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凯米克V_2O_5催化剂

美国凯米克V_2O_5催化剂

一、美国开米柯V_2O_5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江敏[1](2021)在《硅基二维Ti3C2TX复合材料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硅因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 A h g-1),较低的工作电位(~0.4 V vs.Li+/Li)和较高的丰度而成为最有可能替代石墨负极的候选者之一。然而,硅负极较差的导电性和循环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等问题都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目前已经提出了纳米化和复合化的策略来设计各种硅基复合材料以实现其电化学性能的显着提升。但是对于硅材料而言,这些材料复合与哪些因素有关,效果又如何呢?本论文围绕硅基电极,首先选取了当前研究最多的三种复合材料基体构筑了不同的硅基复合材料以探讨不同基体材料对硅负极的改善情况;再将最优基体材料通过引入无定形的接触界面来解决硅电极不良的电解质接触界面问题;最后通过基体静电吸引碳纳米管(CNTs)相互作用构筑三维分级互穿导电网络结构来解决硅电极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等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静电纺丝法构筑了硅基碳纳米纤维并探讨了MXene,石墨烯和CNTs的分别加入对硅基电极的影响。所制备的电极材料均表现出显着提高的电化学性能并且在电化学性能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优越性。MXene的加入可以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从而获得较高的容量保留率;CNTs有利于电极倍率性能的提高;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可以增加电极的可逆容量。(2)选取具有最优稳定性的MXene基体材料后,本论文的第二部分进一步通过溶胶凝胶法和镁热还原法结合构筑了界面无定形包覆的Ti3C2@Si/Si Ox@Ti O2复合材料。这种设计具有诸多的优点:首先,Ti3C2充当负载多孔硅和Si Ox的支撑纳米片为电极提供了高导电性。其次,Si/Si Ox中间层的组合为电极提供了高容量,并减轻了硅的体积膨胀。最后,作为保护层的无定形Ti O2外层不仅可以防止多孔硅与电解质接触,从而在电极的表面上沉积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而且还提供了较低的扩散阻力和快速的锂离子传输能力。因此,具有夹层结构的Ti3C2@Si/Si Ox@Ti O2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稳定的循环(在循环100圈后的可逆容量可保持在939 m A h g-1),相比Ti3C2@Si/Si Ox电极提升了锂离子扩散系数和最初十个循环的容量保持率。(3)本论文的第三部分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并引入一维CNTs构筑了具有分级互穿导电网络的MXene@Si/CNTs(HIEN-MSC)复合材料。通过在CNTs修饰不同的电荷以及改变材料的加入顺序以探究CNTs在复合材料中的位置对电极性能的影响。三维导电框架的设计不仅能促进锂离子的快速传输,还能保证电极结构的稳定性。因此,HIEN-MSC电极显示出优秀的倍率性能(在10 A g-1下具有280 m A h-1的高可逆容量)和稳定的循环(在1 A g-1下2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能稳定在547 m A h g-1)。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黄贤明[2](2016)在《中低温烟气催化脱硝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燃煤烟气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中低温燃煤锅炉是我国燃煤烟气的主要来源,对于中低温燃煤锅炉烟气的控制成为近年来大气污染控制的热点。本文在传统VWTi催化剂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得到了脱硝活性高的VWTi催化剂,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低负荷燃煤机组,本文对氨法脱硫脱硝吸收产物NO2-和SO32-的催化氧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鼓泡反应装置,对氨法脱硫副产物+4价硫S(Ⅳ)的氧化过程进行研究;探究了 H2O2的自身分解规律和对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氧化行为,并在鼓泡反应器中对氨同时吸收SO2和NOx的反应进行了探讨。用过量浸渍法在TiO2和Al2O3载体上负载V2O5,制备了 V2O5/TiO2和V2O/Al2O3催化剂,解析载体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脱硝活性测试结果表明,V2O5/TiO2比V2O5/Al2O3有着更高的SCR活性。采用XRD、BET、UV-vis、DFT理论计算、XPS、EPR和in situ-DRIFT等表征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两种载体都能和V2O5相互作用。载体和V2O5的相互作用,使电子易于由载体向V2O5转移,从而使催化剂表面的还原态V2O5增多。与V2O5/Al2O3相比,V2O5/TiO2催化剂表面形成的超氧自由基可以提高催化剂表面的NO氧化能力,因此使得V2O5/TiO2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脱销活性。以TiO2为载体负载V2O5和WO3,制备商业脱硝催化剂V2O5-WO3/TiO2,其中WO3拓宽了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且当WO3的含量达到6%时该趋势最明显。采用XRD、XPS、PL以及EPR等表征技术,研究WO3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影响,结构表明WO3能够与TiO2载体表面氧空位作用,抑制了载体金红石相的产生,使催化剂高温下的稳定性增强;WO3具有一定的存储和转移电子的能力,促进了 V2O5与载体TiO2的作用,使电子更易由载体向V2O5转移,从而使催化剂表面还原态V2O5进一步增多;催化剂表面还原态的V2O5是超氧自由基生产的活性位点,因此W03的存在促进了催化剂表面超氧自由基数量的增多,从而提升了 V2O5-WO3/TiO2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活性。针对工业锅炉、烧结机、催化裂化装置等,烟气温度较低(低于180℃),SCR脱硝技术难以普遍适用的体系,本文提出以H2O2为氧化剂,以α-Fe2O3,Fe/Al2O3及Fe/TiO2为催化剂,催化转化H2O2为·OH在较低的温度下氧化NOx为硝酸盐,从而达到脱硝的目的。采用XRD、SEM、BET、NH3-TPD、FTIR以及XPS等表征技术,重点研究了H2O2在铁基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机制及其氧化脱除NOx的机理。在同时脱硫脱硝的过程中,主要得到不稳定的SO32-和NO2-混合液,易分解为SO2和NOx。需对其进行氧化处理,以得到稳定的SO42-和NO3-,达到固硫固氮的目的。因而,对SO32-和NO2-的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032-和NO2-能够氧化为SO42-和 NO3-。

