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聚酯混纺梳理效率和工艺过程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松,杨晓华,章友鹤,张毅[1](2022)在《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探析》文中认为探讨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现状与产品创新方向。回顾了我国色纺纱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当前色纺纱在生产品种与应用范围、纺纱工艺、工艺装备、盈利能力等方面与本色纱生产的主要差距。以浙江省色纺纱相关企业为例,从原料选用、产品附加值提升、应用领域扩大、工艺装备更新、质量控制技术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色纺纱生产技术创新的方向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把握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方向有助于企业提质增效。
杜文倩,杜宇君,郑佳辉,李文霞,韩熹[2](2021)在《废旧纺织品在线NIR谱库的建立及检索识别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验证废旧纺织品在线近红外谱库的实用性,利用383个未参与建库的聚酯、棉、羊毛、锦纶、真丝、粘胶、腈纶、聚酯/毛、聚酯/锦纶、真丝棉、锦纶/氨纶、聚酯/棉12类织物样品对所建谱库进行在线检索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正确率达98.7%,利用该谱库可对12种常见废旧纺织品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分选,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分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设备。
王静,杜剑侠[3](2021)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法比较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将可持续理念运用在纺织品行业,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和对比,介绍了国内回收方式和分拣方式的发展现状,依据分拣后废旧纺织物的状态从传统物理回收利用法到新型化学及生物回收利用法的工艺过程、适用范围、优缺点等方面详细地研究分析,为纺织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戈垚[4](2021)在《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毛衫模块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宁翠娟[5](2021)在《纺织新材料创新路径》文中认为历经不平凡的2020年,化纤行业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考验,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这一年,我国化纤产量突破了6000万吨,占全球比重超过70%,占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近85%,出口近500万吨,占全球化纤贸易的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此外,我国常规纤维差别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优势产业;高科技纤维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绿色发展深入推动,节能减排进展处于全球先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化纤工业的全球竞争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我国化纤工业该如何开启新一轮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在这场化纤盛宴上有了解答。
邓爽[6](2021)在《含动态二硫键的有机硅树脂乳液对棉织物的弹性整理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善棉织物极易起皱的特性,同时响应新时代全球回归自然环保的生态意识,染整行业正极力开发绿色无污染的后整理技术,以期在提高棉织物弹性的同时,保留其原本天然的柔软舒适的特点。有机硅类整理剂具有各项优异的物化性能,作为织物的涂层整理可赋予织物较好的风格手感,但单独使用有机硅整理织物难以达到抗皱的效果。故本课题采用4,4-二氨基对苯二硫醚(AFD)与双端环氧硅油进行交联,得到具有高交联密度的有机硅弹性体,合成过程绿色无污染,无传统抗皱整理剂释放甲醛的弊端,且体系内二硫键的存在具有温度响应性,制备成乳液后整理到织物上可赋予织物一定程度的形状记忆功能。