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TCT/UDP层技术

第5讲:TCT/UDP层技术

一、第五讲:TCT/UDP层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亮[1](2020)在《消息容量和能量约束下的多摆渡无人机主动路由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无人机搜救这一典型的延迟容忍网络(Delay-tolerant Networking,DTN)应用中,无人机需要持续地对任务区域进行目标搜索,并将拍摄到的照片快速高效地传输到地面站。基于DTN“存储—携带—转发”的特性,通常把无人机网络的无人机分成摆渡无人机和任务无人机,任务无人机在固定区域盘旋并拍照,而摆渡无人机通过主动运动将任务无人机采集到的消息传递到地面站。这种消息路由方法被称为主动路由方法。本文针对多摆渡无人机主动路由方法中缺少调度机制以及规划路径与初始能量不匹配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并提出对应的优化算法。首先,现有研究中摆渡无人机按照规划好的路径在地面站和任务无人机飞行区域之间简单循环飞行。摆渡无人机无法根据网络中无人机的存储状态及时调整方向,从而导致消息因为得不到及时处理而过多地堆积,最终导致平均消息延迟过长。针对该问题,利用延迟容忍网络中可以通过低通量网络传递控制指令等消息的特点,构建了混合网络的消息摆渡模型,创新地提出了新的移动模型—Variable Direction移动模型,并在此移动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消息容量约束的多摆渡无人机飞行控制机制。设计了地面站集中调度算法和紧急状态驱动的摆渡无人机飞行控制算法,并定义了从触发紧急状态到摆渡无人机调整方向整个过程的时序关系。其次,现有的多摆渡机路径规划方法通常将缩短路径长度作为优化目标,而忽略了不同摆渡机的初始能量可能不同的情况。当规划路径长度与初始能量大小的不匹配时,将会导致全局消息投递率降低。针对该问题,创新地提出新的概念—摆渡机能量因子,并通过其方差来衡量规划路径长度与初始能量大小之间的均衡性。从而将能量均衡路径规划问题转化为最小化路径长度和最小化能量因子方差的双目标优化问题。接着,证明了一定条件下优化这两个目标能够增加消息投递率以及降低消息延迟。最后,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摆渡机能量均衡路径规划算法来求解这个双目标优化问题。分别用基于加权多目标优化函数和基于帕累托解集两种方案设计求解算法,并从染色体编码、适应度函数、遗传操作、中止算法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在机会网络环境模拟器中搭建了实验环境,实现了设计的算法并进行仿真对比实验。通过改变消息转发算法、紧急状态触发阈值、消息产生率、实验时间等条件,从多个角度来比较本文提出的算法和其他算法在消息投递率和消息延迟等指标上的表现。另外,针对遗传算法的随机性和收敛性,进行了多轮反复实验来验证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消息容量约束的多摆渡无人机飞行控制机制在平均消息延迟指标上较其他算法最高优化可达47%,多摆渡机能量均衡路径规划算法在平均消息投递率指标上较其他算法最高优化可达925.9%。

张雁鹏[2](2018)在《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内交通供需矛盾。安全、高效、绿色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s Based Train Control,CBTC)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关键技术。CBTC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将列车和地面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过程,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分布在隧道、高架桥和地面,CBTC系统车地通信传输媒介通常采用自由空间、漏泄电缆、漏泄波导等,无线信道复杂,存在信号衰落与干扰的现象。而且,在运营高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可以达到90s、甚至更小的安全追踪间隔,这对列车安全防护能力和城市轨道交通高效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车在运行过程中频繁切换,会发生传输时延增大或数据包丢失的情形,降低了CBTC系统车地通信性能,影响CBTC系统中控制信息和表示信息的实时可靠传递,严重时会导致列车实施计划外的常用制动甚至紧急制动,制约了列车运行平稳性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提升。研究表明切换时延是影响CBTC系统车地通信最为关键的因素,切换造成的丢包总数要远远大于正常无线传输导致的丢包数。因此,合理利用通信资源,优化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策略,提高车地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和可用性,已经成为当前CBTC系统车地通信的主要问题。本文以CBTC系统车地通信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车地通信和列车控制的关系,从主流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技术、最新应用的铁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for Railway,LTE-R)技术、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技术等方面,运用博弈理论对车地通信切换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研究,旨在充分利用无线通信资源、提高车地通信网络性能、满足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要求。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运营特征,建立了车地通信和列车控制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了列车速度对车地通信切换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了WLAN环境下频率组合切换算法,利用检测到的频率数目,提前获知目标接入点(Access Point,AP),实现平稳切换;推导出列车速度与切换迟滞参数之间的约束关系,动态调整迟滞参数,满足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车地通信要求。(2)针对WLAN环境下的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协作分集技术的列车越区切换算法。利用具有竞争机制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综合考虑WLAN的带宽资源、列车带宽需求、协作分集、参数设置等因素,构建列车连续经过两个无线AP时越区切换的数学模型,为每个AP引入价格和收益参数,通过迭代学习法更新移动节点策略,发挥网络中所有参与者的最大效用。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博弈策略最大化网络收益,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提高了CBTC系统性能。(3)针对WLAN和LTE共存环境下的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价格机制的垂直切换算法。利用拍卖理论,将列车和基站之间的关系以价格的形式考虑,建立了列车偏好和基站偏好的数学模型,以可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基站功率分配和货币成本作为判决标准,评估候选节点的处理能力,检测信号强度,在拍卖中动态选择网络。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博弈策略能够最大化拍卖双方的总收益,适应车地通信网络的动态变化。(4)针对可见光通信环境下的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问题,提出了一种图像式可见光通信切换算法。由于WLAN和LTE环境存在固有的不足,因而VLC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备受关注,可为多种车地通信网络融合以及互联互通提供一些思路。在分析列车切换过程和可见光通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距离的概率算法,确定列车切换时机,以满足信号质量的最大化和较高的切换成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提高信号质量和切换成功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更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运营场景。

