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电保护计算分析用模拟网络的简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兴[1](2013)在《智能电网层次化保护构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网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大局。国内外频繁发生的大停电事故为大电网的安全防御敲响了警钟。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快速隔离故障、有效控制事故蔓延至关重要。但在复杂的现代电网中,传统继电保护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后备保护整定配合困难,电网结构或运行工况发生非预设性变化,可能发生拒动或误动,在大负荷转移情况下易引发连锁跳闸,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等。近年来,随着智能变电站信息共享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系统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发生了显着变化,为从根本上改善传统保护的性能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对电网灾变的有限广域智能保护的研究”(50877031)资助下,围绕基于信息共享的新型层次化继电保护系统构建模式、协调配合关系、大电网有限广域保护分区和基于多信息的故障元件判别算法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本项研究意在深化热点关注的层次化保护研究内容和技术要求,提高或改善传统保护的性能,对加强电网安全、构建可靠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智能电网下新型变电站具有信息共享和集成的独特优势,对现有继电保护构建模式进行重新审视,以更好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成为当前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面向智能电网,基于信息共享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层次化继电保护架构体系,由间隔层保护、站域层保护和广域层保护组成。间隔层保护实现常规单个间隔元件的主保护功能和简化的后备保护功能;站域层保护也即站域保护,充分利用站域信息,整合并集成实现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功能;广域层保护也即广域保护,集中区域电网冗余信息,实现电网的后备保护。进一步基于分层结构,考虑站内测量信息直采/网采模式和站间通信方式,分电压等级提出适应不同模式下的继电保护构建方案,并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一般来说,各分层继电保护研究都是相互独立的,为更好实现智能电网层次化保护功能,各层保护的保护配置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论文根据层次化继电保护实现的功能,对间隔保护、站域保护和广域保护信息交互过程和跳闸协调配合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层次化保护信息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信息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信息交互及其实现方案中的间隔层距离保护和零序保护整定、广域保护故障区域辨识等关键技术。进一步结合站域保护和广域保护跳闸决策的配合需求,具体研究了广域保护下行决策的辅助判据和复杂决策情况下的跳闸处理等。同时,也为改进间隔层保护性能,针对距离保护在潮流转移时易误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案;为防止大范围负荷潮流转移时线路重载运行超出导线运行极限,提出一种基于热稳定约束的过负荷保护方案。现代电网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难以对整个大电网实现单一层次化保护,如何将广域大电网划分为若干个合理的保护分区,并按分区域分别实现继电保护功能是层次化保护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在有限广域保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电网保护分区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分电压等级保护分区、中心站的选取、保护范围的划分、分区域边界的重叠交互等。以分区域通信量均衡性和决策中心计算量为指标,以分区数目和区域间的信息交互少、功能配合简单为约束条件,构建了保护分区性能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图论技术的保护分区实现方法,该方法基于电网拓扑结构构建邻接矩阵,通过计算得到明确分区范围的可达矩阵,最后,基于可达矩阵的搜索实现多种分区结果,并由分区优化实现大电网的最优分区。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是判别故障并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元件的判别一直是继电保护研究的重点之一。论文充分利用站域和广域范围内的冗余测量信息,研究融合多点保护动作信息的故障元件综合判据。为解决传统距离保护和零序保护存在的整定配合困难,延时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的距离保护和零序保护方案。针对广域信息在测量、判断和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缺失或信息错误,提出一种基于故障信息测度的信息容错算法,通过计算适应度函数得到广域范围内各元件的故障信息测度,基于故障元件的故障信息测度值最大,实现高可靠、高容错的故障元件判别。目前广域保护的验证一般采用数字仿真,但数字仿真的机电动态特性、测量误差都难以真实反应实际电网物理特性。广域动态模拟实验物理概念清晰,直观,且能真实反映实际系统的特征,是广域保护推向工程应用的重点。本文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搭建3机6节点电网模型,并模拟电网中出现的各种常规故障和复杂故障情况,采集广域范围内的故障信息,对所提出的广域保护故障元件判别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算法在各种故障情况下可实现故障元件的准确识别,并具有良好的信息容错性能。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陶友杰[2](2016)在《智能变电站通用继电保护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这种保护模式存在设备接线复杂、保护装置多、整定配合复杂、后备保护延时长等弊端。而智能变电站目前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保护,仅仅在保护信息交互上实现网络化,而对于保护体系架构、广域和站域信息的充分利用、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成熟。随着国内智能变电站推广应用,迫切需要开展适用于智能变电站的通用继电保护相关技术的研究。本文针对变电站的不同电压等级、保护功能配置、运行方式等各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按电压等级分别配置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实现方案。