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胶纤维生产中废气的处理与回收(论文文献综述)
肖海娇[1](2020)在《远达公司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纤行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重点支持的行业,而粘胶短纤维又是化纤行业重点发展的种类之一。粘胶短纤维是化纤行业内在国际上有较优势的品种,同时也是比较稀缺的纺织材料。唐山三友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粘胶短纤维生产商,在新征地上建设生产20万吨/年功能性、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废气回收项目。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废气回收工艺主要是采用二硫化碳吸附回收及硫化氢碱洗工艺,对废气中的二硫化碳气体和硫化氢进行回收处理,分别得到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化工原料二硫化碳和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硫氢化钠。论文对废气回收项目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储存设施方面进行安全评价,通过对物料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得出需重点防范的主要危险是二硫化碳的火灾、爆炸。依据废气回收工艺过程、物质、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等,研究该系统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主要事故种类。根据分析结果,划分出评价单元,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确定各评价单元危险、有害因素和主要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危险、有害程度。最后进行安全条件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根据各单元评价结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图4幅;表22个;参46篇。
朱政[2](2016)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二硫化碳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工业体系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且在21世纪前半叶仍将起到支柱性产业的作用。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量也呈现出绝对量的增长。粘胶纤维是纺织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始终保持着它不可替代的地位。经过对近年来的世界纤维下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预计对纤维的市场需求量在未来会持续增加。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纤维消费国。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粘胶纤维生产厂家已经掌握了较为完备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装置制造水平,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使得粘胶纤维生产绿色化。在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中,会使用二硫化碳(液体)作为生产用溶剂,伴随产生出一定量的副反应产物-二硫化碳气体,这些二硫化碳气体若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员工健康造成危害,同时带来的是粘胶纤维生产成本的升高,因此,如何回收利用废气中二硫化碳气体是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粘胶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出生产工艺过程的各工艺点二硫化碳的成因:对国内目前研究应用的二硫化碳回收利用技术进行探讨,对不同的回收技术方案进行比对,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根据对比结果选择出适合本公司废气中二硫化碳的回收技术及废气处理装置方案;围绕主设备(吸附塔)的设计和计算、吸附介质的选择与计算、标准设备选型、装置的安装开车与运行等,实现了对粘胶纤维行业中废气吸附装置从理论依据到工厂化的应用。通过对技术攻关前后的装置进行了尾气排放数据对比,进行了经济效益测算,并分析得出后续需改进的事项。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应用,有效回收利用废气中的二硫化碳,减少了二硫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对员工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危害,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
逄奉建[3](2002)在《大型粘胶纤维厂废气治理的比较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比较分析了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废气的治理技术冷凝回收法、活性炭吸附法、燃烧法及生物法各自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提出了适合于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不同废气排放源及不同浓度的CS2 、H2 S应采用的废气治理技术。已取得经济有效的治理效果同时强调了实施清洁工艺技术的重要性
邱有龙[4](2008)在《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文中指出我国是粘胶纤维生产大国,产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50%,但产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属中低档水平,"三废"污染正在治理。国外发达国家粘胶纤维的产品质量高、能耗低,
林国栋[5](2008)在《粘胶纤维生产废气中恶臭气体治理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粘胶纤维生产中CS2、H2S的产生,分析了粘胶纤维生产废气中CS2、H2S的治理技术特点及其适用性,提出适合于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不同废气排放源及不同浓度的CS2、H2S应采用的废气治理技术,同时强调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重要性。
夏龙贵[6](2019)在《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文中认为当前,差别化化学纤维已被纺织业一致公认为是当前最具有潜力的高档纤维,拥有环保性和优良性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差别化化学纤维已得到国际、国内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中的主工艺车间是原液车间、纺练车间和酸站。本项目工艺设计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的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工艺稳定、设备密闭、控制系统可靠。本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的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差别化化学纤维,将大大改善纺织业的产品结构。本人参加了本项目的三个主工艺车间的工艺设计。工艺设计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原材料及能耗少,成本低,经济上合理。
