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推进农村“两基”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熊名辉,刘秋泉,赖斯捷,徐鹏,陈敏华,李伦娥,余欣泽[1](2021)在《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是充满苦难辉煌的伟大历程。回望这一历程,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忠诚!忠诚,是大写的铁血丹心,是高高飘扬的旗帜;忠诚,是千锤百炼的试金石,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串串珍珠!党的教育方针的发端、萌芽,形成、发展,贯彻、落实,同样伴随这一艰辛而伟大的历程。这是一条用忠诚铸就的初心之路,这是一份用忠诚书写的历史答卷!
刘凤英[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裴[3](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逐渐走向教育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重要的“源与流”。“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为其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前驱先路、创臻辟莽的作用;“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中的教育实际紧密相结合,在各革命根据地范围和全国范围内,初步开展了内容丰富、富于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办学实践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实践,这些初步的、具有实践特色的探索,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重要实践根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构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而开始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由邓小平开其端,经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继续发展并基本成熟。包括邓小平时期的初步形成(1978—1992年)、江泽民时期的基本形成(1993—2001年)、胡锦涛时期的趋向成熟(2002—2011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进的此三个阶段中,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其中在各个时期列举的微观层面的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文件、教育法律法规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实践依据,同时,根据每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了其演进特点、成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发展,增添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集中代表的新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教育事业和各项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时期,此一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以“教育扶贫”、“新高考”政策、“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并根据此一时期教育政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实践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时代仍在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虽已届“不惑”,今后仍需跟上时代的潮流,从理论与实践等发面继续完善补充。如增强教育自信,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制定教育政策的营养,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等。
李劼[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以期为今后甘肃教育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何声钟,余芳,向绪伟,俞王毛[5](2019)在《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省基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特殊教育规范有序,学校办学条件显着改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夏贵敏[6](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文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中央政府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时,由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人大代表所做的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在为当年的政府各方面工作做好部署的同时,为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教育工作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话语的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总结过去一年教育领域做了哪些工作及工作取得进展,再展望未来,为下一年的教育工作提供方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采取的施政方针,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话语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能够(1)通过对教育话语的解析把握不同阶段教育话语的特征(2)将话语置于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体会为什么出现这种话语而不是其他话语。鉴于此,本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文本,以话语分析作为研究工具,结合相关话语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作出整体分析,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是什么。基于分析得出的图表数据和教育发展的背景为标准,本文重点分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话语下的政策创建;第二阶段是普及话语下的政策推广;第三阶段是均衡话语下的政策深化。不同阶段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有着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整体强调数量上的补齐,第二阶段整体上强调适应和改革,第三个阶段强调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部分的“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教师待遇与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四个方面的分阶段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府是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从外延式向内涵式递进的过程;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继续强化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政府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发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导向作用。
