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

一、《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年)(论文文献综述)

肖翠云[1](2006)在《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 ——论中国语言学批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或模式,始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后经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的承继、发展及演进,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舞台上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但70年代随着解构主义取代结构主义成为新的批评盟主,语言学批评也黯然归于沉寂。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文化语境中涌入中国,并迅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语言热潮,给中国文学批评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语言学批评是运用语言学的概念、术语、范畴、理论及方法来研究文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有机融合。在西方,它的特点是将文学看作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文学的本体就是文本的语言形式,文学批评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精微细致的分析,而对文本之外的世界不屑一顾。这种迥异于传统的社会学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批评方法,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从译介、传播、阐述、评价到质疑、改造、重构及实践,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持久而深入的研究。但西方语言学批评完全斩断文本与外界的联系、对文本作封闭式的语言分析显然走上了另一种片面和极端。因此,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语言学批评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这种新的批评模式就是把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有机融合起来,既注重对文本形式进行精雕细琢的语言分析,又注重发掘语言形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这既是对西方语言学批评纯形式分析的突破,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学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超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语言学批评。本文认为由“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到“中国语言学批评”的形成转化中,中国语言学批评将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有机融合起来,主要采取了三种建构视角:美学的、修辞学的和心理学的。美学视角把被西方语言学批评忽视的审美性交还给文学,侧重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文本语言形式本身所含有的审美意蕴;修辞学视角突破西方语言学批评的封闭型文本,把文本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赖关系,揭示文本形式中所包孕的社会文化内涵;心理学视角把被西方语言学批评驱逐出去的作者邀请回来,探讨文本与创作主体

陈昌来[2](2018)在《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语言学史作为中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到重视,80年代之后随着语言学的繁荣发展,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也呈现繁荣局面,通史、专题史、断代史及专题综述、专书研究、资料汇编等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必须把中国语言学研究放在世界语言学大背景下,才能编纂出更好的中国语言学史着作。

焦立为[3](2001)在《二十世纪汉语语言学研究文献索引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搜集了70余部20世纪汉语语言学研究文献索引,并按照综合类、分支学科、专门类、网站等四个类别做了简要介绍。文章对以后的语言学索引编纂工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走细的方向,编纂专题研究、专书研究、学位论文索引;二是走全的方向,建设综合性的语言学网站。

陆俭明[4](1999)在《新中国语言学50年》文中指出本文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按汉字、音韵、训诂、语法、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词汇、辞书编纂、汉语方言、汉语修辞、语用学、少数民族语言、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学史的顺序,扼要总结、说明本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新中国建立50年以来我国语言学的进展情况。这对我国跨入21世纪后的语言研究将会有所裨益。

周庆生[5](1995)在《当代社会语言学鸟瞰──中国、西方、亚洲和前苏联》文中研究说明

张艺兵[6](2014)在《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的宣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无产阶级宣传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建设过程中曾产生过巨大的物质推动力,发挥了思想解放的效用。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又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创造性地中国化的产物,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宣传思想与中国具体新闻实践结合的辩证统一。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指导中国宣传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验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理论价值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的理论精髓,同时又将其同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和文化情景相结合,汲取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从而使其对于运用宣传手段改造和建设中国社会具有了现实的实践意义。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究毛泽东的宣传思想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前提。毛泽东的宣传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新需要的大背景下;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理论以及关于宣传思想文化的理论,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实践基础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即第三章,重点考察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轨迹。主要包括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萌芽:对宣传的初步认识与实践;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形成:深化对宣传的认识;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成熟:对宣传规律的认识渐趋成熟;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宣传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局限:放大思想建设的作用等几个发展阶段,理清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归纳总结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宣传工作的队伍建设、宣传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等几方面。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基本特征则主要包括:鲜明的政治性、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适度的斗争性和浓郁的民族性等几点。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是探析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构建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体系,启迪了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宣传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与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毛泽东的宣传思想是我们开展宣传思想理论研究的理论武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指导,对于我们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对于当前,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最新理论成果给予充分的研究和最广泛的宣传普及,发展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重视文化建设。当前,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要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从思想上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有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李琳[7](2018)在《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语法学史"作为汉语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讨论和分析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现状、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等问题,认为必须在"全球史观"的观照下,以一定的语法学思想为指导,以客观、公正、全面为评价尺度,充分挖掘语法研究史料,深入研究名家名作,全面总结专题研究进展,准确把握理论方法的嬗变,做到史实与评论相结合,回顾与展望相结合,才能编写出一部好的汉语语法学史着作。