对于变电站中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采用独立主保护和集中式站域后备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架构,以改善后备保护性能、简化定值整定计算,同时也可作为广域保护的就地执行单元。对于变电站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采用双主双后的集中式站域保护体系架构,简化保护配置,提高保护性能,降低运维成本。根据站域保护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站域保护装置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多核处理器分时同步计算的特点,简化了保护硬件的复杂程度,在改善运算性能的同时,降低了运行功耗,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围绕基于多核处理器的继保装置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架构,进行了相关保护算法研究。在所研制通用继电保护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FP性能指标权重比的通讯组网健康状态评估方法。该方案量化通讯组网的各项数据指标,在经过组网交换后的指标衰减趋势确定通讯组网的健康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可靠域模型的直流电源状态评估方法。该模型把表征直流电源性能的各项参数构造成一个闭合域,通过域面积的大小评估电源的运行状态。
王超[3](2007)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全国联网、西电东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不远的将来将形成全国性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带来显着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极大隐患。尽管现代电网的设计运行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大电网瓦解事故的发生。因此,对电力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就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所做的主要工作有:(1)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电力系统特点的用户停电损失调查方法,就调查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可靠性预防费用、可靠性溢价费用、可靠性折价费用等概念。对我国电力系统可靠性现状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我国电力系统元件最近5年的平均可靠性指标及6个在运直流系统的平均可靠性指标。(2)基于Markov状态空间法,建立了一种符合目前超高压电网线路保护实际配置的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全面地考虑继电保护装置的自检及在线监视功能对其可靠性的影响,并反映当前超高压电网线路保护冗余配置的特点;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主保护动作的可靠性与保护系统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元件故障率对系统可用性的影响,探讨了保护最佳检修周期的确定原则。(3)将一种可靠性分析方法——GO法引入到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中。研究表明,基于状态概率公式推导的方法可对系统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但当系统中包含有共有信号时分析将变得十分复杂;针对这个问题,探讨了一种新的含共有信号系统精确定量计算方法,该方法无需非常繁琐地推导信号流联合概率的表达式,而且易于编程实现;基于故障树法对同一系统的分析结果证明了GO法在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中的可用性与正确性;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表明了GO法在系统建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4)进一步探讨和发展了GO法在典型的可修复系统——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应用的理论与算法。结合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实际工况,探讨了串联结构存在相关性时的等效模型算法;开发了相应的GO程序;通过对比不考虑元件相关性时所得到的结果,说明了发展可修复系统可靠性分析中GO法理论与算法的必要性与先进性。(5)对大区电网的失步解列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西北电网的仿真研究,提出了大区电网失步解列配置的一种新见解,提出主要失步机群、次要失步机群等概念,探讨了目前工程中的失步解列判据存在的问题,对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艳霞[4](2004)在《配电网保护与控制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配电系统供电损耗大、自动化程度低、故障处理恢复慢,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降耗和增效,远远不能适应电力运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发展DMS中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提高供电可靠性,对于逐步完善配电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已经开始建立配电自动化的试点,但其成效还有待检验。本论文即在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国内配电自动化试点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围绕配电自动化(尤其是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的相关技术问题,对配电系统的故障检测和隔离技术、以及它们在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上的实现进行重点研究,并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配电管理控制模式和系统组成。