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将流入欧美股市

国际资本将流入欧美股市

一、国际资金将大量流入欧美股市(论文文献综述)

温健纯[1](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跨境资本流动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使得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配置,这在极大促进全球经济融合与大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与风险。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金融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这既为原本资金匮乏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大量丰富的外部资本,进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们累积了大量的风险隐患。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到在这些危机的身后,均有着跨境资本流动的推波助澜。与此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世界各国政府为平滑经济波动而采取了频繁调整经济政策的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政策频繁变动成为左右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全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与影响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始终将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平衡置于首要位置,如何能够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利因素促进我国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其中,如何准确分析和估计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从而趋利避害,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亟需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三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第一,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三,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如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厘清这些关系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意义重大且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和其他国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本项目开放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通过八章内容开展研究。论文安排如下:第1章为导论。本章首先从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发展及其经济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新常态”的背景出发,提出探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研究意义,然后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相关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测度与应用,跨境资本流动的类别划分和度量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等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总结和归纳,从而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寻找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金融市场、政策有效性及国际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已有文献存在不足方面主要有三:(1)关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将全球经济政策环境变化作为背景考虑因素的已有文献较少,更是缺乏基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相关研究;(2)对于跨境资本流动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3)对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研究,尤其对基于资本流动规模、流向和波动的研究较为缺乏。第3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分析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第4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本章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统计测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关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情况,包括指标构建和具体使用;聚焦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具体项目下的流动特点,以期为政策启示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分析中,重点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构成及其表现,其中包括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2)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分析中,本章采用了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分析基础,并将表内资本流动项目的流出和流入情况进行了分析;(3)本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经由全球EPU指数的分段表现可以认为,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增强的特征。第5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的加大,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抑制效应,跨境资本净流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较低的国家、低金融机构效率国家、高外债资本存量国家以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国家中,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更为显着;(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的情况下,跨境资本净流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大,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大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而在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国家、高宏观金融风险国家以及高金融机构发展指数国家中,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跨境资本净流出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大。第6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净流出规模增加会对本国宏观杠杆产生负向影响,而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对本国杠杆产生正向影响;(2)分部门来看,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增加会显着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上升会对私营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与宏观杠杆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较低的时期,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促进家庭部门杠杆率、企业部门杠杆率、家庭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私营部门杠杆率的提升。第7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97-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流动确实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2)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对于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3)虽然总体上看,跨境资本流动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也可以表现出其有利于虚拟经济稳定的一面。第8章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归纳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有序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合理利用跨境资本维持适度宏观经济杠杆率;加强跨国公司融资风险管理;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与风险防范;提高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能力。