李云峰[3](2014)在《喷雾燃烧制备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纳米复合材料由于纳米尺度和不同功能的结合具有优异的性能,是新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磁分离、催化剂、磁显影、新能源、太阳能光解水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设计和制备新型多功能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价值。火焰喷雾燃烧法基于传统气相燃烧制备纳米材料,具有气相燃烧连续化、无后处理、低成本、易规模化等优点。采用溶液注射,拓展了前驱体的范围,在制备多组分的纳米复合材料方面具有优势。本文基于气相火焰燃烧法,针对材料结构制备,设计燃烧反应器,开发了新型喷雾燃烧反应装置,优化燃烧工艺,制备了金属性Fe和Co3Fe7纳米颗粒、γ-Fe2O3‖SiO2双面杂化颗粒、Sn02纳米晶包覆γ-Fe2O3的核壳结构、以及相分离生长的α-Fe2O3/SnO2纳米异质结构等一系列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同时,研究了喷雾燃烧中材料的形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火焰喷雾燃烧过程,通过控制燃料氧气比,选择高含量的前驱体,并通过淬火环引入N2保护,优化燃烧工艺,建立了金属性纳米材料的还原火焰燃烧制备新技术,制备了金属性Fe和C03Fe7合金纳米颗粒。其中,金属颗粒(Fe和Co3Fe7)粒径为20-80nm,被3-6nm的氧化物层(Fe304和CoFe2O4)所包覆,在空气气氛中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有较高的比饱和磁化强度,Co3Fe7合金颗粒的比饱和磁化强度高达126.1emu/g,比单一的Fe颗粒的比饱和磁化强度提高了68%。研究了燃料氧气比、组成、材料结构和磁性能的关系。分析了金属性纳米颗粒在火焰中的形成:前驱体火焰燃烧热解、还原性气氛下的成核生长和表面氧化。2、结合Fe2O3和SiO2双组分高温相分离生长的特点,设计了共进前驱体喷雾燃烧工艺和后续连续化改性过程,优化前驱体组成,制备了具有不对称结构的γ-Fe2O3‖SiO2双面杂化颗粒,并实现了颗粒的原位表面改性。所制备的γ-Fe2O3‖SiO2双面杂化颗粒具有非对称的组成,在外磁场作用下,可以进行磁定向排列。研究了前驱体中Fe/Si比与材料结构的关系。通过火焰反应中原位取样分析表征,结合Fe2O3和SiO2的二元相图,分析了双面杂化结构在火焰中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火焰共进Ni、Mn、Co/Si前驱体得到的燃烧产物结构。经后续表面改性,硅烷偶联剂(KH570)分子选择性的接枝到双面结构中SiO2表面,赋予材料的双亲双疏特性。改性后的材料稳定于油/水两相溶剂的界面,亲水疏水分子作用使得材料取向排列,自组装形成油水界面膜和磁响应的微胶囊。采用改性后的材料可以组装成新型液体磁性微球,这些微球具有体积可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外磁场驱动特性。3、基于火焰温度梯度的变化,采用淬火环添加另一种前驱体原位包覆的方法,在反应器的后续位置引入锡源,利用SnO2在Fe2O3表面的异相成核生长,制备了SnO2纳米晶包覆γ-Fe2O3核壳纳米结构。核为30-120m的γ-Fe2O3组成,壳由8-10m的SnO2纳米晶所组成,且SnO2壳厚度在10-15nm。改变鼓泡瓶的水浴温度调整淬火环引入锡源前驱体的量,可以控制SnO2壳厚。研究发现水浴温度30℃制备的核壳结构有高的比表面积,有最高的气敏性能,对100ppm乙醇在300℃其灵敏度达22.8,是同条件下制备的Fe2O3的3.5和SnO2的1.9倍,且对乙醇有选择性。结合核壳结构及异质界面电子传递,分析了材料对乙醇分子的气敏机理。4、根据相分离诱导外延生长的机理,选择设计前驱体组成,采用前驱体共进料喷雾燃烧工艺,制备了α-Fe2O3/SnO2异质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其中,α-Fe2O3/SnO2纳米异质结构表面粗糙,尺寸在30-200nm,且具有厚度不均的SnO2壳。研究了SnO2的引入对火焰燃烧形成的Fe203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Sn02能够有效地促进火焰反应中γ-Fe2O3向α-Fe2O3的转变。当SnO2掺杂量大于5at%时,γ相Fe2O3完全转变为α相。当前驱体中锡源量继续增加时,SnO2在Fe2o3中达到饱和,在Fe2oO的表面外延生长,形成类核壳异质结构。结合燃烧反应区温度梯度及复合材料的结构演变,分析了火焰中α-Fe2O3/SnO2纳米异质结构的相分离生长机理。用所制备的α-Fe2O3/SnO2异质结构作为负极材料组装成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发现相对于单组分的Fe2O3和SnO2颗粒,两种活性氧化物的异质结构可以显着地提高锂电池容量存储性能。

朱忠平[4](2011)在《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综合利用新工艺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铝土矿石和铁矿石的消耗量大幅度上升,国内铝土矿和铁矿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对国内高铁铝土矿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以下简称为高铁铝土矿)是公认的难选难冶矿石,在我国储量很大。本论文以广西某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为对象,开展了铁、铝、硅、钒、镓等综合利用新工艺的基础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XRD、 SEM及电子探针等微观测试方法对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工艺矿物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铁主要存在于针(赤)铁矿中,而铝主要存在于三水铝石中;针(赤)铁矿中含有铝元素,Al2O3含量的质量比从17%到39%不等,而三水铝石中也都含有铁元素,Fe2O3含量的质量比从15%~25%不等,这些嵌布粒度小于5μm、嵌入在铁矿内的Al2O3和嵌入在三水铝石内的Fe2O3,导致选矿方法无法将它们分离出来。