论文首先进行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工作,提出一种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方案和步骤,对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馈线自动化、二级主站及馈线终端进行设计规划,按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施;根据配电网元件参数特点建立了包括线路、负荷、传感器和消弧线圈在内的仿真模型,并编制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仿真程序,为研究配电系统的故障检测和定位方法提供仿真和分析工具;将多智能代理系统的原理引入并应用于继电保护测控领域,建立起一种新的分级分布的网络化继电保护系统观念,通过多个智能代理之间的分工协作完成继电保护与测控功能,提高其可靠性和快速性;在基于多智能代理的继电保护系统框架下,对配电网中常用的短路保护和接地保护进行改进和实用化:提出具有故障类型自适应能力的基于两相电流差的纯电流自适应保护和具有故障类型和运行方式自适应能力的基于两相电流差和相间电压的自适应电流保护,并根据现场条件给出基于两相电流差原理的综合自适应保护方案,应用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网;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故障选线领域,提出并分析基于波形相关原理和证据理论的接地选线新原理,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零序导纳接地选线判据进行改进;最后,选择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环网柜智能控制单元)作为切入点,根据本文的配电自动化规划方案,开发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最基础的终端测控设备——紧凑型的集中式智能化环网柜测控保护终端(RMU),适合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开闭所和工矿企业配电所,并在其中实现了本文研究的故障检测与隔离方法。
汤涌[5](2009)在《交直流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和建模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以电力系统分析软件为基础的交直流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和建模研究的新成果。在仿真方面的新成果有电力系统机电暂态-电磁暂态混合仿真、机电暂态-中长期动态全过程仿真、大规模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性计算、短路电流计算、静态电压稳定计算、最优潮流计算等;在建模方面的新成果有发电厂电力系统模型、发电机励磁和调速系统新模型、风力发电、直流输电系统模型、FACTS装置模型、负荷模型、保护与控制系统模型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交直流电力系统仿真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仿真与建模的技术水平。
曾剑英[6](2018)在《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及可靠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小型水电站作为大型水电站的补充,具有充分利用水资源,接近供电负荷的优点,在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是一种开发较多的发电方式。但由于小水电规模较小,发电成本限制了其不可能装设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和软件,加之水流流量存在季节性,导致其出力的随机性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保证小水电并网电网的稳定性,必须确保小水电异常或故障得到及时处理,而处理异常和故障的第一道防线即继电保护装置,所以对落后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升级改造之后的装置可靠性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是保证并网电网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已有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成果,探讨小水电安全稳定运行对其可靠并网的重要性,并分析小水电继电保护现状和进行升级改造的必要性,以大梁子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对其继电保护升级改造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形成了对将来的运行和维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运行建议。最后将大梁子水电站运行维护分为:一般要求和规定;机组运行方式;机组运行状态的监视,继电保护装置的检查维护,从多方面保证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的可靠性。可靠性评估方法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评估已有应用,为对小水电的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进行有效评估,将故障树法、马尔科夫引入到升级改造后的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从一般可靠性理论基础的分析,到可靠性建模方法,以及常用的评估方法。对改造前后的通信方式可靠性,用故障树法分析评估其可靠性。此外,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升级后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升级改造后的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从通信方式可靠性和装置可靠性上都得到了提高。
刘琳[7](2017)在《智能配电网多信息站域保护及状态估计信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理电网与信息系统集成、智能技术应用,电力网络逐步向安全、自愈、绿色、坚强、可靠运行的智能电网发展,配电网也面临结构多样化、运行复杂化、控制智能化的情景。现代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使配电网结构和运行面临巨大变革,也促使各类技术、理论在配电网继电保护和状态识别领域得到深层次应用。本论文对智能配电网多信息站域保护及状态估计信息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在讨论分析智能配电网、信息能源系统发展需求及技术特征基础上,以智能变电站、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分析智能方法为支撑,研究基于多信息的站域保护系统及状态估计信息应用方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站域保护功能需求和发展需要,提出多信息站域继电保护系统方案。基于分布式保护设备模块化设计,融合多类数据源提供的冗余信息,应用信息协同策略,分布式配置的保护智能设备不仅完成本地保护功能,还能与其他保护智能设备协调互动实现信息、功能协助;同时站域多信息可经通信网络集中,实现集中决策的后备保护,从而提升配电网继电保护可靠性、适应性。进一步提出站域信息系统评价方法。从信息可靠性、实时性、风险度三个层面对站域保护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量化指标。(2)针对多信息站域保护信息需要,提出适应保护信息快速性要求的智能配电网状态估计方法。综合变换各种量测,同时添加虚拟伪量测提高系统的可观性。功率解耦表达并保留非线性处理,使算法求解过程简单、快速。该状态估计方法可靠收敛,求解规模较低,能够适应含新能源接入的不同阻抗比配电网络,且满足智能配电网状态估计实时性要求和继电保护信息需要。(3)提出适应复杂三相不对称配电网场景的状态估计算法。采用量测混合变换,基于不对称潮流法将量测方程在相坐标下三相解耦,并应用广义特勒根定理求解。该方法避免传统电流量测变换误差,求解过程简单、快速,满足配电网状态估计对实时性的要求,且适用于复杂三相耦合参数配电网络和电流量测居多情况。(4)针对故障快速识别需要,提出基于动态数据流趋势分析的继电保护判据。采用复合迭代方式实现数据线型回归建模和动态趋势度计算,用残差迭代计算方式实现分割点检验,以提高动态趋势度计算速度,从而满足继电保护快速性要求。该判据能正确实现故障判别,且出口动作速度较传统保护判据有一定提高;同时,该方法还具备一定容错性。(5)有效利用状态估计信息,提出基于两步搜索的站域集中式保护算法。基于提出的修正节点注入有功功率计算方法,第一步搜索实现故障区域的快速判定;以第一步搜索结果为故障区域根节点,利用状态估计信息并依据提出的双端电流相角变化比较判据,第二步搜索实现故障元件的准确识别。该方法能够适应含新能源接入的配电网络,且实现故障识别有效利用站域多信息优势,无需加装电压量测设备,应用成本较低。