王婷婷[2](2021)在《基于拥挤交易的行业轮动投资交易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由于受到经济周期、宏观政策和投资者心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市场的主要投资热点在各行业板块间来回轮转,导致各个行业板块之间的相对强弱走势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尤其是近两年,我国基金规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赚钱效应吸引着大批的散户投资者资金不断涌入机构投资者手中。同时,由于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研究能力非常强,他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有着类似的流程和理念,从而导致投资方向集中的现象,即产生基金抱团现象。而随着整个A股市场的行业板块投资分布越来越集中,就会出现大量具有类似特征的资金在同一时期内共同配置某一行业板块的现象,即产生行业板块拥挤交易现象。而随着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资金也纷纷涌入这些行业板块中,该拥挤交易行业板块的价格波动幅度就变得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因为成为投资热点而被投资者疯狂涌入进而使得其严重背离内在价值的行业板块最终将会逐渐回归正常水平。随着机构抱团的轮换阵地,庞大的资金洪流将再一次跟随涌进下一个拥挤交易行业板块,进而引起我国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大量相关文献,构造了“集中度”因子作为行业轮动信号用来衡量行业板块是否存在拥挤交易,以此选出各个不同周期内交易热度和关注度高的强势行业。进一步地,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跟随拥挤交易存在着比较大的泡沫崩盘风险,所以本文将同时考虑到退出策略,构造了一个“相对估值”因子来识别行业拥挤交易泡沫的阶段。本文将处于拥挤交易泡沫形成期的行业作为多头组合,并且当其相对估值水平过高的时候进行卖出,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行业轮动策略。具体实证部分本文将申万一级行业作为研究样本,将2014—2020年划分为样本内和样本外的两个区间进行回测。首先通过样本内回测检验发现“集中度”因子和“相对估值”因子可以作为行业轮动信号;其次通过样本外回测验证了本行业轮动策略的有效性,发现业绩指标和风险指标的总体表现都优于基准,在我国A股市场上尤其有着不错的收益表现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进行行业配置的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投资策略参考,并且对于用来投资行业ETF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内A股市场上可以通过骑乘拥挤交易泡沫从中获利的同时也说明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崩盘风险,投资者和相关监管机构也需要重视市场的拥挤交易风险。

刘金会[3](2021)在《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和日本是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且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美国和日本工业由无到有再到领跑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很好的演绎了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以及再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在梳理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国均借助于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工业化之路,在工业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就大力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开始了去工业化发展道路,久而久之,去工业带来的弊端却开始显现,于是两国便开始了再工业化之路。本文对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明晰了两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些年,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具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优势,一些厂商相继从我国搬出,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增长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尽管中国还没有出现美日所经历的明显的去工业化现象,但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中国应该借鉴美日经验,加强对资本外溢的管理,防止过度去工业化甚至制造业空心化的产生。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对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移状况与去工业化进程进行详细的总结梳理,为了让研究更具实际意义,本文选取了我国近20年的相关指标,进行宏观测度我国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现状,同时进行分省份分地区的指标测度和趋势绘制,更能准确的描述我国的现状。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这一部分依次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为文献评述部分,得出本文研究方向和突破点。第三章为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的梳理,这也是本文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章节,在这一部分,本文结合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实际情况,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学者研究,力图还原当时两国发展工业经济时筚路蓝缕和乘风破浪的景象,结合大量的数据佐证,较为详细的分析了美日两国从起高楼宴宾客再到去工业化一时衰退,而后出台多项举措以求再工业化的发展之路。第四章为去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本章结合热播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为分析背景,对过度去工业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税收外流、影响国家安全等危害进行了阐述。第五章为我国资本外流和去工业化的相关数据测算和分析,主要包含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变化趋势、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我国产业结构分布变化趋势等,经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来看,我国并不面临去工业化威胁,但是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有了去工业化势头。第六章为政策建议章节,对我国防范去工业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陆翔[4](2021)在《北上资金流入能带来超额收益吗? ——基于陆股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5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全面提速,外资对国内股票市场的影响边际递增。近几年来香港方面的资金持续流入国内股票市场,为A股注入了新的增量资金,同时提高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自此,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形成了资金相互流通的状态,由于中国大陆在香港的北面,就形成了“北上资金”这一名称。2018年5月陆股通额度扩大四倍,2019年9月QFII、RQFII投资限额全面取消。随着A股资本市场的扩大和开放,北上资金持续不断地以“买买买”的方式流入A股市场。根据央行披露数据,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陆股通累计净买入9802.07亿元,说明北上资金对A股后续的长期价值还是较为看好,同时这也是是外资流入国内股票市场的主要渠道。随着大量资金疯狂的北上,我国A股出现普遍震荡行情,较频繁出现每日的震荡波幅较大,且大部分要么低开高走,要么低开低走,更加给我国股票市场蒙上了一层获取超额收益的面纱。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上资金越来越受关注,很多资金跟其操作。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关注北上资金每日买入与卖出交易频繁的股票以及长期持仓的股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北上资金流入能否带来超额收益,以实证资产定价理论与模型的视角,参考经典多因子模型,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上资金所有的持仓股票作为股票池,用规模、价值、盈利、投资、动量以及流动性因子的代理变量依次进行单因子有效性的测试,得出了北上资金流入可以带来超额收益,而且流通市值、总市值、账面市值比、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五个单因子的代理变量可以用来解释北上资金的超额收益。对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和Liu三因子模型,同时采用2*3独立双重排序的分类方法来构建相应模型的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依次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投资组合收益及回归分析。最后,用White检验和GRS检验来解释在北上资金的持仓股票中FF三因子模型和Liu三因子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北上资金流入可以带来超额收益且Liu三因子模型对其超额收益的解释力度优于FF三因子模型;在北上资金中产生超收益的投资组合,更多的表现在大市值规模组、低账面市值比组以及高市盈率组,但其中小规模低市盈率组合和大规模高市盈率组合中的投资收益率与其他投资组合相比,并没有突出表现出高于其他组合收益率。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依次给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政府监管机构提出相应的建议。

孙碧涵[5](2020)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文中指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投资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投资银行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开展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是导致次贷危机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包括《沃克尔法则》在内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剥离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短期自营业务,禁止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同时对投资银行的激励制度进行了严格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也于同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投资银行核心资本比例的要求。尽管美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业务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但美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市值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美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复苏离不开业务的调整。那么,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是如何迅速调整的?