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功养生机理研究

精功养生机理研究

一、静功养生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屈家乐[1](2021)在《论传统运动养生术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传统运动养生术是我国中老年人为祛病延年,健康长寿而创造出来并普遍采用的健身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现代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健身方法的要求进行调查,同时对养生术的普及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表明有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环境污染,缺乏养生,家庭不和等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因素,并对产生这种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可以促使中老年人更好地运用养生术进行健身与防病,从而掌握科学正确的健身手段。建议在赤峰地区通过各大社区和体育组织建立一个传播养生术及其他健身术的团体,使中老年人不再盲目的练习而影响效果。

邓坤坤[2](2021)在《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卢彩玲[3](2021)在《明清时期体医融合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宋亚佩[4](2021)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代总结提炼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被深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知者甚少。现如今,新时代健身气功事业蒸蒸日上,其未来发展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活化工作提上日程,但养生典籍浩如烟海,养生功法不计其数,盲目地开展活化工作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也不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动作系统融入健身气功功法之中。基于此,如何将历代着名养生典籍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以分解、分类的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是现在亟需攻克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中,主要选取历代着名养生典籍、文字记载频次较多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技术动作及健身气功功法基础、近现代养生功法技术等内容,从技术分解、分类的两个角度,总结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表述,开展活化工作并拍摄具有代表性功法的技术动作的图片,统一规范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划分标准,扩展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库,深入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及理论。首先,以分解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拆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拆分”后的基本技术大多属于健身气功“三调合一”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技术的一项。其一,从健身气功基本调身技术的研究发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百般变化、姿势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技术动作始终围绕着功法元素、功法轨迹、功法姿势,在不同书籍功法技术的文字记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所以本研究不仅探析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的历史发展,还以图片拍摄的形式将技术动作的数据留存。其二,从健身气功基本调息技术的研究发现,为了更好的辨析“气”的运行状态,需要参阅大量研究文献,辨析百家之谈的原理,本研究是以反观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呼吸的名称差异化及呼吸方式和运行原理为突破点,将调息基本技术分为摄气、行气、固气、吐气四个运行步骤,高度提炼人体呼吸方式的共性,着重阐释各调息阶段的要求,目前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情况也说明了呼吸对人体生存的重要性。其三,在健身气功基本调心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整合了不同的调心技术的练习方式,分为技术状态、技术形式两大类。调心是“三调合一”的主导,也是练习健身气功的难点,尤其是对于初练者来说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因此为了避免习练者进入玄妙、迷信的歧途中,本研究仅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可行性较大的调心技术加以表述。其次,以分类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记载“划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划分”后的技术动作及要点主要包括健身气功的练习形式、练习方式、练习功用三方面。其一,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是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其二,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可分为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和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其三,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可分为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合理综述五脏、躯干、人体系统常见症状的治疗依据和锻炼方式,满足青少年、中老年、职业群体与残疾人群的健康需求。最后,本研究以分解、分类的角度共同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创新性探索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方向。