易晓露[3](2018)在《基于DVB-RCS2的卫星资源调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开始从传统的固定带宽服务(如音频视频广播业务)转向了基于IP的动态带宽服务。此外,需要动态带宽支持基于IP的多媒体应用也引起了广大的关注。然而现有的资源管理技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用户多样化的QoS要求难以全面满足,卫星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调度系统收益整体偏低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用高效的资源管理技术。本文基于DVB-RCS2/S2的卫星资源管理系统,针对接入控制、带宽与功率分配以及时隙分配等三种关键技术提出了相应改进方案。首先,本文通过深入研究DVB-RCS2与DVB-GSE协议,对卫星系统的跨层资源分配理论框架进行了设计,并规划了基于DVB-RCS2协议的资源调度策略。其次,针对卫星资源的短缺性、卫星资源分配系统的信道环境恶劣,提出了一种将用户接入控制与联合资源分配相结合的资源分配方法,兼顾用户满意度和最大化系统利用率,并在仿真平台上验证了该种方案的可行性。与传统只考虑单方面的纯带宽分配或者纯功率分配方法相比,本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信道容量。最后,本文在时隙分配过程中,综合考虑数据包调度的高效与基带帧的填充率,从数据包属性和系统网络收益两方面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基于灰关联分析与背包理论混合的带宽分配算法。首先采用灰关联分析理论对数据包队列进行权重因子计算,选择最优质的数据包队列优先进行传输,然后通过背包算法对数据包队列进行填充。通过这两步的操作,保障了网络性能的优异和基带帧的高填充率。

刘垣[4](2016)在《基于Contiki OS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的发展,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农业、医疗、工业控制、军事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阐述国内外无线传感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然后依据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节点多、成本高、安全性低和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以农业大棚中应用场景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在参考IPv6、6LoWPAN、CCM-AES加密和其他相关协议标准的基础之上构建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的uIP协议栈,并通过RPL路由协议实现组网。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主要方法如下:1、首先阐述了IEEE802.15.4、IPv6、6LoPWAN、CCM-AES加密和RPL路由协议等关键技术。2、深入研究了Contiki嵌入式操作系统-ContikiOS-2.7,着重剖析了Contiki内核中的进程管理、事件与定时器,并对Contiki中的网络通信协议栈uIP以及packetbuf缓冲区管理进行详细介绍。3、设计了基于CC2530的节点和网关硬件电路,并在此基础上移植Contiki OS,构建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的uIP协议栈,实现底层驱动并设计指令传输的统—数据格式,完成传感器节点间UDP通信,最终实现传感器数据的获取和转发。4、为了提高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本文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在驱动程序设计上实现了基于CCM-AES加密算法的新型数据安全传输应用协议,保障了WSN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认证功能,防止窃听、篡改等操作。5、构建了基于Android的客户端程序,通过与网关通信,实现了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CO2浓度的监测,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增加了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显示,更加方便了解无线传感网的网络拓扑情况。6、最后搭建实际测试环境对节点间通信距离、RSSI值和丢包率进行测试,并通过Android手机显示获取的传感器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达到预期要求。

陈颖[5](2015)在《基于GEM帧结构的标识映射硬件验证》文中研究指明光接入网络技术具有带宽大、误码率低、可靠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其逐步成为接入网的主要技术方案,其中GPON技术在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然而仅针对传输数据量进行研究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服务获取的需求,网络中安全性、移动性和可控可管性等问题仍亟需解决,智慧协同网络旨在深入研究现有网络以及未来网络中如何应对上述难题。因此,将GPON技术与智慧协同网络进行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作为硬件开发平台,将智慧协同网络中的标识映射技术融合进入GPON帧封装方式GEM帧结构中,实现基于GEM帧的标识映射验证系统,为GPON技术与智慧协同网络的深度融合提供前期验证。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简要介绍了光接入网络技术以及身份与位置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根据需求仔细分析了标识映射技术的原理以及实现流程,同时也详细解析GEM帧结构及其成帧原理。其次,根据GEM帧结构和标识映射技术的特点,给出了验证映射系统的映射主体选择、映射方式选择、映射存储问题、整体映射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案,同时对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完成验证系统的设计,对系统中协议栈功能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标识映射模块、GEM帧成帧模块等进行功能分析和硬件逻辑设计。第三,基于FPGA系统开发平台,实现了基于GEM帧结构的标识映射技术验证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环境、软件构成、以及驱动程序设计和实现;完成LWIP协议在硬件开发平台的移植;在数据链路层利用串行IP传输协议模拟GEM帧传输过程,实现GEM帧封装以太网数据包技术、GEM帧串行传输、GEM帧帧头校验功能;在网通层实现以太网通信机制,同时完成了映射模块功能;为了系统的单个测试功能,实现了应用层服务器功能。最后,搭建相应的网络环境,对验证系统进行分块功能的测试。分块功能测试主要针对系统的以太网通信、FPGA的串口通信、映射模块、GEM帧的封装这四个部分,检验结果均达到设计目标。