焦徽[8](2014)在《近代中国世界语运动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语运动是整个近代中国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一部分,而近代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所反映的又是民族的生存危机。西力东渐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奇变”,屡战屡败,丧权辱国,为改变落后挨打的困境,从各个角度思谋挽救之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也在被检讨之列,因而使汉字呈现出危机局面。这种情况从晚清时期就开始了。汉字的合理性被怀疑,主要与“开民智”应对列强入侵的思潮有关。甲午战争“大中国”惨败于学习西方有成的东方“小日本”,这一结局带给中国十人强烈刺激,他们痛定思痛,要求中国改弦易辙,以日本为样板,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向西方学习。而学习西方,既要开官智,也要开民智,让更多的人能读书识字,认识到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民族的处境,接受新知识。只有民智大开,国家才能富强,这一认识成为当时先进士人的共识。为何西人皆能读书识字,而中国人识字者少呢?他们发现各自文字的难易程度不同。西文结构简单,而且语文合一容易掌握;反之,中国的汉字则笔画复杂,且中国文字与语言离。他们认为汉字的艰深难学难认影响了国人教育的普及、民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军事的战斗力。在这些人士看来,若要中国人识字通文,对汉字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了。他们开始纷纷表达汉字改革的主张。其中最激进的文字改革意见,就是废除汉字,以西方世界最新出现的世界语取而代之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兴起。不过这一思潮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有不同的特征。大致来说,在晚清时期,世界语在中国有初步的传播。世界语学校、世界语学社、世界语学会等团体组织在各地建立,世界语书籍、刊物随之在各地发行,世界语被认为是简单易学的新兴语言,而且价值中立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类共用。当时的鼓吹世界语的人士,一方面将世界语与文化革新联系起来,以之着力推进“新学”;另一方面也将世界语运动作为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可谓文化功能与政治功能兼具,而皆为尝试性的阶段。到了民国前期,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世界语运动得到较大发展,而且呈现出主要与文化运动相激荡的特点。民国初年的中国,旧秩序废除,新秩序却未建构起来,思想界出现一种反思潮,认为文化问题没解决是政治问题难解决的根源,而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革除固有传统文化,包括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这就为世界语运动新的高潮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早期政治和文化宗旨兼备的世界语运动朝向突出文化性的方向发展。新文化运动之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入政治革命时期。世界语中立的世界主义受到较大挑战,世界语者在坚持超然而普遍的世界和平理想,还是转而为特定党派价值服务之间纠结徘徊。而与此同时,中国世界语者也在思考受到国内战争影响而滑入低潮的世界语运动如何继续发展。国民政府建立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世界语者提出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使世界语运动跟中国的救亡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世界语运动在调适自己与中国社会之关系并服务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其特有的政治文化面相。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后国共之间内战的进行,世界语运动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但仍不绝如缕,在世界语者顽强坚持下勉力推动。从近代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开展情形来看,世界语在中国与在世界其他国家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面对急切希望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历史环境,中国世界语运动调适自身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并服务于近代中国社会,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特定文化运动和特定政治运动结合起来,呈现的更多是超越语言本身的社会面相。

