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论文文献综述)
石文静[1](2012)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接受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相关篇目全面进入小学语文课本是在1949年以后,被选入的文章包括鲁迅作品、回鲁迅的作品、关于鲁迅的故事。1949年到文革爆发前的小学语文鲁迅教学理念比较单一和政治化。1978年至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发生巨大改变,这些改变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鲁迅教学的面貌。1978年以后的小学语文鲁迅篇目教学是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和学术生长点。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对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日教学接受状况进行研究。首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篇目进行分析,研究了教材的选入标准和教学目的。其次,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由三篇案例分析串联起来,以此分别呈现了鲁迅作品,回忆鲁迅作品,鲁迅故事的教学接受状况。最后,论文对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教学状况进行总结,对未来的鲁迅启蒙教学提出建议和期待。新时期小学语文鲁迅教学经历了从政治化鲁迅到去政治化鲁迅再到人性化鲁迅的转变,虽然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是改变一直在进行着。期望将来的小学语文鲁迅教学能够让孩子们更喜欢鲁迅,更亲近鲁迅。
宋翠娟[2](2011)在《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个继往开来的新世纪。新世纪里,文化与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经济迅猛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与教育的核心在于“人”,因而可以说21世纪“人”的塑造与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换句话说,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必然不能忽视对“人”的现代性的追求。鲁迅的经典着作中有着对国民劣根性最清醒的批判和扬弃,对人性真诚友爱最深情的呼唤,对劳动人民最深切的悲悯与关注,对实现“人”的现代化最美好的憧憬。他的思想核心在于“立人”,毕生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诚”和“爱”。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鲁迅及其作品依然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对成长中的儿童进行鲁迅启蒙教学,坚持审美情感与语言能力培养,儿童心理发展与语言学习统一的原则,期待儿童自觉接受鲁迅思想和精神的熏陶,发展自身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做一个有诚有爱的人,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并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论述了“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以及“新时期”的相关时代背景和出台的教育文件,并讨论了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及其解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世纪“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鲁迅启蒙教学的特征,内容包括:解读“新课标”和“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识鲁迅”单元设置的意义、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定位,目前的鲁迅启蒙教学现状。第三章论述了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内容包括:儿童的成长需要沐浴“诚”和“爱”的阳光,鲁迅的“人学”思想作为儿童成长的精神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了鲁迅启蒙教学的基本理念——审美情感与语言能力培养相统一、儿童心理发展与语言学习相统一,在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大胆尝试了以《少年闰土》为例的教案设计。
蒋梦雯[3](2016)在《小学阅读教学单元主题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科书的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题组元”的编排模式应运而生。这一组元方式要求教学把握单元主题,探寻文本价值,充分发挥单元主题的教学功能。但由于教材编者以及教师自身对教科书这一特征的认识偏差,未能充分发挥出单元主题的教学功能,影响了语文教学。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本文运用文献法、教学设计法,参照新课标,结合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当下单元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教科书单元主题设计,从而为充分发挥单元主题的阅读教学功能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单元主题教学的概念、实践意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二章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单元主题教学改革策略;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选取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初识鲁迅”这个单元进行主题教学设计,希冀此种教学设计模式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何静君[4](2017)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专题来组织单元,一本教材由若干个单元构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人根据这一编排特点,尝试了不同的单元教学,越来越多种单元教学模式由此形成。这些模式,是单元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比较性特点的体现。为了使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效果更加显着,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就尤为必要。第一,本文从时代发展、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体现,以及适应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广泛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文章详细阐述了小学单元教学的历史溯源,调查研究了单元教学实施的现状,具体地分析了进行小学单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如何使用和调整课外资源,使“语文能力不可以靠课堂知识来转化”的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分析和归类小学教材的结构,使“自读课文由讲读课文带动”的问题得以解决。最后,设计了单元教学的实施案例,对实践研究的成功进行验证。
王春晓[5](2013)在《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研究 ——以于永正、薛法根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阅读其他文本的基础。在记叙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是通过一系列设问的展开,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问题设计的优劣,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研究凸显出必要性。本文采用课堂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力图通过对于永正、薛法根老师的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探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对于当下的记叙文课堂教学有所启发和引导,设计具有思考价值、体现记叙文文体式特点、促进师生阅读课堂有效互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母语的文化魅力,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本文分五部分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进行分析和探究: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概念进行界定,重点阐述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内涵,指出记叙文教学设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对记叙文文体式特点的探究指出它的理论基础,确定本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课堂进行观察及反思:一方面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进行课堂观察,指出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第四部分通过研究于永正、薛法根老师的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得出以下启示:一是抓住记叙文文体式特点,设问有的放失;二是掌握好设问的“度”,富有启发性;三是设问灵活新颖,具有一定开放性;四是设问追根溯源。第五部分通过探究于永正、薛法根老师的记叙文课堂教学课例,再结合记叙文文体式的特点,笔者提出实施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策略,一方面丰富和发展现有的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理论,另一方面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记叙文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设问策略。
