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诞生与发展的进步——中国材料出版社十周年回顾

新时代的诞生与发展的进步——中国材料出版社十周年回顾

一、新时期诞生 开拓中前进——中国物资出版社建社十周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古丽奴尔·米吉提[1](2021)在《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雅楠[2](2021)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熊务丰[3](2021)在《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革命的内涵指向为人类从事的一切“改变世界”或“对现存事物的改造”的活动。对于20世纪的中国而言,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主题就是革命。在整个现代历史的进程脉络中,中国革命是一场历经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漫长革命”,它历经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领域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命性改造。中国革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场最为持久和最为深彻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革命谱系中,有三个重大的历史性阶段: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影响贯穿始末,而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一直朝着一个宏伟目标前进,即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伟大复兴”。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组织基础。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为了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救亡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反经验的积累主要归功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形势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艰难而又曲折地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中国实现向社会革命的转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的坚实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革命永不停息的根本理由,社会革命将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实现最终开辟的,但也是在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现的新格局新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新历史时期的新特点新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预判,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实施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将新时代的社会革命纵深推进到更高层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进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刀刃向内进行了坚决、彻底的自我革命,保持了党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的在伟大而又复杂的中国革命中融入了诸多伟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既要解决中国因传统而产生的遗留问题又要聚焦新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新矛盾、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新的境界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我们必须将其总结和践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理论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根本保障;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的实践根基;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力量之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着中国革命所生成的内在逻辑,正在并将继续用自己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全世界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动员力,中国在新冠疫情危机关头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积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并将继续用实践行动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同时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把握正确的社会革命方向,不断缔造新的发展奇迹;中国正在开创一种崭新的人类发展文明道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革命开创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希望。

虞强[4](2021)在《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研究》文中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建构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形成,成为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器运行的基础,巩固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升了国家整体能力,促进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焕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总体性危机”,为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对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理论。本文基于价值观生成规律与史实研究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新中国初期集体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与新中国初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历史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反映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与党的统领作用、能动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历史的叙事和反思中获得经验启示,从而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当代启示。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动力和基础。本章分析了新中国初期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动力,认为党的革命追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根本动力,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直接动力。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由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列宁的集体主义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集体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整体主义思想的积极成分等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探索形成了“革命功利主义”“集体主义就是党性”等革命集体主义思想;实践基础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集体主义的探索。第二章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客观条件。本章分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提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分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政治前提、主体支撑和方向引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分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基础条件、决定因素和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分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教育支撑、思想根基和道德基础。第三章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实践考察。本章主要分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实现路径和形式特点,其中:一元化的宣传引导机制是制度路径;全面化的思想教育机制是体系架构;组织化的群众运动方式是动力支撑;一体化的单位社会体制是组织形态。形式特点主要是:注重发展工农教育,提高群众性;注重实施分类教育,提高针对性;注重与社会运动相结合,提高实践性;注重围绕中心任务,提高渗透性;注重塑造典型示范,提高引领性;注重运用自我批评,提高深刻性。第四章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评析。本章主要分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影响和存在不足。积极影响主要在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价值引领,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组织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道德标准。不足之处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中的不足影响个体对集体的真正认同;个人对集体的依赖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被集体利益所代表与消解;统筹兼顾原则未能充分体现。本章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法制成果——《五四宪法》、政治成果——党的八大精神进行了探析。第五章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启示与借鉴。本章论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继承和创新的当代启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引领,必须实现集体主义的创新发展。对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以来,党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坚持与创新进行了实践考察。提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创新发展的原则是:以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为价值旨归;强调集体的真实性和集体利益优先的合理性;确立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多层次标准;建立“公平正义”的利益调节和利益补偿机制;坚持一元化价值导向与多样化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彰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意蕴;注重“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用文化建设滋养集体主义的新时代发展等。

