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几种小型电动木工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孔繁昆[1](2021)在《J公司海外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白琴琴[2](2021)在《5G时代智慧养老模式下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思平[3](2021)在《汉代木雕造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代木雕是中国古代木雕发展史上的首座高峰,目前学术界尚缺少围绕着造型对汉代木雕进行专题研究的论着。本文尝试从造型层面对汉代木雕作系统的研究,对汉代木雕的时空分布、形成背景、造型特点、审美特质与造型思维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博物馆进行走访调研和收集考古资料来获得研究材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从艺术风格学、视觉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对汉代木雕的造型进行阐释。第一章主要交代汉代木雕的来源,介绍其区域分布和发掘概况。笔者根据汉代木雕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的关联性,将其分为三大主要的区域,即湘鄂皖苏地区、巴蜀地区、河湟与河西地区。在对每一区域的介绍中,首先对汉代时期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等做简要的介绍;其次对该区域汉墓发掘出土木雕情况进行综述;最后,对该区域中重点汉墓出土的木雕作较为具体的介绍。此章旨在把握汉代木雕的基本情况,为后文的造型分析奠定材料基础。第二章以汉代人物木雕为例来谈论汉代木雕的形体塑造和装饰手法。笔者以对比的方式突出各区域的造型特色。在出土有木雕的众多汉墓中,几乎都有人物题材的木雕,这就为各区域之间的比较提供可能。汉代人物木雕的造型面貌各异,对其形体和装饰特征很难一概而论。第三章以汉代动物木雕为例来谈论汉代木雕的空间表现和材料工艺。汉代动物木雕的分布并不如人物木雕那样具有普遍性,未出土动物题材木雕的汉墓亦不在少数。不同区域,不同墓葬之间的动物木雕在题材和数量上差别巨大。因此本章中,笔者以一类材料来对应某一个问题的方法来展开论述。其中,马在汉代有着非凡的地位,木马的造型尤其精彩,因此本章以较大的篇幅对其展开探讨。从某种程度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始于思维,描述视觉艺术的思维活动是艺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内容、风格和技巧等方面,因此,在前文的基础上,第四章从造型思维的层面展开探讨,指出汉代木雕中存在着状物造形和遗形取神这两种造型思维。
徐睿[4](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杨洋[5](2020)在《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针对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现状及其营造技术的研究,在营造技术中着重于夯土部分研究,文章中大部分内容来自现场调研及工匠访谈,以此获得切实、可靠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文章目的是通过阐释和研究当地传统夯土民居的营造技术及对应的流程、风俗等内容,从而以全面的视角记录并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本文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将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的分布位置、状况及形制、装饰现状直观的展现出来,并根据民居内部有无天井将其形制归为两类,最后总结出其样貌与形式特征。现有对当地传统夯土民居的研究主要针对类似于“三坊一照壁”这类的典型合院民居,而对于占当地绝大多数的普通夯土民居的研究反而较少,因此,本文对后者的系统研究将显得十分必要。第二部分:通过对大理地区夯土民居活态化传承的典型村落——甸头村的传统夯土民居的动态建造图景的实地调研,以梳理总结出其营造技术构成、总体与各部分营造流程、以及仪式风俗流程。其中营造流程和仪式流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为了尽可能将其阐释完整,笔者采用持续追踪记录的方式还原当地传统夯土民居的生成建造机制。第三部分:通过梳理与总结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的现存问题及挑战,从而找出提升其各方面性能的具体策略,最终达到促进其传承与发展的目的。目前关于大理传统夯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而本文独创性的在夯土墙性能优化方面,加入对使用最频繁的红土与黄土的粒径分析实验,从而提出优化建议;在传承夯土民居的部分加入自身所做的方案设计,直观的表明了优化思路并为传统夯土民居的传承探索了道路。传统夯土民居目前正处于不利的发展状态,其中的营造技艺必然也会逐渐流失,与之一同流失的还包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想尽办法将传统文化与智慧传承下去,不让它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梁爽[6](2020)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区域活动作为顺应开放式教育理念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幼儿园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家具作为区域活动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功能的合理性对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下国内幼儿园中区域活动空间的营造通常基于办园方自身经验或交由空间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者缺少家具设计专业知识,对于家具的设计与配置重视度较低,导致了家具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产生。本研究旨在针对当前幼儿园空间设计项目中家具设计与配置环节进展困难等问题,从家具设计的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与实习实践经验,本研究在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现状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总结了各类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运用KJ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得出需求权重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家具功能转化与功能系统的建立,构建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的功能设计系统和配置流程。