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文献、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案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索其经验及教训,以期能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中,本文放弃了传统业务、引申业务和创新业务这种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分类方法,根据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普遍实行的业务部门划分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即:投资银行部门业务、交易部门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这种基于经营模式和实际操作中部门的业务分类方法,更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对投资银行业务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从投资银行的工作实际出发来研究各类业务的情况、特点,包括收入来源、风险构成等,可以较好地避免问题研究与实际运营相脱节,便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美国投资银行2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783年至1929年。美国投资银行从萌芽到第一个发展高峰,从混乱无序的经营到形成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经营模式;(2)1929年至1981年。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施确立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3)1982年至今。在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尝试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国际综合性银行的竞争压力下,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美国投资银行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是受内因和外因影响的。外因主要体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内因主要是投资银行要扭转大面积亏损局面和降低风险等方面。根据现代资本市场等理论,美国投资银行盲目的扩张背离了实体经济,危机后的业务调整必然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同轨同速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推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均衡发展,减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此次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投资银行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投资银行部门的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并将次贷危机前后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加强了传统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利润占比回升,美国市场证券承销业务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美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对美国本土依赖度增加,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在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细分细化,并购业务的收入及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近年来新的并购潮拉升美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交易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对交易部门的业务中根据资本所有者划分的客户交易和自营业务两种业务的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比了交易部门在危机前后的业务构成和收入变化,危机后受短期自营业务被剥离的影响,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收入和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投资银行在自营业务方面转向以权益类投资为主。在交易部门业务调整方向的选择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摩根几乎完全放弃自营业务,以做市为交易部门的主营业务;高盛在被剥离短期自营业务后依然保持大量的自营业务。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认为,金融危机后,资产管理部门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部分业务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总收入中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银行管理下的资产业务总量上升明显。美国大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客户群体也发生明显改变,危机前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开始加强资产管理的零售业务,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宏观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降低了金融危机系统爆发的风险。但仍然存在“大而不能倒”、信用违约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微观效果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美国投资银行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显着降低。但也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资产周转率下降等问题。研究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投资银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国家金融系统稳定提供重要参考。2020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应充分挖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业务范围,适当发展衍生品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完善资本市场的分层和业务的差异化,减少同质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引导证券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公司,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王策[6](2020)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各个国家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显着增强,经济不稳定性逐渐凸显。对于我国这种新兴经济体而言,金融开放的深化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呈现新动态,资本流动的规模及波动日益加大,在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快速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同时,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也产生了相当强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银行体系的稳定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定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在全球政策多变、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从银行微观、银行系统、宏观经济三个方面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在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使用MSIH(2)-VAR(2)研究了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冲击,实证结论如下:第一,滞后1期的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冲击效应,滞后2期的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正向作用,全球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着;第二,从参数估计结果看,关于以全球政策不确定性和美国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国外因素,其对短期资本流动和银行体系影响存在差异,短期资本流动收到的影响更大,表明外部因素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直接影响更为突出;第三,在遭遇欧债危机、美联储加息、全球政策多变的影响下,两种区制下短期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在受到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内会产生对应脉冲响应变化,并逐步回归至稳定水平。通过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结合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和银行体系稳定性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机制制度,参考前文的实证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以更好的促进银行体系健康稳定运行:一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二是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三是提高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冲击能力。

