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铺膜播种错位成因及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师丽娟[1](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吴桂英[2](2013)在《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 ——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山东省L村为研究个案,围绕这一个案,对该地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以后村民的生存方式于环境的深刻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对比与分析,对围绕L村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维权和环境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经验层面对如下两个问题给予了回答,即乡村社会的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怎样的逻辑性关联;在现有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社会关系形态下,环境污染的治理面临哪些结构性与制度性困境,熟人伦理与乡村社会秩序又是如何作用并加强了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治理的破坏机制的。研究试图通过环境与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与制度之间的互动逻辑展开问题的分析,从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环境的关联性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社会中村民的生存方式相比,现在村民的生存方式更具环境破坏性。村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生活者,而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生活者,村民的行为都在污染着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村民作为生存者正在日益致害者化。而由村民的现有生存方式决定的乡村社会关系形态也从侧面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行为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同为致害者和受害者的村民,对于环境治理有着一种矛盾的情感,他们本身并不排斥污染治理,但又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使自己受害。乡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是由不合理的生存方式造成的,而造成这种不合理生存方式的根源在于还不协调、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态。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得生产按照资本的逻辑加速运转,在这种体制中,利润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处于市场竞争中的经济行动主体有足够的动力将自己的生产成本外部化,只要外部化生产成本的代价小于由他的行动选择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资本的逐利本质使得生产系统的问题域只限于如何最大限度的攫取现有环境资源并从中渔利,而对于环境系统由此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和社会为此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则不加顾及。外部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路径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又使得市场调节机制面临失灵。这时就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的责任上应有足够的担当,利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规制市场行为,堵住成本外部化的输出通道,从而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形成有序的运转。然而,现实中政府却往往担当着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角色,社会角色的错位致使它有意无意的将一只脚牢牢地踏到了“苦役踏车”的脚踏板上,与市场主体合力构成“苦役踏车”的左右两翼,共同促动其顺利前行。社会在市场与政府的合力下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同时也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和对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的满足,而屈从于前行的踏车。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政府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重心均置于城市社会之中,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均以城市社会和工业污染为依归,从而使得乡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处在快速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正在被资本运转的逻辑日益解构,由村民群体结构而成的乡村社会单元也因村民的渐进式流出而开始式微。研究认为乡村环境问题是经济、制度和社会互动不良造成的结果,破解之道就是建立市场与政府的双向调节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政府的政策规制下实行污染者付费制,同时加大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转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并试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而所有这些治理策略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只有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并充分尊重和挖掘村民的智慧,环境治理问题才能找到可行的路径。此外,本研究还尝试拓展运用了“生活者的致害者化”和“生活环境主义”两个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本土,特别是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案例中,与日本本土的情形有较大的不同,这两个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案例中的现实情况,因此,笔者将其拓展为“生存者的致害者化”和“生存环境主义”,以期能够符合我国的本土实践。
马瑛[3](2011)在《基于农户行为的新疆南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在多年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三足鼎立的棉花生产格局,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主产区逐渐发生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区域的转移。新疆棉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光热资源充足,特别适宜于棉花生长,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区域棉花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以及品种和调出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新疆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原棉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其中,新疆的南疆地区由于具有种植棉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发展棉花产业的良好基础,尤其是适宜中熟细绒棉和早熟长绒棉生产,发展至今,棉花产业已成为南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南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植棉收入占到南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个别地区甚至高达75%以上。2009年,新疆南疆地区棉花产量达到109.75×104t,占全疆棉花总产量的43.48%,棉花种植面积63.50×104hm2,为全疆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5.05%,南疆已成为新疆最大的优质陆地棉和国家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尽管棉花生产已成为新疆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重要途径,但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棉花生产的负外部性日渐显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历史原因,环塔里木盆地的南疆地区环境承载力相当低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土地投资、种植决策、新技术的采用等棉农生产行为,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土地退化问题。