王芝颖[5](2021)在《徘徊于国家政策之间 ——夹缝中求生存的山西电影制片厂》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史学观念的转型,“重构中国电影史”呼声日益高涨,区域电影史研究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山西作为一个影视欠发达的省份,影视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家一线城市,电影史研究也近乎空白。然而,山西电影制片厂作为山西电影的摇篮,是特殊时代历史下诞生的产物。作为新中国早期的省属国有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和同时期诞生的许多中小电影制片厂一样,在各种历史动因的推动下,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因此,从山西电影制片厂的视角切入,深入探究它发展衍变的历史动因,对于重写电影史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意义。本文以1958年至2020年这一历史时期作为研究的时间跨度,以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历史演变及其出品影片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现象和发展流变,从而得出山西电影制片厂兴衰历程背后的成因,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给整体电影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背景及缘起、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内涵、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章节构成,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通过梳理山西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电影制片厂的对比,找准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历史方位,对其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进行一个详细的概述。第二章根据山西电影制片厂随国家政策变化而调整其制厂策略为规律,将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分为四个创作时期,选取具体的电影文本,论述山西电影制片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处境。第三章把山西电影制片厂四个时期的历史现象看作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人等多方面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分析这四个时期各自的形成原因,理性判断这些因素是如何互相发生作用的,进而剖析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内、外在生成机制。第四章对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作品进行系统的统计,并加以分析和阐释,从创作结构、创作特点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得出山西电影制片厂影视创作的一般规律。结论部分站在电影史的维度上对山西电影制片厂六十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综合评价,给区域电影史研究提供新方向,也给中国电影史学的重写注入新鲜的血液。

唐闻晓[6](2021)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文中提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改革开放语境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改革开放语境下,自力更生是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一对辩证统一关系,但在理论界、实践中,不乏有各执一端的异音,或过分强调对外开放,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将自力更生置于改革开放语境中,对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作出梳理,才能为在改革开放语境中如何继续坚持自力更生提供实践路径。文章共分为五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与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政策与实践的进程推动着改革开放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语境逐步形成并得以强化,呈现出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既注重整体谋划又强调重点突破以及既注重对外开放又强调自力更生的特征。第二章,改革开放语境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从自力更生中包含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出发,追本溯源,探求自力更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汲取的理论营养,从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辩证关系出发,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探寻理论指导。第三章,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抵御自然灾害的历史史实与辉煌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文化基因;梳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以及十八大以来伟大的奋斗精神之中,体现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经济腾飞、科技突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等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主要成就彰显了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逻辑必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国际环境则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第五章,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走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就是需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最终要在“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邱宇[7](202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是我国舞剧的重要改编现象之一。它孕育于苏联舞剧的改编经验之中,伴随着“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契机得以催化、生发。早年由于文艺思想刚刚解禁,我国的舞剧编导沿着鲁迅先生对民族根性的批判道路,纷纷聚焦于现代文学以触碰伤痕、反思历史。直至跨世纪之前,这一现象方才有所转变。为了迎接新世纪,书写新篇章,展现我国的新面貌,我国的舞剧编导对当代文学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一方面,他们在对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关注中深度呼应“双百方针”与开放思潮,另一方面则努力挖掘作品中“当代性”与“现实性”的内涵,助力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并实现编导自身的本我诉求。迄今为止,以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舞剧,已然成为我国舞剧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从文学到舞剧的转换路径方面,除了直接转换之外,编导们往往会以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话剧或电影为重要的视觉参照。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方面,忠实于原着、个性化阐释以及时代新释是编导们的多元选择。而就具体的实操而言,首先编导们需要明确的是,一切改编策略都是为着以舞蹈的形式和手段,来塑造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从文学人物到舞剧人物、文学情节到舞剧情节以及文学结构到舞剧结构的转换,始终需要以舞剧艺术规律为重要遵循,进而对文学人物进行塑造和刻画,方能实现原着精神的呈现与传递。

