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省运动训练层次中年龄结构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庶[1](2020)在《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体育比赛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皮划艇项目也是一样的,我国皮划艇项目曾有着辉煌的成绩,但是近年来我国皮划艇项目的成绩都平平无奇,可以说是陷入了一个低谷之中,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青黄不接。江西省曾经培养出杨文军、周鹏、何静等知名皮划艇优秀运动员,为我国皮划艇项目拿下不菲的成绩,对比今夕与往日江西省向国家输送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能力在下降。当今,正是处于我国竞技体育大变革时代,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多元化,培养模式也多种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省该如何去进行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本文以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各地市级体校和训练队的皮划艇教练员和运动员及皮划艇运动相关专家作为调查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16-2019年江西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成绩、皮划艇教练员基本情况和队伍结构、后备人才运动员基本情况、选材方式以及对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在政策方面的环境优良,但是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不能多元并举;皮划艇赛事体制较合理,但是其组织方式单一,重要比赛仅有两项,平均一年仅有一次皮划艇比赛;江西各市区发展不协调,南昌市发展水平较好,与南昌相比赣州、新余两地发展水平明显过低,短板明显;运动员数量短缺,并且参加皮划艇训练训决心不足,态度不够端正,学训矛盾激烈,导致中途退出的人数过多;教练员队伍规模偏小,女皮划艇教练仅有2个,部分地区一个女教练都没有,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各体校皮划艇训练队招生困难,这是江西省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困境之一,奖励与激励制度还需要更加合理规范;皮划艇训练的经费不足,保障设施不完善。并提出以下对策: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培养道路迈进;根据江西省皮划艇的发展水平合理增设社会民间赛事和地市级皮划艇赛事;吸取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补齐短板之处;科学选材,学训并行,提高对运动员关注度;内部挖掘,外部引进,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体教结合,科学训练,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调动各级体育部门能动性,建立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程睿超[2](2019)在《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光杯”大学生篮球锦标赛(HUBA)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型赛事,每年夏季在不同承办学校展开,男子组别中分为大学本科组和专科组,大学本科组别中又分为甲组(普通学生组)、乙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组)、丙组(高水平运动员组),吸引了全省各个高校的优秀篮球运动员参赛。2018年第26届HUBA赛事仅男子甲组便有来自省内29所高校的50支代表队参赛,可以说HUBA是河南省大学生层面最高等级的精英赛事,而在HUBA最终的四强争霸赛中取得名次的队伍可以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比赛,也因此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篮球在某些高校属于传统项目,能够同时组建男子、女子不同组别好几支队伍参赛,这就对执教的篮球教练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南省高校篮球队的健康发展,本文采取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年来参加HUBA赛事的30所高校篮球队教练员进行了研究,从基本情况、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等不同方面对高校篮球教练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力求为河南省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河南省普通高校篮球队教练员自身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学校对教练员的培养和行政管理部门对教练员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客观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整体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两个组别的平均年龄均约为38岁,呈现出年纪轻学历高、年纪大高职称的模式,执教年限以5-10年居多;教练员队伍性别结构不太合理。2.河南省高校篮球教练的队伍配置大多为1-2人,相对河南理工大学教练员配置略有不足,且选拔聘任方式大多是体育教师聘任,拥有高水平运动经历的教练员不足。3.河南省高校篮球教练的业务能力较好,队员选材、训练组织、执教管理、教育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获取等能力都能够满足球队训练比赛的需要,但教练员科研和训练相冲突。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较少,导致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4.河南省大多高校对教练员和球队比较重视,但教练员的待遇满意度较低。教练员资质和执教经历、后备人才培养、硬件设施、经费训练质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与专业篮球运动队、体育院校和体科所的合作、交流,培养更多具有扎实技术能力和优秀科研实力的新型教练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育新型篮球教练力量,以此推动河南省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的迭代。2.河南省高校应当根据自身队伍发展情况,组建半专业化的教练员团队。教练各司其职,缓解主教练压力的同时也能协同各方工作,紧密结合体育科研和先进的篮球训练理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3.河南省高校聘任篮球教练员时考虑选择具有专业运动经历和较高运动等级的教练员,鼓励有专业运动经历的运动员退役后继续读书深造,掌握篮球运动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方法后再进入高校任职。4.河南省高校教练员应当积极参加岗位培训、观摩、学习,多外出交流、比赛,以提升自身带队带训的业务能力。河南省高校应当重视、鼓励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减少教练员科研压力,让教练员有更多的精力放到训练上。
余雪蓉[3](2019)在《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的认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群众体育发展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体育健康指导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特点,这必然需要专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专业健身指导人才提供科学、高效、多层次的健身指导服务,这也必然对健身指导员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健美操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所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能力是稳步推动该运动发展的基础,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社会体育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推动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科学指导意义。本文以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的形象结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非智力结构、职业结构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从中分析出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法。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集中的年龄段是21-29岁;在性别结构中以女性健美操指导员为主,但通过调查得知近几年里男性健美操指导员数量逐渐成增加趋势。(2)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文化层次中本科学历较多,且以有等级证书的指导员为主;技能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是由长期锻炼经历和体育院校专业中的学习与培训,且健美操指导员教龄普遍偏短。(3)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形象结构状况较好,但在自信心、语言表达、个人魅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整体相对较弱,其中的三个三级指标关系是呈递减趋势;能力结构整体情况良好,但创编能力、课堂感染控制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工作情况、服务态度及意识、体质等相关指标总体情况较好;职业结构中健美操指导员对自我未来有较好的职业规划,对该职业的前景都很看好。(4)目前人们对健美操指导员的认知程度不够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与方式对健美操指导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对健美操指导员的认知程度。还要下功夫加强健美操指导员的质量、规模等建设,营造有利于健美操指导员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健美操指导员队伍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5)深入贯彻依法治体理念,坚持依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方式推进工作,不断完善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工作的管理体制。强化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健美操指导员的宏观管理职能;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门化管理。健身俱乐部内部也应该积极配合,严格遵守相关管理体系进行管理。(6)健美操指导员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需要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门化管理。健身俱乐部内部也应该积极配合,严格遵守相关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加强对于申报健美操指导员的资格审核;加强对考评员和培训教师的审查和考核,适时对相关职业素质鉴定规范和标准进行修订。
