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乡镇党委“一把手”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2)在《“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府的一统体制与多元地方之间存在张力,削弱了有效治理。但是一统体制又蕴含巨大的优势,若能转化为治理效能,则可极大促进有效治理。基层政府针对具体的治理事务,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创制创新不同的治理机制,以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体制资源,推动体制资源与治理事务精准有效对接。"片线结合"是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的范例,在具体运行中实现了人与事、领导与干部、一线工作与干部培养、授权与控权、人员配置与干部激励的有机匹配,激活了体制资源,降低了治理成本,增强了基层治理能力。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体制统一性、稳定性、分割性、有限性与地方治理事务异质性、变化性、综合性、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弥合了一统体制与多元地方之间的张力,将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有效治理。
薄俊峰,王琦,骆国松,胡亚明,王小影,徐勇[2](2022)在《在大事要事中彰显担当 在大考大战中展现力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过去的一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等大事要事交织,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年初疫情告急等大考大战叠加。公主岭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牢牢把握长春公主岭同城化新发展大势,深入
胡生敏[3](2021)在《大力弘扬海东精神 争当乡村振兴先锋》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乡镇党委书记,在抓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位置关键、责任重大。在近日全市召开的乡镇党委书记专题培训班上,各乡镇党委书记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扬好海东精神,担纲举旗,正视存在的问题,落实岗位职责,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到?
贺雪峰[4](2021)在《乡镇治理中的二十五个定律》文中研究说明乡镇政府是最基层政府,是各项政策、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乡镇治理牵涉面广、任务繁重、资源匮乏,而又直接面对群众,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乡镇治理成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政府形象,影响民生。现实中的乡镇治理在各地虽有不同,但也可探寻共性所在。基于实地调研,对乡镇治理进行规律性思考,从体制机制、人员管理、日常工作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二十五个定律,以期为我国乡镇治理实践提供借鉴。
余练[5](2021)在《贫困治理视域下的基层行政包干制》文中认为基层行政包干制是脱贫攻坚中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地方政府以"定点包干"的方式建立起(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包干体系,通过对不同层次进行隐性授权,以部门内部流动和条上流动正向激励基层干部,且辅之以约谈、召回、撤职等负向约束,在压力型体制下实现了超常规动员。基层行政包干制的核心在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块"的地方权力,统合平级的"条"和下级的"块",高位推动项目、人才、资金和政策精准下沉到基层,实现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但体制内的张力与矛盾,也容易激化包干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部门包干导致扶贫绩效差异。脱贫攻坚中基层行政包干制的提出,拓展和延伸了行政包干制适用范围,修正和完善了行政包干制理论,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机制借鉴。
辛凯[6](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研究》文中认为
汪恭礼[7](2021)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治理好坏、水平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是否有效,也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未来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对乡村治理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但随着乡村社会深刻的变革,产生了新情况、新问题,对乡村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入手,发现分析当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及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的中央提出新部署新要求,寻求其科学的解决办法,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以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
王天君[8](2021)在《淮南市D区村干部腐败治理研究》文中提出2021年是我国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开始布局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年,我们正处在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村干部作为党中央在农村开展好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奠基石,也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最基层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村干部腐败行为仍时有发生,这破坏了党的执政基础、影响村民自治的良性运行、污染了基层政治风气,给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进行村干部腐败治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淮南市D区的村干部腐败治理为研究对象,以治理理论、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四个部分对村干部腐败治理进行研究,具体为:第一部分为村干部腐败治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阐释,在这一部分主要对一些概念进行了界定,阐释了三个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村干部腐败表现及淮南市D区调查,主要通过分析D区村干部腐败的一些案例,发现D区村干部腐败的主要表现和特点。第三部分则是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分析村干部腐败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则主要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个方面着手,总结村干部腐败的治理对策,不断提高治理腐败效能,实现减少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保障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研究目的。