本文基于以上想法,先探究4,4-二氨基对苯二硫醚(AFD)与双端环氧硅油的投料比及交联固化的反应条件,将成功制备的有机硅弹性体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筛选弹性效果最好的反应投料比进行有机硅树脂乳液的制备;对乳化过程工艺进行优化制备性能稳定的有机硅树脂乳液,研究其用于棉机织物整理的最佳整理工艺和弹性效果以及体系内二硫键赋予织物的形状记忆功能;设计不同组织结构参数的棉织物,探究有机硅树脂乳液和织物组织结构的交叉效应对织物弹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降低AFD投料比可增大反应物化学交联密度,形成大分子网状结构,有效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P410-108A有机硅弹性体形变拉伸至120%时,应力达2.834 MPa,撤去外力后形变可恢复99.59%,且缓弹恢复阶段占比18.9%。(2)有机硅树脂预聚物的最佳乳化工艺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602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305=0.8:9.2,乳化剂用量26.67%,乳化温度80℃,乳化时间30 min,PH=5~5.5。R108-A有机硅树脂乳液的粒径为241.2 nm,PDI值为0.218,Zeta电位为47.1,乳液粒径较小且储存稳定。(3)R108-A有机硅树脂乳液整理织物的最佳工艺为: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4~6 min,整理剂用量为30 g/L时,棉织物的急弹回复角达144.6°,高出原布52.4°,缓弹回复部分为44.6°,高出原布9.3°。整理后织物断裂强力提升约400 N,白度有所下降,手感爽滑平整。(4)在85℃焙烘10 min后,R108-A有机硅树脂乳液整理后的织物U形开口长度比原布小0.31 cm,具有一定程度的形状记忆功能。(5)织物折皱回复角数据表明,整理剂浓度与织物组织结构对织物的弹性作用具备交叉效应。当整理剂浓度为30 g/L时,整理剂与平纹、2/1斜纹试样的总紧度参数对织物的弹性影响是协同作用的,平纹A3试样总回复角达223°,高出原布20°,其中缓弹恢复阶段增加10°;2/1斜纹B2试样急弹过程较原布提高约50°,缓弹回复阶段增加10°;而与5枚3飞缎纹试样的总紧度参数对织物的弹性影响则呈负相关,整理后织物总回复角随总紧度增大逐渐提高,C4总回复角增幅最大,高出原布36.8°,缓弹回复阶段约占2~3°。当整理剂浓度达90 g/L时,三种织物急弹回复角均较原布样低,缓弹回复阶段有微幅提升,约3~12°。
范天琪[7](2021)在《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大家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穿着健康,追求服装的天然性。传统的牛仔面料厚重且热湿舒适性差,不能满足人们对服饰舒适性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吸湿快干织物是通过与改性涤纶混纺的方式制成的,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纺织品向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牛仔布原本的织物风格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消费者对纯棉时代以及服饰天然性的需求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开发全棉吸湿快干的牛仔布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题通过制备不同种类的全棉牛仔布,采用正交实验探究了吸湿快干性能单一指标的影响机理,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全棉牛仔布吸湿快干性能各指标的作用,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了不同种类全棉牛仔布的吸湿快干性能,从而得到了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企业后续生产不同风格的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首先,本课题通过市场调研以及查阅大量文献,对对水分在棉织物中的传导过程、机织物的制备流程、织物的吸湿快干原理以及国家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气流纺、环锭纺以及环锭纺低捻三种不同的成纱方式,2/1右斜纹、2/1破斜纹以及3/1右斜纹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85.79%、90.36%以及94.88%三种不同的织物紧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因素水平,使用吸湿快干助剂、亲水硅油以及硅油进行后整理,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面料。其次,本课题按照现行的吸湿快干织物的评定标准测试并评判了全棉牛仔布的吸湿快干性能,通过正交实验中的极差分析法分析了表征吸湿快干性能的单一指标。结果表明:组织结构是影响全棉牛仔布浸湿时间、吸水率与水分蒸发速率最重要的因素,纱线结构是影响全棉牛仔布吸水速率与芯吸高度最重要的因素,织物紧度是影响全棉牛仔布各个速干性指标(液态水扩散速度、最大浸湿半径、单向传递指数)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本课题将不同全棉牛仔布的吸湿快干性能单个指标按照性能的好坏从1到27排序,绘制出以各指标为横坐标,指标所在等级为纵坐标的曲线。结果表明:27种全棉牛仔布中有6种牛仔布达不到吸湿快干织物标准。通过对合格的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综合分析发现:环锭纺制成的12s低捻棉纱按照2/1破斜纹,90.36%的织物紧度进行织造,在使用吸湿快干助剂整理后,可以得到吸湿快干性能优异的全棉牛仔布;环锭纺制成的12s低捻棉纱按照3/1右斜纹,85.79%的织物紧度进行织造,所得的牛仔布在使用吸湿快干助剂整理后,可以得到具备吸湿快干性能的休闲全棉牛仔布;气流纺纺制的12s棉纱按照2/1右斜纹,94.88%的织物紧度进行织造,所得的牛仔布在使用吸湿快干助剂整理后,可以得到具备吸湿快干性能的硬挺全棉牛仔布。