石晨曦[8](2021)在《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文化殖民,简言之是指侵略者以文化手段对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奴役、洗脑、侵略的过程。其结果是想要创造出一种符合侵略者意图的新型文化,亦即“殖民文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的海外扩张,作为日本传统宗教的神道教逐渐向海外流播。流播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日本在占领地区强行置地建立神社,以至于大量海外神社应运而生。这些海外神社,是日本侵略者在文化殖民过程中留下的物证,也是“殖民文化”的符号。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接手关东州,并于190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首个海外神社——安东神社。以此为发端,日本开启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造神社的侵略史。毫无疑问,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神社创建行为是一种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步的文化侵略行为,它贯穿于日本对华侵略的全过程,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输出”的道具。本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考察和重点论述。在宏观层面,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日本神道和神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对国内外先行研究中有关海外神社以及日本在东北地区所建神社的相关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此外,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神社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以直观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微观层面,以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从日本关东军的“满洲布教”入手,探讨“军队神社”“试点神社”“满铁神社”“开拓神社”“国家神社”等五类神社的实态。在此基础上,对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所呈现的特点及影响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日本创建大量的海外神社,是日本国家宗教——国家神道布教海外的实践。与日本所实施的直接军事统治和政治统治相比,海外神社的侵略性更加隐蔽。这成为日本文化殖民过程的主要特征。海外神社可以寄托军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成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也可以是民族凝聚力的凝结剂。神社作为国家神道的代言人,从本质上脱离了作为宗教思想传播的社会性文化场所,而转变为特异时空下被政治化的思想强制牢笼。最终,海外神社成为“殖民文化”的符号。

刘国胤[9](2021)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文中认为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长征中铸就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标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长征胜利后的80多年里,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弘扬优秀革命传统的重要代表,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特别改革开放之后,长征精神的弘扬上升到国家维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总结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更需要这一伟大革命精神的激励感召。当然,在长征精神的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享乐文化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等挑战,还需在把握时代脉搏和矛盾问题中弘扬精神、坚定传承。本文按照“生成条件-内涵本质-所处境遇-目标内容-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征精神的生成入手,在深挖历史真相的同时,概括凝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而后,将研究指向锁定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和境遇之下,认真分析弘扬长征精神面临的“两个大局”和现实矛盾,并探究了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最后,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客观条件,与时俱进地探索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方案、新方法、新路径,使长征精神的弘扬问题研究既有理论基石,又立足时代潮头,为推动长征精神弘扬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第一部分论述了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提出长征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及长征实践为源流,分析了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对长征精神的影响,又站在实践角度论述了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探讨了遵义会议及其精神在长征精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述了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为基础。最后,又挖掘了伟大长征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从高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和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长征精神的孕育滋养。第二部分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和内涵本质。以时间脉络为主线,认真回眸梳理了长征精神的演进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论述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学界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丰富解读,分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务实作风、团结精神、群众路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依据,创造性地探析了长征精神的本质,提出了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主要分三个层面对时代境遇进行了分析,首先,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多极化、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以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独立自主、坚定党的领导来弘扬长征精神。其次,着眼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任务,需要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树立核心意识、需要实事求是精神、需要广泛精诚团结来弘扬长征精神。最后,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史实,享乐主义价值观冲击长征记忆,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等问题,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让人们在弘扬中把握方向、明确内容、找准落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动力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分为了真理而斗争、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党的领导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主要聚焦四个维度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进行了研析:一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深化理论研究,这包括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精神的关联性,创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强化教育引导,既要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也要强化以长征史和长征精神为内容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作用。三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推进舆论传播,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的宣播、加强相关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四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落实好相关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等。

