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贸货源公司盈亏情况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中[1](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指出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吴祖军[2](2019)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宁波舟山港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港口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与集结点,服务于全球商品、货物、资源的流通,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港口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显着也越来越受到各个港口城市的重视,与此同时各港口之间相互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与日俱增,各个港口城市为了在未来脱颖而出,纷纷制定出提高港口竞争力的战略。宁波舟山港是国际上几大优良深水港口之一,其港口水深条件世所罕见,通航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也是我国1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停泊靠岸频次最多的港口,是国内主要的枢纽港。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背景下,宁波舟山港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圈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便成为了浙江省乃至整个长江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本论文以宁波舟山港港口竞争力为主要研究的对象,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整体的方法论。首先对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以及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和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构建了港口评估竞争力的系统指标;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并借助SPSS24.0软件,以宁波舟山港港口竞争力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别与上海港、大连港、广州港、天津港、青岛港、烟台港、营口港、日照港、连云港港、汕头港、湛江港、深圳港、防城港、嘉兴港、温州港等15个港口的竞争力进行横向的比较,得出最终的相关结论,并针对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其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段志强[3](2006)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重要措施,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的战略依托,是大连城市功能的核心定位,也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港口经济学和国际航运中心理论当今研究的主要课题。综观国内外典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其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都缺不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任何一方。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驱动力,是经济腹地的门户和咽喉,是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经济腹地是港口和城市的基础,是港口重要的货源和产业转换基地,是港口兴衰的关键。中心城市是港口的依托,是经济腹地的“龙头”和“窗口”,是走向世界的通道和桥梁。本文通过对国际航运中心理论构建、核心要素构成及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构建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的系统结构框架。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个全局性、综合性概念,又是个发展的历史范畴。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直接类比方法等,通过对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型、伦敦综合服务型、新加坡中转型、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型、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型等不同国别、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航运中心空间转换、功能提升、环境条件等分析比较,论述了其内涵特征、演变规律及发展模式,把以集装箱枢纽港为核心、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利用港口发展区域经济概括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国际航运中心的评估标准,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则是港口的综合运行管理。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港口的营运成本和质量;二是港口拥有的基础设施、配套技术等特殊资产和专门知识;三是通过设置进入障碍来建立阻止竞争对手进攻的堡垒;四是借助更多的腹地货源和投入在市场上挤垮竞争对手。本文运用成本分析法,依据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通过对港口吞吐量、通过能力、货物装卸等基本经济指标和特性分析,以及对资源、有效性、SWOT和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等模式分析,提出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绩效分析和发展模式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陈云[4](2008)在《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 ——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有所放缓,尤其是一些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在经历一段时间快速增长后,出现明显滑坡,以致2004年农产品对外贸易连续20年顺差的历史终结。多年顺差终结标志着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过多追求数量、追求顺差的农产品出口发展模式正在加快向更多追求质量效率、追求均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转变。多年来,关于“出口什么”、“出口多少”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作出了切实的指导,但对于如何更加有效组织出口的问题研究明显不足。为顺应、加快推动农产品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问题的研究,实质就是深入研究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化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宏观的贸易结构问题为主的状况,本文重点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形式从环境、结构、主体行为以及绩效四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在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农产品贸易理论研究,并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建议。本研究以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过程,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组织形式的环境、治理结构、主体行为以及绩效,剖析了农产品出口组织演变的趋势和规律,根据理论探讨对加快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培育提出若干建议。