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新城疫马立克病二联苗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颖[1](2018)在《中山市三角镇畜禽疫病防疫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广东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适合养殖业的发展,再加上其制造业发达,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肉蛋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2016年,广东省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221.80亿元,肉类和蛋类总产量分别在全国第8位和第18位(国家统计局,2016)。三角镇的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是中山市重要的养殖重镇,但是目前在农村基层多数以农户为单位,养殖形式分散,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各类畜禽疫病情还是时有发生,鸡禽流感疫情更是有多次严重发生,肉鸡养殖业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降低了动物来源食品的安全性。面对当前形势,笔者以中山市三角镇为研究范围,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书籍等相关资料,并调查走访了三角镇兽医站和村级防疫站等部门,分别收集中山市三角镇近五年来(2013~2017年)生猪和肉鸡的主要养殖品种、出栏数量、存栏数量、养殖场数量、疫病发生种类、发病数量、死亡数量、免疫注射种类和数量等一系列数据,了解该镇近五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和疫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另外,通过调查统计兽医站近年来的人员配备、防疫人员的年龄学历、防疫防控投入资金,以及防控疫苗和药品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等基本情况,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得出研究结论。调查发现,2013~2017年三角镇的畜禽养殖品种为高端大花白猪、麻黄鸡和沙栏鸡,重点防控疫情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鸡新城疫、禽流感、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各类疫病免疫率在65%~100%,五年间主要发生的疫情为2014年发生的禽流感。而三角镇防疫工作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进,包括防疫人员少、专业型人才极度缺乏、防疫体制不健全、疫病追溯困难、疫苗储存不规范、病死畜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全等。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结合三角镇实际情况,建议应从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培训、提高防疫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基层防疫资金投入、加大畜禽养殖监管和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疫情监控体系、建立动物疫病可追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机制等几方面着手,构建完整的基层畜禽疫病防控网络,以促进三角镇及整个中山市的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林秋燕[2](2017)在《新城疫基因Ⅶd亚型重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主要感染鸡、鹌鹑、鸽和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能导致大多数禽类中枢神经、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损伤。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ND被列为优先防治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目前新城疫主要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防控。本试验选用新城疫基因Ⅶd亚型重组致弱病毒rGM-Ⅶm,制备油包水型油乳剂灭活疫苗。为了评估该疫苗的免疫效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将r GM-Ⅶm和LaSota灭活疫苗分别免疫SPF鸡21 d后,应用GM与LaSota 2种抗原检测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并采用不同来源/基因型的4种ND强毒分别进行攻击,检测SPF鸡排毒情况和存活率;(2)对SPF鸡和三黄鸡分别免疫重组灭活苗,评估该疫苗的通用性;(3)使用重组灭活苗免疫SPF鸡,监测其免疫持续期;(4)使用不同剂量的重组灭活苗免疫SPF鸡,确定最小免疫剂量;(5)对免疫重组灭活苗后不同HI抗体滴度水平的SPF鸡进行攻毒实验,测定该疫苗的免疫保护临界值。SPF鸡分组免疫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和LaSota灭活疫苗后,使用GM株和LaSota株作为诊断抗原测定2种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结果表明相同基因型的诊断抗原检测的血清HI平均抗体效价略高于不同基因型的诊断抗原检测结果。SPF鸡免疫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和LaSota灭活疫苗后的结果表明,新城疫r GM-Ⅶm灭活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各免疫组抗体效价均一性较好,并且在咽喉和泄殖腔中未检测到病毒,攻毒保护率高达100%;免疫新城疫LaSota株灭活疫苗后,90%SPF鸡得到免疫保护,但在咽喉和泄殖腔中仍能检出病毒。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的抗体产生时间、上升速度、HI平均抗体效价以及对不同来源不同基因型的毒株的抵抗能力均优于新城疫LaSota灭活疫苗,能够刺激机体持续产生较高的抗体和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表明,SPF鸡免疫20μL时,新城疫效检强毒攻毒保护率即可达到100%。免疫保护临界值试验结果表明,当HI抗体效价在5 log2以上,攻毒保护率可达100%,即达到免疫保护作用。对SPF鸡和三黄鸡的免疫重组灭活苗后的抗体水平进行测定,根据其抗体的消长规律,结合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本实验室制备的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推荐免疫程序为:10日龄鸡,0.2 mL/只,肌肉注射,1次免疫,免疫期为4个月。综上所述,通过对本课题组制备的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评估的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新城疫LaSota灭活疫苗相比,该疫苗具备更好地抵抗目前流行的基因Ⅶ型毒株的能力,并且具有免疫剂量低、抗体上升快、排毒量减少、免疫期长的优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程小果,王慧,程宁,陈申秒,朱杰,张小荣,吴艳涛[3](2016)在《新城疫的合理免疫及常见疫苗使用误区》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危害多种家禽特别是陆生禽类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接种是目前国内预防该病的主要防疫手段。试验研究及临床实践结果表明,使用与流行株基因型匹配的疫苗株,并采用新城疫活疫苗配合灭活疫苗的免疫方式,可起到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双重作用,其中黏膜免疫在预防新城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长期基层养殖技术服务中发现,很多养殖场在新城疫疫苗的使用方案、方法及免疫程序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严重干扰了疫苗发挥作用,从而造成临床新城疫的发病。