刘发建[6](2010)在《走过20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故事》文中研究说明人物短评:钱正权:"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先生中学生敬而远之,感到其作品深奥艰涩。可是,有一位小学老师神奇地使小学生走近鲁迅,感受他的幽默睿智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他是小学语文教坛声名鹊起的拓荒者、思想者——刘发建老师!窦桂梅:麦子是好朋友贝壳极力推荐我的。
詹丹[7](2019)在《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原文的一些改动》文中研究说明周建人女儿周晔在1945年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近年来被收入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作为阅读课文,编者对原文作了较大程度的删改,因改动而带来的阅读效果差异,值得仔细讨论。限于篇幅,这里主要讨论三处相对独立的修改问题。一、关于标题原题《伯父鲁迅的二三事》,被选入沪教版语
林云[8](2018)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以及小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儿童教育家。作为文化先驱者的鲁迅,更是关注儿童的发展。他将儿童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将鲁迅放在教育视角中进行研究,对鲁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剖析。从鲁迅的“以儿童为本位”、以“爱”代替“恩”、“解放儿童”、“救救儿童”的教育思想,以及其笔下塑造的儿童形象中分析出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鲁迅作品教学难的问题由来已久,相对而言,虽然中学教材中入选的鲁迅作品在数量上远比小学多,但作为学生接触鲁迅作品的启蒙和引导,小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也相当重要。笔者关注到,鲁迅作为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观给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本文着眼于探索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总结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成果带给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同时着重于探索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希望在前人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思考和突破,促进小学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难的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也希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能够以此引起教育者以及鲁迅研究人员的注意。
陆依瑶[9](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花夕拾》选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花夕拾》选篇的教学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失当,学生不愿沉潜于经典阅读,中学生与鲁迅之间的隔膜始终无法轻易消除。要让中学生“走近”鲁迅,对《朝花夕拾》教学展开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朝花夕拾》的内容特点、艺术特点、价值及地位,梳理了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朝花夕拾》的选编历史和解读发展历程,比较了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版本中《朝花夕拾》选篇的编排情况,重点分析了部编版教材选编《朝花夕拾》的得失。接着以教材为依托,阐明《朝花夕拾》在语言运用、文章结构、思想内涵方面的教学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课例研究就《朝花夕拾》的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指出《朝花夕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广大学者的理论、中学教师的实践,提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教学的若干建议,包括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重视文本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等。希望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教学的研究,能帮助开启《朝花夕拾》教学的新思路,解决当前教学滞后、隔膜依旧的鲁迅作品教学问题。
李华[10](2021)在《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群文阅读教学因其在单位时间内阅读量大、注重课内课文相结合,能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归纳能力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主要研究高年级叙事性作品如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低年级的相比,注意力更为集中,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为群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多为叙事性作品,新课标也对叙事性作品提出了具体要求,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群文阅读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对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进行阐述,将叙事性作品分为诗歌、民间故事、小说、叙事性散文四类,这一部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为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分析不同类型的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现状。整理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特技教师的教学视频,探索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利于笔者全面认识叙述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为后期的教学实践通过理论支持。第四部分为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笔者从诗歌、民间故事、小说、叙事性散文四个方面出发,对不同类型的高年级叙事性作品进行教学实践,笔者确立议题、选择文本,设计教案,进行课堂实践,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与评价。第五部分笔者基于对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得出了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从叙事性作品的四种类型出发,分别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针对性强,希望此研究能够丰富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笔者也期待着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被越来阅读的人关注。
