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位肌间沟麻醉下一次手法治疗肩周炎(论文文献综述)
关璇[1](2020)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取扁担穴、肩关穴、莲花穴;对照组取肩三针(肩髃穴、肩前穴、肩贞穴)、中平穴为主穴,取手三里穴、养老穴、外关穴、尺泽穴为配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每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记录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两组治疗前、第1疗程后、第2疗程后的VAS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CMS评分(Constant Murley Score,CMS),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作数据分析,对比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普通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种疗法对治疗肩周炎均有效,且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组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2、两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第1疗程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疗程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治疗初期两种疗法对于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无差异,在治疗后期两种疗法对于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才有明显的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两组第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第2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均统计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组患者无论是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还是2个疗程的治疗后对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有所改善,但治疗2个疗程的疗效优于1个疗程。结论:1、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及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地改善旁巴尹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肩关节运动功能,但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在治疗后期的疗效更优。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和进行深入研究。
黄明珠[2](2020)在《毫火针结合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对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抽取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针刺治疗。两组均是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为1个疗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根据结果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治愈8例,好转21例,未愈1例,治愈率26.67%,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22例,未愈5例,治愈率10%,总有效率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3、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对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较对照组具有优势。4、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肩活动功能。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肩关节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监测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片及肩关节正位片等检查均正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安全性。结论: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均有疗效;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运用毫火针结合传统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王金[3](2020)在《“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中医学称之为“露肩风”、“肩凝症”,现代医学又称其为冻结肩”、“粘连性关节囊炎”,是临床上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肩周炎是因局部软组织退变、劳损产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病程长者可见肌肉粘连、萎缩。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SD大鼠肩周炎模型,以针刀为干预手段,并设立电针组对照,运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肩部肌肉、肌腱、关节囊内的炎性、疼痛及瘢痕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探究“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机理,为针刀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方案和实验依据。方法选用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针灸组、针刀组各10只。采用持续牵拉劳损运动大鼠前肢加冰敷的方法制备大鼠肩周炎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干预,针刀组行针刀治疗,电针组行电针治疗,各组在同等条件下饲养33天后取材。分别采用旷场实验结合直接观察法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取患侧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进行HE染色,取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IL-Iβ、PGE2及MMP-1含量。观察“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对肩周炎模型大鼠上述炎性、疼痛及瘢痕因子的影响,揭示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机理。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行为学:旷场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总活动路程明显缩短,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针刀组大鼠总活动路程组间对比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网屏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与模型组大鼠悬吊时间明显缩短,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针刀组大鼠悬吊时间增加,组间对比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直接观察中发现,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在神态、姿势、毛发上都呈现出病态。针刀组、电针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在神态、姿势、毛发上无显着差别。2组织形态学:正常大鼠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的肌纤维呈线形或微波浪形,平行排列;胶原纤维较均匀、整齐地分布于肌纤维之间;可见少量毛细血管束,少见炎性细胞。而肩周炎模型大鼠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结构破坏,肌纤维扭曲,排列杂乱,呈波浪状;肌核明显增加、分布不均;胶原纤维排列杂乱;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和针刀干预后,肩周炎模型大鼠肌肉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肌纤维及胶原纤维结构未受明显破坏。3.PGE2水平、IL-1β水平、MMP-1水平:模型组大鼠肌组织PGE2水平、IL-1β水平、MMP-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与针刀组大鼠肌组织PGE2水平、IL-1β水平、MMP-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大鼠,组间对比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组大鼠肌组织PGE2水平、IL-1β水平、MMP-1水平均低于电针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刀松解可以显着提高肩周炎模型大鼠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能力;2针刀松解有抑制肩周炎模型大鼠肌组织炎症反应、减少瘢痕增生的作用,减少肌组织的粘连;3针刀松解可以降低肩周炎模型大鼠肌组织PGE2、IL-1β、MMP-1的表达,减少慢性劳损导致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
黄灏[4](2019)在《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观察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病人来源为本院及附属院区骨四肢科病例中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粘连期肩周炎的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向患者说明用药及手术方案,征得病人签字同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治疗组麻醉下手法松解后肩部注射鸡尾酒药液,对照组仅仅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术,两组麻醉方式均选择臂丛麻醉。鸡尾酒药液为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曲安奈德50mg(1ml:40mg)、罗哌卡因10ml(10ml:100mg)及肾上腺素0.1ml(1mg:1ml)构成。两组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术后均予镇痛泵镇痛两天,两组术后均指导功能锻炼,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主观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并根据以上评分,判定治疗的综合疗效情况,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给予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患者均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无一例脱落,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位、病程等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术后1月、3月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月、3月的C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症状缓解快的优点。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手法松解术,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值得被临床推广。
