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列车照明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谭新祥[1](2014)在《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跨步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大城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路阻塞,交通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因素。在此背景下,具有运量大、节能安全、占地少等诸多优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异军突起,现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选择。车站距离短,发车密度大和列车启动、制动频繁是城市轨道列车最为显着的特点,列车制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制动能量。本文以地铁列车制动能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逆变—电阻主从吸收方案将该部分能量利用于地铁动力照明系统,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通过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能量回收方案仿真验证。首先,分析对比目前主要的几种地铁制动能量利用回收技术,确定本文采用逆变—电阻主从吸收方案。同时,从动力学和列车牵引控制策略两个方面分析,计算列车不同初速度下制动所产生的能量。其次,分析24脉波整流器工作原理,建立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且根据地铁列车牵引原理,确定电机牵引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软件,对地铁列车电力传动系统建模,对列车牵引、惰行、制动工况进行仿真。最后根据确定逆变—电阻主从能量吸收方案,计算IGBT、滤波器等元件参数,并且搭建能量吸收模型。在此之后结合具体地铁线路,分别对单列车和多列车运行的不同运行条件下,列车产生的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方案的利用情况进行仿真验证。
V·Sergeant,季达明[2](1979)在《客车供电》文中研究表明 客车上第一次使用电是用作列车照明之用。直至最近几年,大多数客车上,电还是仅用于照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不断发展,总是结合着改善舒适性进行的。这就意味着要更为广泛地采用强迫通风或空调的环境控制装置,并且有可能采用车上有线广播设备。各个电气系统常常由同一电源供电,它们已成为整个车辆的电气系统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地对车辆的要求,根据气候条件和运营中要求的舒适程度,有很大差别。长途客运常常要有复杂的环境控制设备,以达到高舒适性和各种供乘客自由选用的“舒适性”方面的设施,这方面有阅读灯、呼唤列车员的按钮、收听无线电的耳机、电视车、
彭赛庄[3](2015)在《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吸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安全、准点、节能、速度快、载客量大和保护环境等特点。世界各国已普遍形成共识: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打造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地铁具有车站间距较短、运行密度大等特点,列车在频繁制动过程中会产生十分丰富的再生能量。论文以地铁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地铁列车制动能量回收问题,提出了逆变-电阻主从配合型再生制动方案。首先,对几种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方案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优劣性做了比较,论文最终选择逆变-电阻主从配合型再生制动方案。另外,根据动力学原理对地铁列车制动产生的再生能量进行了计算。其次,搭建了24脉波整流器机组以及列车交流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对地铁供电系统及列车牵引,惰行和制动工况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逆变回馈装置的基本原理,搭建了逆变回馈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有源阻尼LCL型滤波器参数、PLL锁相环PI参数以及电压外环与电流内环控制参数等进行了设计。通过对逆变并网模型进行仿真,得到了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LCL型滤波器输出电压波形和牵引网电压波形,并对各波形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逆变一电阻主从配合型再生制动方案原理,建立了其仿真模型。再结合地铁实际运行情况,分别对地铁单列车与双列车以不同的初速度制动产生的再生能量回馈至0.4kV动照系统方案的不同情况进行仿真,从而验证其可行性。
陈月勇[4](2019)在《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交通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建设轨道交通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地铁车辆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输工具,其要求高智能化、高可靠性、高冗余性和高安全性。辅助电源系统作为地铁车辆的关键子系统,为地铁车辆上的不同负载提供电源,如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等等。本文设计的新型并网供电辅助电源系统具有高智能化,高可靠性和高冗余性的特点,对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营和提升乘客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誉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地铁项目为依托,以6辆编组A型地铁车辆用辅助电源系统作为设计对象,借助公司项目执行平台,完成了辅助电源系统的设计和装车验证。