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寻呼系统服务质量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瓯[1](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指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马小洪[2](2008)在《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业改革是当今产业经济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电信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事实已经形成,我国电信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与重组。电信重组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国在国际信息产业的地位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重组也是中国电信产业整体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国际化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最主要途径。而中国电信业重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建立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但是我国电信体制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有效竞争的局面还没有建立,距离有效竞争还很远。有鉴于此,本文从上述背景出发,利用西方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的有效竞争理论,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方面分析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并据此对中国电信业的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1章为前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明其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阐述了有效竞争理论及其评价框架。SCP模式是有效竞争最全面、最具有概括性的衡量标准,因此本文主要基于SCP模式提出有效竞争的整体评价框架。第3章通过对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研究,以及对改革的反思,本文认为,我国电信业改革和重组的目标是有效竞争。第4章是全文的重点,依据有效竞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电信业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移动通信领域、固定电话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和固定长话领域)和其他业务领域,最后对我国电信业作了一个整体分析。第5章阐述了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电信业管制;调整行业结构,实施全业务经营战略;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孙倩[3](2004)在《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文中认为电信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长期受政府管制的产业。管制制度的正确选择能够确保电信业健康、高效地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电信业管制制度及管制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电信企业共同的研究课题。按照自然垄断理论,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判定电信业是或者不是自然垄断产业,而应该根据其在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的特征,应用成本弱增性条件分别判断,并以此判断作为对电信业应该进行严格管制还是应该放松管制的依据。结合管制理论,本文研究了历史上和现有的电信业管制制度实践,总结出电信业具有确立管制——放松管制——重建管制的发展变迁轨迹,并将其作为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选择的参考经验。在对中国电信业的改革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评估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改革对电信业发展的影响,证明放松管制的制度选择是有效的。因此,中国电信业的政府管制应该遵循国际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变迁轨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应该重建管制。本文的基本论点是:中国电信业应该适应电信业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具体国情进行电信管制改革,而选择恰当的管制制度,实施高效率的管制政策可以保证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现,这要比放任整个电信业完全自由竞争更为切实可行,也更为经济。
李艳坤[4](2004)在《浅谈GSM系统交换网络的优化》文中认为介绍了以MSC为核心的GSM交换网络优化的常规方法和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
丁银广[5](2004)在《广州地铁1号线数字多媒体电视信息系统》文中指出探讨了运用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将无线通信和广告媒体有机结合 ,建立地铁内动态电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将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植入广州地铁 1号线无线寻呼系统的具体做法 ,盘活了业已遭淘汰的地铁无线寻呼系统资源。
