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种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开发

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种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开发

一、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类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余晓畅,许雅晴,蔡佳辰,袁梦琦,高博,虞益挺[1](2021)在《可调微纳滤波结构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光谱成像系统体积较大、工作模式固定,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应用需要。可调微纳滤波结构赋予了微型光谱成像系统轻量、灵活的独特优势,有望实现自适应、智能化的技术目标。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已有的可调滤波方法和工作原理;论述了采用液晶及其他相变材料、诱导化学反应等静态式的可调方法,珐珀腔、微纳可调光栅等动态式的滤波结构以及机械拉伸、静电驱动、光驱动等实现手段;介绍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石墨烯实现可调滤波的前沿工作;探讨了可调微纳滤波芯片面临的难题、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贺海燕[2](2021)在《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非晶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光吸收或光散射,从而引起颜色或透过率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单一的电致变色材料在性能上往往存在不足,因此复合电致变色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制备具有可见-近红外分区调控能力的“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非晶氧化钨”电致变色复合薄膜为目标,依次研究了高载流子浓度氟铌共掺二氧化钛薄膜制备、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加工、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非晶氧化钨复合薄膜制备及其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表征,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钠钙玻璃基底上制备了氟铌共掺二氧化钛薄膜,研究了氟掺杂含量对氟铌共掺二氧化钛薄膜的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和光电性能的影响。在钛:氟原子比为1:0.5时,制备出了性能较优的氟铌共掺二氧化钛薄膜,载流子浓度为1.15×1021 cm-3,平均可见光透过率为81%,电阻率为0.02 Ω·cm。2.为获得高性能的近红外调制电致变色薄膜,采用激光干涉结合感光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研究了阵列结构参数对其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当格点高度为120 nm,格点直径为350 nm时,制备的薄膜电致变色性能最优,可见光区着褪色对比度(△T)为32%,光密度变化(△OD)约为0.2;近红外区△T为80%,△OD约为1.1。3.为进一步提高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在可见光区的调制能力,在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上涂敷非晶氧化钨薄膜,利用非晶氧化钨较优的光学调制能力提升复合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结果发现,该复合薄膜具有优秀的可见-近红外分区调控能力,其可见光区ΔT为60%,△OD约为0.9;近红外波段△T为82%,△OD约为1.43。与最优的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薄膜相比,近红外△T提高了 2%,△OD提升了 30%;可见光区ΔT提高了28%,△OD 提升了 350%。

张若羽[3](2021)在《基于一维光子晶体缺陷结构的声光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陶锋[4](2021)在《下转换材料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太阳能电池的飞速发展,其中具有简单制备工艺与良好机械柔性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具有大的光吸收系数与高载流子迁移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受限于这两类材料的带隙宽度,所制备器件往往只能吸收太阳辐射光谱中的可见光部分,而这仅占总光谱的一半左右,会导致电池的吸收光谱与入射光谱的不匹配。同时,短波区域的高能紫外光子进入电池结构后,也会对活性层及界面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造成器件光电性能的损失。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添置紫外滤光片等措施来减少紫外光对于器件的损坏,提升电池的紫外光稳定性,但这会让太阳光谱中的紫外部分无法进入电池被有效利用,从而降低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本论文探索利用有机荧光染料的下转换特性,既能够减少紫外光对器件的侵害,提升电池的紫外光稳定性,同时将高能紫外部分转换成电池能够高效利用的可见光,提升电池对于紫外光的利用率。经过初步的实验探究,我们选用了激发波长在紫外波段的蓝色荧光材料聚芴与绿色荧光材料4CzIPN作为下转换材料,利用旋涂法制成透明的下转换薄膜,涂覆于所制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入射面,有效提升了电池的紫外光稳定性,同时,添置该光转换层的电池PCE损失控制在5%以内。

苗立锋[5](2021)在《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硬质瓷以其质地坚硬、良好的透光性、优异的抗热震性能、釉面硬度高耐划伤等优良性能而备受青睐,但其机械强度较低。通过引入刚玉提高了硬质瓷的机械强度,获得了高铝强化瓷,但其透光度却大大降低。为了解决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K2O-Al2O3-SiO2三元配方体系,引入CaO和MgO取代K2O做助熔剂,创新性地采用R2O-RO-Al2O3-SiO2四元配方体系制备出只含莫来石唯一晶相的莫来石质硬质瓷。首先,本文研究了KAS系统中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瓷胎中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助熔剂CaO、MgO对莫来石质硬质瓷瓷胎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该体系中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并解析了莫来石晶须尖端的形成机理;初步实现了该系统中原位莫来石晶体的调控。然后,采用熔剂预烧的方法解决了该系统难以致密化烧结的难题,并通过引入La2O3和BaO等高折射率氧化物对其透光性进行优化,制备出同时具备高强、高透和高白的莫来石质硬质瓷。最后,制备出与该硬质瓷坯体相适应的高温透明釉,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档日用瓷。实验结果表明:(1)在KAS三元系统中,R2O含量越多,同时SiO2含量越少,且提高烧成温度均有利于消除瓷胎中的残余石英。当烧成温度为1410℃~1430℃时,R2O含量高于3.5 wt%,同时SiO2含量低于62 wt%的试样中均无残余石英。引入CaO、MgO取代K2O做助熔剂能够消除瓷胎中的刚玉晶相,并能促进二次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但会形成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大的闭口气孔,导致其很难烧结致密。