肖微[5](2021)在《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21世纪是人们追求生命质量、追求健康长寿的世纪,是一个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手段更加科学的大健康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益明显,追求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的完全健康。追求健康已成为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成为世界潮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与养生保健服务相关的行业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本课题研究围绕人体生命优化状态展开,着重阐述生命优化的实质,提出人体生命优化的状态是形气神合一的和谐状态,将现代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与中医学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锻炼方法结合起来优化人体生命,并运用脑电、肌电、心率变异、脉搏波现代科学技术等多维度的来客观表征人体生命优化状态。本课题首次从中医学生命观的角度来探索人体生命优化状态,为今后养生保健的手段和方式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方法: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人体生命优化的奥秘。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实质;其次,阐述人体生命优化状态调控的手段;最后,探索如何表征和检测人体生命优化状态。实验研究: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大学生62名,分为实验组32名和对照组30名。实验组运用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学说研究平台研发的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作为干预手段,来引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运用脑电仪、肌电仪、心率变异仪、脉搏波仪等监测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前后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脑电数据主要提取四个频带的数据即α、β、θ、δ的平均功率;肌电数据主要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肌电积分值(IEMG);心率变异数据主要提取总功率(TP),正规划低频功率比(NLF),正规划高频功率比(NHF),低高频功率比(LF/HF);脉搏波数据主要提取,心包经、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8条经脉的数值变化。将这些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理论研究:本文在中医人体生命观的理论指导下,探索生命优化的本质,认为人体生命优化实质内涵是人体生命和谐的状态,即人体形气神的三位一体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优化的状态。这一状态主要体现在中医传统的气功锻炼上,因为传统的气功修炼本质就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修炼过程,是人体生命优化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基于气功锻炼这一机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通过对形、气、神的调控,使人体迅速达到生命和谐的优化状态。在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客观表达方面,着眼于形、气、神高度的和谐统一。运用脑电和心率变异技术监测人体“神”的状态,肌电技术监测人体“形”的状态,脉搏波技术监测人体“气”的状态,使生命优化状态通过这些现代仪器的检测,得以客观表达。实验研究结果:(1)脑电数据显示:通过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实验组整体α波的功率值高于对照组,呈现出规律性的增高,增高主要集中在顶部、枕部、额部、颞部(P<0.05)。实验组的整体β波的功率值低于对照组,且大脑的大部分区域都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实验组θ波高于对照组,主要集中在额区和颞区,且呈现散发状态,数量较少(P<0.05)。δ波两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自身前后比较,实验组干预后在顶部、颞部、前额出现降低趋势,并且是散发,数量不多(P<0.05)。表明: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诱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表现出神意的宁静、放松的状态。(2)心率变异检测结果显示:通过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实验组NLF和LF/HF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NHF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自身前后比较也表明NLF和LF/HF低于干预前,呈现降低趋势(P<0.05),NHF高于干预前,呈现升高趋势(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TP变化无统计差异(P>0.05),但实验后有升高趋势,说明心率变异性有变大的趋势。实验表明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练习可使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迷走神经支配增强。在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过程中,可诱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的合一状态,心率变缓,减少焦虑,安静放松,促使生命的自我优化。(3)脉搏波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心包经、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8条经脉的气机发生变化(P<0.05),除此之外,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发现干预后8条经脉的值变化整体趋势越来越趋近于0,经脉数值越接近于0,人体之气血越平稳,身体越健康。(4)肌电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上肢肱桡肌和下肢腓肠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积分肌电值(IEMG)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肌肉的紧张度下降,处于松弛放松的状态。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在生命优化状态的探索方面得出人体生命优化的内涵和本质是人体生命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即是指人体生命构成要素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过程。其次,在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方面,气功锻炼的实质正是这一生命优化状态的体现,也是人体生命优化调控的重要手段。气功锻炼对于人体生命优化的方法,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得以实现。最后,对于生命优化状态的客观表达,基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脑电技术、心率变异技术、肌电技术、脉搏波技术等来表征人体生命形、气、神所达到的优化程度。