秦岩[8](2020)在《配电网调度合环操作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用电要求越来越高,除电能质量外,对供电连续性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高危客户和敏感客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更高。我国的配电网基本为开环运行方式,即在正常运行方式下,配电线路为单电源供电方式,而在故障或检修方式下,需通过配网负荷转移方式将负荷转移至其它线路供电。传统配电网采用停电后再将线路负荷转供至其它线路,但该操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对不停电连续供电的要求。随着配网设备的逐步增多,配电设备的改造逐步推进,配网检修工作也逐步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配网停电方式下负荷转移多与客户对供电连续性的矛盾。为了给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电力供应,配网经过逐年改造,逐步形成环网结构,即1条10kV线路有2个及以上电源点,并在线路联络点进行开断。配电网在一次设备上已具备合环条件。目前,根据用户连续供电的要求,大部分配电线路具备条件的均采取合环操作的方式,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合环操作原则,调度员仅根据运行经验进行合环操作条件判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部分情况下为避免故障,则采取停电的方式进行负荷转移。合环操作中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合环点两侧的电压差在合环过程中会产生循环电流和冲击电流,而在这两个电流叠加在负荷电流上时,将会导致系统潮流变化,从而导致电流增大,引起保护动作跳闸,对正常用户供电产生影响。因此,如果能够提前明确合环稳态电流和瞬时冲击电流的大小,则可以有效减少过负荷引起的线路故障,对合环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守鹏[9](2018)在《面向复杂数据环境的电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故障诊断作为电网调度决策智能化需要解决的基础课题之一,其通过对调度自动化平台所采集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发现故障原因,确定故障设备,对于缩短停电时间和提高故障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诊断系统所在数据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故障诊断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系统的建模与维护工作也更为繁重。此种背景下,对电网故障诊断的准确求解和精确建模提出了更为紧迫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总结当前各类电网故障诊断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提高故障诊断系统的容错性、运行效率以及易维护性为目标,对电网故障诊断模型的总体结构设计、相应诊断模块构建与求解方法以及诊断系统建模与测试等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归纳如下:借鉴免疫系统的多种重要机制及分层防御机理,提出一种面向电网故障诊断的分层免疫模型。该分层免疫模型采用双层结构,通过层级间的交互作用传递诊断参数、信号及诊断结果;模型第一层是固有诊断层,其主要完成对故障在发生概率上彼此独立的已知故障的快速诊断,并包括免疫学习机制和故障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第二层是适应性诊断层,以自适应的方式解决固有诊断层未能识别的新故障,包括采用多目标优化方式进行诊断的未知故障诊断识别环节和应用电气量判据进行多重解判定的故障解集辨识环节。该分层免疫模型还引入了分步诊断的思想,分步、分阶段利用各类故障相关信息进行相应免疫层级的故障诊断,能够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固有诊断层,以体液免疫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体液免疫原理的电网故障诊断。首先建立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与电网故障诊断过程所涉及的基本量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体液免疫抵御抗原入侵的免疫机制和结构,构建了基于体液免疫应答机制的电网故障诊断学习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不仅可以根据先验知识诊断出已知故障,而且能够通过系统的连续学习功能实现未知故障的连续学习,故障诊断知识的不断完善和补充,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故障知识不完备的问题,提高了诊断系统的易维护性。在适应性诊断层的未知故障诊断识别环节,提出了基于免疫克隆约束多目标优化方法的电网故障诊断。该诊断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采用优化技术求解的现有故障诊断解析模型存在权值分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的问题。首先,在剖析原有诊断模型目标函数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式,将电网故障诊断问题转变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并采用Pareto最优解的方法进行求解,降低了故障诊断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其次,考虑现有数学模型采用罚函数法处理约束问题的不足之处,将约束条件转化为一个目标函数,使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而提出采用免疫克隆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制定了适用于电网故障诊断问题的多目标Pareto优化算法流程。最后,采用模糊集理论对Pareto最优解集中的解进行评价。在适应性诊断层的故障解集辨识环节,研究构建电气量判据进行可疑故障元件辨识的方法。对可疑元件为输电线路的元件进行故障定位求解,提出了一种换模量伪根识别法,并以此方法构建电气量判据进行故障支路与非故障支路的辨识;对可疑元件为母线的元件应用流入母线电流和的电气量判据进行辨识;对可疑元件为变压器的元件应用电流正序故障分量相位差的电气量判据进行辨识。将所构建的电气量判据与应用开关量优化求解的解析模型相配合,提出了一种分级电网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逐步调用开关量信息和电气量信息的分级诊断模式。首先应用开关量对所构建的解析模型进行第一级诊断;对于可能出现的多重解问题,再通过电气量判据进行第二级诊断识别。