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透明铂金”,造福上海人民

发展“透明铂金”,造福上海人民

一、开发“透明白金”造福上海人民(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棉[1](2021)在《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影响力极大,但学界对四大名山寺院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五台山位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地位之重、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要保障寺院的建设、寺院僧尼的正常生活和寺院佛事活动的正常运转都必须有强力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寺院收入做保障。本选题以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为视角,系统研究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明代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寺田收入和寺院经济相关的物产收入等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明晰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明代五台山寺院所处的历史场景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同时,研究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对当前我国如何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建立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和发挥佛教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具有可咨借鉴的价值。明代帝王大都信仰和护持五台山佛教,五台山寺院经济得以赓续发展。香火收入是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主要源泉。就香火收入来源而言,它与香客的空间流动相一致,僧人的空间流动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游方高僧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在筹资化缘和施建寺院方面倾力而为;皇室成员与高级官员是香火捐献的重要贡献者,所谓“宫中素多茹素事佛者”;各级官员热衷于朝山进香,“倾囊营建道场”;“四方檀信靡靡向风”,民间香会组织则构成了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社会基础。就香火收入的类型而言,五台山香火主要有实物和服务两大类。实物香火包括货币、粮食、田土、佛事用品等。就香火收入的支出而言,五台山香火一是添置宗教活动用品,二是置买田地,三是用于寺院的兴修。其中,寺院的兴建和修缮是香火收入固化的重要形式。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明代五台山寺院修建耗资巨大,具有建设周期长、重建寺院多、参与者身份多样化的特点。寺田收入是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田地来源来看,五台山寺院田地的获得有三种主要渠道:即围寺赐田、周边垦荒与社会布施。就土地构成情况来看,寺院土地包括总院寺属土地、下院土地、僧人私有土地、僧人转租寺地、佃农租借寺地等等。在明代,由于来自中央的赐田总量偏少,所以,找出寺基或寺院遗址的历史凭证是建设寺院也是获得合法产权的重要途径。明代五台山寺田,按照土地质量划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产量比较高的“堪种地”,第二类是产量较低的“不堪地”,第三类是挂靠在军队名下的寺田。作为寺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寺田成为各方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寺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因寺田清丈与官方展开博弈,因寺田纳粮与军队进行对垒,因寺田保护与豪强展开较量。有明一代,寺院与地方官府、卫所军队以及地方豪强之间的利益之争从未间断。源于五台山物产的林业、畜牧业、矿业和商业也是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的组成部分,是各方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在林业、矿业开发和畜牧业发展方面,都面临宗教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两难选择。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五台山地方矿业发展速度迅猛,僧人亦参与其中,矿徒集团这一新型矿业组织方式的出现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矿徒暴动,而“僧商合党”和寺院中的官方贸易是当时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以上对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后认为,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经历了由低迷发展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明初一系列宗教改革整顿政策,以“清其事而成其宗”,造成五台山寺院经济在明初陷于低迷;至永乐起,“后宫国戚俱膜拜”,五台山寺院经济开始好转;万历以降,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社会风尚随着经济繁荣而日趋奢靡,五台山寺院经济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推动了寺院经济的复兴。首先,“分寺清宗”改革,直接导致了寺院分工专业化、僧人团队规模化、佛事服务社会化,开启了明代佛教世俗化发展的趋势,而僧人队伍的规模化重组,小寺合并成大寺,则直接影响着寺院的总体收入。但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山林寺院在收入水平、生活条件、业务交流等多方面与北京等城市寺院尚无法相比。其次,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五台山寺院经济呈现市场化特色,一方面制定佛教政策助推僧人自食其力,另一方面法事的有偿服务也为山林寺院自身收入提供新的渠道。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世的寺院不仅与世俗相通,而且也为世俗服务。