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IS数字地图质量子幅抽样方案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伟[1](2019)在《北京市地名普查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当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在结构上产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带动着全国的地名普查事业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各部门实际所掌握的地名资料不容易了解当下地名变化的情况,为了满足建设全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需求,在党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项目,最终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清楚我国地名的实际现状,并建成全国各省市之间联网的地名数据库系统。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今地名普查技术水平、建立地名数据库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不同的调查方法所要消耗的时间、物力、财力等成本也有所差异,现如今我国对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外业调查和地名数据库建立方法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所以为了地名普查能够更省时、更省力、更高效地完成地名普查工作,要对此次地名普查与建库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以北京市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项目为实例,对地名普查基本过程进行了剖析梳理研究,地名普查过程涵盖了收集地名资料、外业采集、编辑整理、建立地名数据库四个环节,根据各环节中“一普”时使用的方法(全矢量化法、手动录入法、和纸质调绘法)的特点,结合当代的科技水平与北京市实际的情况,本文对旧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及优化,形成了新的普查方法(结合资料更新法、3S集成采集法和脚本编译法),并对新方法与旧方法做了对比分析,论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RS技术基于高清遥感影像的外业调查底图制作研究。与传统纯外业调查相比,作业员可以在室内以图解方式进行地类的初步解译,使地名信息更加丰富,而且减轻了大量的外业工作量;2.利用特有定位功能和多媒体功能的平板电脑进行地名点坐标、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实时采集方法研究。这种以平板电脑作业代替传统的纸图作业的方式,节省了大量因计算坐标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3.基于ArcGIS平台的外业调查数据整合与地名条目编辑方法研究。采用脚本编译法编辑地名条目信息,对收集的各种地名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将从中提取的地名信息与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可以实现地名信息的可视化,以方便用户查找和检索地名信息。4.基于元数据并利用SuperMap的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将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集成,实现真正的C/S和B/S结构。与旧方法比较,新方法在时间上节约了将近50%,成本的消耗也下降了一半,作业效率超出旧方法的一倍;使用新方法后,不仅保证了普查成果的质量,而且成果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新方法的应用能够更有效、更科学、更快速地推进地名普查项目的实施。
蔡艳辉,程鹏飞,张莉,徐彦田[2](2019)在《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抽样检验的两类错误概率》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抽样检验的要求,给出了两类错误概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各种不同抽样方案的两类错误概率值,分析了现行的国标GB/T24356—2009抽样检验的特点。同时针对大批量整体抽样检验和分批抽样检验,通过实例计算,说明了大批量整体检验与分批检验对整体通过概率的等价性以及分批检验的不合理性。基于"纳伪"概率值分析,提出了低合格率总体条件下,抽样检验自身的高"纳伪"概率将导致抽样检验的失效性,并通过实际算例计算了导致检验结论失真的质量边界,对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质量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廖丹浩[3](2017)在《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作为县级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涉及标准制定、数据生产整合、服务平台研究、应用系统开发、运行环境搭建等诸多方面内容,对整个项目的项目质量管理要求较高,需要一整套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及质量保障措施,确保项目的建设完成和后期的运行维护及二次开发。本文利用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结合项目的建设和建设过程中对项目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从传统项目质量管理的三个主要环节,即项目质量控制计划,项目质量保证和项目质量控制上进行细化和深入研究,通过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技术保证、环境保证和资金、人力、制度等的保证实现对整个项目质量的保证,同时,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风险控制,并对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的框架平台建设、基础地理数据建设和数据标准化进行重点质量控制,保证了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效果。经过一整套系统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及质量保障措施后,达到了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预期效果,同时制定出了一整套平台建设规范和数据生产规范,为平台后期管理维护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保证了后期的运行维护及二次开发的需要,另外,探索出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地理信息空间框架项目项目质量管理,对其他城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和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郑景华[4](2016)在《露天矿空间模型不确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矿山技术的发展,三维矿床空间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矿山的生产和设计中。三维矿床空间模型的不确定性对矿山生产决策正确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矿床空间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是对其本身和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决策做出科学评价的关键。