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宁城山川绿起来——宁城县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丁建国,崔玉堂[1](2021)在《赤峰——绿色的回归》文中认为如今的赤峰,绿色植被越来越多了。对绿色,人们已不再是渴望,而是去尽情地享受。赤峰从荒漠化到绿起来,又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用实践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每当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总勾起人们一连串的往事,这样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
李媛媛[2](2014)在《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作为最大的少数民族扶贫移民区域之一——内蒙古自治区,虽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全区101个旗县(区)中,60个旗县被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占全区旗县总数的59.4%。这些旗县生态环境恶劣,极端贫困现象尤为突出。少数民族地区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与其他相对发达地区或非民族地区,内蒙古贫困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也增加了扶贫移民难度。尤其是进入新阶段以来,面临着许多难点与新问题。因此,探索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问题,不仅能够映射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实践轨迹,而且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极端贫困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以内蒙古扶贫移民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和吸收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首先,回顾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发展历程及特征。通过梳理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实施概况和已经取得成就,发现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从经济学视角揭示问题成因。进一步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从宏观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和微观综合效益两个层面上,探究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现行机制的有效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性“良好”,但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全区各项目旗县间、不同生态脆弱类型区域间,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差距显着,仍在继续拉大。呈现生态脆弱程度越严重、综合水平越低的特点。综合水平高低受到三个公共因子影响,即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扶贫移民规模。其中,人口结构因子权重较大。评析结果还显示:移民自筹资金不断增加,而与移民利益直接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投入却相对减少,说明更多扶贫移民专项资金进入到公共领域当中;在促进移民包容性发展方面综合效益不理想,这些都严重影响移民权利的实现。究其原因,由于扶贫移民资源的合理性配置问题,以及地方政府仍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层面、滞后于新阶段政策目标所致。为此,本文明确构建目标与基本原则基础上,借鉴区内外成功经验,有针对性构建与优化内蒙古扶贫移民机制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应建构“以人的发展机会为主、反经济贫困为辅”的扶贫移民机制;以制度性激励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强调政府责任与机制改革相互配套,才是解决特殊区域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主张在具体扶贫移民政策与运行机制设计上,应注意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调适,提高扶贫移民正效益。
杨贺卿,刘军凤[3](2009)在《松州大地歌飞扬》文中研究指明巍巍红山,群峰奇崛横空而来,紫色云霞点燃人类文明的曙光。 滔滔潢水,千回百折奔流东去,银色浪花激扬岁月澎湃的涛声。 赤峰,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座年轻美丽的城市。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英雄的赤峰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谱写了?
侯芳妮[4](2007)在《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投资主体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西部,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的大工程,决定了必须有大量而持续的资金投入。从1999年开始,国家财政、企业和农户相继加大对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资金投入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且投资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重建工程的进展,对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投资主体的行为进行研究就非常必要了。现阶段,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和农户。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典型的生态重建工程,提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有益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企业和农户对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投资现状、效益以及影响各投资主体的因素,最后通过各投资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一共分为6个部分,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提出我国西部生态重建的投资主体行为进行分析,优化主体行为,并针对如何实现西部地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是提高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效率和增加投资主体投资力度的需要。第二章国外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与行为的主要经验。本章主要阐述了其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参与以及投资状况,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然后提出了国外生态环境建设的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三章政府投资西部生态重建的行为分析。本章从政府历年来投资西部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的资金状况入手,分析了影响政府投资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对生态建设的倾斜政策、财政收入和GDP核算机制,并对政府的投资方式提出了建议,包括直接投资方式和间接投资方式。第四章企业投资西部生态重建的行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企业作为西部生态重建投资主体的客观必然性与可能性,进而分析了影响其投资的主客观因素,并从企业(公司)、政府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的投资效应,提出参与生态重建的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企业参与的模式,并通过案例加以说明。第五章农户投资西部生态重建的行为分析。