许晓雪[9](2021)在《山东省S镇村干部“微腐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尤其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反腐败工作更是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保持高压态势。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基层反腐越来越被重视。身处基层的村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腐败行为,更是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村干部“微腐败”问题扩散性强、渗透性广、影响力大,它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进而破坏基层治理体系,最终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本文基于笔者个人工作经历,选择S镇村干部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的社会结构情况,对“微腐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该部分主要对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现象调查进行分析。概述S镇2016年至2020年“微腐败”查处情况、主要危害以及治理探索,并从中选取四个典型案例,加以分类,试图全方位展示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现状。第二部分为本文研究的关键之处。该部分围绕笔者绘制的S镇村干部“微腐败”机理框架图,从人情、事项、对象三个方面对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共性特征进行概述。相应演绎出S镇村干部“微腐败”内部结构层成因,从客观前提、制度空间和行为动力等三个方面进行机理解释。第三部分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该部分从村级监督、乡村治理、村干部素质三个层面,提出适合当前S镇村干部“微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具体分别为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协同党委“两委”村民全方位治理以及强化廉洁民主法治全要素教育。本文从S镇实际出发,侧重经验总结和实践研究,深入探究“微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提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角度。
肖花平[10](2021)在《反腐败政策执行中的条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强化乡镇党委“一把手”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乡镇党委“一把手”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一)问题意识 |
(二)文献述评 |
1.权力周期论 |
2.体制学习论 |
3.策略行政论 |
4.基层自治论 |
(三)分析框架:机制创新 |
二、“体制的机制化”:片线结合的基本情况 |
(一)“体制如何对接社会”:片线结合的必要性 |
1.“三定”方案原初设计的问题 |
2.新生事务不断出现的问题 |
3.工作任务增多抓实的问题 |
(二)“分类治理”:片线结合的前提 |
(三)“混编混岗”:片线结合的原则 |
(四)“双向选择”:片线结合的操作 |
三、“不变体制变机制”:片线结合的运行机理 |
(一)人与事的有机结合 |
(二)领导与干部的有机结合 |
(三)一线工作与干部培养的有机结合 |
(四)授权与控权的有机结合 |
(五)人员配置与干部激励的有机结合 |
四、“使体制运转起来”:片线结合的功能 |
(一)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体制资源 |
(二)激活体制的优势 |
(三)增加治理层级,缩小治理幅度,强化治理力度 |
五、“体制稳定性与机制灵活性”:片线结合的启示 |
(3)大力弘扬海东精神 争当乡村振兴先锋(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从全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
知行合一推进“灵秀中川”建设 |
不忘初心做好新时代答卷人 |
用红心绘就为民底色 |
以“四种眼光”做好乡镇党委工作 |
争做全会精神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 |
(4)乡镇治理中的二十五个定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制稳定机制灵活定律 |
二、心累定律 |
三、权责不对称定律 |
四、晋升条件效应定律 |
五、中坚干部定律 |
六、基层精准治理不可能定律 |
七、亢奋定律 |
八、忙闲不均定律 |
九、一把手定律 |
十、属地责任有道理定律 |
十一、小概率事件防不住定律 |
十二、变通定律 |
十三、手段目的化定律 |
十四、达标督查很重要定律 |
十五、治理资源有限定律 |
十六、管理变服务难定律 |
十七、泛中心工作定律 |
十八、留痕定律 |
十九、权力亢奋周期定律 |
二十、晋升可预期定律 |
二十一、重用也重要定律 |
二十二、压实责任定律 |
二十三、好高骛远定律 |
二十四、项目化工程化思维不适合基层治理实践定律 |
二十五、好鞍配好马定律 |
(5)贫困治理视域下的基层行政包干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分析框架与案例描述 |
(一)分析框架 |
(二)案例描述:基层行政包干制在深度贫困乡镇的制度建构及其实践形态 |
三、基层行政包干制:贫困治理中的包干方式 |
(一)行政分权:不同层级的隐性授权 |
(二)制造流动:行政包干中的政治激励 |
(三)内部控制:重结果非过程的考核体系 |
四、扶贫新机制:基层行政包干制的成效、动力与限度 |
(一)动员与整合:脱贫攻坚中基层行政包干制的成效 |
1.构建起制度化的动员体系,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深度整合 |
2.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充分动员熟人社会中的关系资源 |
(二)隶属激励:脱贫攻坚中基层行政包干制的动力机制 |
(三)张力与悖论:贫困治理中基层行政包干制的限度 |
五、从央地到基层:对传统行政包干制的修正和补充 |
六、结语 |
(7)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的有效路径 |
(一)乡村振兴统领乡村治理体系构建 |
(二)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
(三)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
二、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在乡村治理中职能定位不清 |
(二)乡镇站所“条块分割”影响治理效果 |
(三)、村级党组织在村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弱化 |
(四)村(居)委会村治功能异化 |
(五)各类乡村新型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偏弱 |
(六)乡村干部治理能力影响治理水平 |
(七)“空心化”的农村让乡村治理中农民这个主体缺位 |
(八)利益纠纷和矛盾的多样化、复杂化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 |
三、化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困境的具体途径 |
(一)精准定位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在乡村治理中职能 |
(二)理顺乡镇站所“条块”关系来提高治理效果 |