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接受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1章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及选择标准 |
1.1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概览 |
1.2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的选择标准 |
第2章 正解与误读——鲁迅作品教学接受情况研究 |
2.1 闰土形象及“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2.1.1 八十年代 |
2.1.2 九十年代 |
2.1.3 新世纪 |
2.2 插图分析闰土形象变迁 |
第3章 鲁迅形象变迁——回忆鲁迅作品教学接受状况研究 |
3.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 |
3.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分析 |
3.2.1 教材解读 |
3.2.2 四周黑洞洞的,可不是要碰壁么! |
3.2.3 插图分析 |
3.3 解读变化:伯父的笑——从神化到人化 |
3.3.1 被忽略的伯父—只有鲁迅先生,没有“我”的伯父 |
3.3.2 被忽视的笑容——只有横眉冷对,没有亲切微笑 |
第4章 被言说的鲁迅——鲁迅故事教学接受状况研究 |
4.1 鲁迅故事的增减变化 |
4.2 “心向延安的鲁迅” |
4.3 三味书屋里的鲁迅 |
4.4 “早”字的来历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
致谢 |
(2)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小学语文课程鲁迅接受史回顾 |
1.1 “十七年”时期(1949——1966) |
1.1.1 时代精神氛围与相关教育文件 |
1.1.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选编篇目 |
1.2 “文革”时期(1966——1976) |
1.2.1 时代精神氛围与相关教育文件 |
1.2.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选编篇目 |
1.3 “新时期”(1977——2000 年) |
1.3.1 时代精神氛围与相关教育文件 |
1.3.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选编篇目 |
1.3.3 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方法分析 |
1.4 总结 |
2 新世纪“课改”背景下鲁迅启蒙教学的时代特征 |
2.1 “课改”深化与相关语文教育文件出台 |
2.1.1 2000 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解读 |
2.1.2 2001 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2.2 历史性突破:鲁迅经典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入小学语文教材 |
2.2.1 主题单元设置的意义 |
2.2.2 问题的提出:鲁迅启蒙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与方法 |
2.3 “初识鲁迅”教学现状综述 |
2.3.1 总体概述 |
2.3.2 刘发建《亲近鲁迅》述评 |
2.3.3 总结 |
3 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 |
3.1 儿童成长需要“诚”和“爱” |
3.1.1 “爱”——儿童生命之源 |
3.1.2 爱的教育与儿童爱心的培养 |
3.1.3 “诚”——儿童立身之本 |
3.1.4 诚信教育与儿童诚信意识的构建 |
3.2 鲁迅“人学”思想作为儿童成长的精神资源 |
3.2.1 提倡“诚”“爱”与建立“人国”目标 |
3.2.2 “初识鲁迅”单元所蕴含的鲁迅思想 |
4 鲁迅启蒙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经典案例研究 |
4.1 鲁迅启蒙教学的基本理念 |
4.1.1 审美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统一原则 |
4.1.2 儿童心理发展与语言学习统一原则 |
4.2 相关经典案例研究 |
4.2.1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少年闰土》教学实录片断 |
4.2.2 与鲁迅的童年相遇——《少年闰土》教学实录片断 |
4.2.3 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片断 |
4.2.4 永远的伯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
4.3 触摸鲁迅的精神——《少年闰土》为例的教案设计尝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小学阅读教学单元主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单元主题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单元主题教学概念界定 |
一、单元主题 |
二、单元主题教学 |
三、单元主题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
四、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特征 |
第二节 单元主题教学的依据 |
一、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
二、语文学习方式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节 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意义 |
一、人文渗透 |
二、激发兴趣 |
三、提升能力 |
第四节 单元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泛人文性倾向,忽视语用教学 |
二、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较弱 |
三、忽视学生多层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
第二章 单元主题教学改革策略 |
第一节 求同存异 |
一、异中求同 |
二、同中存异 |
第二节 从教学实际出发,发挥教材价值 |
一、以文定题 |
二、切合学生需要,扩大主题效应 |
三、立足文本,推陈出新 |
第三节 大胆设想,合理设计 |
一、整合单元,化小为大 |
二、阅读教学,据文取法 |
三、以生为本,以读促写 |
第三章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
第一节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单元主题编排情况分析 |
第二节 教学设想 |
一、调整主题,由繁变简 |
二、解读教材,心中有数 |
三、制定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教学实践 |
一、教学过程 |
二、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基本概念 |
二、选题背景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未有效沟通课内外学习 |
二、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未实施单元教学 |
三、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力 |
四、讲读课文无法举一反三带动自读课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
一、研究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
二、讲读课文,揭示知识规律 |
三、自读课文,实现能力迁移 |
四、图书馆拓展阅读,沟通课内课外学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研究 ——以于永正、薛法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流弊 |
2. 名师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借鉴价值 |
3. 践行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
4. 本人已有专业基础是选题的重要原因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记叙文教学的研究 |
2. 关于课堂教学设问的研究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1. 课堂观察法 |
2. 案例研究法 |
3. 比较研究法 |
一、 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理论概述 |
(一) 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内涵 |
(二) 记叙文文体式的特点 |
1. 记叙文体的类型 |
2. 记叙文体的六个要素 |
3. 记叙文体的写作特点 |
4. 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的要领 |
二、 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课堂观察及反思 |
(一) 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课堂观察 |
1. 小学语文教师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类型 |
2. 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存在的问题 |
(二) 对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存在问题的反思 |