本章从农户作为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资主体的现实背景入手,分析了农户参与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和影响农户参与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户参与生态重建的几种主要生态农牧业模式,并通过案例调查分析,进一步对影响农户参与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政府补偿是现阶段影响农户参与生态重建的最主要因素。第六章西部生态重建中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与政策建议。本章是全文的重点,从各投资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入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内的博弈、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农户的博弈分析、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得出各投资主体间均为非合作博弈的结论,给中央政府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政府[5](2003)在《让宁城山川绿起来——宁城县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文中研究说明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2001年被国家列入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两年来,宁城县县委、县政府以"五年灭荒、十年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构筑绿色屏障、提高全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二、让宁城山川绿起来——宁城县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宁城山川绿起来——宁城县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赤峰——绿色的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过度开发造成荒漠化 |
昔日荒漠变绿洲 |
(2)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扶贫移民的概念及内涵 |
2.1.2 扶贫移民与生态移民的区别 |
2.1.3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定义及性质 |
2.1.4 生态脆弱区的界定及测度指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权利贫困理论 |
2.2.2 包容性发展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2.2.5 机制设计理论 |
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发展历程及特征 |
3.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问题 |
3.1.1 生态环境脆弱与生存环境恶化 |
3.1.2 贫困问题严重与极端贫困问题突出 |
3.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发展历程 |
3.2.1 扶贫移民试点阶段 |
3.2.2 扶贫移民推广阶段 |
3.2.3 扶贫移民的新阶段 |
3.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的特征 |
3.3.1 扶贫开发子系统的政策属性特征 |
3.3.2 经济社会学与生态环境学的双学科特征 |
3.3.3 自愿移民与非自愿移民的双重属性特征 |
3.3.4 搬迁与发展协调一致的内容特征 |
3.3.5 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概况 |
4.1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
4.1.1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类型与分布 |
4.1.2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的特点 |
4.2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的现行模式 |
4.2.1 按照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划分 |
4.2.2 按照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方式划分 |
4.2.3 按照扶贫移民搬迁规模划分 |
4.3 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资金投入及搬迁安置状况 |
4.3.1 扶贫移民资金投入 |
4.3.2 扶贫移民搬迁情况 |
4.3.3 扶贫移民安置及后续产业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5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成效与问题 |
5.1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的前提保障 |
5.1.1 扶贫移民的实践基础 |
5.1.2 扶贫移民的政策制度保障 |
5.1.3 扶贫移民支持能力的增强 |
5.2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取得的成效 |
5.2.1 迁出区生态效益显着 |
5.2.2 有效遏制贫困发生率 |
5.2.3 提高扶贫移民资金整合利用率 |
5.2.4 促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
5.2.5 推进小城镇建设 |
5.3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面临的新问题 |
5.3.1 新扶贫标准实施加剧资金缺口问题 |
5.3.2 管理渠道不畅引发的决策与监督问题 |
5.3.3 政策缺陷引发的移民权利实现问题 |
5.4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问题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
5.4.1“二元经济制结构”的制度根源 |
5.4.2 政策缺陷引发供求失衡现象 |
5.4.3 扶贫移民运行障碍的机制根源 |
5.5 本章小结 |
6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分析 |
6.1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评价的原则 |
6.2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评价的流程 |
6.3 宏观层面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 |
6.3.1 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
6.3.2 基于2011年数据的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 |
6.3.3 基于2012年数据的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评价 |
6.3.4 分析与讨论 |
6.3.5 2011年和2012年扶贫移民开发综合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
6.4 微观层面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 |
6.4.1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步骤 |
6.4.2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的样本选择 |
6.4.3 扶贫移民综合效益评价过程——以内蒙古科左中旗和奈曼旗为例 |
6.4.4 分析与讨论 |
6.5 扶贫移民机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7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的构建 |
7.1 构建目标与基本原则 |
7.1.1 构建目标 |
7.1.2 基本原则 |
7.2 区内外经验借鉴 |
7.2.1 宁夏扶贫移民的经验借鉴 |
7.2.2 科左中旗扶贫移民的成功案例 |
7.2.3 经验启示 |
7.3 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
7.3.1 建立“双三位一体”开发主体机制 |
7.3.2 建立“综合立体式”移民资金投入机制 |
7.3.3 建立“显示真实偏好”机制 |
7.3.4 建立“有效执行真实返回”机制 |