孙中梅[6](2003)在《电信服务合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同能力的不平等导致电信服务合同的主体不再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如何摒弃形式上的“契约自由”从而实现实质上的“契约正义”,如何在公共利益与企业、消费者个人利益的矛盾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笔者尝试从对电信业的背景及基本理论的阐述入手,通过对电信服务合同性质的分析,突破传统公私法的界限,指出电信服务合同是格式合同的异化合同,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则是法定格式合同,强调国家对电信服务合同的事前干预。同时参考国外相关立法和理论,提出构建和完善规制电信服务合同的法律——电信法的立法构想,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对电信服务合同的规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结构上看,本文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前言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的介绍,旨在说明作者的研究路径。正文共分四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介绍电信服务业的背景及基本理论,这是对电信业的整体透视。笔者具体考察了电信业的定义,因定义不同,直接导致法律适用与规范范围的差异。通过介绍电信业务的分类,进一步说明电信服务的范畴,并详细地分析了电信服务业的经济及法律特性。和其他行业相比,电信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利益多元化特征的产业,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自然垄断性,而电信网络规模的马太效应则促使电信网间必须进行互联互通,几乎所有电信活动都受到政府电信监管机构的规制,在严格的政府规制中又存在独特的非对称规制等等,这是对电信服务合同进行法律分析的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关于电信服务合同的一般理论构建。所谓电信服务合同,是指电信业务经营者利用其有形资产和国家许可分配的电信资源,向不特定的第三人提供通信服务,由使用人支付费用,因而与电信用户签订的、具有电信特性的合同。笔者首先将电信服务合同初步分为基础电信服务合同与增值电信服务合同,并创造性地按电信服务业务竞争程度的高低,将其分为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与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通过与行政合同的比较,指出电信服务合同中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确实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即作为格式合同,该合同中一些重要条款诸于服务价格、电信服务标准等完全由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而不是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自行决定。与供用电、租赁、服务等有名合<WP=4>同相比较,则发现其合同主体、性质、标的物、权利义务关系、第三人责任等与之均有不同,应属于一般民事合同的异化合同,当然,从统一的合同范畴而言,合同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合同存在普遍意志与特殊意志的矛盾,导致合同由意思自治的本质异化为一种确立权利义务的形式,成为具有不同特征、涵盖复杂的社会关系、受不同法律原则和规范调整的跨部门法律制度。最后探讨了在法律无专门规定的情况下,对电信服务合同的法律适用,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解决方法在于及早出台电信法对其予以规制。第三章:对电信服务合同的具体内容阐释和实证分析。合同的本意在于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然而合同并非一成不变,格式合同及其概念的出现使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陷入最大困境。所谓格式合同是指由“强势”的经营者一方(通常为公用事业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包括政府授权的代理人或代表人)单方面拟订具有固定格式和内容的合同条款,“弱势”的另一方——消费者、劳动者、小业主或一般民间业者,事实上不得不接受该条款而订立的合同。笔者通过对电信服务合同主要条款——格式合同条款与一般格式合同概念、法律特征进行比较,创造性地提出电信服务合同是格式合同的异化合同,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则是法定格式合同。在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中,电信经营者在制定合同条款时受政府的规制,对该合同中很多重要条款都无法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进行制定,而只能遵照政府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政府对它采取的是明显不同于一般格式合同的事先规制方法,这就说明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应属于法定格式合同。最后笔者采用实证的方法,重点分析电信服务合同电信服务合同中当事人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违约责任,鉴于没有专门法律规制,及利益驱动和电信公用事业部门的官商作风,电信服务合同确实存在限制竞争和契约自由、容易对弱势一方造成损害等弊端,对它的规制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因社会和经济的社会化而给契约自由带来的限制,及合同内容更直接地体现社会意志,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必然。故应制定专门的《电信法》,使之与传统的民商法及其合同制度共同作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章:关于电信服务合同的规制。笔者认为应突破传统公私法的界限,强调国家对电信服务合同的事先干预,在我国目前尚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下,对不完全竞争的电信服务合同实行有效的监管将是完善电信服务合同的主要途径,当然,对已实现完全竞争的寻呼等服务合同可以放松规制,由市场直<WP=5>接进行调节。这就决定规制电信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应该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信法》等法律与在各项法律、法规之下行业自律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规范的有效组合。我们应尽快制定规制电信服务合同的法律,如《反垄断法》,《电信法》等,
王诚[7](2003)在《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探讨寻呼行业的营销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某种产品从完成试制、投放市场开始,直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必然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即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就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销售与利润的变动规律,总结出如下结论:一切产品从完成试制到投放市场直至最后被淘汰的过程,大都呈现出一个类似人类生命模式的周期性规律。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包括4个阶段,即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寻呼行业从1984年在国内兴起即进入介绍期,到目前面临严重的衰退即进入衰退期,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表现出典型的生命周期的特征,但是它的迅速兴起和高速衰退又表现出自身显着的特点。