三、 于永正、薛法根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探析 |
(一) 抓住记叙文文体式特点,设问有的放失 |
1. 抓住记叙文的线索设问 |
2. 设计带动全篇的“主问题” |
(二) 掌握好设问的“度”,富有启发性 |
(三) 设问灵活新颖,具有一定开放性 |
(四) 设问追根溯源 |
四、 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策略 |
(一) 紧扣课题设问 |
(二) 用问题把文章串起来 |
(三) 抓关键词句设问 |
(四) 从内容联系处设问 |
(五) 在内容重复处设问 |
(六) 在文章矛盾处设问 |
(七) 挖掘文章留白处的想象性问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6)走过20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我的第一堂课 |
《人民教育》的偏爱 |
我与鲁迅 |
(7)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原文的一些改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标题 |
二、关于《水浒传》的谈论 |
三、关于放烟火的一段描写 |
四、余论 |
(8)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以及小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教育视角中的鲁迅 |
第一节 人道主义是儿童观的出发点 |
第二节 从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看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
第三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二章 小学语文中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回顾小学语文中的鲁迅篇目 |
第二节 只有横眉冷对,没有亲切微笑 |
第三节 教师只知照本宣科,循固化教育取向 |
第四节 只知频繁变动教材,选文上却少有变化 |
第三章 改革小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 |
第一节 合适的选文 |
第二节 合理的解读 |
第三节 提高教师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三、理论指导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选编概述 |
第一节 《朝花夕拾》概述 |
一、内容特点 |
二、艺术特点 |
三、作品价值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选编历史与现状 |
一、教材对于《朝花夕拾》的选编历史 |
二、《朝花夕拾》选篇主题解读的发展历程 |
三、现行各版本教材编排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朝花夕拾》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朝花夕拾》的教学价值 |
一、独到的语言功力 |
二、精巧的文章结构 |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
第二节 《朝花夕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朝花夕拾》的教学现状 |
二、《朝花夕拾》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朝花夕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朝花夕拾》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 |
二、教学目标确定的方法 |
三、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
第二节 重视文本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
一、圈划法:抓住神来之笔 |
二、诵读法:品味语言之美 |
三、批注法:感悟全书之味 |
第三节 发挥学生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
一、引导学生自觉构建与鲁迅的联结 |
二、引导学生积极发表文本解读成果 |
三、引导学生汲取营养展开写作练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
二、阅读数量亟需提高 |
三、相关研究存在不足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叙事性作品 |
二、群文阅读 |
三、群文阅读教学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例分析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小学叙事性作品的类型 |
一、诗歌 |
二、民间故事 |
三、小说 |
四、叙事性散文 |
第二节 小学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
一、诗歌 |
二、民间故事 |
三、小说 |
四、叙事性散文 |
第三节 叙述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价值 |
一、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价值 |
二、群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意义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
二、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
二、民间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
三、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
四、叙事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
二、教师缺乏系统理论知识 |
三、学校缺少群文阅读环境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个案实践 |
第一节 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背景 |
二、教学课例描述 |
三、教学评析 |
第二节 民间故事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背景 |
二、教学课例描述 |
三、教学评析 |
第三节 小说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背景 |
二、教学课例描述 |
三、教学评析 |
第四节 叙事性散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背景 |
二、教学课例描述 |
三、教学评析 |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诗歌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结合经验,读出情感体验 |
二、创新形式,感悟诗歌内涵 |
三、捕捉意象,品读文中诗意 |
四、突出美育,培养审美情趣 |
第二节 民间故事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学会复述故事,提高表达能力 |
二、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故事情节 |
三、把握文体特点,进行习作训练 |
第三节 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不同视角,多样解读作品 |
二、抓住细节,读懂人物形象 |
第四节 叙事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研读课标,把握教学新理念 |
二、依据文体,优化选材范围 |
三、抓住文眼,理清文章脉络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鲁迅篇目接受状况研究[D]. 石文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3)
- [2]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D]. 宋翠娟. 宁波大学, 2011(01)
- [3]小学阅读教学单元主题设计研究[D]. 蒋梦雯.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4]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研究[D]. 何静君. 广州大学, 2017(02)
- [5]小学记叙文课堂教学设问的研究 ——以于永正、薛法根为例[D]. 王春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6]走过20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故事[J]. 刘发建. 语文教学通讯, 2010(03)
- [7]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原文的一些改动[J]. 詹丹. 语文学习, 2019(08)
- [8]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以及小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 林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教学研究[D]. 陆依瑶.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小学高年级叙事性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李华. 喀什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