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娥[1](2019)在《高中正态分布的教·学·考研究》文中提出正态分布自1733年被棣莫弗引入后,在误差论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生物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医学领域、生产领域和农林牧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为了适应取消高考文理分科,修订版课程标准对正态分布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误差模型、均值和方差等.基于此背景,本学位论文对高中正态分布的教学、学习和考查进行专题研究,希望能为高中教师教学、高中学生学习、命题专家命题提出建议,并为大学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打下基础.在相关背景介绍、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等的基础上,论文第3章通过对6名高中教师进行访谈,得到结论:(一)教龄越久的教师越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正态分布的相关概念与性质是教学的重难点.为此,本文提出重视知识的前世今生、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把握课堂的教学内容三条教学建议,设计了基于“高尔顿板”、基于“现实情境”和基于“数学史实”三个正态分布的教学过程.论文第4章通过对2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一)学生对正态分布的兴趣一般;(二)学生能够区分正态分布概念与二项分布概念;(三)学生重视正态分布的应用;(四)正态分布的相关概念是学习的重难点.鉴于此,本文提出培养学习兴趣、区分相关概念、强化运算能力和养成良好习惯四条学习建议.论文第5章通过对2007年-2018年这十二年全国各省高考中正态分布试题进行解答和评析,得出正态分布内容考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即综合考查内容、创新试题背景和培养应用意识,进而提出增加数学史实、强化创新意识和重视数学建模三条命题建议并尝试举例说明.论文第6章对全文做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刘芳[2](2019)在《数学师范生对高中概率统计核心知识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概率和统计内容引入高中数学课程,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概率和统计的概念,领会随机思想、统计思想和概率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概率和统计的理解。而作为将走向数学教师岗位的数学师范生对概率和统计知识的认知水平显然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取江西省某师范院校的数学师范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数学师范生对高中概率和统计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切入点,通过编制测试问卷,对数学师范生的高中概率和统计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高中概率与统计核心知识进行界定以及介绍认知水平的评价方法。第二部分从“随机事件”、“概率定义”、“概率公式”、“随机变量”四个维度设计概率测试问卷,选取江西省某师范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数学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OLO分类法对他们概率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调查结果发现,数学师范生经过大学概率课程的学习,对四个维度的多数内容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基本上掌握了高中的概率知识,但是有些内容的理解深度还有待提高。例如:有41.9%的学生对互斥事件的理解处于U层次;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概率统计定义的理解水平达到R层次以上;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二项分布的理解水平处于M层次以下等。第三部分从“统计学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统计检验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四个维度设计统计测试问卷,选取江西省某师范大学三年级的数学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方法对他们的统计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数学师范生对高中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较理想,但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提升。例如:只有6.1%的学生知道统计学属于一级学科;超过80%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茎叶图;只有25.5%的学生理解假设检验方法等。基于以上的调查研究,论文的最后部分分析了造成数学师范生关于概率和统计知识的认知水平现状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璐[3](2019)在《基础教育数学教材语言研究》文中提出学科教材是培养公民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托、必要途径。学科教材语言与学科知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由于知识的领域性,表述的专业性,从学生学科教育知识学习来看,日常交际语言水平高,并不等于学科语言能力就高,而学科语言能力的高低一定会影响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这个认知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至目前,由于学科教材语言的基本问题未被充分探讨,学界对其地位和价值认识仍然不足,除了领域概念、定理、命题外,我们不知道,实际影响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语言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文欲以此为研究的目标,以典型的学科教材语言——数学教材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从性质、构成、分布及类型划分展开研究,试图从语言类型划分和知识表述的特征上,发现问题所在,并对学科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建构进行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学科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为此,本研究拟将关注的重点置于基础教育阶段,旨在理清数学教材语言的类型与构成以及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等重难点问题。本文围绕着数学教材语言的构成、领域性、特殊性展开,采用语料库数据驱动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数学术语作为切入点,由内核向外缘,由术语向非术语,由对象语言向学科专用叙述语言、通用叙述语言推进,对数学教材语言的使用实态、分布、构成与类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重点关注数学学科范式语言的使用,取得了以下几项研究结论:1.