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

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

一、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1](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指出“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席红英[2](2020)在《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生活是语言国情、族情、区情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用功能逐渐降低,语言使用范围不断地向家庭内部收缩,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蒙古语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之一。呼伦贝尔市尤其是牧业四旗是蒙古族聚居区,较好地保留了蒙古语和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及民族文化。全方位调查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对了解该市蒙古族的语言生活现状,判断母语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可以为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调查地,以该四个牧业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为主要调查内容,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在收集第一手调查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蒙古族语言生活的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认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语言环境有利于蒙古语的保持,但不利于蒙古语的发展,蒙古语使用和发展方面面临使用人口减少、增长率变低,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语言地位不断下降等问题。本文由八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地理位置、民族人口、生产方式、历史源流及牧业四旗基本情况等方面介绍呼伦贝尔市概况,目的是展现呼伦贝尔市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调查蒙古族家庭环境中祖辈、长辈、同辈、晚辈三代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熟人邻里、在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等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社会差异;第三章,调查不同社区居民的语言习得、语言掌握和语言能力;第四章,调查蒙古族语言认同、语言情感、语言行为倾向。第二、三、四章为蒙古族居民语言生活状况的定量分析,第五和第六章是调查数据的分析。第五章从语言外部生态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方面分析地理、气候、人口、民族、教育、文化等因素对语言生活现状的影响;第六章从语言内部生态环境入手,分析语言结构、语言格局、语言景观对语言本体、语言地位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余论”部分,在总结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表明,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较好,但蒙古语使用存在代际、城乡、部落和阶层差异:老年人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年轻人,牧区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城镇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其他部落的蒙古族,牧民母语保持好于公职人员和学生。在社会交际领域,汉语使用率逐渐增加,但未出现骤增情况。在汉语使用稳步增长的同时,蒙古语的使用逐渐下降,蒙汉语兼用情况普遍,语言生活向双语化转换。监测整体语言生态环境发现,牧业四旗语言生活呈现三种类型:作为传统牧业旗县,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语言环境较为封闭,母语保持较好;作为城镇化牧业旗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语言环境开放,汉语使用率较高,境内厄鲁特和布里亚特蒙古人因居住集中,尚未出现母语使用的明显下滑现象;作为由传统牧业旗向城镇化牧业旗发展的陈巴尔虎旗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过渡性特点,即语言生活状态介于前两者之间。从呼伦贝尔市的整体环境看,维持语言保持的主要因素较为稳定,不易变化,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民族认同以及语言系统的稳定性等;影响蒙古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传媒影响、文化冲击等。本研究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蒙古族不同社区内语言生活现状,试图展现语言生活全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语言服务涉及较少;微观层面的个人语言生活调查欠缺,今后将对此进一步予以补充和完善。

刘忠原[3](2020)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 ——以《三民主义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1941-1945)》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作为当时整合各个集团和革命力量的三民主义,得到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各政治势力的普遍认同。国民党出于政治需要,在抗战时期对三民主义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十分重视三民主义这一极为重要的“政治符号”。为了将其一党独裁的集权统治披上合法外衣,国民党以报刊为媒介,对三民主义的战时内涵做出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建构与阐释。《三民主义半月刊》的发行正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认知与践行三民主义的时期。在其刊登的文章中,为了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其在继承发展三民主义的立场上呈现出浓厚的实用性特点。在民族主义方面,其抬高美化三民主义,将孙中山描述为儒家正统的继承者者,以迎合抗战时期文化民族主义思潮,达成其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图谋;抓住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契机,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言论反对无产阶级政治理论,以达到其反共的目的。在民权主义方面,与现实中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强化的政治现实相呼应,其篡改孙中山的“权能区分理论”,主张加强政府的权能,建设“万能政府”;同时它还鼓吹“一党专制”,排斥包括中共在内的其它党派。在民生主义方面,其放大孙中山民生史观中的消极成分,排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论;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统制经济”,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营经济,对物价进行管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恶性的官僚资本膨胀和不受控制的物价高涨。《三民主义半月刊》的创办与发行不仅映射出时局的走向和变化的特点,也展现了战时国民党和蒋介石集权与专制的现实。从战时《三民主义半月刊》有关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和革命精神的背离以及在意识形态建设层面所存在的缺陷。

