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变压器的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兵[1](2018)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牵引变压器绝缘老化特征提取与状态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和重载铁路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高速铁路在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牵引变压器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为实时掌握其运行状态,除日常定、巡检和预防性试验外,大量在线监测系统装设并投运。如何利用监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并结合相关试验测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从中提取有效反映牵引变压器绝缘老化和故障的特征,实现其状态的评估、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开展了绝缘纸加速老化试验,采集了不同老化阶段的绝缘纸微观图像,引入纹理分析技术构造了不同纹理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技术从中提取了反映绝缘纸老化的特征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纹理特征与绝缘纸聚合度的对应关系。基于监督和半监督学习的验证结果表明,纹理特征可对变压器绝缘老化状态有效表征,基于光学图像的纹理分析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无损检测方法,为采用图像大数据分析实现变压器老化状态评估提供了技术参考。然后,根据变压器的各种状态检测信息和统计数据,基于Bayesian网络与信息融合理论,参照IEEE故障树模型,构建了用于牵引变压器老化状态评估的多层Bayesian网络模型;提出采用状态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确定网络数据层各指标的先验概率,采用PCA并结合专家经验确定Bayesian网络的条件概率表和联合概率分布。该模型在有效利用牵引变压器各种状态检/监测数据的同时,不仅以概率型健康指数实现了其健康状态评估,而且可利用状态检测大数据对其视在寿命进行计算。同时,采用大数据清洗技术,对牵引变压器绝缘状态监测大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进行了故障诊断,在此过程中,发现样本数据不均衡或同一样本不同维度数值数量级差别大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为此,一方面提出了采用合成少数类过抽样技术均衡样本数据分布,并利用反正切变换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另一方面提出了采用自适应极限学习机,利用其对任意非线性函数的强拟合能力进行故障诊断。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改善待诊断数据的结构并可有效避免诊断过程中的过拟合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故障诊断准确率。最后,针对传统IEEE/IEC模型、动力学模型和Monte Carlo方法在变压器剩余使用寿命(RUL)计算过程中过于依赖油温和绝缘纸聚合度数据,难以实现RUL一步乃至多步预测的不足,提出采用非线性状态方程表征变压器绝缘老化的动态过程,以不同状态检测数据为观测变量,结合IEEE/IEC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构建了测量方程,从而建立了用于牵引变压器RUL预测的状态空间模型,并采用粒子滤波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现场实测数据和试验模拟数据均验证了该模型用于RUL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黄辉[2](2015)在《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控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人类社会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智能电网是解决未来能源输送问题的理想方案,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节能减排的核心,而智能电网的各项目标和功能,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网中电气设备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显然传统的工频变压器很难完全满足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电子电力变压器(Electronic Power Transformer, EPT)因其突出的可控性、丰富的交直流接口等优点,为智能电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能量管理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了电子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的相关问题。论文首先建立了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潮流计算模型和暂态稳定分析模型。建立了适用于牛顿法潮流计算的电子电力变压器稳态数学模型,研究了含电子电力变压器的交直流混合系统潮流计算的交替求解算法。基于节点电流注入法,建立了含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模型,并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 PSASP)中,利用用户自定义程序接口(User Program Interface, UPI)功能,实现了含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电力系统的稳态仿真和机电暂态仿真。建立了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小干扰稳定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电力变压器的附加阻尼控制器来提高电力系统阻尼的方法,并研究了基于频率响应法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配备附加阻尼控制器的电子电力变压器能够显着增加系统的阻尼,有效地抑制低频振荡。研究了电子电力变压器在微网中的应用。建立了基于储能型电子电力变压器并网的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并为该系统提出了一种控制策略,通过对并网功率和储能单元充放电功率的控制,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和平抑并网功率波动的能力;建立了应用于配电网的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和带不平衡负荷/电源的能力,详细介绍了高压侧H桥级联多电平变换器的正序负序解耦控制策略、隔离级的移相控制策略和输出级三相四桥臂变换器的正序负序和零序解耦控制策略,并且研究了基于根轨迹法的零序电压谐振控制器参数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对零序电压的无稳态误差跟踪。最后介绍了10kV/400V1MVA电子电力变压器高压大功率工业样机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电子电力变压器逆变器的并网控制问题和电子电力变压器输出侧短路限流控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试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陈一鸣[3](2020)在《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昂贵的元件之一,其安全可靠运行对电力供应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电力变压器的早期故障检测及健康状态评估至关重要。