1 整体系统 |
3.2.2 磁平衡感应链路中的线圈结构 |
3.2.3 线圈的应用要求 |
3.3 磁平衡感应链路的电路模型 |
3.3.1 等效模型 |
3.3.2 信干比公式推导 |
3.4 线圈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 |
3.4.1 单匝线圈的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 |
3.4.2 多匝线圈的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 |
3.5 线圈位置参数优化 |
3.5.1 最小化供能线圈与通信线圈之间的互感 |
3.5.2 选择合适的偏移距离d12来为避免k23的急剧变小 |
3.5.3 优化线圈的匝数 |
3.6 优化隔离阻抗Rpa |
3.7 线圈偏移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内和体外关键通信电路设计 |
4.1 本章引论 |
4.2 低功耗全数字体内(上行)发射机 |
4.2.1 需求分析 |
4.2.2 电路设计 |
4.2.3 小结 |
4.3 双载波通信方案的体外(上行)接收机 |
4.3.1 需求分析 |
4.3.2 设计概述 |
4.3.3 体外接收机的滤波器 |
4.3.4 体外接收机的解调算法 |
4.3.5 小结 |
4.4 超低功耗单比特体内(下行)接收机 |
4.4.1 需求分析 |
4.4.2 体内BPSK解调器研究现状 |
4.4.3 改进的单比特BPSK解调器 |
4.4.4 仿真与综合 |
4.4.5 小结 |
4.5 无晶体低功耗高精度体内时钟源 |
4.5.1 需求分析 |
4.5.2 无晶体时钟源研究现状 |
4.5.3 基于全数字锁频环的时钟源 |
4.5.4 锁频环的仿真与版图实现 |
4.5.5 小结 |
4.6 体内电路系统硅集成方案 |
第5章 通信方案的实验与验证 |
5.1 原型机 |
5.2 实验结果 |
5.2.1 微弱信号测量方法 |
5.2.2 基于单线圈对感应链路的双载波通信系统的实验结果 |
5.2.3 基于磁平衡感应链路的双载波通信系统的实验结果 |
5.3 人体组织仿真 |
5.4 与已有先进研究成果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高速串行接口时钟数据恢复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历史和现状 |
1.3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发展态势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速串行接口及时钟数据恢复电路概述 |
2.1 高速串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
2.2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工作机制 |
2.3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基本结构 |
2.3.1 前馈相位跟踪型结构 |
2.3.2 反馈相位跟踪型结构 |
2.3.3 盲过采样型结构 |
2.4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指标 |
2.4.1 速度 |
2.4.2 相位噪声和抖动 |
2.4.3 抖动容限 |
2.4.4 眼图 |
2.4.5 误码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建模与仿真 |
3.1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关键模块 |
3.1.1 鉴频器 |
3.1.2 鉴相器 |
3.1.3 电荷泵 |
3.1.4 环路滤波器 |
3.1.5 压控振荡器 |
3.2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系统级设计流程 |
3.3 系统建模与仿真 |
3.3.1 系统行为级线性模型仿真 |
3.3.2 系统级模块化电路模型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相位噪声建模与仿真 |
4.1 相位噪声的传输特性分析 |
4.2 各模块相位噪声的仿真 |
4.2.1 鉴频鉴相器及电荷噪声 |
4.2.2 环路滤波器噪声 |
4.2.3 压控振荡器噪声 |
4.3 整体电路噪声的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钟数据恢复电路具体电路模块分析与设计 |
5.1 鉴频器分析与设计 |
5.1.1 半速率鉴频器 |
5.1.2 子电路设计 |
5.1.3 鉴频器仿真与版图设计 |
5.2 鉴相器分析与设计 |
5.2.1 半速率鉴相器 |
5.2.2 子电路设计 |
5.2.3 鉴相器仿真与版图设计 |
5.3 电荷泵分析与设计 |
5.3.1 差分电荷泵 |
5.3.2 电荷泵仿真与版图设计 |
5.4 环路滤波器分析与设计 |
5.5 压控振荡器分析与设计 |
5.5.1 环形压控振荡器 |
5.5.2 子电路设计 |
5.5.3 压控振荡器仿真与版图设计 |
5.6 整体电路分析与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系统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锁相环的历史和现状 |
1.3 锁相环研究的发展态势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锁相环系统的原理概述 |
2.1 锁相环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
2.2 锁相环系统线性模型 |
2.3 电荷泵锁相环及频率合成器 |
2.4 电荷泵锁相环系统传输函数 |
2.4.1 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 |
2.4.2 环路滤波器 |
2.4.3 压控振荡器 |
2.4.4 分频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锁相环的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指标要求 |
3.1.1 工作频率范围 |
3.1.2 输出频率范围 |
3.1.3 频率分辨率 |
3.1.4 频谱纯度 |
3.1.5 锁定时间 |
3.2 锁相环的系统级设计流程 |
3.3 系统建模与仿真 |
3.3.1 系统行为级线性模型仿真 |
3.3.2 系统级模块化电路仿真 |
3.3.3 其他形式建模与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锁相环相位噪声的建模和仿真 |
4.1 相位噪声的含义 |
4.2 相位噪声的传输特性分析 |
4.3 各模块相位噪声的仿真 |
4.4 整体环路噪声的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荷泵锁相环具体电路模块分析 |
5.1 鉴相鉴频器 |
5.2 电荷泵 |
5.3 低通滤波器 |
5.4 压控振荡器 |
5.5 分频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锁相环芯片设计与测试 |
6.1 锁相环电路设计 |