测试结果说明本文设计的验证系统是符合预期效果的,在实现标识映射功能的同时成功模拟了GEM帧成帧模块,并且能够完成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姜仲然[6](2015)在《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同时国家对高校投入也不断加大,高校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实验室。但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增长较少,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来帮助他们。而现有的众多实验室管理系统还只是信息管理平台,并不能够完全满足需求。这些平台缺乏感知手段和控制手段,很多设备还需要管理员实地管理。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各项功能并融合了近几年发展迅猛的物联网技术,将传感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以及门禁控制模块集成到实验室管理系统当中,不仅实现了对实验室的信息管理,同时实现了对实验室环境状态的感知、对各项设备的控制。通过对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本文还提出了系统与各种感知模块、控制模块之间通信的大规模消息并发问题,并将连接池与消息队列应用到系统中从而解决了该问题。文章最后以门禁管理为例,展示了系统功能。本文旨在将物联网技术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结合,为高校实验室提供一个功能更为全面的管理系统,从而达到对实验室的人员、设备等的全面而综合的管理。

牟弘阳[7](2015)在《光网络中管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光网络的发展历经了从最初的数字同步体系SDH到波分复用系统DWDM和融合了多业务的MSTP,发展到光传送网OTN和分组交换光网络PTN,现在又发展到第三代智能光网络一一软件定义光网络,对软件定义光网络各项研究迅速成为业界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光网络的发展,光网络的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其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光网络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业务粒度范围越来越大,实现不同粒度和多种业务的配置和管理越来越复杂,因此,本论文把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的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其次,光网络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各厂家设备都是采取私有协议进行网管信息的传输,不同厂商间的网管信息难以互通,对于不同厂家设备组成的光网络难于管理和维护,此时,对不同厂商设备网管系统的互连互通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如何同时实现网络的集中控制与集中管理,新型网络如何兼容传统网络,传统网络设备如何实现可编程管理等等。因此,本篇论文将软件定义光网络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论文针对光网络管理技术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多业务的网管系统;分别通过制定统一MIB库的方式和对网管信息进行解析适配的方式实现了多厂商网管信息的互连互通;研究了软件定义光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多业务光传输网多种业务的配置和管理需求,设计并实现基于SNMP的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可以对语音业务串行数据业务、E1业务、以太网业务、卫星业务等多种业务进行统一传输和配置管理。通过制定统一MIB库的方式,实现了多厂商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2、研究不同厂商OTN设备网管系统结构和原理,设计了OTN设备网管系统适配方案,实现了对OTN设备网管信息的记录和解析,分析了设备OTN网管信息协议帧结构,采用网管信息适配的方式实现了多厂商OTN设备网管信息的互连互通。3、研究了软件定义光网络的架构,提出了改进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在原有三层结构上,加入虚拟组件层对网络功能进行抽象,实现光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4、基于改进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和虚拟组件,研究了软件定义光网络网络管理技术,设计了部分网管功能模块,实现了SDON网络的集中控制与集中管理,同时实现了SDON网络管理对多设备多网络的兼容性。

谷志茹[8](2015)在《面向AMI的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利用现有的电网资源,建立高速、双向、实时的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Smart Grid,SG)的基础,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节约了国家资源。基于计量和Home LAN应用的电网用户,主要集中于进户线路和户内线路的低压段,如何使高速通信技术适应于低压电网,是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munication,PLC)的研究重点。低压电力信道具有大的信号衰减、时变特性以及强的噪声干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速的数据通信,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技术,通过将高速串行数据流分割为低速并行数据流并调制在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实现并行传输,能够有效对抗信道多径引起的码间串扰和衰落引起的误码率,提高抗噪声干扰的能力,在电力通信中发展迅速。现阶段基于电力线的通信技术,在满足传输速率或误比特率的基础上选择基带映射模式,同一时刻每个子信道上采用相同的映射方式和发送功率,设计映射和编码等参数均以最差时的信道状况为依据,为了抗干扰,屏蔽某些干扰严重的子载波,所以数据帧冗余,频谱利用率降低,当信道具有较大干扰时,其通信速度陡降。本文在研究窄带(9-95k Hz)电力信道和噪声模型的基础上,选择G3-PLC标准构建OFDM通信系统。为提高系统传输率,一方面通过主元分析的方法改进符号同步检测性能并抑制电力噪声,另一方面采用适于软判决解映射和解码的自适应子载波比特映射方式。最后论文将所研究低压窄带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应用于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系统,设计实现网络层入网方法,并完成系统组网测试。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对窄带(9-95k Hz)电力信道平稳和非平稳分布的噪声进行实际环境的测量,提取衰减-多径-噪声功率-脉冲率等特性参数的统计分布,构建由这些特性参数所描述的随机模型,模拟真实的电力环境,以此为基础,设计和评测最优信道容量方法。(2)选择G3-PLC协议的物理层,建立OFDM上下行通信链路,作为论文的系统模型。并提出传输性能优化的OFDM系统。(3)电力噪声包括平稳分布的背景噪声和非平稳分布的脉冲噪声。脉冲噪声具有非平稳性,采用改进的时域非线性Clipping/Blanking方法进行抑制;对于背景噪声,因其具有平稳高斯性,而OFDM信号符合线性分布模型,基于含噪信号主元分析,分解干净信号和电力噪声特征向量,一方面利用主元滤波的方法检测符号起点,另一方面应用重构错误最小方差准则(Variance of the Recontruction Error,VRE),确定最优信号秩,在信号失真最小准则前提下,应用拉格朗日最优极值法,推导OFDM信号的线性估计。(4)在信道模型已知的前提下,确定子载波BER与信道传输率的数学关系,和公平性能约束关系。在公平约束性能的条件下,通过简单非迭代离散方法动态分配比特。在总体BER和均匀功率分配的限制下,解决最优容量问题,即最大化传输速率。(5)基于所研究物理层技术,和已有MAC层和路由层协议,构建基于OFDM电力载波通信的AMI系统。设计适配于G3模块和智能终端的网络层,提出自动抄表系统入网方法,完成入网测试,通信网络质量测试,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