随着先进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新型模型和算法的提出,能够及早发现变压器故障隐患的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正在成为变压器健康管理的主流发展趋势。论文基于在线量测的电气信息,对变压器模型参数的辨识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参数辨识方程性态造成误差放大的问题,引入条件数及复共线性等概念,对影响参数辨识方程数值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于双绕组变压器而言,当采用T型等效电路进行参数辨识时,如果对短路阻抗的高压侧分量和低压侧分量分别进行辨识,条件数总是较大,辨识结果准确性较低。相对而言,忽略变压器的励磁支路(或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补偿),采用简化等效电路直接将短路阻抗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时,辨识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自适应匹配的变压器在线参数辨识算法,并进行了工程应用探索。针对目前文献中研究较少的三绕组变压器的参数辨识问题,在探究变压器不同负荷分布与系数矩阵条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条件数作为评估依据,提出了根据负荷分布情况调整待求参数数目的参数辨识算法。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条件数影响参数辨识精度的分析,并采用实际工程数据演示了在线监测的实现效果。(3)对测量误差在参数辨识算法中的传递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关注了测量误差和负荷波动的耦合影响。从数学推导以及数值仿真两个方面,对参数辨识结果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当测量误差存在时,参数辨识结果将会随着负荷的波动而改变,其分布近似服从于在负荷电流构成的连续域上的高斯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高斯分布。由于参数辨识算法涉及到了独立随机变量的非线性运算,在某一固定的负荷下的参数辨识结果并不严格的服从高斯分布。但是由于误差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独立变量的非线性运算可以近似线性化,因此该分布非常接近于高斯分布。(4)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变压器状态在线监测方法,该算法对测量误差及负荷波动有较强鲁棒性,可以实现对变压器的长期健康状态变化的评估。基于历史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参数辨识结果所服从的高斯过程的均值函数以及标准差函数进行拟合,进而利用拟合得到的函数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实现误差补偿。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单环定理,采用平均谱半径(MSR)建立变压器参数变化的在线监测判据,以此来反映变压器的健康状态。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代杰杰[4](2018)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电力变压器状态监测、生产管理、环境气象等数据逐步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集成共享,推动了变压器状态评估、诊断和预测向综合分析方向发展。然而,影响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因素众多,爆发式增长的状态监测数据加上与设备状态密切相关的电网运行、气象环境等信息数据量较大,传统技术难以建立准确完善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挖掘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手段。论文通过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分析算法和操作流程等,分析、把握变压器状态相关监测数据特性,搭建涉及数据清洗、态势预警、诊断分析的数据处理架构并设计了相关算法,进而从多源海量数据中提炼出适用于变压器设备状态评估的特征表达,实现对变压器运行状态预测及故障预警和智能诊断分析。针对监测数据的不完整性及无效性等问题,论文介绍了栈式降噪自编码器(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s,SDAE)的降噪原理,分析了变压器状态监测数据的流形表示,提出一种基于SDAE的数据清洗方法。首先利用变压器正常运行的历史样本数据构造SDAE清洗模型,训练得到清洗参数和损失函数,通过核密度估计确定损失函数上限及根据现场监测经验确定“脏”数据容限时窗。然后利用SDAE模型得到待清洗数据重构误差和异常数据时长,通过比较它们与损失函数上限和容限时窗间的关系,对“脏”数据进行分类处理。通过算例及应用分析,本文所提方法可辨识奇异点、缺失值,用SDAE重构表示自动修正奇异点,修补短时缺失数据。针对变压器自身特征参量(通常为单一参量)趋势预测稳定性和科学性差的问题,论文综合考虑特征参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和非设备特征参量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栅格长短时记忆(grid long-short term memory,GLSTM)网络的预测方法。从变压器状态、电网运行、气象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利用GLSTM网络对多源信息进行充分融合。GLSTM网络有效利用历史序列信息提炼状态参量自身发展规律,同时捕获不同参量间强关联关系,抑制、弱化无关和冗余信息。通过算例及应用分析表明,所提GLSTM网络预测方法可有效挖掘预测参数与众多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以此为先验知识修正预测模型,与传统单一变量预测方法相比最大预测误差从20%下降到了10%以内,克服了传统单一变量预测方法稳定性差的问题,提高了变压器状态参量趋势预测精度。变压器状态一般会通过多种信息的变化表现出来,这些特征信息会随着设备缺陷/故障的类型、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发生相应变化。在变压器运行状态预测及故障预警方面,论文通过分析变压器运行状态全景信息中关键影响因素,以相对劣化度来刻画变压器状态恶化程度,并通过模糊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相对劣化度与变压器状态对应的隶属关系。通过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提取变压器状态演变规律,构建数据驱动的设备状态预测模型,实现变压器潜在性故障初步预警。通过LSTM网络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有机结合,感知推导特征参量与变压器运行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不同时间尺度预测算例分析表明,以一周为尺度的预测精度达94.4%,以一月为尺度的预测精度为81.2%,可有效预测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利用在线监测、带电检测、运行工况、试验检修记录、缺陷记录等数据,融合设备家族差异、类比实验等信息,论文提出了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采用修正线性单元为深层网络激活函数,以油中溶解特征气体无编码比值为输入特征参量,构建了修正线性单元改进的深度置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提取差异化故障特征信息。通过与传统故障诊断识别方法比较,分析了输入特征参量、样本集规模、复合型故障对所构建的深度置信诊断模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变压器故障诊断的精度,深度置信网络与无编码比值组合的模型训练和测试准确率达96.4%和95.9%。随样本数据增多,诊断精度得到较大提升。