CaO/MgO质量比为1.20,于1410℃保温1 h烧成试样中莫来石晶体含量为51.9%,抗弯强度为107.3 MPa,透光度为12.6%(厚度1 mm),吸水率为0.20%,真气孔率为15.45%。(2)该系统中的莫来石晶体有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团簇是在γ-Al2O3颗粒基础上原位形成的。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氧化铝颗粒逐渐变疏松,1300℃时氧化铝颗粒与SiO2反应原位形成莫来石团簇,1410℃时莫来石团簇外围沿一维方向生长,形成刺猬状。须状莫来石晶体为单晶结构,其生长机理符合轴向螺位错生长机制,晶须生长方向为[001]方向。莫来石晶须大部分在降温过程中形成,其产率最大温度区间为1200℃~1300℃。经1410℃急冷热处理试样中莫来石晶须端部为平头形状,当急冷温度低于1300℃时,晶须端部变为“尖头”外形。通过降温至1250℃保温可以使莫来石晶须发生二次生长,但不能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通过1410℃高温保温能够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抗弯强度逐渐增大,当1410℃保温3 h时,抗弯强度最大,为125.3 MPa。(3)与纯Al2O3粉相比,硬质瓷中的氧化铝颗粒表面吸附了K2O、CaO、MgO和SiO2,它们抑制了γ-Al2O3的相转变,使硬质瓷中的γ-Al2O3转变为α-Al2O3的相转变温度显着提高,从1200℃提高至1300℃,进而提高了Al2O3转变为莫来石的反应活性。随着氧化铝预磨时间的增加,团簇状莫来石晶体逐渐变为尺寸细小的莫来石晶须,但试样的体积密度降低,吸水率增大,抗弯强度降低。(4)改变成型方式、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均不能有效促进该系统致密化烧结,所制备试样的真气孔率均大于15%。试样抗弯强度和气孔分形维数吻合度很高,即气孔分形维数越小,其外形越规则,试样强度越高。熔剂预烧可以使试样中的气孔含量显着下降,气孔尺寸明显减小,抗弯强度显着提高。这是因为熔剂经高于1300℃预烧后,系统产生液相的温度从1122℃降低至868℃,硬质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实现液相烧结。当熔剂预烧温度为1500℃时,得到高致密的莫来石质硬质瓷,与未预烧熔剂试样相比,抗弯强度从107.3 MPa提高至156.4 MPa,真气孔率由15.45%降低至4.57%,气孔平均尺寸由38.1μm减小到14.4μm。(5)当La2O3和BaO含量分别为0.57 wt%和1.33 wt%时,莫来石质硬质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抗弯强度为182.9 MPa,透光度为13.9%(1 mm厚),白度为88.6%,热膨胀系数为4.65×10-6/℃(600℃),真气孔率为2.78%,体积密度为2.554 g/cm3。与高铝强化瓷相比,莫来石质硬质瓷的透光度大大提高,约为高铝强化瓷的2.5倍,且抗弯强度提高了16.4%,成功解决了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并且该瓷胎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有利于提高其热稳定性。(6)在CaO-MgO-Al2O3-SiO2系统釉料中引入少量K2O,能大幅降低方石英含量,从而显着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当K2O含量由0.29 wt%增大至0.81 wt%,热膨胀系数由6.29×10-6/℃降低至3.10×10-6/℃(200℃)。随着石英预磨时间的延长,釉面光泽度明显提高,且釉面粗糙度逐渐降低。当预磨时间为6 h时,光泽度达103%,未预磨石英的釉面平均粗糙度是预磨6 h时的1.95倍。石英预磨对釉面硬度影响不大,石英预磨6 h时,釉面硬度最大为6.85 GPa。该硬质瓷坯体施高温透明釉后,试样抗弯强度由182.9 MPa提高至196.2 MPa。这是因为坯、釉热膨胀系数分别为4.65×10-6/℃和3.28×10-6/℃(600℃),两者匹配使釉层受压应力,而且坯釉间形成相互穿插的楔型结构,坯釉结合良好。

李泠霏[6](2021)在《基于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型热载流子器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摩尔定律接近极限,传统的半导体技术已进入发展瓶颈期。如何利用新原理、新材料和新结构来解决和优化传统半导体器件在尺寸微缩过程中遇到的性能、功耗和成本等问题是后摩尔时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重点。沿着Beyond CMOS的战略路线,本文分别从新材料体系、新物理机制、以及新器件结构这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和研究,旨在解决热载流子器件的机理分析、性能提升、功能拓展等科学问题。材料方面,本文以新兴的二维材料作为主要研究体系;物理机制方面,本文以热载流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器件结构方面,本文基于范德华异质结构搭建了不同的、实现特定功能的固态器件。本文主要研究了四种热载流子器件,具体包括:(1)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等离激元纳米结构/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件。本文以物理机制作为主要研究重点,探索了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实现石墨烯中的超热载流子的激发,打破了内光电效应的波长阈值限制,实现低于带阶势垒的光响应。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超热载流子的微观物理过程及其引起的负微分光响应现象。(2)然后研究了基于手性表面等离激元/单层硫化钼异质结构的常温谷霍尔晶体管。本文从新信息载体角度出发,提出和实现了一种常温工作的,实现谷信息的产生、输运、收集、调控等全套功能的能谷晶体管。通过表面等离激元的手性实现了谷极化的产生,通过热载流子实现了谷极化的注入,利用不同能谷Berry曲率产生的赝磁场和霍尔架构实现了谷信号的读出,通过栅压实现了谷信号的调控。(3)接着研究了基于石墨烯/等离激元超构表面/硅异质结构体系的红外片上偏振探测器。论文从多功能集成的思路出发,构建了一个无分光部件的四像素光电探测器件,该器件能够实现光的强度和偏振信息的片上获取。偏振测定功能通过设计不同取向和手性的超构表面实现。硅基肖特基结构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及时抽取和分离。该器件展现出了较好的偏振测定功能。(4)最后论文研究了基于石墨烯/硒化钨/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这一五层垂直堆叠的范德华异质结构的热电子晶体管。论文设计并实验展示了第一个基于全二维材料的热电子晶体管,并且获得了接近理论极限的共基极收集效率。此外,该论文还讨论了利用热电子晶体管来研究热电子能谱的可行性及优势。该论文的研究表明,二维材料不但赋予了微纳器件在异质集成上的自由度和高质量界面,还使得器件展现出很多体材料器件不具备的性能优势和功能特性。论文中的研究结果展现了二维材料及其范德华异质结构在后硅时代半导体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张炜楠[7](2021)在《高效多结GaAs太阳电池电子辐射损伤效应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晶格匹配三结太阳电池因其具有转换效率高、抗辐照性能强、热稳定性好等优势,已经全面替代硅太阳电池成为商用范围最广泛的空间太阳电池。但对于该种太阳电池来说,初始效率和末期效率的提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并结合相关光学性能优化软件和辐射效应仿真软件,对晶格匹配三结太阳电池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基于优化结果,使用MOCVD设备制备了太阳电池样品,使用电子束蒸发系统制备了减反射涂层,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1 Me V电子辐照试验,并选取四个不同的注量作为对比,以探究太阳电池及减反射涂层的辐射损伤效应和辐射损伤机理。