寺院既是从事佛事的场所,同时也是民众的精神寄托和为民众提供服务之所,寺院在接收到各种香火收入时会将其中的一部分以社会救济的形式返还给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佛教的经济伦理与世俗利益互济的特色。虽然缘于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造成了以两京为代表的城市寺院与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山林寺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但是,五台山圣山认同既利于国家治理,也利于社会治理;既解决了僧人的精神皈依问题,也为寺院开辟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收入源泉。圣山认同与圣山书写,使得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五台山寺院依然轶群绝类,进而推动了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

朱文宇[2](2021)在《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文中提出官箴书即为官之箴言,是中国古代阐释为官道德与从政经验的特殊着作形式。近年来,官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尚有深入空间: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成果相对侧重于文本内在信息的梳理,而疏于从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或政治生态等角度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其次,在研究对象上,明宣宗御制《官箴》作为极罕见的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因此,兼顾官箴文化和政治文化两个维度对明宣宗御制《官箴》加以全面解读,是对学界现有成果的一次有益补充。本文以明宣宗御制《官箴》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而动态地考察了该文献的出台背景、写作主体、阅读客体、基本内容、写作手法、流传方式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出其两个维度的文献地位和文献价值:一是,官箴文化维度。其一,较之主流官箴文献,明宣宗御制《官箴》具有以下内在特性:从写作主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由各级官吏所作,而此箴的作者是皇帝本人,这也导致它在语气态度、箴规力度、逻辑起点等方面,衍生出与主流官箴书的多重差异;从阅读客体角度看,主流官箴书多为面向全体官吏或特定层级(类别)官吏所作,而此箴逐一针对三十五个(类)国家机构的主官加以训谕,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从中心内容角度看,主流官箴书有“为官之道”与“从政经验”两大取向,而此箴既有道德性,又有针对各岗位官员的现实性;从写作手法角度看,主流官箴书以概论体和语录笔记体居多,行文风格相对自由,而此箴采用了较为罕见的“百官箴体”,且通篇四言,无一句例外。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促使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官箴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此箴无论是在强化“官箴”文体,还是深化官箴文化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历史性的推进作用:从作品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作品数量骤增、篇幅扩大、体裁创新、内容多元化;从作者角度看,此箴带动了明代中后期官箴创作的主体意识强化,不仅作者数量骤增,作者所处的政治、文化、社会圈层也迅速扩大。二是,政治文化维度。其一,明宣宗御制《官箴》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撰写的官箴书,其中关于诸司官员职责和道德的说法已经不是主流官箴书的温和劝勉之语,而是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和要求,其精神要旨也不再是主流官箴书基于官僚群体内部利益的功利性诉求,而是皇权对诸司官员服务帝制国家的相关期待。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皇帝对内外诸司的政治定位、对各机构主官政治角色的理解,实际上还具有类似行政法典与道德法典的文献属性,并代表了皇帝总结过去、治理当下、寄望未来的现实政治意图。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应对王朝统治策略上的“宽严”之辨,整顿官僚队伍,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其二,明宣宗御制《官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殊性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典章制度史书的分析价值,这一点与宣宗的深层用意有关。即宣宗试图通过此箴将各主要政府机构的职能、运作方式、地位和重要性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对帝国政治结构作出体制和机制上的统筹、布局和规划。其三,明宣宗御制《官箴》清晰地表达了明宣宗朱瞻基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秩序及其治国理念。宏观来看,此箴的根本政治诉求是巩固明朝统治秩序,确保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局势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政治过程的有序运行。具体来看,要全面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国家机关层面的总体设计,二是官僚队伍层面的道德规范。其四,明宣宗御制《官箴》既是明宣宗朱瞻基构建理想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是宣德朝政治实践的缩影和成果,同时也是串联起明代政治生态演变的一条线索,并构成了明代乃至整个帝制时代政治文化的一种象征:一方面,此箴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契合性。从权力互动角度看,此箴是皇权对官僚权力的一次正面界定,它不仅表达了皇帝对于官僚士大夫政治角色的理解和要求,实际上它也是皇权对于宋代以来逐渐活跃的士大夫政治所作出的一次积极回应;从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角度看,此箴更高度契合了儒家士大夫“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在明代后来的历史中,此箴逐渐凝结为一种理想政治的典范和“祖制”依据,它不仅在官僚士大夫中间广为传颂,甚至直接构成了其对抗现实政治的有力武器。