采用热力学计算和绘图等方法研究了矿石中的铝、铁、硅等组份在不同气氛下焙烧时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发现,在低于1500K的温度范围,在氧化性气氛下加热高铁铝土矿不能改变铝、铁、硅的赋存关系;Na2CO3或Na2SO4存在的条件下还原焙烧时,Al2O3和SiO2优先与钠盐反应生成铝硅酸钠,其次是硅酸钠,再次是铝酸钠;Na2SO4容易被还原为Na2SO3, Na2SO3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分解而生成Na2S和Na2SO4; Na2SO3与Al2O3和SiO2反应的规律与Na2SO4相同;Na2S不能直接与Al2O3.SiO2发生反应,但在FeO的参与作用下可与Al2O3. SiO2反应,其规律与Na2SO4的相同;钠盐存在时,在适宜的温度及还原气氛下,铁氧化物可还原成金属铁,而铝和硅转换成铝硅酸钠、硅酸钠或铝酸钠。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还原焙烧-磁选-浸出综合利用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的新工艺。通过还原焙烧-磁选研究,获得了优化的焙烧和磁选工艺参数。在Na2SO4质量比15%、硼砂质量比2%、Na2CO3质量比25%、还原焙烧温度1050℃、还原焙烧时间60min、细磨至-0.074mm95.5%~96.0%,磁场强度975Gs的条件下,获得了TFe含量93.73%、Al2O3含量1.21%的磁性物和TFe含量6.73%、Al2O3含量40.56%的非磁性物(富铝渣)产品,铁回收率93.07%。机理研究表明,在钠盐还原焙烧中,硼砂具有助熔作用,碳酸钠以固相扩散反应为主,硫酸钠以液相反应为主,添加剂的添加促进了铁晶粒的长大和铝/铁的分离。化学分析及XRD物相分析表明,焙烧矿主要由金属铁、铝硅酸钠组成,其余还有少量未还原完全的铁氧富氏体及还原焙烧过程中生成的硫化亚铁;磁性物主要成分为金属铁;非磁性物主要成分为铝硅酸钠,其余还有少量硫化亚铁、硅酸亚铁和未分离完全的金属铁。进而研究了从富铝渣(非磁性物)中回收和分离铝、硅和钠的方法和工艺技术。研究发现,硫酸浸出可将富铝渣中的铝、硅、钠同时转入溶液。获得了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H2SO4浓度30%、浸出温度30℃、浸出时间30min、液固比10:1、搅拌速度200r/min。在此条件下,富铝渣中A12O3、 SiO2和Na2O浸出率分别达到89.37%、89.12%和96.46%。为从浸出液中分离铝、硅和钠,采用浓硫酸酸化首先分离出硅,再利用硫酸铝和硫酸钠溶解度的差别,采用蒸发结晶方法实现铝、钠的分离。获得了硫酸酸化分离SiO2的最佳条件是H2SO4浓度70%、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20min、液固比10:1、搅拌速度500r/min。在此条件下,Si02分离率达到98.32%。查明了在还原焙烧-磁选-浸出过程中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中镓和钒的走向。研究发现,镓几乎全部进入磁性物质中,可以在金属铁中得到回收;80%以上的钒进入非磁性物中,非磁性物经酸浸后,钒主要到浸出渣中,可以在浸出渣中加以回收。在工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推荐了还原焙烧—磁选—浸出法综合利用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的新工艺流程,与已公开发表“先铁后铝”工艺相比,该流程具有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废弃物排放少、综合回收利用率高的优点。本论文的研究为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朋杰[5](2009)在《镁砂基催化吸附剂脱硫脱氮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用辽宁大石桥的廉价镁砂为原料研制出了的具有吸附和催化功能的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并利用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进行了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首先详细阐述了现有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已有的几种氧化物脱硫脱氮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述了氧化镁在干法脱硫方面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对镁砂基催化吸附剂的原料配比、工艺条件及其吸附催化性能的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采用焙烧的方法对催化吸附剂进行了活化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镁砂催化吸附剂制备的原料配比为镁砂:硅酸钠:氯化钙=75:15:10;在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控制在550℃,焙烧时间为2h时,活化效果最好,比表面增加到21.3982m2/g,但硫容相对较低约为6.96mg/g。因为硫容是衡量脱硫脱氮性能的重要指标,所以实验采用添加助剂Na2C03的方法提高吸附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助剂后吸附剂硫容明显提高,达到16.92mg/g。在自行设计安装的一套脱硫脱氮一体化试验装置中,对吸附法脱除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考查了氧量、水蒸气量、烟气温度等因素对脱硫、脱氮效率的影响。提出以上各主要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即对于烟气脱硫当,02/SO2=6~8,烟气温度为120~150℃,H20/02=2~4,二氧化硫浓度为1500~3000mg/m3,床层高度为5~7cm时,镁砂吸附剂的脱硫率达到92%以上;对于烟气脱氮,N0含量500ppm~2000ppm,氧气对N0x去除率没有影响,当脱氮床层高度4-5cm,脱氮反应温度130-170℃,烟气空速2500h-1~3000h-1,烟气中水蒸气含量N0/H20为10~20时,催化剂吸附脱氮效率达到85%-95%,且脱氮效果稳定,脱氮范围宽。再生实验中采用了碱洗加热再生并用水蒸气吹脱的方法,碱洗采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实验中研究了碱洗时间、焙烧温度及时间对再生后的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得出在碱洗60min,焙烧温度为550。C,焙烧时间为40min时,再生效果较好,再生一次后吸附剂硫容仅降低9.43%。