通过分析航天器在轨环境,提出晶格匹配三结太阳电池的抗辐照加固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优化方向。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使用APSYS半导体有限元仿真软件设计的晶格匹配三结太阳电池模型与实际生长的太阳电池样品在电学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拟合性。使用Essential Macleod光学仿真软件设计的太阳电池减反射涂层与实际沉积的减反射涂层在光学性能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太阳电池进行了1 Me V电子辐照试验,对辐照后电池样品进行了光特性、暗特性和光谱响应等测试后表明,In Ga As中电池的退化最为严重,在辐照后成为了晶格匹配三结太阳电池的电流限制结。基于以上测试结果,使用APSYS软件建立了多结太阳电池高能电子辐照退化模型,并对辐照后器件内部的能带、电场、少数载流子寿命等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其辐照退化机理。基于多结太阳电池高能电子辐照退化模型,发现辐照会引起太阳电池异质界面的损伤,该损伤会进一步降低太阳电池少数载流子寿命,导致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降低。此外,还计算了Ga In P顶电池和In Ga As中电池发射区和基区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损伤系数,结果分别为2.0×10-6cm2/s、1.3×10-6cm2/s、8.4×10-7cm2/s和1.6×10-7cm2/s,定量表明了在晶格匹配三结太阳电池中,In Ga As中电池的退化大于Ga In P顶电池。对减反射涂层进行了1 Me V电子辐照试验,对辐照后所有样品进行了折射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等测试后表明,对于不同材料,辐照引起的损伤不尽相同。对于Ti O2和Al2O3材料,其折射率随辐照注量的增大而降低,但对于Mg F2材料,其折射率随辐照注量的增大而增大。三层减反射涂层在辐照后,其在短波区域平均反射率增大,在中长波区域平均反射率减小,且涂层的中心波长发生了红移。最后,分别介绍了地球同步轨道和低地球轨道环境,并对在轨工作的航天器所受的辐照环境进行了总结。结合1 Me V电子辐照后太阳电池和减反射涂层的退化结果,提出了两种抗辐照途径:对于在低地球轨道服役的太阳电池,提升其初始寿命可以有效地增加太阳电池阵的输出功率,因此可以通过对太阳电池的减反射涂层设计和优化以实现太阳电池初始寿命的提升;对于在地球同步轨道服役的太阳电池,通过优化In Ga As中电池的有源层厚度,可以使太阳电池的末期寿命增加。通过APSYS仿真软件计算,末期寿命从未优化的26.38%提升至27.91%。

王艺[8](2021)在《V2O5薄膜的改性与光致变色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致变色材料是在光的作用下,可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而使自身颜色也发生变化的一类材料。这种材料能用在显示器、光存储介质、紫外线探测与计量、光子计算机中。光致变色材料按材料种类可分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和无机光致变色材料。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中主要有二乙烯、螺吡喃、偶氮苯及它们的衍生物。无机光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过渡金属氧化物(Transition Metal Oxide,TMO)、金属卤化物和稀土配合物。其中TMO类光致变色材料主要特点是耐腐蚀、不易老化、便于改性等。常见的光致变色TMO有五氧化二钒(Vanadium Pentoxide,V2O5)、三氧化钨(WO3)、三氧化钼(Mo O3)、五氧化二铌(Nb2O5)、二氧化钛(Ti O2)和氧化锌(Zn O)等。本论文主要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V2O5凝胶薄膜为出发点,对其光致变色行为、改性方法、实用化复合薄膜等展开研究,以解决该种材料目前存在的关于有效供氢源选取、可见光下响应较弱和克服空气中性能衰减等实际问题。用溶胶-凝胶法制备V2O5凝胶薄膜,表征薄膜的基本性能和分析辐照过程中成分、结构的变化。对比甲醇、草酸、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四种供氢源分子对V2O5凝胶薄膜光致变色行为的影响,筛选有效供氢源。通过对供氢源蒸气浓度的控制,找出光致变色行为与供氢源蒸气浓度的关系。测试V2O5凝胶薄膜在可见光激励下的光致变色行为。通过分析光致变色发生机理,找出提高V2O5凝胶薄膜对可见光响应的思路。揭示了外源含氢分子对V2O5凝胶薄膜光致变色行为的影响机理为:外源质子(H+)有效提高了薄膜内的F型色心浓度,增强了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对V2O5凝胶进行离子掺杂(W、Mo离子)和分子混杂(染料分子和苯甲酸类分子)改性,观察改性后的V2O5凝胶薄膜光致变色行为。从基本吸收边角度分析改性是如何影响V2O5凝胶薄膜性能的。发现W6+掺杂降低V2O5凝胶薄膜的禁带宽度,而染料分子混杂V2O5凝胶具有光生空穴-电子对导致染料分子氧化还原反应的次生光致变色效应,实现了从紫外到可见光光致变色。制备V2O5/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薄膜、复合贵金属颗粒薄膜及V2O5与其它TMO的复合薄膜,观察上述复合材料双的光致变色行为,分析复合薄膜光辅助注氢的机理,以及薄膜结晶性对光致变色行为的影响。利用N,N-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醇作为稀释剂和氢源,构筑了水基V2O5溶胶与环氧树脂复合柔性薄膜,发现乙醇对于柔性复合薄膜具有更稳定的光致变色调控能力,为V2O5柔性多层复合薄膜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苏杰[9](2021)在《监测气体泄漏分布的Hadamard红外光单像素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化领域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在工业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不可见气体,这些气体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一些不可见的有毒气体,甚至会危害作业工人的人身安全。因此,需要对气体(尤其是不可见气体)进行监测。目前,工业过程中在对不可见气体进行监测时,多采用点式探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对气体进行有效分类,同时,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和易于操作等优点。但是,该方法存在的缺点是仅能检测到是否存在气体,无法对气体扩散分布进行成像,在管道泄漏场景中,无法及时准确定位泄漏点,并且,该方法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面式成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高昂的价格和较高的工艺水平限制了面式成像设备的应用性。因而,有必要寻找一种低成本的不可见气体成像技术,以保障作业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一种基于波长调谐的监测气体泄漏的Hadamard红外单像素成像技术。以单像素成像原理为基础,结合红外光波长吸收技术,实现对不可见气体的面式成像。利用波长调谐技术,增强成像过程中系统的抗加性噪声能力。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斜Z字形采样方法,可以在满足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显着提升成像速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理论分析了单像素成像原理,对比几种现在常用的单像素成像方法的优缺点及后续优化的可能性,从而确定以Hadamard单像素成像方法进行气体成像。完成监测气体泄露的Hadamard单像素气体成像仿真,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2)完成可见光单像素成像系统搭建,并通过差分算法降低噪声对成像影响,提升系统信噪比。