论文首先对6辆编组A型地铁车辆用辅助电源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项目对辅助电源系统的技术要求,然后对辅助逆变器和低压电源进行了选型和设计;进而分别从高压母线系统、中压母线系统和低压母线系统三个层面对系统方案进行了设计,提出了新型并网供电方案,论文对新型并网供电方案中并网启动控制、重要负载冗余切换和辅助系统短路检测进行了重点说明,同时设计了蓄电池亏电应急启动方案;基于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了采用MVB总线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案,接口方案中实现了辅助电源系统的各控制功能。本文在最后进行了辅助电源系统的装车试验验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辅助电源系统的各项功能。整个辅助电源系统的设计方案为列车的可靠运营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魏璁琪[5](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处于制动工况时,列车牵引电机会由电动机状态变为发电机状态,此时电能由牵引电机流向直流牵引网,这种情形会导致以下问题:(1)直流牵引网电压升高,危及行车安全;(2)同牵引网内其他用电设备的工作电压升高、器件寿命缩短;(3)能源大量浪费。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地铁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处理的系统。该系统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并能够再次利用地铁列车产生的再生制动能量,降低牵引网电压以保证电网稳定。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对地铁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列车再生制动能量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逆变-电阻混合型再生制动能量处理系统。(2)以我国西部某城市的地铁二号线的B2型列车为例,计算了单次再生制动产生的能量大小;然后对地铁列车供电系统中的24脉波整流机组建模,并提出了三相交流异步牵引电机的控制系统;其次在该系统中对空间电压矢量控制、Clark及Park坐标变换、转子磁链观测模块进行建模分析;最后在异步牵引电机的控制理论下提出了空间电压矢量控制策略,并对列车电力传动系统的制动工况进行仿真。(3)设计了逆变回馈型再生制动装置,其中包括逆变并网控制策略、主电路模型设计、IGBT参数设计、滤波器参数设计等。对逆变回馈型再生制动能量处理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得到逆变回馈系统的不足。(4)研究分析了各类滤波方案,对有源阻尼滤波和无源阻尼滤波进行建模仿真,根据仿真结果确定滤波方式为LCL型有源阻尼滤波。(5)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电阻耗能型制动系统进行参数计算以及建模仿真,并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电阻耗能型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逆变-电阻混合型再生制动能量处理系统进行建模,在该系统模型内对列车制动工况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电阻耗能型制动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证实了混合型设计可在列车制动时,快速降低并稳定牵引网电压,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隧道内部电阻发热问题,同时将直流牵引网电能逆变为三相交流电后再利用,提高了地铁列车的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
马瑜冰[6](2015)在《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地铁运量大、速度快以及节省土地等一系列优势使其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地铁运行过程产生大量制动能量,合理的制动能量吸收方案不仅能够使隧道温升等问题得到解决,还能通过能源的二次利用产生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合理设置地铁再生制动方案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首先,从动力学角度,结合实际线路计算地铁不同初速度制动所产生的能量,阐述设置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的必要性。建立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搭建基于24脉波整流技术的机组模型。介绍逆变器—电机的驱动控制技术,结合地铁线路和地铁列车实际参数,建立地铁列车电气传动模型。仿真分析不加再生能量吸收装置时地铁运行对牵引网产生的影响。其次,介绍超级电容储能型再生能量吸收方案。计算各项参数,进行双向DC/DC变换器统一控制策略设计。设计了基于SoC与牵引网电压联合控制策略。建立超级电容储能型再生能量吸收装置仿真模型,分析相关波形变化曲线。第三,介绍逆变回馈型再生能量吸收方案。进行DC/AC逆变器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来实现逆变器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设计合适的滤波器对产生的谐波进行滤除。建立逆变回馈型再生能量吸收装置仿真模型,分析相关电压、电流波形变化曲线。最后,论证了一种新型的逆变回馈型与超极电容储能型相结合的再生能量吸收方案,能够充分结合储能型和逆变型装置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控制方式,对论证的方案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可行性。