分析脱硫吸附机理,在脱硫过程中,不仅发生了物理吸附,而且还有化学吸附的发生,研究了二氧化硫与Mg0接触时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及步骤。对催化剂催化分解反应机理进行研究,证明氧化镁表面上的氧缺陷,是导致催化剂具有活性的原因,而镁缺陷,使其不具有催化活性。因此研制出氧缺陷的催化剂是关键。脱氮再生后保持稳定。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镁砂基催化-吸附剂进行研究,表明脱氮及再生前后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催化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说明NO可能转化为N2与O2。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镁基催化-吸附剂,不仅具有较高的脱硫脱氮性能,而且能够再生重复利用,绿色环保,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徐军科[6](2006)在《FeSO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及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脱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FeSO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及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脱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活性炭及瓷拉西环两种填料用自来水进行脱硫对比实验,证明无论是等宏观表面积还是等填料层高度,活性炭填料的脱硫率均高于瓷拉西环。然后在活性炭填料塔中进行了FeSO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实验,考察了液气比、空塔气速、吸收温度及SO2进口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连续运行500 min时,脱硫率及吸收液pH分别稳定在93.5%以上及4.6左右,且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应用MATLAB计算机语言编程,拟合出脱硫率与各单因素之间的模拟关系式:η= 0 .00057259·exp(7.5823·(L /G)0 .0078910·ν空-0 .011970·Cso2-0. 0065149·t-0.0072098),应用该式计算出脱硫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在烟气脱硫领域首次提出用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活性炭作填料,提高了脱硫率,降低了运行费用,为我国开发从低浓度SO2烟气中回收硫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当前世界烟气脱硫仍以湿式石灰石/石灰—抛弃法为主,脱硫剂石灰石/石灰在脱硫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这些脱硫剂的生产过程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氨碱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包括白泥和盐泥),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绝大部分露天堆放,不仅占据着大量宝贵土地,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受青岛碱厂的委托,本文对氨碱厂废渣作脱硫剂脱除烟气中SO2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有不少氨碱厂位于海边,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海水,使用过的部分海水排回大海。利用这些将排回大海的海水的天然碱度脱除烟气中SO2,可以节约大量淡水。但是,要维持较高的脱硫率必需消耗较大的动力。氨碱厂废渣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碳酸钙、氧化钙或氢氧化镁等),加入海水(实验时,用海水素加水配制而成)中用来脱硫,直接或间接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可以达到提高脱硫率、节支增效、双向治理、净化环境的目的。首先用一次性脱硫工艺进行研究,单因素实验表明,液气比(L/G)对脱硫率影响比较大。在实验条件范围内,SO2进口浓度及固含量对脱硫率的影响很小。综合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白泥还是盐泥海水浆液的脱硫率都很高,分别在94%~95%、95%~97%之间。连续运行16h未观察到塔内有结垢现象,工业上可以采用此工艺运行。但当浆液的固含量为2%时,运行3小时后,塔内就出现硬垢,因此该法只能在固含量很低(<1%)的情况下运行。上清液循环制浆脱硫工艺单因素实验表明,在控制循环槽浆液pH值为5.8~

向德辉[7](1981)在《二氧化硫氧化用钒催化剂的进展》文中指出 自1875年铂催化剂制备硫酸工业化以后,人们继续寻求SO2氧化的新催化剂。单纯的V2O5活性不高;但因工业制V2O5常有少量碱金属盐作为杂质存在,含有这种杂质的V2O5活性成倍增高,碱金属的助催化作用很快被发现,于是而有钒催化剂问世。

二、美国开米柯V_2O_5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开米柯V_2O_5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硅基二维Ti3C2TX复合材料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的概述
        1.1.1 硅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硅的来源
        1.1.3 硅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1.4 硅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1.1.5 硅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2 硅基复合材料
        1.2.1 零维硅基复合材料
        1.2.2 一维硅基复合材料
        1.2.3 二维硅基复合材料
        1.2.4 三维硅基复合材料
    1.3 硅基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静电自组装法