杨智超[7](2020)在《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市场会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甚至导致危机。因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全球一体化浪潮来临,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与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进一步的开放与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对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不仅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还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考。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显得异常重要。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固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为居民的消费升级保驾护航,助推以内需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还有助于中长期资金的进入,从而缓解国内期限错配的情况,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元的依赖,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降低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更加匹配。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长期助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引入大量专业的、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引导资本市场由短期投机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的形成;从而助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在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够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冯文芳[8](2020)在《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价格泡沫和高杠杆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但次贷危机后的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和高杠杆作用机理更加复杂;现代金融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等不但空转套利推高金融杠杆,而且让问题复杂化;内嵌于银行体系的表外业务严重期限错配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期结构中存在的各种扭曲现象,使得金融杠杆过度膨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有传统理论都无法较好解释经济中的资产价格泡沫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关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开始转为中高速增长,但是金融杠杆仍在不断攀升,金融杠杆增长与经济发展错配现象严重,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引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膨胀和累积。金融危机后上述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首先,通过阅读和归纳国内外关于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经典着作和前沿文献,厘清选题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争论焦点和研究盲点等,为后期研究顺利展开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基础。其次,准确定义资产价格泡沫是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三种主流观点,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涵义进行明确界定并分析了其一般特征;从理论角度和影响因素角度剖析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运用ADF、SADF、GSADF和RADF等资产价格泡沫识别方法,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存在周期、出现频率和程度大小等进行了识别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期内显着存在周期性资产价格泡沫;并且运用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提取了资产价格泡沫。第三,以金融杠杆经济本质研究作为切入点,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定义和度量了金融杠杆,揭示微观金融杠杆与宏观金融杠杆背离的原因和实质;采用债务收入比法和即时拆分法(TD)测算了我国的金融杠杆;重点揭示和研究了金融加杠杆的根源、实质、动力、渠道、特点和成因等;不但构建了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把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和Bootstrap统计检验结合,从实证上验证了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相互动态影响机制的程度、频率与方向以及与经济事件之间的关系。第四,高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仅是表象,隐藏其背后的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因此加入经济增长因素,从表象分析上升到实质研究,进一步揭示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影响效应。具体内容包括:(1)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DGMM)和门限效应,对国内16家上市银行从两个阶段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杠杆机制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杠杆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着影响;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双重杠杆率门限效应;(2)运用傅里叶变换和频谱分析法研究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周期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关系较复杂,并且两者在周期联动上更多的存在背离现象;(3)基于R&D模型,加入金融杠杆因素,研究了不存在和引入资产价格泡沫时经济增长的均衡结果,并推断出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共容的条件。(4)运用MCMC算法和SV-TVP-SVAR模型从时期与时点两个角度对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变量之间具有非常显着的时变特征。最后,高杠杆下去杠杆是必然选择,准确定义去杠杆的涵义并对目前去杠杆存在的误区做了澄清;分别探索了实体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的路径;运用合成控制法(SCM)检验了限贷政策能否抑制房地产泡沫?实证结果表明:在4个研究样本中,限贷政策对3个样本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无法起到降低的作用;囿于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研究方法与模型的缺陷,尝试运用人工智能中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NN)技术构建了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逼近与诠释样本历史数据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有效实现监控功能。根据上述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1)拓展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范围,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决策信息集,构建货币和信贷流动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2)减少或消除刚性兑付和不必要的政府隐性担保,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商业银行行为市场化,政府职能回归公共管理本质;(3)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货币流动性,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和对金融体系资产实施穿透管理,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管理;(4)精准掌控“结构性去杠杆”的节奏、力度、时间、主体,有条不紊降低杠杆率。

张辉[9](2020)在《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与预警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特点和系统性风险的巨大影响,使宏观审慎监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研究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首先详细界定宏观审慎监管和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概念,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其次,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与银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据风险的源头和暴露形式,完整的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应至少包括微观审慎指标、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指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实证统计和分析,本文分别从宏观经济维度、股票市场维度和证券机构维度选取客观指标,综合度量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在合理度量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基于历史事实的角度和数理模型的角度分别进行预警值的有效性检验,进而为证券市场的逆周期监管提供依据。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及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宏观审慎监管中的重要环节,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风险指数的变化来判断市场运行情况,并作为投资决策参考;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市场风险指数来选择使用何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使用期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一旦超过预警值,要立即运用相关工具进行逆周期监管,这一基本理念的本质就是,根据经济运行所处的不同周期阶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标准,缓和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这对保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最终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证券市场必须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第二、宏观审慎监管并不必然排斥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他们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第三、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度量,要从多维视角,构建一个具有客观性、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的量化指标体系,计算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结果显示,每一次证券市场危机发生之前,都伴随系统性风险的大量累积。第四、在合理度量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预警值的确定应该考虑分阶段。2001年新股发行改革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值为26.5538,经过历史事实验证和数理模型的检验,认为预警值较为可靠。为了加强证券市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本文的对策建议如下:第一、成立证券市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第二、协调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第三、宏观审慎监管要有前瞻性。