章军[10](2021)在《无果的革新:1950年代浙江双轮双铧犁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新时期诞生 开拓中前进——中国物资出版社建社十周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诞生 开拓中前进——中国物资出版社建社十周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3)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革命
        (二)关于中国道路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正确理解马克思革命理论
    一、革命的概念
    二、马克思革命思想
    三、马克思革命思想的类型划分
        (一)政治革命
        (二)社会革命
        (三)哲学(精神)革命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选择民主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
    一、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一)关于中国道路选择的论战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确立
    三、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逻辑和行动逻辑
        (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二)救亡压倒一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正反经验的积累
    一、大革命的洪流中党对革命的初步探索
        (一)找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二)大革命的失败
        (三)大革命的教训提炼
        (四)大革命时期下的党与人民群众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道路的发展
        (一)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有机结合
        (二)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
        (三)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长征对党革命品性的锤炼
        (一)党开始形成理论自觉
        (二)成熟领导核心的构建
        (三)党内政治生活的构建
        (四)党群众路线的升华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与构建
        (二)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成熟运用
        (三)整风运动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
第四章 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发展轨迹
    一、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的转化
        (一)理清革命与改革的逻辑机理
        (二)对革命观念的认知转换
    二、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实践历程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1949-1978)
        (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2012)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探索为社会革命提供重要条件和正反面经验
第五章 新时代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进一步深化革命观的认知
        (一)对革命观的精准校正
        (二)重申改革开放是伟大的社会革命
        (三)以坚决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二、社会革命向更深层次推进
        (一)经济建设
        (二)民主政治建设
        (三)文化建设
        (四)和谐社会建设
        (五)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一)党在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必要性
        (二)以从严治党开启更深层次的自我革命
    四、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对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一)新时代下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二)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对风险挑战
第六章 马克思革命思想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理论前提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在真理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根本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从严治党
    三、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的实践根基
        (一)实事求是
        (二)问题导向
    四、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
        (二)顺势而为
        (三)与时俱进
    五、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力量之源
        (一)紧紧依靠人民
        (二)以人民为中心
第七章 把握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革命开创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模式
        (一)为人类文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
        (三)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四)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希望
    二、贯彻人民至上是中国道路走向光明未来的价值保障
        (一)执政最大底气就是人民
        (二)实践中贯彻人民至上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革命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动员力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一种高效的解决路径
    五、永葆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战略引擎
        (一)发扬革命精神进行自我革命的必要性
        (二)永葆革命精神
        (三)勇于自我革命
    六、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更新革命的基本范畴和内涵
        (二)把握社会革命的正确前行方向
        (三)重视革命精神的宣讲和代际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国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集体”内涵
        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
        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辨析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动力和基础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动力
        一、党的革命追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根本动力
        二、新中国初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真实的集体”思想
        二、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中国传统整体主义思想的积极成分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革命实践基础
        一、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奠定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个人主义的持续斗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探索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客观条件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政治条件
        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政治前提
        二、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主体支撑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方向引领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经济条件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决定因素
        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根本保障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文化条件
        一、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教育支撑
        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根基
        三、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道德基础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实现路径
        一、一元化的宣传引导机制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制度路径
        二、全面化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体系架构
        三、组织化的群众运动方式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动力支撑
        四、一体化的单位社会体制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组织形态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形式特点
        一、开展工农教育,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群众性
        二、实施分类教育,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针对性
        三、结合社会运动,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实践性
        四、围绕中心任务,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渗透性
        五、塑造典型示范,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引领性
