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茯苓醇提物对大鼠急、慢性肝损伤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娜,吴雪娇,刘顺航,卢念东,李丽维[1](2021)在《铁皮石斛的药理作用及其保健食品研发进展》文中认为铁皮石斛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综述了铁皮石斛的药理作用,并分析了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以期为铁皮石斛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李高辉,吕文良,闫暾,李娟梅,武庆娟,赵婷[2](2021)在《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文献再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分析,比较目前利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的造模方法,制订出最佳的造模方案,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获取近五年相关文献,选取实验病理结果和血清学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对文献进行评分。对相关实验影响因素做出评价,进而制定出模型诱导的标准。结果模型组病理结果均显示出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和小叶间纤维间隔形成,血清检查ALT和AST指标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增长。结论四氯化碳油剂诱导肝纤维化模型是可靠的实验方案,且动物品系、药物作用途径、四氯化碳浓度等因素均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刘琳,毛竹,曾金祥,钟国跃,李敏,朱继孝,董丽华,朱玉野[3](2021)在《基于抗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天然产物活性与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药物性肝损伤(DILI)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目前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极度匮乏。基于体内外模型从具有肝脏疾病防治作用的天然产物中筛选抗DILI活性成分一直是抗DILI药物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目前天然产物抗DILI活性与机制研究的体内外模型及其活性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结果发现对乙酰氨基酚(APAP)、利福平(RIF)与异烟肼(INH)等诱导的DILI动物模型及APAP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模型是最常用的研究模型;多种天然产物具有抗DILI活性;天然产物发挥抗DILI功效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抗氧化损伤、抗炎、减少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及改善蛋白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以及抗细胞凋亡相关通路;可高表达药物代谢相关酶的HepaRG细胞肝损伤模型与在3D培养环境下可长时间保持肝细胞功能的原代肝细胞肝损伤模型在后续天然产物及成分抗DILI活性与机制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更为合理的体内外筛选模型开发与应用仍是抗DILI天然产物活性与机制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综述为天然产物后续抗DILI活性与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强[4](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认为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许琼梅[5](2021)在《狗肝菜多糖在制备免疫性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脂多糖(LPS)从而建立体内外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进一步能够观察狗肝菜多糖(DCP)对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DCP对NF-κB炎症通路和Fas/Fas L配体系统的作用,寻找一些潜在的关于改善免疫性肝损伤的新方法。方法:6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六个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组(150 mg/kg)和DCP剂量组(200,100,50mg/kg),腹腔注射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 and eosin,H&E法)对肝组织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运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或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水平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检测肝脏中p-NF-κBp65和p-IKKα/β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NF-κB和Fas/Fas L通路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Fas/Fas L通路中的p-NF-κB、TNF-α、IL-6、IL-1β、Fas、Fas L、FADD、Caspase-8、Caspase-3、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将LO2细胞分为正常组、LPS组和DCP剂量组(0.125,0.25,0.5 mg/m L)。免疫荧光检测LO2细胞经LPS干预后NF-κBp65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NF-κB和Fas/Fas L通路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Fas/Fas L通路中的p-NF-κB、TNF-α、IL-6、IL-1β、Fas、Fas L、FADD、Caspase-8、Caspase-3、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DCP对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轻肝脏细胞坏死。(2)ELISA结果显示,DCP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肝脏。(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CP可以降低肝脏p-NF-κBp65和p-IKKα/β的表达水平。(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CP可以降低LPS干预LO2细胞后的NF-κBp65的表达水平。(5)DCP能抑制NF-κB和Fas/Fas L通路,明显下调NF-κB、TNF-α、IL-6、IL-1β、Fas、Fas L、FADD、Caspase-8、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DCP可以抑制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通过减少肝脏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而起到保护肝脏作用。
刘皎皎[6](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曹献[7](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曹智怡[8](2021)在《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健康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组(0.008g/kg)和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16g/kg)、中(8g/kg)、低剂量(4g/kg)组,共6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它5组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的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按10ml/kg体重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等体积的相应药物悬浊液,持续21天。在造模前1天和造模第21天进行旷场实验和糖水偏爱度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在造模第21天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解剖取材,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用TUNEL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ERK、CHOP、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旷场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直立次数得分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及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直立次数得分升高(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水平运动和直立次数得分高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糖水偏爱度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度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糖水偏爱度均升高(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糖水偏爱度高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受损明显,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及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较轻。