张翠娥[7](2019)在《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客捷运系统(Automated People Mover,简称APM)是一种中低运量、可快速穿梭运输、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轨道交通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外许多大型枢纽机场,国内各机场APM线路也基本都处于规划、预留或在建中。牵引供电系统是APM整体项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电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而根据具体线路特点,在新建APM线路之前对比选择合适的供电方案对节省项目总体投资及提高系统供电质量等至关重要。与城轨和电气化铁路不同,APM系统供电方式包含三相交流制与直流制两种,且不同供电制式的适用距离、复杂程度以及供电质量各有优劣,目前还比较缺乏有效的供电方案优选方法,因此本文在传统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APM系统供电方案优选的辅助决策体系。首先对APM供电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高压电源系统供电方式及动力照明系统组成,重点分析牵引供电系统采用不同供电制式的优缺点,并对其牵引变电所的设置原则、牵引网类型和运行方式加以介绍。其次在充分了解系统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Simulink软件分别搭建了三相交流和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外部电源、牵引变电所、接触轨及车辆系统这四部分。之后以广州珠江新城APM系统为例,根据其线路特点提出了 3种供电方案,仿真分析了系统在单列车运行工况、多列车运行工况及牵引变电所故障退出运行时接触轨上电压分布情况和列车牵引电机状态,结果表明各方案中接触轨电压变化与实际情况相符且均满足线路允许的波动要求,电机转速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均能稳定在额定值左右,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设计的供电方案进行优选,综合技术及经济两方面,确定了 7项评价指标,并根据三相交流和直流供电方式的特点计算各指标权重及相应的隶属度,进而得出了较优的供电方案,为以后新建APM系统牵引供电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杨波[8](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反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国门涌入世界的怀抱,走向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城市环境和交通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保护城市环境、节约能源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开始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再生制动技术,将城市轨道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反馈电网再利用,无论是节约能量还是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调研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处理的各种吸收方案和原理,简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组成部分基本工作原理,空气制动与再生制动配合运用的关联;着重总结4种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方式以其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将逆变反馈型的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再生制动电能的回收利用的关键技术。其次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相关技术要求。针对供电系统中的牵引变电所核心装置——24脉波整流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设计其基本参数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同时分析城市轨道车辆牵引传动系统,为进一步分析设计再生制动能量反馈方案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双向AC/DC变流器的反馈技术,重点分析逆变反馈装置的核心装置——三相PWM整流器的工作原理、控制调制方法及控制策略;通过理论分析,推导计算出相关技术参数,同时分析逆变谐波的解决方法,为车辆再生制动能量反馈技术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文章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模拟低压逆变反馈技术及能量反馈情况。仿真结果表明:PWM反馈逆变器可以有效抑制城市轨道车辆制动时的接触网电压升高现象,同时实现能量的反馈利用及无功补偿。
孟玲敏[9](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分散式无功补偿优化算法研究及仿真平台开发》文中指出无功补偿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如果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偏低,达不到电力部门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将承担巨额罚款。随着PWM整流机组在城轨再生制动能量回馈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本文提出将牵引变电所内用于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的PWM整流机组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对中压网络进行分散式无功补偿,实现一机多用,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中压网络进行无功优化,同时开发了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交流网络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的仿真平台。