最后选取某实际设计项目开展实践,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的创新点为着眼于实际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工作中家具相关环节存在的问题,创新性的以家具设计的视角提出了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营造与家具功能配置建立了连接。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为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提出了灵活性、可塑性、安全相与去结构化四点设计要求,深入挖掘了美工区域、阅读区域、科学区域、构建区域及扮演区域五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活动空间对于家具的使用需求,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以使用功能为导向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为非家具设计专业人士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营造过程中家具设计与配置相关环节提供指导,降低了工作量与设计难度,提高了项目开展效率。
贺宇豪[7](2020)在《基于机械臂应用的数字建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建造是建筑行业的前沿课题,而机械臂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全新的设计与建造模式。本文以机械臂数字建造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数字建造的理论体系,阐述了机械臂数字建造工作系统,解决了部分数据处理问题。作者在学习机械臂3D打印和数控加工技术的过程中参与建造了上海智慧弯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混凝土座椅和NAST木构件实体模型,为不同的加工方式编写了加工程序,绘制了机械臂数字建造加工流程图,为今后的数字建造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第一、二、三章对数字化研究中触及的参数化、数字建造、机械臂应用等理论以及其中的联系进行深入剖析;在数据转化方面,通过对纳西传统木构件、组合构件生形程序的编写和数据处理,演示了从参数化软件向数控设备传递数据的方法。第四章介绍了数字建造设备及其工作系统,着重阐述了数字建造平台三要素:硬件、软件、材料。在编程语言方面,研究了KCL语言,对循环LOOP、注释和子程序的适用条件进行解析;在机械臂路径规划方面,分析了机械臂的路径编辑和自动路径生成;在加工方式方面,从增材、减材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在编程方面,选用建筑常用软件Rhino和Grasshopper共同作用,利用Rhino的可视化窗口和Grasshopper的参数化方法加上KUKA|prc的模拟功能编写加工程序;在机械臂数字驱动方面,使用KUKA|prc输出机械臂可读的src文件,从而控制机械臂运动。第五章对三个综合案例进行实践和研究。在项目过程中,笔者使用Rhino对实际项目作品进行了系统建模工作,在Grasshopper中对个别构件进行参数化生形,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构件详细阐述建模思路和过程。除此还使用团队自行设计的机械臂数字建造硬件系统完成实际建造,分别总结了机械臂数字建造系统在3D打印和CNC数控加工工作中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材料应用、工艺特点和建造流程等。本文通过实际项目,进一步验证了数字建造的现实意义,为数字建造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依据。文章的理论研究能够对数字建造理论框架的日益丰富起到一些推动作用,文章的研究过程和过程成果也能够为日后的数字建造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唐文韬[8](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学阶段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各国教育的中心内容。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以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为目的的STEAM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STEAM教育强调师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活动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对教学空间提出专业化、灵活化和多样化等要求。本研究与中学教育改革和STEAM教育发展同步或超前,打破传统“固定普通教室+专业教室”的学校空间模式,探讨适应STEAM教育的教学空间模式,促进STEAM教育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涉及到我国上万所中学的新建、改建工作,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STEAM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历史,判定其发展趋势。在研究国内外开展STEAM教育的课程类型及师生的行为模式对空间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国内开展STEAM教育的三种代表性学校的功能构成及总体布局进行总结,提出STEAM教学空间与其他教学空间的功能组合方式、影响STEAM教学空间总体布局因素及设计原则。进而研究我国开展最多的主流STEAM教学空间,通过对教学模式、空间使用现状的调研,总结出各类型STEAM教学空间的功能构成、布局模式、面积指标、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针对单一课程的STEAM教学空间存在的封闭、呆板、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实例,深入研究“专用型”和“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的功能构成、设计原则和营建方法。进而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和depthmapx软件分析,研究STEAM教学区的组合模式,总结出STEAM教学区的组合关系的设计方法。最后进行既有学校的STEAM教学空间的改造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全国大部分已经及将要开展STEAM教育的学校教学空间的新建、改建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为今后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设计提供基础性的数据。
