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特点

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特点

一、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其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陆佳全[1](2017)在《低温环境下传输线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传输线可分为低温正常态金属传输线和超导传输线两大类。它们都具有低插损、低噪声、高品质因数的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射电天文、量子通信及量子计算等特殊技术领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自由电子气模型为基础,对正常态金属材料的主要电磁特性(电导率、趋肤深度、表面阻抗)随频率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高频低温下表现出的反常趋肤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几种常用金属良导体低温直流电导率的计算,本文发现在低温下(<66K)铝具有最优电导率,是未来低温电子器件与线路设计的优选材料;而银具有最小的温度敏感性,适合在较宽温区工作。2、从基于二流体模型的London方程、Pippard理论和BCS理论三种理论入手,研究了超导态金属材料的电磁特性以及计算方法。根据London方程计算结果,本文发现超导体具有非常高的表面品质因数,其表面电阻正比于频率的平方,而表面电抗则主要由穿透深度决定。根据Pippard穿透深度计算公式,本文发现第一类超导体穿透深度随温度的变化比第二类超导体的小。3、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适合低温杜瓦环境的复传播常数测试方案。对正常态金属同轴传输线的变温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正常态金属同轴线衰减主要由导体损耗贡献,并与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在4K低温下,正常态金属同轴线衰减主要由介质损耗贡献,并与频率成正比。

R.J.Allen,N.S.Nahman,郑树湘[2](1975)在《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其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讨论影响与低温传输线有关的金属传导和介质特性机理,为特性变化和低温下剩余损耗的分析打下基础。讨论特别注意以聚四氟乙烯或聚乙烯为介质,在10GC以上工作的传输线。文献还给出了一些长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制造工艺和测试特性以证实所分析的结果。

李玉福[3](2017)在《过孔阵列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传输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着微波电路与系统向着高频段、高集成度,低成本,轻量化,低功耗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对微波传输线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相比于其他平面传输线,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具有电场极化方向平行、便于加载集总参数元件、适于探针连接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现代微波毫米波系统中。但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存在着阻抗过大、可用阻抗范围小、难以直接连接50欧姆系统、缝隙过小、工艺容差小、功率容量小和串扰严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过孔阵列的共面波导(Post Wall Coplanar Waveguide:PWCPW)和基于过孔阵列的共面带线(Post Wall Coplanar Stripline:PWCPS)。PWCPW和PWCPS在保留传统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优点的同时,还具有阻抗适中、可用阻抗范围大、工艺容差大、功率容量大和串扰小的特点。上述特点使得PWCPW和PWCPS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微波无源器件和天线。本文的工作涵盖了 PWCPW和PWCPS传输线的基础到其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过孔阵列的共面波导PWCPW和基于过孔阵列的共面带线PWCPS,解决了传统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存在的特性阻抗大、可用阻抗范围小、功率容量低和串扰大等问题。提出了计算PWCPW或PWCPS特性阻抗的分解方法,该方法将PWCPW或PWCPS分解为传统空气共面波导或传统空气共面带线,再并联矩形介质填充波导,并由此导出了特性阻抗的解析表达式,解明了特性阻抗与传输线横截面尺寸和介电常数的关系。此方法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对传输线的分析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然后仿真和实验研究了 PWCPW和PWCPS,检验了特性阻抗解析表达式的精度,实测了 PWCPW和PWCPS在10 MHz到20 GHz的反射和传输特性,并在频域与传统形式的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进行了传输特性的对比。然后运用基于信号空间的归一化欧氏距离及其数量矩阵,将PWCPW和PWCPS与普通的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的传输特性在时域进行了比较,频域和时域比较的结果均显示了 PWCPW和PWCPS具有优良的传输性能。提出了微带线-PWCPS、PWCPW-PWCPS和同轴-PWCPS的脉冲反极性三种过渡结构,并分别在频域和时域对其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提出的过渡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功率容量大、脉冲传输性能好、可应用同轴接头直接进行馈电等优点。2.提出了多种基于PWCPW和PWCPS结构的功率分配器。首先使用基于PWCPW和PWCPS传输线,实现了窄带功分器,初步验证了 PWCPW和PWCPS传输线的实用性和特性阻抗解析表达式的准确性;然后运用基于信号空间的归一化欧氏距离数量矩阵设定功分器的设计优化目标,优化设计了基于PWCPW和PWCPS结构同极性宽带脉冲功分器、输入-输出反极性宽带脉冲功分器和输出反极性宽带脉冲功分器,对实物样品的传输特性进行了频域测量,并把测试结果转换到时域中进行分析比较,频域和时域结果均显示,这三种宽带脉冲功分器性能良好,仿真与测试结果吻合很好,不仅检验了基于时域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也验证了 PWCPW和PWCPS传输线结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用于多样化的设计要求。3.提出了一种基于PWCPS的低交叉极化脉冲天线。根据脉冲辐射对天线结构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高斯曲线渐变PWCPS加载脉冲天线,分析了高斯曲线起始段、中间段、终端段各部分在天线中的作用,据此制作了工作在1.5 GHz到20GHz频段的高斯渐变PWCPS加载脉冲天线,并给出了其频域辐射特性和时域收发特性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性较好,两者均显示,PWCPS传输线结构特别适用于宽带脉冲天线的应用,研制的高斯渐变PWCPS加载脉冲天线辐射性能强,驻波小,在整个频带内交叉极化电平低于-22 dB,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脉冲天线。本文工作包含了 PWCPW和PWCPS传输线的特性参数计算公式、基本过渡结构、多种结构的功率分配器和天线。