李辰[4](2020)在《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足球是世界主流的三大运动项目之一,亦被称为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也是最受欢迎的运动,据统计,我国的世界杯收视率在所有国家里是最高的一位。继我国足球经历了“小起大落”之后,2015年我国陆续颁布相关改革方案,将我国足球运动提高到至国家战略,正式启动校园足球活动。本研究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背景下,对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的探究为目的进行研究分析江西省大学生联赛的优劣势及其产生原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校园足球开展以来赛事规模逐步扩大,但比赛竞技水平不高,在全国联赛难以立足缺乏专业的赛事公司运营,赛事内容枯燥单一,忽略了赛事品牌的打造;2比赛长期稳定开展,近年来比赛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暴露出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比赛规模不稳定、赛制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的问题;3赛事管理手段较为稳定、比赛长年顺利运行,但缺乏专业的赛事运营,社会影响力小,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效果微弱,无法获得社会企业赞助,赛事经费较紧张;4教练员队伍逐渐扩大且偏向高学历和年轻化,提升空间较大,近年来执教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低,但带队经验不足,缺乏培训学习的机会,教练员队伍整体执教级别低;5裁判队伍相对稳定,能较好的完成联赛的裁判工作,但裁判选拔范围较窄,学生裁判比例过高,关键场次可供选择的裁判不多,较少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无法满足个人提升的需求,评价体系作用微弱,考核体系不规范。
葛辉[5](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力求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借助科学发展观、系统论、路径依赖理论等研究理论,以及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有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视角和观点,以丰富的客观现实素材,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球员招募、文化教育、专项训练、职业规划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方案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更加丰富我国现行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体系和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篮球优秀竞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篮球运动的综合发展做出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贡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以588普通高校现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308名普通高校退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54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教练员和37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负责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员、4名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工作人员、5名现役和5名退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10名美国大学篮球队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国家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由于办学质量和建队时间的原因,只有少数学校将国家层级的目标写入到了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省市区域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多数球队将建设目标放在了学校层级之上,对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省市地区层级目标却几乎没有纳入到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在学校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极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球队在学校层面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为学校带来利益,而非服务于学生;在运动员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单纯设置“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标影响了运动员的综合发展。(2)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招生形式方面: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运动员招生构成上主要分为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方面:每支球队每年能够补充的球员人数十分有限;招生生源方面:基本以综合竞技能力相对较差的普通高中球员为主;招生依据方面:以运动员等级证书为前提,重专项技术轻文化知识;招生时间方面:运动训练学生相对固定,但是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招生时间不固定,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影响较大。(3)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文化教育专业选择情况: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选择人数基本持平;课程学习形式方面:以赛前集训停课、平时正常上课的形式为主,但一些一流办学水平高校没有采取任何停课训练形式;课外学习时间方面:由于训练量影响了学生课余学习精力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课余文化学习时间较少;学习管理形式方面:以集体教学为主,缺乏针对于篮球队运动员的分班教学;学习成绩情况:整体学习成绩较差,一般运动员存在挂科行为。(4)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专项训练训练频次和时间方面:训练频次和时间比较多,过于消耗运动员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学校活动的参加;训练方法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在训练方法选择依据上是较为多元化,但是运动员的满意度较低;训练动力方面:满足感较为理想,但是缺乏对运动员长远发展的考虑使得部分运动员的需求满足感较低;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全部球队都采用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的策略,但是部分球队以学分作为奖励机制并不合理;教练员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运动经历不理想,同时缺乏高层次的国内外培训和学习。(5)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方面:场馆配置基本能够满足训练和参赛要求,但是在数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整体情况不理想,尤其在康复理疗室、洗浴间、数据分析室的配备上存在较大问题;训练设施配置方面:在康复理疗设施、训练监控设施和科研分析设施上的配置不够理想;场地管理主体方面:后勤部门是场馆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这对于球队在场馆设施使用的便捷度上会产生一定问题。(6)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学校政策保障不完善,财务、就业、考试方面政策保障力度较差;资金保障方面:每年的经费拨付在50万元左右,但是经费报销程序上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方面:生理生化监控设备、训练恢复设备配置不足,科研人员和科研技术培训较差;安全保障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都从主观上缺乏对安全保障的重视;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恢复设备以及运动疲劳恢复设备不足,医护人员配合较差。