在对不确定理论分析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露天矿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考察了露天矿空间数据来源及空间数据不确定的传播,研究了空间数据位置和属性的不确定性;揭示了最优的理论建模精度和插值精度;明确了露天矿煤层底板界面和煤层厚度的不确定性模型及其关联性,构建了霍林河北露天矿三维空间的不确定模型;实现了对露天矿空间模型的不确定性描述,并将其应用于北露天矿中。对露天矿空间数据的来源及其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按照露天矿空间数据产生的不同阶段,将露天矿空间数据分为原始数据、成果数据和生产数据具有科学依据和实用性;对北露天矿煤层钻孔原始数据的不同插值方法插值精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克里格插值方法插值精度最高,明显优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与多项式插值。在对原始数据的不确定性和建模方法的不确定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不规则四面体的北露天矿空间模型的不确定性数学模型。以煤层底板界面和煤层厚度的不确定性模型建立为先导,获得各节点的标准差,由各节点的相对误差描述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而应用误差叠加原理,将煤层底板界面的不确定性模型和煤层厚度的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合成,创建煤层的不确定模型;将不同煤层及煤层之间煤岩的不确定性综合叠加,完成全矿床的空间不确定性模型;并将此不确定性模型成功应用于霍林河北露天矿的规划中,切实指导露天矿的实际生产和长远规划。
翟佩璇[5](2016)在《聚类分析算法在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新一代测绘技术装备的发展,积累的地理信息数据越来越丰富。面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成为地理信息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除此之外,提高对测绘成果数据质量检查与管理的效率,不仅是测绘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测绘成果更好地服务相关行业的前提保证。本文是在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开发的基础上,研究聚类分析算法在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测绘成果质检系统的抽样检查方案研究。通过对质检系统的系统框架与功能分析,研究测绘成果的抽样检查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分层抽样方法在批成果抽样检查中的优势。2.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分层抽样方案研究。结合测绘成果数据空间相关性的特点,针对质检系统中批成果样本选取的问题,设计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分层抽样方案。本文选择K-Means算法对批成果进行聚类分层,然后在Matlab平台上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与聚类分层抽样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相比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聚类分层抽样方法在批成果抽样检查中更具优势性。3.基于ArcEngine的检查点抽样程序开发。本文利用ArcEngine技术,结合聚类分层抽样方法与C#语言进行检查点抽样程序的开发。经实例数据测试,该程序运行良好,且达到了预期实验效果。
刘军儒[6](2015)在《基于Microstation的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图数据是GIS(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GIS系统的应用范围以及在此基础上空间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据不完全统计全球80%的信息都与位置和时间有关系,随着GIS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地图数据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在地图数据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地图数据的检查和验收,现有的地图数据检查系统大部分都是从地形图检查系统进化而来,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陆地要素的检查上,在流程上强调对最终结果的检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的地理要素扩展到海、陆、空是一种必然,所以必须要建立更加全面的地图数据检查系统;地图数据生产本身具有过程化的特点,生产中的每个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因此数据检查的对象不能仅仅针对最终的结果数据,而应当基于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尤其是对各级地图审校的控制,因为每一次审校都可能引起数据的大量变化。完成对地图各级审校的控制,保留审校信息,可以为下一级审校所用,更能提高地图数据的检查效率。基于以上思想本文提出了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检查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图数据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以及影响地图数据质量的因素和地图数据的特征,介绍了Microstation数字制图环境和地图数据的质量检查工序和检查方法,然后以试生产的20幅地图数据检查验收情况为基础,确定重点需要检查的数据内容,并分析了现有检查方法的利弊,提出改进的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较好地解决了因为制图资料繁杂、地图数据种类增多造成地图数据检查和校对的任务不断加重技术现状。作者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 对地图数据试生产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影响质量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确定了地图数据检查的方法和内容。(2) 分析了现有地图数据检查软件和数据检查方法的不足,提出并阐述了一体化数据检查理论,并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3) 设计并实现了地图数据检查系统,实现了地图数据的生产和检查一体化,各级数据检查和验收一体化,自动检查和人工检查一体化的功能。(4)实现了地图数据中新增加航空要素、海部要素、外文注记等数据层的自动检查和标注。(5) 建立了基于向量的自适应的地图质量的模糊评价模型,最终实现了地图数据质量的模糊评价。本文研制的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系统在境外地图数据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系统提高了各级审校人员数据检查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地图数据的整体检查效率。