曾铮[7](2019)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控辍保学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近年来,我国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控辍保学相关政策,以近年来我国控辍保学政策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实施现状为基础,分析控辍保学相关政策的政策走向及特点,借助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模型讨论控辍保学工作的现状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政策分析工具对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并希望研究成果能够给其他边境地区的控辍保学执行工作提供借鉴。第一部分,介绍控辍保学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对控辍保学的相关概念和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控辍保学政策的历史沿革,对控辍保学相关政策的时间演变进行分析,把控辍保学相关政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教育初步发展阶段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各阶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阶段。第三部分,研究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的现状及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借助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方雪儿[8](2019)在《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保对贫困人口的有效支持,中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机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中国教育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位、历史背景和宏观区域政策的差异,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和程度因地区而异,西部地区教育贫困问题尤为严重。贵州属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省份,教育扶贫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所实行的教育精准扶贫更加侧重的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资金上的供给,更多地是出于国家的公共利益,忽视了个体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本文首先论述了教育扶贫中相关的理论依据,即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与教育扶贫的内在联系;其次,梳理了贵州省教育扶贫行动背景,认为其演绎路径是由以农民培训为中心到以义务教育为中心,接着由重点发展职业教育转向学前和高中教育,直至现今针对特殊人群和特困人群;再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运用SPSS分析所得数据,得出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的政策宣传及扶贫意识、硬件配置及资金投入、师资供给及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及个人发展的状况,根据现状发现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教育扶贫意识较为落后、扶贫对象个人发展窒碍难行、配套硬件设施资源匮乏、人力资本供求矛盾突出和合力扶贫力量有待加强;最后,深入剖析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教育扶贫职能未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扶贫缺乏长效机制、学校教育扶贫日常管理不当、家长与教育环境的双重束缚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与人为关怀缺失并存,并且从政府、学校及社会多个维度,提出对了强化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对策,分别为强化扶贫思想宣传工作,实行校际规范化管理、调整投入结构,建立专项资金精准对接、倡导机构和企业对口精准帮扶、助力本土化教师培养,提供个人精准帮扶、提升教师生活质量、优化教师个性化培训、为学生个人提供发展机会、宣扬民族自信心。
廖逸儿[9](2019)在《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财政精准扶贫是公共财政的价值体现,也是确保完成新时期我国扶贫攻坚任务的物质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财政政策重在落地。从财政资金管理流程来看,明确绩效目标,以评价检验和驱动目标实现对于提升支出绩效,提高公共财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增强政治信任,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我国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演变过程,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包含凸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和可以量化的技术目标,这种特征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谋而合。基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财政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的结构维度,构建结构化的目标检验体系,以2016-2017年广东省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取得基础数源,对其量化目标的检验结果显示:专项资金总体绩效表现一般,存在补助对象识别不精准、部分基层财务合规性不足等问题;价值依附于个体而存在,从个体发展权考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运用深度访谈法与观察法等手段,对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价值目标检验发现,价值“扶贫”受到重视并收到成效,但扶贫对象基本生理保障不足、农村教育存在安全隐患、教学点学生社交得不到保障、贫困家庭拒绝扶助并表现“贫困无奈”、贫困生缺乏内生动力。究其原因在于:高强度考评与权责分立导致目标置换;扶贫与教育部门间职权错位与职能重叠;全国范围内教育系统间数据联通不畅;基层财政薄弱难以支撑教育精准扶贫长期性巨额投入;财政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检验体系尚不成熟;等等。财政绩效评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从“工具-价值”视角,依据存在问题,分析成因,要确保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应高度重视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的融合;强调“人民满意”价值导向;建立“扶贫部门识别、教育部门提供在学证明”的贫困生瞄准机制;基于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国教育数据联网;强化教育财政投入激励机制,构建“以省为主”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应立足于基层实际,构建对目标的纠错纠偏机制,以及基层容错机制。本研究涉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畴与教育精准扶贫领域。主要创新:一是选题跨公共管理学、财政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问题是国家推进扶贫攻坚的重大问题;二是研究区分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并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4E”维度相对应,从形式上推动目标纠正纠偏。当然,本文研究涉及的样本量有限、产出目标检验较为单一等,有待日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胡凤君[10](2019)在《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为例》文中认为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发展进程中亦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一些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四川省教育厅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制定了《四川省教育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责任分工》,以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突破点,补齐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实施方案指出:要深入实施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展“9+5”免费教育试点。