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个层面,综合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传统产业组织分析的SCP范式基础上,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起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的动态分析模型。同时,对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进行历史的描述,揭示其发展的阶段性,为具体分析的展开奠定了现实基础。第二个层面,展开对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一是国家完全管制时期,行政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几乎是这一时期唯一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处的高度行政干预、低度技术水平、市场内紧外松的制度环境,决定了该种组织形式中政府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强制性契约关系,参与主体缺乏自主决策权,完全按照行政计划指令运行。专业外贸总公司是执行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专业外贸总公司的效用函数,对其行为展开深入分析。另外,绩效分析表明,该种组织形式在当时十分有限的农产品生产量中挤出一部分供应出口,实现了低成本创汇的国家目标,但不能有效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动,限制了农产品出口增值能力。利用两国分工模型分析还得出,该种组织形式依靠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拔高比较优势,最终导致了贸易条件恶化。二是市场经济探索发展时期,专业外贸企业利用国际市场渠道的优势,逐步在农产品出口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专业外贸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出口组织形式。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种组织形式所处的环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指导主体交易的规则但不直接干预主体的经济行为,技术水平得到一定发展,国内市场消除短缺、国外市场趋于过剩。国家与专业外贸企业之间形成分成契约关系,专业外贸企业受到激励的程度较高,但生产者受到激励的程度较低,对参与出口缺乏热情,从而该种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本研究专门对专业外贸企业在外汇分成契约中的行为以及货源搜寻和谈判交易行为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另外,利用供需函数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绩效分析的结果表明,货源数量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贸易条件恶化。三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专业外贸企业逐步衰落,出口加工企业逐渐兴起,并通过纵向一体化拓展,将出口链条各个环节内部化,发展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农业企业。本研究对农业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显示,该种组织形式所处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低度行政干预、高技术水平、市场竞争激励的特征。经济体制环境更为稳定、市场化程度更高,但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开放、更趋激烈、技术壁垒更高。由于出口环节高度内部化,交易安排减少,但交易复杂程度上升,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各类参与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本研究专门构建了数理模型对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行为进行分析,还利用供需模型分析了该种组织形式引起贸易条件的变动。第三个层面,基于上述三种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ESCP范式分析,本文进一步得出农产品出口组织演变的内在规律:出口组织内的治理结构,即出口、加工、生产等分工环节的交易方式,依次经历了行政一体化、市场、准混合制、混合制、公司一体化的多种形式,表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本文的研究为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发展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另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性提出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组织发育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应用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问题。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问题等宏观研究上,关于农产品出口组织的中、微观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对农产品的出口组织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本文回顾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发展过程,刻划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后,重点应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方法,通过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界定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构建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及其变迁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2、深化和拓展了SCP范式,构建了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本研究综合运用产权、交易成本、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深化了制度经济学意蕴的SCP范式,构建起完整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通过深化制度经济学内涵、引入环境因素,并运用交易成本、产权、委托代理等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出口组织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是对现有相关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次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3、阐释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现有的研究尚未取得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系统认识,提出的结论缺乏理论依据而囿于经验之谈。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结合当前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提出当前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的重点,以及加快农产品出口组织培育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创新性及实践指导意义。