本论文以南疆地区棉农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疆重点地区展开调研,以棉农生产对土地质量与环境的影响为主线,通过研究南疆地区“棉花可持续生产-环境改善-农民脱贫”关系链与协调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并能对南疆土地退化的防治及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1、2、3章,为全文提供必要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及评述,并对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层面的剖析;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包括第4、5章,分别介绍了新疆南疆的自然基础与土地退化表现、以及南疆的经济社会基础与棉农生产及收入状况,为下面的研究展开铺垫;第三部分是关系研究,包括第6、7、8章,通过在新疆南疆深入农户进行问卷与实地调研,揭示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可能对土地带来的退化影响,并针对南疆政府对农户的指导性较强的特点,进一步研究了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策建议,即第9章,分别从农户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了优化南疆棉农生产行为、有效防治土地退化的对策思路。通过以上研究,证实并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农户行为与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同时,通过提出优化棉农生产行为以及改善土地退化状况的措施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相似条件地区的棉农生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本论文着眼于农户,即南疆棉农,以微观视角,首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及机理,为研究棉花可持续生产与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及大量的实证资料。2.研究方法。以新疆南疆为调研区域,样本区域覆盖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三个地州的300户植棉农户,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6份。在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新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和意愿进行分析,寻找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以及农户行为的微观动因。在模型运用方面,采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分析南疆棉花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导致南疆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并对南疆(地方)政府与棉农之间的行为机制做出博弈分析。3.将政府行为纳入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棉花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而忽视环境、发展经济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政策的执行也常常与政府的初衷与本意有相悖之处。本论文探讨了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土地生态的影响,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王立新[4](2006)在《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质变,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农业生产者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因此必须探索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运行方式,农业产业化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江苏农垦是集农工商运服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综合性企业,农业是其支柱产业。农垦农业明显区别于农村农业经济,具有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等多种比较优势。当前农垦正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条件、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理想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实施和发展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论文是在广泛的文献探索、深入调研、资料收集的前提下,吸取已有的理论成果,根据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基本条件,系统地提出了江苏农垦今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对策和具体措施,使本文具有较强的科学合理性和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对新时期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借鉴参考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回顾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目标与内容,说明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与现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与组织形式,回顾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三部分是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概述江苏农垦农业发展历程,分析垦区与农村农业经济的差异,深入分析垦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策略,亦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着重阐述了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作用、发展思路、适宜的发展模式、具体的发展策略,具体的发展策略包含10个方面:创新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制度、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的商品生产基地、创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优质的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的科技创新、实施全程的标准化管理、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构建有力的资本支持和风险保障体系。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建议,总结归纳农垦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建议要科学定位、正确决策、高效运行,认真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关系。
张猛[5](2004)在《棉花铺膜播种错位成因及解决办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铺膜播种由于机具、机具调整及人为等方面因素,造成播种前后或左右错位,轻者,错位率在4%6%,重者,达到9%11%,直接影响到棉花单产的提高。现就实际工作中对棉花错位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谈几点意见。