赵佳莹[9](2020)在《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与更新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民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物质载体,营建技艺作为其建设核心,蕴含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以及民间智慧。而长期使用展现的缺陷以及更多的现代生活需求使传统民居面临被抛弃的隐患,营建技艺也由此流失。加之以往我国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侧重于空间与形式,少有传统营建技艺的相关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缓慢。对传统民居营建技艺进行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柞水县凤凰古镇自唐朝以来吸纳南北各地商贩及民众在此聚居,受到多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秦风楚韵的江汉风格传统民居,但同样出于以上原因,古镇传统民居及其营建技艺逐渐消亡。本文以柞水县凤凰古镇的凤凰老街两侧明清时期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其传统营建技艺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实地测量相关数据、走访问询古镇匠人及居民,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实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古镇民居传统技艺及其更新手法进行记录与探讨。首先在了解古镇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基础上,对古镇的建筑特征以及现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探讨古镇传统民居现存问题与营建技艺的关系,继而剖析在传统民居的更新过程中营建技艺的传承与更新问题。接下来梳理归纳凤凰古镇传统民居的营建技艺。包含对营建体系、营建流程、营建材料、匠作等营建技艺的概述以及承重结构、围护结构、装饰装修等各体系内容的营建技艺研究。基于已有的传统营建技艺,以民居的现存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结构体系提出相对应的营建技艺更新策略,以期改善传统民居的建筑性能。更新策略包含新材料、新技术与传统营建技艺的融合、营建流程的优化、营建工具的改良等。随后选取典型建筑党家大院,利用更新后的营建技艺对其进行优化提升,并通过改造前后的建筑内环境模拟对比分析,验证更新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结论。最后对前文进行总结,明确不足与可发展空间。经过研究,完成对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各要素的记录整理,分析总结了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智慧及优势。针对传统民居现存问题,提出应以保护传统民居风貌特征为前提,将现代技术与材料同传统方式有机融合,对传统营建技艺进行优化改良,并以此总结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更新方式。利用案例研究佐证了营建技艺的更新优化对于传统民居内环境性能的提升非常有效。
李瑞琪[10](2019)在《山西省高平市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所建造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它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及地域风格,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建筑遗产中宝贵的财富。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伴随民居建筑而产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居快速消失,营造技艺逐渐失传,传统工匠也濒临断代。因此开展对传统民居及营造技艺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基础上,对高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进行研究。重点关注现存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后期的民居建筑,并通过工匠了解当时的营造技艺,为当地的民居研究建立基础的数据档案。论文主要进行了三大部分的研究。一是对当地传统民居的静态研究,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梳理传统民居形成的环境,进而以建筑学视角详细分析不同的院落形制,并从建筑的平立剖特征入手对建筑单体进行深入解析。二是对当地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动态研究,以传统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为例,对营造中涉及到的策划筹备、营造流程、营造仪式及匠人工具进行全面记录,以求尽可能真实全面反映当时的营造技艺及营造文化。三是对当地传统工匠的研究,在分析传统的组织模式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对现存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工匠的保护传承提出适应性策略。论文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高平市传统民居基本的营造体系,并从传统工匠角度思考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而民居作为营造技艺的载体,也将文化和技艺传承下去。
二、介绍几种小型电动木工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几种小型电动木工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3)汉代木雕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四、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文章思路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汉代木雕的区域分布与发掘概况 |
1.1 湘鄂皖苏地区 |
1.1.1 区域背景概述 |
1.1.2 湘鄂皖苏地区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综述 |
1.1.3 重点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简述 |
1.2 巴蜀地区 |
1.2.1 区域背景概述 |
1.2.2 巴蜀地区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综述 |