针对学科教材语言的特殊性,融合了功能语境理论与语言实态观,构拟了其构成及类型的模型,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内部层次性、连续体等特征。尤其是对学科教材语言进行了三分:对象语言、学科专用叙述语言以及通用叙述语言。本文将学科专用叙述语言从叙述语言范畴里离析出来,提出了“学科范式语言”的概念,认为其包括对象语言和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是数学教材语言特殊性的重要体现,由此将学科教材语言研究与语文教材语言研究作了根本上的区分。构建了基于真实文本构成的数学教材语料库,以术语组合为基础,将数学教材词语从语义功能的维度进行了类型范畴的划分;同时,还构建了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库,以语言实态的描写、分析及统计显示了所构拟模型的合理性。2.深入解析学科教材语言的知识性特征,从语义、语法聚合以及词与词组合的角度去探析数学教材词级、短语级的语言单位的使用实态与分布,并重点讨论了其与知识对象间的互动,分别建立了数学术语、数学术语组合、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与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知识主题的映射关系,推进了对语言与知识的关系、语言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学科语言性质特征的探讨,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3.发掘数学教材领域特色语言单位——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其具有较强的知识对应性、结构有限性以及低扩展性等特征,是学科教材语言特殊性的重要体现。基于数学教材语言使用实态,本文构建了包含10个属性字段、451条记录的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知识库,其中包含了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与知识主题、初现年级间的对应关系。该知识库在学科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高、实用性强,有利于推动对领域构式的探讨,辅助学生对学科专业表述的掌握,以及推进专门针对学科教育特点的领域语言规范的制定与实施。4.使用语料库、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语言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确定数学语言学习的重点为学科范式语言,是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核心;学习难点为跨域术语以及长距短语。据统计,属于学科范式语言的词数量为3843,典型的术语组合数为9147,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数为451,数量共计为13651。其中,领域专用度和通用度都不高的跨域术语,以及具有中高等级复杂度的多重修饰语的长距短语,最值得注意。针对语言难点的学习,本文还提出诸如强化术语义与一般义之间的区别性特征、突出隐性义素、重视“语数形”不同模态转换能力培养等教学策略。同时,本文分别构建了包含10个属性字段的跨域术语数据库,以及17个属性字段的长距组合数据库,以供语言研究、数学学科教育研究使用。5.以数学教材语言构成及类型的基本理论为依托,在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面向应用构建多表、多库相互关联,多属性、多层级的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该库为多模态型动态资源库,主要分为文件资源库及数据资源库两大子库,其中数据资源库又可分为学科范式语言数据库(包含对象语言数据库、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数据库)和通用叙述语言数据库。数据资源库包括9个子数据库、25899条数据记录以及102个属性字段,平均属性字段数为11。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的构建,可以作为对学科教材语言、数学教材语言、学科汉语深入研究的资源,也可为数学学科知识教育、相关教育领域语言规范制定提供参考。本文突破了以往学界以定性、举例式分析学科教材语言、数学教材语言、数学语言的研究方法,弥补了忽略学科教材语言特殊性,仅从频次与词形的维度分析学科特色词、数学学科特色词的研究缺失,避免了囿于某种理论致使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所存在的偏差,尽量吸收、融合各方长处,考察研究遵循客观、写实的原则,实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优势互补,以促进本文研究目标的实现。研究中提出的面向术语自动标注的术语分类以及构建的多属性标注的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中文信息处理,尤其是领域自然语言处理。对学科教材语言的考察不应仅限于某个年段的数学教材语言,若能将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进一步扩大与延伸,使其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动态的、多元的资源库,以反映学科语言的使用现状、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共性、个性特征,于语言相关本体及应用研究大有裨益。
周燕[4](2018)在《高校概率统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高校概率统计公共课的教学要求,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概率统计公共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针对本校农科院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关于概率统计公共课程的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化建议。
曹志峰[5](2018)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并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形成《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预测问卷,并对预调研收集到的176份网络版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同时对预测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形成《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其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査,共获取879份有效高校教师调查数据。通过对有效调査样本的数理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样本特征分析、描述性分析和正态性检验以及信、效度检验,确定了调查样本具有良好代表性和调査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再次,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以及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研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学科和工作时间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群体差异,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以及组织支持感知影响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第四,本研究根据目的性抽样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的12名高校教师和8名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结合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道德,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进行质性研究,以补充、完善量化研究结论。