(7)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退役选秀方面:选秀对象存在偏差、目标与形式存在脱节、新秀薪资制度有待完善、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同选秀制度存在脱节、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制度阻碍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就业规划方面: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程度较差、就业定位缺乏为祖国和社会服务的大局观念、就业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就业以学校所在省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就业单位则由于运动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较差而选择私企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多、就业满意度较差。(8)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竞赛机制CUBA参赛目的方面:部分学校单纯将成绩作为了参赛目标,球队培养与建设目的出现了异化;赛事成绩要求方面:多数球队所在学校都明确设置了成绩要求;奖励机制方面:奖学金优先和物质奖励方面采用的球队数量也比较多;赛事满意度方面: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对于CUBA赛事的整体满意度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策略:(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2)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5)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6)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7)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8)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建设与发展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贾三刚[6](2014)在《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径运动被誉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竞技体育,而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87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训练水平和竞技成绩不断提高,田径运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13年8月决定在全省建立一批《山西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山西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第6-11届全国运动会上,山西代表团在田径项目上的奖牌数依次为0枚、0枚、4枚(1金)、1枚、5枚(5金)、1枚(1金)。由以上成绩可以看出,尽管山西省对田径运动十分重视,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虽然在个别项目上有突破,但整体状况令人担忧,并且目前对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力图客观的反映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队伍发展的现状,为进一步推动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全省(太原、阳泉、晋城、忻州、晋中、运城、大同、长治、朔州、吕梁、临汾)11地市体校和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抽取的96名田径教练员和300名田径后备人才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进行现状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田径后备人才的训练态度比较好,训练的动机十分明确。(2)田径后备人才与教练员的关系总体十分融洽,对学习很重视,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愿望。但是“学训”矛盾依旧突出。(3)山西省田径教练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及职称结构及整体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4)我省各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相对较少,且部分培训的内容与教练员们的需求相差较大。(5)我省选拔田径后备人才的方式较为合理。但近年来田径后备人才来源途径并不广泛,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且田径后备人才数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形势不容乐观。(6)田径教练员对田径后备人才训练时间和频次的安排上还是比较合理的,训练后采取的恢复手段以传统方法为主,运动员参加高水平比赛机会及每年参加比赛次数并不多。(7)现阶段我省田径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其它渠道来源相对较少,部分地区体校的器材维修更新不及时,此外田径后备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还不够完善。
杜加均[7](2016)在《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排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在我国体育发展史上获得过骄人的成绩,有着特殊的地位。近几年,作为排球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排球的不断开展引起了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青少年排球运动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为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对我国排球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山东省历来非常注重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2011年由教育厅组织创办的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是我省重点发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影响范围涉及到教育、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山东省青少年排球的开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中学生排球联赛创办以来,如何使联赛可持续发展下去一直是联赛关注的重点。就目前联赛的发展状况来看,联赛的发展体系尚不成熟,组织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对影响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对较合理的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5年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我省各地对联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仅促进了联赛的发展,也带动了各地区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各地区学校代表队的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水平逐步提高,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不断增加,我省排球运动水平整体提高。2.当前影响我省联赛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一条完善的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运动员知识理论学习与课余训练的冲突,影响了联赛及排球运动整体的发展。同时缺乏对运动员后续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的持续指导,影响了学校和学生参与联赛的热情,不利于联赛的可持续发展。3.我省联赛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缺陷,社会参与度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等。需要建立全方位的能够促进联赛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合作机制,适当提高社会力量及企业的联赛参与度,提高联赛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扩充联赛经费来源渠道,以满足运动队发展的需要。4.我省中学排球联赛中教练的年龄构成比例相比较合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与经历较少,部分教练带队参赛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练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5.联赛中运动员的年龄、性别比例协调,参赛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联赛的比赛周期较短,导致运动员参赛时间短、机会少,难以使之保持长久的积极性。