1.2.3 重点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简述 |
1.3 河湟与河西地区 |
1.3.1 区域背景概述 |
1.3.2 河湟与河西地区汉墓出土木雕情况综述 |
1.3.3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出土木雕情况简述 |
1.4 其他地区 |
1.4.1 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二号墓 |
1.4.2 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 |
1.4.3 广州黄花冈零零三号西汉木椁墓与三元里马鹏冈一号西汉墓 |
1.4.4 吐鲁番交河故城沟北1 号台地墓葬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形体塑造与装饰手法——以人物题材为例 |
2.1 基本形体的处理 |
2.1.1 体型特征的凸显 |
2.1.2 符号化 |
2.2 构成关系的编排 |
2.2.1 “正面”结构 |
2.2.2 概念程式化 |
2.2.3 比例的强化与夸张 |
2.3 形体语言的提炼 |
2.3.1 规整的形体 |
2.3.2 粗率的形体 |
2.4 装饰手法 |
2.4.1 着衣 |
2.4.2 彩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表现与材料工艺——以动物题材为例 |
3.1 造“势”——以木马为例 |
3.1.1 汉代的马政、天马与马式 |
3.1.2 “S”形结构骨架 |
3.1.3 量感与空间张力 |
3.2 平面与纵深——以木鸠、木鸡为例 |
3.2.1 “剪影”的视觉模式 |
3.2.2 三维的空间意识 |
3.3 动态表现与空间——以木独角兽、木猴、木狗等为例 |
3.3.1 速度与力量的展现 |
3.3.2 寓动于静 |
3.4 材料与工艺——以木牛、木羊等为例 |
3.4.1 选材 |
3.4.2 工具 |
3.4.3 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状物造形与遗形取神——汉代木雕的两种造型思维 |
4.1 状物造形 |
4.1.1 再现生活场景——汉代木雕作为墓葬美术的礼仪功能与象征性 |
4.1.2 基于客观现实的主观重构 |
4.2 遗形取神 |
4.2.1 极简造型的意象表现 |
4.2.2 超越再现性 |
4.2.3 审美观念的自觉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工具设计 |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
第三节 调查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
一、实验安全 |
二、灵活匹配 |
三、便于学习 |
四、环境舒适 |
五、活动开放 |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
一、无线网络 |
二、无线投影 |
三、移动终端 |
四、视频系统 |
五、物联设备 |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要素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方式 |
四、课程评价 |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
第三节 课程类型 |
一、替代式课程 |
二、主题式课程 |
三、系列式课程 |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简历 |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起源:对于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
1.1.2 机缘:对于地区文化多样性调查 |
1.2 选题说明 |
1.2.1 研究区域界定 |
1.2.2 调研选点界定 |
1.2.3 夯土民居营造技艺与夯土营造技艺的概念 |
1.2.4 本文研究的大理传统夯土民居的范畴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对于大理地区夯土民居的研究综述 |
1.3.2 国外对于大理地区夯土民居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现状调查与研究 |
2.1 自然地理环境及夯土民居分布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夯土民居分布 |
2.2 传统夯土民居的村落调研 |
2.2.1 选取调研村落 |
2.2.2 村落形态 |
2.2.3 典型村落调查 |
2.3 传统夯土民居的形制 |
2.3.1 正坊无天井类型 |
2.3.2 正坊有天井类型 |
2.4 传统夯土民居的装饰 |
2.4.1 夯土墙的装饰 |
2.4.2 门窗的装饰 |
2.4.3 屋顶及围屏的装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营造技术与流程 |
3.1 田野调查 |
3.1.1 田野调查点介绍 |
3.1.2 调查户介绍 |
3.2 营造技术基本构成 |
3.3 施工营造流程 |
3.4 择址与基础 |
3.4.1 择址定位 |
3.4.2 基础营造 |
3.5 首层土墙夯筑 |
3.5.1 夯筑土壤选取 |
3.5.2 传统夯土工具 |
3.5.3 墙体夯筑流程 |
3.6 木构架制作与安装 |
3.6.1 木料选取 |
3.6.2 传统木工工具 |
3.6.3 木构架制作流程 |
3.6.4 木构架安装流程 |
3.7 二层土墙夯筑 |
3.7.1 夯筑流程的改变 |
3.7.2 细部交接处理 |
3.7.3 当地夯土技艺评析 |
3.8 屋顶营造 |
3.8.1 传统工具与材料 |
3.8.2 营造流程 |
3.9 装修与装饰 |
3.9.1 门窗装修与装饰 |
3.9.2 地面装修与装饰 |
3.9.3 墙体装修与装饰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营造仪式与风俗 |
4.1 营造风俗与营造技术的关系梳理 |
4.2 营造仪式的意义与流程梳理 |
4.3 “动土仪式”及风俗 |
4.3.1 动土仪式 |
4.3.2 相关的民俗传说 |
4.4 “圆木架马仪式”及风俗 |
4.4.1 圆木架马仪式 |
4.4.2 相关的民俗传说 |
4.5 “送木气仪式”及风俗 |
4.5.1 送木气仪式 |
4.5.2 相关的民俗传说 |
4.6 “上梁仪式”及风俗 |
4.6.1 上梁仪式 |
4.6.2 相关的民俗传说 |
4.7 “安龙谢土仪式”及风俗 |
4.7.1 “封龙口”及“安龙谢土”仪式 |
4.7.2 相关民俗传说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
5.1 传统夯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
5.1.1 对传统夯土民居的自发性改造 |
5.1.2 夯土民居传承过程中的现实挑战 |
5.2 传统夯土民居的改良与优化 |
5.2.1 夯土民居设计的优化 |
5.2.2 夯筑土料的科学优化 |
5.2.3 夯筑工具的现代化更新 |
5.3 传统夯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
5.3.1 传统夯土民居的价值保护 |
5.3.2 传统夯土民居的传承与更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幼儿园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营造现状 |