易杨[5](2013)在《电子电力变压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力变压器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承担着电位隔离、电压变换等功能。近几十年,电力网络的规模日趋扩大、结构日趋复杂、运行方式日趋繁琐,导致电力系统稳定问题日趋明显;大量非线性和非对称负荷接入电网,导致电能质量下降,使电力系统不能为对电能质量敏感的负荷提供高品质供电;21世纪初学者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直流微网的智能化运行方式和灵活电网结构成为研究热点,其需要灵活的交直流变换的电力接口。传统电力设备尤其是传统电力变压器的智能控制手段和交直流电力接口功能非常有限,不能改善系统稳定性问题,不能解决电能品质问题,不能提供智能控制,不能提供灵活交直流电力接口功能。电子电力变压器是一种基于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新型电力变压器,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电力变压器的功能,还具有完全的可控性、并能提供多种电能形式,所以电子电力变压器具备解决未来电网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能力。本文从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应用需求和高压大功率工程样机等三个主要方面,详细介绍了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建模、分析、仿真、设计、实现以及相关实验。本文首先分析了适合应用于电力系统的高压大功率领域的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基本拓扑结构。基于此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本文建立了电子电力变压器内部参数结构模型,详细分析了其内部电气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给出计算公式,该计算公式描述了电子电力变压器目标参数(原副方直流电压纹波和中频变压器绕组电流)与原副方交流电压和电流相位的关系,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此模型及其分析,本文提出了电子电力变压器硬件设计原则与流程,各个元件必须按照其电压和电流可能出现的最大值设计。根据电子电力变压器目标参数与原副方交流电压和电流相位的变化规律,本文提出了原副方交流电压和电流相位优化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可以显着抑制电子电力变压器主要元件的纹波电压和最大电流,进而减小装置体积、降低设计成本。电子电力变压器具有较强的谐波抑制能力,原副方交流电压和电流的谐波不能相互影响;通过多电平技术、并联控制技术和开关时刻优化控制技术,可以显着抑制电子电力变压器自身产生的谐波。在开关时刻优化控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优化调整直流电压的控制方法,更进一步抑制电子电力变压器交流侧谐波。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优化调整直流电压控制方法的谐波抑制效果。针对级联多电平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结构在解决电力系统三相不对称问题和灵活的并网接口问题的不足,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结构的自平衡电子电力变压器(MMC-AEPT)。该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隔离副方三相负荷不对称对原方三相电流的影响,并有效地隔离原方三相电源不平衡对三相负荷的影响。同时,MMC-AEPT可以提供高压直流母线和低压直流母线,提供灵活智能的电力网络接口,为交/直流微网等新型电网结构和智能运行方式提供核心的电力设备。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10kV/400V0.5MVA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研制,详细介绍电子电力变压器关键环节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同时详细介绍其主要元件的测试实验方法与流程。所述的内容适用于指导各种类似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的装置的设计与实验。
岳国良[6](2015)在《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在线评估及冷却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是重要的安全指标和性能指标,变压器因负载能力受限或因过载故障停运均有可能引起电网大面积限电或停电,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本论文主要围绕变压器热平衡计算方法、负载能力评估、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开展研究,以期充分挖掘和利用变压器负载潜力、提升变压器运行经济水平和变压器智能化水平。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了基于有限元与有限体积法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温度场计算方法。建立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温度场与流场数学模型,研究了变压器内部热传递过程及适用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有限元与有限体积法相结合的混合数值温度场计算方法,仿真分析了变压器设计参数、负载率、环境温度、冷却器运行状态等对温度场分布和热点温度的影响。优化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热点温度计算的关键参数。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热点温度计算中,变压器的型式、结构参数等对计算结果的稳态精度和动态特性等有较大影响,针对典型结构变压器的关键技术参数,通过仿真计算并进行实际验证优化,提出了热点温度计算参数的优化建议和选取原则,有效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及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负荷趋势预测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计算方法。分析了负载率、环境温度等对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造了顶层油温最优估计模型,将卡尔曼滤波的思想引入到顶层油温预测。在对变压器负荷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变压器负载能力的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变压器过负荷能力及可持续时间的动态评估。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决策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智能控制策略。