柏栋皓[10](2020)在《我国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货币化率指标是由Mckinnon于1973年提出,用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金融深化程度。在过去近三十年间,我国货币化率几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货币化率更是出现了畸高的增长态势,这不禁让国内外众多经济学者担忧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危机等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脱实向虚的现象,相较于实体经济的长期低迷,我国虚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一方面,以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所创造的GDP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日益增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虚拟经济部门的自我循环趋势日益加剧,大量货币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并在其中空转套利。因此,本文结合上述两个重要经济现象,尝试从经济过度虚拟化的角度探究其对我国高货币化率的影响,为引导我国经济更好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我国高货币化率的背景下探究了近年来不同层次的货币增幅情况,并结合同期虚拟经济部门快速发展的态势,认为我国持续畸高的货币化率与当前的经济虚拟化密不可分。其次,本文从逻辑上分析了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机制,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虚拟经济特殊的创造GDP机制。本文通过对比实体经济部门发现,虚拟经济部门可以通过货币直接创造GDP,其创造机制脱离了物质生产的过程,导致虚拟经济部门创造的GDP仅占其使用资金的很小比例。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部门单位货币创造GDP的效率相对较低,从而认为虚拟经济部门创造GDP占比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货币化率的提高,历史的相关数据以及模型推导也支持了本文这一判断;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货币资金的传导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虚拟经济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利润率差值开始凸显。大量货币资金出于逐利性而偏好流向以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并在系统内部空转套利,导致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影响了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并根据货币数量方程式得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必然增加货币需求,从而促使我国货币化率进一步升高。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一结论,本文通过建立VAR时间序列模型对此进行了计量分析。从脉冲响应结果图可知,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商业银行同业存放额以及证券市场总市值的增加都会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产生显着地负向冲击,且在初期尤为剧烈。同时,从方差分解图中可知,上述三个变量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也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度,实证结果符合本文预期。最后,本文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经济运行减缓过度虚拟化,使虚拟经济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职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优化银行信贷流向,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2)完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严禁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套利;(3)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避免土地住房过度货币化。

二、国际资金将大量流入欧美股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资金将大量流入欧美股市(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现状分析
    4.2 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拥挤交易的行业轮动投资交易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的主要特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行业轮动现象的理论解释
        2.1.2 拥挤交易理论
        2.1.3 PCA主成分分析法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行业轮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拥挤交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评述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行业轮动策略的方案设计
    3.1 问题的提出
        3.1.1 我国市场拥挤交易现象
        3.1.2 行业板块拥挤交易现象
    3.2 行业轮动策略的方案设计
        3.2.1 行业轮动策略的构思
        3.2.2 行业轮动策略设计的理论框架
        3.2.3 行业轮动策略设计的实证框架
第4章 基于拥挤交易的行业轮动策略方案的实施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4.2 行业拥挤交易的测量
        4.2.1“集中度”因子的构建与说明
        4.2.2 具体计算步骤与结果
    4.3 行业相对估值的测量
        4.3.1“相对估值”因子的构建与说明
        4.3.2 具体计算步骤与结果
    4.4 构建基于拥挤交易的行业轮动策略
第5章 行业轮动投资交易策略的有效性评价
    5.1. 行业轮动信号的有效性评价
        5.1.1 买入信号的有效性检验
        5.1.2 卖出信号的有效性检验
    5.2 行业轮动投资交易策略的有效性评价
        5.2.1 投资交易策略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5.2.2 样本外检验的具体表现
    5.3 策略的风险提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的原因及影响:文献综述
    2.1 去工业化的概念与理解
    2.2 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
    2.3 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 去工业化与产业空心化的关系
    2.5 美国的资本外流与去工业化的历程
    2.6 日本的资本外流与去工业化的历程
    2.7 我国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现状
    2.8 小结
第3章 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流和工业发展历程
    3.1 美国的资本外移与工业化历程
    3.2 日本的资本外移与工业化历程
    3.3 小结
第4章 过度去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以纪录片《美国工厂》为例
    4.1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严重
    4.2 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政府税收减少
    4.3 制造业衰落威胁国家安全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现状
    5.1 我国资本外移现状
        5.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5.1.2 在华外资制造业撤资情况
    5.2 我国去工业化现状
        5.2.1 全国性去工业化指标衡量
        5.2.2 区域性去工业化指标衡量:以上海、四川为例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总结
    6.2 政策建议
        6.2.1 合理规划国内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国内的阶梯转移
        6.2.2 加强政策引导,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6.2.3 完善资本流动监管,防止不合理的资本外流
        6.2.4 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增加投资的吸引力
        6.2.5 在全球化与国内产业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4)北上资金流入能带来超额收益吗? ——基于陆股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单因子视角看北上资金超额收益
    第一节 单因子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一、因子及其收益率的概念
        二、选择有效性检验的因子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二节 对北上资金的单因子有效性测试
        一、规模因子的有效性测试
        二、价值因子的有效性测试
        三、盈利因子的有效性测试
        四、投资因子的有效性测试
        五、动量因子的有效性测试
        六、流动因子的有效性测试
        七、单因子的行业选择能力
第三章 因子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因子构建
    第一节 因子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二、套利定价理论
        三、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四、Carhart四因子模型