首次提出一种自适应斜Z字形采样路径方法,可以在满足成像保真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采样速度。(3)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控制软件,实现对成像系统的运行控制,软件具有数据显示、信号采集和参数设置等功能,设计构建图形化交互界面,软件运行流畅,且可长时间稳定工作。(4)设计低成本红外光投影控制模块,进一步压缩系统成本。搭建基于Labview控制的红外光单像素气体成像系统,并实现对浓度为25%的甲烷气体进行成像。(5)分别提出基于正交变换结构光波长实时调和基于正交变换结构光波长单调谐方法两种红外光单像素气体成像方法,并分别实现6.25%、12.5%和25%三种不同浓度的甲烷气体进行成像。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增强系统的抗噪声能力,降低成像时间的同时提升气体检测精度。研究表明,提出的基于波长调谐的红外光单像素气体成像系统,可以对甲烷气体进行识别以及面式成像。同时,该系统可以定性判断甲烷气体的浓度高低,监测最低浓度接近于甲烷气体的临界爆炸点。另外,与现有的面式成像系统相比,本系统搭建成本显着降低。除此之外,本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对多种气体进行监测,仅需要将激光器输出光中心波长调至对应气体的吸收波段即可。本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气体成像方法,可实现对多种不可见气体的有效面式成像,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抗噪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金凤[10](2021)在《非晶合金与纳秒脉冲激光相互作用机理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晶合金,因为具有独特的长程无序原子结构而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大弹性应变极限、耐磨耐腐蚀、铁基成分软磁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生物医药、消费电子、体育器械和珠宝首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或应用潜力,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新材料。另一方面,激光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汽车、航天、科研等众多领域。激光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氧化物玻璃、陶瓷、钛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上取得了广泛应用,在非晶合金上也有许多激光应用研究案例,例如非晶合金的激光焊接、激光涂层、激光熔覆、激光表面处理、激光增材制造等。尽管如此,有关非晶合金与激光相互作用的论述目前甚少,亟需对非晶物理和激光物理这一交叉方向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阐明非晶合金与激光作用机理对非晶合金的加工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了非晶合金与激光的相互作用,开发了激光在非晶合金材料上的多种研究途径。脉冲激光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光工作模式,因为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时间短,有利于避免激光处理导致的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所以适合应用于非晶合金的激光加工。因此本论文使用纳秒脉冲激光以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不同体系的非晶合金,从而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研究纳秒脉冲激光对非晶合金条带焊接作用及机理。非晶合金条带在激光焊接后可以实现复杂结构成型,如手环、莫比乌斯环。通过优化离焦量和激光功率因子,非晶合金焊接接头的断裂强度可以达到非晶合金条带样品断裂强度的70%-90%。非晶合金激光加工的工艺相图的建立有助于理解激光在非晶合金上的作用机理和理解激光处理非晶合金晶化与非晶化的机制,并通过对不同厚度的非晶合金条带进行焊接分析,可以得到最优激光加工功率的体密度参数(104-105 W mm-3)。第二部分工作是利用纳秒脉冲激光在Fe78Si9B13非晶合金条带上通过自屈曲机制实现自成型。利用激光自成型,可以在金属条带上实现类含羞草或风车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在外力或外场条件下改变形态,实现非晶合金独特的仿生功能特性。通过改变激光工艺参数,可以控制条带在自屈曲处的曲率半径。利用磁光克尔显微镜可以观察到Fe基非晶合金条带在激光线周围的磁畴分布,阐明激光线方向存在周期性变化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机制。用能量最小化原理解释了激光自屈曲现象。第三部分工作是利用纳秒脉冲激光处理Zr基非晶合金表面实现激光着色,研究了激光与非晶合金相互作用产生结构色机理。阐明了由于激光在非晶合金表面诱导产生的纳米多孔结构,发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从而产丰富多彩的结构色。通过调节离焦量、扫描次数、激光线间距、功率因子、重复频率、扫描速度等激光处理参数,可有效控制非晶合金表面的颜色。对激光着色后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反射率、反射谱、结构稳定性、耐腐蚀性和疏水性也进行了系统地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对非晶合金处理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色是一种混合色,且颜色种类多。这种结构色具有分辨率高、稳定性好、耐腐蚀、抗氧化、疏水性能好、着色面积大、无污染、无角度依赖性、着色速度快和着色成本低等优点。与晶态合金的纳秒激光氧化色相比,非晶合金的纳秒激光等离激元结构色具有颜色种类更丰富、稳定性更好、分辨率更高和可控性更强等特点。本论文在研究激光与非晶合金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激光加工非晶合金工艺方面具有创新和指导意义。

二、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类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类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2)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非晶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WO_3
        1.2.1 WO_3结构
        1.2.2 WO_3电致变色机理
    1.3 TiO_2
        1.3.1 TiO_2结构
        1.3.2 掺杂锐钛矿型TiO_2的电致变色机理
    1.4 微细加工技术
        1.4.1 传统微细加工工艺
        1.4.2 感光溶胶-凝胶微细加工工艺
    1.5 TiO_2、非晶WO_3复合薄膜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重掺杂TiO_2薄膜研究现状
        1.5.2 非晶WO_3复合薄膜研究现状
    1.6 选题意义
2 实验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微观性能表征
        2.3.2 电学性能表征
        2.3.3 电致变色性能表征
3 氟铌共掺TiO_2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氟铌共掺TiO_2薄膜制备
        3.1.1 溶胶配制
        3.1.2 薄膜制备
    3.2 氟铌共掺TiO_2薄膜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2.1 薄膜XRD表征
        3.2.2 薄膜TEM表征
        3.2.3 薄膜XPS表征