“9+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供三年免费中职教育,是四川省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新探索、新创举。该计划于2009年正式启动,旨在巩固“两基”发展成果,促进藏区稳定、长远发展,改善藏区民生,帮助藏区群众脱贫致富。本研究旨在以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即四川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为研究区域,以教育精准脱贫、助力脱贫攻坚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基础—案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研究思路,对“9+3”教育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扶贫成效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以完善“9+3”职业教育模式,更好地激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通过对“9+3”教育政策展开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9+3”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促进藏区稳定、经济发展,改善藏区民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都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政策认同感下降、人才培养质量差、学生就业问题多等阻碍了政策效用的发挥。本研究从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通过回归“以人为本”教育观、畅通教育发展通道、创新就业帮扶举措等,促进政策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激发教育脱贫内生动力,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二、全面推进农村“两基”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推进农村“两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序篇 |
1949年至1976年在奠基和探索中奋力前行 |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完成教师的思想改造,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
2.建立、发展工农成人教育,加速培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同时,在城市办夜校、农村办冬学,大规模扫除文盲 |
3.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以实际行动,唱响《园丁之歌》 |
4.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湖南教育奏响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交响曲 |
1977年至2011年在改革开放中嘹亮放歌 |
一、义务教育的“中国速度” |
1.在困难中突围 |
2.“两基”攻坚的壮丽诗篇 |
3.义务教育从“人民办”到“政府办” |
二、让紫罗兰和玫瑰散发自己的芬芳 |
1.素质教育呼之欲出 |
2.“素质教育看汨罗” |
3.素质教育的“湖南旋风” |
三、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直挂云帆 |
1.四次跳跃成就高考录取率增44倍 |
2.造“大船”以出远海 |
3.向着“国内一流”破浪前行 |
2012年至今在新时代不断走向深远 |
一、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 |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2.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3.上好网络时代的思政课 |
4.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1.脱贫攻坚,教育要先行 |
2.班额降下来,人人上好学 |
三、开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
1.振兴乡村的教育探索 |
2.“制造”向“智造”升级的职教力量 |
3.走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
(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视角,研究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
(三)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角度,研究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政策 |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视角进行研究 |
三、本研究若干概念辨析 |
(一)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难点 |
(一)基本思路 |
(二)基本框架 |
(三)主要方法 |
(四)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根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二节 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
二、恽代英与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
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教育思想 |
四、革命时期中共教育政策在根据地的实践 |
第三节 新中国前30年中共教育政策的初步探索及其实践 |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酝酿 |
二、1957-1965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初步探索 |
三、“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日益“左”倾化 |
四、1977-1978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局部恢复与调整 |
五、此期党的教育政策实践的“得与失”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初步形成 |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
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的各种政策 |
三、“八九风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
一、江泽民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
二、世纪之交的重要教育行动计划与法规 |
三、高校大规模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
四、基本形成时期教育政策演变的几个特点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趋向成熟 |
一、胡锦涛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 |
三、“两基攻坚”教育政策的实施 |
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颁布 |
五、趋于成熟时期教育政策的成效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提出背景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 |
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实践 |
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 |
二、“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及“双一流”学科建设 |
三、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
四、中小学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五、从严治教与师德师风建设 |
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变的特点 |
一、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 |
二、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
三、由“拿来主义”到“本土化建设” |
四、由“投入不足”到“教育经费达到或超过4%” |
第四章 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若干建议 |