金静[4](2020)在《档案服务业企业营销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从“档案中介机构”发展到“档案社会化服务中心”再到“档案服务业企业”,档案服务业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企业大家庭的一员,档案服务业企业在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微传播这一方面有着严重的欠缺,至今无论是综合性企业还是档案专门性企业都没有对档案服务企业的微传播做到清醒的认识,档案服务业的微传播策略急需被正视,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正合时宜。本文通过对档案服务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情况调查、分析、整理,总结阐释出建设完善档案服务业微传播的必要性,提出了对于档案服务企业微传播的相关建议。本文按照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主要分为四个章节,以下是这些章节的具体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整理得出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从整体上对档案服务业企业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二章是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相关概述,介绍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概念以及利用微传播发展档案服务业企业的优势所在。第三章是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发展现状比较分析,结合社会新媒体的发展,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第四章是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基于整理得出的数据分析得出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针对档案服务业企业在微传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促进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的良性发展。

温震江,高谦,王永定,杨晓炳[5](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复合胶凝材料开发及料浆配比优化》文中认为针对矿山采用水泥胶凝材料充填成本较高的问题,利用当地矿渣和粉煤灰等固废资源开发低成本胶凝材料,并基于矿山现有的充填系统对料浆配比进行优化,在满足矿山要求的前提下,以期达到最大经济效益。首先,对试验材料进行物化分析;其次,采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复合胶凝材料配比优化试验,确定优化配比为粉煤灰10%、熟料8%、脱硫石膏14%、矿渣微粉68%,并利用XRD和SEM等手段来探究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及其微观结构,进一步揭示其水化机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胶凝材料进行充填料浆配比试验,并以7 d强度、28 d强度、泌水率、塌落度和充填成本为指标基于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料浆配比优化。结果表明:以采用复合胶凝材料、尾砂和戈壁集料配比1:1、胶砂比1:6、质量分数78%为最优配比,并以此配比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相应的7 d强度、28 d强度、泌水率和塌落度分别为1.76 MPa、4.82 MPa、5.98%和23.2 cm。充填体强度、料浆稳定性和料浆流动性均满足矿山要求,并且充填成本为103元/m3,较原来195元/m3的充填成本降低了47%。

裴世东[6](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谢玮[7](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李洪福,温燕明[8](2018)在《钢铁流程煤基能量高效转换与钢-电联产模式》文中提出针对钢铁制造流程能源结构特点,在解析流程中能量转换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制造流程煤基能量系统的概念,并对煤基能量及煤基能量系统进行了界定。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了煤基能量在钢铁制造流程中的转化与耗散规律。在系统效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钢铁制造流程能量流的核心是煤的转换与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问题,当前实现煤气资源与余热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是提升钢铁制造流程系统能源效率的关键。在"冶金流程工程学"等理论的指引下,提出了实现钢铁制造流程煤基能量系统集成优化及高效运行的主要原则,并通过开展建模与实践研究,探索了以系统优化方法优化能量流网络、构建高效钢-电联产运行模式的可行性。