毕玉彧[4](2015)在《活疫苗污染外源性ALV的检测及泛素介导的ALV-J多基因共表达DNA疫苗的构建》文中指出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由反转录病毒科、α反转录病毒属的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其中J亚群ALV是目前最为普遍、对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的亚群。目前对其防控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对种鸡群进行净化。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疫病的净化与防控工作,本课题一方面对部分开展净化工作的种鸡场常用的活疫苗进行外源性ALV的检测,另一方面进行了泛素介导的基于ALV-J多基因串联共表达DNA疫苗的构建。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课题对广西、广东开展ALV净化的4家种鸡场常用的由14家疫苗公司生产的11种类型共计45份的活疫苗进行外源性ALV的检测。采用的方法包括疫苗直接进行PCR的检测以及将疫苗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结果在2份活疫苗中检测到了 ALV-J,经过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发现二株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5%,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比较发现,2个疫苗毒株与2009年在中国江苏病鸡中分离的JS09GY3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且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5.5%。其次,课题通过PCR方法分别扩增泛素基因与ALV-J HG03毒株的gp85、P27和P10基因,通过各基因之间的酶切位点进行连接,将串联的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成功构建了 5个重组质粒即pVAX1-Ub1-gp85、pVAX1-Ub1-gp85-P27、pVAX1-Ub1-gp85-P10、pVAX1-Ub1-gp85-P27-P10和pVAX1-Ub2-P27-P10,然后分别将重组质粒转染DF1细胞,在转染后的12、24、48、72小时,应用gp8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及鸡抗ALV-A/B、ALV-J亚型阳性血清分别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以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构建的携带病毒蛋白的重组质粒均成功在DF1细胞中得到了表达。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证明,在目前使用的商品活疫苗中检测到了外源性J亚群ALV的污染;成功构建了泛素介导的基于ALV-J多基因共表达的DNA疫苗并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上得到了表达。
李俊平[5](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鸡群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的感染比较普遍,且存在共感染现象。禽源活疫苗中污染REV被认为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主要传染源。本论文从鸡马立克氏病(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完成了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建立了REV与ALV-A共感染试验模型,分析了共感染对鸡的致病性;成功构建了REV的感染性克隆,初步分析了碱基突变对病毒拯救的影响;建立了检测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完善了禽源活疫苗中外源病毒检验的国家标准。从鸡MD火鸡疱疹病毒冻干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命名为MD-2。对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MD-2与美国野鸡源毒株APC-566、中国台湾鹅源毒株3410/06和中国东北鸡源分离毒株HLJR09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以上,而与我国南方分离毒株HA9901同源性为96.7%,与美国鸭源毒株SNV同源性相对最低,为93.5%。用REV、ALV-A进行了1日龄SPF鸡的单感染和共感染试验,分析了REV和ALV-A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致病作用,表现为共感染组鸡的病死率较高,体重下降,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法氏囊比重和胸腺比重显着降低。在常规免疫、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状态下,低日龄(1日龄)和高日龄(10日龄)感染均会引起免疫鸡的体重下降和一定的死淘率,其中共感染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规免疫下,共感染组会引起低日龄感染鸡胸腺比重和法氏囊比重显着下降,各种感染组对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影响均不显着,但共感染组CD4+/CD8+比值一直低于其他各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抑制体液免疫的趋势。灭活疫苗免疫下,共感染和REV单感染引起新城疫(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H5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和H9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显着下降,其中共感染组下降幅度更大,此外,共感染和REV单感染还均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抗体阳性率降低。活疫苗免疫下,ND首免后共感染和REV单感染组的HI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ALV-A单感染组和对照组,加强免疫后又低于后两组。总体而言,REV感染对灭活疫苗免疫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强于对活疫苗免疫造成的抑制,ALV-A单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此外,试验还表明,REV感染未发生垂直传播,而ALV-A能够引起严重的垂直传播。