万义良[7](2015)在《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可靠的空间数据质量是保障空间数据决策与应用结果正确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对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产业及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是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手段。尤其是对于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国情普查与监测项目,空间数据质量评估是确保国情普查成果真实可靠与权威性的关键,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空间数据质量评估过程主要包括(1)确定适用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2)确定空间数据质量度量方法;(3)选择和应用数据质量评价方法三个环节。然而,由于空间数据的多样性及其不确定性极为复杂,在这三个步骤中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1)在确定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环节,目前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如基于评价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但是绝大多数都只针对某一特定类型或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导致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难以在同一环境、同一平台下统一完成,这样势必会影响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的效率,增加空间数据质量评估的成本;(2)在空间数据质量度量环节,作为空间数据质量的核心,位置精度度量方法是空间数据精度度量研究的热点,其根据空间实体类型主要包括点元、线元和面位置误差模型,其中,当前针对线元误差度量的误差带模型大都以点元误差为基础,忽略了线元整体的误差分布,难以给出合理的误差度量指标;(3)质量验证环节中当前的质量检验方法使用的参照数据缺乏实时性,难以与待检空间数据的时间保持同步以及验证数据量不足是影响质量检验结果的重大原因。为此,本文从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过程出发,重点研究评估过程中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线元误差带及质量检验方法等关键问题,从而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基于线元误差等概率密度分布的误差带理论及其线元误差质量指标,建立基于众源数据的空间数据质量精度评估模型及其方法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实现通用的空间数据质量检查评价平台,实现在同一环境、平台下对空间数据的检查与评价,以利于国情普查与监测的数据质量控制。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从空间数据质量模型概念出发分析讨论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的定义及其内容,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空间数据质量模型及其质量元素的定义及其规定,总结出空间数据质量模型及其质量元素组成的重要特点:空间质量模型由质量元素构成,质量元素由多个质量子元素和检查项描述,质量子元素由多个质量检查项或者指标刻画,即质量模型的结构是一种层级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对象树的概念,提出基于对象树的概念级空间数据质量模型,并从质量对象树成员对象、对象关系和逻辑模型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该模型的定义和构建方法。该模型兼具面向对象和对象树的优点,包括对象唯一性、抽象性、封装性、传递性、多态性和可伸缩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因空间数据质量模型多样化而无法重用及空间数据难以统一检查的问题。(2)在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模型方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质量对象树的通用质量评价模型。本文深入分析空间数据质量评价过程,将其总结为以下六个关键组成部分:数据整体质量评价、质量元素质量评价、质量规则评价、错误率、质量合格条件及质量评分,进而结合研究提出的基于对象树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分析各组成对象间的关系,构建出通用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模型。(3)在线元误差度量方面,通过分析线元整体的误差概率分布,提出线元标准误差带理论。本文根据随机点元标准误差的构建过程,分析并推导了基于线元误差分布的标准误差带解析式;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线元落入标准误差带的概率上限及下限估算线元落入标准误差带的概率,并提出一种方便快捷的近似计算方法,以便于实际应用;根据线元标准误差带,提出随机折线的标准误差带,并进一步构建一般情况下线元和折线的误差带;在分析点元位置精度指标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线元误差带的质量指标:线元误差带的面积。(4)在质量检验方法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众源数据的空间数据质量检验方法及其框架。首先,本文根据众源数据的获取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了使用众源数据作为参照数据的优势如现势性强、信息丰富、成本低廉等,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质量不可靠、数据异构、分布不均匀等。针对众源数据的缺陷,提出将众源数据与待检空间数据视为“真实”数据的观察反应,建立精度评价模型对空间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基于众源数据的质量检验方法框架。基于此,以地表覆盖分类精度验证为例,提出基于众源数据的潜变量分析模型精度评估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精度评估的准确度,提出基于二值分类法的潜变量分析模型精度评估方法。最后,利用欧空局研制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Cover 2009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众源数据的精度检验方法针对某些地物类的效果比较好,但也存在结果不可靠的问题。(5)根据本文提出的通用质量模型和质量评价模型,提出了通用质量检查评价系统框架,构建并实现了通用空间数据质量检查评价系统。本文提出的质量检查评价系统框架对基于对象树的质量模型和质量评价模型的一种逻辑实现,主要包括数据层、核心层、支持层、执行层和表现层五层逻辑组件;基于该框架实现的通用空间数据质量检查评价系统已经广泛用于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检查与验收,并有效提高了相关数据产品的检查和验收效率,为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实证与应用。
许从余[8](2011)在《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应用基础是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它们的建成将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而数据质量是影响数据库成果应用关键因素,错误和不可靠的数据势必导致错误决策,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如何保证数据质量,并对数据质量做出科学可靠的评价,成为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考虑土地利用数据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科学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案。