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为供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等效模型,是实现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的基础。其次,对供电系统的中压网络进行无功优化。首先通过了解供电系统的无功补偿形式,对比常用的无功补偿方案,提出了基于PWM整流机组的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然后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进行研究,最后以系统有功损耗最小为目标构建了中压网络的无功优化模型,并阐述了采用粒子群算法对中压网络进行无功优化的基本流程。然后,对城市轨道交通交流供电系统仿真平台进行整体方案设计,将Visual Studio 2013作为开发工具,使用C#语言对仿真平台进行开发,使仿真平台具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并实现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的功能。最后,对开发的仿真平台进行测试,利用仿真平台对供电线路进行潮流计算和无功优化,通过与MATLAB优化工具箱提供的遗传算法(GA)的优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仿真平台采用的无功优化算法性能良好,得到的计算结果可靠,通过与SVG集中式补偿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图44幅,表11个,参考文献50篇。
金照盈[10](2014)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分析及对配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是城市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动力来源,负责向城轨列车和动力照明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普遍采用直流供电方式,需要大量的整流器和逆变器等非线性电力电子设备,这些设备都会产生谐波,对城市电力系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城轨供电系统及其产生的谐波对城市配电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城轨供电系统和牵引列车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郑州轨道交通(地铁)供电系统和谐波的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以郑州地铁1号线为例,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对地铁牵引供电系统进行建模,并根据1号线列车的配置参数搭建城轨列车的动态模型。然后利用上述模型实现了一辆地铁列车从启动、牵引、惰行到制动的运行过程的仿真,并分析整个运行过程中的谐波分布情况。进而对多台列车同时运行在各种工况下的情况进行仿真,分析相应的谐波分布,并运用叠加原理估算在各种发车密度下多辆列车同时牵引运行时的谐波分布情况。论文介绍了基波潮流和谐波潮流的计算方法,并采用仿真与编程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地铁1号线供电系统的基波潮流和谐波潮流进行了估算。本文首先结合郑州地铁1号线牵引列车的电气参数,对四种负载工况下牵引运行时列车从牵引网获取的最大功率进行估算,建立牵引负荷数学模型;然后针对列车在初期、近期、远期以及典型负载工况下牵引运行的情况,利用Simulink工具箱建立郑州地铁供电系统交流侧仿真模型,通过与M文件进行交互,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交直流潮流计算;建立整流机组的谐波源模型,结合各元件的谐波数学模型形成等值电路,编写相应程序分析谐波潮流。通过与实测数据和谐波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文中谐波潮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在郑州地铁运行初期和近期,由于发车密度及总牵引负荷较小,向城市配网注入的谐波在允许范围内,因此对配网影响较小,但是在远期个别次数谐波含量可能会超标,从而给城市配电网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抑制谐波。
二、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列车照明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列车照明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阻能耗型 |
1.2.2 电容储能型 |
1.2.3 飞轮储能型 |
1.2.4 逆变回馈型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地铁再生能量计算及仿真 |
2.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产生原理 |
2.1.1 地铁常用制动方式 |
2.1.2 再生制动能量产生机理 |
2.2 地铁单列车制动再生制动能量动力学分析及仿真计算 |
2.3 地铁单列车制动能量的制动特性曲线计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供电系统及列车牵引系统建模仿真 |
3.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分析 |
3.1.1 外部供电系统 |
3.1.2 直流牵引变电所 |
3.1.3 动力照明系统 |
3.2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仿真 |
3.2.1 24脉波整流机组原理介绍 |
3.2.2 24脉波整流机组建模仿真分析 |
3.2.3 牵引网等效模型 |
3.3 地铁单列车电力传动系统建模 |
3.3.1 地铁列车异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
3.3.2 异步牵引电机控制仿真 |
3.4 地铁单列车电力传动系统仿真 |
3.4.1 制动初速度5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 |
3.4.2 制动初速度8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 |
3.4.3 制动初速度35km/h单列车运行仿真 |
3.5 两辆地铁列车同时运行电力传动系统建模仿真 |