程娜[6](2021)在《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养生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健身气功·六字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锻炼形式,辅以形体导引动作的一种养生健身方式,具有集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和现代健康养生理念于一身的特点。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源流、发展推广等方面进行梳理,深度剖析其与藏象学说及中医养生理论的关系,对其功法机理、作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为该功法理论基础做出了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通过现代仪器的实验研究,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的单式功法进行实验分析,为其脏腑对应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更具有说服性,同时为其养生效应给出有力的实验证明,为今后的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临床及理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0名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在校大学生,使用太赫兹波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以及脉搏波检测仪检测相应穴位或经络在练功前后的相关数据变化。太赫兹波检测仪检测六式功法各对应经络的原穴,嘘字诀检测对应肝经太冲穴、呵字诀检测对应心经神门穴、呼字诀检测对应脾经太白穴、呬字诀检测对应肺经的太渊穴、吹字诀检测对应肾经太溪穴、嘻字诀检测对应三焦经原穴阳池穴,共六个穴位的太赫兹波光谱特征,运用该仪器自带软件分析图谱特征,提取相应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六式功法所对应经络的募穴,嘘字诀检测对应肝经期门穴、呵字诀对应心经巨阙穴、呼字诀对应脾经章门穴、呬字诀对应肺经中府穴、吹字诀对应肾经京门穴、嘻字诀对应三焦经石门穴,利用自带系统转换成图像信息进行数据提取,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脉搏波检测仪检测左右手食指,通过脉搏波上的窄波来获取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气血盛衰情况,进行分析各式功法练功后对应经络气血盛衰变化。结果:嘘字诀: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均能引起太冲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能引起期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肝经气血变化。呵字诀:习练六遍、九遍时能引起神门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巨阙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最能引起心包经(心经)气血变化。呼字诀: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时能引起章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三遍、九遍时能引起脾经气血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脾经气血变化。呬字诀:习练九遍时能引起太渊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能引起中府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最能引起肺经气血变化。吹字诀: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太溪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京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三遍时能引起肾经气血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肾经气血变化。嘻字诀:习练三遍、六遍时能引起阳池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时能引起石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三遍、九遍时能引起胆经(三焦经)气血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胆经(三焦经)气血变化。结论:整套功法的不同招式在习练不同遍数时均对相应脏腑有不同意义。习练第一式嘘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肝经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最大效应;习练第二式呵字诀六遍、九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心经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最大效应;习练第三式呼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脾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习练第四式呬字诀九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肺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习练第五式吹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肾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习练第六式嘻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三焦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健身气功·六字诀每一式功法均可以对相应的脏腑起到调节作用,为健身气功·六字诀与脏腑对应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为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的养生效应提供了新的习练思路,根据人体健康需要来选取不同单式功法和不同的习练次数,以发挥练功的最佳功效。