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本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研究变量结构维度具有多元一体性。高校教师胜任力包括基础胜任力、教学胜任力、科研胜任力和创新胜任力等4个维度,25个测量项,教师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组织支持感知包括组织制度支持感知、上级领导支持感知和学校同事支持感知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2)研究样本抽样合理、群体差异显着。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发现研究对象分布合理,研究结论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广性。同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等研究变量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学科和工作时间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普遍存在较大群体差异。(3)研究变量相关性高、回归效应显着。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等控制变量,高校教师胜任力等自变量以及组织支持感知等中间变量对高校教师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等研究变量分别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和显着回归效应。(4)组织支持感知存在显着性中介效应。通过SPSS22.0和AMOS21.0统计软件对研究变量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组织支持感知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中存在显着中介效应。相对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贡献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应用贡献,具体包括:(1)将组织支持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本研究引入组织支持作为中间变量,通过对组织支持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的调查研究,从组织支持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提高高校教师胜任力和促进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对策建议。(2)关于组织支持结构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复合型组织支持的概念,它可以被解构为基于高校组织视角的“组织支持获得”和基于高校教师视角的“组织支持感知”,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组织支持感知结构维度,建立了新的组织支持感知测量模型。二是研究方法贡献,具体体现在:(1)采用复合型组织支持视角探讨高校组织支持理论。本研究以组织制度支持感知、学校同事支持感知以及上级领导支持感知作为组织支持感知的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织视角的“组织支持获得”的综合构念,形成了高校组织支持理论的复合型视角。(2)运用实证研究与质性访谈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综合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以及组织支持获得与组织支持感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较为全面地和透彻地证实了组织支持影响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实践启示:(1)基于高校组织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健全提升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绩效评价体系;三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强化组织支持感知对教师的影响。(2)基于高校教师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是提升适应高校组织发展战略的工作绩效水平;三是教师要增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支持获得的感知。组织支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研究工程。本研究尽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的研究程序对此进行论证,得到的研究结论也符合研究设计预期,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研究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完善和深化。(1)不断验证与提高调查问卷质量。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量表编制和调查问卷设计没有进行大样本的反复检验,调查问卷的合理性和通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量表编制和调查问卷设计进行反复验证、修正和完善,以形成成熟的调查问卷。(2)不断细化或者增加研究对象数量。研究对象和调查样本量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提高研究对象代表性;二是增加数据收集样本数量和质性访谈个案数量,这样也会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结论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江绍萍,李慧敏,缪清[6](2018)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文中提出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张雪峰,宋辉[7](2015)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问题的MATLAB求解》文中指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具有实验科学的特色,其问题求解是很重要的和很繁琐的,传统的方法经常需要用查询表格的方式解决.介绍和解析了MATLAB统计工具箱的应用方法,探讨了使用统计分析库的具体方法.介绍常用概率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概率分布函数的分布曲线绘制、基于概率分布的概率运算.探讨了如何利用MATLAB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MATLAB实现统计推断,包括极大似然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开启了数据分析函数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应用方法,展望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发展前景.