3.5.1 同一供电区间地铁多列车运行仿真模型搭建 |
3.5.2 地铁列车制动能量被相邻起动列车吸收仿真 |
3.5.3 同一供电区间两辆地铁列车同时制动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方案参数设计 |
4.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总体概述 |
4.1.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架构 |
4.1.2 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运行原理 |
4.2 DC/AC逆变器 |
4.2.1 逆变器结构 |
4.2.2 SVPWM调制原理分析 |
4.2.3 逆变回馈系统控制策略 |
4.3 滤波器设计 |
4.4 电阻吸收装置设计与建模 |
4.5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建模及主要参数设计 |
4.5.1 功率开关参数设计 |
4.5.2 逆变回馈装置交流侧电压、电流计算 |
4.5.3 直流侧电容及滤波器参数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仿真验证 |
5.1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照系统方案主电路建模 |
5.2 制动初速度5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
5.3 制动初速度80km/h单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
5.3.1 逆变器单独吸收仿真验证 |
5.3.2 逆变—电阻主从吸收方案仿真验证 |
5.4 制动初速度为50km/h的两辆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
5.4.1 列车制动能量被相邻起动列车吸收仿真验证 |
5.4.2 同一供电区间两辆地铁列车同时制动仿真 |
5.5 制动初速度为80km/h的两辆列车运行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吸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的意义 |
1.3 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现状 |
1.3.1 能耗型 |
1.3.2 能馈型 |
1.3.3 储能型 |
1.3.4 三种方案比较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地铁列车制动能量计算及其吸收方案 |
2.1 地铁列车的制动方式 |
2.2 列车再生制动能量产生的基本原理 |
2.3 再生制动能量计算 |
2.3.1 机车制动特性及计算步骤 |
2.3.2 制动特性曲线计算实例 |
2.4 逆变-电阻主从配合再生制动能量吸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及列车交流传动系统建模 |
3.1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简介 |
3.2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仿真 |
3.2.1 24脉波整流机组主电路拓扑结构 |
3.2.2 24脉波整流机组原理介绍 |
3.2.3 24脉波整流机组MATLAB建模 |
3.2.4 整流机组谐波分析 |
3.3 列车牵引电机控制系统 |
3.3.1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
3.3.2 坐标变化数学模型 |
3.3.3 地铁列车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3.4 异步电机转子磁链数学模型及其仿真模快 |
3.4 SVPWM矢量控制系统 |
3.4.1 电压矢量合成原理简介 |
3.4.2 SVPWM空间矢量调制 |
3.5 列车牵引电机交流传动系统建模 |
3.5.1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
3.5.2 异步电机SVPWM控制仿真模型 |
3.6 地铁单列列车交流传动模型仿真 |
3.6.1 单列车以 50km/h的初速度运行时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3.6.2 单列车以 80km/h的初速度运行时制动工况仿真分析 |
3.7 同一供电区间两列车运行时交流传动系统模型仿真 |
3.7.1 两辆列车同时运行仿真建模 |
3.7.2 列车再生制动能量被相邻启动列车吸收仿真分析 |
3.7.3 同一供电区间内两列车同时制动仿真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列车再生制动能量逆变回馈系统设计 |
4.1 列车再生制动能量逆变回馈系统总体设计 |
4.2 DC/AC并网逆变器 |
4.2.1 三相全桥电压型逆变器数学模型 |
4.2.2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双闭环控制策略 |
4.3 滤波器设计 |
4.3.1 LCL型滤波器 |
4.3.2 无源阻尼型滤波器和有源阻尼型滤波器 |
4.3.3 滤波器滤波效果分析 |
4.4 PLL锁相环 |
4.4.1 锁相环工作原理 |
4.4.2 锁相环仿真模型及分析 |
4.5 Pl调节器及参数设计 |
4.5.1 电流内环PI调节器设计 |
4.5.2 电压外环PI调节器设计 |
4.6 仿真模型分析 |
4.6.1 逆变回馈系统仿真模型 |
4.6.2 仿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逆变一电阻混合型制动方案设计及仿真 |
5.1 电阻制动装置参数设计与建模 |
5.1.1 主要技术参数 |
5.1.2 电阻制动装置建模仿真 |
5.1.3 仿真波形分析 |
5.2 逆变-电阻混合型再生制动系统 |
5.2.1 混合型制动系统仿真建模 |
5.2.2 逆变-电阻混合型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车辆辅助电源发展 |
1.2.2 辅助电源系统AC380V母线方案概况 |
1.2.3 地铁辅助电源系统设计要求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辅助逆变器和低压电源方案设计 |
2.1 辅助电源总体要求 |
2.2 列车辅助设备负载统计 |
2.2.1 380V&220V AC负载统计 |
2.2.2 110V DC负载统计 |
2.3 辅助逆变器选型与设计 |
2.3.1 辅助逆变器熔断器 |
2.3.2 线路滤波器 |
2.3.3 充电电路 |
2.3.4 三相输出滤波器 |
2.3.5 三相输出变压器 |
2.3.6 辅助逆变器的冷却控制方案 |