明代中后期舆论场高度活跃,以激扬道德、鼓励政治批评为基本精神,此箴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推演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此箴也反映了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分歧性。从君主专制政体的精神内核角度看,此箴本质上是明初皇权政治发展演变的产物,遵循的是一套相对独立于士大夫政治的运行逻辑。它既是明初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同时又反映了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从思想渊源角度看,此箴也透露出与儒家士大夫政治理念的重要差别。根据此箴提及孔子的两次表述,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周”所代表的帝王治统,而非儒家士大夫所尊崇的“孔孟”道统。而在帝制时代,治统与道统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性,从根本上说,是秩序观与民本观、“私”与“公”的分歧。

冉令江[3](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浩轩[4](2021)在《基于“平面设计在中国”的中国当代报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刘承凤[5](2021)在《丘濬及其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穆拉德[6](2021)在《阿富汗融入“一带一路”的挑战和机遇研究》文中提出

曹勇[7](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张越君(Truong Viet Quan)[8](2021)在《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研究》文中认为汉越语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越南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越南语中借入的部分汉语,受越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上述诸变化。越南歌谣是越南口头文学最典型的体裁之一,其内容众多、题材丰富、形式特殊,是越南传统文化的象征。越南歌谣中存在大量汉越语,《越人歌谣宝库》中一共有16098首歌谣,有12628首歌谣都出现了汉越语,占比78.4%。将越南歌谣作为研究汉越语的材料,一方面能够重新界定汉越音、汉越语以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指出汉越语构造特点、语义特征以及语用价值,从中找到汉越语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阐述作为越南语书面语的汉越语在越南民间口头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为何汉越语是越南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并且说明中国语言文化对越南歌谣的影响。在语音方面,中古汉语传入越南后就已产生变化,中古汉语语音的变化包括声、韵、调三方面,三者的变化不是同时、同步发生的。在中古汉语语音向如今的汉越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汉越音中留下了一些变化痕迹,越南语中方言汉越音和越化汉越音体现出这一演变过程。这些痕迹表明汉语南方方言(粤语)对汉越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造方面,汉语词汇进入越南语后,受越南语语言内部规律的支配,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汉语“越化”程度的高低,越南人在汉越语素的基础上使用倒序或换改汉越语的语素的方法来构成新词,也按汉语或越南语语序构成新词。汉越语的构造并非固定不变,汉越语也随着越南文化、越南语内部规律以及歌谣的内部要求而灵活变化。在语义方面,汉语进入越南语后,有些汉语源语的语义产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中越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汉语进入越南语后,为了适应越南文化则产生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越南语的同义现象使得汉语的语义产生变化。汉越语语义变化常表现为缩小汉语源语的语义或者改变汉语源语的意义,这也改变了汉越语的语体色彩。越南歌谣中汉越语产生新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词汇隐喻和词汇转喻,另外,在社会背景和具体语境中,越南人可能会对汉语产生误解,误解之后的意义成为汉越语的新义。汉越语虽然还保留汉语源语的语境表征意义,但它主要象征美好、素雅的形象。越南歌谣存在大量汉越语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越南深受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也对歌谣体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汉越语在越南歌谣中还有修辞及语用价值。汉越语能为越南歌谣添加庄重、素雅的色彩,增加歌谣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含蓄性,也可以体现歌谣的礼貌原则和隐含会话含义等。本文全面考察越南歌谣中汉越语在语音、构造、语义、修辞及语用等方面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汉越语与非汉越语之间的区别,指出汉越语上述诸变化的规律,为汉越语研究理论提供了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胡宏雁[9](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王艺静[10](2020)在《潍坊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调研与模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能源缺乏问题的日益明显,建筑节能迅速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研究方向。