7.3.5 建立“现代新型移民就业培训”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8 新阶段提升内蒙古扶贫移民开发水平与综合效益的具体措施 |
8.1 提升内蒙古扶贫移民开发水平的思路与措施 |
8.1.1 制定严格的扶贫移民地方法律条例 |
8.1.2 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扶贫移民管理手段与服务模式 |
8.1.3 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整合力度 |
8.1.4 加强扶贫移民政策各执行主体间的配合与协调 |
8.2 提高内蒙古扶贫移民综合效益的对策与措施 |
8.2.1 构建“多维”的扶贫移民社会保障体系 |
8.2.2 推进移民“城乡一体化”与“公平”发展 |
8.2.3 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基本结论 |
9.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投资主体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简要评论 |
1.4 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外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行为的主要经验 |
2.1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
2.2 欧美国家投资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借鉴 |
2.2.1 美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分析 |
2.2.2 加拿大“绿色计划” |
2.2.3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 |
2.3 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
2.4 亚洲国家生态建设 |
2.4.1 日本“治山计划” |
2.4.2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生态恢复工程” |
2.5 其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行为对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
2.5.1 生态建设投资不可间断 |
2.5.2 确保政府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的主导地位 |
2.5.3 引入市场机制 |
2.5.4 以农民利益为核心 |
2.5.5 区域分异管理 |
2.5.6 政府通过特权投资 |
第三章 政府投资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行为分析 |
3.1 政府投资西部生态重建历史回顾 |
3.1.1 历年投入资金数量 |
3.1.2 投资效益分析 |
3.2 影响政府生态投资的主要因素 |
3.2.1 政府对生态建设的倾斜政策 |
3.2.2 财政收入 |
3.2.3 GDP 核算机制 |
3.3 政府投资的方式建议 |
3.3.1 直接投资 |
3.3.2 间接投资 |
第四章 企业投资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行为分析 |
4.1 企业作为西部生态重建投资主体的客观必然性与可能性 |
4.1.1 客观必然性 |
4.1.2 可能性 |
4.2 影响企业投资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分析 |
4.2.1 客观因素 |
4.2.2 主观因素 |
4.3 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分析 |
4.3.1 从公司角度分析 |
4.3.2 从政府角度分析 |
4.3.3 从社会角度分析 |
4.4 参与生态建设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
4.4.1 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
4.4.2 明确生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4.4.3 选择与企业生产原料有关的生态建设项目 |
4.4.4 生态建设坚持的原则 |
4.4.5 经济效益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 |
4.4.6 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需求 |
4.5 企业参与模式 |
4.5.1 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
4.5.2 “生产基地+ 外部市场”模式 |
4.5.3 “公司+ 农户”订单模式 |
4.5.4 “中心+外围”模式 |
4.6 案例 |
第五章 农户投资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行为分析 |
5.1 农户作为西部生态重建投资主体的现实背景 |
5.1.1 “地缘”、“血缘”、“人缘”关系 |
5.1.2 农民人数众多,满足生态重建对劳动力的需求 |
5.1.3 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
5.1.4 农(牧)民具有丰富的与生态工程建设相关的经验 |
5.2 农户参与西部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 |
5.2.1 家庭承包制参与模式 |
5.2.2 公司加农户产业化参与模式 |
5.2.3 责任田参与模式 |
5.3 农户作为西部生态重建投资主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
5.3.1 农民生态意识 |
5.3.2 农民受教育程度 |
5.3.3 政策一致性与连贯性 |
5.3.4 政府生态补偿机制 |
5.3.5 金融优惠政策 |
5.4 生态农牧业模式 |
5.4.1 节水型农业模式 |
5.4.2 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 |
5.4.3 经济林为主的林业发展模式 |
5.4.4 草场改良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
5.4.5 生态观光农业模式 |
5.4.6 小流域治理型模式 |
5.5 个案调查分析 |
5.5.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差异概述 |
5.5.2 频数与方差分析 |
5.5.3 各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5.5.4 结论 |
第六章 西部生态重建中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与政策建议 |
6.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 |
6.1.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
6.1.2 二者的博弈分析 |
6.2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6.2.1 政策分析 |
6.2.2 博弈分析 |
6.3 农户的博弈分析 |
6.3.1 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
6.3.2 农户间的博弈 |
6.4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6.4.1 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
6.4.2 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
6.5 政策建议 |
6.5.1 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政策 |
6.5.2 对农户的激励政策 |
6.5.3 对企业的激励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让宁城山川绿起来——宁城县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赤峰——绿色的回归[J]. 丁建国,崔玉堂. 地球, 2021(05)
- [2]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研究[D]. 李媛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3]松州大地歌飞扬[N]. 杨贺卿,刘军凤. 赤峰日报, 2009
- [4]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投资主体的行为研究[D]. 侯芳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让宁城山川绿起来——宁城县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J]. 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政府. 中国财政,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