崔宁宁[8](2019)在《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事业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得益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排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排球成绩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后备人才建设为平台,如何快速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知识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成为目前大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南省四所城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青少年后备人才学习、训练、管理情况和不同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找出影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训练年限和年龄成正比关系,符合后备人才训练年限特征;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个人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健康和升学等方面;运动员长期训练对文化成绩会产生一定影响,有稍微下降趋势;运动员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都符合竞技体育时间规定的标准。(2)传统项目学校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练员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并无出现断层现象。而体校培养模式的教练员较年轻化,有较强的精力积累知识和经验。教练员每年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不理想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更新。(3)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和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体校培养模式)三种培养模式,目前三种培养模式在河南省并存。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则是以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培养复合型后备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体校培养模式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较强,主要为上层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4)新乡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注重文化学习、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等。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兴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等。后备梯队建设合理。后备人才管理同时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市场五个方面。人才输送主要是小、初、高再到高校或省排球队形式进行运作。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涉及方面较为广泛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5)影响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管理机制下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经济力度投入不足、学校排球文化氛围较弱、教练员自身水平缺乏。
李春海[9](2007)在《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梯队建设的战略举措,旨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回顾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这几十年,试办工作在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摸索中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发展是不平衡的,如球类等项目市场状况较好,参加国内外比赛频繁,成绩提高显着。田径等项目发展相对较差,并且由于田径项目自身的特点,在试办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成绩提高相对缓慢。本文以山东省的济南大学、鲁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的高校高水平田径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高校领导对田径队的认识不全面以及重视程度不够;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建设目标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完善;教练员业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不高,缺乏有力的培训考核制度,教练员待遇不高、缺乏敬业精神;运动员学训矛盾仍然影响较大,运动员待遇较低以及就业形势严峻;运动队的科研医疗条件差,经费短缺;田径比赛赛制不合理运动员参赛次数少等。文章从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训练系统的整体出发,分别从组织管理子系统、人员条件子系统、培养训练子系统、后勤保障子系统、竞赛子系统五个子系统进行探讨,研究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省乃至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提供参考。1.高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高校领导也应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转变传统思想的束缚,认识体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正确全面理解田径运动的同时应当认识到田径项目是山东省的传统项目,群众性强、影响力最大,而且我国在这个项目上又是弱项,发展空间较大,在国内比赛中也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2.明确目标定位,把握发展方向。目前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培养目标是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为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队,代表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国际各类比赛,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成绩的优秀选手,从而真正走上田径强国之路。3.健全田径队管理机构,形成合理的管理系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建立一个独立的运动队管理部门是十分必要的。高水平田径队的管理上面有校长办公室的副校长、体育学院(部)的领导组建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运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保证高水平运动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能够顺利的运作。另外,专门成立运动训练教研室,具体负责高水平田径队的训练工作。4.独立为主,联合为辅,丰富办队形式。在今后的几十年间我们应该坚持走“联合---〉独立”的办队理念,最终实现高校独立培养运动员的模式。5.提高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教练员队伍管理,同时广开渠道,促进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练员认识,敢于创新,实行主教练制,促进教练员间的交流配合。6.全面落实学生管理,实现系统最优化组合。进一步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体系,保证生源质量,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物质待遇,努力解决学训矛盾,拓宽运动员的就业出路。7.盘活经费,加大科研医疗投入。结合实际,广开渠道,解决好经费问题,建立专门的科研医疗机构,加大投入力度。8.改革竞赛体制,增加参赛次数。要抓住竞赛杠杆,搞活竞赛,以此提高我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竞技水平,并以竞赛为突破口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张红卫[10](2009)在《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散打比赛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河北队运动成绩出直线下滑。因此,对目前我省的散打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我省散打竞技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我省散打竞技运动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武术散打竞技运动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一)运动员队伍现状: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员人数不多,省队一线运动员少,主要来自武术馆校;大部分运动员系统训练较早;一线队员专项身体素质不全面,心理素质一般,通常上场比赛前身心状态总体状况不好,大部分比赛发挥不好;大部分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认识和训练动机正确;一线多数运动员训练态度不积极;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充足;一线运动员对训练后放松不重视,馆校和市体校运动员训练后放松情况比较好;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身体恢复不好;大多数运动员对文化学习态度一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文化基础差和学习氛围差。(二)教练员队伍现状:河北省队和市体校教练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馆校教练员年龄偏年青;我省属于散打运动员退役后进入体育院校学习毕业后任教的最佳来源的教练员很少;省队和多数市体校教练员执教年限较长,多数馆校教练员执教年限较短;省队教练员指导方式独裁,多数市体校和馆校教练员指导方式属于合作型;我省教练员都敬业,工作动机有利于我省散打事业的发展;省队和市体校教练员综合素质较高,但普遍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创新和科研能力不足;教练员岗位培训少;省队和多数市体校教练员继续教育情况较好。(三)裁判员队伍现状:河北省一级和一级以上散打裁判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较高;多数从事散打教学与训练及相关工作;执裁年限和取得该级别年限比较长,执裁职业道德情况很好,对执裁工作热爱程度很高,执裁水平较高;参加过国家级裁判培训和执裁国家级及以上级别比赛人数少。(四)人才培养体制现状:河北省散打生源状况不好,大部分教练员选材方法不合理;市体校和馆校的训练科学指导条件不好;教练员训练过程不完整,制定训练计划情况不好,教练员恢复手段单一,实施心理训练很少,对外交流比赛很少。(五)保障机制现状:省体育局领导对散打项目比较重视,部分市体育局领导对散打项目不重视;省队训练经费不足;我省散打教练员待遇不高,裁判员执裁报酬一般,运动员退役保障不容乐观。(六)管理机制现状我省省队和市体校的散打教练员是具有事业编制的国家工作人员,馆校对教练员采用的是聘任制;对教练员的考评主要依据是比赛成绩;对裁判员的考评比较严格;对运动员的管理主要是主教练负责制,对运动员的管理比较全面和严格。根据我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发展策略: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加强运动员训练后放松,加强省队运动员与强队实战交流;完善教练员知识能力,转变省队教练员指导方式,完善教练员训练过程和训练计划,丰富教练员恢复训练方法,提升教练员队伍水平;加强推举我省裁判员参与全国比赛;加强散打普及程度,完善选材体系,防止优秀运动员流失,完善省队运动员队伍和竞争机制,完善训练条件;加强市体校领导对散打项目的重视程度。开发我省散打市场,增加省队训练经费,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待遇,正确引导基层运动员的培养方向,增加省内比赛次数。