刘进全[9](2010)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初年,因欧风美雨、西学东渐,西方各种新史学观念纷纷传入中国。在西方史学输入和中西史学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封建史学逐步走向没落,中国应当建设怎样的史学,怎样建设史学,即中国史学现代化的问题成为二十世纪上半期摆在中国学人面前的一大难题。于是,各派史学大师纷纷登上史学舞台,通过辛勤探索,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傅斯年便是其中的一位。傅斯年就是在中国近现代史学上中西史学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史学逐步走向解体、现代史学即将产生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位着名的史学大家。其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又留学英德六年,中西文化兼具,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其深受乾嘉学派、胡适实用主义、进化论、兰克史学、新史学派等的影响,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归国后,主持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力求史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高度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主张拓宽史料的范围,提出带有争议的口号“史学即是史料学”,并立志要“建立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傅斯年的功绩在于他能够融合中西,采用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拓宽史料范围,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培育新人,开创集体研究,在殷墟的发掘、明清档案的整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明清史、档案学、考古学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在论及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时,对于傅斯年,褒奖者有之,贬毁者有之,对于他提出的口号“史学即是史料学“,历来是研究焦点,时至今日,观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本文试图通过对傅斯年本人的学术着作、他人的传记资料以及其他相关学术资料的客观解读,全面且深入地剖析傅斯年,还原傅斯年,使人对傅斯年有一个真实的了解。文章共分五个章节:(一)序言。主要论述选题的现实价值,对学术史进行回顾,界定论文内容、重难点及创新点。(二)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简要介绍傅斯年,并分析其史学思想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并论述乾嘉学派、胡适实用主义、进化论、兰克实证主义、新史学派等对傅斯年的史学思想的影响。(三)傅斯年的史学思想。探析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及历史研究方法。(四)傅斯年对史学的贡献及其史学思想中的不足之处。阐述傅斯年对中国现代史学的积极作用,简要分析其史学思想中的不足之处。(五)结语。总评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甘于恩[10](1994)在《语言学兴旺发展的标志─—介绍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年鉴》文中提出语言学兴旺发展的标志─—介绍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年鉴甘于恩80年代中期,国内的辞书学专业期刊《辞书研究》曾有文章介绍国外的语言学年鉴,并且希望中国能早日出版自己的语言学年鉴。90年代初,语文出版社酝酿编纂并着手组织编写人员,着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亲自为年...

二、《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年)(论文提纲范文)

(1)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 ——论中国语言学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言学批评:从西方到中国
    第一节 西方语言学批评概观
    第二节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在中国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
    第四节 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在中国
第二章 中国语言学批评:从稚嫩走向成熟
    第一节 蒙昧期:工具论语言观的延续及强化
    第二节 前奏期:本体论语言观的萌芽
    第三节 发展期:本体论语言观的确立
    第四节 深化期:文学研究的语言学反思
第三章 美学视角:文本的审美化观照
    第一节 审美性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文本微观层面的审美化观照
    第三节 文本宏观层面的审美化观照
第四章 修辞学视角:文本的历史文化阐释
    第一节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
    第二节 文本修辞论阐释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文本修辞论阐释的批评实践
第五章 心理学视角:文本的心理学解读
    第一节 文本是作家母腹孕育的产物
    第二节 文本是作家个性心理的投射
    第三节 文本是民族集体心理的凝结
第六章 中西语言学批评的差异解析
    第一节 历史的错位及文化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中西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节 中西文字及语言的差异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中文详细摘要

(2)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现状
    1. 中国语言学通史的研究
    2. 语言学家、语言学名着评述及资料、词典、索引、年鉴等的编纂
    3. 传统语言学分支学科史 (专题史) 的研究
    4. 现代语言学分支学科史 (专题史) 研究
        (1) 汉语语法学史
        (2) 汉语修辞学史
        (3) 现代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研究史
    5.20世纪末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回顾
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涉及领域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1. 对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领域的基本评价
    2. 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应遵循的研究方法
    1. 语言学与学术史学相结合。
    2. 史实与史论相结合。
    3. 语言学事实研究与语言学思想总结相结合。
    4. 语言学史研究与中国学术大背景及世界语言学发展相结合。
    5. 纵向的历史发展与重大语言学事件相结合。
    6. 各个专题史的特点与各个专题史之间的共性相结合。