张荣成[7](2019)在《DCS控制系统在碱回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粘胶短纤维又称为人造棉,具有吸湿性好、手感柔软等特点,普遍用于制造各类服装和装饰用纺织品。在粘胶短纤维的生产过程中,纤维素需要与高浓度的碱反应生成碱纤维素,随之会产生大量高COD、高浊度的废碱液。连续膜碱回收技术用来去除废碱液中的半纤维素及大分子物质,进而实现废碱循环利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续膜过滤技术是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以超滤膜、中空纤维微滤膜为处理核心,设计配套的预处理装置、自清洗装置、加药装置和可编程控制器等,通过自动控制单元实现了恒压供水和恒流控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本课题采用福克斯波罗公司的I/A Series控制系统,整体结构采用标准DCS分层,进行了恒压供液、比值流量配比、稳压差过滤控制方式及监控界面和历史数据管理的方案设计和组态,采用顺序控制编程实现系统一键启停功能。通过DCS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自动无人值守,经过现场调试已能够满足车间提出的工艺控制要求,现已投入生产使用。图42幅;表10个;参43篇。
邱有龙[8](2008)在《粘胶纤维产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文中研究指明粘胶纤维生产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切入点,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实施节水、节电、节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最终达到以走"绿色"发展道路来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粘胶纤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邱有龙[9](2008)在《试论如何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必须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实施节能减排、节水节电、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最终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针对当前国内粘胶纤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田昀[10](2018)在《用于二硫化碳去除的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硫化碳(CS2)是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类含硫废气,该类气体会在大气中发生氧化或水解反应生成酸性气体,参与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加重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周边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在低温条件下实现CS2的高效去除是粘胶纤维行业的难点和重点。催化水解法可实现CS2的低温去除,但不能同时去除水解产物H2S,因而对废气的净化不彻底。低温吸附-催化水解法具有脱除快、效率高、可实现产物协同净化等特点,该法的关键技术在于低温催化剂的开发。本文采用超声辅助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用于低温去除粘胶纤维行业尾气中的CS2。本文研究了单金属负载型Cu基催化剂对CS2的催化水解过程及影响因素,系统考察了载体、焙烧条件、超声时间、金属负载量、浸渍碱液等条件对催化剂去除CS2效果的影响。研究了CS2进口浓度、水蒸气含量、反应空速、反应温度、再生条件等因素对CS2转化的影响。通过XRD、BET、XPS、CO2-TPD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反应温度为30°C,水蒸气含量5%的条件下,活性炭负载6%的CuO催化剂对CS2的去除效果最佳,90%以上去除率的维持时间为216 min。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中强碱性位数量多,有利于CS2的水解转化。低温条件下催化剂去除CS2的反应机理为CuO催化CS2水解转化为H2S。产物H2S部分被CuO氧化为硫酸盐、亚硫酸盐和硫单质沉积在催化剂中,其余吸附在催化剂表面。CuO被还原为低价态,活性中心数量减少,造成催化剂失活。通入氮气程序升温至350°C可在90 min内实现CuO催化剂的快速再生,经过10次循环测试性能稳定。本文还研究了Mg、Zr、Mo、Ni、Zn等多金属掺杂的多组分催化剂对CS2的催化水解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分步浸渍焙烧制备的Cu/Mg双金属催化剂以及Cu-Ni/Mg三金属催化剂抗失活能力较单金属CuO催化剂有较大提升。MgO负载量为1%,Cu、Ni摩尔比为1:1(负载量为6%)时,催化剂对CS2的去除能力最佳。在反应温度20°C,水蒸气含量3%条件下,90%以上CS2去除率的时间为228 min。Mg的添加有助于催化剂碱性位数量增加,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抗失活能力。催化剂的寿命可达300 min(CS2去除率>90%),Cu-Ni/Mg三金属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再生测试5次后对CS2的去除能力保持稳定。
二、粘胶纤维生产中废气的处理与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胶纤维生产中废气的处理与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1)远达公司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粘胶纤维产生废气的处理方法 |
1.3 国内外关安全评价的研究 |
1.3.1 国外关于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关于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远达粘胶短纤维生产废气危害分析 |
2.1 粘胶短纤维生产工艺简介 |
2.1.1 关于原液工序的相关工艺介绍 |
2.1.2 关于纺练车间相关工艺介绍 |
2.1.3 关于酸站车间相关工艺介绍 |
2.2 粘胶纤维生产过程废气回收主要技术工艺 |
2.3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3.1 危险有害因素概况 |
2.3.2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项目物质危险性识别 |
2.3.3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风险识别 |
2.3.4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项目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汇总 |
2.3.5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项目重大危险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气回收项目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选择 |
3.1 安全评价单元的划分 |
3.1.1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
3.1.2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理由 |