胡兰[8](2015)在《长大铁路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隧道在铁路线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长度越来越长,常为铁路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尤其以成都铁路局管辖范围内为代表的西南艰险山区铁路尤为突出。其施工技术复杂、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所处地质复杂多变、建设周期长等固有特点,导致其发生工期延误、造价失控的概率较其他工程更高,后果更严重。若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投资、工期风险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西南艰险山区铁路项目总投资并有效保证工期,这方面的研究颇具价值。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多条铁路线上的数十座在建隧道与多位专家咨询,在独立研究、归纳总结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合理取值及保证隧道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的诸多管理问题,得到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结合专家调查及层次分析法,识别出隧道工期延误与造价失控的十大影响因素,依次为隧道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隧道必要的工程变更、地质资料勘探不准、设计经验不足、现场资源配置不合理、进度款不按时支付、设计文件自相矛盾、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施工经验不足、征地拆迁难度大。其中,隧道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隧道必要的工程变更为不可控因素,其它为可控因素;2.基于影响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可控因素,结合概率论及逻辑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隧道参建各方关系模型,指出风险防范不仅要从技术上采取措施,还需从组织管理上采取措施,层层设防,层层把关,相互协调配合约束,力争建立与门关系。不仅要参建各方积极建立与门关系,相互约束,还需参建方各部门积极建立与门关系,相互监管,调整参建各方协作关系,重新构建更有利于风险防范的格局,力争建立起大与门套小与门的多层次与门逻辑关系;3.基于影响隧道工期与造价的不可控因素,数理统计分析了隧道不可预见地质风险事故、隧道围岩级别变更对其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影响,指出各地质风险对应等级的发生概率、处理时间及处理费用,各围岩级别下的施工月进尺及对应单延米成本,围岩级别变更概率等参数近似服从正态独立分布;4.以隧道正洞里程为轴线,考虑隧道围岩级别变更及特殊不良地质引发的风险事故等对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影响,选取隧道各围岩级别的施工月进尺及对应单延米成本,围岩级别变更概率、各地质风险对应等级的发生概率、处理时间及成本等参数为随机变量,其随机分布基于统计,而后对工期与造价的顶层目标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多因素综合的计算模型,能相对科学、准确地模拟其随机过程,一改以往按确定性问题经验估算的不准确做法。为合理确定及评估隧道工期与造价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5.基于熵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可区分相近风险,且评价更定量化,还考虑了决策者对其风险的容忍程度(最大容忍损失),使其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决策者接受;6.分析了现阶段隧道施工进度及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指出其隧道工期与成本动态变化,随施工参数的明朗化,呈逐步收敛趋势。并基于隧道工期与造价的蒙特卡洛模拟风险模型,建立了隧道施工进度与成本动态控制的定量评价体系及标准,为及时全面掌握实际施工状态,快速准确制定应对偏差措施,为工程管理人员进行进度与成本计划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手段。
刘国祥,张晓丽,杨永霞,刘冬,李玉毛,由向平[9](2014)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如何进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以培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应改变"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概率,轻统计"等思想,并建议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介绍概率统计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改革考试模式.