张千[8](2021)在《织物表面丝印天线基UHF-RFID标签机洗失效及涂层优化》文中认为随着超高频射频识别(Ultrahigh Frequency-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UHF-RFID)技术在柔性电子纺织品和纺织服装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中更加深入的应用,织物基标签将呈现可以预期的巨大应用市场和前景。但是此类标签一般以织物表面印刷天线与芯片互联而成,其耐机洗性相对较差。在标签表面施加涂层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常见的涂层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热塑性聚氨酯(TPU)、纺织胶和硅橡胶等。此外,为了使涂层工艺更加简洁,减少高温处理并保持标签整体柔性,丝网印刷光固化树脂正成为传统手涂和浸涂的替代方案。现有研究已经初步探索标签经这些涂层材料处理后的耐机洗性,但是缺乏研究标签在机洗中的涂层变化过程和读取失效破坏机理,因此尚未形成改善织物基UHFRFID标签耐机洗性的一般涂层方法和优化工艺。针对标签在企业及消费者产品管理应用中面临的耐机洗性差的技术难题,本课题逐步探究标签的机洗失效过程和失效模式、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涂层对标签的机洗保护和作用机理以及标签的耐机洗改进措施。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评价标签机洗前后的形态结构及读取性能,明确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机洗失效过程和失效模式。研究发现,丝网印刷的织物基UHF-RFID标签不可耐受1次机洗,机洗失效是由天线导体产生的大量裂纹、断裂和局部脱落造成的,且随着机洗进行天线导体的损伤加剧。统计分析发现,天线导体的机洗破坏多发生在弯折部位,这是由应力集中造成的。基于此,进一步结合机洗环境设计相应的弯曲、扭转和摩擦循环试验,研究发现应力作用使天线导体的线电阻增加,其中扭转作用的影响最剧烈,经300次扭转循环试验后电阻增加超过60%。(2)通过在标签表面施加PUA涂层,分别探究不同方式和配比的涂层对标签的机洗保护和作用机理。PUA涂层是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施加到标签表面的,为了诱导天线层处于复合结构的中性层位置,反复印刷-固化制备涂1层、2层和正反面分别涂1层、2层、5层的5类标签。研究发现虽然涂层使标签的抗弯刚度显着增加,但是正反面分别涂2层、5层时涂层对织物的附着力较强,并且可耐受一定压力下的弯折作用,说明正反面均涂层促使天线层接近中性层位置,因此标签表面的裂纹和断裂急剧减少并可耐受3次机洗。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涂层体系配比对标签耐机洗性的影响。PUA体系中活性稀释剂含量直接影响涂层在织物表面的渗透和扩散,固化后通过其表面能影响标签的耐机洗性。因此分别配制活性稀释剂含量为30%、40%和50%的三种涂层,研究发现稀释剂含量为40%时,PUA涂层粘度适中,疏水性能有所提高,均匀覆盖在天线导体表面。因此,天线导体受到的应力作用减轻,裂纹或断裂减少至1~2处,标签最多可耐受5次机洗。结合上述试验结果研究发现,在机洗试验中天线导体产生断裂或裂纹是其固有缺陷,而且裂纹或断裂的产生、扩展受到织物孔隙和纹理结构的影响。(3)以上述研究发现为基础,探究采用增加界面层改善标签耐机洗性的可行性。在织物基底和天线导体之间增加界面层后的耐机洗试验结果表明,界面层可以阻止机械应力在经纬纱线交织位置的集中作用,从而减缓裂纹产生和扩展,提高标签的耐机洗性。结合上一研究内容,在标签正反面均涂5层PUA(稀释剂含量为40%)后,天线导体不受织物结构和孔隙的影响,受到的机洗破坏进一步减轻,标签最多可耐受8次机洗。综上所述,通过对丝印织物基UHF-RFID标签耐机洗涂层的研究,明确了标签的机洗失效过程,揭示了涂层方式和涂层体系配比对标签耐机洗性的影响,提出并检验了改善标签耐机洗性的具体措施,为此类标签的工业化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亚婷,张淑洁,伏立松,赵学成,张子薇[9](2020)在《织物起毛起球机理及其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基于织物起毛起球机理,从原料、纺纱、织物结构、后整理及服用条件等各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织物起毛起球机制的理论模型。以期通过对织物起毛起球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分析,为改善织物的起毛起球现象提出建议。