此分级诊断模式增强了故障诊断针对性,通过对故障信息的分级调用减少了对电气量数据的需求,有效提高了诊断效率。在D5000系统的仿真模块上对本文所发展的分层免疫电网故障诊断模型及方法进行了仿真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孙开元[10](2020)在《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检修安排决策支持系统》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索电力系统检修安排工作中,能够简单高效判断检修态电网安全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为检修安排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保证检修态电网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检修计划编制效率及安排合理性的提升,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论文在分析总结我国现有电网检修计划编制流程和检修计划优化算法的基础上,从实际电网检修计划编制工作中的痛点与不足出发,针对电网企业实际检修计划编制过程中缺乏技术手段对涉及大量待检修设备的停电计划进行安全校核,缺少量化设备状态及电网风险的检修优先级排序,缺少对临时检修计划调整决策的辅助技术支持等痛点问题,通过引入节点的本地功率,定义支路功率位能梯度因子的概念,并依此提出了一个电路的功率流分配算法——功率梯度算法(PGA)。功率梯度算法(PGA)的预知条件非常宽松,只要得到网络的节点功率和支路电阻,就可以简便快速地计算出整个电网的有功功率流分布。论文通过大量算例证明,PGA具有简单直接,快速有效,无收敛性问题等优点,并且能够胜任大型电网中涉及大量待检修设备的停电计划校核、临时计划调整辅助决策等功能。论文最终形成了以功率梯度算法为核心,考虑设备状态及对应电网风险的检修计划编制流程,极大地减轻了现有检修安排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电网检修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保障了停电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电网运行可靠性。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检修安排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对检修计划进行快速高效地安全校核,克服了依靠经验型的人工编制检修计划的缺点,提高了检修计划编制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检修安排人员的计划编排及临时计划调整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确保电网潮流分布处于安全范围内。论文以广州电网的月度检修计划为例,验证了该算法及检修流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继电保护计算分析用模拟网络的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电保护计算分析用模拟网络的简化(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电网层次化保护构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新特点 |
1.3 站域保护 |
1.4 广域保护 |
1.5 论文各章节与研究内容安排 |
2 层次化继电保护构建模式研究 |
2.1 引言 |
2.2 层次化继电保护架构体系 |
2.3 层次化保护实现方案 |
2.4 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层次化继电保护协调配合研究 |
3.1 引言 |
3.2 信息组织与信息交互 |
3.3 跳闸机制协调 |
3.4 层次间的通信网络接入技术 |
3.5 间隔层保护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4 广域大电网保护分区原则及实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限广域保护 |
4.3 保护分区的基本原则 |
4.4 保护分区的实现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故障元件判别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多源信息的故障元件判别原理和实现方案 |
5.3 基于故障信息测度的信息容错算法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广域保护动模方案及实验 |
6.1 引言 |
6.2 动模实验模型 |
6.3 实验内容 |
6.4 实验结果及保护动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2)智能变电站通用继电保护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智能变电站通用继电保护体系及组网技术研究 |
2.1 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保护功能配置需求分析 |
2.2 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架构研究 |
2.3 智能变电站通讯网络组网技术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通用继电保护装置技术研究 |
3.1 通用继电保护装置硬件平台处理器架构研究 |
3.2 通用继电保护装置软件平台保护运行流程研究 |
3.3 通用继电保护装置双核处理器软件设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变电站通用继电保护对象状态评估技术研究 |
4.1 智能变电站通用二次设备状态评估分析 |
4.2 智能变电站通讯网络状态评估研究分析 |
4.3 智能变电站直流电源状态评估研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 |
(3)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 |
1.1.2 课题的研究思路、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直流输电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4 失步解列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可靠性基础理论及基于TPLAN的电网可靠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充裕度评估的主要理论方法 |
2.2.1 简单系统充裕度评估的主要理论方法 |
2.2.2 复杂系统充裕度评估的主要理论方法 |
2.3 充裕度指标体系 |
2.4 基于TPLAN的电网可靠性评估 |
2.4.1 TPLAN仿真工具简介 |
2.4.2 研究对象简介 |
2.4.3 仿真计算原则 |
2.4.4 充裕度评估结果及分析 |
2.4.5 经济性评估结果 |
2.4.6 TPLAN自身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可靠性基础数据统计分析探讨 |
3.1 引言 |
3.2 发输电系统元件可靠性统计分析 |
3.2.1 发电机组可靠性统计分析 |
3.2.2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统计分析 |
3.3 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 |
3.4 适合我国电力系统特点的用户停电损失调查方法探讨 |
3.4.1 调查方法 |
3.4.2 居民调查问卷内容 |