3.1.3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结果 |
3.2 安全评价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气回收危险程度定性定量分析 |
4.1 废气回收项目危险程度定性分析 |
4.2 废气回收项目危险程度定量分析 |
4.3 二硫化碳发生火灾爆炸的伤亡范围的模拟计算 |
4.3.1 定量评价模型(池火灾) |
4.3.2 定量评价模型(蒸汽云) |
4.3.3 定量评价模型(扩展蒸汽) |
4.4 远达粘胶纤维项目二硫化碳储罐区模拟评价结果 |
4.5 远达粘胶纤维项目二硫化碳储罐区模拟评价结果分析 |
4.5.1 池火灾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4.5.2 蒸气云爆炸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4.5.3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废气回收技术与安全对策 |
5.1 从技术方面考虑的对策 |
5.2 从安全角度方面考虑的对策 |
5.3 从火灾爆炸方面考虑的危险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二硫化碳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际及国内纺织市场分析 |
1.2 全世界各型粘胶纤维发展的状况 |
1.3 中国粘胶纤维发展的基本情况 |
1.4 粘胶纤维生产的现状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处理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国际国内粘胶纤维所产废气的处理现状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气中二硫化碳的来源分析及检测 |
2.1 粘胶纤维生产工艺过程的研究 |
2.1.1 粘胶纤维生产工艺过程 |
2.1.2 粘胶纤维工艺流程的说明 |
2.2 生产粘胶纤维时废气所含CS2的来源 |
2.3 二硫化碳的物性 |
2.4 二硫化碳的应急处理措施 |
2.5 二硫化碳的测试方法和仪器 |
第三章 二硫化碳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及装备设计 |
3.1 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 |
3.1.1 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
3.2 废气处理方案说明 |
3.2.1 粘胶废气在公司生产过程中的来源、实际排气量、实际的浓度及温度 |
3.2.2 性能设计 |
3.2.3 工艺设计 |
3.2.4 废气处理装置的组成 |
3.2.5 能量平衡图 |
3.2.6 装置主要设备的选择 |
3.2.7 关键设备-吸附塔的设计 |
3.2.8 自动控制 |
3.2.9 性能测试的要求 |
第四章 二硫化碳回收处理利用技术与装备的运行应用 |
4.1 吸附装备的安装、试验及开车 |
4.1.1 安装前准备 |
4.1.2 设备的到货验收 |
4.1.3 设备基础的验收 |
4.1.4 设备的吊装 |
4.1.5 设备的安装就位 |
4.1.6 管道系统的吹扫 |
4.1.7 管道系统试压 |
4.1.8 碳吸附装置的开车程序 |
4.2 装置投用后的性能数据及取得效益的测算 |
4.3 装置的操作规程 |
4.3.1 三次碱洗工序的操作 |
4.3.2 高塔洗涤碱洗的操作 |
4.3.3 吸附过程、脱附过程、冷凝过程的操作要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3)大型粘胶纤维厂废气治理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粘胶纤维废气治理技术及特点 |
1.1 冷凝回收法 |
1.2 活性炭吸附法 |
1.2.1 碱吸收H2S后活性炭吸附回收CS2技术。 |
1.2.2 活性炭吸附净化CS2和H2S技术 |
1.3 燃烧法 |
1.4 生物处理法 |
2 粘胶纤维废气治理技术的比较 |
3 结论 |
(5)粘胶纤维生产废气中恶臭气体治理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粘胶纤维生产废气中CS2、H2S的产生 |
2 粘胶纤维生产废气中CS2、H2S的治理技术 |
2.1 分别治理法 |
2.1.1 CS2治理方法 |
2.1.1.1 冷凝法回收CS2 |
2.1.1.2 活性炭吸附法回收CS2 |
2.1.2 H2S处理 |
2.1.2.1 改性ADA法 |
2.1.2.2 烧碱法 |
2.1.2.3 利用H2S合成硫脲 |
2.2 综合治理法 |
2.2.1 燃烧法 |
2.2.2 生物处理法 |
3 结语 |
(6)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项目设计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
第2章 总论 |
2.1 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 |
2.2 厂址及总平面概述 |
2.3 设计范围 |
2.4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2.5 原料、主要化工料用量及来源 |
2.6 生产方法及工艺特点 |
2.7 公用工程 |
2.8 工厂自动化、机械化水平 |
2.9 计量 |
2.10 三废治理、劳动及环境保护 |
2.11 安全与工业卫生 |
2.12 节能与综合利用 |
2.13 工作制度及定员 |
2.14 技术分析 |
第3章 工艺 |
3.1 原液车间 |
3.2 纺练车间 |
3.3 酸站 |
第4章 设备 |
4.1 概述 |
4.2 主机设备 |
4.3 非定型设备 |
4.4 其它机械设备 |
第5章 环境保护 |
5.1 设计依据 |
5.2 废气处理 |
5.3 污水处理 |
5.4 废渣处理 |
5.5 噪声控制 |
5.6 有毒、有害物质贮运防污染措施 |
5.7 环保机构及监测 |
第6章 安全与工业卫生 |
6.1 设计依据 |
6.2 概述 |
6.3 设计原则与措施 |
第7章 节能及综合利用 |
7.1 概述 |
7.2 节能 |
7.3 综合利用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总平面布置图 |
附录B 原液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附录C 纺练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附录D 酸站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附录E 原液车间设备布置图 |
附录F 原液车间物料平衡表 |
附录G 纺练车间设备布置图 |
附录H 纺练车间物料平衡表 |
附录I 酸站车间设备布置图 |
附录J 酸站车间物料平衡表 |
附录K 原液车间设备一览表 |
附录L 纺练车间设备一览表 |
附录M 酸站车间设备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DCS控制系统在碱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粘胶短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碱回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DCS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主要工艺流程 |
2.1.1 进料配碱工艺流程介绍 |
2.1.2 物料运行工艺流程介绍 |
2.1.3 清洗配液工艺流程介绍 |
2.1.4 顶洗工艺流程介绍 |
2.1.5 化学清洗工艺流程介绍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设备控制要求 |
2.2.3 工艺控制条件 |
2.3 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3.1 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2.3.2 仪表控制方案设计 |
第3章 DCS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 控制管理层设计 |
3.3 过程控制层设计 |