    3.3 薄膜光电性能分析
        3.3.1 光学性能分析
        3.3.2 电学性能分析
    3.4 小结
4 氟铌共掺TiO_2阵列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4.1 氟铌共掺TiO_2阵列制备
    4.2 溶胶感光性分析
    4.3 阵列制备工艺探究
    4.4 阵列的晶体结构与结合力测试分析
        4.4.1 阵列晶体结构分析
        4.4.2 阵列结合力测试分析
    4.5 阵列结构参数对氟铌共掺TiO_2阵列电致变色性能影响
        4.5.1 格点高度对阵列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4.5.2 格点直径对阵列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4.5.3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以及分析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氟铌共掺TiO_2阵列-非晶WO_3复合薄膜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5.1 氟铌共掺TiO_2阵列-非晶WO_3复合薄膜制备
        5.1.1 溶胶配制
        5.1.2 薄膜制备
    5.2 氟铌共掺TiO_2阵列-非晶WO_3复合薄膜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2.1 复合薄膜XRD表征
        5.2.2 复合薄膜AFM表征
        5.2.3 复合薄膜EDS分析
        5.2.4 复合薄膜SEM表征
    5.3 氟铌共掺TiO_2阵列-非晶WO_3复合薄膜电致变色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4)下转换材料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太阳能电池器件发展概述
        1.1.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1.1.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1.2 下转换发光材料简介
    1.3 下转换发光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器件制备与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制备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材料
        2.2.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制备
        2.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制备
    2.3 器件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电池电流-电压特征曲线测试
        2.3.2 外量子效率(EQE)
        2.3.3 透射/反射测量
        2.3.4 膜厚测量
        2.3.5 X射线衍射仪(XRD)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7 荧光光谱
        2.3.8 荧光量子产率
        2.3.9 瞬态吸收光谱
    2.4 本章小结
3 下转换材料的光学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下转换层的选择与制备
    3.3 下转换层的特性分析
        3.3.1 下转换层的光谱响应
        3.3.2 下转换层的吸收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下转换发光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与方法
    4.3 下转换层对钙钛矿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
        4.3.1 下转换层影响电池性能机理
        4.3.2 下转换层对钙钛矿器件光伏特性的影响
        4.3.3 下转换层对钙钛矿器件反射与吸收的影响
        4.3.4 下转换层对钙钛矿器件光谱响应的影响
    4.4 光转换层对钙钛矿电池器件紫外稳定性的影响
        4.4.1 下转换层对于钙钛矿器件紫外稳定性的提升
        4.4.2 钙钛矿光伏器件在紫外老化下的光学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下转换发光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与方法
    5.3 下转换层对有机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
        5.3.1 下转换层影响电池性能机理
        5.3.2 下转换层对有机器件光伏特性的影响
        5.3.3 下转换层对有机器件反射与吸收的影响
        5.3.4 下转换对有机器件光谱响应的影响
    5.4 下转换层对有机器件紫外稳定性的影响
        5.4.1 下转换层对于有机器件紫外稳定性的提升
        5.4.2 有机光伏器件在紫外老化下的光学表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1.1.1 骨质瓷
        1.1.2 滑石瓷
        1.1.3 高石英瓷
        1.1.4 硬质瓷
        1.1.5 其它日用陶瓷
    1.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1.2.1 机械强度
        1.2.2 透光性
        1.2.3 白度
        1.2.4 热稳定性
        1.2.5 表面硬度
        1.2.6 表面光泽度
    1.3 日用瓷透明釉的研究现状
    1.4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方法
        1.4.2 莫来石晶须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分形理论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测试方法
        2.2.1 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
        2.2.2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2.2.3 差热分析(DTA-TG)
        2.2.4 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S)分析
        2.2.5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颗粒粒度分析
        2.2.8 高温显微镜测试
        2.2.9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第3章 助熔剂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硬质瓷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坯体基础配方组成设计
        3.2.2 助熔剂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3 样品制备
        3.2.4 工艺路线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坯体基础配方的确定
        3.3.2 Mg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3 Ca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4 MgO、CaO复合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质瓷中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2.1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物相组成分析