程官星[7](2021)在《朱熹调息静坐养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南宋儒学大家朱熹,因其儒学成就流芳百世。然而朱熹不仅在儒学方面成绩斐然,在调息静坐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朱熹毕生坚持调息静坐,在先贤的基础上,融贯儒释老三教,形成了独特的调息静坐理论。然经笔者调查发现,当今学者对朱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儒学方面,对其调息静坐领域研究甚少,更无人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故笔者以此为切入点,系统研究朱熹调息静坐的主要内容,取其精华,用来指导现代养生,对现代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通过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收集,同时阅读相关古籍着作及相关书信,从中提取与朱熹调息静坐相关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全面系统阐释朱熹调息静坐理论内涵及其养生价值。结果:通过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发现朱熹调息静坐领域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1.简介朱熹生平,包括出仕为民、理学思想体系构建、着述讲学、兴建书院等;2.收集朱熹调息静坐相关文献,主要从与朱熹相关着作、与师友弟子书信、以及当代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三方面入手,阐明朱熹调息静坐文献来源。3.介绍朱熹调息静坐的背景,分原因、主张、目的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归纳朱熹调息静坐原因,主要包括:年幼时受父亲及祖父的潜移默化、少年时期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的言传身教、宋代儒学思想的一脉相承以及恩师李侗的倾囊相授;其次介绍朱熹调息静坐的主张,可概括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有事应事,无事静坐两点;最后介绍朱熹调息静坐的目的,主要概括为穷理修身的内在所需以及强身延年的养生追求两部分。4.阐明朱熹调息静坐的实践经历。主要有牧斋持续3年的佛道兼修实践;以及泉南佛国数夜夜坐彻晓静坐经历。5.阐述朱熹调息静坐的经验内涵。朱熹在实践中发现,单纯静坐有佛家枯坐之嫌,易陷入心学误区,所以用“敬”取代“静”,但仍以静为主,即需静坐持敬。并且朱熹根据自身调息静坐实践经验,创作《调息箴》,详细介绍调息静坐方法,以及达到不同境界之体悟,足见朱熹调息静坐感悟之深,令人拜服。同时,朱熹实践悟出:只管静坐则儒业坠废,单纯读书则身躯易乏。唯有静坐与读书并重,静坐缓解身躯疲惫,使精神集中,利于读书,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事半功倍。6.朱熹调息静坐的影响力波及海内外。国内学者如清代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等以朱熹为标榜,修习静坐功夫,终皆为国之栋梁;陈荣捷先生,现代朱子学权威,备加推崇朱熹调息静坐,九十高龄仍精力充沛,才思敏捷。国外如韩国学者李退溪,日本学者斋藤惺窝、山崎暗斋,皆以朱学为宗,以修习调息静坐为基,将朱学在各自本国发扬光大。7.朱熹调息静坐内涵丰富,对现代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就更应该放慢脚步,给自己喘息之机。应用朱熹调息静坐理论,来指导现代养心、修身、生慧、养德、健体,让个人身心健康、德行兼备。结论: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朱熹调息静坐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结论:1.朱熹调息静坐理论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儒释道均要求调息静坐,三者如何抉择,困扰朱熹良久。经过长期理论探索和静坐实践,终发现佛老静坐弊端,最终弃佛老归儒。朱熹以“敬”代“静”,敬贯通动静,且以静为主,凭此与佛老静坐进行区分,并将此作为自己调息静坐的理论基石。2.朱熹调息静坐涵盖养生思想有:收敛身心,积精全神,动静相合,情志养生。3.朱熹专着《调息箴》,详解静坐调息之法及更深层次的感悟,以此指导调息静坐实践,意义非凡。4.朱熹调息静坐内容丰富,今可借其来养心、修身、健体、养德、生慧等,对指导现代养生意义重大。

李钦才[8](2021)在《袁了凡调息静坐养生研究》文中指出袁了凡是明代大学问家,阳明后学一员,师从王阳明得意门徒王龙溪,对泰州学派的罗近溪之学亦有研究和推崇。从其遗着看,袁了凡精通易理、儒学、佛法、道学、医道,尤其在养生学上的研究颇有造诣。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文献学研究方法,对袁了凡的着作、交往书信、个人传记等保存文献进行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挖掘袁了凡调息静坐养生的价值。归纳总结其在调息静坐上的原由和目的、哲学思想概述、调息静坐的经验感悟和贡献及调息静坐评价研究等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章,简要介绍袁了凡生平。生平包括家族变故、中举出仕、为官经历、归隐着书、致力扬善等。第二章,简要介绍袁了凡养生文献研究。主要从《静坐要诀》、《答严天池问调息书》和《答马瑞河问静坐书》、《祈嗣真诠》与《摄生三要》这些着作与书信进行介绍。简述袁了凡所要表达的养生思想和内容。第三章,主要介绍袁了凡调息静坐背景,从其调息静坐的实践原因和主张两个方面着手。调息静坐原因有四,受佛教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及家族家风影响。调息静坐主张主要从两方面论述,明确目的志向和持戒调心。第四章,主要介绍袁了凡调息静坐方法体验研究,包括静坐实践经验研究和调息实践经验要诀。调息与静坐相互联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分两部分研究是主要是侧重点各不同,一部分侧重静坐,一部分侧重调息,这样更利于阐释清楚。静坐实践经验研究包括静坐姿势与气息调整、调息静坐入定前要诀、调息静坐入定中要诀。调息实践经验研究包括六妙门等调息之法。第五章,具体阐释袁了凡调息静坐的特点和养生思想总结。其特点为善心寡欲,相得益彰;汲取佛道,为儒所用;步骤有序,体系明确。其养生思想,先从其哲学思想入手,再更具实际情况从调息静坐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其所呈现的修习工夫及调息静坐所带来的修心养身和养生倾向进行总结。调息静坐可保养精气神,其可聚精、存神、养气。聚精是以先天之精的固摄和后天之精的调养为准则,使其自身精力充沛,不失其精,更有利于共养精气神。养气以胎息养元,调息静坐运行整个身体诸气,以便养气炼形存性。存神主要是对心神和元神的保聚,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养生者务实其精,养身者务违其气,养气者务宁其神,精气神得调养者,康强体健;其次,调息静坐修德养性,积善积德、寡欲清心、慈悲仁爱、兼济乡族。形成了了凡先生独特的养生思想,即精气神人身三宝的调养、修德养性、动静结合和明志寡欲,调养情志。第六章,袁了凡调息静坐的影响,主要从袁了凡晚明时期和近代蒋维乔、丁福保及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等方面阐述。通过研究,系统地整理了袁了凡的调息静坐文献。得出以下结论:一、袁了凡调息静坐养生思想包括:聚精养气、存神调心、修德养性、寡欲恬静、动静结合养生、情志养生。二、袁了凡调息静坐的经验主以心体调理,从明志到持戒再到祛除欲根最后寡欲恬静,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三、袁了凡调息静坐体系完整,思路清晰,具有中医康复养生价值。同时,也值被繁忙的现代人所借鉴,去寻求心灵的安顿,从繁忙中解脱出来。