二、对我省运动训练层次中年龄结构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运动训练层次中年龄结构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德国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2 关于匈牙利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3 关于法国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4 关于意大利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有关研究 |
2.2.2 江西省皮划艇后备人才培养有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皮划艇后备人才运动员具体情况分析 |
4.1.1 运动员人数与男女比例分析 |
4.1.2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与训练年限分析 |
4.1.3 运动员来源与曾从事过的运动分析 |
4.1.4 运动员住宿与膳食条件分析 |
4.1.5 运动员训练强度与文化学习分析 |
4.1.6 运动员参与皮划艇训练的动机 |
4.1.7 运动员参赛情况 |
4.1.8 参训后远动员继续训练的态度 |
4.2 江西省皮划艇教练员具体情况分析 |
4.2.1 教练员性别与年龄分析 |
4.2.2 教练员学历与执教年限分析 |
4.2.3 教练员来源与岗位培训分析 |
4.2.4 教练员待遇与科研情况分析 |
4.2.5 教练员选材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分析 |
4.2.6 教练员训后恢复手段情况 |
4.3 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障 |
4.3.1 运动员的输送情况分析 |
4.3.2 运动员的奖励机制情况 |
4.3.3 训练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 |
4.3.4 训练经费及医疗保障情况 |
4.4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4.4.1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现状分析 |
4.4.2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
4.4.3 江西省皮划艇运动赛事现状 |
4.5 江西省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成绩地域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2016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2 江西省2017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3 江西省2018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4 江西省2019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分析 |
4.5.5 江西省2016-2019 年青少年皮划艇运动锦标赛各地区成绩对比分析 |
4.6 影响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综合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运动员数量短缺,参训决心不足,学训矛盾激烈 |
5.1.2 教练员队伍规模不足,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
5.1.3 招生困难,奖励与激励制度需合理规范 |
5.1.4 经费不足,保障设施不完善 |
5.1.5 政策环境优良,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
5.1.6 赛事体制合理,组织方式单一 |
5.1.7 各市区发展不协调,短板明显 |
5.2 建议 |
5.2.1 科学选材,学训并行,提高对运动员关注度 |
5.2.2 内部挖掘,外部引进,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 |
5.2.3 体教结合,科学训练,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 |
5.2.4 调动各级体育部门能动性,建立多元化经费筹集机制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
5.2.5 模式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培养道路迈进 |
5.2.6 合理增设皮划艇赛事 |
5.2.7 吸取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补齐短板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我国篮球教练员方面的研究 |
1.3.2 有关高校篮球教练员方面的研究 |
1.3.3 有关河南省高校篮球教练员方面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 |
3.1.1 年龄情况 |
3.1.2 性别情况 |
3.1.3 职称情况 |
3.1.4 学历情况 |
3.1.5 执教年限 |
3.1.6 执教经历 |
3.1.7 运动经历和运动等级 |
3.1.8 工资待遇 |
3.1.9 工作环境 |
3.1.10 来源情况 |
3.2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状况调查与分析 |
3.2.1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人员配置情况 |
3.2.2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
3.2.3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业务能力建设情况 |
3.3 影响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因素分析 |
3.3.1 领导重视程度 |
3.3.2 教练员资质和执教经历 |
3.3.3 经费保障 |
3.3.4 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 |
3.3.5 硬件设施保障 |
3.3.6 训练质量或学训矛盾 |
3.4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
3.4.1 加强教练员培养 |
3.4.2 增加篮球后备人才储备 |
3.4.3 改善硬件设施 |
3.4.4 加大建队经费投入 |
3.4.5 提升领导重视程度 |
3.4.6 提升训练质量,缓解学训矛盾 |
3.4.7 改善其他因素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状况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状况研究》问卷内容效度调查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社会体育的发展促进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要 |
1.1.2 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
1.1.3 健身市场的发展变化使得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社会体育指导员 |
2.1.2 健美操指导员 |
2.1.3 健身俱乐部 |
2.1.4 职业素质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的构成研究 |
4.1.1 健美操指导员素质结构体系确立的基本原则 |
4.1.2 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一级指标的评估指标内容的确立 |
4.1.3 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二级、三级指标的评估指标内容的确立 |
4.2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基本情况 |
4.2.1 健美操指导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
4.2.2 健美操指导员的文化层次情况 |
4.2.3 健美操指导员的技术等级结构情况 |
4.2.4 健美操指导员来源构成情况 |
4.3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情况 |
4.3.1 健美操指导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
4.3.2 健美操指导员工作年限情况 |
4.3.3 健美操指导员指导项目分布情况 |
4.3.4 健美操指导员授课内容更换情况 |
4.3.5 健美操指导员指导次数及指导时间情况 |
4.4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情况分析 |
4.4.1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形象结构调查与分析 |
4.4.2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
4.4.3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能力结构调查与分析 |
4.4.4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非智力结构调查与分析 |
4.4.5 玉溪市红塔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结构调查与分析 |
4.4.6 影响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提高的因素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 |
5.2.2 充分认识健美操指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
5.2.3 加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的培训力度 |
