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使《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武晶[1](2017)在《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外国建筑史在中国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建筑教育方面,将近代美术院校建筑教育模式纳入建筑教育研究之中,疏理总结了自癸卯学制建立至今的外国建筑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外国建筑史课程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特点:1902-1949年在巴黎美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自主发展模式;1949-1976年统一的、以苏联莫斯科艺术学院为范本的教学模式;1976年至今多元共生、灵活多样的跨越式教育模式。且对近代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系(科、组)的外国建筑史教学进行详析,总结比较了其各自的教学特色与相关异同。学术研究方面,对自美学开始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历程进行重点归纳总结:最初(1902-1926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以美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且深受中国新史学主义的影响。其后,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1927-1949年期间,其研究明显受到西方建筑研究思想的影响;在1949-1976年期间,其研究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1976年之后,外国建筑史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在海量的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进行外国建筑史研究体系框架的建设。基于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外国建筑史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本文提出外国建筑史研究中人文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实践、哲学思想三级层面的研究内容及要求,并对目前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现状给出个人的思考。
张娅莎[2](2012)在《制造绿色住宅 ——住宅建筑工业化体系比较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住宅建设的资源耗费日益加剧,住宅建设急需一种可以快速高效及节能的建设方式,工业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本文主要对CSI住宅体系(China-Skeleton-Infill Housing System)进行说明,着重论述了其中的住宅结构体系的对比及选择,在此基础上,对CSI住宅理论中的部品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找寻限制其发展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最终在CSI住宅理论指导下进行各项体系的技术整合。本文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进行综述,主要阐明了住宅建设的现状与住宅工业化急需发展的紧迫性。第二章主要从美、日两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可循经验进行分析,针对美国成熟的小住宅生产体系以及日本成熟的多、高层集合住宅工业化建设进行总结,对第三章结构体系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三章是本文主要论述部分,对目前中国应用较广泛的两种住宅工业化结构体系: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与钢结构体系进行研究,在对两者进行详细的综合研究与分析后提出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较为适合当前既考虑经济性也关注可持续性的总体社会环境,在克服经济性差与抗侧移力弱的缺陷之后钢结构是一种节能环保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体系。针对中国目前结构体系发展现状提出结构体系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观点,可重点扶持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研究与发展同时对钢结构与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在对结构体系全面研究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生产链。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情况条件下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工业化结构体系。第四章对全文的理论基础CSI体系进行深入阐述,以CSI住宅体系为主要线索在住宅工业化结构体系基础上对住宅部品以及新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目标,对现在的住宅部品体系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并对目前适用于中国住宅建设的新技术进行总结,最终完成CSI住宅体系的各项内容,在CSI住宅体系统一指导下对各体系进行技术整合,实现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工业化体系。第五章在对住宅工业化体系各项内容进行总结之后对住宅工业化体系进行未来的展望。
朱磊[3](2003)在《勘察设计院集成化的图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档技术资料的集成化管理是当前勘察设计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勘察设计院CIMS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勘察设计院CAD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工程设计数据和文档资料需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高效的管理。本文在勘察设计院CIMS环境下,对图档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本课题基于B/C/S结构模式,结合数据仓库、ASP动态网页环境和ADO接口等技术方法实现了图档管理信息和功能的集成,进行了软件的开发,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的管理工具,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灵活、美观、实用的数据集成化查询界面,提高了图档管理工作的效率。
邯郸煤矿设计研究院情报处[4](1990)在《如何使《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更好地为设计服务》文中认为 《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以下简称“国标”)是设计人员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设计标准,提高工效,保证工程质量而经常大量采用的技术图集。“国标”是一种规章性的技术文献,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又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技术文献。根据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加工工艺的提高,更新期不断缩短,平均寿命5年。当前,信息来源途径变化多端,过去作废停用的“国标”和新出版的“国标”目录通过国家标准情报所通知基层有关部门,现在有时通过有关杂志通知,这样就有遗漏。另外,我们的管理工作也存在问题,这就给设计工作带来失误。