第一节 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
一、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 |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 |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 |
一、认清当前的教育国情及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 |
二、推动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与程序的科学化 |
三、落实教育政策督导机制常态化 |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
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 |
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1978-2011年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简表 |
附录Ⅱ 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具体教育政策的演变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
二、发展成就 |
(一)“两基”作为重中之重取得历史性辉煌成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
(二)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达到全覆盖 |
(三)普通高中教育从控制规模转向加快发展,逐步实现特色化发展 |
(四)职业教育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基本完善 |
(五)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服务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
(5)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前教育 |
(一)恢复与发展阶段 |
(二)完善发展阶段 |
(三)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阶段 |
二、义务教育 |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
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二)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 |
(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
三、高中教育 |
(一)收缩调整阶段 |
(二)巩固提高阶段 |
(三)大力发展阶段 |
四、民族教育 |
五、特殊教育 |
(6)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话语具有指导意义 |
2.话语分析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有价值的研究工具 |
3.导师建议和个人想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教育话语 |
2.话语分析 |
3.教育话语分析 |
(三)文献综述 |
1.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2.教育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3.政府工作报告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话语分析法 |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及其阶段划分 |
(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部分的整体描述 |
1.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
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部分整体分析 |
(二)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为基础的阶段划分 |
1.以图表数据为依据 |
2.以教育发展政策为依据 |
3.教育话语分析的阶段划分 |
二、不同阶段的教育话语分析 |
(一)恢复话语下的政策创建 |
1.教育话语概述(1978年—1992年) |
2.教育话语解析 |
(二)普及话语下的政策推广 |
1.教育话语概述(1993年—2004年) |
2.教育话语解析 |
(三)均衡话语下的政策深化 |
1.教育话语概述(2005年—2017年) |
2.教育话语解析 |
(四)总结 |
1.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
2.教师待遇与发展 |
3.教育公平 |
4.教育质量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政府是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
2.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从外延式向内涵式递进的过程 |
3.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二)建议 |
1.继续强化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 |
2.政府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
3.发挥政府工作报告的导向作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查和访谈法 |
(三)数量研究法 |
五、创新性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研究区域的界定 |
一、控辍保学 |
二、边境地区 |
三、教育均衡 |
四、政策执行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政策分析理论 |
二、政策执行理论 |
三、渐进决策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控辍保学政策文本梳理 |
第一节 控辍保学政策变迁路径分析 |
一、基础教育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5 年) |
(一)政策制定背景 |
(二)主要政策梳理 |
(三)政策重心 |
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86-2000 年) |
(一)政策背景 |
(二)主要政策梳理 |
(三)政策重心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2001-2010 年) |
(一)政策背景 |
(二)主要政策梳理 |
(三)政策重心 |
四、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阶段(2010-至今) |
(一)政策背景 |
(二)主要政策梳理 |
(三)政策重心 |
第二节 控辍保学政策变迁特征分析 |
一、从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 |
二、从全国范围到老少边穷 |
三、从数量上升到质量提高 |
第三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一、云南省边境州市控辍保学政策整体执行现状 |
二、德宏州部分边境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一)盈江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二)陇川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三、西双版纳州部分边境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一)勐腊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二)勐海县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现状 |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的问题 |
一、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较低 |
二、辍学原因复杂 |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
四、民族教育问题 |
第四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政策本身的影响 |
一、政策资源投入不足 |
二、政策制度供给过剩 |
三、政策目标的偏移 |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 |
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教育管理体系 |
二、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 |
三、政策最终执行者的压力 |
第三节 相关目标群体的影响 |
一、复杂的辍学原因带来的新难题 |
二、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 |