张安彩,邱建龙,杨成东,陈晓[10](2014)在《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基于工科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指出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论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等方面,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二、关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正态分布的教·学·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深底蕴正态的历史背景 |
1.1.2 修订版课标的理论背景 |
1.1.3 大数据应用的实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为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打下基础 |
1.2.2 为高中教师正态分布内容教学提出建议 |
1.2.3 为高中学生正态分布知识学习出谋划策 |
1.2.4 为命题专家正态分布试题编制提供借鉴 |
1.3 理论基础 |
1.3.1 建构主义理论 |
1.3.2 认知发展理论 |
1.3.3 SOLO分类理论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调查法 |
1.4.4 教育统计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正态分布密度曲线 |
2.1.2 正态分布概率曲线 |
2.2 文献综述 |
2.2.1 概率统计教·学·考的研究综述 |
2.2.2 正态分布教·学·考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高中正态分布教的研究 |
3.1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
3.1.1 访谈提纲设计 |
3.1.2 访谈过程实施 |
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2.1 正态分布知识储备 |
3.2.2 正态分布知识理解 |
3.2.3 正态分布教学问题 |
3.2.4 正态分布教学认识 |
3.3 正态分布教学建议 |
3.3.1 重视内容的前世今生 |
3.3.2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
3.3.3 把握课堂的教学内容 |
3.4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 |
3.4.1 基于“高尔顿板”的教学设计 |
3.4.2 基于“现实情境”的教学设计 |
3.4.3 基于“数学史实”的教学设计 |
第4章 高中正态分布学的研究 |
4.1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过程实施 |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正态分布学习认识 |
4.2.2 正态分布知识理解 |
4.2.3 正态分布内容应用 |
4.2.4 正态重点难点认识 |
4.3 正态分布学习建议 |
4.3.1 培养学习兴趣 |
4.3.2 区分相关概念 |
4.3.3 强化运算能力 |
4.3.4 养成良好习惯 |
第5章 高中正态分布考的研究 |
5.1 试题考查现状调查 |
5.1.1 考查正态分布的对称性 |
5.1.2 考查正态分布3?原则 |
5.1.3 考查化为标准正态分布 |
5.2 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
5.2.1 综合考查内容 |
5.2.2 创新试题背景 |
5.2.3 培养应用意识 |
5.3 正态试题命制建议 |
5.3.1 增加数学史实 |
5.3.2 强化创新意识 |
5.3.3 重视数学建模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数学师范生对高中概率统计核心知识认知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有关知识的界定 |
一、高中概率核心知识的界定 |
二、高中统计核心知识的界定 |
第三节 SOLO分类法 |
第三章 数学师范生对概率认知水平的研究分析 |
第一节 测试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测试的实施过程 |
第四节 数据的收集与编码 |
第五节 测试结果与分析 |
一、对随机事件认知水平的分析 |
二、对概率定义认知水平的分析 |
三、对概率公式认知水平的分析 |
四、对随机变量认知水平的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数学师范生对统计认知水平的研究分析 |
第一节 测试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测试的实施 |
第四节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五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总体调查情况与分析 |
二、对统计学基本概念的认知水平分析 |
三、对描述性统计的认知水平分析 |
四、对统计检验方法的认知水平分析 |
五、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认知水平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一节 总结 |
一、数学师范生对高中概率知识的认知水平 |
二、数学师范生对高中统计知识的认知水平 |
第二节 建议 |
附录A.1 《新课标》设置的概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
附录 A.2 《新课标》设置的统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
附录 B.1 高师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
附录 B.2 高师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统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
附录 C 数学师范生概率认知水平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数学师范生统计认知水平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础教育数学教材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标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学界研究实态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语料 |
第六节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数学教材语言的性质与类型划分 |
第一节 语域、功能与数学教材语言 |
第二节 数学教材的词汇语法选择与言语行为模式 |
第三节 数学教材语言的实态与类型 |
第四节 数学教材语言的内部层次性 |
第三章 数学教材术语的性质、结构及分布研究 |
第一节 数学教材术语的结构、语义的分布 |
第二节 数学教材术语的类型分布与使用 |
第三节 数学教材术语“的字结构”的使用实态 |
第四章 数学教材跨域术语分析 |
第一节 数学教材跨域术语的界定 |
第二节 数学教材跨域术语的领域专用度 |
第三节 数学教材跨域术语领域专用度分级的应用 |
第五章 数学术语的组合研究 |
第一节 数学术语组合的抽取与跨距研究 |
第二节 数学术语组合的概况与类型 |
第三节 基于术语组合的数学教材语言的类型及范畴分析 |
第四节 数学术语组合的典型性分析 |
第六章 数学教材长距短语分析 |
第一节 数学教材长距短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数学教材长距短语的知识表述功能 |
第三节 数学教材长距短语的难度与学习 |
第七章 数学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研究 |
第一节 数学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的界定 |
第二节 数学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的性质及特征 |
第三节 数学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的抽取 |
第四节 数学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的使用与分布 |
第五节 数学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格式的使用问题 |