对不同负载、环境温度时冷却控制策略对变压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综合考虑顶层油温、热点温度、负荷电流、铁心接地电流、绝缘油色谱数据等因素,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决策的智能冷却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应用效果良好。开发了一套针对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进行在线评估的软件系统。在计算变压器温度场与研究变压器负载能力的基础上,以变压器设计参数、出厂温升试验结果及现场运行数据等多源信息为输入数据源,建立了负载能力在线评估模型,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在线评估及冷却系统智能控制方案,并进行了工程化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李元,刘宁,梁钰,徐尧宇,林盾,穆海宝,张冠军[7](2018)在《基于温升特性的油浸式变压器负荷能力评估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时评估变压器负荷能力,保障设备安全前提下充分挖掘变压器负载潜力,是资产精益化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变压器的热源组成与传热过程,将日照辐射吸收功率引入到变压器热点温度估算中,依据绕组直流电阻和油黏度温度变化特点,对热源功率和热阻的算法进行了修正,提高热点温度估算精度。然后综合考虑顶层油温、热点温度、相对损失寿命和辅助设备容量等负荷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温升特性的油浸式变压器负荷能力评估模型。最终,采用2台变压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负载导则推荐方法,改进的热点温度算法的相对误差平均减小了2.5%;负荷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测试变压器实际负荷能力约为额定值的115%,仍有剩余负荷潜力可用。
申畅[8](2017)在《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分析》文中指出电力变压器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电能传输和转换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伴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设备的检修方式从定期检修到状态检修的转变,利用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对变压器的运行状态以及剩余寿命进行评估对于状态检修的开展与推进具有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从影响变压器运行状态的众多评估指标出发,建立了多层次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灰色关联度综合确定指标权重,有效降低了层次分析法在确定判断矩阵时的主观性,并通过迭代计算提高了权重结果的准确性。依据模糊分级的思想对电力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分级评估。通过隶属度函数对评估指标进行模糊量化,采用改进的证据理论对定量指标进行融合处理。证据理论的改进一方面通过改进证据合成规则,改善了证据理论中证据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利定义劣化因子与变权因子依此对证据体进行修正,使劣化严重的指标在评估结果中得到更大的体现。在健康指数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评估模型,分别建立运行工况评估模型、绝缘状态评估模型以及附件和检修记录评估模型,将每一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量化为健康指数。通过计算变压器稳态情况下的平均热点温度,对模型中的老化系数进行了修正,利用健康指数公式得到了剩余寿命的评估结果。以MATLAB为软件平台,设计了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评估GUI界面。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田杰[9](2016)在《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控制及10kV工业样机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电力系统出现了许多变化,其中包含以下几点: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网能量来源多样化;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并存;微网、智能配网等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新的发展方向都有同样的需求,电网需要更多的控制和调节手段。作为电网的核心设备,传统的电力变压器作用单一,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电网的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变压器,电子电力变压器不仅可以实现传统电力变压器的功能,还可以实现连续有载调压、无功调节、谐波隔离、短路电流阻断、新能源并网、交直流混合组网等新的功能。电子电力变压器具有多种控制和调节的手段,在未来电网中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首先分析了采用星型接法和分离直流母线的三相电子电力变压器在不平衡条件下的工作情况。比较了零序电压和负序电流的有功调节能力。分析了采用负序电流调节有功功率,电网电压发生各种不平衡跌落时变换器的最大输入电流和变换器的工作范围。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内环电流指令值的生成方法,此方法可以加快电网电压跌落时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小直流电压偏差。对采用分离直流母线拓扑结构的电子电力变压器高低压直流母线的二次纹波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降阶的方法对dc-dc变换器建模,得到其平均状态空间模型。针对输入级和输出级频率相同的情况,提出一种二次功率最优分配策略,使高低压直流二次功率整体最小的同时,二次功率均匀分配在高低压直流母线上。提出了两种二次功率最优分配控制器,并设计了控制器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的自平衡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结构,此结构不增加主回路元件数量,不增加硬件成本,不增加硬件设计和制造的难度,方便模块化组合成高压大功率装置。针对这种拓扑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算法。此控制算法采用无功电流注入法扩大级联H桥可以承受的最大有功功率不平衡。控制策略中,将无功电流分成超前无功电流和滞后无功电流两种,并采用优化算法得出各种不平衡条件下所需最小无功电流的大小。对10kV三相电子电力变压器工业样机的主回路拓扑、参数与组装、控制系统构架、控制与保护系统、动模试验与现场试验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回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降低了成本,降低了维护难度,方便装置的进一步扩展。采用低压侧直流电压反馈控制输入级H桥,省去了高压直流电压测量模块,降低了成本。分析了相内均压的各种可能方案的优缺点,选用调节输出级功率均压的方案。在原有的输出级均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均压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原有输出级均压方法中带来的无功功率环流。动模试验和现场试验验证了电子电力变压器工业样机在恒频恒压输出、负荷不对称、无功功率补偿、谐波抑制方面的良好性能。