针对以上目标,论文着重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探讨了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理论,空间数据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不确定性,并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的各种来源,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不确定性模型以及位置不确定性和属性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2.通过分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利用数据制作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分析其中存在会导致质量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有效方法从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拓扑关系正确性、数据完整性方面对土地利用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总体质量控制方法、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及结果质量检查方案,从而达到制作出质量稳定可靠,满足国家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3.分析传统的加权平均、缺陷扣分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将模糊理论引入土地利用数据质量评价中,从空间数据质量元素、评价等级、评价因子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各质量元素、评价因子所占比重,建立土地利用数据质量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4.建立了具体评分标准,确定了质量等级函数隶属度,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案,设计实现了具体可操作的土地利用数据质量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案,并使用该方案对浙江省某县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质量评价,证明了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兰长明[9](2009)在《校园数字三维地图》文中提出数字多媒体技术出现以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并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技术。其中数字地图技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目前数字地图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日本,欧洲的许多大中城市均实现了地图的数字化。国内各大城市地图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地图技术日渐成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早期的数字化地图,仅体现为文本地图的数字化。本质上还是一个二维平面地图。而且数字化的方法也较为简单。而新兴的数字三维地图技术,将以直观的三维形式展现地图和地貌,并以三维立体视角实现遍历。该地图不仅能标识方位,还能体现三维坐标中的空间感,使人身临其境。无论民用还是军事领域,应用前景都十分广阔。前面提到,早期的数字地图。本质上只是文本地图的数字化。方法较为简单,如通过扫描仪,将普通文本地图数字化,但这种方式签于图像分辨率和显示分辨率,以及屏幕尺寸的限制,应用起来并不十分方便。后来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突破,基于算法生成的地图得以广泛发展。速度很快,所占带宽少,浏览速度快,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重要难点,就是算法设计本身很困难,而且这种方法仅限于高端应用,如实验室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一般用户很难参与其中。地图开发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人数少,而由于国家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大城市以及高校都纷纷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特别是很多高校,都建有新的校区。地图的日常更新与维护,便成为一大问题,有许多技术和管理上的瓶颈。近些年来基于各类开发平台,开发的各类数字地图得到了广泛应用,如GIS地图,但这些都是二维平面地图,而且是符号化的地图,界面并不友好。而基于多媒体技术,三维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在当前尚是一个新的尝试,本系统就是想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图形学和图象处理理论为指导,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数字三维技术开发数字三维地图。综合平面地图的快捷方便的查询功能,和三维地图的直观的地形地貌显示功能,实现校园的三维数字地图。基本框架就是建立二维平面地图,实现地理图形的实现,再在此基础上,用三维技术实现立体地貌展示,并实现虚拟现实的遍历功能,采用的主要技术是JAVA DB 3DMAX开发环境,另外参考VRML技术和方法。
张菊清[10](2009)在《空间几何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空间决策支持系统,GIS的根本任务就是分析和处理空间数据,派生和提取空间信息,而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的可靠度及应用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着GIS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GIS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过程中,几何误差纠正和空间数据插值的相关理论与算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在函数模型误差控制方面,论述了空间数据几何误差纠正的函数模型拟合原理,并对各种常用的纠正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控制点先验随机模型误差控制方面,研究了顾及先验信息的函数模型拟合法;在异常误差影响控制方面,提出了顾及系统参数先验信息的抗差拟合法。2、在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综合影响控制方面,探讨了拟合推估在空间数据几何误差纠正中的应用,弥补了函数模型拟合法难以纠正局部随机信号的缺陷;讨论了协方差函数的拟合方法,并定量研究了协方差函数误差对拟合推估解的影响;为了抑制异常误差对拟合推估解的影响,提出了协方差函数的抗差拟合法及相应的抗差拟合推估法。3、在随机模型误差影响控制方面,提出应用方差分量估计调整先验的观测方差协方差阵与随机信号的方差协方差阵之间的不协调问题。研究了基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拟合推估、基于极大似然方差分量估计的拟合推估及基于MINQUE方差分量估计的拟合推估理论;基于方差分量估计构建了自适应因子,平衡观测噪声与随机信号的贡献,从而构建了自适应拟合推估模型,并分析了自适应因子对拟合推估解的影响。4、在论述附有限制条件的函数模型拟合基础上,给出了含有随机信号约束条件、含有倾向参数的约束条件及含有倾向参数与随机信号组合约束条件的拟合推估模型,并导出了相应的解式,如此可以保证在几何误差纠正的同时能够满足各种固有的几何或物理条件。考虑到需满足的条件多且复杂,计算量大,影响误差纠正效果,于是又提出分步平差和二次误差纠正的新思路。5、提出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空间数据几何误差的纠正,避免了因先验信息不足,函数模型、随机模型选择不当所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等问题,对算法进行了改进。6、探讨了最小曲率插值原理及算法。通过分析发现:最小曲率插值既不需要全面了解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特性,也不需要人为地选择函数模型、随机模型、网络结构等。由于它将研究区域格网化,再进行逐格网内插,因此具有较好的局部拟合特性,比较适合于小区域范围内的误差拟合。7、为了控制空间数据生成过程中的内插误差影响,提出了具有抗差能力的等价权平均法及能够抵制异常变异的抗差趋势面拟合分析法;分析了核函数、节点及平滑因子对多面函数拟合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节点的自适应选择问题,提出了以各节点核函数对曲面拟合贡献的大小来自适应选择节点的正交最小二乘多面函数法。