        4.2.2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4.2.3 γ-Al_2O_3的莫来石化机理
    4.3 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3.1 急冷热处理对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影响
        4.3.2 莫来石晶须的生长机理
    4.4 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1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2 莫来石晶须的调控
        4.4.2.1 降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4.2.2 高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高透莫来石质硬质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不同成型方式样品的制备
        5.2.2 不同烧成制度样品的制备
        5.2.3 熔剂预烧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致密化烧结研究
        5.3.1.1 成型方式的影响
        5.3.1.2 烧成制度的影响
        5.3.1.3 熔剂原料预烧热处理的影响
        5.3.1.4 致密化机制分析
        5.3.2 莫来石质硬质瓷的优化
        5.3.3 高强度硬质瓷透光性优化研究
        5.3.3.1 不同氧化物对熔剂折射率的影响研究
        5.3.3.2 La_2O_3、BaO对硬质瓷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莫来石质硬质瓷高温透明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基础釉料组成的理论分析
        6.2.2 基础釉料组成设计
        6.2.3 样品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CMAS系统釉料的制备
        6.3.2 K_2O对 CMAS系统釉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6.3.3 釉料配方的优化
        6.3.4 石英细度对釉料性能的影响
        6.3.5 坯釉适应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型热载流子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后摩尔时代下二维材料的兴起
        1.1.1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概述
        1.1.2 二维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情况
    1.2 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研究介绍
        1.2.1 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
        1.2.2 基于二维材料的研究领域
    1.3 基于二维材料的热载流子器件
        1.3.1 二维材料热载流子的主要激发方式
        1.3.2 基于二维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的热载流子的主要应用方向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思路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1.4.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的制备、表征与测试
    2.1 二维材料的获取
    2.2 二维异质结器件的制备方法
        2.2.1 PMMA转移法
        2.2.2 PC转移法
        2.2.3 PVA转移法
        2.2.4 PDMS转移法
        2.2.5 PPC转移法
    2.3 二维异质结器件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2.3.1 材料表征
        2.3.2 电学测试
        2.3.3 光电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超热载流子
    3.1 背景介绍
    3.2 器件结构设计和实验方法
        3.2.1 器件制备与测试方法
        3.2.2 金纳米结构的设计和表征
        3.2.3 器件的工作原理
    3.3 超热载流子的实验研究
        3.3.1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中的本征热载流子
        3.3.2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中的超热载流子
        3.3.3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中的超热载流子的物理机制研究
    3.4 微分负光电响应和物理机制的研究
        3.4.1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电流输运机制
        3.4.2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负微分光电导现象
        3.4.3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热电子温度的偏压依赖
        3.4.4 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负微分光电导的调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手性热电子的常温谷电子晶体管
    4.1 背景介绍
    4.2 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4.2.1 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4.2.2 器件制备方法与测试手段
    4.3 谷信号的注入、输运、探测和控制
        4.3.1 谷信号的注入
        4.3.2 谷极化的验证
        4.3.3 谷信号的输运与探测
        4.3.4 谷信号的控制
    4.4 谷霍尔晶体管的应用前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离激元超构表面与石墨烯/硅集成的红外偏振探测器
    5.1 背景介绍
    5.2 器件结构设计和实验方法
        5.2.1 器件的结构设计
        5.2.2 器件的制备流程
        5.2.3 器件的测试方法
    5.3 器件的性能表征
        5.3.1 等离激元超构表面对1550 nm光响应的增强
        5.3.2 器件光响应的偏振依赖
        5.3.3 四像素偏振探测器
        5.3.4 四像素偏振测定的解算过程
        5.3.5 器件性能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电子晶体管器件
    6.1 背景介绍
    6.2 热电子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原理和制备
    6.3 热电子晶体管的电学测试
    6.4 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6.5 基于热电子晶体管的热电子能谱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高效多结GaAs太阳电池电子辐射损伤效应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空间太阳电池的发展概况
        1.2.1 多结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空间太阳电池的发展简介