本文工作表明PWCPW和PWCPS传输线具有优良的阻抗特性和传输特性、结构的灵活性和工艺适应性,为基于PWCPW和PWCPS微波应用系统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邵妍[4](2019)在《基片集成毫米波高速电互连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高速信号传输的需求日益广泛和迫切,而高速信号的传输与集成电路的进步密不可分。随着近年来电路特征尺寸的减小,互连对电路整体性能的影响逐渐变得明显。高密度、高速度、小型化的集成电路发展趋势,对互连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集成互连如微带线、带状线等,其开放式结构面临着严重串扰;矩形波导、圆波导等分立式波导互连则受到体积大、不易集成的限制;以光互连为代表的新型互连在远距离传输时具有优势,但在片上、片间应用时存在着成本较高、兼容性差等局限性。基片集成毫米波电互连,如基片集成波导、基片集成同轴互连等,有着宽频带、低成本、低损耗、易集成、抗串扰的优点,可为高速信号传输提供性能良好的物理信道。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研究了基片集成毫米波电互连技术及其在高速信号传输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提出了以半模基片集成波导互连作为物理信道的高速信号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正交移相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技术同时传输两路独立信号。通过精确的数学建模,得到了该系统的传输模型,进而推导出了输出信号的幅值与相位,并分析了信道间的串扰,最终提出了幅值、相位的补偿办法。有/无补偿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补偿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传输系统的信号完整性,并有效地抑制信道间的串扰。在实验中,该系统实现了15Gb/s的信号传输速率。(2)提出了带有类同轴转接结构的基片集成同轴互连。该互连基于TEM(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模式,可直接传输基带信号,并实现了宽带的阻抗匹配和良好的信号完整性。实验测得其3dB带宽为DC(direct current)67GHz,传输速率达到30Gb/s,且误码率低于10-12。此外,将此互连与球状引脚栅格阵列(Ball grid array,BGA)封装进行了协同设计。(3)提出了多通道的基片集成同轴互连阵列及其转接结构和设计方法。该阵列可以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任意扩展通道数,实现多路信号并行传输。此外,引入了金属栅栏结构以改善阵列中相邻通道的隔离度,使得串扰减小约23dB。并为该阵列中的多层通道设计了阵列化的类同轴转接结构,以便于测试和应用。对上述带有转接结构的基片集成同轴互连阵列,提出了设计方法。根据该方法,采用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工艺,设计加工了一款15×3通道的基片集成同轴互连阵列,该阵列可实现1.35Tb/s的总传输速率,且相邻通道间的串扰小于-30dB。

卢洪树[5](2018)在《微波滤波器小型化和多通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通信设备的需求逐渐向小型化和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面对层出不穷的可穿戴设备和多用途便携式移动终端,本就日趋紧张的频谱资源达到捉襟见肘、空前拥挤的地步。为了保证高质量的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带通滤波器作为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分离频谱、提高通信质量和防止信道串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型化和多通带的带通滤波器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通信设备的尺寸和重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的复杂度。因此研究滤波器的小型化和多通带特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微波滤波器的小型化和多通带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设计。就滤波器的小型化设计而言,本文着重研究了分形结构和分形谐振器在其中的应用。通过使用阶跃阻抗谐振器和枝节加载谐振器,设计出了单通带、双通带和三通带等多种类型的滤波器。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阐述了研究小型化和多通带微波滤波器设计的背景及意义,并针对小型化和多通带这两个特性,回顾了当前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2、概述了滤波器的一些基本参数指标,然后给出传输线阻抗公式,并分析了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输入阻抗。深入剖析了用于研究对称网络的奇偶模分析法,为文中分析具有对称结构的谐振器提供了理论指导。3、简要回顾了分形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分形结构在微波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了一些常见分形曲线和分形结构的特性和机理。通过在典型Sierpi′nski方垫分形谐振器的结构中引入一个缩放因子,实现了对谐振器谐振特性的控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改进型Sierpi′nski方垫分形谐振器的双模双通带带通滤波器,测试结果显示该双模双通带带通滤波器具有良好的频率特性。4、详细介绍了采用基于生成器迭代的方法产生正十字分形结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将正十字分形结构应用到微带谐振器的设计中,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分形谐振器正十字分形谐振器。通过仿真对比不同迭代级数的分形谐振器的谐振特性,证明了提出的分形谐振器具有良好的小型化特性。基于3阶迭代分形谐振器设计了一个小型化的带通滤波器,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一致性很好。5、系统研究了阶跃阻抗谐振器和枝节加载谐振器谐振特性,并分析讨论了影响谐振器谐振特性的因素。为了提高滤波器设计的灵活度和自由度,采用的谐振器结构由单一的阶跃阻抗谐振器过渡到枝节加载阶跃阻抗谐振器,最后再到阶跃枝节加载阶跃阻抗谐振器,所需考虑的结构参量逐渐增多,设计复杂度也逐渐增大。基于上述三种谐振器分别设计了双通带和三通带滤波器。由于加载的枝节位于谐振器内部,并未额外增加谐振器的尺寸,因此,这些滤波器在实现多通带频率响应的同时也具有小型化的优点。

夏乾旭[6](2021)在《325MHz微波栅控热阴极高压型电子枪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平均流强、高重复频率的电子枪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用于医学和辐射的粒子加速器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设计了一种325MHz工作于CW模式的微波栅控高压型电子枪,该电子枪放置于-300kV高压平台,产生的高频束流经进一步调制后注入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该加速器能够产生高平均流强、高平均功率的电子束流用于生产高原子序数的医用同位素。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了该电子枪的结构设计、电路系统设计、高频微波传输器件设计、束流动力学计算以及10kV微波栅控电子枪实验平台的介绍。利用电子枪仿真计算软件EGUN,首先完成了该电子枪结构的设计,在设计直流电子枪时通过调整聚焦极长度和倾角的大小、阳极形状与阳极孔宽度、真空室半径、栅阳极间距等来调整束流品质。利用电磁场仿真计算软件Poisson(Poisson Superfish)计算该电子枪内部电场分布,从而对电子枪结构设计提供优化方案,避免了因表面峰值场强过高引发的电击穿。利用束流动力学仿真计算软件GPT(General Particle Tracer)完成该电子枪的束流动力学计算,验证该电子枪产生的束流在325MHz射频微波与栅控负偏压的混合调制下,由栅极出射后经静电场加速产生的电子束团其横向发射度与能散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论文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完成了该类型微波栅控电子枪工程设计,包括该电子枪的供电系统设计与供电器件设计。针对该类型电子枪微波-直流双供电模式,以及该同轴阴极特殊的阻抗系数,利用史密斯圆图验证了阻抗匹配结果,设计了可调谐的部分,保证微波能以较高的传输效率由325MHz射频功率源馈入阴栅极之间。该同轴器件的设计是文章的主要创新点,是该类型电子枪能够产生325MHz高频束团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工程上详细阐述了该同轴器件的设计过程与使用方法,经网络分析仪测试满足设计需要,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为验证该类型电子枪系统的设计可用性,搭建了放置在10kV高压平台上的325MHz微波栅控电子枪实验平台。利用栅控电源、稳态高压电源进行供电调制束流,利用FCT和示波器进行了实验测试,获取截止电压与束团长度等数据,为后续的300kV高压型325MHz微波栅控电子枪的工程设计提供了经验。