ALV-A单感染与共感染组到达产蛋日龄时(131日龄),ALV-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和48%,子代9日龄鸡胚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57.9%(11/19)和20%(3/15),7日龄雏鸡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66.7%(6/9)和36.4%(4/11)。随着日龄的增大,鸡对ALV-A耐受感染迅速下降,10日龄鸡单感染或共感染ALV-A后,ALV-A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各感染组对血清中9种细胞因子浓度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7种Toll样受体mRNA转录水平总体影响不明显,无明显规律性。构建了REV MD-2的感染性克隆,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毒一致,且遗传标记能够稳定遗传。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env基因中5个碱基进行了分别突变,发现第1433位碱基由T突变为G,导致env前蛋白第47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为致死性突变。建立了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IFA检测方法。该方法对Ⅰ型MD活疫苗、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和MD二价活疫苗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每500羽份疫苗中污染5、10和15TCID50的REV。综上结果,本研究揭示了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养禽生产中重视其共感染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启红,杨承槐,刘丹,夏业才,李慧姣,李俊平[6](2014)在《鸡马立克病活疫苗中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鸡马立克病(MD)活疫苗中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向MD活疫苗中添加不同剂量的REV,用拟定的方法对样品检测REV。结果表明,Ⅰ型MD活疫苗、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Fc-126株)和MD二价活疫苗(HVT+CVI988株)中污染REV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每500羽份疫苗中污染5TCID50、10TCID50和15TCID50的REV。应用建立的方法对国内10家企业生产的43批MD活疫苗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2个企业生产的4批疫苗REV检测阳性。随机选取了5批IFA检测阴性样品和4批IFA检测阳性样品,按鸡检查法进行外源病毒检验,结果两种方法对REV污染检验结果的符合率为100%。因此,本研究建立的IFA法可替代鸡检查法,用于疫苗中REV污染的检验。
张丽娟[7](2014)在《马立克病PCR检测方法建立及SD2012-1株分离与毒力试验》文中指出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随着马立克病病毒毒力的不断增强,其对养禽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本研究拟通过设计一对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好的检测引物,从而优化马立克病的PCR检测方法,为今后马立克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2012年,山东省某养鸡场暴发了严重的马立克病,本实验室从该鸡场分离到一株马立克病病毒,命名为SD2012-1,本研究对该株病毒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及毒力试验,明确了此毒株的毒力及序列信息,为掌握我国马立克病病毒株的进化规律提供线索,为今后马立克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马立克病病毒的Meq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与已报道的4对检测引物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对PCR引物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自行设计的Meq5引物在DNA浓度为3.81×10-3μg/mL时仍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敏感性明显优于其他4对引物。应用该引物对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羽髓、心脏、肝脏、脾、肾脏、腺胃及十二指肠中均能检测到马立克病病毒。从山东省某发病鸡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到的MDV SD2012-1毒株,经PCR方法扩增获得Meq基因和vIL-8基因,并克隆测序,与另外20株参考毒株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D2012-1分离株Meq蛋白氨基酸序列与LS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与CVI988的同源性最低。其与中国的其他强毒分离株在71、77、80、115、119、153、176以及217位点处的突变特点相同,这初步反应了我国马立克病病毒分离株的突变规律。但不同的是,SD2012-1分离株在139aa位点处并没有突变。SD2012-1分离株vIL-8基因核苷酸序列与LS、RB1B和CU-2株的同源性为99.6%,与CVI988和584A的同源性为99.4%,SD2012-1分离株的VIL-8蛋白氨基酸序列突变为位点4和31,这与甘部分中国强毒株的突变规律相同,因此,初步判断分离株SD2012-1具有马立克病病毒强毒株的特点。SD2012-1病毒株的毒力试验表明,SD2012-1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毒力,能够突破HVT疫苗和HVT+SB-1双联苗的免疫保护,CVI988疫苗对免疫鸡群只能提供部分保护,再次说明了SD2012-1分离株具有马立克病强毒株的特点。临床观察结果显示,SD2012-1分离株有较长的潜伏期,攻毒后鸡早期死亡时间一般是接毒后45天,而在接种HVT疫苗的鸡群中,最早死亡出现在接毒后48天,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些组织器官的肿胀和变性,而随着病程的变长,后期死亡的鸡会出现组织器官的肿瘤病变。