TUNEL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增加(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及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低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ERK、CHO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对药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文拉法辛组大鼠海马PERK、CHO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对药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大鼠海马PERK、CHO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剂量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P<0.01)。结论:1.采用CUMS结合孤养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抑郁大鼠模型,表现为旷场实验得分降低、糖水偏爱度下降。抑郁模型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可能与大鼠海马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可以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3.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可以改善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情况,并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可能通过调节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因子表达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以中剂量为佳。5.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对药酸枣仁-合欢花能够通过心、肝二脏发挥抗抑郁作用。
梁仁久[9](2021)在《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用CCl4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究壮肝逐瘀煎对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更深一步的探究壮肝逐瘀煎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6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4只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皮下注射40%的CCl4花生油溶液,每周3次,延续8周;将剩余的8只作为对照组(G)。在造模的第6周和第8周分别取3只造模组大鼠进行肝组织HE检测,观察其是否成模。模型构建成功后,把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A)、壮肝逐瘀煎中剂量组(B)、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C)、复方鳖甲软肝片组(D)、秋水仙碱组(E)和模型组(F)。壮肝逐瘀煎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0mg/kg、100 mg/kg、50 mg/kg,秋水仙碱灌胃剂量为:0.4 mg/kg,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剂量为:50 mg/kg,空白组大鼠灌相对应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6周。灌胃结束后,提前24小时禁食不禁水,记录大鼠体重,麻醉大鼠,通过腹主动脉采血,离心、过滤,将一部分血冻存备用,另一部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同时记录大鼠肝重。剪取肝脏并分装,一部分放在-80℃冰箱和另一部分用组织固定液固定。将固定的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用RT-q PCR法检测肝组织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壮肝逐瘀煎组大鼠的增重水平有高于模型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的肝脏指数最低,CCL4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和空白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要高于秋水仙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壮肝逐瘀煎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空白组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值均比模型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TBIL的值时,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和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部分样本出现假小叶,发展成为肝硬化;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4.RT-q 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TGFβ-1、S mad2、Smad3 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TGFβ-1、Smad2、Smad3 m 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1),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BMP7m RNA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 GFβ-1、Smad2、Smad3的表达: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中BMP7的表达: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结论:1.壮肝逐瘀煎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2.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MP7/Smads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王文平[10](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二、茯苓醇提物对大鼠急、慢性肝损伤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茯苓醇提物对大鼠急、慢性肝损伤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铁皮石斛的药理作用及其保健食品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铁皮石斛的药理成分 |
2 铁皮石斛的药理作用 |
2.1 增强免疫力 |
2.2 抗氧化、抗疲劳 |
2.3 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
2.4 增加骨密度 |
2.5 保护肝脏 |
2.6 改善胃肠功能 |
2.7 清咽润肺 |
2.8 其他药理作用 |
3 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保健食品 |
3.1 保健功能 |
3.2 原料配伍及使用频次 |
3.3 产品剂型 |
4 小结及展望 |
(2)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文献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文献搜集 |
1.2 文献阅读和数据摘录 |
1.3 排除标准 |
2 检索文献结果 |
3 数据摘录与处理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四氯化碳导致肝毒的机制 |
5.2 动物品系 |
5.3 药物作用途径 |
5.4 四氯化碳浓度 |
6 讨论 |
6.1 一般情况 |
6.2 动物品系 |
6.3 性别因素 |
6.4 用药途径 |
6.5 四氯化碳用量 |
6.6 实验操作 |
6.7 存在问题 |
(3)基于抗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天然产物活性与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动物模型的抗DILI天然产物活性与机制研究 |
1.1 天然产物抗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
1.2 天然产物抗结核药利福平与异烟肼诱导肝损伤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
1.3 天然产物抗其它药物诱导肝损伤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
2 基于细胞模型的抗DILI天然产物活性及机制研究 |
2.1 天然产物抗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活性及机制研究 |