第八章 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建构研究 |
第一节 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的整体定位及架构 |
第二节 数学教育对象语言数据库的构建 |
第三节 数学教育学科专用叙述语言数据库的构建 |
第四节 数学教育通用叙述语言数据库的构建 |
第五节 数学教育语言知识资源库的应用说明及示例 |
第九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章节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 |
二、胜任力概念辨析 |
三、胜任力模型构建 |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节 关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研究 |
一、工作绩效内涵界定 |
二、工作绩效测量维度研究 |
三、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节 关于高校组织支持的研究 |
一、组织支持理论的提出 |
二、组织支持的测量维度 |
三、组织支持相关变量及作用机制研究 |
四、小结 |
第四节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 |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预测研究 |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机制研究 |
三、小结 |
第五节 文献研究总结和评述 |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 |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
三、高校组织支持 |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校教师胜任 力 |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
三、高校组织支持 |
第二节 概念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
三、高校组织支持感知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才测评理论 |
二、绩效激励理论 |
三、组织支持理论 |
四、高校教师发展理论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理论假设 |
三、本研究概念框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变量问卷编制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内容结构 |
一、调査问卷设计原则 |
二、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
三、调查问卷内容结构 |
第二节 预测问卷施测与分析 |
一、预测问卷施测 |
二、预测问卷分析 |
第三节 正式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
一、预测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
二、研究数据收集与基本分析 |
三、研究变量信度与效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操作化 |
一、研究问题操作化 |
二、研究假设操作化 |
第二节 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 |
一、性别影响差异性分析 |
二、受教育程度影响差异性分析 |
三、职称影响差异性分析 |
四、学科影响差异性分析 |
五、工作时间影响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变量相关性分析 |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 |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与组织支持感知相关性分析 |
三、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研究变量线性回归分析 |
一、虚拟变量对比编码 |
二、研究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
三、研究变量多元层级回归分析 |
第五节 组织支持感知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分析 |
一、中介效应检验原理与过程分析 |
二、组织制度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
三、学校同事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
四、上级领导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
第六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整理 |
二、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总结与讨论 |
三、研究变量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
四、研究变量作用机制分析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系统分析 |
第一节 质性研究设计 |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访谈提纲与问题设计 |
三、确定访谈对象与访前准备 |
四、质性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
第二节 质性研究过程 |
一、质性研究资料收集 |
二、质性研究资料整理 |
三、质性研究资料分析 |
第三节 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描述性分析 |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描述性分析 |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描述性分析 |
三、高校组织支持描述性分析 |
第四节 复合型组织支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解释性分析 |
一、从高校教师胜任力到工作绩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作用 |
二、从工作绩效到高校教师胜任力:组织支持的形成与塑造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研究变量结构维度具有多元一体性 |
二、研究样本抽样合理、群体差异显着 |
三、研究变量相关性高、回归效应显着 |
四、组织支持感知存在显着性中介效应 |
第二节 相关的对策建议 |
一、基于高校组织的对策建议 |
二、基于高校教师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贡献 |
一、理论应用贡献 |
二、研究方法贡献 |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预测问卷 |
附录二: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与预测问卷编号对应表 |
附录三: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 |
附录四: 调查问卷难度测量表 |
附录五: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访谈问卷 |
附录六: 高校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访谈问卷 |
附录七: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致谢 |
(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教材单一, 教学内容较多, 但相应的课时较少 |
1.2 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概率轻统计的教学模式 |
1.3 教学手段单一, 采用“粉笔+板书”的教学手段 |
1.4 考核方式单一, 成绩评定体制不健全 |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
2.1 改变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2 丰富课程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现代化, 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实验教学 |