二、GIS数字地图质量子幅抽样方案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数字地图质量子幅抽样方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地名普查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及特点 |
2.1.1 地名的概念 |
2.1.2 地名普查的概念 |
2.1.3 地名数据库代码规则 |
2.1.4 地名普查的特点 |
2.2 地名普查的任务 |
2.2.1 调查、采集地名信息及其相关属性 |
2.2.2 地名标准化处理 |
2.2.3 建立地名普查数据库 |
2.3 3S集成技术 |
第3章 北京市地名普查方法研究与实践 |
3.1 北京市地名普查项目区概况 |
3.1.1 政区概况 |
3.1.2 已有地名资料现状 |
3.2 北京市地名普查方法 |
3.2.1 结合资料更新法 |
3.2.2 3S集成采集法 |
3.2.3 脚本编译法 |
3.3 北京市地名普查实践 |
3.3.1 结合资料更新法 |
3.3.2 3S集成采集法 |
3.3.3 数据建库及脚本编译法 |
第4章 北京市地名普查成果质量控制及检验 |
4.1 地名普查质量控制 |
4.2 质量检验标准 |
4.3 现行质检标准的分析 |
4.3.1 质检方法 |
4.3.2 质量模型 |
4.3.3 检查方式 |
4.3.4 质量评定方法 |
4.4 现行质检标准的应用 |
4.4.1 样本选取方法 |
4.4.2 调整错误率限值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技术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抽样检验的两类错误概率(论文提纲范文)
1 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
1.1 两类错误的定义 |
1.2 两类错误概率的计算 |
2 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抽样检验的两类错误 |
2.1 抽样检验的抽样方案 |
2.2 GB/T24356—2009标准抽样的两类错误概率 |
3 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大批量抽样检验 |
3.1 大批量产品检验总体通过概率的等价性 |
3.2 大批量的质量检验两类错误概率 |
3.3 大批量抽样检验的失真性 |
4 结论与展望 |
(3)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础理论及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概况 |
2.1 基础理论 |
2.1.1 项目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 |
2.1.2 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
2.1.3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2.1.4 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
2.2 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概况 |
2.2.1 项目的建设目标及原则 |
2.2.2 项目的建设要求 |
2.2.3 项目的建设规划 |
2.2.4 项目的建设现状 |
第3章 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的项目质量控制计划 |
3.1 项目质量控制计划任务 |
3.2 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分析 |
3.2.1 项目质量控制的需求计划 |
3.2.2 项目质量控制的组织计划 |
3.2.3 项目质量控制的相关资源计划 |
3.3 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内容 |
第4章 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的项目质量保证 |
4.1 项目质量的技术保证 |
4.1.1 平台对接 |
4.1.2 接口建设 |
4.1.3 技术指标 |
4.1.4 数据建设 |
4.1.5 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 |
4.1.6 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应用系统建设 |
4.2 项目质量的环境条件保证 |
4.2.1 软件环境 |
4.2.2 硬件环境 |
4.2.3 网络环境 |
4.3 项目质量的其他保证 |
4.3.1 项目质量的资金保障 |
4.3.2 项目质量的组织结构及人员保障 |
4.3.3 项目质量的制度保障 |
第5章 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质量控制 |
5.1 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
5.1.1 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和内容 |
5.1.2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 |
5.2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
5.2.1 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质量控制 |
5.2.2 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 |
5.2.3 数据标准化的质量控制 |
5.3 项目质量控制结果及改进 |
5.3.1 项目质量控制结果 |
5.3.2 改进措施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露天矿空间模型不确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空间模型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1.2.2 空间数据插值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空间数据误差来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不确定性理论方法分析 |
2.1 概率论 |
2.2 数理统计理论 |
2.3 模糊集合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模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
3.1 露天矿三维空间对象 |
3.1.1 露天矿空间对象概念及特征 |
3.1.2 露天矿空间对象的认知模型 |
3.1.3 露天矿空间对象的组成 |
3.2 露天矿空间数据来源 |
3.2.1 露天矿三维空间数据的特点 |
3.2.2 露天矿三维空间数据的来源 |
3.3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分析与传播 |
3.3.1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分析 |
3.3.2 空间分析与空间数据处理不确定传播 |
3.4 空间数据位置不确性和属性不确定性研究 |
3.4.1 位置不确定性研究 |
3.4.2 属性不确定性研究 |
3.4.3 属性与位置不确定性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露天矿空间模型建模方法的不确定性研究 |
4.1 空间模型回顾 |
4.1.1 基于面表示的模型 |
4.1.2 基于体表示的模型 |
4.1.3 基于混合表示的模型 |
4.2 建模方法的理论精度研究 |
4.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
4.2.2 趋势面法 |