1.1.3 国内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架构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概念与构成 |
2.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概念 |
2.1.1 区域活动相关教育理论 |
2.1.2 国内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设置依据 |
2.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构成 |
2.2.1 班级活动区域活动空间 |
2.2.2 公共活动区域活动空间 |
2.2.3 交通空间内区域活动空间 |
2.3 本章小结 |
3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研究 |
3.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调研概述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内容 |
3.1.3 调研对象 |
3.1.4 调研方法与调研流程 |
3.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营造现状研究 |
3.2.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营造情况调研 |
3.2.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特征 |
3.2.3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特征对家具设计的启示 |
3.3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
3.3.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调研概况 |
3.3.2 美工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 |
3.3.3 阅读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 |
3.3.4 科学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 |
3.3.5 扮演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 |
3.3.6 构建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现状 |
3.3.7 其他区域活动空间家具配置现状 |
3.4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产品调研分析 |
3.4.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产品调研概况 |
3.4.2 区域活动空间桌台类家具产品功能配置现状 |
3.4.3 区域活动空间座椅类家具产品功能配置现状 |
3.4.4 区域活动空间柜类家具产品功能配置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研究 |
4.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提取 |
4.1.1 基于访谈调研的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提取 |
4.1.2 基于家具配置现状的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提取 |
4.1.3 基于现有家具产品的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提取 |
4.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亲和性分析 |
4.2.1 确定分析主题 |
4.2.2 收集资料信息 |
4.2.3 信息编组整合 |
4.2.4 绘制亲和图 |
4.3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权重分析 |
4.3.1 需求重要度评分收集 |
4.3.2 构造需求重要度判断矩阵 |
4.3.3 判断矩阵权向量计算 |
4.3.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4.3.5 需求平均权重计算及权重分析结果 |
4.4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转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建立及应用实践 |
5.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总体设计 |
5.1.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设计思路 |
5.1.2 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框架建立 |
5.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主体内容 |
5.2.1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功能设计技术要求 |
5.2.2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常规功能配置方案 |
5.2.3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配置方案 |
5.2.4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应用方式 |
5.3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实践 |
5.3.1 设计项目概况 |
5.3.2 设计需求提取 |
5.3.3 家具配置方案生成 |
5.3.4 家具功能设计辅助 |
5.3.5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方法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局限与建议 |
6.2.1 研究局限 |
6.2.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研案例项目概况表 |
附录B 区域活动空间建设概况访谈记录表 |
附录C 产品调研品牌概况表 |
附录D 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使用需求访谈记录表 |
附录E KJ分析法需求汇总 |
附录F 区域活动空间家具主要功能尺度计算表 |
附录G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需求重要度研究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7)基于机械臂应用的数字建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 |