5.2.4 进一步明确健美操指导员工作的管理体制 |
5.2.5 加强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校园足球 |
2.1.2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 |
2.1.3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 |
2.2 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相关政策解读 |
2.3 国内现状 |
2.3.1 校园足球研究现状 |
2.3.2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研究现状 |
2.3.3 我国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研究现状 |
2.4 国外现状 |
2.4.1 日本高校足球赛事的研究 |
2.4.2 韩国高校足球赛事的研究 |
2.4.3 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现状与分析 |
4.1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组织机构与管理 |
4.1.1 主办单位 |
4.1.2 承办单位 |
4.1.3 赛事组委会及下属部门 |
4.2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赛制及规则 |
4.2.1 组别设置 |
4.2.2 竞赛制度及名次决定方法 |
4.2.3 比赛规则 |
4.3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近五年参赛队伍格局 |
4.3.1 比赛规模 |
4.3.2 参赛队伍地区分布 |
4.3.3 队伍参赛频率 |
4.3.4 竞赛成绩及水平 |
4.4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运动员现状 |
4.4.1 赛前准备情况 |
4.4.2 参赛期间情况 |
4.4.3 赛后奖励及保障 |
4.5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教练员现状 |
4.5.1 教练员年龄结构及执教年限 |
4.5.2 教练员学历结构及科研情况 |
4.5.3 教练员等级结构及参与培训情况 |
4.5.4 教练员保障政策 |
4.6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裁判员现状 |
4.6.1 裁判员联赛裁判员选拔及管理 |
4.6.2 裁判员学历、等级、执法年限及场次 |
4.6.3 裁判员学习及参与培训情况 |
4.6.4 裁判员满意度调查 |
4.7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经费 |
4.7.1 赛事经费 |
4.7.2 参赛学校经费 |
4.8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宣传及赞助现状 |
4.8.1 赛事宣传 |
4.8.2 赛事赞助 |
5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存在的问题 |
5.1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
5.2 江西省足球大环境低迷 |
5.3 赛事规模待稳定科学化,竞技水平难在全国立足 |
5.4 部分组别队伍数量过少,女足比赛尚未开展 |
5.5 商业化、市场化推动力度不够,发展步伐被有限的竞赛经费束缚 |
5.6 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低,业务水平提升困难 |
5.7 裁判队伍建设迟缓 |
5.8 缺乏长期培养的信念 |
6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的发展对策 |
6.1 主办方发展对策 |
6.2 裁判员发展对策 |
6.3 参赛方发展对策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运动员问卷 |
附录二 教练员问卷 |
附录三 裁判员问卷 |
附录四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五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5)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竞技篮球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
1.1.4 研究深入性与指导理论的欠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 |
1.3.2 科学发展观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小结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全过程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科学发展观”思路下的分析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以定量研究为主结合定性研究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4.6 逻辑分析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2.6 研究内容 |
2.7 小结 |
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目标定位 |
3.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定位情况 |
3.1.1 国家层级目标设定 |
3.1.2 省市区域层级目标设定 |
3.1.3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3.1.4 运动员层级目标设定 |
3.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优化 |
3.2.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 |
3.2.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 |
3.2.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 |
3.2.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 |
3.3 小结 |
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建设 |
4.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及其存在问题 |
4.1.1 招生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
4.1.2 招生人数及其存在问题 |
4.1.3 招生生源 |
4.1.4 招生依据 |
4.1.5 招生时间安排 |
4.2 域外经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队球员招募 |
4.2.1 资料来源 |
4.2.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招生制度 |
4.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
4.3.1 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 |
4.3.2 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 |
4.3.3 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 |
4.4 小结 |
5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
5.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5.1.1 在校专业选择情况 |
5.1.2 课程学习形式 |
5.1.3 课外学习时间 |
5.1.4 学习管理形式 |
5.1.5 学习成绩情况 |
5.2 域外经验: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
5.2.1 学生文化课程管理制度 |
5.2.2 运动员选拔制度 |
5.2.3 学籍管理制度 |
5.2.4 学习要求 |
5.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优化 |
5.3.1 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 |
5.3.2 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 |
5.3.3 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 |
5.3.4 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 |
5.4 小结 |
6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优化 |
6.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现状 |
6.1.1 训练频次与训练时间 |
6.1.2 训练方法 |
6.1.3 运动员训练动力 |
6.1.4 训练激励机制 |
6.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 |
6.2.1 教练员年龄情况 |
6.2.2 聘用形式情况 |
6.2.3 执教年限情况 |
6.2.4 学历及职称情况 |
6.2.5 学习及进修情况 |
6.2.6 运动经历情况 |
6.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 |
6.3.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6.3.2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6.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6.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6.4 小结 |
7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建设 |
7.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使用现状 |
7.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7.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7.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7.1.4 场馆管理主体 |
7.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
7.2.1 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7.2.2 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 |
7.2.3 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 |