3.4.3 工商用户调查问卷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Markov法的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通用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高压电网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主要特点 |
4.2.1 装置的自检及在线监视功能 |
4.2.2 冗余配置 |
4.3 Markov可靠性分析模型 |
4.3.1 可修复系统及Markov模型 |
4.3.2 基本假设与参数说明及计算 |
4.3.3 简化通用分析模型 |
4.3.4 冗余配置的继电保护系统状态转移模型 |
4.4 实例分析 |
4.4.1 各状态间转移系数的确定 |
4.4.2 系统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GO法的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GO法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
5.3 继电保护装置工作原理及建模 |
5.4 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定量分析 |
5.4.1 基于概率公式推导的直接算法 |
5.4.2 含共有信号系统的精确定量计算方法 |
5.5 状态概率直接定性分析 |
5.6 故障树法结果验证及两种方法比较 |
5.6.1 故障树法建模及分析 |
5.6.2 GO法与故障树法的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GO算法的拓展及其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建模中的初步应用 |
6.1 引言 |
6.2 可修复系统GO法的基本原理 |
6.2.1 可修复系统中GO法基本概念与分析过程 |
6.2.2 可修复系统中操作符的相关性 |
6.3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与初步分析 |
6.4 考虑相关性情况下的UHVDC可靠性分析 |
6.4.1 串联结构的等效模型 |
6.4.2 考虑相关性情况下的UHVDC可靠性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大区电网失步解列配置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研究对象简介 |
7.3 研究工具简介 |
7.4 研究方法简介 |
7.5 东西部电网失步研究与分析 |
7.5.1 仿真分析研究 |
7.5.2 分析结论及其工程启迪 |
7.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附录 A:第二章可靠性评估系统原始数据 |
附录 B:系统、元件状态划分与可靠性指标计算公式 |
附录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主要论文 |
附录 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获奖情况 |
致谢 |
(4)配电网保护与控制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 论 |
1.1 引言 |
1.2 配电网自动化发展综述 |
1.3 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综述 |
1.4 配电系统保护控制领域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配电自动化实施规划 |
2.1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
2.2 配电自动化的分步实施 |
2.3 适应配电自动化要求的网络接线方式 |
2.4 配电变电站自动化实施规划 |
2.5 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网二级主站系统的规划和实施 |
2.6 馈线远方终端设计 |
2.7 配电网用户终端的监视与控制 |
2.8 中压配电网运行接线方式推荐方案 |
2.9 本章小结 |
3 配电网络故障及继电保护系统数字仿真研究 |
3.1 电力系统仿真工具及仿真方法 |
3.2 配电网络仿真模型 |
3.3 传感器模型的建立 |
3.4 保护继电器的仿真模型 |
3.5 配电网络故障及继电保护数字仿真程序及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配电网智能化保护与故障区段划分 |
4.1 配电网络继电保护的发展和现存问题 |
4.2 配电网故障处理模式和方法 |
4.3 非有效接地系统两相电流差保护方案的提出 |
4.4 基本电量关系 |
4.5 基于两相电流差的自适应保护判据及灵敏度分析 |
4.6 小水电厂出线电流保护系统阻抗处理方法 |
4.7 后备保护的配合 |
4.8 仿真分析和结论 |
4.9 本章小结 |
5 小电流接地选线与接地故障检测 |
5.1 概述 |
5.2 目前几种接地选线判据的仿真分析 |
5.3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接地选线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MAS和信息融合的配电网保护系统研究 |
6.1 网络化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 |
6.2 基于MAS的网络化保护系统的实现机制 |
6.3 工程实现可行性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环网柜智能控制终端(RMU)的开发与研制 |
7.1 前言 |
7.2 研制环网柜智能控制单元的意义 |
7.3 环网柜智能控制单元的研制目标 |
7.4 环网柜智能控制单元的方案设计 |
7.5 环网柜智能控制单元的实现 |
7.6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研究工作 |
(5)交直流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和建模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 |
1.1 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特性与仿真技术 |
1.2 电磁暂态与机电暂态混合仿真 |
1.3 全过程动态 (机电暂态与中长期动态) 仿真 |
2 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软件开发的基础 |
3 多时间尺度全过程电力系统仿真研究开发新成果 |
3.1 电磁暂态–机电暂态混合仿真 |
1)大规模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电磁暂态仿真程序——PSD-PSModel电磁暂态仿真软件。 |
2)考虑机电暂态网络三相不对称的机电暂态–电磁暂态混合仿真。 |
3) PSD-PSModel元件模型。 |
3.2 电力系统机电暂态–中长期动态全过程动态仿真 |
1)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程序——PSD-FDS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程序。 |
2)中长期动态元件模型。 |
3)全过程动态仿真程序的应用。 |
3.3 大规模电力系统小扰动动态稳定性分析程序 |
3.4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程序 |
1)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分析。 |
2)模态分析。 |
3)可用传输容量计算。 |
3.5 短路电流计算 |
3.6 无功优化程序 |