刘庆[7](2020)在《基于盒型拓扑结构的平面微波滤波器理论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微波滤波器是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其特性的优劣程度对整个系统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研究热点是小型化、高选择性、零点位置可控、低成本为主流的滤波器技术和结构,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首次提出了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阶数≥4)及理论分析方法,提出了对角交叉耦合单模、单双模、双层双模、三模容性加载型四类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分析方法。研制完成了以上四类滤波器的优化设计、平面电路加工和制作、测试与调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拓扑结构、分析方法及四类盒型滤波器设计的准确性。从而突破了微波滤波器的小型化、高选择性、零点位置可控和低成本等关键技术难题,创建了基于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和微带型等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应用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阶数≥4)及理论分析方法。基于特征多项式函数零极点优化方法,给出了N+2阶线性频变耦合矩阵综合方法;研究了混合电磁耦合分析方法,修正了基于该方法的有限传输零点(Finite Transmission Zeros,FTZs)位置计算公式,研究了基于微带和SIW结构的频变耦合实现方法,首次给出了一种可实现正负斜率的频变耦合结构;研究了基于非谐振模式的旁路耦合特性,首次给出了一种提取双模谐振器中旁路耦合的等效耦合系数的方法;在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阶数≤3)的平面微波滤波器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阶数≥4)及其理论分析方法,形成了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的分析方法及理论体系。2.提出了单模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分析方法。研究了SIW谐振器中前9个模式的谐振频率与不同宽长比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基于旁路耦合/磁耦合/频变耦合为对角耦合路径的单模四阶盒型拓扑结构SIW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等腰直角三角形贴片谐振器特性,给出了一种直角端短路的谐振器及单模对角耦合四阶盒型拓扑结构微带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3.提出了单双模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单腔双模、双腔单模和单腔双模组合的滤波器等效拓扑结构。研究了双模方形SIW谐振器特性,给出了双腔单模和单腔双模组合型的旁路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4≤阶数≤5)SIW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给出了磁路和旁路组合的对角耦合四阶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双模微带方形环谐振器特性,给出了双模方形环滤波器的新型馈电方法及结构,给出了多腔单模和单腔双模组合型对角耦合路径盒型拓扑结构(3≤阶数≤5)微带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4.提出了双层双模对角耦合双拓展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分析方法。研究了双腔双模滤波器的两种等效拓扑结构和相互关系以及输入输出馈电方法,给出了对角耦合双拓展盒型拓扑结构(阶数=4)和同层馈电的方法。给出了双层双模对角耦合SIW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容性枝节加载的双模微带方形环谐振器特性,给出了双层双模对角耦合非平衡/平衡的单通带/双通带微带滤波器及其分析方法。5.提出了三模容性加载型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容性贴片加载方形、圆形SIW和微带贴片谐振器特性,给出了6种具有谐振频率可控的新型三模平面谐振器和滤波器及分析方法,突破了三模SIW和微带贴片滤波器实现近似椭圆频率响应的技术难题。本文提出的单双模组合、双层双模、三模容性加载型谐振器技术实现了滤波器的小型化;提出的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阶数≥4)增加了FTZs数量,进而实现了滤波器的高选择性;提出的盒型耦合拓扑结构滤波器实现了零点位置可控;通过高自由度的单、双层物理拓扑结构实现了低成本。提出的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和分析方法均通过了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陈柳[8](2016)在《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分布测试及非线性测试研究》文中指出高温超导材料的微波非线性特性一方面限制了高温超导微波器件在高功率环境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又是研制高温超导微波非线性器件的基础。因此对高温超导材料的微波非线性特性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这类研究也是目前高温超导微波应用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然而由于高温超导非线性所依赖的物理参数较多,且其机理尚不明确,造成高温超导微波非线性特性研究中,微波非线性测试这一基础研究仅止步于表象测试,甚至至今还没有具有可确定误差限的通行测试方法和国际测试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以下技术和解决方案:1.研究了截止波导滤波器技术和适用于超宽带测试系统的新型双阻带滤波器技术。据此研制了一款具有较宽阻带的截止波导带通滤波器,其阻带的最高频率可达通带中心频率的14倍以上;同时,研制了适用于DC-18 GHz超宽带测试系统的双阻带滤波器,该滤波器能够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任意两个频率上,形成具有任意频率响应特性的两个阻带。利用这两种滤波器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高温超导微波非线性测试平台中存在的各种谐杂波干扰,以此提高测试的准确度。2.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测试高温超导薄膜局部微波表面电阻的新方法。这一基于镜像介质谐振器测试法的新型局部测试方法,利用金属环的聚焦功能,在保证测试相对误差优于1.8%的情况下,使测试的分辨率达到直径5 mm,面积19.6 mm2的圆面,较目前作为国际测试标准的双端短路单介质谐振器测试法(分辨率为直径16 mm,面积201.1 mm2的圆面)提高了10倍。通过这一新型测试方法,可以在低功率线性区以无损伤的方式,对高温超导薄膜的局部微波表面电阻进行测试,为后文中基于谐振器的测试提供有效的对比物理量。