聂左玲[9](2018)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财经媒体信息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经报道是投资者重要的信息来源。然而财经报道客观反映了公司的基本面吗?投资者可以倚重吗?财经报道中的信息能被投资者接受并通过交易融入到股票价格中去吗?更进一步,财经报道的信息角色是否会因为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呢?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选择在香港内地交叉上市的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力图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媒体在资本市场中信息角色的理论基础。从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认知范围有限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媒体在资本市场中信息角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资本市场中客观存在,虽然存在很多相应减缓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如要求企业主动披露信息的制度以及市场中有很多能提供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但是这些机制并未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财经媒体可以利用专业优势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同时也可以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信息不对称程度将会因媒体介入而被期望降低。其次,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关注所有的证券。财经媒体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更大范围的受众,拓宽了投资者的认知范围,捕获了投资者的注意力,最终影响了投资者行为。再次,投资者保护程度不同的资本市场中财经媒体的信息角色也会存在差异。当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为成熟,标准的保护投资者制度能很好起到保护资本市场中交易的投资者时,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对财经媒体的依赖不高;但是当标准保护投资者制度尚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作为一种保护投资者的替代性机制,媒体在标准保护投资者体制弱的市场中被期望发挥的功能更大,缓解信息不对称并扩大投资者的认知范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媒体报道信息角色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后续分析代表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的香港和内地两地媒体报道是否均含有公司基本面信息,以及两地媒体报道中公司特质信息是否被有效融入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个关注的问题是两地媒体报道是否均提供了公司基本面信息。本文基于青岛啤酒等51家公司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交叉上市的实践,以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香港市场作为参照,分析内地财经报道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角色。研究发现,两地财经报道中负面词比率皆可以预测到公司未来收益,证实了内地财经报道与香港财经报道一样,含有公司基本面价值的信息。对内地财经报道的这一乐观判断似乎与人们的直观感受并不相符,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地财经媒体拥有区域临近信息优势,可能部分抵消了其在媒体报道空间、所在市场成熟程度等方面的劣势。第二个关注的问题是媒体报道中包含的这些信息能否被投资者通过交易融入到股票价格中去,从而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文献分析中,一般用股价同步性来度量股票价格中公司层面信息含量的高低。本文实证结果发现随着内地媒体报道数量的增加,股价同步性降低;而香港媒体报道数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这可以从两地标准保护投资者制度存在差异,从而媒体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进行分析。内地资本市场相对于香港资本市场而言发展程度较低,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人投资者对财经媒体信息依赖度更高一些,所以媒体报道数量越多,更多的信息被投资者所接受并通过交易融入到了股价中去,股价同步性降低。依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肯定了内地财经媒体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信息角色,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公司基本面价值相关信息。但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中财经媒体信息融入到股票价格的程度不同,相对于标准保护投资者制度健全的香港市场而言,内地更要大力加强财经媒体建设,使得占据市场主体的个人投资者有可以依赖的低成本的信息源,从而减少市场波动性,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