王侠[10](2020)在《基于柔性传感的膝关节受力监测运动裤设计与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预防保健的健康理念日渐普及,监测人体生理参数的智能服装也广泛重视。在运动过程中,膝关节充当下肢活动的枢纽。运动量大,生物力学机制复杂,常常导致劳累过度。人体防护装备的研究主要基于运动防护装备和运动鞋,而关于膝关节智能防护运动裤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结合了膝关节健康监测的需求,使用编织结构压力传感器来研究智能运动裤的穿着舒适性和结构设计,该智能运动裤可以检测人类跑步过程中膝盖关节的受压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研究主要包括基于下肢运动拉伸量和热湿分布进行的结构设计,防护膝关节损伤柔性传感两个部分。在结构上,运用心形弧线设计,有提升翘点改善臀型的作用。腰部两侧与腰部为一体的拼接设计,有拉长腿部视觉,弱化宽胯,显瘦的视觉效果。结合膝关节结构特点,对运动裤膝部结构进行了针对性的线条设计,具有一定的护膝作用,同时根据膝关节舒适压迫阈值,利用弹性较大的面料一,对膝部进行了拼接设计。在面料分配上,考虑到后腰中央区是汗液聚集的主要区域之一,为了及时排出汗液,此区域运用了吸汗速干的CoolMax面料。防护膝关节损伤柔性传感部分以柔性压力传感装置为核心,以运动裤膝关节部位内侧口袋为载体,用于检测膝关节在不同跑步状态时受压情况。最后,本研究将功能性结构设计和防护膝关节损伤柔性传感两部分结合到运动裤中,对整个服装系统进行了主客观评估实验。运用五等分心理标尺,对其运动性能、穿着舒适性进行主观评价,选取束缚感、闷热感、黏体感、潮湿感、柔软感、压迫感、运动便利性、综合穿着舒适感为评价指标,数据表明样裤综合穿着舒适性良好;该智能样裤结构具有便利的可拆卸性、洗涤性,良好的服用性能;通过客观测试得出功能上可实现人体膝关节受压检测。本课题研究可以对特殊群体起到监护作用,通过膝关节弯曲程度引起的不同压力值,对用户者行走状态和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的膝关节劳损问题进行实时监测。
二、棉/聚酯混纺梳理效率和工艺过程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聚酯混纺梳理效率和工艺过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色纺纱生产技术创新的迫切性 |
1.1 色纺纱生产品种与应用范围 |
1.2 色纺纱纺纱工艺 |
1.3 色纺纱使用的技术装备 |
1.4 色纺纱企业盈利能力 |
2 色纺纱生产中技术创新的探索 |
2.1 原料多元化差异化的创新 |
2.2 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与应用领域的扩大 |
2.3 现有生产装备的改造创新 |
2.4 质量控制技术的创新 |
3 结语 |
(2)废旧纺织品在线NIR谱库的建立及检索识别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设备和材料 |
1) 设备: |
2) 样品: |
1.2 废旧纺织品在线原始NIR光谱测试 |
1.3 废旧纺织品在线NIR谱库的建立方法 |
1.4 基于谱库检索法的废旧纺织品在线NIR定性识别及分选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废旧纺织品在线NIR检索谱库的建立 |
2.2 基于检索谱库法的在线NIR定性识别及分选结果 |
3 结 论 |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法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现状 |
1.1 废旧纺织品回收现状 |
1.2 废旧纺织品分拣现状 |
2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法 |
2.1 物理回收利用 |
2.2 化学回收处理 |
3 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新方法 |
3.1 超临界法 |
3.2 离子溶液法 |
3.3 水热法 |
3.4 酶降解 |
4 结语 |
(6)含动态二硫键的有机硅树脂乳液对棉织物的弹性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弹性整理 |
1.2.1 棉织物形成褶皱的原因 |
1.2.2 棉织物弹性整理的机理 |
1.2.3 弹性整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4 形状记忆整理 |
1.3 有机硅乳液 |
1.3.1 有机硅乳液的概述 |
1.3.2 有机硅乳液的分类及其应用研究 |
1.3.2.1 有机硅乳液的分类 |
1.3.2.2 有机硅乳液的改性功能化研究 |
1.3.3 有机硅弹性乳液在纺织品上的整理应用 |
1.4 动态二硫键 |
1.4.1 动态二硫键的概述 |
1.4.2 动态二硫键的作用机理 |
1.4.3 动态二硫键在有机硅弹性体中的应用现状 |
1.5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1.3 有机硅弹性体的反应机理 |
2.1.4 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过程 |
2.1.5 有机硅弹性体的性能测试 |
2.1.5.1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
2.1.5.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1.5.2 万能材料拉伸测试 |
2.1.5.3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
2.2 有机硅树脂乳液的制备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药品 |
2.2.3 乳化过程 |
2.2.4 乳液的性能测试 |