赵惠惠[9](2014)在《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地面通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向固定和移动用户提供多媒体宽带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选择。为了使用户的资源请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优化带宽利用率和网络的服务质量,迫切需要采用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技术。无线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呼叫接入控制算法、带宽分配算法以及时隙位置分配算法等。本文提出了基于DVB-RCS协议下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方案,重点研究了适合本系统方案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以及带宽分配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给出了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方案,该方案上行采用MF-TDMA的接入方式,下行采用CWTDM连续波时分复用的方法。对DVB-RCS协议进行了相关介绍,给出了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资源管理体系。2、在综合考虑卫星通信系统网络中不同类型的业务情况下,提出了适用于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基于网络效益最大同时保证QoS的CAC策略。相比于BNP算法,本文算法具有更高的系统资源利用率,在系统负载饱和的情况下可以达到95%,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呼叫请求拒绝率。3、针对传统的QoS带宽分配算法未考虑物理层信道条件而导致系统吞吐量不高,以及现有的基于效用函数的跨层带宽分配算法系统公平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跨层效用公平算法。该算法利用跨层设计的思想,联合MAC层、应用层的QoS参数和物理层的信道状态条件构造效用函数,将问题转化为求解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跨层效用公平算法在公平性仅下降0.006的前提下,可以使得系统的吞吐量增加21个MPEG-TS包。从而在保证用户公平性的前提下,最大化系统的吞吐量,实现了系统公平性和资源利用率的折中。

陈士洋[10](2014)在《基于强化学习的RoboCup 2D高层抢球策略研究》文中认为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是一个国际性的综合赛事,其中的2D项目提出了一个复杂的实时多主体环境下的智能体决策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由“单主体静态可预测环境中的问题求解”向“多主体动态不可预测环境中的问题求解”过渡的阶段,RoboCup2D问题中的智能决策研究代表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方向,同时RoboCup2D问题的解决可以助力当前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和革新。RoboCup2D问题的重点是高层决策,目前处理高层决策问题的方法有手工策略和各种人工智能的方法。传统的高层决策采用手工策略,手工策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相关参数的选取多根据经验,不能保证很优化;同时手工策略无法考虑所有的比赛情形,对比赛情形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从而导致球员达成目标的效率底下。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则包括强化学习、决策树学习、神经网络学习等,它们由于具有学习能力,优于简单的手工策略。在强化学习过程中,智能体通过不断进行动作尝试并观察动作的回报,逐渐学会在各种情形下选择对其有利的动作,以使自身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获得高的累积回报值。强化学习的环境交互特点和RoboCup2D的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式一致;强化学习的连续决策特点和RoboCup2D的周期性决策特点也十分一致;并且强化学习模型对动态不确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得强化学习方法十分适于解决RoboCup2D的高层决策问题,所以本文基于强化学习方法进行RoboCup2D问题研究。Keepaway,即小规模控球抢球训练问题,是RoboCup2D中的典型子问题。目前有人使用强化学习的方法对Keepaway的高层控球策略进行研究,优化了控球球队中持球球员的高层动作决策。然而目将强化学习应用于Keepaway问题中抢球球员的动作决策尚无文献研究。在Keepaway中,抢球任务和控球任务的任务目标相反,任务特点也有所不同,因而球队策略也存在区别。控球的特点是要求无球球员进行合理的无球跑动,同时持球球员选择合理的传球路线;抢球的特点是则要求抢球球员分工对控球球员进行压迫和逼抢。控球任务对无球球员的跑动要求相对较低,研究重点是持球球员的传球决策;而对于抢球,离球最近的抢球球员的决策比较固定(他必须上前逼抢持球球员,否则球队很难抢下球),剩下的负责拦截传球路线的抢球球员的决策则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针对Keepaway中抢球任务的上述特点,研究将强化学习应用于抢球球员高层动作决策的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针对传统手工策略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Keepaway中抢球任务特点的分析,合理设计了抢球球员强化学习模型的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及回报值,并给出了抢球球员的强化学习算法,使球员的决策随着训练的进行得到优化,抢球任务完成时间缩短,抢断成功率提高。(2)针对较大规模Keepaway任务进行普通强化学习耗时太长的问题,利用策略迁移技术,通过合理设计从较小规模到较大规模Keepaway抢球任务的迁移学习方案,以及定义两个规模的任务间状态及动作空间映射,并给出抢球球员的迁移学习算法,使抢球球员在较大规模Keepaway训练中重用在较小规模Keepaway中通过普通强化学习得到的高层策略,实现迁移学习。实验表明迁移学习在训练开始时就表现出较高的决策效率,并且比从零开始的普通强化学习更快地收敛到理想的策略水平,大大缩短了训练时间。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强化学习方法在Keepaway高层抢球决策中的有效性。传统意义上,强化学习一般只应用于底层动作决策。本研究则证明了通过合理的高层回报值模型设计,强化学习也可以用来解决高层动作决策问题,体现了强化学习更广泛的应用能力。

二、第五讲:TCT/UDP层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讲:TCT/UDP层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消息容量和能量约束下的多摆渡无人机主动路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背景知识
    2.1 延迟容忍网络概述
        2.1.1 体系结构
        2.1.2 网络特点
        2.1.3 应用场景
    2.2 DTN中路由算法概述
        2.2.1 被动路由算法
        2.2.2 主动路由算法
    2.3 DTN中移动模型概述
        2.3.1 实体移动模型