        1.3.2 静电纺丝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物性表征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衍射仪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
        2.2.5 氮气吸附/脱附仪
        2.2.6 热重分析仪
        2.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2.8 拉曼光谱仪
        2.2.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2.2.10 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测试仪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电池的装配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
        2.3.3 循环伏安测试
        2.3.4 电化学阻抗测试
第三章 MXene,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对硅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MXene,GO和 CNTs的制备
        3.2.2 Si/MXene@CNFs,Si/GO@CNFs和 Si/CNTs@CNFs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NFs的制备
        3.3.2 MXene,GO和 CNTs的形貌及物相表征
        3.3.3 CNFs的形貌表征
        3.3.4 CNFs的物相及结构表征
        3.3.5 CNFs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3.3.6 CNFs的储锂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界面无定形的Ti_3C_2@Si/SiO_X@TiO_2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Ti_3C_2@SiO_2的制备
        4.2.2 Ti_3C_2@Si/SiOx@TiO_2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Ti_3C_2@Si/SiO_X@TiO_2的制备
        4.3.2 Ti_3C_2@Si/SiO_X@TiO_2的形貌表征
        4.3.3 Ti_3C_2@Si/SiO_X@TiO_2的物相及结构表征
        4.3.4 Ti_3C_2@Si/SiO_X@TiO_2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4.3.5 Ti_3C_2@Si/SiO_X@TiO_2的储锂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具有分级互穿导电网络的MXene@Si/CNTs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的处理
        5.2.2 HIEN-MSC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HIEN-MSC的制备
        5.3.2 原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5.3.3 HIEN-MSC的形貌表征
        5.3.4 HIEN-MSC的物相及结构表征
        5.3.5 HIEN-MSC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3.6 HIEN-MSC的储锂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中低温烟气催化脱硝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NO_x和SO_2的排放现状
    1.2 NO_x和SO_2的危害
    1.3 NO_x和SO_2的来源
        1.3.1 NO_x的来源
        1.3.2 SO_2的来源
    1.4 NO_x和SO_2政策层面上的控制对策
    1.5 NO_x和SO_2技术层面上的控制对策
        1.5.1 烟气脱硝技术
        1.5.2 烟气脱硫技术
        1.5.3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6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论文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2 V_2O_5/TiO_2与V_2O_5/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SCR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催化剂制备
        2.1.3 催化剂表征
        2.1.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活性
        2.2.2 微观特性分析
        2.2.3 UV-vis漫反射光谱和EIS分析
        2.2.4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2.5 表面还原物种分析
        2.2.6 表面元素价态及氧空位分析
        2.2.7 NO氧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SCR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 催化剂制备
        3.1.3 催化剂表征(氧空位分析)
        3.1.4 催化剂活性评价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催化剂活性
        3.2.2 XRD分析
        3.2.3 UV-vis分析
        3.2.4 PL光谱分析
        3.2.5 表面DFT计算
        3.2.6 XPS分析
        3.2.7 原位红外谱图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H_2O_2催化转化·OH氧化脱硫脱硝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催化剂制备
        4.1.3 催化活性评价装置
        4.1.4 数据处理
        4.1.5 催化剂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结构表征
        4.2.2 脱除率的影响因素
        4.2.3 表面酸性位的影响
        4.2.4 表面性质的影响
        4.2.5 增强机理研究