陈家敏[9](2021)在《《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尤乘的《寿世青编》是中医养生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部重要的养生学着作,本文试图从《寿世青编》的学术思想源流着手,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对《寿世青编》的成书进行探讨。其次对书中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并对内容加以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其养生学术思想与方法,最后对书末所载117余种养生方进行分析,以期为现代的养生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对现代的养生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方法运用经典的文献研究法,研读《寿世青编》并广泛收集《寿世青编》相关文献资料,力求对其成书背景,中医养生主要医家着作及其学术思想,清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把握;运用跨学科研究法,阅读明清相关的历史典籍以探究该书的成书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其学术思想;运用历史比较法探究养生学术思想与方法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再运用对比分析法以及综合归纳分析法来探究《寿世青编》的学术思想源流;最后运用逻辑分析法以及综合归纳分析法来对养生思想、养生方法以及病后调理服食方进行归纳分析和整合,并运用对比分析法与其他医家的相关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其学术特色。结果1.《寿世青编》成书于清前期,在“清承明制”以及“轻徭薄赋”等政策下,于朝代更迭之际,社会尚算稳定,有利于医学发展;在流传过程中,版本众多;上卷辑各家养生论述并结合作者临床生活经验阐发未病时的养生大法,下卷指出病后先食疗再议药的原则与方法,并于卷末附病后调理服食方百余首。2.《寿世青编》旁征博引,其养生思想主要受到《内经》治未病、饮食有节、四时调摄以及道家调摄精气神、无为、导引和孙思邈养性、食治、服气等养生观及养生方法的影响。3.《寿世青编》的养生思想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因时因人,审因制宜;(2)五藏调养,贵在疗心;(3)内外兼养,动静相宜;(4)预防为上,尤重食疗。4.《寿世青编》卷末所附病后调理服食方有以下几个用方特点:(1)食药并用,粥酒为主;(2)病机归类,重视脾胃;(3)取材多样,简廉效宏。结论1.《寿世青编》的成书,不仅受到时下社会背景的影响,同样也受到已有的《内经》、道家、孙思邈等养生学术思想影响,这体现出古籍本身就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作为养生古籍,更有中医文献学与医学研究价值;2.《寿世青编》着重强调了五藏调养这一养生思想,尤其是重视疗心,遵循了中医学五藏一体观以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指导思想;重视精气神的调养以及气功导引术的调摄,动静结合,内外兼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形神一体观;3.《寿世青编》强调病后先食疗再议药,并列食疗方百余首,“民以食为天”,将养生治病融入日常生活,更易于坚持使用,对普通民众日常养生有着很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黄小花[10](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特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体育养生,对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植根于中国养生文化的传统体育养生,在夏商西周时与古代医学与哲学结合,西汉时期与导引吐纳结合,宋元以后快速发展。传统体育养生在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阴阳五行的养生理论,导引吐纳的养生方式,形神一体的养生实践。传统体育养生在当代应服务于大众健康的需求,助力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而服务于健康中国。

二、静功养生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功养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传统运动养生术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问卷调查
        2.2.4 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现代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对健身方法的要求
        3.1.1 现代社会导致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
        3.1.2 现代社会导致产生生理疾病的因素
        3.1.3 运动健身与中医理论的结合
    3.2 运动养生计划的制定
    3.3 运动养生对于人体的意义
        3.3.1 防病治病
        3.3.2 强健大脑
        3.3.3 养生术的治病机理及其生理学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体育基本技术研究
        1.2.3 武术基本技术研究
        1.2.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技术释义
    2.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依据
    2.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原则
        2.3.1 原真性原则
        2.3.2 时代性原则
        2.3.3 全面性原则
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解阐释
    3.1 调身基本技术分析
        3.1.1 调身技术的动作元素
        3.1.2 调身技术的动作轨迹
        3.1.3 调身技术的动作姿势
    3.2 调息基本技术分析
        3.2.1 调息技术的摄气练习
        3.2.2 调息技术的行气练习
        3.2.3 调息技术的固气练习
        3.2.4 调息技术的吐气练习
    3.3 调心基本技术分析
        3.3.1 调心技术的主要状态
        3.3.2 调心技术的主要形式
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类阐释
    4.1 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
        4.1.1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