        2.3.2 群体移动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息容量约束的多摆渡无人机飞行控制机制
    3.1 问题建模
        3.1.1 混合网络技术
        3.1.2 混合网络的消息摆渡模型
        3.1.3 平均消息延迟建模
    3.2 MCFCM机制
        3.2.1 基本思想
        3.2.2 Variable Direction移动模型
        3.2.3 地面站集中式调度算法
        3.2.4 紧急状态驱动的摆渡机飞行控制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场景及参数设置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摆渡无人机能量均衡路径规划方法
    4.1 问题建模
        4.1.1 消息传递评价指标
        4.1.2 多摆渡机能量均衡路径规划问题建模
        4.1.3 模型的主要特征
        4.1.4 无人机能耗简单模型
    4.2 WEBPPA算法
        4.2.1 染色体编码及初始化种群
        4.2.2 适应度函数设计
        4.2.3 遗传操作
    4.3 NSEBPPA算法
        4.3.1 NSEBPPA算法的迭代过程
        4.3.2 基于阈值的截断择优方法
        4.3.3 基于种群中心点欧式距离差的中止算法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场景及参数设置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BTC系统简介
        1.2.2 CBTC系统车地通信存在的问题
        1.2.3 CBTC系统车地通信越区切换研究现状
        1.2.4 博弈论在车地通信中的应用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2 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原理
    2.1 引言
    2.2 CBTC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
    2.3 CBTC系统数据传输方式
        2.3.1 DCS网络结构
        2.3.2 DCS无线网络频段
    2.4 车地无线通信网络配置
        2.4.1 AP间距配置
        2.4.2 天线配置
        2.4.3 冗余设计
        2.4.4 IEEE802.11 参数配置
        2.4.5 安全性管理
    2.5 无线通信网络切换机理
        2.5.1 切换类型
        2.5.2 切换流程
        2.5.3 影响切换性能的参数
    2.6 车地通信与列车控制一体化模型
    2.7 频率组合切换算法
        2.7.1 切换算法的提出
        2.7.2 切换算法分析
        2.7.3 仿真结果与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列车速度对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2.1 CBTC系统车地通信模型
        3.2.2 WLAN覆盖方式
    3.3 切换算法分析
        3.3.1 列车越区切换过程
        3.3.2 算法的基本思想
        3.3.3 CBTC系统无线传播特性分析
        3.3.4 迟滞参数与列车速度的关系
        3.3.5 切换迟滞参数H的优化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3.4.2 列车速度对CBTC系统车地通信无缝切换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CBTC系统无线局域网切换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2.1 CBTC系统各部分之间信息传输
        4.2.2 列车越区切换模型
    4.3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切换算法
        4.3.1 效用函数
        4.3.2 纳什均衡
        4.3.3 Stackelberg博弈问题的求解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4.4.2 CBTC系统车地通信网络资源高效分配
        4.4.3 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性能提升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双边拍卖的CBTC系统垂直切换算法
    5.1 引言
    5.2 拍卖理论及其特征
    5.3 垂直切换算法的数学模型
        5.3.1 算法结构设计
        5.3.2 算法数学模型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5.4.2 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性能提升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CBTC系统切换算法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6.2.1 基于可见光的CBTC系统车地通信网络结构
        6.2.2 基于VLC网络的CBTC系统切换过程
    6.3 基于距离的切换算法
        6.3.1 剩余距离的估算
        6.3.2 切换时机的确定
    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4.1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6.4.2 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DVB-RCS2的卫星资源调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DVB相关协议介绍
        1.2.1 DVB-S2协议介绍
        1.2.2 DVB-RCS2协议介绍
    1.3 卫星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1.3.1 接入控制研究现状
        1.3.2 联合分配研究现状
        1.3.3 时隙调度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DVB-RCS2系统的跨层资源分配理论框架
    2.1 系统总体框架
        2.1.1 RCST终端
        2.1.2 网络控制中心(NCC)
        2.1.3 AMC自适应机制
        2.1.4 GSE协议
    2.2 资源分配架构
        2.2.1 资源分配工作流程
        2.2.2 资源管理基本技术
        2.2.3 时隙资源分配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用户接入控制与资源分配方案
    3.1 资源管理机制概述
        3.1.1 多用户接入控制
        3.1.2 联合分配算法概述
    3.2 凸优化函数介绍
        3.2.1 凸优化的提出
        3.2.2 凸优化问题定义
        3.2.3 凸优化的解法
    3.3 基于多用户调度的联合分配算法设计
        3.3.1 用户因子的计算
        3.3.2 最优带宽与功率联合分配过程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平台介绍
        3.4.2 仿真平台搭建与建模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关联理论与背包问题的时隙分配方案
    4.1 灰色关联算法与背包算法介绍
        4.1.1 灰关联算法
        4.1.2 背包算法
    4.2 提出基于灰关联分析与背包理论混合的时隙分配算法
        4.2.1 算法定义
