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认为渝府发[2021]2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8月24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于振[2](2021)在《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下,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现好现代化建设目标?解决好新时代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国计民生,而且对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础上来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发展后期,分散的家庭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面对这一历史现状,在新时代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是必然之路。因此,集体经济问题是党在农村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为历史基点,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阐释,从实践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式,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如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组织建设有待提高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了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指导思想与原则,并分析了我国农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时所做出的一些新探索。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意义重大,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构建现代化发展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关键作用,必须坚定不移的予以发展壮大。
李翠玲,贾义平,樊祜卿,许小萍[3](2021)在《菏泽凝心聚力奋力开创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畜牧兽医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紧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继续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兽医卫生监管工作,不断推进畜牧业增产增收和提质提效,取得了显着成绩。一、攻坚克难、真抓实干,2020年菏泽市畜牧业在逆境中取得新发展2020年对菏泽市畜牧兽医工作来说是较困难的一年,机构改革全面铺开、涉农资金改革落地、国内非洲猪瘟疫情仍有发生,给菏泽市畜牧兽医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和不确定因素,但是菏泽市全体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顶住压力、攻坚克难,积极适应新形势,畜牧业取得了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柴青宇[4](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王福军[5](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刘洋[6](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曲靖曈[7](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我国农村,产业振兴的最大短板、最大空间都在畜牧业。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内蒙古突泉县作为具体研究区域,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畜牧业发展主要内容、畜牧业政府规制体现、规制履行中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突泉县畜牧业发展要坚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导向及解决畜牧业发展现实问题的问题导向进行政府规制。要完善政府规制内容,构建协商平等、风险防控充分、维权畅通的市场环境,保障畜牧行业健康发展;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把握市场规律,聚焦重点,制定长期发展政策,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要以环保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明确政府规制主体责任、提高规制主体能力、加大规制执行力度,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目标要求;要扩大规制合作参与,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规制行为、畅通参与渠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营造政府规制与社会群体规制、行业自我规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畜牧业长效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序实施,作为一个长期性工作指南(2018-2050年),乡村振兴战略可为广大农村牧区包含畜牧业在内的各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在这个背景下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进行研究,既贴合当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实际,还可为突泉县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阿鲁斯[8](2020)在《“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的来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并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新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保护农民发展权益的理想载体,能够更好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本文将内蒙古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将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查阅与分析与研究主题、研究区域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统计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与经济生活三个方面介绍合作社所在地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的概况。其次,描述合作社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发展现状。最后,从合作社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社员入股形式、社员分红形式以及产业链运行状况等方面阐释其具体运行现状。“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具体而言,对于促进农牧民生活富裕、畜牧业产业链融合、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找到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出如下结论:1.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有待延长;2.品牌化建设进程缓慢;3.缺乏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4.专业人才匮乏,社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而进一步对促进合作社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深化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2.加强品牌化建设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3.积极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等结论。
宋娜[9](2020)在《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府监管与对策的课题研究,探索政府在政策、引导、策略、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达到保护环境,绿色治理,生态协调,生产发展目的;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畜牧经济管理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在该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通过理论层面的探讨,结合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在政府支持和监督下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体系,有利于在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本研究的思路为理论指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相关理论为指引,借鉴国内外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探索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并针对问题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Z市政府要制定出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以及相应的优惠措施;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补贴额度;推进整县整治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形成上下合力;增加重点地区示范区数量,扩大试点示范带动效果。使最终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相当的可操作性,能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政府监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陈凡[10](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二、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集体经济 |
2.1.2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2.1.3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阐释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论述 |
2.2.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思考 |
2.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的相关论述 |
2.2.4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论述 |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评价 |
3.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
3.1.1 保留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形式 |
3.1.2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萎缩 |
3.1.3 统分结合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形式 |
3.2 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
3.2.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资金短缺 |
3.2.2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督 |
3.2.3 农村集体经济缺乏人才的引领与建设 |
3.3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
3.3.2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
3.3.3 经济组织建设不完善 |
4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原则及新探索 |
4.1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因时之举 |
4.1.1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4.1.2 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 |
4.1.3 是实现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 |
4.2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因势之需 |
4.2.1 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取得一定发展 |
4.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条件不断改进 |
4.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
4.3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4.3.1 坚持党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 |
4.3.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不动摇 |
4.3.3 坚持农民自愿互利原则 |
4.4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新探索 |