王梅[8](2013)在《四川省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及抗体水平监测》文中研究说明鸭流感是人禽共患的A类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感染人,威胁人类健康。鸭被认为是禽流感病毒的巨大储存库,在禽流感病毒由野生水禽传播到陆生禽类的过程中充当了中间媒介作用。中国的养鸭量占世界养鸭量的比重最大,而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养鸭省份,且处于候鸟全球两条主要迁徙路线上。对四川鸭流感抗体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鸭流感防控中,疫苗免疫室关键措施之一,对鸭流感的免疫研究虽有较多进展,但生产上无明确统一的免疫程序;生产禽流感疫苗厂家较多;首免日龄、免疫次数没有明确的标准。本试验意在对四川地区养殖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为鸭流感免疫程序的完善提供资料,有效防控四川地区鸭的禽流感。本试验对四川省四川中部的成都、北部的德阳和绵阳、东部的遂宁、南部的眉山和乐山、西部的雅安五个地区的部分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抗体水平,调查并比较不同厂家疫苗、不同首免日龄、不同免疫次数下的鸭流感抗体效价和免疫合格率。结果:种鸭流感平均抗体滴度7.0log2,合格率93.7%。商品鸭流感平均抗体滴度4.0log2,合格率59.4%。首免日龄1-6d的商品鸭,抗体滴度2.8log2,合格率38.0%,7日龄后免疫的商品鸭,抗体滴度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有效保护作用。种鸭首免日龄均在7d及其以上,合格率78.3%-100.0%,抗体效价5.5~8.3log2。种鸭首免日龄均在7d及其以上,免疫效果较好,合格率在78.3%-100.0%之间,抗体效价在5.5-8.3log2之间。其中7-8d免疫效果最高,其次是9-10日龄。商品鸭0次免疫的抗体效价低于1.7log2,合格率低于24%;一次免疫抗体效价4.1~5.1log2,合格率64.2-66.7%,二次免疫抗体效价7.4log2,合格率97.4%。四川养鸭场所用的疫苗有9家,免疫后抗体效价和合格率排名前4的均为A、B、D、I。54家养殖场中,免疫H5疫苗的45家,免疫H9疫苗的25家,H9疫苗的免疫密度明显低于H5。种鸭免疫效果优于商品鸭,H5的免疫密度高于H9。种鸭与商品鸭的最佳首免日龄为7-10日龄。商品鸭出栏日龄小于40天,适宜1次免疫,出栏日龄大于40天,适宜2次免疫;种鸭免疫次数应为2次及2次以上。调查的9家禽流感疫苗生产厂中,8家合格,1家不合格。
杨奇林[9](2013)在《肉鸡IBD,AI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制定及效果监测》文中指出某公司肉鸡养殖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等病毒性疾病时有发生,为了控制该病等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检测肉鸡IBD,AI母源抗体及疫苗免疫后抗体的消长变化,重新制定了免疫程序,并对其效果进行了监测。将200只1日龄罗斯308雏鸡,随机分为A、B、C、D、E、F六个组。A组30只雏鸡,自2日龄始,跟踪检测母源抗体变化,在IBD抗体滴度≦800时进行IBD疫苗首免,继续监测血清抗体变化情况,若抗体再次≦800时,则进行第二次免疫。B组30只雏鸡,在禽流感H9与H5亚型母源抗体滴度≦4log2时接种禽流感疫苗,跟踪监测抗体变化,当血清中抗体滴度再次≦4log2时,进行第二次免疫。C组30只雏鸡,根据抗体滴度监测结果,免疫法氏囊和禽流感两种疫苗。D组30只雏鸡,按照公司免疫程序,1日龄免疫禽流感H9亚型疫苗,9日龄免疫禽流感H5亚型疫苗,14日龄免疫法氏囊疫苗。E组30只雏鸡,按照公司免疫程序,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和传支四种疫苗全部免疫。F组为对照组,40只雏鸡不接种任何疫苗。各试验组鸡只使用脚标编号,在2、5、8、12、15、18、22、26、30、34、37、41、45日龄采集血样,每次每组采血10只。IBD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AI抗体水平检测采用血凝血抑实验方法。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雏鸡2日龄时IBD母源抗体水平较高为7549,前两周下降速度较快,15日龄时已下降至1076,之后下降趋势减缓,45日龄时抗体滴度均值为84;2日龄雏鸡禽流感H9亚型母源抗体滴度为9.5log2,水平较高,之后抗体滴度下降,趋势较迅速,15日龄时已下降至3.4log2,15至45日龄,母源抗体下降趋势缓慢,在45日龄时抗体滴度为0.3log2。2日龄雏鸡禽流感H5N1-Re4亚型母源抗体滴度为9.6log2,之后逐渐下降,在15日龄时,已下降至4.6log2,34日龄时之后,均未检测到母源抗体IBD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证实:IBD母源抗体滴度≦800时(18日龄),接种法氏囊疫苗,免疫效果较好;接种AI疫苗,对血清中IBD抗体的消长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A组与D组,E组比较,试验A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D组、E组。AI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证实:禽流感H9亚型和H5亚型母源抗体滴度≦4log2时,分别在12日龄接种禽流感H9亚型疫苗,15日龄接种禽流感H5亚型疫苗,具有较好免疫效果;接种IBD疫苗对血清中禽流感H9、H5亚型抗体的消长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B组与D组、E组比较,试验B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D组和E组。根据试验结果确定IBD、AI的免疫程序为:法氏囊疫苗接种日龄是18日龄;禽流感H9亚型疫苗接种日龄是12日龄,禽流感H5亚型疫苗接种日龄是15日龄。在盐山、巨鹿、大名三个公司肉鸡养殖基地应用该免疫程序进行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整个饲养周期中,试验区域内均未出现发病情况;试验区域外鸡群(同鸡舍对照)在26-32日龄,不同程度的散发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最严重的鸡舍发病率8.1%(413/5100),死淘率为3.1%。
黄中利[10](2011)在《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IBV是冠状病毒科的代表种,属RNA病毒,由于RNA不稳定易降解又缺乏作为单链RNA的互补链,IBV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机制,使得每一轮复制过程中都有可能诱发变异,IBV的血清型已达26种之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仅有部分或完全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中草药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官,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作用,起到“扶正”作用;同时药物所含的生物碱、蒽醌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抑菌、抗毒素及抗病毒作用,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降低对机体的危害,达到“祛邪”目的。禽喘康颗粒冲剂是由金银花、大青叶、苦杏仁等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主要用于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分别采用鸡胚中和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免疫器官指数试验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研究了禽喘康颗粒冲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禽喘康颗粒冲剂抑制IBV-M41(1:10)感染鸡胚的有效时间为10min,保护率为83.33%,抑制效果无明显时效性;0.1%病毒灵溶液对M41(1:10、1:100)活性无抑制作用。禽喘康颗粒冲剂对M41原液、1:10倍、1:100倍稀释接种鸡胚的保护率分别为50%、90%和100%,与病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M41原液组与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差异极显着(P<0.01),M411:10倍稀释组与1:100倍稀释组差异不显着(P>0.05);0.1%病毒灵对M41原液、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感染率均为100%,与禽喘康差异极显着(P<0.01)。