        4.2.2 算法流程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仿真参数设置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基于Contiki OS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无线传感网发展背景及问题
        1.3.1 发展背景
        1.3.2 问题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协议研究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标准IEEE802.15.4
        2.1.1 IEEE802.15.4物理层
        2.1.2 IEEE802.15.4媒介访问层(MAC)
    2.2 IPv6协议介绍
        2.2.1 IPv6地址结构
        2.2.2 IPv6头部
        2.2.3 ICMPv6与邻居发现协议
    2.3 6LoWPAN关键技术
        2.3.1 适配层功能
        2.3.2 6LoWPAN编址
        2.3.3 报头压缩
        2.3.4 分片和重组
    2.4 RPL路由协议介绍
        2.4.1 RPL路由协议组网路由过程
        2.4.2 ICMPv6 RPL控制报文
    2.5 AES-CCM加密模式
        2.5.1 CTR计数加密模式
        2.5.2 CBC MAC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Contiki操作系统研究
    3.1 无线传感网OS选择
    3.2 Contiki的体系架构
    3.3 Contiki的内核
        3.3.1 线程与进程
        3.3.2 进程调度
        3.3.3 事件
        3.3.4 定时器
    3.4 通信协议栈uIP
        3.4.1 uIP协议栈
        3.4.2 应用层UDP程序分析
    3.5 适配层6LoWPAN
    3.6 packetbuf缓冲区管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传感网接入网关和节点硬件设计
    4.1 硬件方案处理器射频设计
    4.2 节点硬件设计
    4.3 接入网关硬件设计
    4.4 传感器模块硬件设计分析
        4.4.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硬件设计分析
        4.4.2 光敏传感器模块硬件设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
    5.1 节点驱动程序设计
        5.1.1 射频驱动软件设计
        5.1.2 传感器节点驱动设计
        5.1.3 数据加密安全设计
    5.2 网关节点程序设计
        5.2.1 网关与以太网通信设计
        5.2.2 网关与节点通信设计
        5.2.3 RPL组网设计
    5.3 Android程序设计
        5.3.1 需求分析与设计
        5.3.2 传感器显示模块设计
        5.3.3 RPL拓扑模块设计
        5.3.4 报警与阈值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节点端到端测试
        6.1.1 节点间通信能力测试
        6.1.2 UDP数据包传输测试
        6.1.3 AES-CCM数据加密测试
    6.2 网关与节点组网测试
    6.3 Android客户端与网关通信测试
    6.4 系统综合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5)基于GEM帧结构的标识映射硬件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接入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身份与位置分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SOPC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2 GEM帧结构与标识映射技术
    2.1 GEM帧结构
        2.1.1 GEM帧结构
        2.1.2 GEM帧头定位和传输方式
    2.2 标识映射技术
        2.2.1 一体化标识网络系统结构
        2.2.2 标识映射的映射关系类型及其原理
    2.3 基于FPGA的SOPC开发
        2.3.1 SOPC开发流程
        2.3.2 SOPC开发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验证系统映射方案设计
    3.1 验证系统映射模块总体设计方案
    3.2 标识映射方式设计
        3.2.1 映射技术选择
        3.2.2 映射主体选择
        3.2.3 标识方式分析
    3.3 标识映射的存储设计
    3.4 协议栈数据转发设计和结构模块
        3.4.1 协议栈数据转发设计
        3.4.2 协议栈结构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验证系统的实现
    4.1 验证系统整体框架图
    4.2 系统硬件环境和开发平台
        4.2.1 NIOS Ⅱ和开发平台简介
        4.2.2 硬件环境系统构成
        4.2.3 硬件驱动实现
    4.3 LWIP协议模块实现
        4.3.1 LWIP协议栈简介
        4.3.2 LWIP的移植实现
    4.4 数据链路层传输模块的实现
        4.4.1 LWIP现有串行通信类型以及原理
        4.4.2 SLIP协议实现
        4.4.3 GEM成帧模块实现
    4.5 网际层模块实现
    4.6 应用层测试模块实现
        4.6.1 网络配置
        4.6.2 服务器通信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验证系统的验证与测试
    5.1 系统平台和网络拓扑
        5.1.1 网络环境
        5.1.2 相关设备配置以及相应的测试工具简介
    5.2 分块功能测试
        5.2.1 PC与FPGA以太网通信测试
        5.2.2 FPGA间串口通信测试
        5.2.3 映射功能测试
        5.2.4 GEM帧封装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实验室管理发展现状
        1.2.2 国内实验室管理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基础及需求分析
    2.1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2.1.1 系统概述
        2.1.2 系统结构
        2.1.3 系统功能详细描述
        2.1.4 现有系统不足
        2.1.5 解决方法
    2.2 控制模块与感知模块介绍
        2.2.1 门禁控制模块介绍
        2.2.2 电源控制模块介绍
        2.2.3 环境监测模块介绍
    2.3 通信协议的介绍
        2.3.1 TCP/IP协议
        2.3.2 门禁控制模块通信协议介绍
        2.3.3 电源管理模块通信协议介绍
        2.3.4 温湿度传感器通信协议介绍
    2.4 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4.1 系统所需功能介绍
        2.4.2 用户划分
        2.4.3 用例分析
        2.4.4 通信功能的需求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整体拓扑图
        3.1.2 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3.2 管理系统设计
        3.2.1 对现有系统进行扩展
        3.2.2 系统分层
        3.2.3 如何与现有系统进行衔接
        3.2.4 技术方案选取
        3.2.5 数据库部分设计