颉建新,王璇,刘然[10](2018)在《首钢国际提升内部审核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企业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依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企业通过建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提出内部审核工作要求。依据管理手册内部审核工作要求,制定内部审核工作程序,提出内部审核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其措施和方法具有较突出的管理创新性,通过近3年来内部审核结果分析,内部审核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促进了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具有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二、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2)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呼伦贝尔市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一、地理位置
        二、民族人口
    第二节 历史源流及生产方式
        一、历史源流
        二、生产方式
    第三节 牧业四旗概况
        一、陈巴尔虎旗
        二、新巴尔虎右旗
        三、新巴尔虎左旗
        四、鄂温克族自治旗
第二章 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第一节 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概述
        一、调查前期准备及问卷结构
        二、抽样情况
    第二节 家庭语言使用状况
        一、与长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二、与同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三、与晚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社区语言使用状况
        一、交际对象
        二、交际场所
    小结
第三章 蒙古族语言能力调查
    第一节 语言习得
        一、母语习得
        二、多语习得
        三、习得途径
    第二节 蒙古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一、蒙古语口语能力
        二、蒙古语文字能力
    第三节 汉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一、汉语口语能力
        二、汉语文字能力
    小结
第四章 蒙古族语言态度调查
    第一节 语言认同
        一、学习语言的动机
        二、语言发展展望
        三、对族际通婚态度
    第二节 语言情感
        一、最重要的语言
        二、方言情感
        三、蒙古语标准音情感
    第三节 语言行为倾向
        一、电子媒体选择
        二、印刷媒体选择
        三、子女教育选择
    小结
第五章 外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第一节 生态语言学理论
        一、理论译介
        二、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调查
        三、语言生态评估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因子
        二、气候因子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人口因子
        二、民族因子
        三、经济因子
        四、教育因子
    第三节 文化环境
        一、文化活动
        二、文化传播
    小结
第六章 内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第一节 语言结构
        一、语音特点
        二、词汇特点
        三、语法特点
    第二节 语言格局
        一、外语接触
        二、汉语接触
        三、方言接触
    第三节 语言景观
        一、抽样情况
        二、牌匾特点
        三、受众态度
    第四节 语言生态环境评估
        一、采用公式
        二、评估结果
    小结
结论与余论
    一、结论
    二、若干思考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 ——以《三民主义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顾
        (一) 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研究
        (二) 有关抗战时期国民党舆论宣传研究
        (三) 战时国、共、伪三方的三民主义理论以及论战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民主义半月刊》概说
    第一节 刊物诞生之际的时局背景
        一、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消极认知与践行
        二、三青团的创建与三民主义理论的宣传
    第二节 刊物的创办与发展
        一、刊物的创办及宗旨
        二、经费来源与刊物发行
        三、作者群体分析
第二章 对民族主义的歪曲
    第一节 对三民主义的儒化
        一、蒋介石对孙王学说的调和
        二、贺麟与三民主义研究的“回归传统”
    第二节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的舆论攻势
第三章 对民权主义的背离
    第一节 对“权能区分”理论的探讨
        一、“以权能区分补救分权制衡之弊”
        二、对“期成宪草”与“五五宪草”的评判
    第二节 围绕战时政党问题的争论
        一、维护一党制,反对多党制
        二、对党治与民主的混淆
第四章 对民生主义的篡用
    第一节 以民生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
        一、对阶级斗争论的批判
        二、用民生主义置换共产主义
    第二节 民生主义旗帜下的经济政策
        一、力主统制经济
        二、管制物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4)档案服务业企业营销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状况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创新与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相关概述
    1.1 档案服务业企业
        1.1.1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概念
        1.1.2 档案服务业企业相关理论
    1.2 档案微传播
        1.2.1 档案微传播相关研究
        1.2.2 档案微传播相关媒介
    1.3 利用档案微传播发展档案服务业企业的优势
        1.3.1 技术门槛低
        1.3.2 用户数量庞大
        1.3.3 信息传播安全便捷
2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2.1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发展现状
        2.1.1 档案微博公众平台
        2.1.2 档案微信公众号
    2.2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方式比较分析
        2.2.1 兰台之家微信公众号运营状况
        2.2.2 融安特微博运营状况
        2.2.3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不同媒介的优缺点
3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3.1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存在问题
        3.1.1 推广形式单一
        3.1.2 定位不清受众不明
        3.1.3 内容重复性严重
        3.1.4 用户互动性不足
    3.2 档案服务业企业微传播发展策略
        3.2.1 制定微传播整体规划
        3.2.2 建立专业运营团队
        3.2.3 打造企业品牌记忆
        3.2.4 选择合适媒体工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六、小结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钢铁流程煤基能量高效转换与钢-电联产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钢铁制造流程煤基能量系统研究
    1.1 钢铁企业能源结构
    1.2 钢铁制造流程能量转换过程解析
    1.3 煤基能量系统的界定
    1.4 煤基能量在钢铁制造流程中的转换与耗散
2 能源系统效率分析
    2.1 影响钢铁制造流程能源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
    2.2 存在的典型问题
3 高效钢-电联产模式研究
    3.1 提高余热余能发电水平的重要性
    3.2 以系统优化方法构建高效钢-电联产模式
    3.3 以系统优化方法提高现有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发电水平
4 结论