2.3.7 辅助逆变器模块(ACM) |
2.3.8 辅助逆变器的控制方案 |
2.4 低压电源方案选型与设计 |
2.4.1 低压电源模块(BCM) |
2.4.2 蓄电池充电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辅助电源系统设计 |
3.1 辅助系统高压输入方案设计 |
3.2 辅助三相母线方案设计 |
3.2.1 交叉供电方案 |
3.2.2 扩展供电方案 |
3.2.3 并网供电方案 |
3.2.4 不同母线供电方案比较 |
3.2.5 新型并网供电方案 |
3.3 低压母线方案设计 |
3.4 蓄电池馈电应急启动功能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辅助电源系统与列车控制系统接口设计 |
4.1 概述 |
4.2 MVB接口说明 |
4.2.1 物理层 |
4.2.2 应用层 |
4.3 辅助系统功能接口 |
4.3.1 通讯监控 |
4.3.2 网侧电压继电器监控 |
4.3.3 高压监控 |
4.3.4 充电和激活控制 |
4.3.5 短路检测控制 |
4.3.6 蓄电池充电机监控 |
4.3.7 蓄电池欠压应急启动监控 |
4.3.8 辅助功率过高监控 |
4.3.9 切除控制 |
4.3.10 环境温度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助电源系统装车后试验验证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记录 |
5.2.1 蓄电池充电机性能试验 |
5.2.2 辅助逆变器并网启动试验 |
5.2.3 辅助逆变器故障冗余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再生制动能量处理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再生制动能量产生机理及处理技术 |
2.1 再生制动能量产生机理 |
2.1.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方式 |
2.1.2 直流牵引电机制动工况分析 |
2.1.3 交流牵引电机制动工况分析 |
2.2 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处理方案 |
2.2.1 电阻耗能型 |
2.2.2 飞轮储能型 |
2.2.3 超级电容储能型 |
2.2.4 逆变回馈型 |
2.3 逆变-电阻回馈装置综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及制动过程建模分析 |
3.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 |
3.1.1 交流高压供电系统 |
3.1.2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3.2 列车制动能量分析计算 |
3.3 整流变电站原理与建模 |
3.3.1 24 脉波整流机组原理 |
3.3.2 24 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4 地铁列车异步牵引电机控制系统 |
3.4.1 异步牵引电机的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3.4.2 坐标变换数学模型及仿真建模 |
3.4.3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4.4 异步电机转子磁链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块 |
3.5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控制系统 |
3.5.1 电压矢量调制原理 |
3.5.2 空间电压矢量合成 |
3.5.3 扇区判断 |
3.5.4 电压矢量合成时间计算 |
3.5.5 开关矢量切换时间计算 |
3.6 地铁列车电力传动系统建模 |
3.6.1 异步牵引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
3.6.2 异步牵引电机SVPWM控制仿真模型 |
3.6.3 制动过程电机模型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4 逆变回馈型装置系统设计与建模仿真 |
4.1 逆变回馈并网系统原理 |
4.2 并网逆变器及控制策略 |
4.2.1 并网逆变器结构类型 |
4.2.2 逆变并网控制策略 |
4.3 IGBT参数设计 |
4.4 滤波器参数设计 |
4.4.1 LCL型滤波器 |
4.4.2 有源阻尼滤波与无源阻尼滤波 |
4.4.3 LCL型滤波效果分析 |
4.5 双闭环PI调节参数设计 |
4.5.1 电流内环参数设计 |
4.5.2 电压外环参数设计 |
4.6 逆变回馈系统建模仿真 |
4.6.1 逆变回馈系统模型建立 |
4.6.2 逆变回馈模型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混合型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系统 |
5.1 电阻耗能型装置制动系统 |
5.1.1 电阻制动技术参数 |
5.1.2 电阻制动仿真建模 |
5.1.3 电阻制动仿真分析 |
5.2 电阻-逆变混合型装置制动系统 |
5.2.1 逆变-电阻混合型控制策略 |
5.2.2 逆变-电阻混合型仿真建模 |
5.2.3 逆变-电阻混合型制动仿真分析 |
5.3 并网电能质量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地铁机车车辆及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仿真 |
2.1 地铁列车制动能量计算分析 |
2.2 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分析 |
2.2.1 24脉波整流技术原理分析 |
2.2.2 24脉波整流器建模分析 |
2.3 地铁机车车辆建模分析 |
2.3.1 SVPWM原理分析 |
2.3.2 逆变器-电机的驱动控制技术原理分析 |
2.4 地铁列车牵引制动系统建模分析 |
2.4.1 地铁运行于60km/h时进行制动 |
2.4.2 地铁运行于76.5km/h时进行制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级电容储能用于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 |
3.1 超级电容用于地铁再生回馈系统的研究方案概述 |
3.2 超级电容储能原理及阵列设计 |
3.2.1 超级电容的等效模型 |
3.2.2 储能容量的选择 |
3.2.3 超级电容器组储能阵列的设计 |
3.3 双向DC/DC变换器 |
3.3.1 双向DC/DC变换器原理分析 |
3.3.2 参数设置 |