马慧敏[5](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李攀[6](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畅士家[7](1992)在《内陆省区外贸企业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方案》文中研究指明 1992年是我国实施外贸自负盈亏新体制的第二年,各级外贸企业特别是内陆省区各级外贸企业如何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呢?本文从发展出口贸易的角度,提出4×3方案——坚持理顺“三个关系”,深化基层外贸体制改革;坚持“三个搞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坚持“三个全方位”,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坚持“三先三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袁媛[8](2018)在《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着,而有效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战略背景下,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本溪市政府注重对外贸易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本溪市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不断完善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经过40年的改革与完善,本溪市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适合本溪发展特点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2017年,本溪市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8.9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7.05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1.85亿美元,贸易进出口总额是2000年28倍。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本溪政府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外贸管理政策资源分配不均衡、对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扶持措施不到位、政府在外贸管理上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外贸管理人才匮乏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紧紧围绕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这一主题,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阐述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本溪市对外贸易以及对外贸易管理现状,探讨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发达城市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麻硕展[9](2019)在《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铁路货运重要的运输方式。在增加铁路货运能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及提高国内和国际运输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行业企业为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优化自身结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我国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制造能力的增强促进了我国商品的进出口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贸易市场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不断增长的运量需求,用战略的眼光来谋划未来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如何优化原有功能,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多高效的服务,成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制约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势,因此寻求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战略展开研究。首先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定性分析法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SWOT定量分析模型确定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及战略模式;采用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未来5年的发送量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战略制定以及策略选择。
李杰[10](2013)在《新华国际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从目前国内经济和贸易情况来看,国内GDP和外贸进出总额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将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产生更大的需求。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而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作用是不可替代。长盐铁路公司是典型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企业,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率先改革,进行物流化尝试。尤其在海铁联运方而,新华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下文简称新华国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资源整合,利用自有疏港铁路长盐铁路通过京广、京九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络融合,将货源腹地扩展至中西部内陆地区,逐步将长盐铁路公司打造成为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核心优势的现代化物流企业。本文主要以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状况,中国港口海铁联运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物流化的发展目标,并指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薄弱环节。运用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分析工具对新华国际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竞争状态、供需状况、成长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借助SWOT模型分析新华国际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挑战,设计一整套操作性强,并能为新华国际发展海铁联运带来实际变革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物流化的发展方案,同时对同类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外贸货源公司盈亏情况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贸货源公司盈亏情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方法 |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
一 业务经营概况 |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
一 生产救灾运动 |
二 增产节约运动 |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
二 供应业务分析 |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
二 商业技术革新 |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
二 建厂情况概论 |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
第一节 业务经营 |
一 商业调整概论 |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