(9)中国资本市场中财经媒体信息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财经媒体报道值得倚重吗
        二、AH交叉上市的现象思考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点
        一、基于制度视角分析媒体报道角色
        二、铺垫了内容分析法的中文语境应用
    第五节 难点
        一、构建中文财经负面词典
        二、设计量化语调程序
        三、厘清媒体挖掘新信息的贡献率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比较方法
        三、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
第二章 媒体信息角色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披露制度
        二、信息服务机构
        三、财经媒体
        四、小结
    第二节 投资者认知假设
        一、投资者认知假设
        二、投资者理性程度差异
        三、小结
    第三节 投资者保护制度
        一、标准保护投资者制度
        二、替代性保护投资者制度
        三、媒体作为替代性保护制度
        四、小结
    第四节 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媒体信息角色理论分析
        一、两地信息披露制度比较
        二、投资者结构
        三、小结
第三章 媒体信息角色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媒体报道内容的研究
        一、媒体报道是无偏的
        二、媒体报道是有偏的
        三、小结
    第二节 媒体传递信息的研究
        一、媒体传递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价
        二、媒体传递有偏信息引致市场情绪
        三、小结
    第三节 社交媒体的信息角色研究
        一、社交媒体的兴起
        二、社交媒体信息角色的研究
        三、社交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
    第四节 本文贡献
        一、基于制度视角的媒体报道角色分析
        二、系统分析媒体信息角色
第四章 媒体报道度量方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介绍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步骤
        一、词典选择与构建
        二、提取语调
    第三节 媒体报道研究中内容分析法的应用
        一、以媒体报道数量作为度量媒体的指标
        二、以媒体报道语调作为衡量媒体的指标
        三、媒体报道数量和语调的结合使用
        四、中文语境下媒体报道度量方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在本文的应用
        一、构建负面词词典
        二、提取语调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香港内地财经媒体信息提供角色探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财经媒体信息提供角色
        二、内地和香港财经报道的信息角色差异
        三、区域临近信息优势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上市公司与财经媒体的选择
        二、媒体报道的度量
        三、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媒体报道是否挖掘了公司未来季度收益的信息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媒体报道数量能否解释公司基本面?
        二、更宽松或更严格的负面词词典会影响判断吗?
        三、公司股票回报率能否代替公司季度收益?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管理启示
第六章 媒体报道信息传递角色探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不同发展程度市场下的股价同步性
        二、媒体报道与股价同步性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上市公司与财经媒体选择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媒体报道在不同市场中传递信息差异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实证结果
        二、原因分析
        三、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两地媒体报道均能提供公司价值相关信息
        二、两地媒体报道中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票价格量存在差异
    第二节 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启示
        二、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首钢国际提升内部审核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2 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主要依据
3 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主要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
    3.2 科技质量部
    3.3 审核组长
    3.4 审核小组长/审核员
    3.5 受审核部门
4 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4.1 内部审核流程及控制要点
    4.2 审核策划
    4.3 审核准备
        4.3.1 组建审核组
        4.3.2 制订审核实施计划
        4.3.3 编制检查表
    4.4 实施审核
    4.5 审核报告
        4.5.1 编制审核报告
        4.5.2 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
    4.6 审核的后续活动
5 企业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主要效果及发展
    5.1 2014—2016年内审、外审监控主要问题及效果
        5.1.1 2014—2016年内审监控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5.1.2 2011—2016年外审监控主要问题及效果
    5.2 提升内部审核有效性的主要创新方法与实效
    5.3 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未来
6 结论

四、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席红英.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3]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 ——以《三民主义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1941-1945)[D]. 刘忠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档案服务业企业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 金静. 辽宁大学, 2020(01)
  • [5]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复合胶凝材料开发及料浆配比优化[J]. 温震江,高谦,王永定,杨晓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03)
  • [6]《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7]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8]钢铁流程煤基能量高效转换与钢-电联产模式[J]. 李洪福,温燕明. 钢铁, 2018(10)
  • [9]中国资本市场中财经媒体信息角色研究[D]. 聂左玲. 山东大学, 2018(12)
  • [10]首钢国际提升内部审核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 颉建新,王璇,刘然. 中国冶金, 2018(05)

标签:;  ;  ;  ;  ;  

欢迎订阅1991年《世界有色金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