    1.3 高效多结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
        1.3.1 晶格匹配多结太阳电池
        1.3.2 晶格失配多结太阳电池
        1.3.3 键合多结太阳电池
    1.4 空间辐射环境及其对半导体器件的影响
        1.4.1 空间辐射环境
        1.4.2 空间辐射环境对半导体器件的影响
    1.5 太阳电池在轨性能评价方法
        1.5.1 等效注量法
        1.5.2 位移损伤剂量法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表征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和实验方案
        2.2.1 空间辐射环境模拟设备
        2.2.2 太阳电池电学性能测试设备
        2.2.3 太阳电池减反射涂层光学测试设备
        2.2.4 太阳电池电子辐照方案
        2.2.5 APSYS半导体器件有限元仿真软件
        2.2.6 Essential Macleod光学仿真软件
        2.2.7 CASINO电子束仿真软件
    2.3 太阳电池电学性能测试及分析方法
        2.3.1 太阳电池I-V性能测试
        2.3.2 太阳电池光谱响应测试
        2.3.3 太阳电池深能级瞬态谱测试
第三章 多结太阳电池模型设计
    3.1 引言
    3.2 多结太阳电池的模型设计
        3.2.1 太阳电池减反射涂层的结构设计
        3.2.2 GaInP顶电池的结构设计
        3.2.3 InGaAs中电池的结构设计
    3.3 布拉格反射器的模型设计
        3.3.1 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的工作原理
        3.3.2 布拉格反射器的结构设计
    3.4 多结太阳电池模型与样品的性能拟合分析
        3.4.1 多结太阳电池光学性能拟合分析
        3.4.2 多结太阳电池电学性能拟合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多结太阳电池减反射涂层制备及电子辐照效应
    4.1 引言
    4.2 单层减反射涂层的制备及电子辐射效应
        4.2.1 单层减反射涂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4.2.2 单层减反射涂层的高能电子辐射效应
        4.2.3 单层减反射涂层的高能电子辐射效应机理分析
    4.3 多层减反射涂层的制备及电子辐射效应
        4.3.1 TiO_2/Al_2O_3/MgF_2三层减反射涂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4.3.2 TiO_2/Al_2O_3/MgF_2三层减反射涂层高能电子辐射损伤效应
        4.3.3 TiO_2/Al_2O_3/MgF_2三层减反射涂层高能电子辐射损伤效应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多结太阳电池高能电子辐照退化模型
    5.1 引言
    5.2 多结太阳电池高能电子辐照损伤效应
        5.2.1 载流子辐照损伤退化模型
        5.2.2 Casino模拟结果
        5.2.3 J-V性能退化规律
        5.2.4 光谱响应退化规律
        5.2.5 暗电流退化规律
        5.2.6 太阳电池辐照缺陷分析
    5.3 多结太阳电池高能电子辐照退化模型
        5.3.1 多结太阳电池少数载流子寿命辐照损伤分析
        5.3.2 多结太阳电池能带辐照损伤分析
        5.3.3 多结太阳电池电场辐照损伤分析
    5.4 多结太阳电池辐照前后电学性能拟合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多结太阳电池抗辐照加固设计
    6.1 引言
    6.2 仿真优化流程
        6.2.1 优化原则
        6.2.2 优化过程
    6.3 航天器运行轨道环境分析及电池结构优化
        6.3.1 地球同步轨道环境
        6.3.2 低地球轨道环境
        6.3.3 低地球轨道太阳电池减反射涂层结构优化
        6.3.4 地球同步轨道太阳电池结构优化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V2O5薄膜的改性与光致变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TMO的光致变色行为
    1.3 TMO的光致变色原理
    1.4 影响TMO光致变色行为的因素
    1.5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V_2O_5 溶胶制备工艺
        2.1.4 V_2O_5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
    2.2 测试技术与仪器
第3章 V_2O_5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行为
    3.1 引言
    3.2 V_2O_5薄膜的制备工艺及结构表征
        3.2.1 V_2O_5 薄膜的制备工艺
        3.2.2 V_2O_5 薄膜的结构表征
    3.3 V_2O_5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
        3.3.1 不同供氢源下的光致变色行为
        3.3.2 供氢源蒸气浓度对V_2O_5凝胶薄膜光致变色行为的影响
        3.3.3 V_2O_5凝胶薄膜的在可见光辐照下的光致变色行为
    3.4 对V_2O_5薄膜光致变色行为的机理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_2O_5薄膜改性对其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V_2O_5 凝胶薄膜改性工艺
        4.2.1 V_2O_5凝胶薄膜的离子掺杂改性工艺
        4.2.2 V_2O_5凝胶薄膜的分子混杂改性工艺
    4.3 改性对V_2O_5凝胶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 离子掺杂对V_2O_5凝胶薄膜结构的影响
        4.3.2 离子掺杂对V_2O_5凝胶薄膜性能的影响
        4.3.3 分子混杂对V_2O_5凝胶薄膜结构的影响
        4.3.4 分子混杂对V_2O_5凝胶薄膜性能的影响
    4.4 改性对V_2O_5凝胶薄膜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V_2O_5实用化复合薄膜制备及光致变色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V_2O_5/环氧树脂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光致变色行为
        5.2.1 V_2O_5/环氧树脂的复合薄膜的制备
        5.2.2 V_2O_5/环氧树脂的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
    5.3 复合纳米贵金属颗粒的凝胶薄膜光致变色行为
    5.4 V_2O_5与其它TMO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
        5.4.1 V_2O_5/VO_2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
        5.4.2 V_2O_5/ZnO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
        5.4.3 V_2O_5/ZrO_2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行为
    5.5 V_2O_5实用化复合薄膜光致变色行为机理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监测气体泄漏分布的Hadamard红外光单像素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气体泄漏分布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体泄漏监测的技术分类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工作