二 由改造到领导 |
三 由领导到挤压 |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
二 商品"三清"运动 |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
一 建立的背景 |
二 性质和任务 |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
四 代购代销员 |
五 领导管理 |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
一 "批" |
二 "树" |
三 "改"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服务农业生产 |
二 服务农民生活 |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对私指导思想 |
二 对私政策 |
三 对私商的冲击 |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
一 搞好"学、揭、批" |
二 做好企业整顿 |
三 大树先进典型 |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以购促产 |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
二 改革的内容 |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业务经营概览 |
二 棉花经营 |
三 农资供应 |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
一 股金风波 |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结语 |
一 百年回眸 |
二 展望未来 |
征引文献 |
后记 |
(2)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宁波舟山港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港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港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3 港口综合竞争力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技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港口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的相关概念 |
2.1.1 港口的定义 |
2.1.2 港口的分类 |
2.1.3 港口的功能 |
2.1.4 港口群的概念与划分 |
2.2 有关港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2.2.1 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
2.2.2 港口竞争力的概念 |
2.2.3 港口竞争力产生的原因 |
2.2.4 港口竞争力特征 |
2.3 港口发展理论基础 |
2.3.1 港口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港口竞合发展理论 |
2.3.3 港口联动发展理论 |
2.3.4 港口精益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3.1.1 港口的自然条件 |
3.1.2 港口的集疏运网络条件 |
3.1.3 经济腹地状况 |
3.1.4 港口的基础设施情况 |
3.1.5 港口的发展环境 |
3.2 构建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原则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科学性原则 |
3.2.3 可操作性原则 |
3.2.4 代表性原则 |
3.2.5 全面性原则 |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4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模型构建 |
3.4.1 因子分析法内涵 |
3.4.2 因子分析法建模 |
第四章 宁波舟山港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样本港口概述 |
4.1.1 港口选取 |
4.1.2 宁波舟山港发展现状 |
4.1.3 样本港口群基本特征 |
4.2 港口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2.1 选取指标的整理 |
4.2.2 港口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收集 |
4.3 实证评价过程 |
4.3.1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
4.3.2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
4.3.3 公因子提取 |
4.3.4 公因子解释 |
4.3.5 港口主成分因子得分计算及排名 |
4.3.6 各港口综合竞争力排名 |
4.4 评价结果及优劣势分析 |
4.4.1 综合竞争力分析 |
4.4.2 优劣势分析 |
第五章 提升宁波舟山港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拓展港口腹地经济范围 |
5.2 推进港口竞合发展战略 |
5.3 提高资源利用率 |
5.4 提升港口精益化管理水平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相关理论基础 |
1.2.2 相关国际航运中心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框架、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框架 |
1.3.2 核心概念界定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和系统结构 |
2.1 理论构建的基础 |
2.2 港口的地位和功能 |
2.2.1 港口的地位和作用 |
2.2.2 港口运行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
2.2.3 港口与经济腹地的关系 |
2.2.4 港口与诸运输方式的关系 |
2.2.5 港口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
2.3 经济腹地的反作用 |
2.3.1 经济腹地对港口的反作用 |
2.3.2 经济腹地是港口和中心城市的腹地 |
2.3.3 经济腹地是港口和中心城市重要的原料基地 |
2.3.4 经济腹地是沿海产业转换的基地 |
2.4 中心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
2.4.1 中心城市的特点 |
2.4.2 中心城市对经济腹地的作用 |
2.4.3 中心城市与港口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航运中心的特点和发展模式比较 |
3.1 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过程 |
3.1.1 空间转换过程 |
3.1.2 功能提升过程 |
3.1.3 主要形成条件 |
3.2 发展模式的空间转换趋势 |
3.2.1 港口与城市的结合与分离 |
3.2.2 港口功能的空间迁移和拓展 |
3.2.3 鹿特丹航运中心的空间演变趋势 |
3.3 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 |
3.3.1 以集装箱枢纽为核心 |
3.3.2 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支持 |
3.3.3 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 |
3.3.4 发展港口国际物流 |
3.4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比较 |
3.4.1 伦敦——综合服务模式 |
3.4.2 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模式 |
3.4.3 新加坡——中转模式 |
3.4.4 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模式 |
3.5 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模式 |
3.5.1 大连港概况 |
3.5.2 中转腹地概况 |
3.5.3 核心腹地概况 |
3.5.4 分步实施目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和评估标准 |
4.1 港口基本经济指标 |
4.1.1 港口吞吐量 |
4.1.2 港口通过能力 |
4.1.3 港口货物装卸能力 |
4.2 港口的绩效度量标准 |
4.2.1 港口的最佳吞吐量和系统总吞吐量 |
4.2.2 港口的吞吐需求和供给恒等式 |
4.2.3 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 |
4.2.4 港口系统的费用最小化 |
4.3 国际航运中心宏观环境分析 |
4.3.1 资源分析 |
4.3.2 有效性分析 |
4.3.3 竞争优劣势分析 |
4.4 发展模式分析 |
4.4.1 低成本模式 |