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的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我国通过强制性的建筑“三步节能”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的成就,但如何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节能设计值得思考,特别是针对潍坊地区所在的寒冷地区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住宅建筑在满足节能要求的同时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本文以调研和模拟为基础,围绕潍坊地区住宅建筑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建筑学的视角开展潍坊地区住宅节能设计优化研究。本文首先分析潍坊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露点温度、太阳辐射,通过调研潍坊地区已建成的小区外部,对外围护结构、小区规划、景观设置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在节能设计和舒适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国家的节能发展阶段、国家级和省级的节能标准,将潍坊地区的住宅节能设计划分成了五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提高阶段。基于对这些项目的复盘,不难发现潍坊地区在住宅节能中存在设计思维固化狭隘、主动节能设计意识较为薄弱、住宅舒适度不高、外墙保温材料脱落等问题。其次通过热控系统对潍坊地区某住宅内部的温度、湿度、PM2.5等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记录,并结合当时室外环境,整理绘制成图表,分析在节能设计相对高水平的情况下,室内舒适度依旧冬季室内温度不高、南北房间温度不均、理论设计值与实际测试值不符的问题。然后针对以上调研住宅内部舒适度、外部节能存在的问题,采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方法,利用Tera2016对住区热环境和利用BECS2014结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对小区内水体绿化、保温材料厚度、朝向、开敞阳台面积、窗户材质分别建模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对比了不同工况下的模拟结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设计优化建议。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一是探究以潍坊为代表的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建筑在舒适度方面和节能设计方面的不足;二是在保证和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该地区住宅建筑适宜的节能设计方法,进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潍坊地区夏季降温能耗与冬季采暖能耗巨大的问题。在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基础上,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设计策略可为同行设计者与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为进一步研究住宅节能设计提供探讨方向。

二、开发“透明白金”造福上海人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透明白金”造福上海人民(论文提纲范文)

(1)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史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明代之前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北朝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兴起
        一、“弥复五百余里”与文殊菩萨道场
        二、“僧尼大众二百万”与“僧只户”和“佛图户”
    第二节 隋唐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繁荣
        一、“起废兴残”的隋朝寺院经济
        二、“大寺三百六”的唐代寺院经济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消长
        一、五代与北宋:从以僧为相到废寺汰僧
        二、金代:从态度暧昧到平稳赓续
        三、元代:从佛为帝师建立到发军建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五台山寺院的香火收入
    第一节 香火来源:不同俗世群体
        一、皇室成员:宫中素多茹素事佛者
        二、各级官员:倾囊营建道场
        三、普通信众:四方檀信靡靡向风
    第二节 空间流动:香客与僧人
        一、香客的地理分布与进香路线
        二、游方高僧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重要影响
        三、其他僧人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贡献
    第三节 香火固化:寺院设施建设
        一、香火收入的类型与使用
        二、香火固化下的寺院背景
        三、香火固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五台山寺田收入及其控制权的斗争
    第一节 寺田的主要来源
        一、依托围寺赐田政策来获得田地
        二、从寺院周边垦荒获得田地
        三、从社会力量的布施获得田地
    第二节 寺田的经营方式及其赋税问题
        一、寺田的经营方式
        二、寺田的赋税问题
    第三节 围绕寺田收入控制权的斗争
        一、与官方的博弈
        二、与军队的对垒
        三、与豪强的较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牧业、矿业、商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第一节 林业、畜牧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宗教资源和商业资源:林业开发的两个层面
        二、佛事与边防:五台山畜牧业发展的两个方向
    第二节 矿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张与弛:五台山矿业的发展
        二、官与私:对地方矿徒的弹压
    第三节 商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僧商合党:寺院商业经营的模式