7.2.4 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7.3 小结 |
8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保障体系建设 |
8.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情况 |
8.1.1 政策保障情况 |
8.1.2 资金保障情况 |
8.1.3 科研保障情况 |
8.1.4 安全保障情况 |
8.1.5 医疗保障情况 |
8.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 |
8.2.1 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 |
8.2.2 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 |
8.2.3 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
8.3 小结 |
9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 |
9.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选秀基础上的分析 |
9.1.1 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 |
9.1.2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机制 |
9.1.3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存在的问题 |
9.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就业规划情况 |
9.2.1 就业率和专业对口情况 |
9.2.2 就业目标定位情况 |
9.2.3 就业途径情况 |
9.2.4 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情况 |
9.2.5 就业及工作满意度情况 |
9.2.6 工作不足分析 |
9.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 |
9.3.1 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 |
9.3.2 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
9.3.3 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 |
9.4 小结 |
10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建设—以CUBA赛事为例 |
10.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CUBA竞赛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
10.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0.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0.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0.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0.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优化 |
10.2.1 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 |
10.2.2 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 |
10.2.3 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
10.3 小结 |
1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的个案研究-以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为例 |
11.1 个案选择 |
11.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发展成果 |
11.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情况 |
11.3.1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目标定位与达成情况 |
11.3.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招生机制 |
11.3.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
11.3.4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运动员的专项训练 |
11.3.5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场馆设施 |
11.3.6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综合保障 |
11.3.7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选秀及就业情况 |
11.3.8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竞赛机制 |
12 结论与建议 |
12.1 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1 国内研究动态 |
2.1.2 国外研究动态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田径运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
4.2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
4.2.1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年龄结构分析 |
4.2.2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动机及训练态度分析 |
4.2.3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与教练员的关系 |
4.2.4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今后发展方向分析 |
4.2.5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学习情况分析 |
4.3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竞赛现状分析 |
4.4 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4.1 山西省田径教练员年龄结构和工作年限与执教途径 |
4.4.2 山西省田径教练员学历、职称和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4.4.3 山西省田径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情况调查与分析 |
4.5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状况分析 |
4.5.1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情况调查分析 |
4.5.2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训练情况调查与分析 |
4.5.3 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心理等干预手段的调查分析 |
4.5.4 运动员运动疲劳后恢复手段调查分析 |
4.6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场地、经费及社会保障分析 |
4.6.1 教练员对田径运动场地设施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
4.6.2 教练员对训练经费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4.6.3 医务监督与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 |
4.7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
4.7.1 加大对田径运动的宣传力度,提高田径运动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
4.7.2 完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走“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 |
4.7.3 加强对田径后备人才文化知识学习的管理 |
4.7.4 增加田径训练资金投入,拓宽田径训练经费来源渠道 |
4.7.5 改革竞赛制度,提高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
4.7.6 加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田径教练员的考评制度 |
4.7.7 进一步完善田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与社会保障制度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尚不完善 |
1.1.2 我省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1.1.3 我省排球联赛的开展能够带动各地区排球的发展 |
1.1.4 我省中学生排球联赛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有助于完善我省中学生排球联赛的组织管理体系 |
1.2.2 有助于推动我省排球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
1.2.3 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中学文化建设 |
1.3 选题的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关于中学生排球现状研究 |
2.1.1 中学生排球开展现状的研究 |
2.1.2 国内中学生排球教练员现状研究 |
2.1.3 国内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培养和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 |
2.2 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2.3 国外学校排球现状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3.2 问卷的回收分析 |
3.2.3.3 问卷的检验 |
3.2.4 实地调研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
4.1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概况 |