4.2.3 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 |
4.2.4 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 |
4.3 插值方法的确定 |
4.3.1 插值精度研究 |
4.3.2 变差函数 |
4.4 本章小结 |
5 不确定性露天矿空间模型的建立 |
5.1 煤层底板界面和煤层厚度的不确定性模型 |
5.2 煤层的不确定性 |
5.3 不确定性矿山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 |
5.3.1 煤层底板界面的不确定性模型 |
5.3.2 煤层厚度不确定性模型 |
5.3.3 煤层的不确定模型 |
5.3.4 全矿床的三维实体不确定性模型 |
5.4 矿床不确定性模型的计算机实现 |
5.4.1 煤层底板的插值实现 |
5.4.2 煤层厚度的插值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露天矿空间不确定性模型的应用 |
6.1 北露天矿采剥与排土工程规划设计 |
6.2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5)聚类分析算法在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主要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测绘成果质检系统的研究分析 |
2.1 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概述 |
2.1.1 测绘成果数据质量检查系统开发背景 |
2.1.2 质检系统的结构框架 |
2.2 质检系统数据库模块 |
2.2.1 地理信息数据库 |
2.2.2 图形数据库 |
2.2.3 属性数据库 |
2.2.4 元数据数据库 |
2.3 质检系统数据质量检查模块 |
2.3.1 测绘成果检查的质量元素 |
2.3.2 抽样检查的基本概念 |
2.3.3 测绘成果抽样检查方法研究 |
2.4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分层抽样方案研究 |
3.1 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与选择 |
3.1.1 空间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
3.1.2 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 |
3.1.3 K-Means算法的研究 |
3.2 测绘成果数据抽样检查方案的设计 |
3.2.1 抽样的基本过程 |
3.2.2 基于聚类算法的分层抽样方案设计 |
3.3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空间抽样方案的模拟实验 |
3.3.1 基于matlab的模拟实验设计 |
3.3.2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分层抽样方案有效性研究结果分析 |
3.4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聚类分层抽样方法在质检系统中的应用 |
4.1 应用实验准备 |
4.1.1 质检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
4.1.2 ArcEngine平台介绍 |
4.2 基于ArcEngine的聚类分层抽样方案的实现 |
4.2.1 基于聚类分层抽样法的检查点选取模块开发 |
4.2.2 模拟抽样测试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基于Microstation的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icrostation地图生产流程及质量影响因素 |
2.1 Microstation地图生产系统概述 |
2.1.1 系统主要功能 |
2.1.2 系统组成模块 |
2.1.3 综合数字地图的生产流程 |
2.2 地图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地图扫描矢量化的误差 |
2.2.2 遥感影像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
2.2.3 GPS测量数据资料质量问题分析 |
2.2.4 地图编辑和地图综合产生的误差 |
2.2.5 图幅数据管理产生的质量问题 |
2.3 小结 |
第三章 地图数据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
3.1 地图数据检查的依据 |
3.2 地图数据的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
3.2.1 数学精度检查 |
3.2.2 空间数据检查 |
3.2.3 属性数据检查 |
3.2.4 逻辑一致性检查 |
3.2.5 数据文档检查 |
3.2.6 地图出版检查 |
3.3 检查困境与一体化检查的提出 |
3.3.1 现有地图数据检查方法的困境 |
3.3.2 地图数据一体化检查方法 |
3.3.3 基于向量的地图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总体要求 |
4.1.2 数据组织功能 |
4.1.3 数据检查功能 |
4.1.4 质量评价功能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系统结构 |
4.2.3 系统模块 |
4.2.4 系统用例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3.1 数据预处理模块 |
4.3.2 数据检查模块 |
4.3.3 审校辅助模块 |
4.3.4 地图质量评价模块 |
4.4 地图数据检查的关键技术 |
4.4.1 数据精度检查 |
4.4.2 地貌与水系检查 |
4.4.3 航空要素检查 |
4.4.4 海部要素检查 |
4.4.5 双语注记的对照检查 |
4.4.6 出版检查 |
4.5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应用及分析 |
5.1 系统应用背景 |
5.2 运行情况简介 |
5.3 运行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研究发展以及现状 |
1.2.2 质量模型研究现状 |
1.2.3 位置精度度量研究现状 |
1.2.4 质量检验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空间数据质量概述 |
2.1 引言 |
2.2 空间数据质量基本概念 |
2.3 空间数据质量问题来源 |
2.3.1 客观世界本身的质量问题 |
2.3.2 人类引起的质量问题 |
2.3.3 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
2.4 空间数据质量内容 |
2.5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概述 |
2.5.1 质量检查方法 |
2.5.2 质量检查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3 通用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的概念 |
3.3 空间数据质量元素 |
3.3.1 国内空间数据质量元素 |
3.3.2 国外空间数据质量元素 |
3.4 常用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 |
3.4.1 基于内容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 |
3.4.2 基于数据类型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 |
3.4.3 基于评价的空间数据质量模型 |
3.5 基于对象树的通用空间数据质量模型 |
3.5.1 对象树 |
3.5.2 质量模型对象定义 |
3.5.3 质量对象关系 |
3.5.4 质量对象树的逻辑模型 |
3.5.5 基于空间数据质量对象树的质量评价模型 |
3.5.6 应用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线元整体概率密度分布的误差带 |
4.1 引言 |
4.2 随机点标准差 |
4.3 随机线元标准误差 |
4.3.1 线元的标准误差带 |
4.3.2 落入标准误差带的线元概率 |
4.3.3 一般随机线元误差带 |
4.4 随机折线误差带及其概率 |
4.4.1 随机折线的标准误差带 |
4.4.2 随机折线落入一般误差带的概率 |
4.5 基于线误差带的线元质量指标 |
4.5.1 随机点元质量指标 |
4.5.2 随机线元质量指标 |
