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论文文献综述)

全权,伍良诗,廖运华[1](2021)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效果。方法: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组用熄风化痰通络汤及中药熏洗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TFG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化痰通络汤及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效果较好。

曹迎童[2](2021)在《针刺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针刺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效果。方法 12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地塞米松、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头晕头痛、嘴角流涎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头晕头痛、嘴角流涎证候积分分别为(2.10±0.30)、(2.15±0.20)、(2.03±0.22)、(2.13±0.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98±0.50)、(3.80±0.60)、(3.05±0.25)、(3.30±0.5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针刺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证候改善。

姚宏伟,黄红,潘猛,孙连珠[3](2021)在《注射用腺苷钴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联合透刺经筋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注射用腺苷钴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联合透刺经筋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药物及针刺治疗)、治疗组(45例,常规药物、注射用腺苷钴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联合透刺经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变化,评估14 d内痊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口轮匝肌M波波幅高于同组治疗前、运动潜伏期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口轮匝肌M波波幅高于同期对照组、运动潜伏期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经不同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呈逐渐增加趋势(P<0.05);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7 d、14 d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率75.6%(34/45),对照组为51.1%(23/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注射用腺苷钴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联合透刺经筋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着,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痊愈率。

龚雪[4](2021)在《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提供一种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11月起至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首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为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然后在两组内采用随机数字法各选取3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对患者实施单盲。两组均接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剂)、表情肌自我康复训练和必要的眼保护在内的基础治疗。筋膜毫针组选取患侧四个进针路线:进针路线1:从口角旁10mm处向同侧下颌角的前上方方向透刺40mm;进针路线2:从鼻翼旁15mm处向同侧颧骨下方凹陷处方向透刺20mm;进针路线3:从眉上30mm处向同侧眼球瞳孔方向浅刺10mm;进针路线4: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25mm处向同侧外眦角方向浅刺10mm。采用提捏进针法将毫针刺入上述“四线”的浅筋膜层,针刺角度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在同一层次朝同一方向,保持“轻、稳、缓”的手法,反复刺激3次;留针15min。普通针刺组取患侧地仓、颊车、攒竹、阳白、四白、颧髎为主穴,健侧合谷为配穴。主穴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平刺,地仓、颊车、四白、颧髎均采用直刺,泻法,轻刺激,针刺深度为5mm;留针15min。配穴合谷刺之得气后,泻法,稍强刺激,不留针,针刺深度为20mm。每日治疗1次,当治疗满5次则休息2日,总疗程设定为共20次治疗。采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和H-B面神经分级系统(HBGS)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联合选用面部残疾指数(FDI)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评价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针刺进针即刻疼痛情况。结果:最终纳入60例患者,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0例。1、基线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面神经功能(HBGS、SFGS)、面瘫患者生活质量(FDIP、FDIS)等基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HBGS:与治疗前相比,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在治疗后其HBGS分别均明显降低。二组组间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改变。3、SFGS:随着治疗的进展,二组SFGS均显着增加,在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筋膜毫针组SFGS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FDI:疗程结束后,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FDIP均增加,FDIS均降低,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改变。5、VAS:随着治疗进行,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的针刺进针即刻疼痛评分均明显增加;二组间在各评价时间节点,筋膜毫针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筋膜毫针法与普通针刺法在面神经炎急性期介入,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2、筋膜毫针法对于面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显着作用,并且在降低患者针刺疼痛感方面具有优势,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玉[5](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龙凤[6](2021)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从就诊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选取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5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5例患者进入最终疗效评估。治疗组主要采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电针疗法。两组疗程相同:6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对所有病例予以严密观察,整理并统计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疗效观察指标(H-B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3.两组治疗后组间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等级较对照组低,治疗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组间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的平均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滞针法配合电针与常规针刺法配合电针均有利于周围性面瘫的康复。2.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时,滞针法配合电针较常规针刺法配合电针而言在改善面瘫症状和躯体功能方面的疗效更为显着,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杨耀[7](2021)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析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应用自拟牵正散及电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明确自拟牵正散及电针在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方法:受试病例均采集于本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C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及自拟牵正散。以上三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0天,并以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面神经评分结果为标准,评估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起病病程、入院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面神经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A、B、C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确切的临床治愈率。3.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C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及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分析:本次试验过程中,所有纳入病例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应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及疗效方面均更显着,且通过常规辅助检查证明,本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严重不良并发症,证实了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李洪玮[8](2021)在《牵续玉屏汤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牵续玉屏汤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问卷、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等相关量表评价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提供新的思路与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三科住院病房及门诊就诊,且符合诊断标准与病例选择标准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患者,共计60例。将收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病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病例在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牵续玉屏汤口服。两组治疗方案均以14天为一疗程,观察周期为2个疗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4天、治疗后的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问卷的数据与变化情况;(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的数据与变化情况;同时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应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数据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数据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数据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数据的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4天、治疗14天与治疗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两组病例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14天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3.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问卷数据的比较:FDI评分问卷数据分为躯体功能评价(FDIP)数据和社会生活功能评价(FDIS)数据两部分进行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4天、治疗14天与治疗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FDIP评价数据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14天两组FDIP数据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P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14天、治疗14天与治疗后、治疗前与治疗后FDIS评价数据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14天两组FDIS数据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DIS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1)。4.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分及总有效率的比较: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分方面,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积分总分数据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着(P<0.01)。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医临床有效率的比较:在西医临床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治疗组总有效率89.6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资料观察:临床观察过程中,各组患者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便常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等安全性观察指标未见异常,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结论:牵续玉屏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面部动、静态功能的恢复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牵续玉屏汤的应用在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价(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评价(FDIS)等面部功能量表评价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临床观察过程中,各组安全性资料观察指标未见异常,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牵续玉屏汤临床疗效作用积极,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高明伟[9](2021)在《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常规针刺联合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早期干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两组治疗方案对缩短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比较及对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选取秦皇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内)伴耳后疼痛的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7次后休息两天继续下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观察组予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上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常规针刺疗程同对照组,刺络拔罐每周2次,2次为1个疗程,疼痛消失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4个疗程结束。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耳后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记录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2不同时间点耳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1);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具体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4对照组、观察组及两组总体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关系均成正相关(P<0.01)。5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高于常规针刺。2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能快速地缓解耳后疼痛。3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耳后疼痛消退的越早,面神经功能恢复地越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李映雪[10](2021)在《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价面瘫程度变化,从而探究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针刺联合闪罐法组)、B组(温针灸组)和C组(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组),每组各30例。三组所选取的穴位、疗程等均相同,A组采用针刺联合闪罐法,即在针刺完成后,选取局部腧穴进行闪罐法。B组采用温针灸,即普通针刺得气后,选取翳风穴进行温针灸。C组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闪罐法,即针灸完成后进行闪罐法。针刺、温针灸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min,闪罐法隔日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1天,共治疗8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症状体征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较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更有优势。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相当。3.三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FDIP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FDIS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C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均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的疗效相当。4.三组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症状体征积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三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低于A、B两组(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相当。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完成后经统计,A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B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C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C组临床疗效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温针灸及针刺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疗效最佳。2.与针刺联合闪罐法及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闪罐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调节躯体功能,改善社会心理状态,促进受损面神经的恢复。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6 讨论