2.2.4.1 乳液的粒径及Zeta电位测试 |
2.2.4.2 乳液的外观及静置稳定性 |
2.3 有机硅树脂乳液对棉织物的弹性整理 |
2.3.1 实验仪器 |
2.3.2 实验材料 |
2.3.3 整理工艺 |
2.3.4 织物的表观形貌及性能测试 |
2.3.4.1 织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2.3.4.2 织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
2.3.4.3 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测试 |
2.3.5.4 织物形状记忆测试 |
2.3.5.5 织物拉伸性能测试 |
2.3.5.6 织物白度测试 |
2.3.5.7 织物风格测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含二硫键的有机硅弹性体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3.1.1 红外光谱分析 |
3.1.2 DSC曲线分析 |
3.1.3 有机硅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
3.1.4 含二硫键的有机硅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3.1.5 含二硫键的有机硅弹性体的应变回复过程分析 |
3.1.6 含二硫键的有机硅弹性体的蠕变过程分析 |
3.2 有机硅树脂乳液的制备过程研究 |
3.2.1 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对有机硅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2 复合乳化剂的用量对有机硅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3 乳化温度对有机硅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4 乳化时间对有机硅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5 有机硅树脂乳液的稳定性 |
3.3 有机硅树脂乳液对棉织物的弹性整理 |
3.3.1 有机硅树脂乳液整理后的织物红外谱图 |
3.3.2 整理后织物的表观形貌 |
3.3.3 烘焙温度对织物弹性性能的影响 |
3.3.4 烘焙时间对织物弹性性能的影响 |
3.3.5 整理剂浓度对织物弹性性能的影响 |
3.3.6 动态二硫键对棉织物弹性性能的影响 |
3.3.7 动态二硫键对棉织物形状记忆功能的影响 |
3.4 有机硅树脂整理剂与织物组织结构的交叉效应对织物弹性性能的影响 |
3.4.1 织物组织结构参数对织物弹性回复行为的影响 |
3.4.2 有机硅树脂乳液整理剂浓度与织物总紧度的交叉效应与对织物弹性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牛仔布的特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织物的吸湿快干原理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的制备及工艺探究 |
2.1 实验的测试与评定标准 |
2.2 实验材料与工艺准备 |
2.3 本章小结 |
3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3.1 单项组合试验法 |
3.2 动态水分传递法 |
3.3 本章小结 |
4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工艺的综合探讨 |
4.1 实验结果 |
4.2 不同服装风格下最佳制备工艺的讨论 |
4.3 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工艺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织物表面丝印天线基UHF-RFID标签机洗失效及涂层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课题意义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UHF-RFID标签及其耐机洗性 |
2.2 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制备 |
2.2.1 丝网印刷天线 |
2.2.2 芯片封装 |
2.3 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机洗处理 |
2.3.1 机洗程序 |
2.3.2 机洗过程中的应力作用 |
2.4 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耐机洗性优化 |
2.4.1 UHF-RFID标签的涂层研究 |
2.4.2 UHF-RFID标签的复合封装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丝印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机洗失效评价 |
3.1 丝印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制备 |
3.2 标签性能测试和表征 |
3.2.1 标签的机洗测试 |
3.2.2 标签的耐弯曲性能 |
3.2.3 标签的耐扭转性能 |
3.2.4 标签的耐摩擦性能 |
3.3 结果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丝印织物基UHF-RFID标签的耐机洗涂层研究 |