        4.2.6 对环境的意义
    4.3 本章小结
5 氨法同时脱硫脱硝NO_2~-和SO_3~(2-)共氧化研究
    5.1 实验部分
    5.2 理论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亚硝酸盐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3.2 亚硫酸盐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3.3 空气流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3.4 反应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3.5 pH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5.4 动力学模型
    5.5 模拟氧化过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符号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喷雾燃烧制备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
    1.2 氧化铁基纳米材料概述
        1.2.1 单质α-Fe
        1.2.2 磁性氧化铁
        1.2.3 α-Fe_2O_3
    1.3 氧化铁类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1 磁性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
        1.3.2 基于α-Fe_2O_3的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
    1.4 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溶液沉淀法
        1.4.2 水热及溶剂热法
        1.4.3 溶胶凝胶技术
        1.4.4 高温热解法
    1.5 燃烧技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1.5.1 气相火焰燃烧技术概述及分类
        1.5.2 火焰燃烧反应器的发展
        1.5.3 火焰燃烧过程描述
        1.5.4 燃烧法制备氧化铁基纳米材料进展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性纳米颗粒的还原火焰制备、结构及其磁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2.2 实验方案
        2.2.3 材料表征
    2.3 金属性Fe纳米颗粒制备及磁性能
        2.3.1 晶型与化学组成
        2.3.2 形貌与结构
        2.3.3 喷雾燃烧工艺研究
        2.3.4 热稳定性
        2.3.5 磁性能
        2.3.6 颗粒组成与结构的形成机理
    2.4 金属性Co_3Fe_7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磁性能
        2.4.1 晶型与化学组成
        2.4.2 形貌与结构
        2.4.3 热稳定性及比表面积
        2.4.4 磁性能
    2.5 金属性合金纳米颗粒形成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γ-Fe_2O_3‖SiO_2双面杂化颗粒的燃烧制备、原位改性及表面特性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3.2.2 实验方案
        3.2.3 材料表征
    3.3 γ-Fe_20O_3‖SiO_2双面杂化颗粒的制备及结构调控
        3.3.1 晶型与化学组成
        3.3.2 形貌与结构
        3.3.3 影响因素
        3.3.4 磁性能
        3.3.5 形成机理
        3.3.6 Ni,Mn,Co/SiO_2杂化形貌与结构
    3.4 γ-Fe_2O_3‖SiO_2双面杂化颗粒原位改性及特性
        3.4.1 γ-Fe_2O_3‖SiO_2双面杂化颗粒原位改性
        3.4.2 MEMO分子改性后颗粒的表面活性
        3.4.3 液体微球组装及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nO_2纳米晶原位包覆γ-Fe_2O_3核壳结构的燃烧制备及气敏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4.2.2 实验方案
        4.2.3 材料表征
    4.3 SnO_2纳米晶包覆Fe_2O_3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
        4.3.1 晶型与化学组成
        4.3.2 形貌与结构
        4.3.3 形貌结构的影响因素
        4.3.4 形成机理
    4.4 SnO_2纳米晶包覆Fe_2O_3核壳结构的气敏性能
        4.4.1 SnO_2纳米晶包覆Fe_2O_3核壳结构的气敏性
        4.4.2 气敏性增强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火焰相分离诱导生长α-Fe_2O_3/SnO_2纳米异质结构及锂电池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5.2.2 实验方案
        5.2.3 材料表征
    5.3 α-Fe_2O_3/SnO_2纳米异质结构制备
        5.3.1 晶型与化学组成
        5.3.2 形貌与结构
        5.3.3 SnO_2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5.3.4 相分离诱导生长机理
    5.4 α-Fe_2O_3/SnO_2纳米异质结构的电化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课题延伸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延伸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4)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综合利用新工艺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铝土矿资源及其消费情况
    1.2 我国铝土矿资源的特点
    1.3 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3.1 国外高铁铝土矿利用的研究现状
        1.3.2 广西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物化特性研究