4.4.2 差异化模式 |
4.4.3 集中模式 |
4.5 模式评估 |
4.5.1 评估标准 |
4.5.2 评估模型和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对策 |
5.1 独特的区位和城市经济条件 |
5.1.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5.1.2 天然优良的建港条件 |
5.1.3 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完善的现代服务功能 |
5.1.4 雄厚的工业基础 |
5.1.5 航运交易市场实现“一站式”服务 |
5.1.6 融资助国际航运中心“远航” |
5.1.7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与东北振兴联动发展 |
5.1.8 大连港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日趋凸现 |
5.2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
5.2.1 历史重任和服务功能不足的矛盾 |
5.2.2 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目标和腹地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 |
5.2.3 与周边港口相互竞争的矛盾 |
5.3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 |
5.3.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总体规划 |
5.3.2 高度重视内陆集疏运网络建设 |
5.3.3 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化港口运输设施 |
5.3.4 有效整合东北三省和周边港口资源 |
5.3.5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
5.3.6 进一步扩大开放 |
5.3.7 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 |
5.3.8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
5.3.9 营造政策支持平台 |
5.3.10 完善国际航运服务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 ——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3.1 关于农产品出口组织的经验研究 |
1.3.2 关于组织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
1.4 应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1.5 基本概念与假设界定 |
1.5.1 基本概念解析与界定 |
1.5.2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
1.6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1.7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框架 |
2.1 SCP范式的确立与发展 |
2.1.1 SCP范式的起源与确立 |
2.1.2 SCP范式的发展 |
2.1.3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关于纵向一体化的分析 |
2.1.4 制度经济学对SCP范式的渗透 |
2.2 制度经济学涵义的SCP范式的深化与拓展 |
2.2.1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与SCP范式的接口 |
2.2.2 环境因素的影响 |
2.2.3 对SCP范式的拓展 |
2.3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 |
2.4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2.4.1 制度环境对治理结构变迁的作用机理分析 |
2.4.2 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 |
2.5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演变:一个历史的描述 |
2.5.1 国家完全管制经济时期 |
2.5.2 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发展时期 |
2.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时期 |
2.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 |
2.5.5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的总体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政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中央政府的战略要求 |
3.1.2 农产品的市场规模 |
3.1.3 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 |
3.2 主导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 |
3.2.1 环境因素的影响 |
3.2.2 行政一体化的治理结构 |
3.2.3 分工之间的交易方式 |
3.3 主导组织形式的主体行为分析 |
3.4 主导组织形式的整体绩效分析 |
3.4.1 分工模型 |
3.4.2 基于模型得出的结论 |
3.5 对主体行为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
3.5.1 主体行为: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验证 |
3.5.2 组织整体绩效的经验实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业外贸企业主导型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 |
4.1 环境分析 |
4.1.1 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
4.1.2 外贸战略目标 |
4.1.3 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 |
4.1.4 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条件 |
4.1.5 农产品国内外供求关系 |
4.2 主导组织形式的转变 |
4.2.1 地方外贸公司:从“中转站”转变为出口经营实体 |
4.2.2 国家和出口实体:从强制性契约到分成契约 |
4.2.3 生产者:从依靠行政指令到拥有经营决策权 |
4.2.4 供销社系统:出口货源代购任务难题 |
4.2.5 双轨制:转变中的制度安排 |
4.3 主导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 |
4.4 主导组织形式的主体行为分析 |
4.5 主导组织形式的整体绩效分析 |
4.6 对主体行为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
4.6.1 主体行为: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验证 |
4.6.2 组织整体绩效的经验实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 |
5.1 环境分析 |
5.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
5.1.2 国内外贸政策的调整 |
5.1.3 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 |
5.2 主导组织形式的转变 |
5.2.1 专业外贸企业:失去优势 |
5.2.2 出口加工企业:占据主导 |
5.3 主导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 |
5.4 主导组织形式的主体行为分析 |
5.4.1 农业企业不增加额外投入情形下的主体行为 |
5.4.2 农业企业增加额外投入情形下的主体行为 |
5.4.3 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
5.5 主导组织形式的整体绩效分析 |
5.6 对主体行为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
5.6.1 主体行为: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验证 |
5.6.2 组织整体绩效的经验实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ESCP范式分析的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分析 |
6.1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结构变迁的一体化趋势 |
6.2 基于ESCP范式的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动态分析 |