4.4.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
4.4.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模式 |
4.4.3 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模式探索 |
5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意义 |
5.1 深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 |
5.1.1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 |
5.1.2 创新多样化发展思路与模式 |
5.1.3 发挥好集体经济示范村作用 |
5.2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 |
5.2.1 因地制宜落实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政策 |
5.2.2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 |
5.2.3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工作 |
5.3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
5.3.1 营造良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
5.3.2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
5.3.3 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
5.4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 |
5.4.1 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5.4.2 有利于彻底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 |
5.4.3 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形成 |
5.4.4 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格局 |
5.4.5 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菏泽凝心聚力奋力开创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攻坚克难、真抓实干,2020年菏泽市畜牧业在逆境中取得新发展 |
1. 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
2. 生态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
3. 粮改饲工作实现新突破。 |
4. 畜牧科技推广再获新成效。 |
5. 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再创新佳绩。 |
6.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迈出新步伐。 |
二、菏泽市畜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凝心聚力、砥砺前行,2021年奋力开创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 |
1. 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 |
2.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加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 |
3. 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
4. 坚持主动作为,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5. 坚持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 |
6. 坚持科学推进,加快无疫省建设进度。 |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
1.4.1 优秀精神 |
1.4.2 中国精神 |
1.4.3 区域精神 |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
3.1.1 东北抗联精神 |
3.1.2 北大荒精神 |
3.1.3 大庆精神 |
3.1.4 铁人精神 |
3.1.5 大兴安岭精神 |
3.1.6 闯关东精神 |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
3.3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
4.1.1 鲜明的地域性 |
4.1.2 广泛的包容性 |
4.1.3 艰苦的开拓性 |
4.1.4 奉献的无私性 |
4.1.5 优秀的传承性 |
4.1.6 先进的时代性 |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6)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乡村振兴 |
2.畜牧业 |
3.政府规制 |
(二)理论基础 |
1.政府规制理论 |
2.外部性理论 |
3.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履行现状 |
(一)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
(二)突泉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畜牧业发展相关内容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体现 |
1.加强政策扶持,扩大畜牧行业规模 |
2.完善技术服务及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兴牧战略 |
3.聚焦牧业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落实绿色兴牧理念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
1.市场主体利益保障不到位 |
2.畜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
3.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众多 |
4.环境污染防治不力 |
(二)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规制内容片面,保障机制缺乏 |
2.规制目标短视,战略眼光缺乏 |
3.规制执行不力,监管力量薄弱 |
4.规制参与不足,合力尚未形成 |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内其他地区畜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
(一)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经验 |
1.坚持环保标准发展畜牧业 |
2.坚持质量标准发展畜牧业 |
(二)山东省潍坊市畜牧业发展经验 |
1.用好“链”字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行业进步全产业链 |
2.用好“绿”字诀,打造生态产业链条,促进生产模式更新变革 |
3.用好“优”字诀,强调质量标准,加快实现畜牧产品健康优质 |
(三)黑、潍两地经验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
1.制定绿色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 |
2.建立协调完善的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3.打造持续稳固发展的产业链条 |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对策建议 |
(一)完善规制内容,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
1.构建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 |
2.完善畜牧业价格风险管控机制 |
3.制定维护合理权益的违约惩处制度 |
(二)加快转型升级,谋划长远规制目标 |
1.把握发展规律,制定长期发展政策 |
2.聚焦发展重点,坚持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
(三)明确规制责任,加强环保及畜品质量安全规制力度 |
1.明确规制主体责任 |
2.提高规制主体能力 |
3.加大规制执行力度 |
(四)引导群防群治,扩大规制合作参与 |
1.鼓励群众参与规制行为 |
2.通畅投诉举报平台 |
3.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牧民专业合作社 |
2.乡村振兴战略 |
(二)理论基础 |
1.合作经济理论 |
2.股份合作制理论 |
三、“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运行现状 |
(一)合作社所在地概况 |
1.地理位置 |
2.自然环境 |
3.人口与经济生活 |
(二)合作社基本情况 |
1.发展背景 |
2.发展现状 |
3.发展历程 |
(三)合作社运行现状 |
1.组织形式 |
2.组织机构 |
3.社员入股形式 |
4.社员分红形式 |
5.产业链运行状况 |
四、“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
(一)促进农牧民生活富裕 |
1.实现农牧民收入增长 |
2.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
(二)促进畜牧业产业链融合 |
1.促进畜牧业产业链延伸融合 |
2.促进畜牧业产业链扩展融合 |
(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
1.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2.促进牧民思想观念现代化 |
(四)促进乡村治理 |
1.促进乡村治理多元化的实现 |
2.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发展 |
五、“玛拉沁艾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
(一)“玛拉沁艾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有待延长 |
2.品牌化建设进程缓慢 |
3.缺乏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 |
4.专业人才匮乏,社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二)对促进“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
1.深化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
2.加速品牌化建设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 |
3.积极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 |
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简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主要概念 |
2.1.1 畜禽养殖废弃物 |
2.1.2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
2.1.3 政府监管 |
2.2 基本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举措和成效 |
3.1 政府监管举措 |
3.1.1 制定政策、提高意识 |
3.1.2 跟踪过程、反馈结果 |
3.2 成效 |
3.2.1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效 |
3.2.2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监管成效 |
第四章 Z市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部门相互推诿无法形成监督合力 |
4.1.2 政府未因地制宜打造资源化利用模式 |
4.1.3 政府部门勉强引导督促,无法有效跟踪监管 |
4.1.4 政府的宣传和奖惩举措不足 |
4.2 原因分析 |
4.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2.2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4.2.3 政策财政投入有限 |
4.2.4 行政监管惯性操作 |
第五章 推进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以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协同创新 |
5.2 政府鼓励,财政支持,拓展资源化利用空间 |
5.3 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政策体系,引入保险机制 |
5.4 资金推动,政策覆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
5.5 多主体参与,职责分明,创新第三方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
2.1.3 公共财政理论 |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
2.4.1 作用机制 |
2.4.2 研究假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
4.1 背景分析 |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
5.1.1 研究视角 |
5.1.2 分析框架 |
5.1.3 作用机制 |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
5.3.1 理论框架 |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2]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于振.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菏泽凝心聚力奋力开创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J]. 李翠玲,贾义平,樊祜卿,许小萍. 中国畜牧业, 2021(08)
- [4]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7]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D]. 曲靖曈.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D]. 阿鲁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Z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宋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