2.3 改变期末考试的评价体系, 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3 结束语 |
(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问题的MATLAB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MATLAB仿真分析 |
3MATLAB统计分析教学实践 |
4常见分布的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 |
4.1二项分布 |
4.2泊松分布 |
4.3正态分布 |
4.4指数分布 |
4.5卡方分布 |
4.6威布尔分布 |
5概率统计推断的MATLAB实现 |
6结语 |
(8)长大铁路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工程背景及意义 |
1.1.2 学术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期与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1.2.2 隧道工期与造价合理取值 |
1.2.3 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评估 |
1.2.4 隧道工期与造价的风险管理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道工期与造价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
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1.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
2.1.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2.1.3 单一准则下指标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2.1.4 底层指标合成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2.2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构建 |
2.2.1 影响因素概述 |
2.2.2 层次结构构建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1 单层排序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2.3.2 合成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2.3.3 十大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可控因素的组织关系管理研究 |
3.1 概率论和逻辑学理论基础 |
3.1.1 理论简介 |
3.1.2 逻辑门概率描述 |
3.2 参建各方关系描述 |
3.3 工程案例分析 |
3.3.1 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 |
3.3.2 宜万线铁路隧道 |
3.4 工程现场应用 |
3.4.1 石家庄隧道参建各方关系模型构建 |
3.4.2 模型结果计算 |
3.4.3 模型结果对比 |
3.5 对策建议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不可控因素的数理统计分析 |
4.1 数理统计理论简介 |
4.1.1 数理统计特征值 |
4.1.2 正态分布非参数检验 |
4.2 隧道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影响 |
4.2.1 概述 |
4.2.2 数理统计 |
4.2.3 影响分析 |
4.3 隧道围岩级别变更影响 |
4.3.1 概述 |
4.3.2 数理统计 |
4.3.3 影响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多因素综合的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模型研究 |
5.1 隧道基本情况设定 |
5.1.1 隧道沿线地质情况已知 |
5.1.2 隧道辅助坑道设置已知 |
5.1.3 隧道施工过程相似 |
5.2 模型参数选择 |
5.3 功能函数构建 |
5.3.1 考虑围岩级别变更后生成新的围岩段落 |
5.3.2 隧道工期计算 |
5.3.3 隧道工程造价计算 |
5.3.4 隧道工程造价修正 |
5.4 风险评估方法改进 |
5.4.1 查表法 |
5.4.2 熵法 |
5.5 风险应对措施 |
5.6 工程实例 |
5.6.1 隧道基本情况 |
5.6.2 计算参数设置 |
5.6.3 计算结果分析 |
5.6.4 影响因素分析 |
5.7 现场应用 |
5.8 小结 |
第6章 隧道施工进度与成本实时动态控制研究 |
6.1 概述 |
6.2 隧道施工进度及成本核查流程 |
6.3 动态控制评价指标及标准 |
6.3.1 工作面评价指标 |
6.3.2 隧道评价指标 |
6.3.3 综合指标 |
6.3.4 动态指标评价标准 |
6.4 工程实例 |
6.4.1 隧道基本情况 |
6.4.2 第1次分析隧道施工状态 |
6.4.3 第2次分析隧道施工状态 |
6.4.4 第2次模拟参数更新结果分析 |
6.4.5 多次分析结果汇总 |
6.5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9)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型人才培养 |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 |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
4.1 准确定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4.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体系 |
4.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
4.4 适当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 |
4.5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
4.6 改革考试方法设想 |
(10)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起源与发展 |
2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
3 工科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
4 工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
5 结论 |
四、关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正态分布的教·学·考研究[D]. 李婉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数学师范生对高中概率统计核心知识认知的调查研究[D]. 刘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3]基础教育数学教材语言研究[D]. 周璐. 厦门大学, 2019(08)
- [4]高校概率统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 周燕. 大学教育, 2018(12)
- [5]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D]. 曹志峰. 南京大学, 2018(06)
- [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江绍萍,李慧敏,缪清.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29)
- [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问题的MATLAB求解[J]. 张雪峰,宋辉.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8]长大铁路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 胡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9]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刘国祥,张晓丽,杨永霞,刘冬,李玉毛,由向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
- [10]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张安彩,邱建龙,杨成东,陈晓. 湘南学院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