6.3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环境的新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1.1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规律 |
7.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
7.2 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的重点 |
7.3 推进农产品出口组织发育的对策建议 |
7.4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本研究参考的中央、地方关于外贸体制、活动规定的文件 |
附录 2 本文研究过程中的访谈简记 |
附录 3 外贸公司向养鱼场提供资金的凭据 |
附录 4 中英文人名对照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 |
致谢 |
(5)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
(一)整顿老社 |
(二)发展新社 |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
(一)加强组织建设 |
(二)强化民主管理 |
(三)健全管理制度 |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
(一)供应生产资料 |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
(四)开展生产救灾 |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相关研究 |
(三) 对文献的整体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实地调查法 |
(三) 统计分析法 |
四、创新点 |
(一) 提出本溪制定并完善进口贸易鼓励措施 |
(二) 提出本溪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
第二章 对外贸易管理概述 |
一、对外贸易管理的内涵 |
(一) 对外贸易定义 |
(二) 对外贸易管理概念 |
二、对外贸易管理的内容 |
(一) 对外贸易经营者管理 |
(二) 货物进出口管理 |
(三) 货物进出口环节管理 |
三、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
(一) 制度的内涵 |
(二) 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内涵 |
(三) 制度与对外贸易管理 |
四、对外贸易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绝对优势理论 |
(二) 比较优势理论 |
(三) 保护性贸易管理理论 |
(四) 自由贸易管理理论 |
(五) 管理性贸易管理理论 |
(六) 战略性贸易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概况 |
一、本溪市对外贸易现状 |
(一) 贸易进出口规模 |
(二) 对外贸易方式情况 |
(三)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
(四) 对外贸易市场分布 |
二、本溪市外贸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一) 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78年—1987年) |
(二) 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1988年—1993年) |
(三) 新型外贸管理体制的建立阶段(1994年—2001年) |
(四) 外贸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
三、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一) 建立对外贸易指标考核机制 |
(二) 外贸进出口管理制约机制 |
(三) 建立外贸管理部门联动机制 |
(四) 落实国家及省级促进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
四、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 推进外贸软环境建设 |
(二) 推进外贸结构调整 |
(三)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
第四章 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
(二) 对外贸易管理政策资源分配不均衡 |
(三) 对外贸易管理中对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扶持措施不到位 |
(四) 对外贸易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
(五) 外贸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 |
二、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因历史原因仍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思维负面影响 |
(二) 政府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有经济 |
(三) 对外贸易管理中对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重视不足 |
(四) 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在对外贸易领域投入有限 |
(五) 政府在外贸管理人才引进方面重视不足 |
第五章 加强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对外贸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
(一) 转变观念,调整政府工作思路 |
(二) 制定并完善本溪市对外贸易法律法规政策 |
(三) 简政放权,打造高效、便捷、信息化的外贸管理模式 |
(四) 借鉴发达城市经验,培育行业自律的市场管理机制 |
二、优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
(一) 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
(二) 鼓励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
(三) 完善服务贸易支持政策,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四)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府支持体系 |
三、助推本溪重工业转型升级,增加市财政收入 |
四、加强外贸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 |
(一) 优化政府人员结构 |
(二) 创新人才引进新优势 |
(三) 积极推进高校与外贸企业合作 |
第六章 结论 |
一、完善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对本溪市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
二、改善外贸管理环境,逐步解决对外贸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三、论文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概述 |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关概述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概念 |
2.1.2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
2.1.3 铁路集装箱运输货源组织形式与条件 |
2.2 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
2.2.1 经济发展新常态 |
2.2.2 SWOT定量分析模型 |
2.2.3 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3.1.1 美国 |
3.1.2 德国 |
3.1.3 印度 |
3.1.4 俄罗斯 |
3.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
3.2.1 运输设施设备 |
3.2.2 营销服务模式 |
3.2.3 铁水联运系统 |
3.2.4 货物运输能力 |
3.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分析 |
4.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优势分析(S) |
4.1.1 中心站位置优越 |
4.1.2 运价相对优惠 |
4.1.3 运输网络发达 |
4.1.4 绿色环保节能 |
4.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劣势分析(W) |
4.2.1 营销队伍薄弱 |