沈雅琴[6](2004)在《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及其绩效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实现条件,以比较经济学为方法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合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为分析工具研究我国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绩效,以此来寻求影响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条件决定了在家庭承包制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下,产业化的实施首先需要农户把土地流转出来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态势。 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是土地产权制度关于公有产权权益实行的主要形式,其产权结构是:土地所有权和处置权归集体所有,农户掌握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收益权在两者之间进行分割。在收益权的分割上是很明确合理的,即“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农户成为土地资产经济上的所有权主体。但土地产权中的处置权仍归集体所有,农户没有买卖和处置的权利。而且,由于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平均主义,法律上的所有者—生产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处置权。他们所有的只足在生产队内部因人口增减而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调整,真正的处置权还在国家手中。 产权不是单向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是否完备,除了要看权力束的结构,还要看所有者是否能够充分地行使产权。如果产权所有者拥有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就称它拥有的产权是完整的。如果这方面的权利受到了禁止、限制或侵蚀,就称为产权残缺。家庭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户拥有了承包经营权,但农户的权力并不是充分和完备的。在农业产业化中,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户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绩效,长期土地承租合约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则又影响着农户的生产行为。 如何顺利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形成气候?土地承租合约的长短因其形成的激励不同会影响农户的预期行为。理论上长期土地承租合约可以稳定农户的预期,使农户的行为发生变化。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却表明:1993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是缓慢的,在家庭承包制既有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下,农户为了生存的需要,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弃耕和抛荒的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土地流转效率低下,区域化布局不易形成。 同时,在<sub>{:地承租合约从3一30年不变的立法过程中,土地调整的现象一直在延续着,没有停息。这使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严重不稳定,农民对未来缺少稳定的预期。农业生产中兼业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专业化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区域化布局和一体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的开展。 农业产业化组织是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连接在一起以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组织起着连接农户和市场,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减少市场风险的作用。在产业组织内部,由于产权的约束,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农户和龙头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内生交易费用增加,导致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演变过程中,从农业产业化初期到农业产业化后期,机会主义现象屡见不鲜,履约率愈来愈低,产业化商品合约的稳定性差,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效率不高。 农业产业化最终的绩效取决于市场的交易效率,在前两个环节的影响之下,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分工水平不高。现有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都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而能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的期货市场又没有建立起来,市场交易效率较低。并且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易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的农业产业化。因此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绩效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作者结合理论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一些配套改革的措施。 本文还通过对东西部农业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地区的对比,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绩效来支持文章的结论。 这样,在本文的分析中以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长期土地承租合约的关系为核心,得出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的经济学解释:农业产业化绩效不高的原因在于家庭承包制既有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程度。而完善和改革现有的土地承租合约制度就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绩效的必然选择。
二、棉花铺膜播种错位成因及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铺膜播种错位成因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d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
2.3 科学计量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 ——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述评 |
1.2.1 生存方式与环境问题相关性研究 |
1.2.2 乡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 |
1.2.3 农民环境抗争与乡村环境治理研究 |
1.2.4 反思与批判 |
1.3 研究基本内容与思路 |
1.3.1 传统与现代的划分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
1.4.2 研究方法与调查点的选择 |
1.4.3 资料的来源 |
1.5 调查点概况 |
1.5.1 区域地理 |
1.5.2 气候与灾变 |
1.5.3 农田灌溉与农业病虫害 |
1.5.4 村庄简介 |
第2章 乡村生存方式转型与乡村环境问题 |
2.1 传统生存方式与环境保护 |
2.1.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 |
2.1.2 传统农民生活方式与环境 |
2.1.3 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契合:传统乡村社会 |
2.2 现代生存方式与环境污染 |
2.2.1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 |
2.2.2 现代农民生活方式与环境 |
2.2.3 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断裂:现代乡村社会 |
2.3 加工业的引入与污染的加剧 |
2.3.1 肠衣加工业的发展历程 |
2.3.2 肝素钠的提炼 |
2.3.3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发展与环境何者先行? |
2.4 小结与讨论:生存者的致害者化 |
第3章 乡村社会关系与环境治理 |
3.1 村庄伦理与污染同意 |
3.1.1 熟人社会中的关系与伦理 |
3.1.2 利益均沾 |
3.1.3 危害的隐而不彰 |
3.2 西湾事件——一次成功的“环境维权” |
3.2.1 清水湾的变迁 |
3.2.2 探寻维权路,误入环保门 |
3.2.3 环保之路,还有多远? |
3.3 东沟事件——多方利益博弈 |
3.3.1 两次污染突发事件 |
3.3.2 守坝与开坝 |
3.3.3 红水与洪水 |
3.3.4 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4 建设肠衣小区的构想与失败 |
3.4.1 “发展是第一要务”与“稳定是第一责任” |
3.4.2 骑虎难下的治污方略 |
3.4.3 以污水的名义 |
3.5 小结与讨论:空间、秩序与村民理性 |
3.5.1 公共空间与村民理性 |
3.5.2 乡村伦理与村庄秩序 |
第4章 乡村环境治理的理想图景 |
4.1 乡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
4.1.1 本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
4.1.2 治理图景 |
4.2 乡村点源污染的治理 |
4.2.1 本土尝试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2 治理图景 |
4.3 乡村环境治理的理想图景 |
4.3.1 经济学视角之下的环境治理 |
4.3.2 社会学视角之下的环境治理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站在生存者的角度思考 |