第四节 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
一、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 |
二、经济发展滞后 |
三、自然地理环境不利发展 |
四、教育文化风气不足 |
第五章 提升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政策层面 |
一、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提倡质量控辍 |
二、继续加强教育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
三、妥善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宣传 |
四、优化政策检查监督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层面 |
一、提高办学积极性,主抓义务教育质量 |
二、促进分工与合作,加强控辍管理机制 |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
第三节 政策目标群体层面 |
一、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初中普职教育融合 |
二、构建有效沟通渠道,提高目标群体义务教育意识 |
第四节 政策环境层面 |
一、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
二、推行双语教育,改善民族教育环境 |
三、科学学校布局,减轻地理环境劣势 |
四、改变教育观念,形成尊师重教风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深度贫困乡镇 |
1.3.2 教育扶贫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难点 |
2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理论依据 |
2.1 人力资本理论透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经济功能 |
2.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
2.1.2 人力资本视角下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经济功能 |
2.2 教育公平理论透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社会功能 |
2.2.1 教育公平的内涵 |
2.2.2 教育公平视角下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社会功能 |
2.3 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透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认知功能 |
2.3.1 人类认知五层级的内涵 |
2.3.2 人类认知五层级视角下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认知功能 |
3 贵州省教育扶贫行动背景及演绎路径 |
3.1 燎原计划(1994-2000 年):以农民培训为重心 |
3.2 两基攻坚(2001-2007 年):以义务教育为重心 |
3.3 巩固提高(2008-2010 年):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
3.4 双重突破(2011-2015 年):转向学前和高中教育 |
3.5 精准扶贫(2016 至今):针对特殊人群和特困人群 |
4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现状 |
4.1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概况 |
4.2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现状 |
4.2.1 政策宣传及扶贫意识状况 |
4.2.2 硬件配置及资金投入状况 |
4.2.3 师资供给及专业发展状况 |
4.2.4 学生学业及个人发展状况 |
5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问题 |
5.1 教育扶贫意识较为落后 |
5.1.1 学校扶贫轻视素质发展 |
5.1.2 教师扶贫主体意识淡薄 |
5.1.3 家庭教育扶贫思想封闭 |
5.2 扶贫对象个人发展窒碍难行 |
5.2.1 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差 |
5.2.2 身心的发展受到制约 |
5.3 配套硬件设施资源匮乏 |
5.3.1 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
5.3.2 校舍资源供给不足 |
5.3.3 餐厅配置过于简陋 |
5.4 人力资本供求矛盾突出 |
5.4.1 师资结构分配不均衡 |
5.4.2 高质量培训机率较低 |
5.4.3 专任教师日常负担重 |
5.5 合力扶贫力量有待加强 |
5.5.1 社会助力量小力微 |
5.5.2 帮扶效果不够显着 |
6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的原因 |
6.1 政府教育扶贫职能未充分发挥 |
6.1.1 教育扶贫宣传未落实处 |
6.1.2 财政性教育投入欠缺 |
6.2 社会教育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
6.2.1 扶贫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 |
6.2.2 扶贫缺少长期的创新机制 |
6.3 学校教育扶贫日常管理不当 |
6.3.1 校间与校内管理失调 |
6.3.2 教师日常满意度较低 |
6.4 家长与教育环境的双重束缚 |
6.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
6.4.2 社会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
6.5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与人为关怀缺失并存 |
6.5.1 学困生知识断层且基数大 |
6.5.2 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缺失 |
7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
7.1 强化扶贫思想宣传工作,实行校际规范化管理 |
7.1.1 加强当地教育观念培养 |
7.1.2 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
7.1.3 明确校级之间权责主体 |
7.2 调整投入结构,建立专项资金精准对接 |
7.2.1 调整投入结构 |
7.2.2 设立专项资金 |
7.2.3 拓宽资金渠道 |
7.3 倡导机构企业参与,推进对口精准帮扶 |
7.3.1 重点设立专门的扶贫小组 |
7.3.2 进行自由一对一结对帮扶 |
7.4 助力本土化教师培养,提供个人精准帮扶 |
7.4.1 高校提供或培养各科教师 |
7.4.2 个人进行定点专业化教学 |
7.5 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降低教师流动性 |
7.5.1 保障教师足够经济待遇 |
7.5.2 构建完善整个后勤团队 |
7.6 优化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激发职业潜力 |
7.6.1 邀请专家因地制宜培训 |
7.6.2 针对教师的个性化培训 |
7.7 构筑更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发展机会 |
7.7.1 完善整体教育体系建设 |
7.7.2 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7.8 扶持民族文化的建设,宣扬民族自信心 |
7.8.1 研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兴趣 |
7.8.2 开展多彩多样民族文化课程 |
7.8.3 保证教学质量与文化传承并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9)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
(二)财政支出与财政政策 |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 |
(四)目标与绩效目标 |
(五)目标检验 |
四、文献综述 |
(一)文献来源 |
(二)关于教育财政支出与扶贫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 |
(四)关于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的研究 |
(五)文献评析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考察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逻辑思路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论 |
(一)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制度保障 |
(二)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长期性举措 |
(三)公共财政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 |