        五、Novy-Marx四因子模型
        六、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
        七、Hou-Xue-Zhang四因子模型
        八、Liu三因子模型
    第二节 北上资金的模型及因子构建
        一、北上资金FF三因子模型及因子构建
        二、北上资金Liu三因子模型及因子构建
第四章 实证分析及检验结果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投资组合收益及回归分析
        一、北上资金FF三因子模型的投资组合收益
        二、SIZE-BM的25组回归结果分析
        三、北上资金Liu三因子模型的投资组合收益
        四、SIZE-EP的25组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关于两个模型的相互解释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整体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投资银行业务及相关理论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相关概念
        2.1.1 投资银行的概念
        2.1.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2.1.3 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相关概念
    2.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2.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2.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发展历程
    3.1 诞生到第一次发展高峰(1783—1929)
        3.1.1 国债、股票业务与投资银行的萌芽(1783—1840)
        3.1.2 证券承销业务与投资银行的出现(1840—1880)
        3.1.3 托拉斯公司与并购业务的助推(1880—1920)
        3.1.4 证券承销、做市与第一次高峰(1920—1929)
    3.2 分业经营下的转型(1929—1981)
        3.2.1 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29—1945)
        3.2.2 经纪和并购的兴起(1945—1969)
        3.2.3 巨变下的波动发展(1969—1981)
    3.3 黄金年代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业务调整(1981年至今)
        3.3.1 并购、资产证券化兴起的黄金时期(1981—2007)
        3.3.2 业务重大调整(2007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
    4.1 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
        4.1.1 业务调整的外因
        4.1.2 业务调整的内因
    4.2 业务调整的理论依据
        4.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理论是业务调整的理论基础
        4.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是业务调整的操作指针
        4.2.3 行为金融学理论是业务调整的市场选择依据
    4.3 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
        4.3.1 降低系统性风险是美国政府的首要目标
        4.3.2 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美国投资银行的首要原则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5.1 投资银行部门融资业务分析
        5.1.1 融资业务
        5.1.2 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中的主要作用
    5.2 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分析
        5.2.1 并购业务的主要类型
        5.2.2 投资银行提供的并购业务相关服务
    5.3 投资银行部门业务的调整
        5.3.1 融资业务的调整
        5.3.2 并购业务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6.1 客户交易业务与自营业务
        6.1.1 客户交易业务
        6.1.2 自营业务
    6.2 交易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种类
        6.2.1 权益交易类业务
        6.2.2 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
    6.3 交易部门业务的调整
        6.3.1 削减自营业务
        6.3.2 向权益类投资为主的转变
        6.3.3 交易类业务的艰难转型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7.1 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
        7.1.1 资产管理业务
        7.1.2 财富管理业务
    7.2 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调整
        7.2.1 加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力度,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7.2.2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8.1.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
        8.1.2 业务调整在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8.2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2.1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
        8.2.2 业务调整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9.1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9.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
        9.1.2 中国证券业现状分析
        9.1.3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结构
    9.2 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9.2.1 中国证券业与美国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对比分析
        9.2.2 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影响机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2.1.2 银行体系稳定性
    2.2 理论基础
        2.2.1 跨境资本流动动因理论
        2.2.2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2.3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2.3.1 直接渠道
        2.3.2 间接渠道
        2.3.3 继发性冲击
第三章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现状分析
    3.1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
        3.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衡量指标和估算方法
        3.1.2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和状态
    3.2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
        3.2.1 银行体系关键指标变化特征
        3.2.2 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3.2.3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构建
第四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4.1 MS-VAR模型实证检验
        4.1.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择
        4.1.3 平稳定检验
        4.1.4 模型最优滞后阶数和稳定性检验
        4.1.5 模型区制和形式选择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短期资本流动背景下加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5.1 稳妥有序推动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5.2 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5.2.1 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5.2.2 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
    5.3 提高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冲击能力
        5.3.1 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
        5.3.2 构建银行业风险防范和预警指标体系,培育高素质金融人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现状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论文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
    2.1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2.1.1 美国资本市场
        2.1.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1.1.2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2.1.1.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1.4 多种中长期投资资金
        2.1.2 日本资本市场
        2.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1.2.2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2.1.2.3 灵活的监管思路
        2.1.2.4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2.5 日美贸易摩擦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
        2.1.3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
        2.1.3.1 国际资本高度流动
        2.1.3.2 制度的健全和市场透明度等具有高度的国际认可
        2.1.3.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3.4 市场与监管共同作用的股票发行制度