4 多时间尺度全过程电力系统仿真建模 |
4.1 同步电机模型 |
4.2 原动机调速器模型、励磁系统及PSS模型 |
4.3 风力发电模型 |
1)固定转速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
2)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模型 (GE公司) 。 |
4.4 发电厂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1)火电厂动力系统模型。 |
2)水电厂水力系统模型。 |
3)压水反应堆核电站动态模型。 |
4)自动发电控制 (AGC) 模型。 |
4.5 直流输电系统模型 |
1)电磁暂态模型。 |
2)准稳态模型。 |
4.6 负荷模型 |
4.7 FACTS模型 |
4.8 保护与自动控制装置模型 |
5 结语 |
(6)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及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理论基础及可靠性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必要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微机继电保护原理 |
2.3 大梁子水电站对文山地区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
2.4 大梁子水电站升级前继电保护的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过程 |
3.1 引言 |
3.2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前运行特点分析 |
3.3 大梁子水电站微机继电保护升级改造设计要求 |
3.4 大梁子水电站微机继电保护部分整定值计算 |
3.5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二次设备检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后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方法 |
4.3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后可靠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智能配电网多信息站域保护及状态估计信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智能配电网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概况 |
1.2.2 状态估计及其高级应用研究概况 |
1.3 多信息继电保护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配电网多信息站域继电保护系统 |
2.1 站域保护应用分析 |
2.1.1 35kV及以下智能变电站方案 |
2.1.2 110kV智能变电站方案 |
2.2 多信息站域保护架构分析 |
2.2.1 需求分析及技术支撑 |
2.2.3 多信息支持的配电网站域保护架构 |
2.3 多信息站域继电保护系统方案及运行方式研究 |
2.3.1 站域保护智能设备功能模块及保护方案 |
2.3.2 多信息站域继电保护运行方式 |
2.4 多信息协同性能分析及评价 |
2.4.1 信息可靠性分析及评价 |
2.4.2 信息实时性分析及评价 |
2.4.3 信息风险度分析及评价 |
2.5 信息交互及实时性测试系统 |
2.5.1 测试系统框架及多软件接口实现 |
2.5.2 数据仓库结构设计 |
2.5.3 多信息站域保护交互场景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3 适应保护信息快速性要求的状态估计研究 |
3.1 智能配电网状态估计信息应用意义 |
3.2 智能配电网状态估计特点及优化目标 |
3.3 适应大阻抗比配电网络的功率补偿解耦 |
3.3.1 节点功率补偿解耦 |
3.3.2 支路功率补偿解耦 |
3.4 保留非线性的配电网多种量测解耦变换 |
3.5 快速状态估计求解及性能评价 |
3.5.1 状态估计求解模型 |
3.5.2 状态估计解耦迭代格式 |
3.5.3 算法流程及评价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适应复杂配电网场景的状态估计研究 |
4.1 复杂配电网需求分析及解决方案 |
4.2 配电网三相混合量测变换及相坐标解耦-补偿模型 |
4.2.1 三相混合量测变换 |
4.2.2 相坐标下的电流解耦-补偿模型 |
4.3 量测方程及雅克比矩阵特征 |
4.4 复杂配电网三相状态估计广义特勒根求解 |
4.4.1 三相状态估计模型 |
4.4.2 基于广义特勒根的状态估计求解 |
4.4.3 状态估计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智能配电网站域保护多信息应用研究 |
5.1 智能配电网站域保护问题描述 |
5.1.1 信息挖掘的应用 |
5.1.2 分布式电源接入影响及状态估计信息应用支持 |
5.2 基于动态数据流趋势分析的继电保护判据 |
5.2.1 问题分析 |
5.2.2 保护数据流趋势计算规则 |
5.2.3 保护判据及有效性分析 |
5.3 算例分析 |
5.4 基于两步搜索的站域集中式保护算法 |
5.4.1 保护原理 |
5.4.2 算法搜索流程 |
5.5 算例分析 |
5.5.1 北京地区13节点算例 |
5.5.2 IEEE-30节点算例 |
5.5.3 算法评价及有效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配电网调度合环操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配电网简介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配电网合环操作概述 |
2.1 配电网接线方式 |
2.2 配电网合环操作概念 |
2.3 配电网合环操作分类 |
2.4 配电网合环优缺点 |
第3章 配电网合环操作分析 |
3.1 配电网合环操作条件 |
3.2 配电网合环电流产生原因 |
3.3 配电网合环电流计算分析 |
3.3.1 合环操作潮流计算步骤 |
3.3.2 合环操作潮流计算方法 |
3.3.3 合环操作冲击电流计算方法 |
第4章 配电网合环操作仿真研究 |
4.1 PSASP软件介绍 |
4.2 仿真模型搭建 |
4.2.1 变压器模型 |
4.2.2 线路模型 |
4.3 仿真案例分析 |
4.3.1 同一变电站同一10kV母线出线合环分析 |
4.3.2 同一变电站不同10kV母线出线合环分析 |
4.3.3 同一220kV变电站不同110kV变电站出线合环分析 |
4.3.4 220kV变电站与110kV变电站出线合环分析 |
4.3.5 不同220kV变电站下出线合环分析 |
4.4 配电网合环操作结论 |
第5章 配电网合环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5.1 继电保护分析背景 |
5.2 继电保护影响分析 |
5.2.1 配电线路保护整定原则 |
5.2.2 配电网合环状态下的影响分析 |
5.2.3 合环操作后的影响分析 |
5.3 继电保护配合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面向复杂数据环境的电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电网故障诊断的研究概况 |
1.2.1 电网故障诊断的数据源及其特性 |
1.2.2 常用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
1.2.2.1 专家系统 |
1.2.2.2 人工神经网络 |
1.2.2.3 粗糙集 |
1.2.2.4 贝叶斯网络 |
1.2.2.5 Petri网 |
1.2.2.6 解析模型 |
1.2.2.7 数值计算分析 |
1.2.2.8 多源信息融合 |