3.3.3 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 |
3.4 牵引网压与SoC联合控制策略 |
3.4.1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状态 |
3.4.2 牵引网阈值电压的设定 |
3.4.3 基于储能状态SoC和线网电压的联合控制策略 |
3.5 超级电容器组充放电状态下电感参考电流控制 |
3.5.1 充电状态下的电感参考电流控制 |
3.5.2 放电状态下的电感参考电流控制 |
3.6 储能系统仿真分析 |
3.6.1 超级电容储能方案主电路建模 |
3.6.2 仿真波形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逆变回馈用于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 |
4.1 逆变回馈用于再生系统的研究方案概述 |
4.2 DC/AC逆变器 |
4.2.1 DC/AC逆变器原理分析 |
4.2.2 DC/AC逆变器控制策略分析 |
4.3 M型低通滤波器设计 |
4.4 双闭环控制策略 |
4.4.1 电流内环设计 |
4.4.2 电压外环设计 |
4.5 回馈系统仿真分析 |
4.5.1 逆变回馈方案主电路建模 |
4.5.2 制动初速度为60km/h波形分析 |
4.5.3 制动初速度为76.5km/h波形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设计 |
5.1 总体方案概述 |
5.2 控制策略分析 |
5.2.1 基于电压阈值的独立控制方案 |
5.2.2 基于功率指令的主从控制方案 |
5.3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APM供电系统概述 |
2.1 高压电源系统 |
2.1.1 集中供电方式 |
2.1.2 分散供电方式 |
2.1.3 混合供电方式 |
2.2 牵引供电系统 |
2.2.1 牵引供电系统构成 |
2.2.2 牵引变电所 |
2.2.3 牵引网 |
2.2.4 牵引供电系统运行方式 |
2.3 动力照明供电系统 |
2.3.1 降压变电所 |
2.3.2 动力照明配电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APM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3.1 外部电源模型 |
3.2 牵引变电所模型 |
3.2.1 三相交流供电制式 |
3.2.2 直流供电制式 |
3.3 接触轨模型 |
3.3.1 交流接触轨 |
3.3.2 直流接触轨 |
3.4 车辆模型 |
3.4.1 交流牵引 |
3.4.2 直流牵引 |
3.5 本章小结 |
4 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分析 |
4.1 供电方案设计 |
4.2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 |
4.2.1 单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
4.2.2 多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
4.2.3 牵引变电所故障仿真 |
4.3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 |
4.3.1 牵引变电所空载运行仿真 |
4.3.2 单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
4.3.3 多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
4.3.4 牵引变电所故障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APM牵引供电方案的综合评价 |
5.1 层次分析法 |
5.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5.1.2 层次分析法建模步骤 |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5.2.2 模糊综合评价建模步骤 |
5.3 基于AHP和FCE法的APM牵引供电方案优选 |
5.3.1 确定综合评价指标 |
5.3.2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图 |
5.3.3 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 |
5.3.4 构建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
5.3.5 APM系统供电方案的综合优选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反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 |
1.2.1 风源系统 |
1.2.2 制动控制单元 |
1.2.3 空气制动防滑控制装置 |
1.2.4 基础制动装置 |
1.2.5 空气悬挂装置 |
1.3 电制动能量利用技术 |
1.3.1 电阻耗能型 |
1.3.2 飞轮储能型 |
1.3.3 电容储能型 |
1.3.4 逆变回馈型 |
1.4 电制动能量吸收方式综合性能比较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供电系统及列车牵引传动模型 |
2.1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供电系统 |
2.2 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 |
2.2.1 外部电源供电方式 |
2.2.2 牵引变电所 |
2.2.3 整流机组 |
2.2.4 牵引网系统 |
2.3 城市轨道车辆电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
2.4 交流传动系统再生制动控制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逆变回馈制动方案设计 |
3.1 几种逆变回馈方案 |
3.1.1 中压逆变回馈方案 |
3.1.2 低压逆变回馈方案 |
3.2 PWM整流器 |
3.2.1 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3.2.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计算PWM容量 |
3.2.3 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3.2.4 PWM整流器的控制方法 |
3.3 滤波器设计 |
3.3.1 滤波器选型(LCL型) |
3.3.2 有源阻尼滤波器参数设计 |
3.3.3 LCL型滤波器参数设计 |
第4章 再生能量低压逆变反馈方案仿真分析 |