4.5.3 随机线元质量指标Az的计算 |
4.5.4 随机折线的数值质量指标 |
4.6 实验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众源数据的空间数据质量检验方法 |
5.1 引言 |
5.2 众源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存在的问题 |
5.3 基于众源数据的质量检验方法 |
5.3.1 潜变量分析模型 |
5.3.2 基于二值分类的潜变量分析 |
5.3.3 基于众源数据的质量检验方法步骤及实现 |
5.4 实验与分析 |
5.4.1 研究区概况 |
5.4.2 实验数据 |
5.4.3 数据整合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5.4.5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评价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过程与检查软件 |
6.3 设计目标 |
6.4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评价框架 |
6.5 实现 |
6.5.1 数据字典 |
6.5.2 检查规则与质量模型 |
6.5.3 检查方案设计 |
6.5.4 数据质量评价 |
6.5.5 界面设计 |
6.6 使用QC SPATIAL检查流程 |
6.7 应用 |
6.7.1 线误差带及基于众源数据的质量评价方法的实现 |
6.7.2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检查应用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1 发表论文情况 |
2 发明专利 |
3 参与科研项目 |
4 软件着作权 |
致谢 |
(8)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
1.1.2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间数据质量研究现状 |
1.2.2 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2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 |
2.1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概述 |
2.1.1 空间数据质量 |
2.1.2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 |
2.2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来源 |
2.3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模型 |
2.3.1 位置不确定性模型 |
2.3.2 属性不确定性模型 |
2.3.3 位置与属性不确定性综合模型 |
2.4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
2.4.1 点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
2.4.2 线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
2.4.3 面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
2.4.4 属性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 |
3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
3.1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概述 |
3.1.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流程 |
3.1.2 数据生产主要质量问题 |
3.2 数据质量总体控制 |
3.3 数据质量过程控制 |
3.3.1 控制图质量控制 |
3.3.2 调查底图生产质量控制 |
3.3.3 纸质地图扫描质量控制 |
3.3.3.1 地图扫描质量控制 |
3.3.3.2 几何纠正质量控制 |
3.3.4 外业调查质量控制 |
3.3.4.1 地类调查质量控制 |
3.3.4.2 地类补测质量控制 |
3.3.5 内业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
3.3.6 拓扑关系处理质量控制 |
3.3.6.1 常见拓扑关系错误 |
3.3.6.2 地理边线不一致性处理 |
3.4 数据质量成果控制 |
3.4.1 成果数据质量检查 |
3.4.2 直方图质量控制 |
4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评价模型设计 |
4.1 GIS质量评价体系概述 |
4.1.1 GIS质量评价原则 |
4.1.2 GIS数据质量模型 |
4.1.3 GIS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4.2 土地利用数据现有质量评价方法 |
4.2.1 现有质量评价方法介绍 |
4.2.2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与不足 |
4.3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的GIS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4.3.1 模糊理论 |
4.3.2 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GIS质量评价方法 |
4.3.3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的GIS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4.4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评价实例分析 |
5.1 评价流程介绍 |
5.2 土地利用数据质量评价方案设计 |
5.2.1 质量评价模型和方法的选择 |
5.2.2 打分方法的确定 |
5.2.3 抽样方案的确定 |
5.2.4 检查记录表设计 |
5.2.5 质量元素质量等级隶属度的计算方法 |
5.3 实际数据检查评价实例 |
5.4 方案评价特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校园数字三维地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作用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5.1 软硬件环境 |
1.5.2 可行性论证 |
1.5.3 资料来源 |
1.5.4 技术背景 |
1.5.5 系统架构 |
第二章 校园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相关技术 |
2.1 系统研发的技术支撑 |
2.1.1 3DMAX |
2.1.2 JAVA |
2.1.3 After Effects |
2.1.4 Photoshop CS3 |
2.1.5 RealPlayer |
第三章 校园三维数字地图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功能模块 |
第四章 校园三维数字地图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二维平面数字地图 |
4.1.1 模块实现: |
4.1.2 二维数字地图的生成 |
4.1.3 数字地图的功能实现 |
4.1.4 万年历选择框实现: |
4.2 在文本框下方显示对话框技术实现 |
4.2.1 滑块组件使用技术 |
4.2.2 维护树模型技术 |
4.3 地图处理器实现 |
4.3.1 绘制地图标签的实现 |
4.3.2 鹰眼漫游区小地图的实现 |
4.3.3 地图操作功能实现 |
4.4 实现移动地图功能 |
4.4.1 实现维护标记功能 |
4.4.2 实现弹出菜单功能 |
4.4.3 实现对标记的维护 |
4.4.4 实现查看标记信息功能 |
4.4.5 实现搜索标记功能 |
4.4.6 实现常用搜索功能 |
4.4.7 实现高级搜索功能 |
4.4.8 描红并居中显示选中标记 |
4.5 三维数字地图实现 |
4.5.1 三维数字地图详细实现 |
4.5.2 地图合成 |
4.6 数字地图的数据信息处理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关键的计算机源代码 |
创建数据库部分代码 |
创建万年历部分代码 |