邹梦颖[5](2019)在《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冈上肌腱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原则,将治疗前后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并作出客观评价。研究方法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冈上肌腱炎患者,依据随机分组的临床试验方法,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刀组选取患侧肩部5个痛点,在第1天和第5天进行针刀治疗,共治疗2次;针刺组主选患侧肩井、肩髃、肩髎、臂臑、肩贞及配穴,留针20分钟,从第1天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5次;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统一休息2天,第8天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估。待收集完所有患者患侧治疗前后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的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分,以及测量和评价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ROM的评分后,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根据计算出的统计学结果分析其代表的临床意义,最终得出此项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肩部疼痛VAS评分的比较:针刀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肩部疼痛VAS评分改变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即针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患者肩部疼痛的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之间VAS评分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1),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0.01),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比较:针刀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变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即针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之间ADL评分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1),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1),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3)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ROM评分的比较:针刀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ROM评分改变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即针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之间ROM评分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1),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两组治疗前后ROM评分差值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1),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4)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针刀组治疗30例,显效9人,有效21人,显效率为30%,总有效率100%;针刺组治疗30例,显效1人,有效19人,无效10人,显效率为3.3%,总有效率为66.7%。针刀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两组的显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2<0.05),说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01<0.01),说明针刀组明显优于针刺组。结论(1)针刀疗法和针刺疗法均能治疗冈上肌腱炎,均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治疗安全可靠。(2)针刀疗法较针刺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疗效更加明显,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针刀疗法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上显效更迅速,治疗疗程短,效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在部队及临床上推广。(4)肩关节MRI对冈上肌腱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曹鸣洋[6](2018)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肩周炎在临床上分为继发性肩周炎和原发性肩周炎,其中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折术后、偏瘫、风湿关节炎、糖尿病都是继发性肩周炎的影响因素[1]。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女性略多于男性。若未及时有效地治疗,将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而正确的麻醉方式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2]。笔者通过臂丛麻醉后实施肩关节手法松解,结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新
张立生[7](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指出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白林峰[8](2018)在《止痛散配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应用中药止痛散溻渍配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止痛散对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周炎(冻结期)患者病例72例,随机分为中药溻渍组36例(应用止痛散),对照组36例。2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治疗,中药溻渍组患者在术后对于患肩处,予以我院中药止痛散进行溻渍治疗。2组皆在术毕2天后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时间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出院后1个月记录、评估每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综合疗效的变化。结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冻结期)有确切疗效,配合止痛散行溻渍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主要体现在治疗1周后,2周后,出院后1个月时肩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度的改善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中药塌渍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后2周时,中药溻渍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出院后1个月门诊随访时,中药塌渍组亦优于对照组,但显着性差异不大(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对肩周炎(冻结期)患者行手法松解术,是一种行之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式。行手法松解后,配合止痛散溻渍疗法能够明显缓解术式带来的早期疼痛,同时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消除水肿,行气活血,使患者可以更早更充分的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翁泽林,陈志吉,姚昕,杨婧,余剑平[9](2018)在《痛点注射联合异丙酚与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痛点注射联合异丙酚与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疗效。方法肩周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复合麻醉组和加痛点注射组,各组24例。复合麻醉组采取异丙酚静脉注射加肌间沟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松解术,加痛点注射组采取复合麻醉下肩关节松解联合术前痛点注射。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行NRS评分并观察术前、术后肩关节活动情况以评估疗效。结果加痛点注射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时NRS评分较复合麻醉组患者低(P<0.05),但术后3个月时两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痛点注射组患者术后1 d、1周时关节功能优效率较复合麻醉组患者高(79% vs 25%,83% vs 42%,P<0.05),但术后1、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点注射联合异丙酚与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
李爱梅,闫庆福,杨峰[10](2017)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104例肩周炎患者,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入该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52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的基础之上,配合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疗效高达94.23%,高于常规组总有疗效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F-MPQ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肩周炎,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基础上,联合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显着的疗效,能够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重视。
二、高位肌间沟麻醉下一次手法治疗肩周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位肌间沟麻醉下一次手法治疗肩周炎(论文提纲范文)
(1)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壮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候分型 |
1.3 治疗方法 |
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研究 |
2.1 壮医莲花针 |