1.2.1 机械臂数字建造的发展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数字建造之理论体系研究 |
2.1 数字建造与参数化设计 |
2.2 数字建造与机械臂 |
2.3 建筑行业与机械臂 |
2.4 数字建造之增材制造 |
2.5 数字建造之减材制造 |
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建造之数据处理—以NAST纳西木构件参数化生形研究为例 |
3.1 GRASSHOPPER概述 |
3.2 数据转化的进步 |
3.3 GRASSHOPPER数据拾取 |
3.4 GRASSHOPPER参数生形 |
3.5 NAST参数化生形研究 |
3.5.1 NAST团队对于传统纳西榫的参数化生形研究 |
3.5.2 NAST工作室方形讲台参数化生形 |
3.6 建模软件与数控设备之间的数据通道 |
3.7 不同数据处理方式的对比 |
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建造设备应用—以机械臂应用为例 |
4.1 设备应用概述 |
4.1.1 机械臂硬件系统 |
4.1.2 机械臂加工中物件的固定 |
4.1.3 机械臂世界坐标系和基坐标系以及工具坐标系对于加工的影响 |
4.1.4 KCL 语言在机械臂中的应用 |
4.2 软件平台搭建 |
4.2.1 机械臂加工中同平台的优势 |
4.2.2 机械臂加工的模拟真实环境 |
4.2.3 机械臂定位方法 |
4.2.4 机械臂的路线编辑 |
4.3 机械臂数字驱动 |
4.3.1 加工方式的选择 |
4.3.2 Grasshopper在机械臂驱动中的作用 |
4.3.3 KUKA|prc概述 |
4.3.4 KUKA|prc机械臂参数设置 |
4.4 机械臂数字建造之增材制造 |
4.4.1 机械臂增材制造概念 |
4.4.2 机械臂增材制造原理 |
4.4.3 混凝土三维打印的材料 |
4.4.4 机械臂增材建造系统集成 |
4.4.5 机械臂增材建造程序编写 |
4.5 机械臂数字建造之减材制造 |
4.5.1 机械臂减材制造概念 |
4.5.2 机械臂减材建造原理 |
4.5.3 机械臂减材建造加工技术 |
4.5.4 机械臂减材建造系统集成 |
4.5.5 机械臂减材制造程序编写 |
4.6 机械臂装配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4.6.1 机械臂装配系统 |
4.6.2 机械臂砌砖的程序 |
4.6.3 砖墙的手动生形及装配 |
4.6.4 案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制造实验室的砖迷宫 |
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案例研究 |
项目案例:上海智慧弯 3D 打印混凝土步行桥建造案例 |
5.1 上海智慧弯3D混凝土步行桥混凝土桥概述 |
5.1.1 混凝土3D打印建造桥的优势 |
5.1.2 混凝土3D打印系统的组成 |
5.1.3 当前混凝土3D打印系统中技术人员的工作 |
5.1.4 混凝土3D打印路径和欧拉几何的关系 |
5.1.5 无效路径的应对 |
5.1.6 机械臂的信号输出 |
5.2 使用RHINO建模 |
5.3 混凝土桥拱块部分制作 |
5.3.1 拱块建模 |
5.3.2 机械臂找平 |
5.3.3 打印拱形构件 |
5.4 混凝土桥面板制作 |
5.5 混凝土桥拱块开槽和安装 |
5.5.1 拱形桥构件开槽 |
5.5.2 拱形桥构件安装 |
5.6 混凝土桥栏板打印和安装 |
项目案例:混凝土座椅建造案例 |
5.7 混凝土座椅打印 |
5.7.1 CAAD工作营3D打印作业中的计算机生形 |
5.7.2 混凝土座椅打印 |
5.7.3 3D打印家具的优点 |
5.8 参数化铣刀铣切混凝土座椅: |
5.8.1 参数化铣刀路径程序设计 |
小结 减材制造与增材制造相结合 |
项目案例:NAST机械臂建造实体模型案例 |
5.9 NAST机械臂建造实体模型 |
5.9.1 NAST机械臂建造实体模型营造概述 |
5.9.2 NAST机械臂减材制造硬件系统 |
5.9.3 NAST机械臂减材制造前端工具头 |
5.9.4 NAST冷板凳加工 |
5.9.5 NAST三尺讲台加工 |
5.9.6 当前机械臂木构件加工系统中技术人员的工作 |
小结 应用机械臂的数字建造系统和机械臂数字建造流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表目录 |
附录B 参数化程序图表 |
附录C A0图纸展示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学阶段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STEAM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STEAM教学空间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调研工作简介 |
1.4.3 技术路线 |
2 STEAM教育发展历史 |
2.1 教育发达国家的STEAM教育发展 |
2.1.1 各国STEAM教育发展概况 |
2.1.2 各国STEAM教育理念对比 |
2.2 教育发达国家STEAM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
2.2.1 美国STEAM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
2.2.2 美国STEAM教育的基本框架与课程 |
2.2.3 美国适应STEAM教育的学校发展 |
2.3 我国STEAM教育的发展 |
2.3.1 相关教育概念比较 |
2.3.2 STEAM教育的相关政策及实践情况 |
2.3.3 STEAM教育课程组织形式与课时安排 |
2.3.4 STEAM教育的课程内容 |
2.3.5 STEAM教学空间的缺乏成为阻碍学校开展STEAM教育的因素 |
2.3.6 中美STEAM教育对比 |
2.4 小结 |
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空间布局研究 |
3.1 调研目的及调研对象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对象 |
3.2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模式 |
3.2.1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现状 |
3.2.2 独立式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分析 |
3.2.3 连接式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分析 |
3.2.4 合并式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分析 |
3.2.5 三种STEAM教学区的布局模式比较 |
3.2.6 STEAM教育理念下学校教学区总体功能构成 |
3.3 国外学校STEAM教学区的区位布局分析及模式 |
3.3.1 实例分析 |
3.3.2 实例理论分析 |
3.4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设计要点分析 |
3.4.1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影响因素 |
3.4.2 设计原则 |
3.4.3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策略 |
3.5 小结 |