肖雅文[10](2019)在《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差动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户五个有机整体组成。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电气元件。如果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因此,为了确保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运行,不让事故持续扩大,给电力变压器装设继电保护装置是确有必要的。差动保护的构成原理是基于对电力变压器各侧电流的大小和相位的比较,而这种比较会受到电力变压器各侧电流互感器以及诸多因素影响。电力变压器在正常工作运行和遭受外部故障时,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回路中存在的不平衡电流让差动保护在不利的条件下正常工作。为了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产生正确的灵敏动作得到保障,就有必要深入分析差动保护回路中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改良电力变压器的差动保护。本文基于小波理论,对电力变压器的差动保护进行改进,展开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对电力变压器的工作运行状态进行了分析,全方位了解电力变压器在不正常运行或故障运行状态下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电力变压器的磁饱和特性对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包括产生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现有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对二次谐波、间断角原理、波形对称原理、小波变换、神经网络等典型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了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以及防止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措施。其次,通过分析励磁涌流特性,判断其与故障电流的差异,运用MATLAB软件为励磁涌流和故障电流分别搭建变压器仿真模型,对变压器的各种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小波强大的时频局部处理能力,对小波变换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励磁涌流以及各种故障电流采用db4离散小波变换。仿真分析表明,该变换能够正确反映电力变压器不同励磁涌流的状态,同时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理论来改进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的方法。对各种电流进行小波变换后的高频分量的小波系数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分类算法对励磁电流进行识别。仿真结果表明,该识别提出的分类算法收敛速度快,识别精确。
二、电力变压器的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变压器的负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牵引变压器绝缘老化特征提取与状态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 |
1.1.2 牵引变压器状态监测技术持续进步 |
1.1.3 牵引变压器运维可靠性需求不断提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绝缘老化与故障特征提取研究 |
1.2.2 变压器绝缘老化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
1.2.3 变压器绝缘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1.2.4 牵引变压器绝缘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牵引变压器绝缘纸老化特征提取 |
2.1 牵引变压器绝缘老化机理 |
2.1.1 绝缘纸结构特点及组成 |
2.1.2 绝缘纸老化机理 |
2.2 绝缘纸老化试验与图像采集 |
2.2.1 绝缘纸加速老化试验 |
2.2.2 图像采集与绝缘纸性能测试 |
2.3 基于纹理分析的绝缘纸老化特征提取 |
2.3.1 灰度共生矩阵与纹理特征 |
2.3.2 绝缘纸老化图像处理 |
2.3.3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绝缘纸纹理特征提取 |
2.4 纹理特征的有效性验证 |
2.4.1 基于监督式/半监督式方法的分类验证 |
2.4.2 基于纹理特征的绝缘纸老化预测 |
2.4.3 讨论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概率图模型的牵引变压器老化状态评估 |
3.1 贝叶斯网络与贝叶斯信息融合 |
3.1.1 贝叶斯网络 |
3.1.2 贝叶斯推理与信息融合 |
3.2 基于信息融合的牵引变压器状态评估贝叶斯网络 |
3.2.1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
3.2.2 先验概率的确定 |
3.2.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专家经验的网络变量赋权 |
3.2.4 贝叶斯信任网络条件概率表的确定 |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牵引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 |
3.3.1 算例分析一 |
3.3.2 算例分析二 |
3.3.3 讨论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自适应极限学习机的牵引变压器故障诊断 |
4.1 牵引变压器状态监测数据预处理 |
4.1.1 在线监测大数据清洗 |
4.1.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4.2 基于ANN和 SVM的变压器故障诊断 |
4.2.1 训练与测试数据 |
4.2.2 诊断结果分析 |
4.3 基于自适应极限学习机的牵引变压器绝缘故障诊断 |
4.3.1 自适应极限学习机 |
4.3.2 基于反正切变化的数据预处理 |
4.3.3 实例验证与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牵引变压器绝缘寿命预测 |
5.1 变压器绝缘寿命计算方法 |
5.1.1 牵引变压器绝缘老化与剩余使用寿命 |
5.1.2 IEEE/IEC模型 |
5.1.3 动力学模型 |
5.2 粒子滤波和状态空间模型 |
5.2.1 牵引变压器剩余使用寿命的数学表达 |
5.2.2 基于粒子滤波的状态空间方程求解 |
5.3 牵引变压器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 |
5.3.1 状态空间模型Ⅰ——以聚合度为观测变量 |
5.3.2 状态空间模型Ⅱ——以呋喃或CO2/CO为观测变量 |
5.3.3 状态空间模型Ⅲ——以介质损耗因数为观测变量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Ⅰ——单相配电变压器的预测结果 |
5.4.2 算例Ⅱ——不同容量电力变压器的预测结果 |
5.4.3 算例Ⅲ——单相芯式原型变压器的预测结果 |
5.4.4 讨论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控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研究概况 |
1.3 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应用研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基于PSASP的电子电力变压器建模与仿真 |
2.1 引言 |
2.2 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简化模型与稳态特性 |