同时,由于该测试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发展成为测试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分布的新方法,并且该测试方法的测试频率(约为35 GHz)仅为准光腔局部测试法测试频率(约为145 GHz)的五分之一,因此该新型测试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3.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平衡式单加载微桥谐振器的新型测试技术。利用该测试技术不仅可以以较低的误差对高温超导薄膜的局部微波表面电阻进行测试,还可以在中低功率激励的条件下,融合经滤波器技术改良后的非线性测试平台,完成对高温超导薄膜微波非线性特性的准确测试,测试的相对误差小于2.3%。同时,由于采用单一微桥谐振器的不同谐振模式进行测试,相对于采用不同谐振器样品进行测试,可以消除由多样品性能偏差引起的测试误差,本文确立并分析了在不同谐振模式下微桥谐振器等效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准确测试高温超导薄膜微波非线性特性与频率的依赖关系奠定基础。4.利用平衡式单加载微桥谐振器的不同谐振模式,对高温超导薄膜微波临界电流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温超导薄膜的微波临界电流密度在3 GHz、9 GHz和15 GHz分别达到5.135 MA/cm2、5.435 MA/cm2和9.620 MA/cm2,这不仅证明了高温超导薄膜的微波临界电流与频率密切相关,且均高于其直流临界电流密度(2.2 MA/cm2)。此外,还采用具有极窄线宽的渐变式高温超导共面波导传输线,结合现有文献报道,对发生非线性现象时,传输损耗的突变量与传输线线宽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传输损耗的突变量随着线宽的减小而减小,甚至在对具有极窄线宽的共面波导传输线(最窄线宽4m)进行非线性测试时,未发现明显的传输损耗突变。为了解释上述两种新现象,本文结合微波电流的时变特性、微波电流在高温超导带条内的分布特性以及微波电流分布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新的非线性物理模型。

崔芙蓉[9](2000)在《新型横电磁波传输室系列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生存空间中无所不在的电磁波不仅干扰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而对电磁兼容和生物电磁学的研究日益重要。在电磁兼容测试和生物电磁学实验研究都需要既能产生均匀的电磁波,又能提供任意电场极化,工作频带宽的横电磁泼传输室。然而现有的横电磁波传输室系列中,吉赫横电磁波传输室的上限工作频率虽可达几GHz,但传输室中电场极化方向不能改变;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虽然可以提供0-180°的电场极化,然而其上限工作频率只能达到几百兆赫兹,不能满足宽频带测试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新型横电磁波传输室:圆弧内导体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和圆锥形横电磁波传输室。鉴于目前对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理论分析工作的薄弱,我们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圆形陵电磁波传输室和两种新型横电磁波传输室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研制椭圆横电磁波传输室的初步设想。具体工作如下: 对目前己出现的横电磁波传输室系列以及研究者们在这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阐述,比较了各种传输室的优缺点。为了改善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中场分布的均匀性,用弧形内导体板代替了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中的平面内导体板,提出圆弧内导体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为了克服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的上限工作频率只能到达几百兆的缺点,去掉了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的的截面尺寸的突变和一侧的过渡段,并在终端加上吸波材料,则得到了既能提供任意电场极化,又能工作在宽频带范围的圆锥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是圆形传输线的一种变形结构,采用圆柱坐标系下二维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结合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分析了内导体在不同形状和处于不同位置的情况下,圆形传输线的高阶模的截止频率,从而为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的上限工作频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中三种结构:对称、非对称和圆弧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中场分布的均匀性、电场极化,深入研究了传输室内有效测试区域的大小与内导体形状和位置、宽度的关系。从圆弧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与非对称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的场均匀性比较可知,圆弧形横电磁波传输室不仅能提供0-180°的电场极化方向,并且具有更好的场均匀性,传输室内有效

窦艳[10](2019)在《基于超极化3He气体的肺部低场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RI技术由于其多参数,无辐射,能反复、动态、连续地观察组织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功能之强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肺部作为气体交换器官含水量极少,氢质子密度仅为其它组织的十分之一,传统的磁共振技术对于肺部成像无能为力(黑洞)。如何把MRI技术引入肺部成像诊断,已成为很多科学家多年探索的课题。为了弥补肺部乏水的缺陷,我们引入惰性气体3He作为造影剂,先通过自旋交换光泵浦(SEOP)技术使3He极化,然后将极化了的3He气体吸入肺部待检,克服了传统磁共振技术难以进行成像的困难,由于极化与磁场强度无关,所以在低场情况下不仅可得到肺部结构的空间信息,还可以得到肺部的功能信息,就目前来看,在肺部功能成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基于超极化3He气体人体肺部成像展开工作,研制了人体肺部专用超低场开放式磁共振系统,具体内容如下:基于搭建的一套3He极化装置平台,完成极化3He气体到用于人体肺部实验过程中的过渡工作,并对工作中涉及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包括对开放式极化腔主支管的设计与制作,抽真空充气管路的设计与制作,极化3He气体提取装置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对极化3He气体的便携式储存与回收利用装置的设计。为了实现超极化3He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本课题设计并研制了一套专门应用于超低场肺部成像的磁共振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主磁体部分,梯度部分,射频部分以及软件部分等四大部分:(1)主磁体部分根据磁路定理和电磁场理论方法,设计了双平面开放式永磁型结构,以获得600 GS静磁场。(2)采用目标场法分别对纵向和横向梯度线圈进行设计,用于得到x,y和z方向的梯度场。(3)射频部分作为磁共振系统的信号枢纽,分为发射信号的发射部分和接收信号的接收部分。发射线圈采用新颖的电磁场—射频电路联合仿真方法(以下简称场路结合仿真方法),首次设计并提出了多通道1H/3He双核正交发射线圈阵列,并在理论上采用毕奥—萨伐尔定律与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构进行优化,以期得到不同共振频率下清晰的成像图像。考虑到肺部位于人体的位置及尽可能得到高的信噪比,接收线圈采用多通道表面线圈结构,用以实现对磁共振信号采集。(4)软件部分根据超极化3He气体肺部成像时必须快速成像的特点,选用快速FLASH序列,旨在几十秒内完成肺部图像的采集与重建,与此同时,还论述了几类最适用于肺部成像的方法。目前已通过电磁仿真软件和测量仪器完成对各个部分性能参数的验证。