    2.1 化学成份分析
    2.2 工艺矿物学研究
        2.2.1 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
        2.2.2 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
    2.3 热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焙烧热力学基础
    3.1 热力学计算方法
    3.2 氧化焙烧热力学
        3.2.1 主要组分反应热力学
        3.2.2 添加剂作用下的反应热力学
    3.3 还原焙烧热力学
        3.3.1 铁氧化物还原的热力学
        3.3.2 添加Na_2CO_3的反应
        3.3.3 Na_2SO_4作用下还原焙烧热力学
        3.3.4 同时添加Na_2CO_3和Na_2SO_4的反应
        3.3.5 还原焙烧过程化合物氧势图
    3.4 小结
第四章 高铁铝土矿综合利用新工艺及机理研究
    4.1 添加剂存在时还原焙烧—磁选铝铁分离
        4.1.1 原料及研究方法
        4.1.2 还原焙烧—磁选试验结果与讨论
        4.1.3 还原焙烧—磁选铁铝分离机理研究
    4.2 钠-铝-硅分离及铝的提取研究
        4.2.1 富铝渣中铝-硅的浸出
        4.2.2 浸出液中铝、钠的分离
    4.3 镓、钒走向及其回收
        4.3.1 镓、钒走向
        4.3.2 镓的提取
        4.3.3 钒的提取
    4.4 推荐的综合利用新流程及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绩

(5)镁砂基催化吸附剂脱硫脱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气脱硫脱氮意义
    1.2 课题背景
第2章 SO_2、NO_x治理与研究概况
    2.1 烟气脱硫方法概述
        2.1.1 湿法脱硫
        2.1.2 干法脱硫
    2.2 金属氧化物对SO2的干法吸附
        2.2.1 氧化铜脱硫
        2.2.2 铁系氧化物脱硫
        2.2.3 钙系脱硫剂
        2.2.4 其他干法脱硫剂
    2.3 NO_x治理方法概述
        2.3.1 氮氧化物的治理现状
        2.3.2 催化还原法
        2.3.3 催化分解法
        2.3.4 吸附法
        2.3.5 湿法烟气脱硝
    2.4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和应用
        2.4.1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和应用
        2.4.2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和应用
    2.5 镁砂资源及性质
        2.5.1 镁砂资源
        2.5.2 MgO脱硫可行性
        2.5.3 MgO晶体缺陷对脱氮影响
        2.5.4 氧化镁脱硫的现状
    2.6 小结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装置及流程
        3.3.1 脱氮实验装置
        3.3.2 活化、再生实验装置
    3.4 实验测试方法
        3.4.1 镁砂基催化吸附剂性能分析测试方法
        3.4.2 脱硫效率测试方法
        3.4.3 催化剂脱氮性能分析测试方法
        3.4.4 相关参数的测定
    3.5 小结
第4章 镁砂基催化吸附剂制备
    4.1 原料选择
    4.2 镁砂基催化吸附剂制备工艺设计
    4.3 镁砂基催化吸附剂制备方法
        4.3.1 镁砂基催化吸附剂的制备
        4.3.2 优化配比实验
        4.3.3 浸渍催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4.3.4 原料配比分析
    4.4 催化吸附剂的活化实验
        4.4.1 焙烧温度对催化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4.4.2 焙烧时间对催化吸附剂性能影响
    4.5 助催化剂的筛选
        4.5.1 助催化剂的选择
        4.5.2 浸渍条件对硫容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催化剂脱硫脱氮性能分析
    5.1 脱硫影响因素分析
        5.1.1 有氧条件下的脱硫实验
        5.1.2 无氧条件下的脱硫实验
        5.1.3 氧气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1.4 烟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5.1.5 水蒸气对脱硫率的影响
        5.1.6 二氧化硫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1.7 床层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1.8 脱硫前后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5.2 脱氮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5.2.1 稳定性实验(反应时间的影响)
        5.2.2 脱氮吸附塔床温度和床层高度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5.2.3 氧气浓度的影响
        5.2.4 水蒸气浓度的影响
        5.2.5 NO浓度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5.2.6 空速(接触时间)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5.2.7 脱氮前后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催化吸附剂再生研究
    6.1 催化吸附剂的失活与再生条件的选择
        6.1.1 催化吸附剂失活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6.1.2 再生方式的选择
    6.2 再生条件研究
        6.2.1 实验方法
        6.2.2 碱洗实验研究
        6.2.3 再生温度的实验研究
        6.2.4 再生时间的实验研究
        6.2.5 再生次数的实验研究
        6.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6.3 再生理论的讨论
        6.3.1 再生过程
        6.3.2 再生产生的滞后现象
    6.4 小结