(三)强化村级党组织在村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
(四)凸显村(居)委会村治功能 |
(五)积极鼓励和扶持乡村各类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
(六)提升乡村干部治理能力与水平 |
(七)采用乡村治理“互联网+”模式来弥补“空心村”乡村治理主体缺位 |
(八)建立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结合的多元解决矛盾纠纷机制 |
(8)淮南市D区村干部腐败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主要结构 |
四、论文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村干部腐败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村干部 |
二、腐败 |
三、村干部腐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权力制约监督理论 |
第三章 淮南市D区村干部腐败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
第一节 淮南市D区村干部腐败的总体现状 |
一、淮南市D区基本情况 |
二、淮南市D区近五年来查处村干部腐败案件情况 |
第二节 淮南市D区村干部腐败的类型和特点 |
一、村干部腐败的常见类型 |
二、村干部腐败的主要特点 |
第四章 村干部腐败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村干部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 |
一、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 |
二、村干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
第二节 村干部腐败产生的客观因素 |
一、村干部选任制度不完善 |
二、村级民主管理体制不健全 |
三、村干部工作制度缺陷 |
四、惩处腐败工作力度不够 |
第五章 村干部腐败的治理对策 |
第一节 加强腐败惩治力度,使村干部不敢腐 |
一、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
二、加大村干部腐败案件查处力度 |
三、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并曝光典型案例 |
第二节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使村干部不能腐 |
一、完善村级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 |
二、建设立体监督机制,加强权力监督 |
第三节 全面关爱村干部,使村干部不想腐 |
一、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 |
二、落实村干部职业保障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东省S镇村干部“微腐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村干部 |
2.1.2 腐败 |
2.1.3 微腐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差序格局理论 |
2.2.3 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
第3章 S镇村干部“微腐败”现状调查 |
3.1 S 镇村干部“微腐败”的查处概况 |
3.2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数据分析 |
3.2.1 查处数量逐年增加 |
3.2.2 “微腐败”增量得到遏制 |
3.2.3 党纪轻处分占多数 |
3.3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案例分析 |
3.3.1 S镇N村案例——霸蛮村书记从“能人”到“罪人” |
3.3.2 S镇Q村案例——党员发展讲“人情”不讲“原则” |
3.3.3 S镇S村案例——村级项目建设公私不分 |
3.3.4 S镇X村案例——惠农资金“到账”不“到位” |
3.4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问题分类 |
3.4.1 经济类“微腐败” |
3.4.2 政治类“微腐败” |
3.4.3 作风类“微腐败” |
3.5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主要危害 |
3.5.1 村集体资产流失 |
3.5.2 干群关系紧张 |
3.5.3 基层治理陷入困境 |
3.6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治理探索 |
3.6.1 制定村级“微权力”运行清单 |
3.6.2 集中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
3.6.3 深入推行“一案三跟进”工作机制 |
小结 |
第4章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特征分析和机理解释 |
4.1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特征分析 |
4.1.1 “微腐败”的人情特征 |
4.1.2 “微腐败”事项特征 |
4.1.3 “微腐败”的对象特征 |
4.2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机理解释 |
4.2.1 监督无力是“微腐败”出现的客观前提 |
4.2.2 治理状况是“微腐败”出现的制度空间 |
4.2.3 主观动机是“微腐败”出现的行为动力 |
小结 |
第5章 S镇村干部“微腐败”的治理对策 |
5.1 村级监督层面: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
5.1.1 事前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
5.1.2 事中监督:严格规范“四议两公开”程序 |
5.1.3 事后监督:切实保障乡镇纪委监督执纪问责 |
5.2 乡村治理层面:协同党委“两委”村民全方位治理 |
5.2.1 巩固镇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 |
5.2.2 优化村“两委”负责的主导地位 |
5.2.3 提升村民自治的主体地位 |
5.3 村干部素质层面:强化廉洁民主法治全要素教育 |
5.3.1 强化廉洁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
5.3.2 强化民主教育,把握民主主线 |
5.3.3 强化法治教育,树牢守法底线 |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强化乡镇党委“一把手”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J]. 杨华.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2(01)
- [2]在大事要事中彰显担当 在大考大战中展现力量[N]. 薄俊峰,王琦,骆国松,胡亚明,王小影,徐勇. 吉林日报, 2022
- [3]大力弘扬海东精神 争当乡村振兴先锋[N]. 胡生敏. 海东日报, 2021
- [4]乡镇治理中的二十五个定律[J]. 贺雪峰. 长白学刊, 2021(06)
- [5]贫困治理视域下的基层行政包干制[J]. 余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6]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研究[D]. 辛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7]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J]. 汪恭礼. 南方农村, 2021(03)
- [8]淮南市D区村干部腐败治理研究[D]. 王天君.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山东省S镇村干部“微腐败”问题研究[D]. 许晓雪.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反腐败政策执行中的条块关系研究[D]. 肖花平. 南昌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