4.2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3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的现状分析 |
4.3.1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的历届代表队组成分析 |
4.3.2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历届代表队的地区、成绩分布 |
4.3.2.1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初中组历届代表队地区、成绩统计 |
4.3.2.2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高中组历届参赛代表队地区、成绩分布 |
4.4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现状分析 |
4.4.1 运动员现状分析 |
4.4.1.1 初中组运动员现状分析 |
4.4.1.2 高中组运动员现状分析 |
4.4.2 教练员现状分析 |
4.4.2.1 初中组教练队伍现状分析 |
4.4.2.2 高中组教练队伍现状分析 |
4.4.3 其它相关状况分析 |
4.4.3.1 中学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4.4.3.2 经费状况分析 |
4.4.3.3 社会文化环境现状分析 |
4.5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5.1 人员因素分析 |
4.5.2 组队条件因素 |
4.5.3 管理因素 |
4.5.4 其它相关因素 |
5 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
5.1 建立完善的联赛运行机制与监督管理体系 |
5.2 加强教练员的在职培训,提高队伍水平 |
5.3 提高我省各地区中学排球运动队的建设水平 |
5.4 合理分配中学生知识学习与运动训练的时间 |
5.5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 |
1.3.3 国外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3.1.1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
3.1.2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 |
3.1.3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选材 |
3.1.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条件 |
3.1.5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管理 |
3.1.6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文化课学习 |
3.1.7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输送 |
3.2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2.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 |
3.2.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
3.2.3 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 |
3.2.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3 新乡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
3.3.1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3.3.2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 |
3.3.3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
3.3.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 |
3.3.5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输送 |
3.3.6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
3.4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
3.4.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 |
3.4.2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 C 运动员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组织管理子系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人员条件子系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培养训练子系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 后勤保障子系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 竞赛子系统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4.1 高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 |
4.2 明确目标定位,把握发展方向 |
4.3 健全高水平田径队的管理机构,形成合理的管理系统 |
4.4 独立为主,联合为辅,丰富办队模式 |
4.5 提高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 |
4.6 全面落实学生管理,实现系统最优化组合 |
4.7 盘活经费,加大科研医疗投入 |
4.8 改革竞赛体制,增加参赛次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10)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1.1.1 散打的起源与古代散打比赛的发展 |
1.1.2 民国时期散打比赛的发展情况 |
1.1.3 新中国成立后散打比赛的发展情况 |
1.2 选题依据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北省散打运动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
3.1.1 运动员人数分析 |
3.1.2 运动员的来源 |
3.1.3 运动员起始训练年龄情况 |
3.1.4 运动员的身心素质情况 |
3.1.5 运动员对比赛、训练的认识情况 |
3.1.6 运动员的比赛情况 |
3.1.7 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
3.1.8 体育与教育结合情况 |
3.2 河北省散打教练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
3.2.1 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
3.2.2 教练员队伍指导方式分析 |
3.2.3 教练员基本素质的调查分析 |
3.2.4 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 |
3.3 裁判员队伍现状 |
3.3.1 裁判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分析 |
3.3.2 裁判员裁判等级状况 |
3.3.3 裁判员的学历结构 |
3.3.4 裁判员的职业结构 |
3.3.5 裁判员的科研情况 |
3.3.6 从事裁判年限 |
3.3.7 裁判员的培训情况 |
3.3.8 裁判员的业务学习情况 |
3.3.9 裁判员的思想素质 |
3.3.10 裁判员的执裁情况分析 |
3.4 人才培养机制 |
3.4.1 生源现状分析 |
3.4.2 选材现状分析 |
3.4.3 散打运动训练机制 |
3.5 保障机制 |
3.5.1 领导重视及经费状况 |
3.5.2 教练员及裁判员待遇情况 |
3.5.3 运动员退役保障情况 |
3.6 竞技散打管理机制 |
3.6.1 管理体制 |
3.6.2 对教练员的管理 |
3.6.3 对裁判员的管理 |
3.6.4 对运动员的管理 |
3.6.5 对竞赛的管理 |
4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策略 |
4.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运动员队伍问题 |
4.1.2 教练员队伍问题 |
4.1.3 裁判员队伍问题 |
4.1.4 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
4.1.5 保障机制问题 |
4.1.6 管理机制问题 |
4.2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发展策略 |
4.2.1 加强运动员队伍发展 |
4.2.2 加强教练员队伍发展 |
4.3 加强裁判员队伍发展 |
4.4 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发展 |
4.4.1 加强散打普及程度 |
4.4.2 完善选材体系 |
4.4.3 完善运动员输送机制 |
4.4.4 完善训练机制 |
4.5 完善保障机制 |
4.6 完善管理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对我省运动训练层次中年龄结构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皮划艇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彭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河南省高校篮球队教练员队伍现状研究[D]. 程睿超. 河南大学, 2019(01)
- [3]玉溪市红塔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研究[D]. 余雪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 葛辉. 山西大学, 2019(01)
- [6]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 贾三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7]山东省中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 杜加均.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8]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D]. 崔宁宁.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春海.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10]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红卫.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