6.1.1 鉴相鉴频器电路 |
6.1.2 电荷泵电路 |
6.1.3 低通滤波器 |
6.1.4 压控振荡器电路 |
6.1.5 分频器电路 |
6.1.6 锁相环整体电路 |
6.2 锁相环芯片测试 |
6.2.1 PCB板制作 |
6.2.2 芯片测试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激光状态参数监测与频率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简介 |
1.1.1 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原理与结构 |
1.1.2 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
1.1.3 激光技术与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关系 |
1.2 脉冲激光能量监测技术 |
1.2.1 脉冲光光电探测器件 |
1.2.2 脉冲光信号测量方法 |
1.2.3 脉冲光信号测量方法信噪比分析 |
1.3 脉冲激光频率稳定技术 |
1.3.1 连续激光及其稳频技术 |
1.3.2 脉冲激光及其稳频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同时监测方法 |
2.1 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同时监测方案 |
2.2 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监测装置设计与测试 |
2.2.1 多合一光纤设计与测试 |
2.2.2 多通道光学成像系统设计与测试 |
2.2.3 CMOS图像传感器参数设置 |
2.2.4 多通道脉冲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2.3 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同时监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同时监测实验结果 |
2.3.2 多通道脉冲激光能量变化同时监测结果分析 |
第3章 基于原子鉴频器的脉冲激光智能稳频技术 |
3.1 基于原子鉴频器的脉冲激光频率控制实验原理 |
3.2 原子鉴频器的标定 |
3.2.1 原子鉴频器透射谱测试 |
3.2.2 连续光标定原子鉴频器 |
3.2.3 脉冲激光标定原子鉴频器 |
3.3 脉冲染料激光器的频率控制 |
3.3.1 Narrow Scan激光器介绍 |
3.3.2 控制接口 |
3.3.3 智能稳频流程 |
3.3.4 软件设计 |
3.3.5 基于原子鉴频器的脉冲激光频率控制实验 |
3.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CMOS电荷泵锁相环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1.1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1.2 锁相环的基本应用 |
1.2.1 频率的倍增 |
1.2.2 频率的合成 |
1.2.3 歪斜的减少 |
1.2.4 抖动的减少 |
1.2.5 时钟的恢复 |
第2章 锁相环系统分析及性能指标 |
2.1 鉴相鉴频器的增益 |
2.2 压控振荡器的传输函数 |
2.3 二阶环路滤波器的传输模型 |
2.4 锁相环的线性分析 |
2.5 锁相环的噪声分析与带宽的选择 |
2.6 锁相环的性能指标 |
2.6.1 相位噪声 |
2.6.2 抖动(jitter) |
2.6.3 动态性能 |
第3章 锁相环各基本电路模块分析 |
3.1 鉴相鉴频器 |
3.2 电荷泵 |
3.3 环路滤波器 |
3.4 压控振荡器 |
3.5 反馈分频电路 |
3.6 锁相环电路的重点电路仿真结果 |
3.6.1 压控振荡器f-v仿真结果 |
3.6.2 电路的Vlpf仿真波形 |
第4章 锁相环版图设计 |
4.1 MOS晶体管的匹配 |
4.2 电阻 |
4.3 电容 |
4.4 压控振荡器的布局 |
4.4.1 单级差分对放大电路(ICO)的版图设计 |
4.4.2 多级差分对放大电路的版图设计 |
4.5 锁相环的整体布局 |
4.6 锁相环在whole chip中的布局 |
4.7 寄生参数的提取 |
附录A:包含锁相环的芯片的whole chip版图 |
第5章 锁相环的测试 |
5.1 测试仪器 |
5.2 锁相环各个模块的测试 |
5.2.1 测试open loop锁相环 |
5.2.1.1 电荷泵电流的测试 |
5.2.1.2 压控振荡器的测试 |
5.3 测试close loop锁相环 |
5.3.1 功耗 |
5.3.2 周期抖动的测试 |
5.3.3 长期抖动的测试 |
5.4 抖动的诊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目录 |
(9)一个自调谐,自适应的1.9GHz分数/整数频率综合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结构 |
3 模块电路设计 |
3.1 压控振荡器 |
3.2 分频器 |
3.3 电荷泵电路 |
3.4 粗调谐鉴相鉴频器电路 |
3.5 自调谐电路 |
3.6 环路滤波器 |
4 仿真结果 |
5 结论 |
四、使用互补晶体管的鉴频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无线体域网的FM-UWB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史会英.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2]FTTH光模块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D]. 蒋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3]使用互补晶体管的鉴频器[J]. Werner ste gert. 航空兵器, 1967(06)
- [4]面向微小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超低耦合近场通信技术研究[D]. 龚辰.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5]高速串行接口时钟数据恢复电路设计[D]. 王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6]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系统级设计研究[D]. 刘伟忠.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激光状态参数监测与频率控制技术研究[D]. 闫文兵.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20(02)
- [8]CMOS电荷泵锁相环设计技术研究[D]. 李静蓉. 复旦大学, 2008(08)
- [9]一个自调谐,自适应的1.9GHz分数/整数频率综合器[J]. 黄水龙,王志华,马槐楠. 电子学报, 2006(05)
- [10]无线电接收与信道扫描及优先信道监控系统[J]. 徐纯杰. 通讯装备, 19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