1.2.3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的架构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面向电网故障诊断的分层免疫模型 |
2.1 引言 |
2.2 人工免疫系统的生物免疫机理 |
2.2.1 人工免疫系统的生物原型 |
2.2.2 生物免疫多层防御机制 |
2.2.2.1 固有免疫系统 |
2.2.2.2 适应性免疫系统 |
2.2.2.3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
2.3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思路 |
2.4 分层免疫模型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体液免疫原理的电网故障诊断 |
3.1 引言 |
3.2 体液免疫系统与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的对应关系 |
3.2.1 体液免疫应答机制 |
3.2.2 对应关系 |
3.3 基于体液免疫应答机制的电网故障诊断学习模型 |
3.3.1 问题定义 |
3.3.2 学习模型的构造 |
3.3.3 体液免疫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 |
3.3.3.1 未成熟检测器的自体耐受 |
3.3.3.2 成熟检测器的增殖分化 |
3.3.3.3 故障检测器的产生 |
3.4 故障诊断例证 |
3.4.1 测试系统及其样本构成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免疫克隆约束多目标优化方法的电网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电网故障诊断解析模型的数学表示 |
4.2.1 多目标优化函数的建立及Pareto最优解 |
4.2.2 故障诊断规则的解析 |
4.2.2.1 保护和断路器的动作期望状态解析 |
4.2.2.2 保护和断路器的动作实际状态解析 |
4.3 采用免疫克隆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模型求解 |
4.3.1 约束条件的处理 |
4.3.2 免疫克隆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 |
4.3.3 多目标Pareto解的评价 |
4.3.4 故障诊断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一 |
4.4.1.1 测试算例系统 |
4.4.1.2 模型求解与诊断结果分析 |
4.4.2 算例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电气量判据的分级电网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分级故障诊断策略 |
5.3 基于电气量信息的可疑故障元件辨识 |
5.3.1 基于双端电气量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 |
5.3.1.1 双端故障定位原理 |
5.3.1.2 双端故障定位伪根问题 |
5.3.1.3 故障定位算法流程 |
5.3.2 基于流入母线电流和的母线故障辨识 |
5.3.3 基于电流正序故障分量的变压器故障辨识 |
5.4 典型案例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层免疫电网故障诊断模型的仿真测试 |
6.1 引言 |
6.2 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介绍 |
6.2.1 仿真系统简介 |
6.2.2 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 |
6.3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的功能结构 |
6.4 故障诊断测试案例 |
6.4.1 测试故障案例一 |
6.4.2 测试故障案例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10)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检修安排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电网检修计划编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检修方式的变迁 |
1.3.2 国内外检修体制 |
1.3.3 电网检修计划优化问题研究 |
1.3.3.1 检修计划数学模型的研究 |
1.3.3.2 检修计划优化算法 |
1.4 供电设备检修计划编制流程 |
1.5 电网检修计划安全校核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检修计划编制 |
2.1 基础概念 |
2.2 检修计划编制原则 |
2.3 广州电网检修安排编制程序 |
2.4 检修安排工作的专业需求 |
2.5 现有检修安排流程中的问题 |
第三章 功率梯度算法 |
3.1 功率梯度算法定义 |
3.2 功率梯度算法步骤 |
3.3 功率梯度算法的计算效果 |
3.3.1 功率梯度算法在小型电路中的计算效果 |
3.3.2 功率梯度算法在电力网中的计算效果 |
3.4 功率梯度算法在检修计划安排中的应用 |
3.4.1 功率梯度算法在月度检修计划安排中的应用 |
3.4.2 功率梯度算法在计划临时调整安排中的应用 |
3.4.3 功率梯度算法在检修计划安排应用小结 |
第四章 考虑设备状态及电网风险的检修安排 |
4.1 设备运维状态评估 |
4.2 设备停运安全风险量化评估 |
4.3 在电力设备检修安排优化中的应用 |
4.4 算例结果分析 |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继电保护计算分析用模拟网络的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电网层次化保护构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振兴.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2]智能变电站通用继电保护系统的研制[D]. 陶友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3]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D]. 王超. 浙江大学, 2007(05)
- [4]配电网保护与控制新技术研究[D]. 陈艳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5]交直流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和建模研究新进展[J]. 汤涌. 电网技术, 2009(16)
- [6]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及可靠性评估[D]. 曾剑英.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智能配电网多信息站域保护及状态估计信息应用研究[D]. 刘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2)
- [8]配电网调度合环操作分析研究[D]. 秦岩. 南昌大学, 2020(01)
- [9]面向复杂数据环境的电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王守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5)
- [10]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检修安排决策支持系统[D]. 孙开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