寻呼行业兴起和衰退有着共同的三种决定因素,这三种决定因素就是技术的先进性,宏观政策的作用以及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三种决定因素在寻呼高速发展期表现为:1、技术方面:在当时寻呼技术具有先进性,使得“无线寻人”真正深入到广大人民生活中。2、政策方面:由于通信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寻呼在发展初期自然归当时的国家邮电企业独家经营,而正是邮电企业投入巨资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高效寻呼网络才使寻呼高速发展成为可能。3、市场方面:垄断的市场建立了规范的行业秩序,邮电企业因此获得的高额利润又促进了寻呼的发展。三种决定因素在寻呼衰退期表现为:1、技术方面:相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寻呼技术相对落后,手机的蓬勃发展给予寻呼沉重打击。2、政策方面:90年代后期,国家相关部门对国家电信资源资产拆分重组,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电信寻呼剥离出中国电信又并入中国联通,使得电信寻呼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重组期的动荡也加速了市场的衰退。外在表现为电信行业重组期与寻呼行业的衰退初期惊人的一致。3、市场方面:恶性的市场竞争使得许多的寻呼台和寻呼终端厂商过早的退出了市场。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以上几个影响因素判断:我国曾经拥有数额庞大的寻呼用户而且目前还拥有运营状况良好的寻呼网络,衰退是生命周期的必然,但如此迅速的衰退却不能不说行业的运营存在问题,如果在行业发展的成长期及成熟初期果断采取措施,状况或许会好许多。以下措施对延缓衰退,建立稳定的用户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当手机开始兴起时,应当可以预见到寻呼衰退期的到来,在此阶段寻呼行业应当用相对还较充足的资金发展新技术,象“双向寻呼”等技术都是不错的选择<WP=5>2、寻呼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而随着手机资费的下调,寻呼的优势不再明显。如果将寻呼付费方式改为“主叫付费”(即谁呼叫机主寻人就由谁来付费),那么寻呼的优势就会重新显现出来,但这种付费方式涉及到和电信及移动运营商的话费分成问题,特别是与电信的协调决定了该方案可行性。倘若在成长期及成熟初期即电信寻呼尚未剥离出中国电信时实施该方案,那么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会高许多,寻呼的现状也会大有改观。3、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股市的黄金时期,寻呼如果能抓紧这段时间大力发展以接收实时股票行情为主的信息寻呼机,那么寻呼业会积累起一大部分稳定的高端用户。而实际上,直到股市步入“熊市”的2001年,居于行业“领头羊”地位的联通寻呼才大力推广信息寻呼。分析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把握现在,面对寻呼行业的高速衰退,我对寻呼行业提出了以下三种应对方法: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产品处在衰退期的企业,及时退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寻呼行业退出的门槛较高,因为他有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一些仍然在网的用户有待处理,对于一些中小寻呼企业被收购或被兼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2、寻呼企业在寻呼业务量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必须立足本行业,积极向新的相关行业转型。呼叫中心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呼叫中心和寻呼台面对的客户群有很大的重合性。呼叫中心服务的特征是提供、接收信息,为顾客解决实际问题,并要求对所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可靠。寻呼业可以借助现有的人员、网络和和客户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及优化组合,从而减少投资,迅速开展呼叫中心业务。3、目前,各寻呼企业将发展的重点都放在了信息寻呼上。信息寻呼要想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须打造一条合理的产业价值链。价值链的第一环:功能齐全的无线终端机。价值链的第二环:先进的信息编播系统。价值链的第三环:专业、权威的信息源。价值链的第四环:优异的多方位信息服务。只有这四环,环环相扣,紧密配合,信息寻呼在市场上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李清永[8](2002)在《寻呼业:已是明日黄花?》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寻呼业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提出寻呼业发展的方向 :走规模化、集约化、数据化、网络化、技术发展之路 ,提升服务 ,抢占市场制高点 ,积极应对 WTO带来的冲击
王明松[9](2002)在《无线寻呼和移动短消息的整合》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通信领域竞争加剧,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评述了安 徽联通无线寻呼和短消息之间的业务整合,分析了具体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叶华[10](2002)在《电信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者主要以微观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为基本理论体系,从产品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电信服务的有关技术经济问题。 首先,概括介绍了电信的定义、电信业的含义与界定、电信业务的分类和电信业务的技术特点等。 接着,分别介绍了电信业务的供给情况和需求情况,其中强调了电信业的需求曲线保留了传统经济学的特征,而其供给方式已经带有新经济的色彩——某一电信服务的供给并没有一条确切的供给曲线。 然后,从电信服务的产品特殊性入手,参考了“话务量”的定义,结合了数据通信技术的技术特点,提出用“广义的实际电信交换量”来间接表示电信服务的供给量,即把电信服务的供给量看作电信业务经营者是在一定时间内向消费者出售某种信息通道或某些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对电信服务的边际效用、外部效应、范围经济性等进行理论分析,进而对电信服务展开技术经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信服务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性质;电信服务的外部效应反映在对于社会而言的有益外部性和社会福利性,对于行业内部而言会导致生产成本下降的外部经济性;电信服务的范围经济性对于电信运营商在经营过程中分散投资风险、充分利用新的市场机会等方面意义重大;电信服务的产品特殊性,以及从其边际效用、外部效应、范围经济性等反映出来与常规工业产品不同的特点,都与电信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进步促进了电信服务的发展,电信服务是对技术水平要求最严格的经济活动。电信服务的核心是技术,电信服务的技术价值是先进性、成熟性和市场经济性三者的结合,所以从事某项电信服务的发展规划时,应避免由于三者之间的脱节而带来的风险。 作者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对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和无线寻呼服务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指出:由于移动通信服务在技术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日益明显,因此移动通信服务对无线寻呼服务的替代已成为趋势。 最后,作者简述了目前中国国内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入世后对中国电信服务的影响,分别针对电信运营者和政府部门,提出了发展电信服务的政策建议。