        3.2.6 持久化层功能设计
        3.2.7 业务逻辑层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3.2.8 展示层详细设计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通信部分实现
    4.2 数据库部分实现
    4.3 业务逻辑层功能实现
    4.4 展示层功能实现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展示
    5.1 测试范围
    5.2 测试环境
        5.2.1 服务器端的部署环境
        5.2.2 客户端环境
    5.3 通信部分的测试
    5.4 单元测试
    5.5 功能测试
        5.5.1 门禁管理功能测试
        5.5.2 电源管理功能测试
        5.5.3 环境管理功能测试
        5.5.4 设备开放功能测试
    5.6 系统功能展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主要工作内容
    6.3 取得的收获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光网络中管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中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背景
    1.2 选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SNMP协议的智能多业务光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网络管理的关键技术和协议
    2.2 基于SNMP协议的MSTP网管相关技术介绍
        2.2.1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2.2.2 SNMP 协议
    2.3 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实现
        2.3.1 网管总体设计目标
        2.3.2 网管整体架构
        2.3.3 MIB库设计
        2.3.4 网管管理端详细设计
    2.4 系统功能测试结果及多厂家互联互通测试结果
        2.4.1 网管系统功能测试
        2.4.2 多厂商设备互联互通测试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TN系统的网管协议解析适配技术研究
    3.1 OTN 网络管理系统研究
        3.1.1 OTN及OTN管理系统简介
        3.1.2 OSC光监控通道
    3.2 OTN网管智能适配方案
        3.2.1 OTN网管适配需求
        3.2.2 OTN网管智能适配方案
    3.3 网管命令记录、解析和适配
        3.3.1 配置类指令的采集与解析
        3.3.2 主动上报指令的采集与解析
        3.3.3 轮询类指令的采集与解析
        3.3.4 OTN网管智能适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的研究
    4.1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
        4.1.1 软件定义网络
        4.1.2 软件定义光网络
    4.2 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的优势与不足
        4.2.1 SDON中存在的问题
        4.2.2 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
        4.2.3 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的不足
    4.3 改进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
        4.3.1 改进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
        4.3.2 虚拟组件层
        4.3.3 SDON控制器设计
    4.4 改进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架构可行性验证
        4.4.1 实验原理
        4.4.2 实验所需软硬件设备
        4.4.3 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
        4.4.4 实验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管理技术的研究
    5.1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5.1.1 软件定义光网络发展现状
        5.1.2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5.2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技术设计方案
    5.3 基于虚拟组件的SDON管理平台研究与设计
        5.3.1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平面设计
        5.3.2 软件定义光网络虚拟组件层管理模块设计
        5.3.3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平面软件实现
    5.4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5.4.1 软件定义光网络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5.4.2 基于虚拟组件的SDON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6.2 研究生阶段其他工作总结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面向AMI的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AMI系统概述
    1.2 PLC技术概述
    1.3 AMI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PLC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 PLC技术的研究动态
        1.4.2 电力信道研究动态
        1.4.3 电力噪声抑制方法的研究动态
        1.4.4 自适应基带映射方法的研究动态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第2章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与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低压电力信道的测量与分析
        2.2.1 测试环境
        2.2.2 信道的输入阻抗测量
        2.2.3 信道的衰减特性测量
        2.2.4 信道的噪声特性测量
    2.3 低压电力传输信道建模
    2.4 低压电力线噪声建模
        2.4.1 电力线噪声建模
        2.4.2 电力线噪声模型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标准与选择研究
    3.1 引言
    3.2 PLC调制方式
        3.2.1 单载波调制方式
        3.2.2 扩频调制方式
        3.2.3 OFDM调制方式
    3.3 PLC技术标准
        3.3.1 IEC61334标准
        3.3.2 PRIME标准
        3.3.3 G3-PLC标准
        3.3.4 IEEE1901.2 标准
        3.3.5 ITU-T G.hnem标准
    3.4 PLC技术选择
        3.4.1 S-FSK和OFDM性能比较
        3.4.2 G3和PRIME性能比较
    3.5 G3-PLC物理层信号处理流程及性能分析