二、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其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环境下传输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传输线简介
    1.2 金属材料的低温特殊电磁性质
    1.3 低温传输线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正常态金属材料的低温电磁特性研究
    2.1 正常态金属的低温电导率
        2.1.1 电导率(电阻率)的定义与自由电子气模型
        2.1.2 自由电子气模型的改进
        2.1.3 正常态金属的低温电导率(电阻率)
    2.2 正常态金属材料的趋肤效应
        2.2.1 趋肤深度
        2.2.2 表面阻抗与导体损耗
    2.3 正常态金属材料的低温趋肤效应
        2.3.1 趋肤效应随温度的变化
        2.3.2 反常趋肤效应与Pippard非局域性关系
        2.3.3 反常趋肤效应的计算
    2.4 小结
3 超导态金属材料的电磁特性研究
    3.1 London方程与二流体模型
        3.1.1 London方程
        3.1.2 二流体模型
        3.1.3 基于London方程和二流体模型的表面阻抗
    3.2 Pippard理论—London方程的修正
        3.2.1 超导相干长度
        3.2.2 London极限和Pippard极限
    3.3 超导电性的微观量子理论——BCS理论
        3.3.1 BCS理论
        3.3.2 超导体复电导率的计算
        3.3.3 基于BCS理论的表面阻抗计算
    3.4 小结
4 低温传输线的设计仿真与测试
    4.1 正常态金属材料传输线设计仿真
        4.1.1 同轴线结构分析与低温特性仿真
        4.1.2 微带线结构设计与低温特性仿真
    4.2 超导态金属材料传输线设计仿真
        4.2.1 超导共面波导结构设计
        4.2.2 超导共面波导结构特性仿真
    4.3 正常态金属传输线低温特性测试
        4.3.1 传输线特性参数的测试校准方法
        4.3.2 低温测试与分析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过孔阵列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传输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相关领域研究背景和现状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1.3 本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过孔阵列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传输特性
    2.1 引言
    2.2 过孔阵列共面波导PWCPW
        2.2.1 PWCPW
        2.2.2 PWCPW的特性阻抗
        2.2.3 PWCPW端接SMA频域传输特性
        2.2.4 PWCPW端接SMA时域传输特性
        2.2.5 非对称PWCPW
    2.3 过孔阵列共面带线PWCPS
        2.3.1 PWCPS
        2.3.2 PWCPS的特性阻抗计算
        2.3.3 PWCPS端接SMA及超宽带传输特性
    2.4 PWCPW及PWCPS的过渡结构
        2.4.1 微带线-PWCPS的脉冲过渡
        2.4.2 PWCPW-PWCPS的脉冲过渡
        2.4.3 PWCPS脉冲反极性设计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过孔阵列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功率分配器
    3.1 引言
    3.2 PWCPW和PWCPS构成的窄带结构的功分器
        3.2.1 基于PWCPW和PWCPS电阻跨接型功分器
        3.2.2 基于PWCPW和PWCPS电阻平接型功分器
    3.3 PWCPW和PWCPS的超宽带脉冲功分器
        3.3.1 输出-输入同极性脉冲功分器
        3.3.2 输出-输入反极性脉冲功分器
    3.4 基于PWCPW和PWCPS构成的反极性输出脉冲功分器
        3.4.1 等幅反极性脉冲的特性分析
        3.4.2 等幅反极性脉冲功分器的设计
        3.4.3 实物和结果分析
    3.5 PWCPW衰减器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过孔阵列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宽带天线
    4.1 引言
    4.2 低交叉极化的渐变过孔阵列共面带线脉冲天线
        4.2.1 天线结构
        4.2.2 高斯曲线特点分析
        4.2.3 电阻加载分析
        4.2.4 天线实物
        4.2.5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片集成毫米波高速电互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互连
        1.2.2 各类新型互连
        1.2.3 基片集成毫米波电互连
        1.2.4 采用电互连的高速信号传输
    1.3 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高速互连与高速信号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高速互连基本理论
        2.2.1 特性阻抗
        2.2.2 损耗
        2.2.3 带宽
        2.2.4 群时延
    2.3 高速信号基本理论
        2.3.1 高速信号的时频域特征
        2.3.2 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2.3.3 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的高速信号传输
    3.1 引言
    3.2 半模基片集成波导基本理论
        3.2.1 基本结构
        3.2.2 转接结构
    3.3 半模基片集成波导设计实例
        3.3.1 加工测试
        3.3.2 屏蔽性能
    3.4 直接调制解调系统
        3.4.1 典型的直接调制解调系统
        3.4.2 改进的调制解调系统
        3.4.3 实验结果
    3.5 QPSK调制解调系统
        3.5.1 典型的高速信号QPSK调制解调系统
        3.5.2 改进的高速信号QPSK调制解调系统
        3.5.3 实验结果
    3.6 应用前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基片集成同轴互连的高速信号传输
    4.1 引言
    4.2 基片集成同轴互连基本理论
        4.2.1 基本结构
        4.2.2 单模工作频带
        4.2.3 特性阻抗
    4.3 基片集成同轴互连转接结构
        4.3.1 基本概念
        4.3.2 微带转接结构
        4.3.3 共面波导转接结构
        4.3.4 类同轴转接结构
    4.4 实验结果
        4.4.1 设计加工
        4.4.2 实验设置
        4.4.3 频域测试
        4.4.4 时域测试
    4.5 基片集成同轴互连与BGA封装的协同设计
        4.5.1 BGA封装简介
        4.5.2 基片集成同轴互连到BGA封装的转接
        4.5.3 协同设计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基片集成同轴互连阵列的高速信号传输
    5.1 引言
    5.2 基片集成同轴互连阵列结构
        5.2.1 m×n通道的基片集成同轴互连阵列