二、如何使《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使《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 已有研究综述 |
2.1 建筑教育研究方面 |
2.2 参考教材方面 |
2.3 相关人物研究 |
2.4 学术理论研究 |
2.5 当代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 |
2.6 建筑口述史研究方面 |
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范围 |
3.1.1 外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含义 |
3.1.2 外国建筑史教育与学术研究 |
3.1.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中国建筑史 |
3.2 研究方法 |
3.2.1 传统文献学 |
3.2.2 口述史 |
4 论文框架 |
5 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
5.1 创新点 |
5.2 未尽事宜 |
第1章 移植:西方建筑史教育与研究概述(1940S前) |
1.1 西方建筑史经典 |
1.1.1 上古时期: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
1.1.2 中古时期:瓦萨里《名人传》 |
1.1.3 1745-1940s期间的建筑史学科研究 |
1.1.3.1 弗格森《世界各国建筑史》 |
1.1.3.2 《弗莱彻建筑史》 |
1.1.3.3 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
1.2 西方建筑史教育概述 |
1.2.1 十八世纪前:师徒口传身授 |
1.2.2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建筑史教育 |
1.2.3 1919-1933 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史教育 |
1.2.4 1910s-1940s年美国建筑史教育 |
1.2.4.1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
1.2.4.2 俄勒冈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1.2.4.3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建筑系 |
1.2.5 苏联的建筑教育 |
1.2.5.1 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 |
1.2.5.2 莫斯科建筑学院 |
小结 |
第2章 肇建:1902-192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
2.1 癸卯学制中的建筑史教育 |
2.1.1 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设置 |
2.1.1.1 概述 |
2.1.1.2 不同教育阶段的建筑史课程设置 |
2.1.1.3 建筑史课程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定位,及其在学人员的培养目标 |
2.1.1.4 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
2.1.2 土木工学中的建筑学教育 |
2.2 壬子癸丑学制中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 |
2.2.1 概述 |
壬子癸丑学制 |
“建筑史”前导:美术史 |
2.2.2 美术建筑: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科 |
“美学及美术史”、“建筑学”、“图案法” |
2.2.3 工科建筑:苏州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
“西洋建筑史” |
建筑意匠学 |
美术学及其它 |
2.3 1902-1926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
2.3.1 美学 |
2.3.2 相关艺术研究中的建筑 |
2.3.3 专门的建筑研究 |
2.3.4 研究人员 |
代表人物 |
小结 |
第3章 起步:1927-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
3.1 1927-1945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
3.1.1 中央大学建筑系 |
3.1.2 东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
3.1.3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
3.1.4 勷勤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
3.1.5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图案系建筑装饰组) |
3.1.6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
3.1.7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 |
沈理源 |
3.1.8 之江大学建筑系 |
3.1.9 重庆大学建筑系 |
3.1.10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
3.1.11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科 |
3.1.11.1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高级建筑科 |
3.1.11.2 柳士英所编“高级建筑科” |
3.1.11.3 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建筑科 |
3.1.11.4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
3.2 1946-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
3.2.1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
梁思成 |
3.2.2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
3.2.3 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 |
3.2.4 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 |
3.2.5 其它 |
3.3 自主教学模式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多种倾向 |
3.3.1 自主模式下的外国建筑史教育 |
3.3.2 工科建筑:外国建筑史教育的3 种倾向 |
3.3.2.1 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的宾大学院派倾向 |
3.3.2.2 对现代建筑给以强烈关注的包豪斯教育倾向 |
3.3.2.3 土木工学背景下重实用的倾向 |
3.3.3 美术建筑:偏重艺术风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派教学特征 |
3.3.4 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
3.4 1927-1949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