4.1 涂层方式对耐机洗性的影响 |
4.1.1 PUA涂层方式 |
4.1.2 PUA的印刷和固化 |
4.1.3 测试和表征 |
4.1.4 结果与讨论 |
4.2 涂层体系配比对耐机洗性的影响 |
4.2.1 PUA涂层体系配比 |
4.2.2 PUA的印刷和固化 |
4.2.3 测试和表征 |
4.2.4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织物表面涂层对UHF-RFID标签耐机洗性的影响 |
5.1 织物与印刷导体间的界面层 |
5.2 界面层的选择和制备 |
5.2.1 丝网印刷PUA界面层 |
5.2.2 碳酸钙涂层界面层 |
5.3 标签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
5.4 结果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织物起毛起球机理及其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起毛起球过程及影响 |
1.1 起毛起球过程 |
2 起毛起球影响成因 |
2.1 纤维性能 |
2.2 纺纱过程 |
2.3 织造类型 |
2.4 后整理 |
3 起毛起球的改善技术 |
3.1 原料选取 |
3.2 纺纱过程 |
3.3 织物结构 |
3.4 后整理 |
3.4.1 物理处理法 |
3.4.5 化学处理法 |
4 结论 |
(10)基于柔性传感的膝关节受力监测运动裤设计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膝关节损伤理论与柔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1 膝关节损伤理论 |
2.1.1 膝关节结构 |
2.1.2 膝关节损伤原理 |
2.2 柔性传感器应用要点与工作原理 |
2.2.1 关键技术 |
2.2.2 柔性传感器制备材料 |
2.2.3 本课题传感器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裤面料筛选与性能测试 |
3.1 品牌运动裤面料的原料成分调研 |
3.1.1 调研地点和方法 |
3.1.2 调研结果与分析 |
3.2 实验样衣面料性能测试 |
3.2.1 面料的热湿舒适性测试 |
3.2.2 面料的热湿舒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3 接触舒适性能测试 |
3.2.4 接触舒适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5 拉伸弹性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样裤结构设计 |
4.1 人体下肢体态相关理论研究 |
4.1.1 适应人体静态体型的裤装构成理论研究 |
4.1.2 适应人体动态的服装结构研究 |
4.2 人体下肢易出汗部位相关研究 |
4.3 样版设计与关键部位的结构设计 |
4.3.1 样版设计 |
4.3.2 关键部位的结构设计与面料配伍 |
4.3.3 膝关节压力监测柔性传感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裤实验评价 |
5.1 实验准备 |
5.1.1 受试者 |
5.1.2 实验材料 |
5.1.3 测试设备 |
5.2 样裤测试压力性能实验验证 |
5.2.1 样裤压力测试 |
5.2.2 压力测试结果 |
5.3 穿着舒适性客观测试 |
5.3.1 肌氧测试仪 |
5.3.2 温湿度传感器 |
5.3.3 运动测试跑台 |
5.3.4 跑步阶段与各项性能实验方案 |
5.3.5 肌氧测试 |
5.3.6 体表温度测试 |
5.4 客观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肌氧测试结果 |
5.4.2 温湿度测试结果 |
5.5 主观评价测试 |
5.5.1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尺 |
5.5.2 穿着舒适性主观测试与评价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致谢 |
四、棉/聚酯混纺梳理效率和工艺过程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探析[J]. 曾祥松,杨晓华,章友鹤,张毅. 棉纺织技术, 2022(01)
- [2]废旧纺织品在线NIR谱库的建立及检索识别应用[J]. 杜文倩,杜宇君,郑佳辉,李文霞,韩熹.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法比较分析[J]. 王静,杜剑侠. 纺织科技进展, 2021(07)
- [4]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毛衫模块化设计研究[D]. 戈垚. 江南大学, 2021
- [5]纺织新材料创新路径[J]. 宁翠娟. 纺织科学研究, 2021(06)
- [6]含动态二硫键的有机硅树脂乳液对棉织物的弹性整理研究[D]. 邓爽. 东华大学, 2021(01)
- [7]全棉吸湿快干牛仔布制备方法的研究[D]. 范天琪. 东华大学, 2021(09)
- [8]织物表面丝印天线基UHF-RFID标签机洗失效及涂层优化[D]. 张千. 东华大学, 2021(09)
- [9]织物起毛起球机理及其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J]. 张亚婷,张淑洁,伏立松,赵学成,张子薇. 西部皮革, 2020(18)
- [10]基于柔性传感的膝关节受力监测运动裤设计与机理[D]. 王侠.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