二、无线寻呼系统服务质量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寻呼系统服务质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成果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有效竞争理论及其评价框架 |
(一) 有效竞争相关理论 |
1、马歇尔困境 |
2、有效竞争理论及其特征 |
(二) 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
1、市场结构 |
2、市场行为 |
3、市场绩效 |
(三) 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我国电信业改革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
(一) 电信业改革的必要性 |
1、垄断带来的效益损失 |
2、电信产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
(二) 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 |
1、放松价格管制时期(1980-1993 年) |
2、放松进入管制时期(1993-1998 年) |
3、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阶段(1998 年以后) |
(三) 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反思 |
(四)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和重组的最终目标——有效竞争 |
四、我国电信业竞争现状分析 |
(一) 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竞争现状 |
1、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市场结构 |
2、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市场行为 |
3、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市场绩效 |
4、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二) 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竞争现状 |
1、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市场结构 |
2、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市场行为 |
3、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市场绩效 |
4、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三) 我国电信产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 |
1、数据通讯业务的SCP 分析 |
2、无线寻呼业务的SCP 分析 |
3、电信增值业务的SCP 分析 |
4、我国电信产业其他业务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四) 我国电信业竞争现状总体评价 |
1、总体概况 |
2、总体评价 |
五、我国电信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对策措施 |
(一)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电信业管制 |
1、健全电信业管制的法规体系 |
2、建立新型的电信管制机构 |
3、完善电信业的管制手段 |
(二) 调整行业结构,实施全业务经营战略 |
1、电信企业重组 |
2、全业务经营 |
3、重组方案 |
(三)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推进电信产权改革 |
2、完善电信治理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前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论文结构 |
三 制度研究的理论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理论与管制理论 |
第一章 自然垄断理论 |
第一节 对自然垄断概念的讨论 |
一 早期研究 |
二 近期研究 |
第二节 电信业自然垄断性的判断 |
一 电信与电信业的界定 |
二 关于电信业成本弱增性的实证检验 |
三 电信运营商效率的反证 |
四 对自然垄断的治理思路 |
第二章 管制理论 |
第一节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
一 对管制概念的理论认识 |
二 管制的需求 |
三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
一 重新定义管制的需求与供给 |
二 管制俘获理论 |
三 对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的评价 |
第二部分 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变迁 |
第三章 管制的确立 |
第一节 政府管制电信业的原因 |
一 电信业的技术特点 |
二 电信业的经济特点 |
第二节 电信管制政策 |
一 市场准入管制 |
二 价格管制 |
第四章 放松管制 |
第一节 管制失效 |
一 管制失效的表现 |
二 管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
三 电信业中的管制失效 |
第二节 引入竞争的理论分析 |
一 特许投标理论 |
二 可竞争市场理论 |
三 垄断竞争理论 |
第三节 电信业放松管制的实践 |
一 国外电信业的发展状况 |
二 电信业引入竞争的原因 |
三 市场准入管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五章 重建管制 |
第一节 激励性管制 |
一 理论背景 |
二 激励性管制的实践 |
第二节 非对称管制 |
一 不对称竞争 |
二 非对称管制的实践 |
三 其他管制原则 |
第三部分 对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分析及结论 |
第六章 完全行政垄断的市场模式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管制 |
一 邮电部独家垄断 |
二 落后的电信业 |
第二节 优先发展电信业 |
一 放松价格管制 |
二 电信业的发展 |
三 电信业改革的瓶颈 |
第七章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 |
第一节 初始改革--放松进入限制 |
一 中国联通的进入 |
二 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 |
第二节 第一次拆分重组 |