        5.2.2 与传统互连的对比
        5.2.3 屏蔽性能的增强
    5.3 阵列化的类同轴转接结构
    5.4 综合设计方法
    5.5 实验结果
        5.5.1 设计加工
        5.5.2 实验设置
        5.5.3 传输性能
        5.5.4 抗干扰性能
        5.5.5 工艺容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附录二 插图索引
附录三 表格索引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

(5)微波滤波器小型化和多通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小型化带通滤波器
        1.2.1.1 基于双模谐振器的BPF设计
        1.2.1.2 基于分形谐振器的BPF设计
        1.2.2 多通带带通滤波器
        1.2.2.1 带通滤波器并联
        1.2.2.2 通带中引入阻带结构或者传输零点
        1.2.2.3 采用谐振频率可控的谐振器
        1.2.2.4 采用单一多模谐振器
        1.2.3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在带通滤波器中的应用
        1.2.3.1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
        1.2.3.2 高温超导技术
        1.2.3.3 缺陷地结构
        1.2.3.4 基片集成波导结构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和研究成果
        1.3.1 主要内容和结构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滤波器设计中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滤波器的基本参数指标
    2.3 端接负载的无耗传输线
        2.3.1 终端短路传输线
        2.3.2 终端开路传输线
        2.3.3 特定长度的端接传输线
    2.4 复杂谐振单元的分析
        2.4.1 奇偶模等效分析理论
        2.4.2 采用奇偶模等效理论分析复杂谐振单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型Sierpi′nski分形谐振器的小型滤波器研究
    3.1 引言
    3.2 分形及分形理论
    3.3 新型Sierpi ′nski分形谐振器
        3.3.1 分形维数
        3.3.2 典型分形几何结构的比较
    3.4 双模分形BPF的小型化设计
        3.4.1 双模双频带BPF的设计
        3.4.2 滤波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CFR的小型滤波器研究
    4.1 引言
    4.2 正十字分形结构的生成
        4.2.1 基于生成器的迭代方法
        4.2.2 正十字分形结构
    4.3 基于正十字分形谐振器的滤波器设计
        4.3.1 正十字分形谐振器
        4.3.2 正十字分形谐振器的特性分析
        4.3.3 滤波器的结构及频率响应特性
    4.4 滤波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4.1 滤波器的参数优化
        4.4.2 滤波器的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I-OSL-SIR的多通带滤波器设计
    5.1 引言
    5.2 基于SIR的双通带BPF的设计
        5.2.1 SIR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5.2.1.1 两节SIR的谐振特性
        5.2.1.2 两节SIR的杂散谐振频率
        5.2.1.3 三节SIR的谐振特性
        5.2.1.4 三节SIR的杂散谐振频率
        5.2.2 双模双通带BPF的设计
        5.2.2.1 SIR的结构及其谐振特性
        5.2.2.2 BPF的结构
        5.2.2.3 BPF的性能分析
    5.3 基于OSL-SIR的双模双通带BPF的设计
        5.3.1 SLR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5.3.1.1 开路枝节加载
        5.3.1.2 短路枝节加载
        5.3.2 SL-SIR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5.3.2.1 开路枝节加载
        5.3.2.2 短路枝节加载
        5.3.3 双模双通带BPF的仿真设计
        5.3.3.1 BPF的结构
        5.3.3.2 BPF的性能分析
    5.4 基于SI-OSL-SIR的三通带BPF的设计
        5.4.1 SI-SL-SIR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5.4.1.1 开路阶跃阻抗枝节加载
        5.4.1.2 短路阶跃阻抗枝节加载
        5.4.2 三通带BPF的设计
        5.4.2.1 BPF的结构
        5.4.2.2 BPF的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325MHz微波栅控热阴极高压型电子枪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医用同位素介绍
        1.1.2 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介绍
    1.2 阴极介绍
        1.2.1 光阴极介绍
        1.2.2 场致发射阴极介绍
        1.2.3 热阴极介绍
    1.3 热阴极电子枪介绍
        1.3.1 热阴极微波电子枪介绍
        1.3.2 直流栅控热阴极电子枪
        1.3.3 微波栅控热阴极电子枪介绍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栅控电子枪结构设计
    2.1 电子枪束流光学计算
    2.2 电子枪电场分布计算
    2.3 电子枪束流动力学计算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微波栅控电子枪电路系统设计
    3.1 直流-微波电路系统设计
    3.2 微波栅控电子枪阻抗匹配设计
    3.3 双模式供电器件工程设计
    3.4 同轴微波传输器件实验测试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微波栅控电子枪实验设计
    4.1 10kV高压平台介绍
    4.2 控制系统介绍
    4.3 10kV微波栅控电子枪实验过程
    4.4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盒型拓扑结构的平面微波滤波器理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滤波器研究现状
        1.2.1 SIW滤波器研究现状
        1.2.2 微带滤波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框架
第二章 盒型拓扑结构平面微波滤波器理论和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优化方法的耦合矩阵综合
        2.2.1 基于滤波函数零极点的优化方法
        2.2.2 基于耦合矩阵本征值的优化方法
        2.2.3 基于特征多项式函数零极点的优化方法
    2.3 随频率变化的耦合特性研究
        2.3.1 基于混合电磁耦合的分析方法
        2.3.2 基于随频率线性色散的阻抗变换器分析方法
        2.3.3 随频率变化的耦合结构实现方法
    2.4 盒型拓扑结构研究
        2.4.1 传统盒型拓扑结构
        2.4.2 新型盒型拓扑结构分析
    2.5 基于平面谐振器的旁路耦合特性研究
        2.5.1 旁路耦合特性分析
        2.5.2 基于旁路耦合的等效耦合系数提取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模谐振器的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单模SIW谐振器的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