        六、运用自我批评,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深刻性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评析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影响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价值引领
        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组织原则
        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道德标准
        四、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探索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的不足影响个体对集体主义的认同
        二、个体对集体的依赖关系导致个人利益容易被集体利益代表与消解
        三、统筹兼顾的原则在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未能充分体现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当代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引领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亟待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坚持与创新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坚持与发展
        二、新时代以来党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
        三、集体主义价值观拓展与创新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徘徊于国家政策之间 ——夹缝中求生存的山西电影制片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坐标
    1.1 中国电影史中的山西电影制片厂
    1.2 山西电影制片厂与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历史位置对比
        1.2.1 其他各大电影制片厂的相关情况
        1.2.2 “山西电影制片厂”之于其他电影制片厂的意义
第二章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分期与各时期影片创作
    2.1 国家政策下的曲折组建
    2.2 改革开放后的艰难行进
    2.3 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改革
    2.4 转企改制后的主动探索
第三章 山西电影制片厂内外因生成机制
    3.1 外部生成机制研究
        3.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3.1.2 由“计划”到“市场”的逐步转变
        3.1.3 市场竞争中的博弈
        3.1.4 由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变革
    3.2 内部生成机制研究
        3.2.1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群体
        3.2.2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个体
第四章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创作模式
    4.1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结构
        4.1.1 创作主体多元化
        4.1.2 创作类型多样化
    4.2 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特点
        4.2.1 真实自然的影像风格
        4.2.2 单一线性的叙事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创作年表(不完全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改革开放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自力更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主要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与强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重大意义
        3.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改革开放语境的强化
        1.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2.改革开放语境的强化
第二章 改革开放语境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2.列宁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
        1.毛泽东的重要论述
        2.邓小平的重要论述
        3.江泽民的重要论述
        4.胡锦涛的重要论述
        5.习近平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 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中华民族凭借自力更生精神战胜了频繁不绝的重大灾害
        2.中华民族凭借自力更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第二节 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3.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主要成就
        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就巨大
        2.科技进步:以航天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为例
        3.民生改善: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例
第四章 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
        2.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我国具有自力更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潜能
    第二节 新时代的国际环境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经济形势与国际秩序
        2.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第五章 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第一节 “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就是“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与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
        2.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
    第二节 走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1.通过参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自力更生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通过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效提升自力更生水平
        3.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自力更生成果实现世界共享
    第三节 在“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2.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必须依托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文学与舞剧的改编关系
    第一节 文学与舞剧特征之异同
        一、基本媒介:文字与肢体
        二、叙事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
        三、文本接受:间接性与直接性
    第二节 文学与舞剧的联通性
        一、改编的前提:前理解与“空白”
        二、改编的内核:戏剧性与适舞性
        三、改编的意义:阐释与接受
    第三节 中国文学与舞剧改编的历史关系
        一、文学改编是苏联舞剧的创作传统
        二、苏联舞剧经验下中国文学的舞剧改编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舞剧改编的重要选材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舞剧改编实践
    第一节 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时段与内容
        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聚焦现代文学——对民族根性的批判
        二、九十年代末以降聚焦当代文学
    第二节 从现、当代文学到舞剧的改编路径
        一、从文学到舞剧的直接改编
        二、“戏剧文学-话剧-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话剧《雷雨》改编的个案分析
        三、“文学-电影-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张艺谋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对现、当代文学的多维阐释与时代诉求
        一、忠实于原着的实验性探索:助力芭蕾“三化”的实践与追求
        二、聚焦原着的个性化解读:在反思历史中追随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道路
        三、基于原着的时代新释:呼应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潮流
第三章 基于舞剧艺术规律的改编策略
    第一节 文学人物的提炼与塑造
        一、核心人物的提取与适舞性调整
        二、文学形象典型性格的舞剧同构
        三、文学形象及性格的扬弃与整合
        四、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与象征化设计
    第二节 文学情节的提取与重构
        一、主要矛盾和主要事件的勾勒
        二、侧重情节的悲剧性铺陈
        三、文学情节的想象性延展
    第三节 文学结构的借鉴与重组
        一、传统戏剧文学结构的借鉴
        二、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依据的结构重组
第四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改编舞剧的内涵及价值
    第一节 基于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实现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
        二、促进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际
        三、丰富文学的“经典化”内涵
    第二节 基于舞剧的内涵与价值
        一、提升舞剧的表意格调
        二、敞开舞剧表意方式的创新与创造
        三、拓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表
作者简介
致谢