滑块组件部分代码 |
实现地图处理部分代码 |
实现用来绘制地图标签部分代码 |
实现操作地图部分代码 |
实现维护标记功能部分代码 |
实现搜索标记功能部分代码 |
实现数据库的部分关键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空间几何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与研究背景 |
1.2 影响空间数据质量的因素 |
1.3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1.3.1 位置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1.3.2 属性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1.3.3 时域不确定胜研究现状 |
1.3.4 逻辑不一致性和空间数据的完整性研究现状 |
1.4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4.1 空间数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
1.4.2 数字成果质量的检验与评价 |
1.5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和质量控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空间数据误差纠正的函数模型拟合法 |
2.1 概述 |
2.2 函数模型拟合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精度估计 |
2.2.3 算例与分析 |
2.3 顾及先验信息的函数模型拟合法 |
2.3.1 同时顾及控制点与图像点误差的函数模型拟合法 |
2.3.2 控制点固定的误差拟合法 |
2.4 系统误差参数的抗差拟合法 |
2.4.1 异常影响诊断法 |
2.4.2 抗差估计法 |
2.4.3 顾及系统参数先验信息的抗差拟合法 |
2.4.4 算例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拟合推估法及其在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3.1 概述 |
3.2 拟合推估法 |
3.2.1 基本原理 |
3.2.2 协方差函数的拟合 |
3.2.3 协方差函数误差对拟合推估解的影响 |
3.2.4 算例与分析 |
3.3 两步极小拟合推估 |
3.3.1 两步极小拟合推估原理 |
3.3.2 两步极小拟合推估解式 |
3.3.3 算例与分析 |
3.4 抗差拟合推估 |
3.4.1 协方差函数的抗差拟合 |
3.4.2 抗差拟合推估的解算 |
3.4.3 算例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拟合推估及其在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1 概述 |
4.2 拟合推估残差与真误差的关系 |
4.3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拟合推估 |
4.3.1 基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拟合推估 |
4.3.2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拟合推估 |
4.3.3 基于MINQUE方差分量估计的拟合推估 |
4.4 自适应拟合推估 |
4.4.1 自适应拟合推估原理 |
4.4.2 自适应因子的构造与选择 |
4.4.3 自适应因子对拟合推估解的影响 |
4.4.4 计算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顾及约束条件的拟合推估法及其在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顾及约束条件的函数模型拟合法 |
5.2.1 具有约束条件的参数解模型 |
5.2.2 条件方程形式 |
5.2.3 分步平差解法 |
5.3 顾及约束条件的拟合推估法 |
5.3.1 信号向量之间的约束 |
5.3.2 未知参数之间的约束 |
5.3.3 未知参数和随机信号之间的约束 |
5.4 计算与分析 |
5.4.1 扫描地形图的全局纠正 |
5.4.2 建筑物的二次纠正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P神经网络及其在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6.1 概述 |
6.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6.2.1 神经元模型 |
6.2.2 学习规则 |
6.2.3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
6.2.4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 |
6.3 BP神经网络原理及算法 |
6.3.1 BP神经网络结构 |
6.3.2 BP学习算法 |
6.3.3 BP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 |
6.3.4 基于抗差估计的BP神经网络 |
6.4 神经网络在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空间数据的最小曲率拟合法 |
7.1 最小曲率基本原理 |
7.2 最小曲率曲面的有限差分逼近 |
7.2.1 Laplace方程与Poisson方程的有限差分逼近 |
7.2.2 重调和方程边值问题的有限差分逼近 |
7.3 最小曲率曲面的有限元逼近 |
7.3.1 Laplace方程边值问题的有限元逼近 |
7.3.2 Poisson方程边值问题的有限元逼近 |
7.4 算例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空间数据内插与平滑算法改进 |
8.1 概述 |
8.2 空间数据的简单拟合与内插 |
8.2.1 加权平均法 |
8.2.2 等价权平均法 |
8.2.3 算例分析 |
8.2.4 几点结论 |
8.3 抗差趋势面拟合 |
8.3.1 趋势面最小二乘拟合 |
8.3.2 模型阶数的确定与检验 |
8.3.3 抗差趋势面拟合 |
8.4 多面函数内插 |
8.4.1 基本原理 |
8.4.2 核函数的选择 |
8.4.3 平滑因子的确定 |
8.4.4 中心点的选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设想 |
9.1 结论 |
9.2 未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GIS数字地图质量子幅抽样方案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地名普查技术研究及应用[D]. 刘金伟. 吉林大学, 2019(03)
- [2]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抽样检验的两类错误概率[J]. 蔡艳辉,程鹏飞,张莉,徐彦田. 测绘学报, 2019(08)
- [3]数字永定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廖丹浩. 华侨大学, 2017(01)
- [4]露天矿空间模型不确定性研究[D]. 郑景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4)
- [5]聚类分析算法在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翟佩璇.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6]基于Microstation的一体化地图数据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军儒.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03)
- [7]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估理论研究[D]. 万义良. 武汉大学, 2015(07)
- [8]土地利用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研究[D]. 许从余. 浙江大学, 2011(12)
- [9]校园数字三维地图[D]. 兰长明. 南昌大学, 2009(S1)
- [10]空间几何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菊清. 长安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