(3)二十世纪汉语语言学研究文献索引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分类目录
    (一) 综合类
        1.《民国时期总书目》 (语言文字分册)
        2.《全国总书目》 (1949-) (1)
        3.《中国国家书目》 (1985-)
        4.《中国图书大辞典》第五卷语言文字卷
        5.《中国古今名书大观》
        6.《中国学术译着总目提要》社会科学卷
        7.《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1991)
        8.《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
        9.《中国现代语言学家》
        1 0.《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甲编/乙编/乙编增补本)
        1 1.《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1 2.《中国语言学年鉴》 (1992-1994)
        1 3.《语言学论文索引》 (1991-1996)
        1 4.《人大复印资料》H1语言文字 (1980-) (2)
        1 5.《中国语言学分类参考书目》 (Chinese Linguistics:A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16.《汉语语言学论着目录》 (1975-1982) (3)
    (二) 各学科
        1.《五十年甲骨学论着目录》 (1899-1949)
        2.《建国以来甲骨文编年论着简目》 (1949-1979)
        3.《甲骨学与商史论着目录》 (1898-1987)
        4.《百年甲骨学论着目》 (1899-1999)
        5.《中国方言学分类参考书目》 (Chinese Dialectology:A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6.《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7.《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 (1900-1991) (4)
        8.《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9.《广州话研究论着索引》
        1 0.《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1 1.《动词分类和研究文献目录总览》
        1 2.《中国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
        1 3.《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 (1911-1989)
        1 4.《中国词汇学和辞典学分类参考书目》 (Chinese Lexicology and Lexicography:A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1 5.《语文教学篇目索引》
        16.《对外汉语教学论文索引 (1949-1990) 》
    (三) 专门类
        1.《〈中国语文〉索引》 (1952-1992)
        2.《方言》索引
        3.《语言教学与研究》索引
        4.《语言学论丛》索引
        5. (香港) 《语文建设通讯索引》
        6.《第一届至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作者索引》
        7.《吕叔湘着作年表》 (7)
        8.《黎锦熙着述目录》
    (四) 网站
三、建议
四、附录

(6)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研究的对象
        (二) 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现状
        (一) 已有研究成果的概况
        (二) 已有研究涉及的内容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
        (一) 三个核心概念
        (二) 几对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 与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一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
        (一) 20世纪世界革命的新发展
        (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革命的新需要
    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觉醒
        (二)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第二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宣传思想
        (一) 列宁的宣传思想
        (二) 斯大林的宣传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宣传的思想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德”思想
        (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宣传方式
        (三) 中国古代初步的舆论思想
第三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萌芽
        (一)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
        (二) 从国共合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政治宣传
        (三) 重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形成
        (一) 为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宣传
        (二) 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而进行的宣传
    三、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成熟
        (一) 发表《论持久战》,提出宣传要为抗战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二) 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统一全民的抗战思想
        (三) 开展延安整风,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四) 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四、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
        (一) 深化宣传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
        (二)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
    五、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偏差
        (二) 放大了思想建设的作用
第四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 宣传工作的地位
        (二) 宣传工作的作用
    二、关于宣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一) 动员民众投身革命
        (二) 开展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思想教育
        (三) 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三、关于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党性原则
        (二) 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关于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一) 确保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
        (二) 加强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五、关于宣传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一) 全党做宣传
        (二) 政治家办报
        (三) 提倡新文风
        (四) 主张以理服人
第五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
        (一) 鲜明的阶级性
        (二) 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二、强烈的针对性
        (一) 宣传要看对象
        (二) 宣传要有时空观
    三、浓郁的民族性
        (一) 用大众化的中国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 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三)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四、生动的实践性
        (一) 丰富的宣传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 强调实际宣传
        (三) 强调典型示范
    五、适度的斗争性
        (一) 宣传要坚持必要而适度的思想斗争
        (二) 对敌宣传既要斗争也讲策略
        (三) 对待舆论的态度一律又不一律
        (四) 对待文艺的态度既要歌颂也要暴露
第六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思想
        (二) 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体系
        (三) 启迪了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宣传思想的发展
    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开展宣传思想理论研究的理论武器
        (二)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目录
致谢