二、政策执行理论 |
(一)政策目标实现是政策的终极目标 |
(二)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阶段 |
(三)公共选择机制下政策执行偏误难以避免 |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目标价值理论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引入、目的与功能定位 |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管理手段的双重理性 |
(三)绩效目标价值决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
四、财政支出绩效目标检验的技术体系与方法 |
(一)绩效目标检验及其分类 |
(二)公共价值的可得性 |
(三)绩效目标检验的体系与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绩效目标 |
一、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政策阶段性演进 |
(一)早期教育扶贫阶段 |
(二)教育财政扶贫形成阶段 |
(三)“两基”全覆盖与助学体系完善阶段 |
(四)新时期教育精准扶贫阶段 |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 |
(一)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目标需求 |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体系 |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支出绩效目标特征 |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价值目标与量化目标 |
(一)价值目标 |
(二)量化目标 |
(三)作为财政绩效评价的目标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检验体系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双重属性 |
(一)以监督提效降耗为目标的工具属性 |
(二)以公众满意度为主导的价值属性 |
(三)评价适用的前提条件 |
二、绩效目标检验视角 |
(一)第四代评价的提出与意义 |
(二)“工具-价值”绩效检验视角 |
三、“量化-价值”绩效目标检验体系构建 |
(一)体系构建 |
(二)量化目标检验具体思路 |
(三)价值目标检验具体思路 |
四、目标检验个案选择 |
(一)广东贫困情况基本介绍 |
(二)广东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量化目标检验 |
一、量化目标检验:以广东省财政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为例 |
(一)资金概述 |
(二)评价范围与对象 |
(三)评价体系与评分标准 |
(四)评价组织与流程 |
(五)实地考察抽样与满意度调查 |
二、量化目标检验的基本结果 |
(一)总体结果 |
(二)区域结果 |
(三)指标结果 |
三、量化目标实现偏差及其原因 |
(一)量化目标实现偏差 |
(二)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价值目标检验 |
一、价值目标的构成与检验方法 |
(一)价值目标的构成 |
(二)检验方法 |
二、深度访谈结果 |
(一)教育扶贫补助广覆盖下成效明显 |
(二)学生教育需求保障难精准 |
三、满意度测量及分析 |
(一)普通师生与家长的满意度 |
(二)贫困户与扶贫干部的满意度 |
(三)财政教育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四、价值目标实现偏差的直接原因 |
(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需求难保障 |
(二)扶助对象强自尊与扶贫考核间矛盾导致低满意度 |
(三)教育精准扶贫补助化导致教育扶贫效果不彰 |
(四)信息系统维护不足与管理条块化导致瞄准偏差 |
(五)农村生源流失给农村教育规划与保障带来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目标完善及绩效提升 |
一、量化目标与价值目标实现偏差的深层原因 |
(一)高强度考评与权责分立引起目标置换 |
(二)扶贫与教育部门间职权错位与职能重叠 |
(三)全国范围内教育系统间数据联通不畅 |
(四)基层难支撑教育精准扶贫长期性巨额投入 |
(五)财政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检验体系尚不成熟 |
二、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一)强化“人民满意”价值导向 |
(二)建立绩效评价纠偏机制与容错机制 |
(三)形成“扶贫-教育”贫困生瞄准机制 |
(四)实现全国范围教育数据联网 |
(五)构建“以省为主”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
三、延伸与讨论 |
(一)2020 年全面教育脱贫的形式意义与实质内涵 |
(二)未来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的支出重点 |
(三)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及“量化-价值”绩效目标检验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S市问卷调查中师生与家长所提到关于当前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
附录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深度贫困地区 |
2.1.2 教育精准扶贫 |
2.1.3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
2.2 理论基础 |
2.2.1 善治理论 |
2.2.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9+3”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3.1 政策出台背景 |
3.1.1 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困境 |
3.1.2 巩固“两基”成果现实需要 |
3.2 政策主要内容 |
3.2.1 政策目标 |
3.2.2 运行体系 |
3.2.3 政策特点 |
3.3 政策发展历程 |
3.3.1 发展历程 |
3.3.2 与“9+5”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
第四章 “9+3”政策在教育扶贫中的成效分析 |
4.1 政策事实成效 |
4.1.1 政策效率 |
4.1.2 政策效果 |
4.2 政策价值评价 |
4.2.1 政策公平性 |
4.2.2 政策目标合理性 |
4.2.3 政策发展性 |
第五章 “9+3”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5.1.1 “以人为本”教育观缺失,政策认同感下降 |
5.1.2 教育衔接不通畅,人才培养质量差 |
5.1.3 就业帮扶不精准,学生就业问题多 |
5.2 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5.2.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精准招生 |
5.2.2 提升培养质量,实现精准培养 |
5.2.3 创新帮扶方式,实现精准就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9+3”学生就业情况调研问卷 |
附录二 :“9+3”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全面推进农村“两基”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J]. 熊名辉,刘秋泉,赖斯捷,徐鹏,陈敏华,李伦娥,余欣泽. 湖南教育(A版), 2021(07)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D]. 刘凤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D]. 张裴.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发展综述[J]. 李劼. 社科纵横, 2020(02)
- [5]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J]. 何声钟,余芳,向绪伟,俞王毛.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6]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D]. 夏贵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云南省边境地区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研究[D]. 曾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研究[D]. 方雪儿.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9]财政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目标及其实证检验[D]. 廖逸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为例[D]. 胡凤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