        4.1.2 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
    4.2 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
        4.2.1 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
        4.2.2 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
    4.3 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
        4.3.1 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
        4.3.2 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
        4.3.3 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健康与人体生命优化状态
        1.1 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
        1.1.1 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1.1.3 健康的定义概括
        1.2 生命优化状态的概念及其内涵
        1.2.1 生命优化状态的概念
        1.2.2 现代医学对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认识
        1.3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生命优化
        1.3.1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的内涵
        1.3.2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
        1.3.3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的表现
    2 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
        2.1 生命优化状态调控的内容
        2.1.1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1.2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1.3 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2 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方法
        2.2.1 气功导引
        2.2.2 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
    3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
        3.1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
        3.1.1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形
        3.1.2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气
        3.1.3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神
        3.2 评估方法
        3.2.1 主观评估
        3.2.2 客观评估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实验培训
        2.3 实验仪器
        2.3.1 干预仪器
        2.3.2 检测仪器
        2.4 实验室条件
        2.5 实验方法
        2.5.1 实验测试前准备
        2.5.2 测试仪器的佩戴
        2.5.3 实验实施过程
        2.6 数据提取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脑电检测结果
        3.1.1 脑电α波检测结果
        3.1.2 脑电β波检测结果
        3.1.3 脑电θ波检测结果
        3.1.4 脑电δ波检测结果
        3.2 心率变异检测结果
        3.3 脉搏波数据检测结果
        3.4 肌电数据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4.1 脑电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1.1 α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2 β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3 θ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4 δ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2 心率变异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3 脉搏波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4 肌电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1 本文总结
    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养生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健身气功·六字诀理论研究
        1.1 健身气功·六字诀起源
        1.2 健身气功·六字诀发展历程
        1.2.1 六字诀初发展
        1.2.1.1 六字诀口诀形成
        1.2.1.2 六字诀“细化”与变化
        1.2.1.3 六字诀与四时结合
        1.2.2 六字诀再发展
        1.2.2.1 六字诀预备式与发音变化
        1.2.2.2 六字诀结合肢体动作
        1.2.3 六字诀功法推广发展
        1.3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机理
        1.3.1 中医理论认识
        1.3.1.1 以音引气
        1.3.1.2 以形引气
        1.3.1.3 以意引气
        1.3.2 现代医学认识
        1.3.2.1 共振理论
        1.3.2.2 神经及心理调节作用
        1.4 健身气功·六字诀读音与口型
        1.5 健身气功·六字诀呼吸吐纳法
        1.6 健身气功·六字诀动作
    2 藏象理论在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
        2.1 基于藏象理论的养生机制
        2.2 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影响
        2.2.1 六字诀的发音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研究