4.2.2 装卸设备落后 |
4.2.3 综合服务落后 |
4.2.4 运价机制僵化 |
4.2.5 信息化程度低 |
4.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机遇分析(O) |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3.2 经济高质量发展 |
4.3.3 运输市场广阔 |
4.3.4 外贸潜力巨大 |
4.4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威胁分析(T) |
4.4.1 外部竞争激烈 |
4.4.2 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
4.4.3 外资进驻压力 |
4.4.4 人员流动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分析 |
5.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定量分析 |
5.1.1 选取战略关键因素 |
5.1.2 因素评分 |
5.1.3 建立判断矩阵 |
5.1.4 确定因素权重 |
5.1.5 选择战略类型 |
5.2 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发展预测 |
5.2.1 铁路集装箱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发展动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及策略选择 |
6.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制定 |
6.1.1 战略思想 |
6.1.2 战略原则 |
6.1.3 战略目标 |
6.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选择 |
6.2.1 加强多式联运 |
6.2.2 优化集装箱场站布局 |
6.2.3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
6.2.4 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 |
6.2.5 健全市场营销机制 |
6.2.6 培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赋分征询表 |
附录B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权重专家评判问卷 |
致谢 |
(10)新华国际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写作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理论基础 |
2.1.1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
2.1.2 古典战略理论阶段 |
2.1.3 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
2.2 多式联运发展综述 |
2.2.1 国外多式联运发展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多式联运发展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新华国际内部环境分析 |
3.1 新华国际集装箱码头现状 |
3.1.1 新华国际使命及愿景 |
3.1.2 新华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现状 |
3.1.3 新华国际集装箱运输现状 |
3.1.4 新华国际临港仓储现状 |
3.1.5 新华国际疏港通道建设现状 |
3.1.6 新华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现状 |
3.2 长盐铁路概况 |
3.2.1 长盐铁路吞吐量现状 |
3.2.2 长盐铁路集装箱运输腹地范围 |
3.2.3 长盐铁路集装箱服务现状 |
3.2.4 长盐铁路集装箱运输特点 |
3.2.5 长盐铁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新华国际外部环境分析 |
4.1 中国海铁联运状况及发展趋势 |
4.1.1 新经济形势对海铁联运的影响 |
4.1.2 中国集装箱海铁联运的需求状况 |
4.1.3 国内主要港口海铁联运的发展现状 |
4.1.4 国内海铁联运的业务特点 |
4.1.5 国内海铁联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4.1.6 中国海铁联运的未来发展趋势 |
4.2 铁路改革对新华国际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
4.2.1 铁路体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2 铁路体制改革模式 |
4.2.3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体制 |
4.2.4 铁路改革对新华国际发展铁路集装箱的影响 |
4.2.5 铁路集装箱运输规划 |
4.2.6 铁路集装箱运输规划对新华国际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
4.3 新华国际铁路集装箱需求生成量预测 |
4.3.1 总体预测思路及步骤 |
4.3.2 六省一市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
4.3.3 影响铁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因素 |
4.3.4 新华国际铁路集装箱需求生成量预测 |
4.3.5 新华国际铁路集装箱可能办理量预测 |
4.4 竞争环境分析 |
4.4.1 潜在进入者竞争 |
4.4.2 替代产品竞争 |
4.4.3 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4.4 货主的议价能力 |
4.4.5 对新华国际港竞争能力的评价 |
第五章 新华国际海铁联运发展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竞争优势(Strengths) |
5.1.2 竞争劣势(Weaknesses) |
5.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5.1.4 威胁分析(Threats) |
5.2 新华国际海铁联运发展战略定位 |
5.3 新华国际海铁联运发展战略目标 |
5.4 新华国际海铁联运发展战略选择 |
5.4.1 优势与机会战略 |
5.4.2 劣势与机会战略 |
5.4.3 优势与威胁战略 |
5.4.4 劣势与威胁战略 |
第六章 新华国际海铁联运发展战略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
6.1 新华国际发展铁路物流业的策略 |
6.2 口岸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试点建议 |
6.2.1 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必要性 |
6.2.2 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可能性 |
6.2.3 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设想 |
6.2.4 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外贸货源公司盈亏情况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2]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宁波舟山港竞争力研究[D]. 吴祖军.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 段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1)
- [4]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 ——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D]. 陈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5]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6]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内陆省区外贸企业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方案[J]. 畅士家. 经济研究参考, 1992(Z3)
- [8]本溪市对外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袁媛. 东北大学, 2018(02)
- [9]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 麻硕展.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新华国际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杰. 山东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