3.4.1 “建筑史”研究 |
3.4.2 案例分析式研究 |
3.4.3 谱系学式研究 |
3.4.4 建筑理论、原理及评论 |
3.4.5 建筑教育 |
3.4.6 “西体中用”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
小结 |
第4章 转变:1949-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
4.1 1949年-1952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研究 |
4.1.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逐步深入 |
4.1.1.1 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盛行 |
4.1.1.2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教学改革 |
4.1.2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原有教学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
4.1.2.1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 |
4.1.2.2 学生停课参与各类社会运动 |
4.1.2.3 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
4.1.3 新中国教育转型初步影响外国建筑史教学 |
4.2 1952-1957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
4.2.1 院系合并 |
4.2.2 学苏背景下建筑教育发生根本转折 |
4.2.2.1 教育培养计划性 |
4.2.2.2 培养对象倾向工农 |
4.2.2.3 系党委领导下的专业教研室教学 |
4.2.2.4 统一的学院派教学模式 |
4.2.3 “学苏”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新特点 |
4.2.3.1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特色消减殆尽 |
4.2.3.2 建筑历史在教学体系中分量减少 |
4.2.3.3 意识形态影响深入 |
4.2.4 1952-1957 关于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
4.2.4.1 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的苏联译着 |
4.2.4.2 对外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 |
4.2.4.3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研究 |
4.3 1957-1960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
4.3.1 时代背景概述 |
4.3.2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教学 |
4.3.2.1 教师队伍发生变化 |
4.3.2.2 意识形态影响至深 |
4.3.2.3 外国建筑史学科薄弱 |
4.3.3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
住宅与建筑艺术座谈会 |
4.3.3.1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 |
4.3.3.2 苏联的近现代建筑 |
4.3.3.3 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建筑 |
4.4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
4.4.1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课程教育与研究 |
4.4.1.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卢绳) |
4.4.1.2 世界建筑史大纲(卢绳) |
4.4.1.3 天津大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及图集(沈玉麟) |
4.4.1.4 同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
4.4.1.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吴焕加教授提供) |
4.4.1.6 教材:《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 |
4.4.2 1961 -1965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
4.4.2.1 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 |
4.4.2.2 国外相关建筑及其思潮的绍介 |
4.4.2.3 建筑技术及其它 |
4.5 1966-1976 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
4.5.1 时代背景 |
4.5.2 1966-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
小结 |
第5章 发展: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
5.1 1976年——外国建筑史教学 |
5.1.1 建筑院系增多,教学领域拓展,教学系统化、规范化 |
5.1.2 教材丰富 |
5.1.2.1 专业统编教材 |
5.1.2.2 各校参考教材 |
5.1.3 教学内容拓展,形成稳定的教学研究群体 |
5.1.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阐述由权威式转为多样式 |
5.1.5 信息多元时代课堂教学效果削弱、学生碎片化知识增多 |
5.1.6 教师面临学术与经济压力 |
5.2 外国建筑史研究的三级层面 |
5.2.1 建筑学人文综合素质层面 |
5.2.1.1 艺术性 |
5.2.1.2 社会性 |
5.2.1.3 普及性 |
5.2.2 建筑设计实践层面 |
5.2.2.1 设计实践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
5.2.2.2 建筑设计潮流及发展方向 |
5.2.3 哲学思想层面 |
5.2.3.1 引入分析国外建筑哲学思想及理论观念 |
5.2.3.2 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 |
5.3 多角度展现外建史研究的境域 |
5.3.1 《建筑师丛书》 |
5.3.2 《建筑理论译丛》 |
5.3.3 世界建筑史丛书(Electa) |
5.3.4 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 |
5.4 世界眼光、中国立场的外国建筑史研究 |
5.4.1 中国学者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 |
5.4.1.1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
5.4.1.2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16 卷) |
5.4.2 中外建筑史比较研究 |
5.4.2.1 代表人物:童寯、王贵祥 |
5.4.2.2 研究特点 |
5.4.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的思考 |
5.4.3.1 加强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 |
5.4.3.2 理性分析、独立思考、辨析引进 |
5.4.3.3 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5.4.3.4 良好的外文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
5.4.3.5 视野宽广 |
5.4.3.6 为中国建筑史寻找其在世界建筑史殿堂中的地位与价值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讲义、大纲、图集 |