禽喘康颗粒冲剂在M411:1倍稀释组、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侏儒胚加蜷曲胚的比率较病毒灵组分别低20个、26.67个、20个百分点,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雏鸡免疫第7d、14d、21d,禽喘康颗粒冲剂组与药物对照组抗体效价均较疫苗对照组低,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免疫第28d,试验组较左旋咪唑组和疫苗对照组高0.93个和0.01个滴度,前者差异显着(P<0.05);左旋咪唑对照组抗体效价除免疫第7d高于试验组外,其它均低于试验组,且28d达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抗体效价始终低于疫苗对照组,免疫第7d差异显着(P<0.05)。禽喘康颗粒冲剂与左旋米唑均能显着提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P<0.05);禽喘康颗粒冲剂组法氏囊指数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脾脏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胸腺指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禽喘康颗粒冲剂对呼吸型IB的临床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预防组的保护率为93.3%,极显着高于感染不治疗组的46.4%;禽喘康颗粒冲剂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4.6%、83.3%、78.6%,比鸡清瘟散组分别高15.4个、14.1个、9.4个百分点,均具显着差异(P<0.01)。试验用药组发病率明显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人工感染肾型IB的试验结果表明,禽喘康颗粒冲剂预防(I、II)组的发病率分别比攻毒对照组低46.14%和50.06%,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I、II)组的死亡率分别比攻毒对照组低82.66%和86.96%,且差异极显着(P<0.01);治愈率均达80%以上。
二、鸡新城疫马立克病二联苗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新城疫马立克病二联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山市三角镇畜禽疫病防疫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1 引言 |
1.1 猪常见的几种疫病及其防控措施 |
1.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1.1.2 经典猪瘟 |
1.2 肉鸡主要疫病概述及防控措施 |
1.2.1 鸡新城疫 |
1.2.2 鸡球虫病 |
1.3 我国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1.3.1 养殖户的观念问题 |
1.3.2 防疫机构及人员的问题 |
1.3.3 疫苗的问题 |
1.3.4 养殖环境问题 |
1.3.5 相关部门的管理及监督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相关材料 |
2.1.1 图书馆书籍和相关资料 |
2.1.2 数据库及媒体资料 |
2.1.3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
2.1.4 实地调研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归纳法 |
2.2.2 调查研究法 |
2.2.3 综合分析法 |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1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基本情况 |
3.2 中山市三角镇近五年(2013年~2017年)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控情况 |
3.2.1 主要养殖品种及生猪出栏情况 |
3.2.2 生猪免疫情况及疫病发生情况 |
3.3 中山市三角镇近五年(2013年~2017年)肉鸡养殖和疫病防控情况 |
3.3.1 主要养殖品种及养殖数量 |
3.3.2 肉鸡免疫情况及疫病发生情况 |
3.4 中山市三角镇防疫机构基本情况 |
3.4.1 防疫人员构成情况 |
3.4.2 防疫人员薪资情况 |
3.4.3 2013年~2017年三角镇防疫投入资金情况 |
3.4.4 疫苗使用情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三角镇畜禽养殖及防疫现状调查结论 |
4.2 关于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
4.2.1 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培训力度 |
4.2.2 提高防疫员的整体素质 |
4.2.3 加大对基层防疫的资金投入 |
4.2.4 加大畜禽养殖监管和行政处罚力度 |
4.2.5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监控体系 |
4.2.6 建立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 |
4.2.7 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机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新城疫基因Ⅶd亚型重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 |
1 前言 |
1.1 新城疫概述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理化特性 |
1.1.3 生物学特性 |
1.1.4 抗原性和毒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NDV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毒株 |
2.1.2 疫苗 |
2.1.3 诊断抗原 |
2.1.4 实验动物 |
2.1.5 主要试剂 |
2.1.6 1%鸡红细胞悬液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2.1.8 分子生物学软件 |
2.1.9 统计软件 |
2.2 方法 |
2.2.1 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的制备 |
2.2.2 4 株效检用NDV毒株的来源和特性 |
2.2.3 新城疫rGM-Ⅶm与LaSota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比较试验 |
2.2.4 不同品种鸡免疫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后抗体水平的比较研究 |
2.2.5 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
2.2.6 最小免疫剂量试验及免疫保护临界值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的制备 |
3.1.1 新城疫rGM-Ⅶm株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
3.1.2 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的质量检测结果 |
3.2 效检用毒株的来源和特性 |
3.2.1 4 株效检用NDV毒株鸡胚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
3.2.2 4 株效检用NDV毒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