5.1 生存机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5.2 生存环境主义的思考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农户行为的新疆南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的理论层面剖析 |
3.1 棉农生产行为、棉农生计与土地退化的关系 |
3.2 农户生产行为与土地退化矛盾分析 |
第4章 新疆南疆自然基础与土地退化表现 |
4.1 南疆五地州概况 |
4.2 南疆自然资源基础 |
4.3 南疆土地退化的表现 |
第5章 新疆南疆经济社会基础与棉农生产及收入状况 |
5.1 南疆人地关系 |
5.2 南疆经济整体状况与农民收入水平 |
5.3 南疆棉花生产概况 |
5.4 南疆棉花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
第6章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及特点 |
6.1 基于农户行为的南疆棉花生产及农民意愿调查分析 |
6.2 南疆棉农生产行为特点 |
6.3 棉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7章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影响 |
7.1 棉农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行为特征 |
7.2 用LOGISTIC模型分析导致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 |
7.3 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具体影响 |
第8章 政府政策对新疆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影响 |
8.1 政府与棉农行为机制博弈分析 |
8.2 现行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的影响 |
8.3 政府政策引致负面效果的原因剖析 |
第9章 优化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有效防治土地退化 |
9.1 合理引导并规范棉农的生产行为 |
9.2 健全配套措施,保障棉农科学生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分析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分析框架 |
1.4 论文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2.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
2.3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
2.3.1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形式 |
2.3.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
2.4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2.4.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2.4.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政策导向 |
2.4.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3.1 江苏农垦农业发展历程 |
3.2 江苏垦区农业各行业的演变过程 |
3.3 江苏农垦与农村农业经济相比的条件差异 |
3.4 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
3.5 现阶段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
3.6 影响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策略 |
4.1 江苏垦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
4.2 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
4.3 新时期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适宜的发展模式 |
4.4 新时期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
4.4.1 创新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制度 |
4.4.2 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
4.4.3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
4.4.4 建设优质的商品生产基地 |
4.4.5 创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
4.4.6 建立健全优质的服务体系 |
4.4.7 强化农业的科技创新 |
4.4.8 实施全程的标准化管理 |
4.4.9 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
4.4.10 构建有力的资本支持和风险保障体系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及其绩效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的批评性回顾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与长期土地承租合约 |
2.1 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实现条件及交易合约形式 |
2.2 合约选择 |
2.3 合约安排 |
2.4 合约选择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效应 |
2.5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与农业产业化 |
2.6 土地承租合约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实验与评述 |
2.7 不完全合约下的农业产业化 |
第三章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分析 |
3.1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约束 |
3.2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行为研究 |
3.3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的土地流转效率 |
3.4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水平 |
3.5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组织现状及效率 |
3.6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 |
3.7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程度 |
3.8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绩效的总量分析 |
3.9 结论性评论 |
第四章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
4.1 农业的产业特征与政府干预 |
4.2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式 |
4.3 农民理性 |
4.4 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与市场 |
4.5 政府的农业产业化政策取向 |
4.6 政府干预农业的边界 |
4.7 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主要职能--促进制度创新 |
4.8 案例分析:合约的促成与实施-赛飞亚的经验 |
第五章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的实验:以内蒙古巴盟杭锦后旗和浙江农业产业化为例的研究 |
5.1 内蒙古巴盟杭锦后旗农业产业化的实验 |
5.2 杭锦后旗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及绩效分析 |
5.3 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股份合作制经营 |
5.4 结论性评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代后记: 《桃花源记》为我们编织了怎样的理想? |
四、棉花铺膜播种错位成因及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2]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 ——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D]. 吴桂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3]基于农户行为的新疆南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研究[D]. 马瑛.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5)
- [4]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D]. 王立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5]棉花铺膜播种错位成因及解决办法[J]. 张猛. 新疆农机化, 2004(06)
- [6]长期土地承租合约下农业产业化及其绩效的经济学研究[D]. 沈雅琴. 复旦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