(8)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神道与神社概述
    第一节 神道发展要略
        一、词称溯源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作为建筑物的神社
        一、构造与样式
        二、社格制度
        三、社会功能
    第三节 作为“超宗教”的神社
        一、明治时期的神社整理
        二、神社祭祀的变革
第二章 神国思想与海外神社
    第一节 海外神社创建的原点
        一、神国思想的内在驱动
        二、神国思想的扭曲变异
    第二节 海外神社类型的多样化
        一、天皇制国家下的神社分类
        二、海外神社的界定与分布
        二、海外神社在中国的萌芽
第三章 “尊皇尚武”的神社:从“满洲开教”到“军队神社”
    第一节 关东军保护下的“满洲开教”
        一、三条教则与教育敕语
        二、军人敕谕与随军布教
        三、对华布教与战地祭祀
    第二节 关东军部队内的“军队神社”
        一、供奉间谍的护国神社
        二、731部队里的东乡神社
        三、国界线上的东宁神社
        四、军事要塞里的守护神社
        五、“军队神社”特点
第四章 不断扩张的神社:从“试点神社”到“开拓神社”
    第一节 关东州时期的“试点神社”
        一、“关东州”的界定
        二、扩张期的神社制度
        三、“试点神社”概述
        四、“试点神社”特点
    第二节 “满铁”资助下的“满铁神社”
        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铁附属地
        二、神社行政与总体布局
        三、时代印记里的安东神社
        四、都市中心里的新京神社
        五、铁路要线上的奉天神社
        六、辽东湾内的营口神社
        七、千金山上的抚顺神社
        八、农事试验场里的公主岭神社
    第三节 “满洲开拓构想”下的“开拓神社”
        一、日本“满洲移民”概述
        二、“移民提案”与“一团一社”
        三、弥荣开拓团与弥荣神社
        四、城子河开拓团与城子河神社
        五、“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与船上神社
        六、镜泊学园与镜泊神社
        七、“麻山事件”与哈达河神社
第五章 伪满洲国法西斯文化专制的象征
    第一节 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强化
        一、神职教育与祭祀官养成计划
        二、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慰灵祭
        三、伪满“靖国神社”——建国忠灵庙
        四、伪满“国家神社”——建国神庙
    第二节 国家神道思想的歧途
        一、国家神社的角色转变
        二、战后的逆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东北地区神社列表
附录二:日本开拓团大事记
附录三:神道文化大事年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史论结合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
    2.1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
        2.1.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生发的精神源泉
        2.1.2 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孕育的实践根基
        2.1.3 遵义会议是长征精神生发的重要节点
    2.2 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为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3 长征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2.3.1 坚定高尚的爱国情怀
        2.3.2 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2.3.3 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
        2.3.4 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
第3章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主要内涵和本质
    3.1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
        3.1.1 《随军西行见闻录》对长征精神的最早概述
        3.1.2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关键阐释
        3.1.3 新长征激励下长征精神的升华
        3.1.4 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寓意
    3.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3.2.1 坚定执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3.2.2 攻坚克难、直面生死的英雄气概
        3.2.3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务实作风
        3.2.4 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
        3.2.5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3.3 长征精神的本质
        3.3.1 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
        3.3.2 长征精神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
        3.3.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
第4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
    4.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启示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
        4.1.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4.1.2 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更要保持独立自主
        4.1.3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坚定党的领导
    4.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4.2.1 实现目标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4.2.2 实现目标需要树立核心意识
        4.2.3 实现目标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4.2.4 实现目标需要广泛精诚团结
    4.3 消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4.3.1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历史
        4.3.2 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冲淡长征记忆
        4.3.3 抵制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
第5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
    5.1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
        5.1.1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5.1.2 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不竭动力
        5.1.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5.2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
        5.2.1 永远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斗争
        5.2.2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5.2.4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5.2.5 培育“四有”军人、锻造“四铁”部队
        5.2.6 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6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6.1 深化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
        6.1.1 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
        6.1.2 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内精神的关联性
        6.1.3 创新发展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6.2 强化长征精神的教育引导
        6.2.1 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
        6.2.2 强化长征史和长征精神的内容教育
        6.2.3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6.3 推进长征精神的舆论传播
        6.3.1 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宣传报道
        6.3.2 加强长征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
        6.3.3 加大网络媒体弘扬长征精神力度
        6.3.4 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
    6.4 落实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
        6.4.1 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
        6.4.2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6.4.3 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新时期诞生 开拓中前进——中国物资出版社建社十周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D]. 古丽奴尔·米吉提. 新疆大学, 2021
  • [2]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D]. 刘雅楠. 西藏大学, 2021
  • [3]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 熊务丰.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4]新中国初期(1949-1956)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研究[D]. 虞强. 扬州大学, 2021
  • [5]徘徊于国家政策之间 ——夹缝中求生存的山西电影制片厂[D]. 王芝颖. 山西大学, 2021
  • [6]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D]. 唐闻晓.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D]. 邱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D]. 石晨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D]. 刘国胤. 辽宁大学, 2021
  • [10]无果的革新:1950年代浙江双轮双铧犁推广运动研究[D]. 章军. 浙江大学, 2021

标签:;  ;  ;  ;  ;  

新时代的诞生与发展的进步——中国材料出版社十周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