        3.5.1 G3-PLC系统结构
        3.5.2 G3-PLC物理层信号
        3.5.3 性能分析
    3.6 基于G3-PLC的传输性能优化系统
        3.6.1 电力信道传输容量分析
        3.6.2 基于G3-PLC的传输性能优化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3的低压电力线噪声抑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及参数
        4.2.1 电力噪声抑制系统
        4.2.2 噪声模型和参数
        4.2.3 OFDM信号和参数
    4.3 脉冲噪声抑制方法
        4.3.1 时域非线性抑制方法
        4.3.2 组合非线性噪声抑制
    4.4 背景噪声抑制方法
        4.4.1 主元分析
        4.4.2 符号检测
        4.4.3 信号秩判定
        4.4.4 信号重构
        4.4.5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3的自适应基带映射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及参数
        5.2.1 基于G3的自适应OFDM系统
        5.2.2 信道和噪声模型
    5.3 适于软判决的基带映射及解映射方法
        5.3.1 基于G3的基带映射
        5.3.2 适于软判决的基带映射改进
        5.3.3 软判决解映射方法
        5.3.4 性能分析
    5.4 最优传输率比特分配
        5.4.1 映射模式门限确定
        5.4.2 比特分配算法
        5.4.3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AMI的G3通信系统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通信架构
    6.3 基于G3的电力线载波模块硬件设计
        6.3.1 硬件结构
        6.3.2 硬件接口
    6.4 基于G3的电力线载波模块软件设计
        6.4.1 物理层设计
        6.4.2 网络层设计
        6.4.3 软件接口
    6.5 AMI系统测试
        6.5.1 测试配置
        6.5.2 入网测试
        6.5.3 通信网络质量测试
        6.5.4 组网通信能力测试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9)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宽带卫星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2.1 卫星系统呼叫接入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卫星系统带宽分配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方案
    2.1 系统总体方案
        2.1.1 星上载荷
        2.1.2 地面终端(RCST)
        2.1.3 网络控制中心(NCC)
    2.2 DVB-RCS协议
        2.2.1 工作流程
        2.2.2 多址接入方式
        2.2.3 容量请求方案
        2.2.4 MF-TDMA下资源分配的约束条件
    2.3 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资源分配
第三章 呼叫接入控制算法
    3.1 呼叫接入控制概述
    3.2 呼叫接入控制的常见算法
    3.3 基于网络效益最大化和保证QoS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
        3.3.1 算法描述
        3.3.2 CAC呼叫接入控制的效益计算
        3.3.3 呼叫请求的选择标准
    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3.4.1 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兼顾公平的跨层效用带宽分配算法
    4.1 跨层设计方法
    4.2 动态带宽分配模型
        4.2.1 基于效用函数的动态带宽分配模型
        4.2.2 兼顾公平的跨层效用函数的动态带宽分配模型
    4.3 系统整体带宽分配方案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4.4.1 系统仿真参数设置
        4.4.2 公平性评价标准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强化学习的RoboCup 2D高层抢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ROBOCUP 2D平台
    2.1 ROBOCUP比赛
    2.2 ROBOCUP 2D平台架构
    2.3 ROBOCUP 2D问题模型
    2.4 ROBOCUP 2D问题特点
    2.5 ROBOCUP 2D子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化学习
    3.1 强化学习概述
    3.2 强化学习问题
    3.3 MDP模型求解强化学习问题
    3.4 强化学习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层抢球策略的强化学习
    4.1 问题描述
    4.2 KEEPAWAY的高层动作和总体策略
    4.3 KEEPAWAY中高层抢球策略的强化学习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抢球策略的任务间迁移学习
    5.1 问题描述
    5.2 迁移学习和策略重用
    5.3 KEEPAWAY中高层抢球策略的任务间迁移学习
    5.4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与相关奖项

四、第五讲:TCT/UDP层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消息容量和能量约束下的多摆渡无人机主动路由方法研究[D]. 张小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CBTC系统车地通信切换策略研究[D]. 张雁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3]基于DVB-RCS2的卫星资源调度机制研究[D]. 易晓露.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4]基于Contiki OS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实现[D]. 刘垣.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5]基于GEM帧结构的标识映射硬件验证[D]. 陈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6]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D]. 姜仲然.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光网络中管理技术的研究[D]. 牟弘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8]面向AMI的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D]. 谷志茹. 湖南大学, 2015(02)
  • [9]基于DVB-RCS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 赵惠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10]基于强化学习的RoboCup 2D高层抢球策略研究[D]. 陈士洋. 安徽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第5讲:TCT/UDP层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