2.2 天然产物抗L-02细胞损伤活性及机制研究 |
2.3 天然产物抗HepaRG细胞损伤的活性及机制研究 |
3 讨论 |
(4)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结论 |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5)狗肝菜多糖在制备免疫性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DCP对ALT、AST、ALP和TBIL的影响 |
2.2 DCP对主要脏器组织结构的影响 |
2.3 DCP对MDA,SOD和GSH-Px水平变化的影响 |
2.4 DCP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2.5 DCP对体内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2.6 DCP对体内Fas/FasL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2.7 DCP对 LPS处理的LO2细胞的影响 |
2.8 RT-PCR法检测DCP对TNF-α、IL-1β、IL-6、NF-κBp65、FAS和FASL的影响 |
2.9 DCP对体外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2.10 DCP对体外Fas/FasL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物多糖干预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1.1 古代文献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1 秦汉时期 |
1.1.2 隋唐宋时期 |
1.1.3 金元时期 |
1.1.4 明清时期 |
1.2 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2 内质网应激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 |
2.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概述 |
2.1.1 PERK信号通路 |
2.1.2 ATF6信号通路 |
2.1.3 IRE1 信号通路 |
2.2 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 |
2.2.1 CHOP信号途径 |
2.2.2 JNK信号途径 |
2.2.3 Caspase-12 信号途径 |
2.3 内质网应激与抑郁症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相关材料的制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制备 |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1 主要仪器 |
1.3.2 主要试剂 |
2 动物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取材 |
3 检测方法 |
3.1 旷场实验(Open filed test) |
3.2 糖水偏爱度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 |
3.3 透射电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3.4 TUNEL法凋亡细胞原位检测 |
3.5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
3.6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旷场实验结果 |
4.2 糖水偏爱度实验结果 |
4.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4.4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
4.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调节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
2.2 动物给药干预 |
2.3 动物取材 |
2.4 动物的一般情况收集 |
2.4.1 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
2.4.2 肝脏指数 |
2.5 ALT、AST、TBIL检测 |
2.6 RT-qPCR法检测BMP7、Smad2、Smad3、Smsd7、TGFβ-1 mRNA的表达量 |
2.6.1 准备去除RNA酶的实验器具 |
2.6.2 设计引物、合成引物 |
2.6.3 提取肝组织总RNA |
2.6.4 测定RNA浓度 |
2.6.5 RT-PCR逆转录合成c DNA |
2.6.6 RT-PCR扩增反应 |
2.6.7 RT-PCR结果分析 |
2.7 Western blot法检BMP7、Smad2、Smad3、Smad7、TGFβ-1 蛋白的表达量 |
2.7.1 提取肝组织蛋白 |
2.7.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7.3 蛋白变性 |
2.7.4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
2.7.5 电泳 |
2.7.6 转膜 |
2.7.7 洗涤、封闭 |
2.7.8 孵育一抗、二抗 |
2.7.9 显影、拍照、条带分析 |
2.8 肝组织HE染色 |
2.9 Masson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1.1 大鼠的行为状态 |
3.1.2 大鼠体重情况变化 |
3.1.3 大鼠肝脏指数结果 |
3.1.4 大鼠肝脏外观的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情况 |
3.3 PCR结果 |
3.4 Western blot结果 |
3.5 HE结果 |
3.6 Masson结果 |
4 讨论 |
4.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2 BMP7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4.3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4.3.1 化痰行瘀法 |
4.3.2 肝主疏泄理论 |
4.3.3 络病理论 |
4.4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 |
4.4.1 名医观点及治疗经验 |
4.4.2 中药复方防治肝纤维化 |
4.4.3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的药理研究 |
4.5 壮肝逐瘀煎的中医理论及基础实验研究 |
4.5.1 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
4.6 对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
4.7 阳性对照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
4.7.1 秋水仙碱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7.2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8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 |
4.8.1 mi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8.2 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壮肝逐瘀煎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抗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1 药效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4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1 CYP代谢 |
2 线粒体稳态 |
3 氧化损伤 |
4 细胞凋亡 |
5 胆汁淤积 |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
8 特异反应 |
9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生物信息分析 |
6 机制分析 |
7 PPI网络 |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通路富集 |
6 通路分析 |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茯苓醇提物对大鼠急、慢性肝损伤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皮石斛的药理作用及其保健食品研发进展[J]. 刘雪娜,吴雪娇,刘顺航,卢念东,李丽维. 保鲜与加工, 2021(10)
- [2]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文献再评价[J]. 李高辉,吕文良,闫暾,李娟梅,武庆娟,赵婷. 实验动物科学, 2021(03)
- [3]基于抗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天然产物活性与机制研究进展[J]. 刘琳,毛竹,曾金祥,钟国跃,李敏,朱继孝,董丽华,朱玉野.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5)
- [4]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狗肝菜多糖在制备免疫性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研究[D]. 许琼梅.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6]“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7]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探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抗抑郁作用机制[D]. 曹智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9]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梁仁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