        1.3.3 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Hadamard单像素成像技术检测气体泄漏原理
    2.1 单像素成像技术分类
        2.1.1 单像素成像技术分类
        2.1.2 Hadamard单像素成像原理
    2.2 气体红外吸收光谱原理
    2.3 Hadamard单像素成像技术检测气体泄漏原理
        2.3.1 差分吸收检测原理
        2.3.2 波长调谐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Hadamard单像素成像技术监测气体泄漏系统设计
    3.1 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3.2 波长调谐同步触发模块设计
    3.3 空间结构光模块设计
    3.4 信号采集模块
    3.5 数据处理模块
        3.5.1 数据处理软件选择
        3.5.2 软件界面编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像素成像及算法优化
    4.1 气体泄漏实验仿真
    4.2 差分算法优化单像素成像
    4.3 采样路径优化提升单像素成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体泄漏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红外光单像素成像
    5.2 基于差分吸收方法监测甲烷气体分布成像
    5.3 基于波长调谐方法监测甲烷气体分布成像
    5.4 基于波长调谐监测低浓度甲烷气体分布成像及优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非晶合金与纳秒脉冲激光相互作用机理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晶合金简介
        1.2.1 非晶合金的形成
        1.2.2 非晶合金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1.2.3 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晶化行为和弛豫行为
    1.3 材料的激光加工技术
        1.3.1 激光的产生和发展
        1.3.2 激光加工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1.3.3 激光工艺参数介绍
    1.4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1.4.1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1.4.2 金属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
        1.4.3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时材料表面的温度分布
    1.5 非晶合金激光加工的研究进展
        1.5.1 激光焊接非晶合金的研究进展
        1.5.2 激光处理非晶合金表面的研究进展
        1.5.3 非晶合金激光增材制造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科学问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非晶合金的制备
    2.2 非晶合金的激光处理
        2.2.1 纳秒脉冲激光处理系统
        2.2.2 皮秒和飞秒脉冲激光处理系统
    2.3 非晶合金的结构与物性表征
        2.3.1 X射线衍射仪和同步辐射X射线
        2.3.2 差式扫描量热仪
        2.3.3 显微结构表征
        2.3.4 微纳力学测试
        2.3.5 磁学表征
        2.3.6 光学表征
        2.3.7 其它表征
第3章 非晶合金纳秒脉冲激光焊接作用及机理
    3.1 引言
    3.2 非晶合金条带的基本表征
    3.3 非晶合金条带的激光焊接作用
    3.4 非晶合金搭接焊接头分析
        3.4.1 接头的表面形貌分析
        3.4.2 接头的熔融区和热影响区尺寸分析
        3.4.3 接头的力学强度分析
    3.5 非晶合金对接焊接头分析
        3.5.1 接头的表面形貌分析
        3.5.2 接头的熔融区和热影响区尺寸分析
        3.5.3 接头的力学强度分析
    3.6 一种测量激光处理中非晶合金临界晶化时间的简单方法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晶合金纳秒脉冲激光成型作用及机理
    4.1 引言
    4.2 非晶合金条带激光自屈曲成型作用
    4.3 工艺参数对非晶合金条带激光自屈曲成型的影响
        4.3.1 激光线长度和激光线方向影响
        4.3.2 激光线间距的影响
        4.3.3 扫描速度的影响
    4.4 激光自屈曲的结构模型
    4.5 激光自屈曲克尔显微镜分析
    4.6 激光自屈曲非晶合金软磁性能分析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晶合金纳秒脉冲激光着色作用及机理
    5.1 引言
    5.2 非晶合金激光着色作用
    5.3 激光工艺参数对非晶合金表面着色的影响
        5.3.1 离焦量和扫描次数
        5.3.2 激光线间距
        5.3.3 功率因子
        5.3.4 重复频率
        5.3.5 扫描速度
    5.4 非晶合金激光着色薄膜的光学性质分析
        5.4.1 反射率曲线
        5.4.2 连续白光反射谱线
    5.5 非晶合金激光着色性能分析
        5.5.1 非晶合金激光着色薄膜颜色稳定性分析
        5.5.2 非晶合金激光着色薄板颜色的耐腐蚀性分析
        5.5.3 非晶合金激光着色薄膜的疏水性分析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类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调微纳滤波结构的研究进展[J]. 余晓畅,许雅晴,蔡佳辰,袁梦琦,高博,虞益挺. 中国光学, 2021(05)
  • [2]氟铌共掺二氧化钛阵列-非晶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 贺海燕.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一维光子晶体缺陷结构的声光器件研究[D]. 张若羽.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4]下转换材料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 陶锋. 浙江大学, 2021(09)
  • [5]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D]. 苗立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1)
  • [6]基于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型热载流子器件的研究[D]. 李泠霏. 浙江大学, 2021(01)
  • [7]高效多结GaAs太阳电池电子辐射损伤效应与优化设计[D]. 张炜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8]V2O5薄膜的改性与光致变色行为研究[D]. 王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9]监测气体泄漏分布的Hadamard红外光单像素成像技术研究[D]. 苏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10]非晶合金与纳秒脉冲激光相互作用机理及工艺研究[D]. 李金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

标签:;  ;  ;  ;  ;  

玻璃的半导体着色及两种新型红外滤光玻璃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