        二、利益切割:寺院商业运营中的官方“派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洪武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低迷:清其事而成其宗
        二、永乐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好转:后宫国戚俱膜拜
        三、万历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复兴:“九莲菩萨”转世
    第二节 “分寺清宗”背景下五台山寺院的规模化重组
        一、僧职分工
        二、寺院重组
    第三节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
        一、从“敕谕”加持到“鬻牒度僧”
        二、从“钦赐田地”到“凿翠开室”
        三、从“职受僧录”到“山场自治”
        四、从“市材募匠”到“窝聚矿徒”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明代五台山修建寺院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官箴文化的发展与宣宗御制《官箴》的出台
    第一节 明初以前官箴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发轫期
        二、成长期
        三、成熟期
    第二节 仁宣时期的官制与官员
        一、近侍机构
        二、中央行政系统
        三、地方行政系统
        四、军事管理系统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历史背景
        一、由严入宽: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政治环境
        二、官风颓弛:宣宗御制《官箴》出台的直接原因
第二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容
        一、宣宗圣谕
        二、箴言三十五篇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特点
        一、以皇帝本人为制箴主体
        二、以内外诸司为阅读客体
        三、以道德训诫为中心内容
        四、以四言韵文为体式风格
第三章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时代政治生态的构建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期许
        一、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构想
        二、宣宗御制《官箴》的官德要求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宣德朝行政治理
        一、肃纲纪
        二、汰冗官
        三、简贤才
    第三节 蒸然之象:宣德朝政治生态的转变
        一、大醇小疵的官场风气
        二、宣宗的帝风与宣德时代的君臣关系
第四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的流传
        一、文本形态《官箴》的流传
        二、特殊形态《官箴》的流传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箴书的影响
        一、官箴作品的繁荣发展
        二、官箴作者的广泛参与
    第三节 宣宗御制《官箴》对明代中后期官场与官风的影响
        一、正己:官德的培养
        二、谏君:圣德的培养
第五章 宣宗御制《官箴》的内在精神脉络与明初政治文化
    第一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君主专制
        一、御制与官箴:强势皇权的表达方式
        二、共生与合作:皇权政治的内在局限
    第二节 宣宗御制《官箴》与明初士大夫政治
        一、得君与行道:官僚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二、周孔与孔孟: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的必然冲突
结论
    一、明宣宗御制《官箴》的官箴文化定位
    二、明宣宗御制《官箴》的政治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7)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对象及内容
    0.4 研究目的及意义
    0.5 研究方法
    0.6 语料来源
    0.7 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从歌谣中的汉越语看汉语借词历史层次
    1.1 中越语言接触的历史
        1.1.1 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
        1.1.2 从越南歌谣看中越语言接触
    1.2 汉越语的界定
        1.2.1 汉源词与汉越语的关系
        1.2.2 汉越音与汉越语的关系
        1.2.3 汉越语的定义
    1.3 越南语中越化汉越语层
        1.3.1 汉语借词的历史分期
        1.3.2 从汉越语看汉越音系
        1.3.3 越化汉越音
        1.3.4 越南语中汉语方言借词的归属
        1.3.5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的变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越南歌谣中汉越语的构造特点
    2.1 汉越单纯词与汉越合成词的构词特点
        2.1.1 汉越语素
        2.1.2 汉越单纯词
        2.1.3 汉越合成词
    2.2 汉越固定短语的构造特征
        2.2.1 汉越谚语
        2.2.2 汉越成语
        2.2.3 全造汉越固定短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歌谣中汉越语的语义生成
    3.1 汉越语的语义变化
        3.1.1 社会因素
        3.1.2 同义词因素
        3.1.3 语体因素
    3.2 汉越语创造新义的途径
        3.2.1 词汇隐喻
        3.2.2 词汇转喻
        3.2.3 其它途径
    3.3 汉越语在歌谣中的语境表征意义
        3.3.1 指事物
        3.3.2 指颜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语在越南歌谣中的修辞及语用价值
    4.1 越南歌谣使用汉越语的原因