        3.2.1 SIW特性分析
        3.2.2 旁路耦合为对角耦合路径的SIW滤波器
        3.2.3 磁耦合为对角耦合路径的SIW滤波器
        3.2.4 频变耦合为对角耦合路径的SIW滤波器
        3.2.5 滤波器加工和测试
    3.3 基于单模微带谐振器的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
        3.3.1 等腰直角三角形微带贴片谐振器分析
        3.3.2 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微带滤波器结构分析
        3.3.3 对角耦合盒型拓扑结构微带滤波器频率响应分析
        3.3.4 滤波器加工和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模和单模谐振器组合的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双模谐振器的滤波器等效耦合拓扑结构分析
        4.2.1 两阶耦合拓扑结构分析
        4.2.2 单腔双模滤波器等效耦合拓扑分析
        4.2.3 单腔双模和双腔单模谐振器组合型滤波器等效耦合拓扑分析
    4.3 基于双模和单模SIW谐振器的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
        4.3.1 双模方形SIW谐振器特性分析
        4.3.2 旁路耦合为对角耦合路径的四阶盒型拓扑结构SIW滤波器
        4.3.3 旁路耦合为对角耦合路径的五阶单拓展盒型拓扑结构SIW滤波器
        4.3.4 磁耦合和旁路耦合组合的对角耦合四阶SIW滤波器
    4.4 基于双模和单模微带谐振器的类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
        4.4.1 方形环谐振器特性分析
        4.4.2 单腔双模方形环谐振器二阶滤波器
        4.4.3 双模方形环和λg/2单模谐振器组合型三阶滤波器
        4.4.4 双模方形环和λg/4单模谐振器组合型四阶滤波器
        4.4.5 双模方形环、λg/2和λg/4单模谐振器组合型五阶滤波器
        4.4.6 滤波器加工和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层双模谐振器的双拓展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研究
    5.1 引言
    5.2 双腔双模滤波器等效耦合拓扑结构分析
    5.3 双模SIW谐振器分析及双层双模滤波器设计
        5.3.1 双层双模SIW滤波器结构分析
        5.3.2 对角耦合双拓展盒型拓扑结构单通带SIW滤波器
        5.3.3 对角耦合双拓展盒型拓扑结构双通带SIW滤波器
        5.3.4 滤波器加工和测试
    5.4 双模微带方形环谐振器分析及双层滤波器设计
        5.4.1 枝节加载方形环谐振器特性分析
        5.4.2 双层双模方形环单和双通带滤波器
        5.4.3 双层双模方形环单和双通带平衡滤波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新型三模谐振器的盒型拓扑结构滤波器研究
    6.1 引言
    6.2 容性贴片加载技术分析
    6.3 三模容性加载型SIW谐振器分析及滤波器设计
        6.3.1 三模方形SIW谐振器特性研究及平衡滤波器设计
        6.3.2 三模圆形SIW谐振器特性研究及基于高次模的三模滤波器设计
    6.4 三模容性加载型微带贴片谐振器分析及滤波器设计
        6.4.1 三模方形贴片谐振器特性研究
        6.4.2 三模方形贴片滤波器设计与测试
        6.4.3 容性加载型圆形贴片谐振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分布测试及非线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导线性理论
        1.1.1 二流体模型
        1.1.2 London方程
        1.1.3 Pippard方程
        1.1.4 BCS微观理论
    1.2 Ginzberg-Landau非线性理论
    1.3 高温超导微波非线性现象及测试
        1.3.1 非线性微波表面阻抗
        1.3.2 谐波生成
        1.3.3 双音互调
    1.4 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超导薄膜微波非线性测试平台中谐杂波干扰的抑制
    2.1 大信号激励时高温超导微波非线性测试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2.2 截止波导带通滤波器
        2.2.1 截止波导带通滤波器的构成原理
        2.2.2 截止波导滤波器的无载品质因数
        2.2.3 截止波导滤波器中加载电容的形成
        2.2.4 截止波导带通滤波器径向尺寸的缩减
        2.2.5 截止波导带通滤波器实例
        2.2.6 截止波导带通滤波器对谐杂波干扰的抑制
    2.3 新型双阻带滤波器
        2.3.1 新型双阻带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2.3.2 新型双阻带滤波器的设计
        2.3.3 新型双阻带滤波器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分布测试方法
    3.1 传统的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测试方法
        3.1.1 基于双介质谐振器的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测试
        3.1.2 基于镜像介质法的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测试
    3.2 利用金属环聚焦的高温超导薄膜局部微波表面电阻测试方法
        3.2.1 测试原理及测试装置
        3.2.2 测试方法的仿真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平衡式单加载微桥谐振器的微波非线性测试方法
    4.1 平衡式单加载微桥谐振器
        4.1.1 微桥谐振器的谐振模式
        4.1.2 奇次谐振模式下平衡式微桥谐振器的电流分布仿真
    4.2 微桥谐振器的线性等效模型
    4.3 平衡式单加载微桥谐振器的非线性等效模型
    4.4 输入功率与微桥处电流密度的解析关系
    4.5 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超导薄膜微波非线性参数测试
    5.1 基于微桥谐振器对高温超导薄膜临界电流与频率依赖性的研究
    5.2 利用渐变式共面波导传输线测试高温超导薄膜的微波非线性
        5.2.1 共面波导传输线
        5.2.2 共面波导传输线的渐变
        5.2.3 渐变式高温超导共面波导传输线非线性测试结果
    5.3 对已发现现象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新型横电磁波传输室系列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横电磁波传输室系列分析
    2.1 引言
    2.2 平行板线
    2.3 横电磁波传输室
    2.4 吉赫横电磁波传输室
    2.5 线状横电磁波传输室
    2.6 三导体横电磁波传输
    2.7 六端口横电磁波传输室
    2.8 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2.9 新型横电磁波传输室
第三章 圆形传输线的高阶模截止频率的计算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
        3.2.1 时域有限差分法
        3.2.2 奇异点的处理
        3.2.3 解的稳定性
    3.3 截止频率的计算
    3.4 激励源的优化设计
    3.5 圆形传输线高阶模截止频率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2.1 圆柱坐标系下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4.2.2 奇异点处理