A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 |
A2 天津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61) |
A3 天津大学(沈玉麟)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 |
A4 同济大学近代与现代外国建筑史讲义(1961-1962) |
A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 世纪中叶以前)(1963) |
A6 清华大学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大纲(196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发表的期刊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制造绿色住宅 ——住宅建筑工业化体系比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的目的 |
1.2 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工作内容 |
1.2.2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组织框架 |
第二章 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 |
2.1 什么是住宅工业化? |
2.2 住宅工业化体系内容 |
2.3 国外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 |
2.3.1 美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 |
2.3.2 日本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 |
2.3.3 美、日住宅工业化对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启示 |
2.4 国内住宅工业化建设历程 |
2.5 国内住宅工业化研究动态-CSI住宅体系的探索及研究 |
第三章 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研究 |
3.1 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
3.1.1 PC(Precast Concrete)结构的优势 |
3.1.2 PC(Precast Concrete)结构的种类 |
3.1.2.1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Wall Precast Concrete)结构体系 |
3.1.2.2 预制装配式框架(Rahmen Precast Concrete)结构体系 |
3.1.2.3 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Wall Rahmen Precast Concrete)结构体系 |
3.1.2.4 叠合板结构(PCF工法) |
3.1.2.5 预制混凝土结构应用实例:北京万科中粮假日风景项目 |
3.1.3 目前PC(Precast Concrete)结构工业化住宅开发过程中的困难 |
3.1.4 中国PC(Precast Concrete)结构住宅开发的未来 |
3.2 钢结构工业化住宅体系的应用 |
3.2.1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体系(Cassett)以C型钢为主 |
3.2.2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
3.2.2.1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分类 |
3.2.2.2 钢结构住宅配套体系 |
3.2.2.3 结构抗侧力设计与节点设计 |
3.2.2.4 多层钢结构体系的综合及比较 |
3.2.3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住宅工业化结构体系总结与比较 |
3.4 小结-适合中国的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发展模式 |
3.4.1 中国的工业化住宅结构适选体系 |
3.4.2 中国住宅工业化结构体系发展模式 |
第四章 基于工业化建设方式上的CSI住宅体系研究 |
4.1 CSI住宅体系研究 |
4.1.1 CSI住宅体系出台背景 |
4.1.2 CSI住宅体系研究内容 |
4.1.3 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 |
4.1.4 CSI住宅建设实施的意义 |
4.2 工业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发展 |
4.2.1 国内工业化部品体系分类与总结 |
4.2.2 工业化部品体系发展制约因素 |
4.3 集成绿色部品体系的绿色住宅的工业化制造 |
4.3.1 住宅绿色部品体系的提出 |
4.3.2 住宅绿色部品体系集成技术运用 |
4.3.3 绿色部品体系常用技术部品总结与分析 |
4.3.3.1 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技术应用 |
4.3.3.2 太阳能光热系统集成技术应用 |
4.3.3.3 住宅水系统的架空地板以及同层排水技术应用 |
4.3.3.4 其他技术运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全球化视野下的工业化住宅体系的形成 |
5.2.1 住宅通用体系的建立 |
5.2.2 住宅建设国际间合作的加强 |
5.3 中国工业化绿色住宅的发展前景 |
5.3.1 商品住宅的可持续性发展 |
5.3.2 保障性住宅的可持续性发展 |
5.4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勘察设计院集成化的图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勘察设计院图档管理概述 |
1.2 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勘察设计院CIMS的特点和目标 |
2.1 CIM和CIMS的概念 |
2.2 CIMS中的集成 |
2.3 CIMS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殊性 |
2.4 勘察设计院CIMS的特点和目标 |
3 勘察设计院CIMS的结构、功能与实施 |
3.1 勘察设计院CIMS的结构和功能 |
3.2 勘察设计院CIMS的计算机支撑环境 |
3.3 勘察设计院CIMS的实施 |
4 勘察设计院CIMS环境下的图档管理系统 |
4.1 图档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 |
4.2 图档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4.3 信息集成与数据管理技术 |
4.4 图档管理系统中的集成 |
5 图档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 |
5.1 图档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原则 |
5.2 软件系统设计 |
5.3 图档管理系统的应用 |
5.4 系统的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如何使《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D]. 武晶. 天津大学, 2017(10)
- [2]制造绿色住宅 ——住宅建筑工业化体系比较与研究[D]. 张娅莎. 天津大学, 2012(08)
- [3]勘察设计院集成化的图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朱磊. 山东科技大学, 2003(04)
- [4]如何使《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更好地为设计服务[J]. 邯郸煤矿设计研究院情报处. 煤矿设计,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