4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1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调研现状研究 |
4.2 STEAM机器人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2.1 机器人教育的定义 |
4.2.2 机器人课程教学过程 |
4.2.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
4.2.4 机器人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
4.3 木工制作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3.1 木工制作课程的定义 |
4.3.2 木工制作课程教学模式 |
4.3.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
4.3.4 木工制作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
4.4 手工模型制作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4.1 手工模型制作课程的定义 |
4.4.2 手工模型课程教学模式 |
4.4.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
4.4.4 手工模型教室空间模式设计 |
4.5 航模与车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5.1 航模与车模课程的定义与区分 |
4.5.2 航模车与模课程教学模式 |
4.5.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
4.5.4 航模车模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
4.6 3D打印设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6.1 3D打印设计课程的定义 |
4.6.2 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 |
4.6.3 3D打印教室调研现状分析 |
4.6.4 3D打印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表4.18) |
4.7 VR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4.7.1 VR课程的定义 |
4.7.2 VR课程教学模式 |
4.7.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
4.7.4 VR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
4.8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设计要点分析 |
4.8.1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类型及功能构成 |
4.8.2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基本设计原则 |
4.8.3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设计要点 |
4.9 小结 |
5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
5.1 公用STEAM课程研究 |
5.1.1 公用STEAM课程类型 |
5.1.2 公用STEAM课程教学观摩——以纸电路课程和手工贩卖机制作课程为例 |
5.1.3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实际案例调研 |
5.1.4 实例分析——组合型与通用型STEAM教学空间 |
5.2 国外优秀实例分析 |
5.2.1 国外实例介绍 |
5.2.2 国外实例分析——公共型STEAM教学空间 |
5.3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
5.3.1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类型 |
5.3.2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基本设计原则 |
5.3.3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设计手法 |
5.4 小节 |
6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
6.1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调研现状 |
6.1.1 STEAM教学空间组合布局的主要构成元素 |
6.1.2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调研现状 |
6.1.3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现状分析 |
6.2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学校的STEAM教学区组合模式研究 |
6.2.1 案例调研现状 |
6.2.2 国外实例组织模式分析 |
6.3 基于空间句法的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分析 |
6.3.1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的空间评测 |
6.3.2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的发展趋势 |
6.4 实际改造案例分析 |
6.4.1 既有普通教室改造更新——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改造 |
6.4.2 既有普通教学区改造更新——专用型+公用型教学空间改造 |
6.5 小节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目录 |
致谢 |
(9)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与更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研究现状 |
1.3.3 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1.6 小结 |
2 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概况 |
2.1 凤凰古镇自然人文背景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2.1.2 历史人文背景 |
2.2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
2.2.1 建筑群总体布局 |
2.2.2 建筑风貌 |
2.2.3 院落空间 |
2.2.4 立面特征 |
2.2.5 剖面特点 |
2.2.6 典型院落 |
2.3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现状与问题 |
2.3.1 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现状 |