2.3 电子电力变压器暂态稳定分析模型 |
2.4 含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
2.5 电子电力变压器暂态稳定分析模型的用户自定义建模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3 增强系统阻尼的电子电力变压器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 |
3.3 含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单机系统小信号分析 |
3.4 基于频率响应法的电子电力变压器阻尼控制器设计 |
3.5 电子电力变压器阻尼控制器设计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4 微网中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建模与控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并网系统 |
4.3 一种应用于配电网的电子电力变压器及其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lOkV工业样机试验及其应用中的重要问题分析 |
5.1 引言 |
5.2 主回路拓扑与控制系统 |
5.3 电子电力变压器工业样机试验 |
5.4 电子电力变压器应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评述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状态的在线监测方法 |
1.2.2 变压器状态评估及故障诊断方法 |
1.2.3 数据驱动方法在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中的应用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力变压器的基本模型及参数分析 |
2.1 电力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
2.2 电力变压器的常用等效模型 |
2.2.1 耦合电感模型 |
2.2.2 T型等效电路及其简化 |
2.2.3 分布参数等效电路 |
2.3 变压器绕组变形及相应的等效电路参数变化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负荷自适应匹配的变压器在线参数辨识 |
3.1 参数辨识算法中的病态问题 |
3.2 短路阻抗的辨识方法 |
3.2.1 双绕组变压器短路阻抗辨识原理 |
3.2.2 三绕组变压器短路阻抗辨识方法的建立 |
3.3 三绕组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的工程实现 |
3.3.1 基于故障录波数据的绕组状态监测 |
3.3.2 工程环境中的误差影响 |
3.4 参数辨识算法的仿真验证 |
3.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3.4.2 模型误差对辨识结果影响分析 |
3.4.3 测量误差对辨识结果影响分析 |
3.5 实例分析 |
3.5.1 冲击后的短路电抗突变检测 |
3.5.2 短路电抗的长期监测 |
3.6 小结 |
第4章 数据驱动的变压器状态在线评估方法 |
4.1 短路阻抗在线辨识的误差分析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补偿方法 |
4.3 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状态评估方法 |
4.3.1 随机矩阵理论简介与单环定理 |
4.3.2 绕组状态评估方法的建立 |
4.4 仿真验证 |
4.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4.4.2 短路阻抗参数辨识结果的分布特征 |
4.4.3 参数辨识结果分布的相关函数拟合 |
4.4.4 绕组变形在线监测仿真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深度学习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压器状态预测及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变压器状态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深度学习研究及其在电力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
1.3.1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3.2 深度学习方法在电力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问题提出 |
1.4.2 整体技术路线 |
1.4.3 具体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栈式降噪自编码器的变压器状态监测数据清洗方法 |
2.1 栈式降噪自编码器基本原理 |
2.1.1 降噪自编码器 |
2.1.2 栈式降噪自编码器 |
2.2 基于栈式降噪自编码器的变压器状态监测数据清洗算法 |
2.2.1 基于栈式降噪自编码器的数据清洗原理 |
2.2.2 数据清洗具体实施 |
2.3 算例分析 |
2.3.1 数据破坏率确定 |
2.3.2 变压器状态监测数据清洗 |
2.4 算法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复杂关联关系深度挖掘的变压器状态参量趋势预测方法 |
3.1 栅格长短时记忆网络基本原理 |
3.1.1 循环神经网络结构 |
3.1.2 沿时间反向传播算法 |
3.1.3 长短时记忆网络 |
3.1.4 栅格长短时记忆网络 |
3.2 基于栅格长短时记忆网络提取序列关联关系的预测方法 |
3.2.1 设备关键性能与状态量的关系 |
3.2.2 相关序列数学表示 |
3.2.3 采用数据驱动的栅格长短时记忆网络预测方法 |
3.3 算例分析 |
3.3.1 网络结构确定 |
3.3.2 关联关系分析 |
3.3.3 与传统预测模型对比 |
3.4 算法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预测 |
4.1 变压器运行状态关键参量分析 |
4.1.1 变压器运行状态模式 |
4.1.2 状态性能数据 |
4.1.3 运行巡检信息 |
4.1.4 技术性能参数 |
4.2 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变压器状态预测 |
4.2.1 定量指标量化 |
4.2.2 定性指标量化 |
4.2.3 各级参量权重确定 |
4.2.4 状态预测实现 |
4.3 算例分析 |
4.3.1 时间维度相关性分析 |
4.3.2 变压器运行状态短期预测 |
4.3.3 变压器运行状态长期预测 |
4.3.4 样本集规模对预测模型的影响 |
4.4 算法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
5.1 深度置信网络基本原理 |
5.1.1 受限玻尔兹曼机 |
5.1.2 受限玻尔兹曼机训练 |
5.1.3 深度置信网络 |
5.2 变压器油中气体分析 |
5.2.1 油中气体产生机理 |
5.2.2 油中气体含量与故障类型的关系 |
5.2.3 油中气体浓度比值诊断法 |
5.3 基于RELU-DBN的故障诊断方法 |
5.3.1 样本数据分布 |
5.3.2 特征参量设定 |
5.3.3 模型参数设定 |
5.3.4 诊断模型应用步骤及架构 |
5.4 算例分析 |
5.4.1 不同输入特征参量对比 |
5.4.2 不同样本集对比 |
5.4.3 复合型故障影响 |
5.5 诊断算法验证及应用分析 |
5.5.1 算法验证 |
5.5.2 算法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电子电力变压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研究背景 |
1.2 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结构 |
1.3 电子电力变压器研究方向及其关键技术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电子电力变压器电气参数模型 |
2.1 电子电力变压器内部电气参数分析 |