3.3.1 控制处理器选型 |
3.3.2 系统控制点数统计 |
3.3.3 模块选型 |
3.4 控制网络设计 |
第4章 DCS软件设计 |
4.1 系统组态软件简介 |
4.1.1 系统组态软件介绍 |
4.1.2 建立数据库 |
4.2 硬件组态 |
4.2.1 控制处理器组态 |
4.2.2 现场总线模件组态 |
4.2.3 通道组态 |
4.3 控制组态 |
4.3.1 PID控制实现恒压供液 |
4.3.2 比值控制实现流量配比 |
4.3.3 串级PID控制实现稳压差过滤 |
4.3.4 顺序控制实现一键启停 |
4.4 历史数据管理组态 |
4.5 监控界面设计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系统调试过程 |
5.1.1 通电前检查 |
5.1.2 硬软件组态下装 |
5.1.3 回路调试 |
5.1.4 水循环调试 |
5.2 系统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5.3 系统正式投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试论如何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粘胶纤维的技术在发展 |
2.1 粘胶纤维生产的三个特殊性 |
2.2 粘胶纤维的制造工艺的进展 |
2.3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粘胶纤维工业的节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
3 我国粘胶纤维生产中的“三废”污染治理状况 |
3.1 废水治理 |
3.2 废气治理 |
3.3 废渣治理 |
4 国内外粘胶纤维的质量差距和市场价格差距 |
4.1 国际市场高质量粘胶长丝的主要质量指标和价格 (参见表3) |
4.2 国际市场高质量粘胶短纤维的主要质量指标和价格 (参见表4) |
5 实施节能减排、节水节电、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
5.1 节 能 |
5.2 减 排 |
5.3 节 水 |
5.4 节 电 |
5.5 清洁生产 |
5.6 循环经济 |
5.7 小 结 |
6 抓好原料、技术和管理 |
7 结束语 |
(10)用于二硫化碳去除的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CS_2的来源及特性 |
1.3 CS_2治理方法与技术 |
1.3.1 冷凝法 |
1.3.2 吸附法 |
1.3.3 生物法 |
1.3.4 催化水解法 |
1.3.5 其他净化技术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内容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载体预处理方法 |
2.2.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2.3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
2.3.1 催化剂反应评价装置 |
2.3.2 催化剂评价方法 |
2.4 表征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 |
2.4.2 氮气吸脱附实验(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Method)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
2.4.4 CO_2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 |
第3章 单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筛选和活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单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3.2.1 不同金属对CS_2催化水解的影响 |
3.2.2 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2.3 活性炭预处理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2.4 金属氧化物的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2.5 超声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2.6 焙烧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3.2.7 碱性溶液改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3.3.1 CS_2进口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3.3.2 水蒸气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3.3.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4 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3.4 催化剂的加热再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金属负载型催化剂活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双金属组分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4.2.1 第二金属组分的筛选 |
4.2.2 浸渍顺序对铜镁负载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3 三金属组分催化剂的制备与反应条件优化 |
4.3.1 第三金属组分的筛选 |
4.3.2 铜镍摩尔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4 反应条件对复合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影响 |
4.4.1 水蒸气含量的影响 |
4.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4.3 空速的影响 |
4.4.4 KOH浸渍量的影响 |
4.5 加热再生对复合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粘胶纤维生产中废气的处理与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远达公司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肖海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二硫化碳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D]. 朱政.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3]大型粘胶纤维厂废气治理的比较与分析[J]. 逄奉建.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2(02)
- [4]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J]. 邱有龙. 纺织导报, 2008(11)
- [5]粘胶纤维生产废气中恶臭气体治理技术探讨[J]. 林国栋. 山东化工, 2008(02)
- [6]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D]. 夏龙贵. 南昌大学, 2019(05)
- [7]DCS控制系统在碱回收中的应用[D]. 张荣成.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粘胶纤维产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J]. 邱有龙. 人造纤维, 2008(06)
- [9]试论如何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J]. 邱有龙. 纺织科学研究, 2008(03)
- [10]用于二硫化碳去除的新型催化剂的研究[D]. 田昀. 天津大学, 2018(06)