3.3 新城疫rGM-Ⅶm与LaSota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比较试验 |
3.3.1 免疫后抗体效价比较 |
3.3.2 免疫后攻毒保护比较 |
3.3.3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
3.3.4 新城疫rGM-Ⅶm和LaSota灭活疫苗免疫SPF鸡后病毒分离检测 |
3.4 不同品种鸡免疫新城疫rGM-Ⅶm灭活疫苗后抗体水平的比较研究 |
3.5 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
3.6 最小免疫剂量试验及免疫保护临界值试验 |
4 讨论与结论 |
4.1 全文讨论 |
4.1.1 NDV重组病毒疫苗株的选择 |
4.1.2 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4.1.3 同基因型疫苗与不同基因型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差异 |
4.2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3)新城疫的合理免疫及常见疫苗使用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城疫的合理免疫 |
1.1 新城疫疫苗的种类及特性 |
1.1.1 活疫苗 |
1.1.2 灭活疫苗 |
1.2 新城疫疫苗的合理使用 |
1.2.1 新城疫疫苗的使用方案 |
1.2.2 新城疫免疫效果的监测 |
2 常见使用误区 |
2.1 制定的新城疫防控体系不健全 |
2.1.1 使用方案存在问题 |
2.1.2 使用种群的差异化 |
2.2 对新城疫疫苗的相关特性不甚了解 |
2.2.1 疫苗选择及免疫方法不当 |
2.2.2 疫苗使用剂量不当 |
2.2.3 不同活疫苗混乱使用 |
2.2.3. 1 新城疫活疫苗与其他活疫苗的干扰作用 |
2.2.3. 2 不同新城疫活疫苗的混乱使用 |
2.2.4 与药物的搭配不合理 |
2.3 免疫程序不合理 |
2.3.1 首免日龄不恰当 |
2.3.2 免疫程序一成不变 |
2.4 未及时评价免疫效果 |
3 讨论 |
3.1 新城疫活疫苗喷雾免疫的实施 |
3.2 基因Ⅶd亚型NDV的流行与防控 |
3.3 新型疫苗的研制 |
3.4 加强生物安全 |
(4)活疫苗污染外源性ALV的检测及泛素介导的ALV-J多基因共表达DNA疫苗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禽白血病及其防控的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诊断方法 |
1.2 商品疫苗中外源性ALV的污染及检测 |
1.3 核酸疫苗及其应用 |
1.3.1 核酸疫苗的免疫机理 |
1.3.2 核酸疫苗的佐剂 |
1.3.3 核酸疫苗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1.3.4 核酸疫苗的免疫方法及途径 |
1.4 泛素-蛋白酶体系概述 |
1.4.1 泛素-蛋白酶体系 |
1.4.2 泛素在增强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种鸡场使用的部分商品活疫苗中ALV的检测、分离鉴定及全基因序列分析 |
2.1 材料 |
2.1.1 疫苗来源 |
2.1.2 主要试剂与细胞 |
2.2 方法 |
2.2.1 疫苗前处理 |
2.2.2 直接PCR检测 |
2.2.3 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的检测 |
2.2.4 病毒分离株全基因序列测定 |
2.3 结果 |
2.3.1 疫苗直接PCR结果 |
2.3.2 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后的检测结果 |
2.3.3 疫苗直接PCR与病毒分离后PCR的结果比较 |
2.3.4 分离株A1、D2全基因序列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活疫苗中检测出ALV-J |
2.4.2 待检疫苗的预处理 |
2.4.3 疫苗中分离毒株基因序列分析 |
2.4.4 使用污染外源性ALV的疫苗对净化的影响 |
2.4.5 活疫苗中外源性ALV作为传播途径的可能性 |
2.4.6 疫苗直接PCR与病毒分离后PCR结果的分析 |
第三章 泛素介导的ALV-J多基因串联表达DNA疫苗的构建 |
3.1 材料 |
3.1.1 毒株、菌株、细胞、质粒及单克隆抗体 |
3.1.2 载体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 |
3.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引物设计 |
3.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3.2.3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2.4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2.5 重组质粒转染DF1细胞 |
3.2.6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3.3 结果 |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3.3.2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3.3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3.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 |
3.4.2 泛素介导的ALV-J多基因共表达DNA疫苗的应用前景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鸡马立克氏病HVT活疫苗中污染REV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
摘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SPF雏鸡的致病性分析 |
摘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疫苗免疫鸡的致病性分析 |
摘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REV分离株MD-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突变分析 |
摘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创新点 |
第九章 文献综述 |
9.1 病原学 |
9.2 流行病学比较 |
9.3 检测与诊断 |
9.4 生物制品中的病毒污染 |
9.5 预防和控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鸡马立克病活疫苗中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疫苗和毒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不同种类MD活疫苗样品模拟REV污染的最低检出量研究 |
1.5 与鸡检查法敏感性的比较 |
1.6 MD活疫苗中污染小剂量REV在临床使用中的危害研究 |
1.7 IFA法验证及其与鸡检查法的符合率比较 |
2 结果 |
2.1 不同种类MD疫苗模拟REV污染的最低检出量确定 |
2.2 IFA法与鸡检查法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
2.3 MD疫苗中污染小剂量REV在临床使用中的危害研究 |
2.4 IFA检测法验证及其与鸡检查法的符合率比较研究 |
3 讨论 |
(7)马立克病PCR检测方法建立及SD2012-1株分离与毒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马立克病研究进展 |
1 .相关基因及蛋白研究 |
1.1 病原分类 |
1.2 病毒形态 |
1.2.1 物理特性及结构组成 |
1.3 病毒基因和蛋白 |
1.3.1 致肿瘤相关基因 |
1.3.2 糖蛋白基因 |
1.3.3 其他基因 |
2 病毒感染研究 |
2.1 自然和实验宿主 |
2.2 宿主间传播 |
2.3 潜伏期 |
2.4 发病率和死亡率 |