        2.2.2 六字诀基于藏象理论的养生效应研究
        2.3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中医养生观
        2.3.1 调整脏腑机能,引导经络气血
        2.3.1.1 嘘字诀
        2.3.1.2 呵字诀
        2.3.1.3 呼字诀
        2.3.1.4 呬字诀
        2.3.1.5 吹字诀
        2.3.1.6 嘻字诀
        2.3.2 调控形气神,优化生命状态
        2.3.2.1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3.2.2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3.2.3 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内容及目的
        1.1 实验内容
        1.2 实验目的
        1.2.1 结合现代科学,验证传统功法效应
        1.2.2 关注健康养生,推动气功事业发展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对象及纳入标准
        2.1.1 实验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2 实验对象功法培训
        2.3 实验仪器
        2.3.1 太赫兹波检测仪
        2.3.2 红外热成像仪
        2.3.3 脉搏波检测仪
        2.4 检测标准及实验室环境
        2.4.1 检测标准
        2.4.2 实验环境
        2.4.2.1 太赫兹波检测仪实验环境
        2.4.2.2 红外热成像仪实验环境
        2.4.2.3 脉搏波检测仪实验环境
    3 实验步骤
        3.1 实验流程图
        3.2 实验方法
    4 测试部位及分析方法
        4.1 太赫兹波检测仪
        4.2 红外热成像仪
        4.3 脉搏波检测仪
    5 实验结果
        5.1 嘘字诀
        5.1.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5.1.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5.1.3 脉搏波检测结果
        5.1.4 小结
        5.2 呵字诀
        5.2.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5.2.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5.2.3 脉搏波检测结果
        5.2.4 小结
        5.3 呼字诀
        5.3.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5.3.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5.3.3 脉搏波检测结果
        5.3.4 小结
        5.4 呬字诀
        5.4.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5.4.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5.4.3 脉搏波检测结果
        5.4.4 小结
        5.5 吹字诀
        5.5.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5.5.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5.5.3 脉搏波检测结果
        5.5.4 小结
        5.6 嘻字诀
        5.6.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5.6.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5.6.3 脉搏波检测结果
        5.6.4 小结
结语
    1.讨论与分析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朱熹调息静坐养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朱熹静坐观的探讨
    2 朱熹调息静坐方法论研究
    3 朱熹调息静坐感悟研究
    4 展望
1 朱熹生平简介
2 朱熹调息静坐的文献述略
    2.1 相关书籍
    2.2 师友弟子书信
    2.3 数据库检索
3.朱熹调息静坐的背景
    3.1 调息静坐的起因
        3.1.1 儒学世家的熏陶
        3.1.2 武夷三先生的教导
        3.1.3 宋代理学思想的继承
        3.1.4 恩师李侗的培育
    3.2 调息静坐的主张
        3.2.1 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3.2.2 有事应事,无事静坐
    3.3 调息静坐的目的
        3.3.1 穷理修身的内在所需
        3.3.2 强身延年的养生追求
4 朱熹调息静坐的实践
    4.1 牧斋佛道兼修
    4.2 泉南佛国夜坐彻晓
5 朱熹调息静坐的经验
    5.1 静坐持敬
    5.2 《调息箴》
    5.3 静坐读书并重
6 朱熹调息静坐的影响
    6.1 对国内学者的影响
    6.2 对国外学者的影响
7 对现代养生的指导意义
    7.1 调息静坐养心
    7.2 调息静坐修身
    7.3 调息静坐生慧
    7.4 调息静坐养德
    7.5 调息静坐健体
结论
创新和不足
    创新点
    不足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袁了凡调息静坐养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袁了凡调息静坐原因和目的研究
    2 袁了凡哲学思想概述研究
        2.1 积善改过
        2.2 谦逊积德
    3 袁了凡静坐调息经验感悟研究
    4 袁了凡调息静坐评价研究
第一章 袁了凡生平简介
    1 简介
第二章 袁了凡养生文献概述
    1 《静坐要诀》
    2 《祈嗣真诠》与《摄生三要》
    3 《答马瑞河问静坐书》和《答严天池问调息书》
第三章 袁了凡调息静坐背景
    1 袁了凡调息静坐原因
        1.1 受佛家思想影响
        1.2 受道家思想影响
        1.3 受儒家思想影响
        1.4 受家族家风影响
    2 袁了凡调息静坐主张
        2.1 明确目的志向
        2.1.1 因果论
        2.1.2 “仁-中道-静坐”论
        2.2 持戒调心
        2.2.1 持戒
        2.2.1.1 深达罪源
        2.2.1.2 大心持戒
        2.2.1.3 不住于戒
        2.2.2 调心
        2.2.2.1 系缘收心
        2.2.2.2 借事炼心
        2.2.2.3 随处养心
第四章 袁了凡调息静坐方法体验研究
    1 袁了凡调息静坐实践经验研究
        1.1 静坐姿势与气息调整
        1.2 调息静坐入定前要诀
        1.2.1 二心二定
        1.2.2 十六触
        1.2.3 十种善
        1.3 调息静坐入定时要诀
        1.3.1 调息静坐初禅要诀