4.1 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量低压逆变反馈式方案建模 |
4.2 整流机组(24脉波)的仿真模型 |
4.3 列车供电回路仿真模型 |
4.4 PWM逆变器的仿真模型 |
4.5 再生制动能量低压逆变回馈仿真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论文 |
(9)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分散式无功补偿优化算法研究及仿真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功补偿技术 |
1.2.2 无功优化算法 |
1.2.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仿真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1 供电系统组成 |
2.1.1 外部电源 |
2.1.2 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 |
2.1.3 动力照明系统 |
2.2 供电系统等效模型 |
2.2.1 主变电所 |
2.2.2 电缆 |
2.2.3 降压变电所 |
2.2.4 二极管整流机组 |
2.2.5 PWM整流机组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无功优化 |
3.1 城市轨道交通无功补偿 |
3.1.1 无功补偿形式 |
3.1.2 无功补偿方案 |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1 基本原理 |
3.2.2 算法参数 |
3.2.3 算法测试 |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无功优化 |
3.3.1 数学模型 |
3.3.2 优化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仿真平台设计 |
4.1 整体方案设计 |
4.2 软件程序设计 |
4.2.1 系统元件绘制 |
4.2.2 元件参数设置 |
4.2.3 计算功能 |
4.2.4 数据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平台测试 |
5.1 供电系统结构及参数 |
5.2 供电系统仿真 |
5.2.1 潮流计算 |
5.2.2 无功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分析及对配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研究 |
2.1 城轨供电系统基本组成 |
2.1.1 电源系统 |
2.1.2 牵引供电系统 |
2.1.3 动力照明系统 |
2.1.4 电力监控系统 |
2.2 城轨供电系统电力设备 |
2.3 城轨列车 |
2.3.1 列车牵引系统 |
2.3.2 列车制动系统 |
2.4 郑州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5 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建模与谐波仿真 |
3.1 谐波的基本概念 |
3.1.1 谐波的定义 |
3.1.2 常用的谐波计算表达式 |
3.2 MATLAB/Simulink 简介 |
3.3 城轨供电系统建模仿真 |
3.3.1 外部电源模型 |
3.3.2 直流牵引变电所模型 |
3.3.3 城轨列车模型 |
3.3.4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等效仿真模型 |
3.4 谐波仿真分析 |
3.4.1 单列车运行仿真 |
3.4.2 多列车运行仿真 |
3.5 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潮流计算 |
4.1 谐波潮流 |
4.1.1 谐波潮流的简介 |
4.1.2 谐波潮流计算方法 |
4.2 列车牵引负荷建模 |
4.2.1 郑州地铁列车基本参数 |
4.2.2 列车质量换算 |
4.2.3 列车起动牵引力计算 |
4.2.4 列车最大牵引功率计算 |
4.3 城轨供电系统基波潮流计算 |
4.3.1 直流侧潮流计算 |
4.3.2 交流侧潮流计算 |
4.3.3 交直流系统潮流联合计算流程 |
4.3.4 交直流潮计算结果 |
4.4 城轨供电系统谐波潮流计算 |
4.4.1 谐波源建模 |
4.4.2 交流侧元件谐波模型 |
4.4.3 谐波潮流计算 |
4.5 小结 |
5 城轨供电系统对城市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
5.1 地铁用电负荷分析 |
5.2 系统谐波分析 |
5.2.1 12 脉波整流状态谐波分析 |
5.2.2 24 脉波整流状态谐波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列车照明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再生制动能量用于动力照明系统的方案研究[D]. 谭新祥.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2]客车供电[J]. V·Sergeant,季达明. 国外铁道车辆, 1979(02)
- [3]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吸收系统的研究[D]. 彭赛庄. 湖南工业大学, 2015(06)
- [4]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D]. 陈月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研究[D]. 魏璁琪.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6]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D]. 马瑜冰.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7]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D]. 张翠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反馈技术研究[D]. 杨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网络分散式无功补偿优化算法研究及仿真平台开发[D]. 孟玲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分析及对配网的影响研究[D]. 金照盈. 郑州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