3 .症状及病理变化 |
3.1 临床症状 |
3.2 甘体病变 |
3.3 组织病理甘 |
4 .发病机理研究 |
4.1 早期产毒性限制性感染期 |
4.2 感染潜伏期 |
4.3 第二次溶细胞感染期 |
4.4 淋巴组织增生期 |
5 诊断技术研究 |
5.1 诊断技术分类 |
5.1.1 病毒分离 |
5.1.2 病毒抗原检测 |
5.1.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5.1.4 DNA探针 |
5.1.5 抗体检测 |
5.2 与其他肿瘤病的鉴别诊断 |
6 . 预防措施 |
6.1 免疫接种 |
6.1.1 疫苗的类型 |
6.1.2 疫苗接种 |
6.1.3 影响免疫效力的因素 |
6.2 提高遗传抵抗力 |
6.3 管理措施 |
第二章 马立克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引物 |
1.1.2 病毒 |
1.1.3 组织样品 |
1.1.4 试剂 |
1.1.5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特异性试验 |
1.2.2 敏感性试验 |
1.2.3 不同器官中MDV的检测比较 |
2 结果 |
2.1 特异性试验结果 |
2.2 敏感性试验结果 |
2.3 不同脏器 MDV 检测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马立克病SD2012-1 株的分离和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马立克病病毒PCR鉴定 |
1.2.2 病毒的分离培养 |
1.2.3 MDV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1.2.4 主要致瘤基因的PCR扩增 |
1.2.5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1.2.6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1.2.7 质粒提取 |
1.2.8 Meq及vIL-8 基因的测序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马立克病病毒PCR鉴定结果 |
2.2 MDV的分离培养及基因组的提取 |
2.3 Meq基因和VIL-8 基因的序列测定 |
2.4 序列分析 |
2.4.1 Meq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
2.4.2 vIL-8 基因序列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马立克病SD2012-1 株毒力试验 |
1 .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SD2012-1 分离株毒力试验 |
1.2.2 统计分析 |
2 . 结果 |
2.1 SD2012-1 分离株毒力试验结果 |
2.2 大体病变 |
3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四川省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及抗体水平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禽流感病毒病原 |
1.1 病原结构特征 |
1.2 禽流感病毒种类 |
1.3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 |
1.4 禽流感病毒理化性质 |
1.5 禽流感变异 |
1.5.1 重组 |
1.5.2 突变 |
2 鸭流感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症状 |
3 鸭流感混合感染 |
4 养鸭现状及鸭在禽流感传播中的重要性 |
4.1 养鸭生产现状 |
4.2 四川省鸭在禽流感传播的重要性 |
5 鸭流感免疫现状 |
5.1 鸭流感疫苗种类 |
5.2 鸭流感免疫现状 |
6 鸭流感检测技术 |
6.1 禽流感血清学诊断技术 |
6.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四川省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及抗体水平监测 |
1 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 |
1.1 调查对象 规模化养鸭场,非规模化养鸭场 |
1.2 调查范围 |
1.3 调查内容 |
1.4 调查时间 |
2 鸭流感抗体水平监测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准备 |
2.3 样品采集与提取 |
2.4 鸭血清鸭流感抗体水平的测定 |
2.4.1 血凝(HA)试验(微量法) |
2.4.2 血凝抑制(HI)试验(微量法) |
2.4.3 结果判定 |
2.4.4 重复试验 |
3 结果 |
3.1 四川省养鸭场免疫程序调查结果 |
3.1.1 四川省种鸭场的免疫程序调查结果 |
3.1.2 四川省商品鸭场的免疫程序调查结果 |
3.2 种鸭场的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2.1 种鸭场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2.2 种鸭流感首免日龄监测结果 |
3.2.3 种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5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2.4 种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9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3 商品鸭场的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3.1 商品鸭场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3.2 商品鸭流感首免日龄监测结果 |
3.3.3 商品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5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3.4 商品鸭场不同免疫次数的H9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4 54家养鸭场H9与H5免疫密度监测结果 |
3.5 疫苗厂家调查结果 |
4 讨论 |
4.1 首免日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4.2 免疫次数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4.3 疫苗质量与类型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4.4 科学饲养管理在免疫防控中的重要性 |
4.5 待解决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肉鸡IBD,AI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制定及效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
1.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
1.1.2 病原学 |
1.1.3 流行病学 |
1.1.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1.5 疫苗免疫 |
1.1.6 免疫抑制 |
1.1.7 法氏囊病抗体测定方法 |
1.2 禽流感病概述 |
1.2.1 病毒的分类 |
1.2.2 病毒的理化性质 |
1.2.3 病毒的血凝活性 |
1.2.4 病毒的变异性 |
1.2.5 国内外流行情况 |
1.2.6 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
1.2.7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2.8 诊断技术 |