    2.2 资本市场开放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2.2.1 模型设定以及数据说明
        2.2.2 计量方法的选取
        2.2.3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2.2.4 稳健性检验
        2.2.4.1 将样本的时间范围扩大
        2.2.4.2 增加控制变量的个数
    2.3 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2.3.1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2.3.2 国际直接投资
        2.3.3 机构投资者为市场主要参与者
第3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3.1.1 一级市场发展现状
        3.1.1.1 IPO市场
        3.1.1.2 再融资市场
        3.1.1.3 PE/VC市场
        3.1.1.4 并购重组市场
        3.1.2 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3.1.2.1 投资者结构
        3.1.2.2 交易量与交易价格
    3.2 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总体问题
        3.2.1.1 市场深度不足
        3.2.1.2 资产定价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3.2.1.3 资金结构单一
        3.2.1.4 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比例较低
        3.2.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3.2.2.1 一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3.2.2.2 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主要实施路径
    4.1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全面开放
        4.1.1 资本的自由兑换
        4.1.2 QFII额度开放下国际资本的进入
        4.1.3 QDII额度开放对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
    4.2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开放
        4.2.1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的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4.2.2 开放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实施方式
    4.3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4.3.1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影响
        4.3.2 当前中国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4.3.3 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施路径
    4.4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可能路径
        4.4.1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
        4.4.2 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建设
        4.4.3 继续完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监管制度
        4.4.4 优化市场机制建设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
    5.1 资本市场的监管
        5.1.1 对国际资本参与一级市场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5.1.2 加强国际和国内投资者的管理和保护
        5.1.3 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制度需要不断更新
        5.1.4 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监管
        5.1.5 完善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防范机制
    5.2 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5.2.1 建立境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5.2.2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5.2.3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体系
        5.2.4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督
    5.3 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开放
    5.4 全球投资管理人的业务准入
    5.5 完善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构想
        5.5.1 发展并完善新三板的融资制度
        5.5.2 明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
        5.5.3 丰富股权投资体系
        5.5.4 建设国际板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鼓励建设高度市场化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体系
        6.1.2 鼓励建设高度开放性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6.1.2.1 建设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
        6.1.2.2 引导国际资本和长期资金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金融服务需求
        6.1.2.3 提高国际投资管理人参与比例
        6.1.2.4 建立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通过加强资本市场开放及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6.2.1.1 通过结构创新进一步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6.2.1.2 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和参与者多样性提升资产定价效率
        6.2.1.3 完善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
        6.2.1.4 进一步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6.2.2 引导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6.2.2.1 制定投资者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6.2.2.2 完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
        6.2.2.3 提高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
        6.2.2.4 为国际投资者制定展业细则
        6.2.3 强化监管目标与创新监管
        6.2.3.1 政府监管应该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展开
        6.2.3.2 应该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
        6.2.3.3 继续完善“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架构
参考文献
后记

(8)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变量的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论文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2.1.1 理性预期理论
        2.1.2 行为金融理论
        2.1.3 以分形和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理论
        2.1.4 信贷理论
        2.1.5 金融发展理论
    2.2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检验及测度研究综述
        2.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检验
        2.2.2 资产价格泡沫存在性的检验方法
        2.2.3 资产价格泡沫的测度方法
    2.3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关系研究综述
        2.3.1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关系
        2.3.2 金融杠杆与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关系
    2.4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综述
        2.4.1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4.2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不利作用
        2.4.3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效应
    2.5 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研究综述
        2.5.1 主张从市场层面入手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5.2 从货币政策角度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5.3 利用托宾税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理及其检验研究
    3.1 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界定
        3.1.1 资产
        3.1.2 资产价格泡沫的载体类型
        3.1.3 资产价格泡沫涵义界定
    3.2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
        3.2.1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影响因素
    3.3 资产价格泡沫的检验
        3.3.1 检验方法
        3.3.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3.3 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3.4 资产价格泡沫的提取