        4.2.3 稳定性条件
        4.2.4 吸收边界条件
        4.2.5 激励源的设置
        4.2.6 倾斜边界的处理
        4.2.7 特性阻抗的求解公式
    4.3 对称的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4.3.1 奇异点处理
        4.3.2 测试区域
        4.3.3 特性阻抗
    4.4 非对称的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4.4.1 场分布
        4.4.2 电场极化
        4.4.3 测试区域
        4.4.4 特性阻抗
    4.5 圆弧内导体圆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4.5.1 场分布
        4.5.2 传输室均匀区域与内导体板半径和张角的关系
        4.5.3 与非对称圆形传输室场分布的比较
        4.5.4 特性阻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锥形横电磁波传输室及其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球坐标系下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5.2.2 完全匹配吸收层吸收边界条件
        5.2.3 奇异点的处理和连接条件
    5.3 对称的圆锥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5.3.1 场分布
        5.3.2 特性阻抗
        5.3.2 高阶模对场分布的影响
    5.4 偏心的圆锥形横电磁波传输室
        5.4.1 场分布
        5.4.2 特性阻抗
        5.4.3 高阶模对场分布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椭圆传输线的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椭圆柱坐标系下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6.3 椭圆波导截止频率的计算
    6.4 椭圆传输线的特性分析
        6.4.1 高阶模的截止频率
        6.4.2 特性阻抗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已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超极化3He气体的肺部低场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肺部结构及疾病检测方法
        1.1.1 肺部组织结构
        1.1.2 常用的肺部成像方法
    1.2 磁共振成像与原理
        1.2.1 核自旋与核磁矩
        1.2.2 原子核的磁化与进动
        1.2.3 核磁共振和共振条件
        1.2.4 弛豫
    1.3 核磁共振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1.4 低场肺部磁共振成像
    1.5 超极化~3He气体肺部成像
    1.6 本文的工作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3He气体的极化和储存呼吸装置
    2.1~3He气体的自旋交换
        2.1.1 自旋交换光泵的原理
        2.1.2 ~3He的自旋交换的过程
    2.2 ~3He气体极化装置
        2.2.1 ~3He极化装置整体结构
        2.2.2 ~3He极化装置搭建
    2.3 ~3He气体极化装置其他部分设计与制作
        2.3.1 极化腔的功能及选材
        2.3.2 开放式极化腔主支管的设计及制作
        2.3.3 抽真空充气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制作
        2.3.4 极化气体的提取装置设计及制作
        2.3.5 极化气体的储存装置和呼吸回收利用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磁体和梯度部分
    3.1 主磁场部分
        3.1.1 主磁体部分的性能指标
        3.1.2 主磁体的分类
    3.2 主磁场设计与制作
        3.2.1 永磁体设计原理
    3.3 梯度部分工作原理
        3.3.1 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
        3.3.2 K空间
        3.3.3 梯度线圈的性能指标
    3.4 开放式永磁型平板梯度线圈的设计
        3.4.1 基于目标场法x,y轴纵向梯度线圈设计
        3.4.2 基于目标场法纵向z梯度线圈设计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射频部分
    4.1 射频部分工作原理
        4.1.1 射频系统及其电路单元
        4.1.2 射频部分调谐和匹配单元
    4.2 发射部分
        4.2.1 基于1H/~3He的双调谐平板发射线圈
        4.2.2 发射线圈结构设计
        4.2.3 发射线圈优化方法
        4.2.4 线圈制作和实验
        4.2.5 结果分析
    4.3 基于正交解耦方法的双调谐发射线圈
        4.3.1 正交解耦理论
    4.4 接收线圈设计与制作
        4.4.1 表面线圈的矢谐
        4.4.2 表面线圈的解耦
    4.5 总结
第五章 肺部成像序列设计
    5.1 常规脉冲序列原理
        5.1.1 常规序列基本构建
        5.1.2 常规脉冲序列的设计和相关参数
        5.1.3 K空间的填充方式
    5.2 基于超极化气体肺部MRI成像脉冲序列设计
        5.2.1 脉冲序列的选择
        5.2.2 脉冲序列的计算
    5.3 谱仪的功能和选择
    5.4 肺部磁共振成像
        5.4.1 肺部磁共振成像
        5.4.2 动物肺部磁共振成像结果
    5.5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其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环境下传输线特性研究[D]. 陆佳全.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2]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其特性[J]. R.J.Allen,N.S.Nahman,郑树湘. 低温与超导, 1975(04)
  • [3]过孔阵列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线传输特性及应用研究[D]. 李玉福. 东南大学, 2017(12)
  • [4]基片集成毫米波高速电互连研究[D]. 邵妍.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微波滤波器小型化和多通带特性研究[D]. 卢洪树.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325MHz微波栅控热阴极高压型电子枪的设计研究[D]. 夏乾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7]基于盒型拓扑结构的平面微波滤波器理论研究及应用[D]. 刘庆.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8]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分布测试及非线性测试研究[D]. 陈柳.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9]新型横电磁波传输室系列的分析研究[D]. 崔芙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00(11)
  • [10]基于超极化3He气体的肺部低场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研发[D]. 窦艳.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超导同轴传输线的分析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