第7章 催化吸附剂脱硫脱氮机理研究
    7.1 MgO载体的化学性质分析
    7.2 吸附理论
        7.2.1 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7.2.2 化学吸附
    7.3 扩散对多相反应的影响
        7.3.1 多相反应的外扩散区
        7.3.2 多相反应的内扩散区
        7.3.3 脱硫反应的内外扩散区
        7.3.4 催化吸附剂脱硫机理分析
    7.4 脱氮实验机理研究
        7.4.1 MgO载体对NO的吸附催化量子化学分析
        7.4.2 烟气脱氮机理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6)FeSO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及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脱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O_2及酸雨的形成与危害
        1.1.1 SO_2的来源与危害
        1.1.2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
    1.2 SO_2及酸雨的污染现状
        1.2.1 世界SO_2及酸雨的污染现状
        1.2.2 我国SO_2及酸雨的污染现状
    1.3 脱硫技术及展望
        1.3.1 脱硫技术概述
        1.3.2 工业上应用的主要烟气脱硫技术
        1.3.3 脱硫技术展望
    1.4 本课题的提出
    1.5 本课题的内容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FeSO_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2.1 FeSO_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机理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O_2浓度的测定
        2.3.2 浆液pH 值的测定
        2.3.3 实验数据的采集
    2.4 实验仪器及试剂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两种填料对比实验
        2.5.2 液气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2.5.3 空塔气速对脱硫率的影响
        2.5.4 SO_2进口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2.5.5 吸收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2.5.6 综合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一次性脱硫研究
    3.1 氨碱厂白泥盐泥的成分
    3.2 一次性脱硫机理
    3.3 实验装置及方法
    3.4 分析方法
    3.5 实验仪器及试剂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液气比(L/G)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3.6.2 进口SO_2浓度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3.6.3 浆液固含量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3.6.4 综合条件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脱硫-上清液循环制浆脱硫研究
    4.1 上清液循环法脱硫机理
    4.2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分析方法
    4.4 实验仪器及试剂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液气比(L/G)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4.5.2 进口SO_2浓度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4.6 结垢原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钙-钙双碱法”脱硫研究
    5.1 “钙-钙双碱法”脱硫机理
    5.2 实验装置及方法
    5.3 分析方法
    5.4 实验仪器及试剂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高浓度白泥、盐泥浆液直接循环脱硫
        5.5.2 液气比(L/G)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5.5.3 进口SO_2浓度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5.5.4 吸收液pH 值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5.5.5 固含量对脱硫率及吸收液出口pH 值的影响
        5.5.6 综合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美国开米柯V_2O_5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硅基二维Ti3C2TX复合材料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江敏. 东华大学, 2021(01)
  • [2]中低温烟气催化脱硝及其机理研究[D]. 黄贤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喷雾燃烧制备氧化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D]. 李云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4]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综合利用新工艺的基础研究[D]. 朱忠平. 中南大学, 2011(12)
  • [5]镁砂基催化吸附剂脱硫脱氮研究[D]. 刘朋杰. 东北大学, 2009(07)
  • [6]FeSO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及氨碱厂白泥盐泥海水浆液脱硫研究[D]. 徐军科. 湘潭大学, 2006(12)
  • [7]二氧化硫氧化用钒催化剂的进展[J]. 向德辉. 硫酸工业, 1981(01)

标签:;  ;  ;  ;  ;  

美国凯米克V_2O_5催化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