        3.4.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3.4.2 资产价格泡沫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金融杠杆的经济本质及度量
        4.1.1 金融杠杆的经济本质
        4.1.2 金融杠杆的度量
    4.2 金融加杠杆的机理分析
        4.2.1 金融加杠杆的根源
        4.2.2 金融加杠杆的实质
        4.2.3 金融加杠杆的内在驱动力
        4.2.4 金融加杠杆的实现路径
        4.2.5 金融加杠杆的特征与成因
    4.3 基于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构建
        4.3.1 理论分析
        4.3.2 基于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
    4.4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4.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检验
        4.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研究
    5.1 金融杠杆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研究
        5.1.1 理论分析
        5.1.2 研究假设与变量定义
        5.1.3 动态面板模型和门限检验方法
        5.1.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效应研究
        5.2.1 频谱分析方法
        5.2.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3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共容效应研究
        5.3.1 模型基本假设
        5.3.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共容条件
    5.4 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研究
        5.4.1 SV-TVP-SVAR模型
        5.4.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去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1 去杠杆的范畴界定及认知
        6.1.1 去杠杆的范畴界定
        6.1.2 去杠杆的正确认知
    6.2 实体去杠杆路径研究
        6.2.1 “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困境
        6.2.2 实体去杠杆的路径
    6.3 金融去杠杆路径研究
        6.3.1 金融去杠杆的阶段和政策
        6.3.2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
    6.4 限贷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效应研究
        6.4.1 合成控制法
        6.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6.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6.5 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5.1 SVR模型与股市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5.2 BP神经网络与房地产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9)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与预警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审慎监管
        2.1.2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
    2.2 文献综述
        2.2.1 证券市场宏观审慎监管必要性研究
        2.2.2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
        2.2.3 宏观审慎监管下系统性风险预警研究
    2.3 系统性风险监管相关理论基础
        2.3.1 经济周期理论
        2.3.2 金融不稳定假说
        2.3.3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来源
    3.1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制度因素
        3.1.1 新股发行体系扭曲
        3.1.2 政府过度干预
        3.1.3 制度不完善与违规成本太低
    3.2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市场因素
        3.2.1 过度杠杆化
        3.2.2 市场违规频繁
        3.2.3 经济周期性与经济下行
        3.2.4 投资者结构与羊群效应
        3.2.5 跨市场关联度提升
第四章 宏观审慎视角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
    4.1 指标描述和样本选择
        4.1.1 指标描述
        4.1.2 样本选择
    4.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各维度风险得分计算
        4.2.2 计算各维度的风险得分
        4.2.3 合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
    4.3 系统性风险度量结果分析
第五章 宏观审慎视角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
    5.1 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阈值的确定
    5.2 基于历史事实的预警值有效性检验
    5.3 基于数理模型的预警值有效性检验
        5.3.1 Logit模型简介
        5.3.2 各维度Logit模型因素贡献分析
        5.3.3 样本内外有效性检验
第六章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逆周期调节
    6.1 以预警模型为基础逆周期监管
    6.2 宏观经济维度逆周期监管
    6.3 股票市场维度逆周期监管
    6.4 证券机构维度逆周期监管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我国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一 货币化率概述
    二 虚拟经济相关概念概述
        (一)虚拟经济内涵
        (二)房地产的虚拟性
        (三)虚拟经济的功能
    三 货币、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三者关系
    四 货币流通速度相关理论研究
        (一)货币流通速度概念概述
        (二)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机制
        (三)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化率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与高货币化率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货币化率增长趋势及其分析
        (一)货币化率增长趋势
        (二)货币化率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二 虚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二)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三)虚拟经济发展评述
第四章 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基于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的分析
    一 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对货币化率的影响分析
    二 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对货币化率的影响理论推导
    三 虚拟经济创造GDP机制对货币化率影响的对比分析—基于中国与美国
第五章 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基于虚拟经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分析
    一 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一)房地产业资金沉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二)“金融空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二 经济虚拟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
        (二)实证总结
    三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化率升高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一 优化融资渠道,缓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二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防止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套利
    三 加强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避免土地住房过度货币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际资金将大量流入欧美股市(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 温健纯.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拥挤交易的行业轮动投资交易策略[D]. 王婷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D]. 刘金会.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北上资金流入能带来超额收益吗? ——基于陆股通的实证研究[D]. 陆翔. 安徽财经大学, 2021(09)
  • [5]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D]. 孙碧涵. 吉林大学, 2020(03)
  • [6]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王策.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 杨智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8]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D]. 冯文芳. 东南大学, 2020
  • [9]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与预警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D]. 张辉. 济南大学, 2020(12)
  • [10]我国经济虚拟化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研究[D]. 柏栋皓.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国际资本将流入欧美股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