(2)针刺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讨论

(3)注射用腺苷钴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联合透刺经筋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1.7疗效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4)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近五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周围性面瘫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1.2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1.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1.4 分期研究
    2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病名研究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3 滞针法概述
        3.1 滞针法的起源和发展
        3.2 滞针法和滞针的区别
        3.3 滞针法的操作要点
第2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分组
        6.2 日常宣教
        6.3 材料准备
        6.4 治疗方法
        6.5 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6.6 观察指标
        6.7 疗效评价标准
        6.8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7.1 一般情况比较
        7.2 疗效观察指标
        7.3 安全性评价
第3章 讨论
    1 择期依据
    2 选穴依据
    3 电针的机制分析
    4 滞针法的机制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量表选择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滞针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
附录2 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
附录3 FDIP评分量表
附录4 FDIS评分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1 发表论文
    2 参加学术会议
    3 获奖
致谢

(7)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自拟牵正散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4.3 电针的选穴依据及疗效分析
结论
    1 总结
    2 本研究的不足
    3 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神经炎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牵续玉屏汤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临床分期标准
        2.3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3.4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含量的估计
        4.2 分组方法
        4.3 治疗方案
        4.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4.3.2 治疗组治疗方案
        4.3.3 疗程与临床观察周期
    5 临床观察指标与内容
        5.1 一般资料观察
        5.2 疗效资料观察
        5.3 安全性资料观察
    6 疗效评价标准
        6.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6.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临床资料对比
        2.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数据的对比
        2.2 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数据的对比
        2.3 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问卷数据的对比
        2.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数据的对比
    3 疗效评价对比
        3.1 西医临床有效率的对比
        3.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有效率的对比
    4 安全性资料观察
讨论
    1 西医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
        1.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内科治疗
        1.4 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的应用
    2 中医学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导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认识
    3 牵续玉屏汤的组成、方解及相关成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牵续玉屏汤的组成与方解
        3.2 牵续玉屏汤相关成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牵续玉屏汤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数据的对比分析
        4.2 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数据的对比分析
        4.3 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问卷数据的对比分析
        4.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数据的对比分析
        4.5 疗效评价数据的对比分析
        4.5.1 西医临床有效率的对比分析
        4.5.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有效率的对比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对象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脱落标准
        3.5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评价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比较
    3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4 不同时间点的 VAS 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5 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6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7 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瘫的认识
    2 中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面神经分布区疼痛的认识
        3.1 概况
        3.2 中西医治疗进展
    4 本研究思路来源
    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6 选穴依据
    7 针刺手法
    8 刺络拔罐疗法
    9 结果分析
        9.1 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9.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9.3 不同时间点的VAS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9.4 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9.5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9.6 临床疗效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具选择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治疗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
        3.3 三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
        3.4 三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2.西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3.立论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量表
    附录二 综述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 全权,伍良诗,廖运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11)
  • [2]针刺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 曹迎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8)
  • [3]注射用腺苷钴胺合谷穴穴位注射联合透刺经筋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姚宏伟,黄红,潘猛,孙连珠. 中医药导报, 2021(07)
  • [4]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龙凤.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 杨耀.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8]牵续玉屏汤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外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洪玮.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9]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D]. 高明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10]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李映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2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