(7)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现状
二、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1. 关于汉语语法学史分期问题
    2. 关于汉语语法学史性质和任务等问题
    3. 关于语法学家及其语法学思想、着作的研究
    4. 语法专题研究评述
    5. 关于语法学词典、参考资料、论着索引、大事记等的编写
三、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特点、不足与展望
    1. 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特点
    2. 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近代中国世界语运动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汉字危机的出现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下的汉字改革呼声
        一、汉字面临的危机
        二、汉字改革的不同声音
    第二节 晚清政府的有限参与
    第三节 导致清末汉字改革动议出现的因素
第二章 晚清时期的世界语运动
    第一节 世界语及世界语主义
        一、世界语
        二、世界语主义
    第二节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出现
        一、世界语进入中国的途径及分期
        二、中国知识界对世界语的认识
        三、世界语的早期传播
        四、《新世纪》之废汉字“径用万国新语”主张
        五、早期舆论关于世界语与教育之关系的认识
第三章 民国早期的世界语运动
    第一节 《新青年》之废汉字用Esperanto主张
    第二节 世界语运动的实际开展
        一、世界语运动的开展情况
        二、世界语加入学校课程案及世界语联合大会的召开
        三、书籍刊物的发行
    第三节 世界语与新文化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世界语运动
    第一节 世界语运动的发展
        一、世界语运动组织的现状
        二、世界语运动发展走向之思考
    第二节 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
        一、三民主义与世界语运动
        二、为中国之“解放”而用世界语
        三、共产主义与世界语运动
结语
    一、中国世界语运动与世界同步
    二、中国世界语运动与世不同
    三、中国世界语运动趋向常态化
附录
    附录一 世界语学社规则
    附录二 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校则
    附录三 广州东山世界语学会简章
    附录四 汉口世界语学会章程
    附录五 云南省世界语学会章程
参考文献
后记

(9)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现实价值
    1.2 学术史综述
        1.2.1 着作
        1.2.2 论文
    1.3 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3.1 重点
        1.3.2 难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2.1 傅斯年简介
    2.2 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社会背景
        2.2.1 国际社会背景
        2.2.2 国内社会背景
    2.3 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时的学术背景
        2.3.1 国际学术背景
        2.3.2 国内学术背景
    2.4 对傅斯年影响较深的学派或理论
        2.4.1 乾嘉学派
        2.4.2 进化论
        2.4.3 胡适实用主义
        2.4.4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2.4.5 德国兰克史学
        2.4.6 新史学派
第三章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3.1 史料学思想
        3.1.1 “史学即是史料学”口号提出的原因
        3.1.2 “史学即是史料学”口号的内涵
        3.1.3 对此口号的评价
    3.2 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3 史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 傅斯年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思想中的不足之处
    4.1 傅斯年的史学贡献
        4.1.1 考古学方面
        4.1.2 在上古史方面
        4.1.3 在《史记》研究方面
        4.1.4 在明清史研究方面
        4.1.5 关于边疆史的研究
        4.1.6 关于民族史的研究
        4.1.7 关于语言学、人类学研究
        4.1.8 以史语所为基地,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
        4.1.9 筹划在中国确立正统的“科学的东方学”
    4.2 傅斯年取得巨大史学成就的原因
        4.2.1 家庭好学之风的影响
        4.2.2 知识渊博,学贯中西
        4.2.3 重视史料的唯物主义思想
        4.2.4 科学先进的治史方法
        4.2.5 大胆的怀疑精神
    4.3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不足之处
        4.3.1 “史学”与“史料学”没有严格区分
        4.3.2 对“科学”的误解
        4.3.3 对“材料”与“货”的不正确认识
        4.3.4 历史研究中,人的缺失
        4.3.5 重史料轻史观
        4.3.6 史学思想与史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4.4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
        4.4.1 阶级意识的影响
        4.4.2 时代及学术发展的局限
第五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年)(论文参考文献)

  • [1]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 ——论中国语言学批评[D]. 肖翠云. 苏州大学, 2006(12)
  • [2]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思考[J]. 陈昌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3]二十世纪汉语语言学研究文献索引指南[J]. 焦立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 [4]新中国语言学50年[J]. 陆俭明. 当代语言学, 1999(04)
  • [5]当代社会语言学鸟瞰──中国、西方、亚洲和前苏联[J]. 周庆生. 满语研究, 1995(02)
  • [6]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研究[D]. 张艺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4)
  • [7]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李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8]近代中国世界语运动进程研究[D]. 焦徽.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9]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 刘进全.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2)
  • [10]语言学兴旺发展的标志─—介绍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年鉴[J]. 甘于恩. 语文建设, 1994(05)

标签:;  ;  ;  ;  ;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