        1.3.1.1 五境
        1.3.1.2 六行观
        1.3.1.3 明师指引
        1.3.2 调息静坐二禅要诀
        1.3.2.1 四境
        1.3.2.2 三法
        1.3.2.3 三过三治
        1.3.3 调息静坐三禅要诀
        1.3.3.1 五境
        1.3.3.2 苦
        1.3.4 调息静坐四禅要诀
        1.3.4.1 四境
        1.3.4.2 四定
    2 实践经验要诀
        2.1 六妙门
        2.1.1 前修行之数与随
        2.1.2 正修行之止与观
        2.1.3 修行果之还与净
        2.2 十六特胜
        2.2.1 息之入出
        2.2.2 息之长短
        2.2.3 息之体感
        2.2.4 息之心察
        2.2.5 息之内观
        2.3 通明观
第五章 袁了凡调息静坐特点与养生思想总结
    1 袁了凡调息静坐特点
        1.1 善心寡欲,相得益彰
        1.2 汲取佛道,为儒所用
        1.3 步骤有序,体系明确
    2 袁了凡调息静坐养生思想总结
        2.1 静坐养精气神
        2.1.1 调息静坐聚精
        2.1.2 调息静坐养气
        2.1.3 调息静坐存神
        2.1.3.1 调息静坐养元神
        2.1.3.2 调息静坐养心神
        2.2 调息静坐修身养德
        2.3 动静结合,事上磨练
        2.4 调息静坐调养情志
第六章 袁了凡调息静坐的影响
    1 在明晚期的影响
    2 在近代的影响
    3 在现代的影响
第七章 结语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寿世青编》概要
    2.1 《寿世青编》内容简介
    2.2 《寿世青编》作者生平及着作
    2.3 《寿世青编》的版本流传情况
3 《寿世青编》的成书背景
    3.1 时代背景
        3.1.1 社会背景
        3.1.2 经济背景
    3.2 理论溯源
        3.2.1 《内经》的影响
        3.2.2 道家思想的影响
        3.2.3 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影响
4 《寿世青编》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4.1 因时因人,审因制宜
        4.1.1 顺时养生
        4.1.2 因人养生
    4.2 五藏调养,贵在疗心
        4.2.1 五藏调养
        4.2.2 疗心
    4.3 内外兼养,动静相宜
        4.3.1 养内贵乎静
        4.3.2 养外贵乎动
    4.4 预防为上,尤重食疗
        4.4.1 养正避邪,善治未病
        4.4.2 先食疗再议药
5 病后调理服食方分析
    5.1 食药并用,粥酒为主
    5.2 病机归类,重视脾胃
    5.3 取材多样,简廉效宏
6 结语
7 存在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综述《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 个人简介
11 致谢

(10)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缘起:从养生到传统体育养生
2 演变: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形成的历史溯源
    2.1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时期
    2.2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雏形时期
    2.3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理论形成时期
    2.4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充实时期
    2.5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成熟期
    2.6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新契机
3 形成: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特质
    3.1 传统体育养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3.2 传统体育养生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3.3 传统体育养生的“意”“气”观念
    3.4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动静观
4 新时代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方向
    4.1 创新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服务于大众健康的需求
    4.2 挖掘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助力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4.3 弘扬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特质,服务健康中国的文化建设
5 结论

四、静功养生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传统运动养生术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 屈家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7)
  • [2]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D]. 邓坤坤.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3]明清时期体医融合思想研究[D]. 卢彩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4]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D]. 宋亚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D]. 肖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养生效果的实验研究[D]. 程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朱熹调息静坐养生研究[D]. 程官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袁了凡调息静坐养生研究[D]. 李钦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探析[D]. 陈家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特质研究[J]. 黄小花. 武术研究, 2020(10)

标签:;  ;  ;  ;  ;  

精功养生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