2.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
2.3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
3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证候分型 |
3.4 治疗方法 |
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4.1 流行病学 |
4.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3 分期 |
4.4 治疗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不良事件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断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治疗方案探讨 |
1.1 理论依据 |
1.2 选穴依据 |
2 作用机制探讨 |
3 治疗效果探讨 |
3.1 祛痛效果 |
3.2 改善肩关节功能效果 |
4 不足与展望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民族医学外治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毫火针结合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不良事件处理 |
1.8 伦理学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附录E) |
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2 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 |
1.3 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肩周炎的中医概念 |
1.2 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肩周炎的辨证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肩周炎的发病原因 |
2.2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3 肩周炎的非手术疗法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 毫火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 |
4.1 毫火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2 毫火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选穴依据 |
5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 |
5.1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理论依据 |
5.2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选穴依据 |
6 量表选择依据 |
7 临床疗效分析 |
7.1 两组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7.2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
7.3 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7.4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7.5 安全性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肩周炎的病因病理研究概述 |
1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
3 针刀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
综述二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概述 |
1 肩周炎临床表现与疗效评定标准 |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4 针刀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 |
综述三肩周炎的实验研究概述 |
1 动物模型 |
2 机制研究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对肩周炎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对肩周炎模型大鼠局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对肩周炎模型大鼠肌肉匀浆PGE2、IL-1β、MMP-1 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肩周炎患者夜间疼痛加重的原因 |
2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机制 |
3 针刀整体松解术设计的必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一般资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试验药物 |
1.3 诊断标准 |
1.3.1 中医诊断标准 |
1.3.2 西医诊断标准 |
1.3.3 临床肩关节周围炎分期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工作 |
2.3 麻醉方法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2.6 功能锻炼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2.8 评分标准 |
2.9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的比较 |
3.2 两组CMS评分的比较 |
3.3 两组ROM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4.1.1 祖国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4.1.2 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4.2 粘连期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4.2.1 功能锻炼 |
4.2.2 中药内治法 |
4.2.3 中药外用法 |
4.2.4 针灸疗法 |
4.2.5 推拿手法治疗 |
4.2.6 中医综合治疗 |
4.3 现代医学治疗粘连期肩周炎 |
4.3.1 药物治疗 |
4.3.2 物理治疗 |
4.3.3 手术治疗 |
4.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4 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机理 |
4.5 鸡尾酒疗法 |
4.5.1 鸡尾酒疗法的由来 |
4.5.2 鸡尾酒镇痛的理论基础 |
4.5.3 鸡尾酒疗法的药物组成 |
4.6 “鸡尾酒”在本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
4.7 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词缩略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冈上肌腱炎的诊疗进展 |
1 传统医学对冈上肌腱炎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冈上肌腱炎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分期 |
2.3 临床诊断标准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5 保守疗法 |
2.6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研究进展 |
1 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研究近况 |
1.1 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作用机制 |
1.2 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理论基础 |
1.3 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定位和操作 |
1.4 针刀治疗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研究 |
2 肩关节MRI检查在冈上肌腱炎诊疗上的应用现状 |
3 肩关节MRI检查在指导冈上肌腱炎治疗上的优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中止标准 |
4 患者权益保护 |
5 研究方法 |
5.1 样本量估算 |
5.2 随机对照方法 |
5.3 治疗方法 |
5.4 患者依从性保证 |
6 观察内容 |
6.1 观察指标 |
6.2 安全性观测 |
6.3 随访观察 |
6.4 注意事项 |
6.5 不良反应事件的观察 |
7 疗效评价方法 |
8 数据处理 |
8.1 数据管理 |
8.2 统计方法 |
9 研究结果 |
9.1 病例完成情况 |
9.2 安全性评价 |
9.3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9.4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
9.5 视觉模拟评分情况 |
9.6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
9.7 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 |
9.8 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值的比较 |
9.9 两组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冈上肌腱炎的病理特点 |
2 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作用机制 |
3 针刀疗法的选择依据 |
4 麻醉方法的选择 |
5 研究结果的讨论 |
5.1 一般资料 |
5.2 视觉模拟评分的观察 |
5.3 日常生活能力的观察 |
5.4 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观察 |
5.5 临床疗效评价 |
6 肩关节MRI对冈上肌腱炎的临床指导意义 |
6.1 MRI成像基本原理和特点 |
6.2 肩关节MRI指导冈上肌腱炎的治疗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4 讨论 |
(8)止痛散配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2.2 对比两组关节疼痛程度 |
3 讨论 |
四、高位肌间沟麻醉下一次手法治疗肩周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关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毫火针结合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观察[D]. 黄明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 王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黄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针刀疗法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邹梦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 曹鸣洋. 中国民间疗法, 2018(09)
- [7]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J]. 张立生.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4)
- [8]止痛散配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研究[D]. 白林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9]痛点注射联合异丙酚与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J]. 翁泽林,陈志吉,姚昕,杨婧,余剑平.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1)
- [10]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李爱梅,闫庆福,杨峰. 系统医学,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