2.2 高频斩波逆变/二极管整流结构 VSC-EPT 电气参数计算 |
2.3 双全桥背靠背结构 VSC-EPT 的电气参数计算 |
2.4 VSC-EPT 硬件设计原则 |
2.5 原副方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相位优化控制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子电力变压器谐波抑制策略 |
3.1 电子电力变压器谐波抑制功能 |
3.2 电子电力变压器逆变器并联谐波抑制控制策略 |
3.3 逆变器开关时刻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
3.4 整流器开关时刻优化控制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 MMC 结构的电子电力变压器 |
4.1 基于 VSC 级联多电平结构的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结构 |
4.2 基于 MMC 的自平衡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5 10kV 电子电力变压器工业样机关键环节设计与实现 |
5.1 主回路拓扑与控制系统设计 |
5.2 关键元件的选型与设计 |
5.3 功率胞和柜体设计与测试 |
5.4 电子电力变压器样机实验波形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6)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在线评估及冷却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热点温度研究现状 |
1.2.2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1.2.3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评估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有限体积法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温度场计算方法研究 |
2.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温度场与流场数学模型 |
2.2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部热传递过程及适用的计算方法 |
2.2.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部热传递过程 |
2.2.2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部热传递过程的适用计算方法 |
2.3 利用有限元法计算绕组和铁心热传导问题 |
2.3.1 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
2.3.2 热传导过程求解 |
2.4 利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变压器热流场问题 |
2.4.1 有限体积法在流体传热中的求解过程 |
2.4.2 流体参与热传导过程的有限体积法计算 |
2.5 两种方法结合进行变压器温度场计算 |
2.6 变压器温度场计算案例 |
2.6.1 变压器物理模型的建立 |
2.6.2 网格划分 |
2.6.3 模型选择与材料添加 |
2.6.4 施加载荷与边界条件设置 |
2.6.5 温度场求解方法及迭代次数 |
2.6.6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热传递理论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热点温度计算参数优化及验证 |
3.1 热点温度计算的主要参数 |
3.2 热点温度计算的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 |
3.3 热点温度计算的影响因素 |
3.3.1 计算时间级的优化 |
3.3.2 额定电流下热点温度对顶层油温的梯度优化 |
3.3.3 油时间常数优化 |
3.3.4 绕组时间常数优化 |
3.4 热点温度计算的优化效果 |
3.4.1 试验验证案例1 |
3.4.2 试验验证案例2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负载率对变压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4.3 环境温度对变压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4.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变压器顶层油温预测方法研究 |
4.4.1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
4.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顶层油温预测模型 |
4.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顶层油温预测流程 |
4.4.4 案例分析 |
4.5 基于负荷趋势预测的负载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
4.5.1 变压器负荷趋势预测方法 |
4.5.2 基于负荷趋势预测的负载能力评估方法 |
4.5.3 案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冷却控制策略研究 |
5.1 冷却策略对变压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5.1.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仿真模型 |
5.1.2 不同冷却策略下的温度场分析 |
5.2 油浸式变压器冷却控制策略制定 |
5.3 变压器冷却控制模型建立 |
5.4 贝叶斯决策理论应用 |
5.4.1 贝叶斯决策基本原理 |
5.4.2 贝叶斯决策方法应用 |
5.5 冷却装置均衡控制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在线评估系统研究 |
6.1 主要模型设计 |
6.1.1 热平衡模型设计 |
6.1.2 过负荷模型设计 |
6.2 在线评估系统设计实现 |
6.3 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分析 |
2.1 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基本理论 |
2.1.1 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的基本原则 |
2.1.2 电力变压器老化规律分析 |
2.2 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参量的选取 |
2.2.1 油色谱试验 |
2.2.2 电气试验 |
2.2.3 油化试验 |
2.2.4 运行工况 |
2.2.5 附件及运检记录 |
2.2.6 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 |
3.1 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体系的建立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1 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2.2 基于灰色关联度权重求解法 |
3.2.3 权重确定流程 |
3.3 指标数据的处理 |
3.3.1 指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3.3.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3.4 基于证据融合理论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 |
3.4.1 证据理论基本概念 |
3.4.2 证据理论的合成规则 |
3.4.3 证据理论的改进 |
3.4.4 证据理论的评判准则 |
3.4.5 评估流程 |