一 中国电信业重组的背景 |
二 信息产业部成立 |
三 中国电信业拆分重组 |
第三节 第二次拆分重组 |
一 中国电信南北拆分 |
二 重组后的电信运营商 |
三 对拆分重组的评价 |
第八章 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分析 |
第一节 管制制度改革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 |
一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判断 |
二 管制制度改革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
一 电信业管制制度的现状 |
二 目前电信业管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 电信业管制改革的途径 |
附录1 中国电信业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定(1993年) |
附录2 信息产业部的主要职能 |
附录3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 |
附录4 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 |
附录5 回归过程和结果 |
参考文献 |
(6)电信服务合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背景及其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电信行业简介 |
一、 电信的定义 |
二、 电信业务分类 |
第二节 电信服务的范畴及特点 |
一、 电信服务的范畴 |
二、 电信服务业经济与法律特性 |
第二章 电信服务合同一般理论构建 |
第一节 电信服务合同概念及其分类 |
一、 电信服务合同概念 |
二、 电信服务合同分类 |
第二节 电信服务合同的性质 |
一、 电信服务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比较 |
二、 电信服务合同与相关民事合同的比较 |
三、 电信服务合同的定性及法律适用 |
第三章 电信服务合同的具体内容阐释和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电信服务合同主要条款——格式合同条款分析 |
一、 格式合同的一般理论 |
二、 电信服务合同与一般格式合同的比较 |
三、 对电信服务合同格式条款的规制 |
第二节 电信服务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分析 |
一、 电信业务经营者和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
二、 实证分析 |
第四章 电信服务合同的规制 |
第一节 电信服务合同的一般规制 |
一、 电信服务合同规制的目的 |
二、 电信服务合同的立法规制 |
三、 电信服务合同的行政规制 |
四、 电信服务合同的司法规制 |
第二节 电信服务合同的具体规制 |
一、 电信服务合同电信主体的准入规制 |
二、 电信服务合同的价格规制 |
三、 电信服务合同的其他规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探讨寻呼行业的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第一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 第二章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采取的策略 |
一、 介绍期 |
二、 成长期 |
三、 成熟期 |
四、 衰退期 |
4、 第三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寻呼行业启示 |
一、 寻呼行业高速衰退的原因 |
二、 成长期和成熟初期应采取的措施 |
5、 第四章进入衰退期的寻呼行业应对方法 |
一、 退出是最好的选择 |
二、 寻呼行业面临转型 |
三、 打造新的产业价值链 |
(9)无线寻呼和移动短消息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现状分析 |
3 整合原因 |
4 整合方案 |
4.1 整合原则 |
4.2 整合实施 |
(1) 省接口中心 |
(2) 地区系统联网 |
(3) 联网电路配置 |
4.3 整合功能 |
5 结束语 |
(10)电信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序言 |
1 电信业务的概述 |
1.1 电信的定义 |
1.2 电信业的含义与界定 |
1.3 电信业务的分类 |
1.4 电信业务的技术特点 |
2 电信业务的供给 |
2.1 电信业务的供给形式 |
2.2 电信业务的供应链和价值链 |
2.3 电信业务的成本构成 |
3 电信业务的需求 |
3.1 电信业务的需求主体 |
3.2 电信业务的资费构成 |
3.3 电信业务的差别定价 |
3.4 电信业务的一般需求曲线 |
4 电信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 |
4.1 对电信服务的产品性质的理解 |
4.2 电信服务的边际效用分析 |
4.3 电信服务的外部效应分析 |
4.4 电信服务的范围经济性分析 |
4.5 电信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 |
5 实证分析——中国移动电话服务和无线寻呼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 |
5.1 移动电话服务和无线寻呼服务的成本构成 |
5.2 移动电话服务和无线寻呼服务的技术升级 |
5.3 中国移动电话服务和无线寻呼服务的技术经济比较 |
6 发展中国电信服务的对策建议 |
6.1 目前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 |
6.2 入世后对中国电信服务的影响 |
6.3 对中国电信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四、无线寻呼系统服务质量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2]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研究[D]. 马小洪.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3]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D]. 孙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1)
- [4]浅谈GSM系统交换网络的优化[A]. 李艳坤. 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5]广州地铁1号线数字多媒体电视信息系统[J]. 丁银广.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4(01)
- [6]电信服务合同研究[D]. 孙中梅. 中国政法大学, 2003(01)
- [7]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探讨寻呼行业的营销策略[D]. 王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1)
- [8]寻呼业:已是明日黄花?[J]. 李清永.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 [9]无线寻呼和移动短消息的整合[J]. 王明松.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2(03)
- [10]电信服务的技术经济分析[D]. 叶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