        4.1.1 经济
        4.1.2 政治
        4.1.3 社会
        4.1.4 中国文学对越南歌谣的影响
    4.2 汉越语的修辞价值
        4.2.1 增添歌谣的庄重、素雅色彩
        4.2.2 加强歌谣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4.2.3 加强歌谣的含蓄性
    4.3 汉越语在歌谣中的语用价值
        4.3.1 体现礼貌原则
        4.3.2 体现歌谣隐含的会话含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声母系统的表现
    附录二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韵母
    附录三 越南歌谣中汉越音声调
    附录四 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不包括人名和地名)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致谢

(9)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一、市场评估方法
        二、成本评估方法
        三、收益评估方法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潍坊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调研与模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节约能源需求
        1.1.2 住宅总量庞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住宅节能发展状况
        1.3.2 国内住宅节能发展状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潍坊地区住宅节能调研及发展历程
    2.1 潍坊气候分析
        2.1.1 气候温度
        2.1.2 露点温度
        2.1.3 太阳辐射量
    2.2 潍坊地区住宅调研
        2.2.1 太阳房1号
        2.2.2 太阳采暖住宅
        2.2.3 昌大宿舍
        2.2.4 红旗小区
        2.2.5 早春园小区
        2.2.6 东方天韵小区
        2.2.7 丰麓苑小区
        2.2.8 调研总结
    2.3 节能设计发展历程
        2.3.1 萌芽阶段(1982 年至1986年)
        2.3.2 起步阶段(1986 至1996年)
        2.3.3 发展阶段(1996 年至2012年)
        2.3.4 成熟阶段(2012 年2016年)
        2.3.5 提高阶段(2016 年至今)
    2.4 节能设计存在问题
        2.4.1 设计方面
        2.4.2 建造技术
        2.4.3 居住体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潍坊地区住宅建筑热环境测试与分析
    3.1 室内热环境相关理论概述
        3.1.1 评价标准
        3.1.2 影响因素
    3.2 室内热环境的测试分析
        3.2.1 项目概况
        3.2.2 测试时间
        3.2.3 测试方法
        3.2.4 测试结果
    3.3 存在问题
        3.3.1 设计方面
        3.3.2 居住体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潍坊地区典型住宅室外热环境模拟研究
    4.1 住区热环境模拟
        4.1.1 住区热环境研究目的
        4.1.2 潍坊市典型小区模型
        4.1.3 边界条件
        4.1.4 研究变量
        4.1.5 计算方法
    4.2 模拟结果
        4.2.1 无绿化水体
        4.2.2 单独绿化
        4.2.3 单独水体
        4.2.4 水体绿化耦合
        4.2.5 改变建筑布局
    4.3 结果分析
        4.3.1 热岛温度对比
        4.3.2 室外热环境节能设计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潍坊地区典型住宅耗热量模拟研究
    5.1 住宅耗热量模拟
        5.1.1 住宅耗热量研究目的
        5.1.2 潍坊市典型住宅模型
        5.1.3 边界条件
        5.1.4 研究变量
        5.1.5 计算方法
    5.2 模拟结果
        5.2.1 墙体保温层厚度
        5.2.2 建筑朝向
        5.2.3 开敞阳台面积
        5.2.4 窗户材质
    5.3 结果分析
        5.3.1 保温厚度对比分析
        5.3.2 建筑朝向设计
        5.3.3 阳台面积分析
        5.3.4 单体节能设计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研究成果
        6.1.1 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四、开发“透明白金”造福上海人民(论文参考文献)

  • [1]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D]. 王国棉. 山西大学, 2021
  • [2]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D]. 朱文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3]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4]基于“平面设计在中国”的中国当代报设计研究[D]. 马浩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丘濬及其诗文研究[D]. 刘承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阿富汗融入“一带一路”的挑战和机遇研究[D]. 穆拉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越南歌谣中的汉越语研究[D]. 张越君(Truong Viet Quan). 西南大学, 2021(01)
  • [9]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10]潍坊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调研与模拟优化研究[D]. 王艺静.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发展“透明铂金”,造福上海人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