3.5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健康指数的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评估 |
4.1 健康指数评估理论 |
4.1.1 电力变压器健康指数体系概述 |
4.1.2 运行工况评估模型 |
4.1.3 绝缘状态评估模型 |
4.1.4 附件及检修记录评估模型 |
4.2 老化系数的确定 |
4.2.1 稳态热点温度的计算 |
4.2.2 热点温度对老化系数的修正 |
4.3 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评估 |
4.3.1 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确定方法 |
4.3.2 电力变压器剩余寿命评估GUI界面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控制及10kV工业样机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与意义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2 电子电力变压器不平衡运行控制 |
2.1 引言 |
2.2 主回路拓扑结构 |
2.3 负序电流和零序电压调节能力比较 |
2.4 负序电流调节时工作范围 |
2.5 电子电力变压器负荷和电网不平衡控制 |
2.6 仿真验证 |
2.7 试验验证 |
2.8 本章小结 |
3 电子电力变压器直流电压二次纹波抑制 |
3.1 引言 |
3.2 高低压直流二次功率分析 |
3.3 隔离级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 |
3.4 高低压直流二次纹波最小值求取 |
3.5 高低压直流二次纹波最优分配 |
3.6 仿真验证 |
3.7 输入输出不同频率时直流电压二次纹波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级联多电平结构的自平衡电子电力变压器 |
4.1 引言 |
4.2 模块化自平衡电子电力变压器拓扑结构 |
4.3 模块化自平衡电子电力变压器控制策略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10kV电子电力变压器工业样机实现 |
5.1 引言 |
5.2 主回路拓扑结构及组装 |
5.3 控制与保护系统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10kV电子电力变压器工业样机动模与现场试验 |
6.1 引言 |
6.2 动模试验 |
6.3 现场试验 |
6.4 效率测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下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10)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差动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变压器保护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研究现状 |
1.2.3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保护及其相关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分析 |
2.2.1 电力变压器的运行工况 |
2.2.2 电力变压器故障状态 |
2.3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及其相关分析 |
2.3.1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分析 |
2.3.2 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
2.4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理及其识别方法 |
2.4.1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理 |
2.4.2 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和故障电流仿真及其分析 |
3.1 引言 |
3.2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仿真及其分析 |
3.2.1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励磁涌流仿真 |
3.2.2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励磁涌流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3.3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故障电流仿真 |
3.3.1 内部绕组相间短路故障仿真及其分析 |
3.3.2 区内副绕组单相接地短路故障仿真 |
3.3.3 区内绕组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3.3.4 内部匝间短路仿真 |
3.3.5 区外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 |
4.1 引言 |
4.2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4.2.1 小波理论分析 |
4.2.2 离散小波变换 |
4.2.3 多分辨率信号分析 |
4.2.4 Malla快速算法 |
4.3 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小波分析 |
4.4 基于小波理论极限学习机算法的励磁涌流识别 |
4.4.1 极限学习机算法原理 |
4.4.2 基于小波理论极限学习机算法的励磁涌流识别的实现 |
4.4.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电力变压器的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牵引变压器绝缘老化特征提取与状态诊断研究[D]. 李帅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2]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控制与应用[D]. 黄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3]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 陈一鸣. 山东大学, 2020(10)
- [4]基于深度学习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技术研究[D]. 代杰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5]电子电力变压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易杨.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6]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能力在线评估及冷却控制策略研究[D]. 岳国良.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1)
- [7]基于温升特性的油浸式变压器负荷能力评估模型[J]. 李元,刘宁,梁钰,徐尧宇,林盾,穆海宝,张冠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22)
- [8]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分析[D]. 申畅.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9]电子电力变压器的控制及10kV工业样机实现[D]. 田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10]基于改进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差动保护[D]. 肖雅文.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