1.2.9 禽流感免疫 |
2 IBD、AI 抗体水平检测及免疫时间的制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1.2 试验用疫苗与抗原 |
2.1.3 试验动物与饲养场地 |
2.1.4 试验鸡饲养管理 |
2.1.5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1.6 样本采集 |
2.1.7 IBD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2.1.8 AI 抗体检测方法 |
2.1.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IBD 母源抗体抗体消长规律 |
2.2.2 禽流感 H9 亚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
2.2.3 禽流感 H5N1-Re4 亚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
2.2.4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IBD 抗体水平的影响 |
2.2.5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禽流感 H9 亚型抗体水平的影响 |
2.2.6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禽流感 H5N1-Re-4 型抗体水平的影响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母源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
2.3.2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IBD 抗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
2.3.3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AI 抗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
2.4 小结 |
2.4.1 IBD、AI 母源抗体抗体消长规律 |
2.4.2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IBD、AI 抗体水平的影响 |
2.4.3 肉鸡 IBD、AI 的免疫程序的拟定 |
3 鸡场应用 IBD、AI 新免疫程序效果监测 |
3.1 试验鸡场选择 |
3.2 疫苗与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分组 |
3.3.2 试验鸡的饲养管理 |
3.3.3 新免疫程序 |
3.3.4 血样采集 |
3.3.5 法氏囊抗体、禽流感 H9 型和 H5N1_Re_4 型抗体的检测 |
3.2.6 观察鸡群及发病鸡诊断 |
3.3.7 数据处理 |
3.4 试验结果 |
3.4.1 法氏囊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
3.4.2 禽流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4.3 鸡场发病情况 |
3.5 分析与讨论 |
3.5.1 法氏囊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
3.5.2 禽流感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
3.5.3 鸡场 IBD 发病情况分析 |
3.5.4 环境因素的影响 |
3.6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籍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1.2 IBV 病原学研究的新进展 |
1.3 IBV 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
1.4 IBV 感染的免疫机理研究 |
1.5 IBV 的易感性 |
1.6 IB 的临床症状 |
1.7 IB 的病理变化研究 |
1.8 病理组织学变化 |
1.9 IBV 的诊断技术研究 |
1.10 IB 的防治措施研究 |
2 中草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综述 |
2.1 中草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理 |
2.2 中药对 IB 防治效果的研究 |
2.3 中兽药研究及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2.4. 抗病毒作用 |
2.5 抗炎作用 |
2.6 诱导干扰素产生 |
2.7 抗肿瘤作用 |
2.8 抗氧化作用 |
2.9 其他作用 |
2.10 中药对 IB 防治效果的研究 |
2.11 中兽药研究及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3 禽喘康颗粒冲剂概述 |
二 禽喘康颗粒冲剂对 IBV 活性影响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三 禽喘康颗粒冲剂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四 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防治效果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效果判定 |
4 试验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6 小结 |
五 禽喘康颗粒冲剂防治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4 小结 |
六 结论 |
七 参考文献 |
八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鸡新城疫马立克病二联苗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山市三角镇畜禽疫病防疫情况调查分析[D]. 吴宇颖.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2]新城疫基因Ⅶd亚型重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评价[D]. 林秋燕.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新城疫的合理免疫及常见疫苗使用误区[J]. 程小果,王慧,程宁,陈申秒,朱杰,张小荣,吴艳涛. 动物医学进展, 2016(06)
- [4]活疫苗污染外源性ALV的检测及泛素介导的ALV-J多基因共表达DNA疫苗的构建[D]. 毕玉彧. 广西大学, 2015(05)
- [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D]. 李俊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鸡马立克病活疫苗中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J]. 李启红,杨承槐,刘丹,夏业才,李慧姣,李俊平. 中国兽医杂志, 2014(11)
- [7]马立克病PCR检测方法建立及SD2012-1株分离与毒力试验[D]. 张丽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8]四川省养鸭场鸭流感免疫程序调查及抗体水平监测[D]. 王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9]肉鸡IBD,AI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制定及效果监测[D]. 杨奇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10]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D]. 黄中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