2.3.2 传统民居的空间使用情况 |
2.3.3 传统民居的内环境性能问题 |
2.4 传统民居现状问题与营建技艺的关系解析 |
2.5 传统民居更新中营建技艺的传承与更新问题剖析 |
2.5.1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矛盾 |
2.5.2 工匠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矛盾 |
2.6 小结 |
3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建筑营建技艺研究 |
3.1 营建技艺概述 |
3.1.1 营建体系 |
3.1.2 营建流程 |
3.1.3 营建材料 |
3.1.4 匠作 |
3.1.5 传承体系 |
3.1.6 工具及度量衡 |
3.2 承重结构及其营建技艺 |
3.2.1 基础处理 |
3.2.2 大木构架 |
3.3 围护结构及其营建技艺 |
3.3.1 封火山墙 |
3.3.2 排门式外墙 |
3.3.3 土墙 |
3.3.4 砖墙 |
3.3.5 屋面结构 |
3.4 装饰装修及其营建技艺 |
3.4.1 地面铺设 |
3.4.2 门窗隔扇 |
3.4.3 柱础装饰 |
3.4.4 屋顶装饰 |
3.4.5 装饰色彩 |
3.5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特点总结 |
3.6 小结 |
4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更新策略研究 |
4.1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更新原则 |
4.2 承重结构营建技艺更新策略 |
4.2.1 基础处理 |
4.2.2 大木构架 |
4.3 围护结构营建技艺更新策略 |
4.3.1 封火山墙 |
4.3.2 排门式木墙 |
4.3.3 土墙 |
4.3.4 砖墙 |
4.3.5 屋面结构 |
4.4 装饰装修营建技艺更新策略 |
4.4.1 地面铺设 |
4.4.2 门窗隔扇 |
4.4.3 柱础装饰 |
4.4.4 屋顶装饰 |
4.4.5 装饰色彩 |
4.5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更新策略总结 |
4.6 小结 |
5 传统民居营建技艺更新应用研究--以党家大院为例 |
5.1 党家大院基本信息 |
5.1.1 党家大院建筑现状 |
5.1.2 党家大院建筑存在问题 |
5.2 党家大院内环境性能模拟 |
5.2.1 热环境模拟 |
5.2.2 光环境模拟 |
5.2.3 风环境模拟 |
5.3 党家大院建筑更新设计 |
5.3.1 空间改造 |
5.3.2 营建技艺更新策略应用 |
5.4 更新后建筑内环境性能模拟 |
5.4.1 热环境模拟 |
5.4.2 光环境模拟 |
5.4.3 风环境模拟 |
5.5 更新前后内环境性能模拟对比及分析 |
5.6 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山西省高平市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
1.1.2 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紧迫性 |
1.2 选题说明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1.2.2 研究内容说明 |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传统民居研究综述 |
1.3.2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综述 |
1.3.3 传统民居营造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框架 |
2 传统民居 |
2.1 背景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人文历史 |
2.2 院落形制 |
2.2.1 单个院落 |
2.2.2 组合院落 |
2.3 单体建筑 |
2.3.1 平面组成 |
2.3.2 立面构成 |
2.3.3 剖面结构 |
2.4 价值特色 |
3 营造技艺 |
3.1 筹划筹备 |
3.1.1 选址布局 |
3.1.2 材料筹备 |
3.2 营造流程 |
3.2.1 基础施工 |
3.2.2 墙体施工 |
3.2.3 屋坡施工 |
3.2.4 室内外装修 |
3.3 营造仪式 |
3.3.1 破土仪式 |
3.3.2 上大梁仪式 |
3.3.3 上花梁仪式 |
3.3.4 合垅口仪式 |
3.3.5 谢土仪式 |
3.4 匠人工具 |
3.4.1 木作工具 |
3.4.2 泥瓦作工具 |
3.4.3 石作工具 |
3.5 匠人智慧 |
3.5.1 因材施用 |
3.5.2 灵活性 |
4 传统工匠 |
4.1 组织模式 |
4.1.1 工匠种类 |
4.1.2 工匠组织 |
4.2 传承现状 |
4.1.1 师承演变 |
4.1.2 传承困境 |
4.3 原因分析 |
4.3.1 社会层面 |
4.3.2 制度层面 |
4.3.3 个人层面 |
4.4 发展诉求 |
4.4.1 建立传承人挖掘和保护制度 |
4.4.2 丰富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 |
4.4.3 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
5 保护策略 |
5.1 提高认识 |
5.2 整体保护 |
5.3 创新发展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介绍几种小型电动木工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J公司海外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策略研究[D]. 孔繁昆.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2]5G时代智慧养老模式下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 白琴琴.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汉代木雕造型研究[D]. 陈思平. 上海大学, 2021
- [4]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大理地区传统夯土民居营造研究[D]. 杨洋.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研究[D]. 梁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机械臂应用的数字建造研究[D]. 贺宇豪.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学阶段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D]. 唐文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与更新应用研究[D]. 赵佳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山西省高平市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D]. 李瑞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